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考点过关1_第1页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考点过关1_第2页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考点过关1_第3页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考点过关1_第4页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考点过关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考点过关(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第一组文言实词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陆龟蒙字鲁望,元方七世孙也。父宾虞,以文历侍御史。龟蒙少高放,通《六经》大义,尤明《春秋》。举进士,一不中,往从湖州刺史张抟游,抟历湖、苏二州,辟以自佐。尝至饶州,三日无所诣。刺史蔡京率官属就见之,龟蒙不乐,拂衣去。居松江甫里,多所论撰,虽幽忧疾痛,赀无十日计,不少辍也。文成,窜稿箧中,或历年不省,为好事者盗去。得书熟诵乃录,雠比勤勤,朱黄不去手,所藏虽少,其精皆可传。借人书,篇秩坏舛,必为辑褫刊正。乐闻人学,讲论不倦。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不乘马,升舟设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时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后以高士召,不至。李蔚、卢携素与善,及当国,召拜左拾遗。诏方下,龟蒙卒。(选自《新唐书》,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明《春秋》 明:精通B.辟以自佐 佐:辅佐C.或历年不省 省:节省D.篇秩坏舛 秩:次序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一不中 举:科举考试B.虽造门不肯见 造:到,至C.后以高士召 召:征召D.及当国 当:掌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来加以辨析才不至于误选。如果既不知道这个文言词语具体有哪几个义项,也不能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和判断,就很容易误判。第1题C项中的“省”解释为“节省”是不正确的,结合句意可知其应解释为“察看”。第2题A项中的“举”解释为“科举考试”是不正确的,结合语境可知其应解释为“中举”。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选自《新序·杂事卷七》,有删改)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聘:聘问,诸侯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者问候致意B.带宝剑以过徐君过:经过C.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伪:欺骗D.延陵季子兮不忘故故:故人,故旧解析:B项,过:拜访。答案:B4.下列各句中的“许”,与文中“然其心许之矣”中的“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问渠那得清如许D.高可二黍许解析:B项中的“许”和题干“然其心许之矣”中的“许”都为动词,答应,允许;A项,地方,处所;C项,如此,这样;D项,左右,上下。答案:B参考译文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流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徐国国君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国国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要)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送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上流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意思,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然如此,我在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前国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啊不忘故人,解下千金的宝剑啊挂在坟墓边的树上。”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儿童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解析:B项“童”通“同”,相同。答案:B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近:亲近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疏远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解析:D项“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答案:D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做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做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史记·滑稽列传》)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徒揭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B.去我飞亡 去:前往C.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D.叩头受罪大王 罪:惩罚解析:A项,揭:举;B项,去:离开;C项,使:使者。答案:D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b\lc\{\rc\(\a\vs4\al\co1(①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②齐王使臣来献鹄))\b\lc\{\rc\(\a\vs4\al\co1(①是不信而欺吾王也,②齐王有信士若此哉))\b\lc\{\rc\(\a\vs4\al\co1(①去我飞亡,②欲赴他国奔亡))\b\lc\{\rc\(\a\vs4\al\co1(①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②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解析:A项,“使”均为“派、派遣”;B项,“信”均为“诚实”;C项,“亡”均为“跑掉”;D项,“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答案:D9.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道飞其鹄(名词活用作动词)B.造诈成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C.出而饮之(使动用法)D.财倍鹄在也(名词活用作动词)解析: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古汉语中名词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时用作状语,本句中名词“道”直接限制动词“飞”。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C项,“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答案:A参考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进献鸿鹄。出了都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好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不料它离开我飞走了。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至以笞楚童奴为之过。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召之,不见。刘展反,围雍丘,副大使李承式遣兵往救,大宴宾客,陈女乐。颖士曰:“天子暴露,岂臣下尽欢时邪!夫投兵不测,乃使观听华丽,谁致其死哉!”弗纳。颖士之言论操持如此,今所称之者浅矣。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三》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反复考之 考:考察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 疾:嫉恨C.副大使李承式遣兵往救 遣:派遣D.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过:错过解析:“过”在古代汉语中既为名词又为动词,做名词时,多指过错、错误。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做动词讲时,有以下几种义项:①经过,如“过故人庄”;②犯错误,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③拜访、探望,如“揭其剑,过其友”;④超过、胜过,如“过人之处”。结合语境,讲萧颖士不见永王李璘,与李白形成对比。作者认为在这一点上萧颖士超过李白。“之”代指李白。故“过”在此处应为动词,“超过”。答案:D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节选自《后汉书·赵咨传》)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父畅,为博士 B.咨恐母惊惧C.居贫,朝夕无储 D.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解析:博士:古义:①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②古代学官名;③指从事某些服务行业的人。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答案:A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选自《汉书》,有删改)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武使匈奴明年明年:第二年B.单于使陵至海上海上:大海之上C.空自苦亡人之地亡人:死去的人D.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功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现象。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词义的古今变化情况,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解题时要仔细分辨古今词义,不能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A项中的“明年”解释为“第二年”是正确的,和现代汉语中的“今年的下一年”意思有区别。B项中的“海上”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苏武牧羊地——北海”,解释为“大海之上”是错误的。C项中的“亡人”,“亡”通“无”,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没有人烟”,解释为“死去的人”是错误的。D项中的“成就”,其语境义是“培养”、“提拔”,这和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大差别。答案:A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聂政)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曰:“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选自《战国策》,有删改)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所以不许仲子者 不许:不答应B.傀又韩君之季父也 季父:叔父C.请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 羽翼:随从,助手D.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得失:后果解析: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出现了一个词由两个语素构成,并且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相同或相反,那么在分析理解的时候就须要慎重,看其中一个语素所表达的意思是否已经消失,只作为陪衬。本题D项中的“得失”是偏义复词,这里偏指“失”,意为“差错”。答案:D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故事,三江[注]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戊寅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张岱[注]三江:在浙江绍兴北,曹娥江之西。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________________②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________________③著面皆湿________________④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同在一张桌子②急忙,迅速③打在脸上④脸色15.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①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②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③龟山一挡,轰怒非常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②古义:跑。今义:行走。③古义:不同平常,非比寻常。今义:十分,极。参考译文从以前的旧例看,三江看潮,其实没有什么潮可看。在午后,人们嚷着传说:“今年是暗涨潮。”年年都像这样的情形。戊寅年八月,我凭吊朱恒岳少师到了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和我同在一张桌上。听得海塘上有人喊看潮,我迅速前往,陈章侯、祁世培也紧跟着到了塘上。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水如一条线,从海宁过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就隐隐露出白色,如同有人驱赶着千百只小鹅在展翅惊飞。潮水又渐渐逼近,喷出的飞沫如突然溅起的冰花,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江面,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如同有怒雷驱赶着似的,那百万雪白的雄狮密密地挤在一起,一个也不敢落后。潮水第二次逼近,就如同飓风逼迫着它,水势要拍岸而上似的。这时,看潮的人纷纷避开,跑到塘下躲避。潮水到了塘上,尽力磅礴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数丈高,打得人脸都湿了。潮水很快又旋卷着向右面扑去,被龟山挡了一下,轰怒声不同寻常,如同大炮击碎了龙湫,在半空中如雪花般飞舞。(我)看着这一切,惊吓得头晕目眩,坐了半天,脸色才恢复过来。先辈们说:浙江潮水的源头,从龛、赭两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两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为什么呢?第二组文言虚词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选自《史记·大宛列传》,有删改)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lc\{\rc\(\a\vs4\al\co1(骞以郎应募,使月氏,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b\lc\{\rc\(\a\vs4\al\co1(汉何以得往使,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b\lc\{\rc\(\a\vs4\al\co1(问曰:“若欲何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lc\{\rc\(\a\vs4\al\co1(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①无与共击之②则与斗卮酒③乃募能使者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解析:文言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与其在具体语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关系紧密。如果能够根据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语法功能先辨别出其词性,那么其意义和用法就不难判断了。第16题,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凭借……身份。B项,两个“何”均为疑问代词,什么。C项,两个“之”均为动词,到……去。D项前句中的“为”,介词,给,替;后句中的“为”,动词,作出。第17题,①句中“与”,连词,和;②句中“与”,动词,给;③句中的“乃”,连词,于是;④句中的“乃”,动词,是。答案: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选自《墨子·兼爱(上)》,有删改)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lc\{\rc\(\a\vs4\al\co1(若使天下兼相爱,若入前为寿))\b\lc\{\rc\(\a\vs4\al\co1(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b\lc\{\rc\(\a\vs4\al\co1(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lc\{\rc\(\a\vs4\al\co1(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某所,而母立于兹))解析:在答题时,我们结合具体语境,不仅要运用“求同”思维,善于发现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共同点,还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不同点。其基本的思维过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本题A项,前句中的“若”,连词,假如;后句中的“若”,代词,你。B项,前句中的“乎”,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后句中的“乎”,助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阿”、“呀”。C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D项,前句中的“而”,转折连词,却;后句中的“而”,通“尔”,你,你的。答案:C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亲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选自《鸦片战争文学集》,有删改)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lc\{\rc\(\a\vs4\al\co1(何急急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b\lc\{\rc\(\a\vs4\al\co1(以力战相勖,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b\lc\{\rc\(\a\vs4\al\co1(弹丸咸集于西炮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lc\{\rc\(\a\vs4\al\co1(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解析:D项,前句中的“焉”,疑问代词,哪里;后句中的“焉”,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呀”。A项,两个“为”都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到。答案:D20.下列各句中与“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解析:C项中的“而”和例句中的“而”一样,是连词,表示转折。A项,“而”是连词,表示承接。B项,“而”是连词,表示并列。D项,“而”通“尔”,代词,你,你的。答案:C参考译文钱金玉做松江县的千总,性情刚毅果敢,崇尚廉洁的气节。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在家乡探亲),听到消息,(他)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到了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毫不后退,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老母亲尚在,(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谢绝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大喊着“卖国贼害了国家”而不停。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2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其重之也如此C.其词有“瑰伟之文……”D.乐其林泉之胜解析: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项,指示代词,那。答案:D22.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lc\{\rc\(\a\vs4\al\co1(学甫而不为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lc\{\rc\(\a\vs4\al\co1(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b\lc\{\rc\(\a\vs4\al\co1(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b\lc\{\rc\(\a\vs4\al\co1(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句中语气停顿。答案:D参考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写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王戎)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征为侍中。……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节选自《晋书·王戎列传》)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lc\{\rc\(\a\vs4\al\co1(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lc\{\rc\(\a\vs4\al\co1(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lc\{\rc\(\a\vs4\al\co1(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解析:A项,第一句“而”表转折,翻译成“却”;第二句“而”表递进,翻译成“并且”。B项,第一句“与”是介词“和”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