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研究(完整版)_第1页
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研究(完整版)_第2页
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研究(完整版)_第3页
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研究(完整版)_第4页
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研究(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研究(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

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研究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研究(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均须向中央民族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版。本人完全了解中央民族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中央民族大学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学位获得者必须按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印刷本及电子版;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等服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中央民族大学向教育部指定单位提交公开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授权学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及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电子出版社提交规定范围的学位论文及其电子版并收入相应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其相关网站对外进行信息服务。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成不良后果由本人自负。本人同意遵守上述规定。年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月止、作者暨授权人签字:讯狐,年彳’月,汩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字:弓年矿月岁日摘要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是毛南族傩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道具,是毛南族傩艺术中的物化形态,也是毛南族民问艺术中的瑰宝。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多为山区、耕地奇缺、物产丰富,并有毛南、汉、壮、瑶、苗、仫佬、水族等个民族杂居。多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使这些傩面具具有跨民族、跨文化的特质。毛南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间文艺亦对傩面具产生重大影响。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历史悠久,历史发展路径独特,与广西环江毛南族的起源、发展紧密相连,同时与傩文化在两广地方的传播与发展密不可分。这些傩面具是中原傩面具向四周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在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中,与当地固有文化交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和民族特性。作为一种原始的艺术形态,傩面具依旧广泛存在于毛南人的生活之中,如还愿法事、分龙节庆祝活动。与此同时,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博物馆新馆中藏有面傩面具,环江傩面小广场中也有巨型的傩面石雕。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艺术形象丰富,主要来源于毛南族歌谣、师公唱本、口述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中。按照面具角色,基本可分为善神、文神、凶神。此外,还有其他家神、丑角和其他配角。这些傩面具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程式化、典型化和象征化的特点。作为民间造型艺术的一种形态,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在色彩、造型和纹样上遵循民间美术的程式。同时这些傩面具是毛南本地居民、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以及道、佛教宗教形象的典型融合,也是毛南族民间信仰的象征化。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有着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这些傩面具区分角色,强化傩神性格,烘托渲染傩戏气氛,并且传递毛南族的审美情趣。同时这些傩面具具有祭祀、文化传承信仰、情感寄托、教育教化和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傩面具,艺术表现形式.’’..’..,,,,,.,......,,..’.,’.,.’,..’,,,..,,..’,.,,.”,”,,..,,.,,,,.,:,目录前言一.选题缘由及意义?一一..选题缘由一..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一一..关于傩面具的相关研究动态一..关于毛南族文化的相关研究动态?一..对研究现状的评述?一.概念界定?..一..“傩”,~..傩面具一.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一..文献法~..田野调查法一第章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环境概况.一.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一..气候气温、河流水源与物产资源.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社会人文环境....语言、服饰、饮食与建筑..节庆、宗教信仰..毛南族婚娶、生育和丧葬习俗..文化艺术..毛南族傩愿活动第章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历史源流与当代应用.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历史源流??,...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建置沿革?...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族称、族源?...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历史源流??..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当代应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博物馆中的傩面具?...分龙节节庆活动...毛南族肥套??...环江县傩面小广场??.第章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主要艺术形象??一.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艺术形象的主要来源..毛南族歌谣??...师公唱本?...口述神话..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主要艺术形象..善神?..文神?..凶神?.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其他傩面具形象?..其他家神...丑角??...其他配角.第章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功能?.广西毛南族自治县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形式?..程式化的傩面具形象?...典型化的傩面具形象?...象征性的傩面具形象?。.广西毛南族自治县傩面具的功能..广西毛南族自治县傩面具的艺术功能...广西毛南族自治县傩面具的社会功能.结语参考文献附录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面傩神面具图片及介绍.附录年分龙节祭三界公爷文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刖舌.选题缘由及意义..选题缘由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据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共有,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环江毛南自治县,环江县的上、中、下南地区俗称“三南”,有“毛南三乡”的美誉。毛南族先民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披荆斩棘,创建美丽的家园,至今流传着神奇的故事传说和历史陈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毛南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居住、衣饰、婚姻、家庭、节庆、饮食、丧葬等,具有浓郁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气息。毛南族的民间艺术形式十分丰富,傩面具是毛南族进行傩祭和表演师公戏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表现毛南族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研究毛南族文化与民间美术的“活化石”。毛南族傩面具作品数量较多、题材内容丰富,形态各异,而且有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表现和瑰丽感人的表现风格。..选题意义造型各异的傩面具体现了毛南族带有浓重原始宗教色彩的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同时展现了毛南族文化的双重性。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强烈的地方特点,它是毛南族艺术形态的一个缩影。它对当地的艺术教育发展、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民族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目前,毛南族傩面具面临诸多问题,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正如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相当一部分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珍贵实物和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许多传统民间技艺后继乏人,如果不立即加以抢救和保护,就有消亡的危险。同时,设计领域也受到了各种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现代设计不可避免的呈现一种趋同性??这种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弱化和随之带来的现代设计特色的减弱乃至丧失,对于傩面具的艺术研究和文化内涵探究,具有理论与实际双重意义。...理论意义、通过对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总结,进一步探究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从一定程度上补充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理论研究。、为构思广西环江傩面具造型艺术价值在当代的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实际意义、毛南族肥套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的角度来说,研究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必将对中国傩文化起到了实质性的保护和传承作用。、为加入本民族特色的当代艺术设计提供灵感。傩面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遵循中国民间美术的一般规则,从傩面具的艺术造型中获得灵感,对于具有毛南民族特色的当代艺术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广西环江民俗文化。傩面具作为民间造型艺术,根植于民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傩面具的造型形象中隐含了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价值理念、审美情趣和工艺技术,其造型艺术的沿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广西环江毛南族历史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广西环江毛南族的文化。.文献综述..关于傩面具的相关研究动态傩面具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不仅包含有复杂的原始文化因子,同时也显现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轨迹。随着近年来对于傩文化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傩面具的图片资料收集与研究方面的书籍成果颇丰。其中将傩面具看作是傩活动一部分的研究比较多,主要著作有《中国傩文化通论》、《傩俗史》、《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巫傩与巫术》、《傩与宗教艺术》、《傩蜡之风》、《湘西傩文化之谜》、《萍傩文化寻踪》、《广西傩文化摭拾》等等。其中钱弗所著《傩俗史》在第六篇《傩艺与演出习俗》中对傩面具的历史、在傩仪中的数量、傩面具的制作以及使用习俗作了简单的介绍;肖树美主编《萍乡傩文化寻踪》对萍乡古傩面具的表现形态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归纳;孙文辉在《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中揭示了面具的文化内涵与信仰意义固。大量研究傩舞傩戏的著作也在书中约略提到或论述了傩面具,如《中国傩戏?傩文化》、《傩戏?少数比族戏剧及其它》、《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中国民间目连文化》、《江两傩及目连戏》、《上党傩文化与民间戏剧》、《巴蜀傩戏》等。此外还有收集整理大量傩面具艺术造型的图片资料的书籍,这方面著作有吴仕忠,胡廷夺编著的《傩戏面具》、民族文化宫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面具》、赵作慈,陈阵主编《中国面具艺术》、薛若邻主编的《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余大喜编著的《中国傩神谱》、由贵州省艺术研究室编辑出版的《贵州傩面具艺术》、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傩戏面具艺术》、张鹰主编的《面具艺术》、陈逸氏拍摄出版的《面具》、赵少华主编的《中国面具皮影》等摄影图册。其中《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按照面具的社会功能不同分为跳神面具、生命礼仪面具、镇宅面具、节曰祭祀面具、戏剧面具五个部分,按照其不同文化类型配合图片进行介绍五;《中国傩神谱》收集了余种傩神面具,采取一神一故事的形式,并配以不同地区的面具图片,把众多的傩神汇集在一起,有大量的文献考证和当地民间传说,按谱系叙述他们的来源、功能、作用,以及特点。书中详细介绍了各傩神的传说故事,例如在我国民间广泛信仰的土主、城隍、雷王雷公、鲁班、钟馗、判官,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物,如土家族探路郎君、壮族甘八仙姑、仫佬族七圣牛哥、瑶族①钱葬:《傩俗史》,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年。肖树美主编:《萍乡傩文化寻踪》,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年。孙文辉:《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湖南:岳麓书社,年。④民族文化宫编:《中国少数民族面具》,北京:朝华出版社,年。盘王、苗族公芒蒿和母芒蒿等①;《中国面具皮影》以图册的形式介绍了跳神面具、社火面具、悬挂面具、戏曲面具及功能,还有古老的表演艺术皮影戏的由来、主要人物角色等②。还有一些专门研究面具的书籍涵盖了傩面具的研究,对于傩面具的造型、分类、分布等都作了一定的描述,这方面的著作有郭净的专著《中国面具文化》、顾朴光的《中国面具史》和《贵州古傩》、王抗生著《民间面具》、陈莺等著《神秘的面具》等。郭净的《中国面具文化》论述了中国面具文化的历史、类型以及面具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对傩面具的历史发展,现当代各地的傩面具,面具的功能等作了论述:顾朴光撰文的《贵州古傩》详细描述了贵州地区的“撮泰古”面具、傩堂戏面具、地戏面具五:《民问面具》中考察了四川、贵州等个地区的族面具,收录民间面具余面,按其用途分类,对各类面具中近个面具角色加以阐释恸。还有一些傩面具的研究是针对某些特定地区特定类型的傩面具,如周霁编著的《地戏面具》、吕光群编著的《贵池傩文化艺术》等。一些关于傩文化的论文集也陆续出版,其中也有傩面具的研究论述,如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追根问傩》由白庚胜,俞向党,钟健华主编书中就收录《论面具》、《傩祭风俗与面具艺术浅谈》等文章。..关于毛南族文化的相关研究动态毛南族文化研究的热点是毛南族传统文化。毛南族的民间学者从各个视角对毛南族传统文化进行了记载和分析。莫家仁从治学、品质和伦理道德等角度对毛南族的优良传统进行总结⑥,卢敏飞从丧葬制度入手分析毛南族的母系社会残余,覃成号对毛南族婚姻的形式、程序及其婚俗的特点进行描述,石毅刚对新确认的Ⅷ余大喜编著:《中国傩神谱》,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年。咤’赵少华编:《中国面具皮影》,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年。哆郭净著:《中国面具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嗵’顾朴光著:《贵州古傩》,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年。四王抗生著:《民间面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年。幢奠家仁:《民族知识丛书之??毛南族》,北京:民族出版社,年。贵州毛南族婚姻习俗也进行调查分析。还有许多毛南族民间文学素材的整理,有对毛南族篇民歌的介绍,包含古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故事传说歌六大类,这些民歌是毛南族在生产实践、礼俗和民族关系上的情感体验∞,袁凤辰、苏维光等人收录整理了大量反映毛南族生活的民间故事,同时也有一些动物故事、民间寓言和传说,从侧面反映了毛南族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②。还有蒙国荣对毛南族创世神话的整理以及戈丁对毛南族文学的总结等等。蒙国荣、谭贻生和过伟几位学者从物质生活、恋爱与婚姻家庭、人生仪礼、岁时、家庭与社会组织、祭祀供奉神灵、体育与娱乐杀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展示了毛南族文化,着重叙述毛南族传统文化,其中对毛南族最普遍的、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还愿仪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多为材料的记述和整理,没有进行深入的文化阐述。卢敏飞和蒙国荣还分社交礼仪、生产习俗、饮食服饰、婚姻生育、丧葬活动、岁时节日、建筑艺术和歌舞体育九个篇章侧重向读者展示了毛南族的民族风俗③。蒙国荣在年台湾出版的《广西环江县毛南族的“还愿仪式”》是对毛南族傩戏“还愿仪式”调查的田野报告,其中对毛南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进行全面介绍,对还愿仪式进行了详细记述,其中描述了还愿的具体过程,而且记载了三十三个还愿谟文唱本,诸神面具的身世传说,毛南族师公的传承及分布资料。韩德明在《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中考察毛南族的傩文化,阐释了毛南傩、毛南族师公、以及相关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研究现状的评述梳理以往对傩面具的研究,傩面具艺术的图片资料收集相当的丰富,但是缺乏完整的理论系统和总体的框架结构,显得庞杂而零散。很多关于傩面具的理论∞袁风辰:《毛南族民歌选》,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年。④衰凤辰、苏维光:《毛南族、京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年。卢敏飞、蒙国荣:《毛南山乡风情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年。④蒙国荣:《广西省环江县毛南族的“还愿”仪式》,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年。韩德明:《与神共舞一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年。研究没有进行充分展开和深入探讨,只是作为傩文化的研究中一部分进行的。各个学科有所侧重,民俗学将傩面具艺术作为傩文化研究的部分或要素,对傩面具的民俗内涵与意义进行研究;艺术学主要侧重于傩面具艺术造型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对于傩面具艺术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艺术功能疏于讨论。总体而言,目前傩面具艺术研究大都以简单收集为主,特别是以傩面具的图片,研究者多着力于面具的描述性研究,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与背景文化分析,也鲜有涉及跨学科视角的探索与研究,学术广度与深度略欠。关于毛南族文化的研究中,涉及到傩文化的研究深度不够,多数为民族志性质的材料收集,而疏于整体的系统分析和深入的理论探讨。有早期的社会历史调查报告,还有近年来毛南山乡社会历史变革的记述,也有对毛南族风俗和民间文学的介绍,这些多为具体文化事象的直观描述。研究者对收集材料的深入阐述不足,如对热点毛南族传统文化事象的记述相对丰富,但是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对某个文化现象的叙述,对文化事象进行深入研究阐述的成果较少。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进行分析更是凤毛麟角。.概念界定“傩”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磋,佩玉之傩”,其中“傩”为“行为有度”,这个含义逐渐消失。《吕氏春秋》中“命有司大傩”中的“傩”的含义为驱逐疫鬼,后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特定文化符号,带有浓重的民间宗教气息。《傩俗史》中将“傩”定义为“原始狩猎驱赶巫舞的演变形态之一,产生于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最终形成并完善于先秦时期,并有自己在汉字文化圈内的传承体系的一种假面驱疫和送葬赶鬼礼俗。它逐渐由原始宗教活动向娱人为主的方向发展,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宗教性民俗艺术事象。”①钱葬将“傩”的内容归纳为“源自炎黄母族先民,有黄河流域向国内外大片地区流传,并延续至今的假面索室驱疫和送葬赶鬼活动,及其演变形态”②。简而言之,“傩”是历史悠久且在民间广泛存在的,用于祈福消灾、请神送鬼的文化现象。..傩面具面具是一种跨时间、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面具在中国历史上有“假面”、“套头”、“大面”、“套面”、“脸子”、“面壳”、“鬼脸”、“神头”、“吞口”等称呼。面具“孕含着人类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和巫术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寄存方式”三。在《中国面具史》中谈到面具的四个主要特征:大多为圆弧或平面造型,少数呈立体状,中间全部留空;主体部分为人面或兽面,或者有人、兽面变形而得的鬼面、神面造型:具有独立品格,不依附于任何其他器物;积淀人类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文化符号,有再现性模拟性和象征性等特征。面具可依照不同依据分划成不同类型。岑家梧将世界各原始民族面具分为狩猎假面、图腾假面、妖魔假面、医术假面、追悼假面、头盖假面、鬼魂假面、战争假面、入会假面、祈雨假面、祭祀假面十一种。盖山林按照功能将面具分为实用性面具、装饰性面具和陈设性面具。郭净在《中国面具文化》中按照文化类型的空间分布与传承状况将面具分为百戏面具、藏面具、彝族面具、萨满面具、傩面具。④《中国面具史》中,顾朴光先生依照形制将我国面具分为假面、假头、面饰、面罩与面像。四毛南族傩面具属于假面。一般大如人面,戴在脸上,眼睛留有孔眼,为平面①钱弗:《傩俗史》,广西:广西民族出版,年,第页。罾钱葬:《什么是傩》,《民族艺术》第期,年。三民族文化宫编:《中国少数民族面具》,北京:朝华出版社,年,第页。五顾朴光:《中国面具史》,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年,第页。巨’岑家梧:《图腾艺术史》,上海:学林出版社,年,第页。幢’盖山林编著:《中国面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第.页。。郭净著:《中国面具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三顾朴光著:《中国面具史》,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年,第.页。浮雕,外凸内凹,略呈弧形。毛南族傩面具多为木制,广泛用于毛南族诸多民俗活动。本文中所涉及傩面具均为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傩面具。.本文所用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本论文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和进进行收入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傩面具艺术进行审美分析和文化探究。..文献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借此寻找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参考文献主要有一下几种:④书籍:指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教科书、专著、文集、工具书等:②报纸;③期刊:④学术性会议文献;⑤声像资料:⑥网络资料;⑦内部资料。通过学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图书馆、网络、期干杂志等各种途径搜索有关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摘录复印、分类整理、分析整合,最后进行论文撰写。..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是在没有理论假设的基础上,研究者直接参与活动并收集资料,然后依靠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笔者通过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进行多次实地考察、拍摄录制环江县年夏季分龙节活动、参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博物馆并拍摄、对文化馆馆长覃自昆、毛南族肥套传承人谭益庆等进行访谈、专家座谈等方式获得与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第章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环境概况毛南族是广西个世居民族之一。毛南族傩文化历史悠久、艺术风格独特,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年月毛南族肥套也称毛南族木面舞、毛南族“还愿”仪式被录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傩面具是毛南族还愿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傩面具既“充当入神交往的工具和媒介”②,同时“对塑造诸神形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面具角色多源于毛南族民间神话故事与民间神灵信仰,体现了毛南族的生命意识和价值理念,同时也是毛南族审美文化的集中展示。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并阐述了种族、环境、时代三大要素与艺术事项之间的紧密联系,“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④。环境是艺术萌发、生长的土壤,而影响艺术事项的因子不仅是地理、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同样社会人文环境如风俗习惯、时代精神亦是必要考量。.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自然生态环境位于广西省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所辖的一个县,年月成立,为全国唯一一个毛南族聚居县,风景秀丽,山峰逶迤,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南麓,北临贵州荔波县与从江县,东北部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毛南族肥套》,趣鞋;受城堡鲨::基鸯遮:堡必塾蓝牲翻遮篓垒些地,§裂世;亟§三,年月日。倒顾朴光著:《中国面具史》,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年,第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北京:中国中心,页,第.页。【法】丹纳著,《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第页。融水苗族自治县,东南部为落成仫佬族自治县,南面邻宜州、金城江市,西面与南丹县相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北回归线北沿,跨北纬度分至度度,东经度分至度分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加之地形地貌情况复杂,形成绚丽明丽的山光水色与姿彩万千的自然生态。东自九万大山区,西达木论自然保护区,林海绵亘,逶迤起伏,地势复杂,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县内三条江水大环江、小环江和打狗河依着自然地势阶梯,自北而南,形成三江并流各具特色的天然图画。“..地形地貌环江县境是云贵高原的南延,东部及东北部为雄伟的九万大山山区,主要为土山,西北部为金坳山脉,四周山岭绵延。总体上地势特点为北高南低,中部地势较平,多为石山,所谓“地无三里平”。县境内碳酸盐分布广泛,为喀斯特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风景秀丽变幻莫测,不利于农业耕种,林业发达。县内最高峰是东乡县标山村的无名峰,海拔米,最低处为南部长美乡八福村的拉现河,最低处海拔米。九万大山盘踞县境东部,北部有见送岭,中部有大石山,南部的大望山为大环江和小环江的分水岭。西北部遥望岭、金坳岭为广西与贵州的分界。环江西部还有龙头山、上乐山、高岭山等山峰。..气候气温、河流水源与物产资源...气候气温环江县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县内从北至南气候略有差别。南部边缘属于南亚热带北缘,中、南部及大、小环江河谷地带属于中亚热带谷地气候。两块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三熟。北部气候为中亚热带山地气候,气候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两熟。年降水量的地区差异明显,北部较多,南部较少,山区较多,丘陵与河谷地区较少。县境雨季基本从月中旬或者下旬开始,东、北部较早,西、南部较迟。县境内曾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倒春寒、寒露风等。总体而言冬短夏长,春秋相当,无酷暑无严寒,气候温和湿润。由于地形及地理位置的原因,全县灾害性天气较多,旱、涝、风、雹、霜冻等灾害天气对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河流水源县内三条主要河流大环江、小环江中洲河、打狗河均自北向南流经县境至河池、宜州,汇入龙江。大环江全长.公里,县境内河段长.公里,是环江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有驯乐河、古宾河两大支流。小环江古称中洲三里河,全长.公里,县境内河段长.公里,是环江县第二大河,自北向南流,纵贯县境东部。打狗河为环江、南丹两县的界河,东为环江,西为南丹,界河段长公里,属龙江上游。大、小环江及其支流有多条,两河各形成“丰”字形流域流布境内。环江县基本属于溶洞地区,地下水丰富,以地下河、泉水、地下湖、水溶洞等形态在地表出现。...物产资源环江县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土地资源、植物动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土地详查资料统计,全县国土总面积.平方千米,占全广西国土面积的.%,在广西八十多个县市、区中,土地总面积排在第六位。县境西北部有地球同纬度自然生态保存最完好的木论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保护区向东连接九万大山区,充分显示着特有的喀斯特森林的原始性,保存着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珍贵树种,如罗汉松、白豆杉、马尾松、黄枝油杉等。森林植被中有诸多药用植物、观赏植物、庭院绿化植物。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并有诸多林副产品如楠竹、木耳、香菇、板栗等。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中活跃着众多野生珍贵动物如蟒、黑熊、松雀鹰、虎纹蛙、水鹿等县内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其中铅锌矿储量大、品位高,居广西之首,矿产经济是全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社会人文环境根据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总人口人,县内世居民族主要有壮族、毛南族、汉族、瑶族、苗族、仫佬族、布依族、水族、侗族等。其中壮族人,占全县总人的.%,毛南族人,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与交流,形成独特的人文环境,包括语言、服饰、建筑、饮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节日、文化艺术等。..语言、服饰、饮食与建筑...语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主要使用的语言为挂柳话西南官话、壮语、毛南语,通用汉语。毛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倜语族侗水语支。毛南语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如壮族、水族、侗族、仫佬族的语言关系密切,并且与古代僚语有诸多相似之处。毛南语有音无字,地名以谐音相近汉字代替书写,人名用汉字,其形容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多用倒装结构。毛南族有一些土俗字,多用于记录民歌、神话传说、宗教典籍以及唱本等。...服饰过去,毛南族服装与当地壮族服饰相似,衣料为自织的土布,妇女穿宽长、滚边、开右襟的上衣,滚边的裤子,不穿裙子:毛南族男子据说多穿长衫。在颜色方面,多穿青、蓝两色,黑色很少,白色只用于丧事。现在毛南族多穿汉族服装。毛南族的手工编织的竹帽非常精美,称为“顶卡花”或花竹帽,编制工艺非常复杂,依据性别、年龄、身份有不同的款式。图为身着民服装,头戴花竹帽的民间老年舞蹈团。’《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年,第页。图正在排练演出的环江县毛南族老年舞蹈团体,手捧“顶卡花”...饮食谚语称“毛南百味用酸”,以“腩腥”、“瓮煨”、“索发”最为出名,称为“毛南三酸”。“腩腥”为毛南语,意为“腌酸肉”,是将猪、牛肉切片,用生盐水腌渍、蒸熟、冷却,再与肉片拌匀,放入坛中密封,腌得越久,味道越鲜美。“瓮煨’’意为腌制酸物的酸坛。“索发”意为“螺蛳汤”,是毛南人腌制的山溪大钉螺,可以开胃解热去痧气,又可以拌饭,鲜美可口。毛南山乡盛产“三香”,环江香牛、香猪、香米,畅销国内外,十分美味。...建筑毛南族同胞非常注重住宅的搭建,县城内多为山区,各个乡保留了一些传统建筑,毛南族同胞就地取材构建石干栏房,许多房基或山墙多用平整石料,还有精美雕刻。传统的毛南族民居的建筑材料为泥、木、石,石多做墙基,木柱为梁,主墙多为舂泥。通常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节庆、宗教信仰...节庆毛南族的节目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分龙节、中元节、中秋节、祭社王、年尾“招魂”,其中最隆重的是春节和分龙节。、春节春节是汉族、壮族、毛南族等诸多民族共度的节日。毛南族在春节时有本民族特殊的习俗。节日临近时,各家上山采集菖蒲叶,回家将菖蒲叶编成空腹鸟状的工艺品,统称“百鸟”。除夕清晨,在百鸟中填满糯米,下午煮熟后先分给家中小孩每人一只,其余在掌灯时,用麻绳拴在一根甘蔗上,横挂在堂屋正中的香火堂下面,百鸟尾朝板壁,面向大门,称为“槽鸟”。槽鸟有槽关之意,一方面是祈求新的一年中山里的鸟儿不吃田中的谷物,专啄害虫;另一方面祝福全家和睦,夫妻恩爱。“槽鸟”从除夕一直挂到元宵节,正月十五各家砍断甘蔗,煮百鸟,这就是毛南族的“放飞鸟”。“放飞鸟”意味着春节结束,次日大家便开始新的忙碌生活。、分龙节吴瑜修编的《思恩县志》中记载:“毛南夏做庙,祈雨祈福,椎牛大享,亲眷咸集,魄遗甚丰。”∞分龙节亦称五月庙节,毛南语成为“肥庙”,是毛南族的传统节庆,也是毛南族的重要傩愿活动。分龙节是毛南族公祭家神三界公爷的节日,三界公爷即冯三界,传说中毛南山乡饲养菜牛和耕牛的创始人。由于分龙节的祭祀活动在“三界庙”前举行,故又称“庙节”。毛南山乡以下南、中南交接的铁坳为界,以上称为“上团”,以下成为“下团”,民间有“上团吃亥目,下团吃辰日”的说法,故毛南族分龙节于每年夏至后第一个辰日或亥日举行,过节的方式是相同的。分龙节分为三天,前两天是庙祭,在三界庙前举行,是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群众性活动。公祭第一天的白天师公在庙堂内念经请神,晚上师公们要带傩面,穿法衣,念唱词,跳傩舞,举行法事。公祭第二天则在三界庙前举行“椎牛”仪式,意为祈求玉帝合理分配龙头,祈求当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分龙节实为毛南族的“祈雨节”。第三天即分龙臼,各家自行祭祀,祭奠“家仙”。图为年环江县分龙节文化广场。①蒙国荣:《广西省环江县毛南族的“还愿”仪式》,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年,第页。图年环江县分龙节文化广场除了节庆,“赶圩”即赶集,笔者注也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下南街是毛南山乡最大的圩场,古代农历逢为小圩,逢六为大圩,毛南人成为“下团六圩”。现在县城中每逢周一、周三、周五为圩日,毛南同胞聚集市场,热闹非凡。图年环江县城“四月八”赶圩日盛况...宗教信仰毛南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但毛南族信仰为带有原始色彩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同时笃信杂糅有道教成分的佛教,并融合许汉族和壮族民间信仰成分。“明末之前,毛南族以信奉原始宗教为主。清初,正一派道教传入毛南族聚居区。后来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的合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①毛南族信仰的神灵分为家神和外神,家神尤受崇敬,以祖先教名“家仙居首,还有灶王、土地、三界公、雷王、观音、门神等。毛南族信仰的外神有蒙官、李大将军李广将军和莫六官等。总体而言,毛南族信仰是毛南族历史神话人物、毛南族民间信仰、汉族民间信仰、壮族民间信仰、道教、佛教相融合的产物。..毛南族婚娶、生育和丧葬习俗...婚娶习俗传统的毛南族结婚有一些宗教性的仪式。在迎送过程中需要送魂招魂敬香三界公爷、敬屯神李大将军、踢竹桥、脱右鞋、面对天德方由鬼师根据结婚年月算好、敬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过去毛南族新婚夫妇要向万岁娘娘许愿,在闺房门上架竹桥、围红布、插花枝,称为“搭红桥”,表示向万岁娘娘“求花”,生下孩子之后要择吉时还愿。...生育习俗旧时毛南族妇女在怀孕期间一般都会请鬼师做法事。首先要敬花林仙官,祈求母子平安,咬死一只公鸡,抛在产妇房内,如果左边向上,预示会生男孩,相反方向则生女孩,成为“换好命”,是每个初孕妇女必做的法事。算命先生根据不同情况,孕妇做不同的法事如解血罗、解血盆、解库、解六害、解七井、解九井。婴儿降生之后,也会根据具体情况举行法事。..丧葬习俗毛南族古老的丧葬习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需要请先生来为亡人做法事。“贵斋”意为给亡人念经超度,时间为三至七天,早经夜忏,认为这样亡灵能免受灾难,得到超度早生极乐。亡者停枢期间需要打斋,打斋前要为亡人“数谱”即“肥谱”,意为为咏唱数说亡者的功德。还有许多古老的习俗如追荐、捅瓦、回家、占开地、占封底等。七国家民委门户网站:《毛南族风俗习惯》,婪隧羔必二墼生二竣:亟趣矗趄曼建§丛蛰然:鲢迥:,年月日。..文化艺术毛南族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多样而内容丰富。民歌、舞蹈、民间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毛南人的生命意识与价值理念,花竹帽编制、石雕、木刻是毛南族民间流传的传统手工艺。...民歌毛南族民歌歌词腰脚押韵,比喻生动。按照内容可粗略分为古歌创世歌、天地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和故事传说歌。从形式上,毛南族民歌可分为“比”、“欢”、“排见”、“耍”和“朗”,其中“比”和“欢”是最常用的体裁。毛南族唱歌用毛南语,兼用壮语,可以与邻近的壮族对情歌。“比”带有“罗嗨”的衬音,称为“罗嗨歌”。曲调活泼,富于节奏感,加以讽刺性歌词,诙谐辛辣,加以赞颂性歌词,热烈风趣。“欢”带有“罗喂”衬音,称为“罗喂歌”。“排见”是叙事长歌,一人独唱。“耍”是一种轻松活泼的小调。...舞蹈“条套”是毛南族传统舞蹈,用于民间祭祀活动,师公戴面具表演的跳神舞蹈。与其他民族师公舞相比,更为古朴、祭祀程式严谨、巫术色彩浓厚,表演气氛异常肃穆。“条套”表演形式多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或者四人舞等舞蹈场面。其风格原始古朴、文静轻柔,好似神灵们腾云驾雾,飘至神坛。见图图椎牛仪式上师公正在跳穿针舞...民间故事毛南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一是表现人们通过意志、智慧、力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二是歌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与积极乐观;三是反映人民推翻皇权的迫切希望:四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教化;五是对自由恋爱的歌颂与封建婚姻的反抗;六是县境内各项事务的来源于描绘:七是各族姓氏祖先的来源:八是歌颂民族团结。在这些故事中,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理想愿望和生活情操。...传统手工艺毛南族的编制竹帽成为“项卡花”,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样式精美。毛南族的石雕木刻工艺精湛。毛南山乡村中有石阶路,溪流上有石拱桥,家中有石桌、石凳、石碾、石槽、石盆、石墨、石水缸,这些精美的石制品是由心灵手巧的毛南石匠刻琢而成,有的石匠将石器运到市场出售,石水缸既可以以美观计价,也可以按照容量计价,在交通不便、取水困难的山区,石水缸美观耐用深受欢迎。毛南族的木刻傩面具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毛南族傩愿活动...毛南族从事傩愿活动的人员毛南族民间祭祀鬼神的活动可分为敬神、驱鬼和送终。毛南族进行宗教活动的人员种类很多,根据从事的不同事项有一定的分工。总体而言可分为敬神驱鬼的“师公”和送终的“先生”。、“先生”掌管送终法事的人称为“吉生”,意译为“先生”,即道士,先生们自称属于佛教中的“准教”。“先生”在作法事中吃素,法事散场之后才吃一餐荤菜,“先生”自称属于佛教,但是不剃发不住寺庙,照常娶妻生子,不做法事时务农,有人请的时候才去做法事。“先生”是文教,只会念经,掌管人之“死。家中只有老人过世,需要打斋、祭灵、送殡、入葬等才请其做法事。、“师公”进行敬神活动的人称为“婆套”,即师公,属于道教和毛南族民间宗教,师公们自称“梅山教”。从事驱鬼法事的人称为“匠母”,即鬼师、巫师,属于毛南族的原始宗教。师公与鬼师可合二为一,一般都身兼二职,作敬神活动时叫“婆套”,作驱鬼法事时叫“匠母”,可统称“师公”。但是从事敬神和驱鬼的师公不能做送终的法事,“先生”也不能敬神和驱鬼。师公属于武教,能舞会场又会施展法术,掌管人之“生”。毛南族求子许愿、生子还愿、结婚招魂、老人添粮、求雨审虎、分龙椎牛、安龙谢土都请师公做法事。师公法事的规模比较大,通常由几个师公组成一个班子进行。...毛南族傩愿活动毛南族的主要傩愿活动可分为三类:“肥庙”、“朝龙”和“肥套”。、“肥庙”“肥庙”为毛南语,即分龙节公祭,“肥”是“做”的意思,“肥庙”就是做五月庙节,在三界庙前面举行“椎牛”仪式的祭祀过程。“肥庙”活动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已经不再举行。分龙节的祭祀活动在前文中已有介绍,不做赘述。、“朝龙”“朝龙”即安龙谢土,意在恢复龙神原位,保护村寨安全。毛南族认为如果村中人丁死亡频繁、牲畜不旺,出现女性未婚生子或者妊娠滑胎,山顶滚石、古树伏倒、溪河改道等异常自然现象,都是龙脉不正所致,需要举行“安龙谢土”,使凶龙衰败,旺龙复位。安龙谢土是全村性的祭祀活动,分为“大筵”、“中筵”和“小筵”,“大筵”牲、“中筵”牲,“小筵”牲。安龙谢土有七个步骤:写书文、封斋漱口、灌水、迎龙、点龙、洒水、杀牲。师公念《污秽经》,打斋驱鬼逐魔。两人抬一个桶,跟师公到井边“买水”,然后给道场和各户洒扫,便扫便念咒语。各户将一碗白米和枚铜钱放在灶台上,用于酬谢扫洒的师公。洒扫完毕,每户要烧油锅赶凶神,之后每户贴上五条神龙:东方青龙、南方赤龙、西方金龙、北方黑龙、中央黄龙,以示五大旺龙神复位,并用白沙纸打结插于大门边,表示凶神不能进来。七天内,村前各道口都插五色纸幡,以示外人不得入村。“朝龙”活动在清末已失传。、“肥套”“肥套”即还愿仪式,旧时毛南族认为起愿和还愿是一生最重要的敬神活动.起愿有大小之分,毛南族按照起愿的大小进行还愿,小愿可以不用请师公,大愿则要请师公做几天几夜的法事。毛南族认为每家每代必须还一次愿,分为“红筵”和“黄筵”两种,“红筵”是求子祈愿,酬谢万岁娘娘送子:“黄筵”是因人丁家畜不旺而祈愿,向雷王还愿的敬神活动。过去还愿时,往往要杀十八牲敬神,补还时要加倍,若是拖到第三代还愿,要杀七十二头牲,毛南语称为“套三朝”,意为“还三代愿”。“套三朝”往往让毛南人家倾家荡产,旧时毛南姑娘出嫁都会避及“套三朝”的家庭。在对谭益庆师公的访谈中了解到,现在如果要还三代愿所需费用大概要万人民币左右。第章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历史源流与当代应用.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历史源流..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建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