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优质资料_第1页
生产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优质资料_第2页
生产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优质资料_第3页
生产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优质资料_第4页
生产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优质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优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生产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优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甘肃润阳房产开发“博金˙御湖湾小区42#、49#、50#、51#住宅楼”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报批本)建设单位:甘肃润阳房产开发编制单位:张掖三维评价认证服务编制日期:2021年8月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甘肃润阳房产开发“博金˙御湖湾小区42#、49#、50#、51#住宅楼”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陈向阳地点张掖市甘州区东环路向北延伸段占地面积1.32hm2计划投资5200万元开工时期2021年8月竣工日期2021年10月生产能力生产年限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弃土、石、渣量无弃方造成水土流失面积1.32hm2损坏水保设施1.32hm2估计造成水土流失危害施工中如不有效控制扰动地表面积,破坏了地表的土层物理结构,减弱了地表的抗蚀抗冲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和乱弃,如不加以防护,在暴雨或大风天气下,很可能导致开挖面的产生及大量泥沙和扬尘,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水土保持措施及投资工程措施土地整治投资1.45万元植物措施在道路两侧造林绿化投资26.4万元临时措施洒水降尘、防尘网苫盖投资1.26万元其它措施无投资水土保持补偿费2.64万元水土保持总投资32.81万元分年度实施计划及年度投资由于本工程于2021年7月开工建设,计划完工时间2021年5月。本方案依据现场实际,结合前期主体已经投入的水保措施完成情况,计列本项目分年度投资情况为:2021年完成的水保措施主要为项目区边界彩钢板围挡工程,洒水降尘0.4万元。2021年前半年根据现场调查,对裸露地表临时苫盖约0.5hm2,计列投资约0.86万元,洒水降尘0.4万元;其他本方案所列的水保投资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21年7月-2021年7月,计划的投资为水土保持补偿费2.64万元;本项目独立费用以及基本预备费用按照水保工程措施设计进度按比例逐年实施。第二阶段:2021年3月-2021年5月,计划投资的水土保持措施费为26.4万元。方案编制单位名称张掖三维评价认证服务法定代表人刘子勇资格证书编号发证机关审定刘子勇审核李吉鹏编制邓开红、赵宏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项目所在地属于大陆性草原荒漠气候,土壤侵蚀类型以风蚀为主。通过对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平价,将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纳入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针对防治时段和空间范围需要,进一步完善防治区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防治区的工程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其中主体已有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为:本方案新增的水土保持措施为:裸露地表防尘网苫盖0.5hm2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项目区水土保持方案总投资为35.05万元,其中:水土保持补偿费为2.64万元,工程措施费1.45万元,植物措施26.4万元,临时防护工程22.68万元,独立费用1.55万元。水土保持方案总投资中,主体已列投资为26.4万元,方案新增投资为8.65万元。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中张掖市甘州区属于北方风沙区(新甘蒙高原盆地区)—河西走廊农田防护防沙区。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的通知(办水保[2021]188号),甘州区属于祁连山-黑河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21),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项目一级标准。项目建设完成并落实本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后,该项目共布设各类防护措施1.32hm2,其中植物措施0.3hm2,主体完工、水保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32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hm2。项目概况及水土流失危害预测项目用地性质为居住兼容商业用地,项目位于仁宗路西侧,怡景苑小区北侧,用地范围东至仁宗路,南至怡景苑小区用地,西至马神庙街向北延伸段,北至北工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26222.00平方米,其中42#住宅楼建筑面积为4458.55平方米(地上住宅建筑面积4458.55平方米),49#住宅楼建筑面积为5508.55平方米(地上住宅建筑面积5508.55平方米),50#住宅楼建筑面积为4239.45平方米(地上住宅建筑面积4239.45平方米),51#住宅楼建筑面积为5568.95平方米(地上住宅建筑面积5568.95平方米),根据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结合确定的预测参数,经分析,本方案在预测期内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102.69t,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为51.34t。审批意见:经办人:单位盖章:年月日检查和验收记事:单位盖章:年月日说明1.随表附送生产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平面图设计总图各一份。2.本表一式三份,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一份留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监督检查依据,一份送项目审批部门作为审批项目依据,一份留本单位(或个人)作为实施依据。3.在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实施“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中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并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4.用此表表达不清的事项,可用附件表述。目录TOC\o"1—3"\h\z\u_Toc358876694"1.1编制目的 1HYPERLINK\l”_Toc358876695"1。2编制依据 1HYPERLINK\l”_Toc358876696"2、工程概况 1HYPERLINK\l”_Toc358876697”2.1项目地理位置 12。3施工标段及监理标段划分情况 22。4施工期 4HYPERLINK\l”_Toc358876701”2.5环境概况 52.5。1地形地貌 52。5.3气候 6_Toc358876707"2。5。6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 82。5。8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9HYPERLINK\l”_Toc358876710”2。5.8社会经济概况 10_Toc358876712”2。6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特点 113、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 11_Toc358876715”3.1。1管理机构 113.1。2职责 12HYPERLINK\l”_Toc358876717"工作制度 13HYPERLINK\l”_Toc358876718”3。2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内容 14HYPERLINK\l”_Toc358876719"3。2.1施工准备阶段 14主体工程全面施工阶段 15HYPERLINK\l”_Toc358876721"3.2。3交工及缺陷责任阶段 17_Toc358876723"污染防治 18HYPERLINK\l”_Toc358876724”3。3水土保持完成情况 193.3。1取、弃土场 19HYPERLINK\l”_Toc358876726”3.3。2施工场地、营地 21HYPERLINK\l”_Toc358876727"3.3。3高填深挖路段及其他边坡绿化 26_Toc358876729”3。3。5石林风景名胜区敏感点 28HYPERLINK\l”_Toc358876730"3。3.6施工便道及地方改移便道 284、项目环保水保措施 284.1施工期环保措施 28HYPERLINK\l”_Toc358876733"4。1.1环境保护制度 28HYPERLINK\l”_Toc358876734”4。1。2临时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29HYPERLINK\l”_Toc358876735”4。1。3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29HYPERLINK\l”_Toc358876736”4。1.4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304。2运营期环保措施 315、经验总结与存在的问题 315.1经验总结 31HYPERLINK\l”_Toc358876740”5.2存在问题 316、建议 32HYPERLINK\l”_Toc358876742"6。1噪声敏感点噪声污染治理和水环境污染防治专项设计的建议 32HYPERLINK\l”_Toc358876743"6.2绿化植物选择的建议 321、编制目的与依据1。1编制目的(1)总结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的要求的贯彻情况;(2)总结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提出的施工期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要求的落实情况;(3)总结水土保持设施施工工作的组织机构与工作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施工开展情况;(4)总结水土保持设施施工的相关经验,为下步工程竣工水土保持验收工作奠定基础。1。2编制依据(1)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2)设计图纸、环境影响报告书及补充报告书等相关技术文件和资料;(3)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2、工程概况2.1项目地理位置石锁高速公路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红河州弥勒市境内,位于东经103°00′~103°30′,北纬23°00′~23°20′之间。路线起点位于现有昆明至石林高速公路半截河互通,南接正规划建设的国道主干线GZ40锁龙寺—蒙自高速公路,主线全长107.842Km,新哨连接线8.869Km,弥勒连接线4。114Km。2.2主体工程概况路线起点位于现有昆明至石林高速公路半截河互通,南接正规划建设的国道主干线GZ40锁龙寺—蒙自高速公路,主线全长107。842Km,石林县境内26。261Km,弥勒县境内81。221Km.主线经过半截河互通式立交、石林县城东、弥勒县城西、新哨、竹园、锁龙寺。主线全线均为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6.0m,设计时速为100Km/h.本项目连接线包括新哨立交连接线和弥勒立交连接线。新哨立交连接线是拟建公路用连接线将石哨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弥勒县城)与本项目主线相接,全长8。869Km,连接线按照山岭区二级公路设计(路基宽10。0m,设计时速60Km/h)。弥勒立交连接线是拟建公路与弥勒县城、石哨二级汽车专用公路的公路通道,全长4。114Km,连接线按照山岭一级公路设计(路基宽度24.5m,设计时速80Km/h)。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及工程数量分别见表2—1、表2—2。表2-1石锁高速公路主要技术指标分段单位主线新哨连接线弥勒连接线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二级公路一级公路设计速度Km/h1006080路基宽度m26.010.024.5行车道宽度m4×3。752×3.52×3。5最大纵坡%577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级公路—II级公路—I级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其他桥梁和路基1/100桥梁和路基1/100桥梁和路基1/100表2-2石锁高速公路主要工程数量表工程指标单位数量工程指标单位数量主线公路里程Km107.482互通立交座7永久占地数量hm²593.64分离式立交处16土石方数量万m³4127收费站处7排水及防护工程万m³2392隧道管理所处1大桥m/座12235/44通信分中心处1中桥m/座737/13养护工区处2小桥m/座427/16服务区(停车区)处3涵洞道321拆迁房屋㎡11720天桥座37拆迁电力、电讯Km/杆113/9分离式隧道m/座599/1道路改移工程Km19。52。3施工标段及监理标段划分情况本项目土建工程共22个标段(见表2—3),设两个施工分部、11个施工工区(见表2—4).表2-3石锁高速公路土建工程标段划分标段桩号范围标段桩号范围1K0+000~K5+60012K56+000~K61+5002K5+600~K8+90013K61+500~K65+139。363K8+900~K13+00014K65+139。36~K71+8004K13+000~K17+40015K71+800~K77+0005K17+400~K21+80016K77+000~K81+6006K21+800~K25+10017K81+600~K86+1007K25+100~K32+70018K86+100~K91+458.068K32+700~K40+00019K91+458。06~K93+8009K40+000~K45+50020K93+800~K100+00010K45+500~K50+50021K100+000~K108+318。7411K50+500~K52+532.20222K108+318。74~K110+583.97表2-4石锁高速公路工区划分情况序号施工分部施工工区标段桩号范围路段长度施工内容1一分部一工区1、2K0+000~K8+9008。9路基、桥梁、互通、涵(通)道、跨线桥、收费站2二工区3K8+900~K13+0004.1路基、桥梁、涵(通)道、跨线桥3三工区4、5K13+000~K21+8008。8路基、桥梁、涵(通)道、跨线桥4四工区6K21+800~K25+1004。3路基、桥梁、涵(通)道、跨线桥5五工区7、8、9K21+800~K41+20016。12路基、桥梁、互通、涵(通)道、跨线桥、收费站6六工区9、10、11K41+200~K52+532。20211。112路基、桥梁、互通、涵(通)道、跨线桥、收费站7二分部一工区12、13K56+000~K63+105。467.105路基、桥梁、涵(通)道、跨线桥8二工区13、14、15K63+105.46~K77+00013。894路基、桥梁、互通、涵(通)道、跨线桥、收费站9三工区16、17、18K77+000~K91+458。0613.548路基、桥梁、互通、涵(通)道、跨线桥、收费站10四工区19、20、21K91+458.06~K103+06912。413路基、桥梁、涵(通)道、跨线桥、收费站11五工区21、22K103+069~K110+583。977。623路基、桥梁、互通、涵(通)道、跨线桥、收费站本项目施工监理划分为3个合同段,见表2-5。表2—5石锁高速公路施工监理标段划分情况序号工区标段桩号范围路段长度监理单位监理内容备注1一分部一工区1、2K0+000~K8+9007.111北京华路捷公路工程技术咨询驻地办1土建、路面等2一分部二工区3K8+900~K13+0004.1土建、路面等3一分部三工区4、5K13+000~K21+8008。81驻地办2土建、路面等4一分部四工区6K21+800~K25+3003.3土建、路面等5一分部五工区7、8、9K25+300~K41+42016.322云南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公司驻地办1土建、路面等6一分部六工区9、10、11K41+420~K52+532.20214。048土建、路面等含新哨联络线7二分部一工区12、13K56+000~K63+105。467.105驻地办2土建、路面等8二分部二工区13、14、15K63+105。46~K77+00013.894土建、路面等含弥勒联络线9二分部三工区16、17、18K77+000~K90+12013.548安徽省高等级公路工程监理驻地办1土建、路面等10二分部四工区18、19、20K90+120~K103+06912。413土建、路面等11二分部五工区21、22K103+069~K110+583.977.623驻地办2土建、路面等2.4施工期本项目施工期为2021年5月~2021年9月,历时3年半,目前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项目施工期组织计划见表2-6。表2—6石锁高速公路施工安排及进度图序号工程名称09年10年11年12年季度季度季度季度234123412341231准备工作2路基工程3涵洞工程4桥梁工程5隧道工程6绿化工程7交通工程8机电工程9房建工程10路面工程2.5环境概况2。5。1地形地貌项目经过云南省石林县和弥勒县,位于红河州的东北部。K0+000~K25+080段在石林县境,地处滇东高原的腹心地带,地势起伏平缓,由东向西阶梯状逐渐倾斜下降,最低处位于巴江出口处。县境西部及东南部高原面受南盘江及其支流(巴江、普拉河)的切割,形成相对高起的山地。石林大部分地区都被石灰岩所覆盖,由于地下水的长期溶蚀,形成比较典型的岩溶地貌,其中以溶蚀洼地、石芽、高石芽及峰林孤峰等较普遍。K30+800~K110+000段在弥勒县境,弥勒县地处滇东高原的南部,北部起伏缓和,高原面较完整,南部、西部由于受南盘江及其支流的侵蚀切割,形成山谷相间的中山山地。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凹,形成北极、南乡虹溪等3个大坝区.坝区外围有相对搞起的山地,山区间有岩溶地貌,孤峰突出,山峰之间形成洼地。县内最高点为金顶山,海拔2315m,最低处在本县西南端南盘江处,海拔933m。2。5。2地质、地震1、地质概况(1)区域地质沿线多经过坝区、丘陵区、山岭区构造形式以断裂占主导地位,区内地层除缺失奥陶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外,其他均有出露,元古界分布于西南隅及北部海邑一带,由板岩、粉砂岩、千枚状页岩组成。古生界分布面积约290平方公里,由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白云岩、钙质页岩、薄层灰岩主城。中生界分布于中部及东北部广大地区,由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泥岩、石英砂岩、白云质灰岩、页岩、细砂岩组成。新生界第三季上新统、始新统地层,见于坝区边缘的浅丘地带,为湖沼盆地式堆积,上部有白色泥灰岩,下部为厚块状、角砾状灰岩,夹中厚层紫红色钙质灰岩。沿线分布有大面积石灰岩,经过岩溶作用,石芽和溶蚀洼地广泛分布,是滇东岩溶地貌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石林县境内石林,溶洞、暗河较发育,为石炭系灰岩、白云岩。(2)平估区地质灾害评估根据拟建公路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拟建公路沿线地区(评估区)为地质灾害不易发生区,局部为较易发生区,现状地质灾害发育一般,具有集中发育特点。全线分部典型灾点有崩塌、泥石流沟;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主要为冲沟,同时还存在溶岩、红粘土、浅部软土和膨胀土等。区内发育的3处崩塌和6条泥石流沟,规模小除R1、R3对下侧公路有一定影响外,其他无影响,现状危害程度和危害小。路段冲沟和溶岩发育,特别是有较多的溶土蚀洼地分布,冲沟和洼地对拟建工程有一定影响,但对公路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均小,溶蚀洼地导致岩溶崩塌的可能大;评估区分布的膨胀土,软土和红粘土,他们共同的特性是承载力小,容易侧向塑性挤出或滑移,容易产生不均匀变形等,对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膨胀土危害性和危险性中至大;软土中等,红粘土危害性和危险性均小。2、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弥勒县为七级地震烈度区,石林县为八级地震烈度区,应按七度和八度分别进行抗震设防。2.5。3气候本项目路线经过的石林县、弥勒县境内,属低伟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根据石林1960~1966年气象统计资料,石林县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957。8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339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5%.据弥勒县1959~1990年气象统计资料,弥勒县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降雨量973.2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168小时,日照率为49%,年平均无霜期349天。石锁高速公路沿线雨季在每年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85%左右.沿线地区气候特征值见表2。5-1.项目石林县弥勒县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5.618.7极端最高气温(℃)33.636。1极端最低气温(℃)-8.9-4.5降雨多年平均雨量降水量(mm)957.8973.2年最大降水量(mm)1355(1986年)1326。4(1961年)年最小降水量(mm)656。5(1960年)621.9(1987年)日最大雨量(mm)180。2197.1表2.5—1石锁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气象特征值·12.5。4河流和水文地质本项目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南盘江一级支流甸溪河以及巴江.南盘江在石林县入境全长15。5km,径流面积293。8km²,在弥勒县入境全长250km,径流面积1760km²(包括支流),据江边街水文站观测,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965kg/m³.巴江年平均降水量6。458亿m³,径流量1。62m³,多年平均含沙量0.006kg/m³,输沙量96。7万t。甸溪河位于弥勒县中部,属南盘江左侧支流,具尤家寨水文站1957~1985年资料29年平均流量16.46m³/s,最大259m³/s,最小0m³/s。七孔桥水文站1957~1965年9年平均流量24。1m³/s,最大259m³/s,最小0.14m³/s。据宿鸭水文站观测,多年平均含沙量1。15m³/s。2。5.5土壤及植被(1)石林县石林县共有5个土类、8个亚类、13个土属、48个土种。土类有黄棕壤、红壤、紫色土、冲积土和水稻土。其中红壤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80.02%。石林县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石林县境内仅存少量地带性植被,现存植被主要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滇青冈、元江栲灌丛,松栎混交林,云南松针叶林,云南松(华山松)稀树灌丛、荒山草坡等植被类型。(2)弥勒县弥勒县共有5个土类、12个亚类、26个土属、59个土种。土类有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其中红壤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60.6%。弥勒县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石林县境内仅存少量地带性植被,现存植被主要为华山松、云南松、元江栲林,松栎混交林,云南松(华山松)稀树灌丛、灌丛、荒山草坡等植被类型。石锁高速公路沿线地带性植被已不存在,现存自然植被主要为云南松、灌丛、灌草丛和稀树灌草丛、旱冬瓜林,此外还有大面积人工植被。评价区内植物物种构成较为简单,主要指被种类有云南松、华山松、旱冬瓜、蓝桉、清香木、铁子等.经济植物主要有烤烟、葡萄、柑橘、核桃、板栗等。云南松林在沿线分布最广,是区域内的主要植被景观。评价区内的云南松林主要集中分布在K21+500~K62+000路段。旱冬瓜(尼泊尔桤木)林主要分布在蓑衣山附近,K23+750~K24+500的路段.灌丛在沿线分布较为广泛,是评价区内的主要植被景观,主要在K17+500~K61+800路段。稀树灌草丛(疏林)散生有一些云南松、灌木仍以清香木、毛枝锈线菊、铁子为优势种,草本以扭黄芽为优势种,主要散布在K40+400~K50+150路段。灌草丛草本以扭黄芽为优势种,其它见有云南裂桴草、野拔子、戟叶火绒草等,分部较为零散,在K18+000~K20+750和K80+250~K110+000路段内分部相对集中。2。5。6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石林风景名胜区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岩溶地质地貌,有“世界喀斯特的精华"的美誉。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溶岩地貌)景观。石林建园于1931年,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首批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之一,2004年成为国内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成功升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区。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是由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的,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立,归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由于云南石林地质公园和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是以石林风景名胜区为基础申请成立的,并与石林风景名胜区的边界范围基本一致,目前尚未进行功能区划分或相关规划工作,管理部门均为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石锁高速公路工程K0+000~K3+489为利用现有昆石高速公路半截河互通作为本项目起点,对半截河互通及部分连接线按半幅路基进行改造利用,利用愿半截河互通石林~昆明方向两条匝道,在石林风景区西侧新建蒙自~石林风景区两条匝道,构成新的半截河枢纽互通,利用昆石高速公路半截河互通连接线原有线位改建,与K3+489处与主线相接。半截河互通位于石林风景区三级保护区范围内,在石林风景区三级保护区范围内需要施工的段落为主线拓宽改建长0。95km和新建两条匝道.2。5。7水土流失现状路线经过的石林县、弥勒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2.93%、41。94%,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2997t/(km²·a)、3108t/(km²·a)。两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984t/(km²·a)、1305t/(km²·a),属于轻度侵蚀。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云政发[1999]51号),石锁高速公路经过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2。5.8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1)自然①地形地貌:路线沿线深切割中山、低山、丘陵盆地相间分布,山峰林立,沟箐深切,既有耸拔孤峰,又有盆地。地形的坡度和坡长是产生土壤侵蚀的潜在因素。坡度大的地段,侵蚀强度就大,坡度小则相反。②植被:植被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覆盖地表、截持降雨、减小流速、固结土壤和改良土壤等方面。植被被破坏,地表失去保护,侵蚀就会日趋加剧.③地质构造:在土壤侵蚀过程中,土壤是被破坏的对象.工程沿线土壤结构松散,易风化,为土壤侵蚀提供了潜在的物质基础。④降雨:公路沿线地区属高原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干湿交替明显,有利于表土的风化。降雨季节性强,集中且多单点暴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时期。(2)人为因素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加速土壤侵蚀的根源。大量毁林陡坡开荒种植,严重的破坏了生态,使之失衡,土壤侵蚀范围扩大,侵蚀强度增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森林采伐过量、耕作方式不合理和基本建设等几方面。鉴于上述自然及人为的原因,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的增多,植被被破坏,资源开发忽视了水土保持,公路所经区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2.5.8社会经济概况项目经过的石林县、弥勒县2021年末主要经济指标见表2.5-2表2.5—2石锁高速公路所经地区2021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表地区国土面积(km²)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km²)GDP(亿元)人均GDP(元)石林县172523。6913731。9513487弥勒县400449。2112387。517781根据《文物考古调查勘探评价报告》,石林~锁龙寺公路沿线发现的文物古迹有石林县境内的天生桥化石点、刘家坟墓地、西纳村墓群,弥勒县境内的诺糯石塔、竹园文笔塔、竹园文昌宫、熊庆来故居等。经评价单位按照《工可》推荐路线方案进行现场调查,以上文物古迹中除竹园文笔塔外,其他均在评价区范围外.竹园文笔塔位于竹园镇竹园村东300米处,于康熙51年(1712年)建成。为七级密檐式石塔,平面呈正方形,基座边长1。8米,塔身逐层向上收分,塔刹为石质宝瓶,塔高6。5米。竹园文笔塔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拟建公路K92+900从文笔塔东约200米处通过。2.5.9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水质常规监测结果,巴江和甸溪河各监测项目分别能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和Ⅳ类标准的要求;黑龙潭水库的含磷值为0.035毫克/升,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值0.4倍,可满足Ⅲ类标准的要求,其余各项监测项目能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的要求,总磷超标是由于库中沉积物在枯水期分解的缘故.根据水质现状的监测结果,甸溪河在8月份处于雨季,河水比较混浊,在水质监测中,CODcr值为34.8毫克/升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值0。16倍,可满足Ⅴ类标准的要求,其余各项监测项目能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的要求.CODcr超标主要是由于雨水的冲刷,将污染物带入河流的缘故。根据水质现状监测结果黑龙潭河水为黑龙潭水库的出流水,周围无工业污染源,水质能够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要求。总体来看,拟建公路沿线水体中,除了黑龙潭水库总磷值在枯水期有轻度超标以及甸溪河CODcr在现状监测中略有超标外,其余水体所监测的项目均能满足各自的水环境功能要求.2。6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特点速公路项目水土保持工程面广、线长,分布零散,既包括主体工程中含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措施,又包括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涉及面广、分布零散的特点.弃土(渣)场多在线路建设区外的两侧冲沟内布设,分布极为分散,边坡防护、植被恢复和绿化工程等措施均零散分布于全线,作业面窄,难以集中施工。3、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3。1管理机构与职能3.1。1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领导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加强现场管理和督促。在我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职责、任务、目标。并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检查.我部水土保持领导组织机构在指挥部和监理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的监督领导下成立。管理机构见表3-1.表3-1管理机构3。1。2职责项目经理:负责该项目的全面工作,对项目各方面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及负责按照合同组织施工。项目副经理:有权调配各种施工资源,指挥现场施工队伍,组织施工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组织现场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施工技术及技术管理工作,组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现场质量计划的制定及实施,负责监督现场各项质量管理活动,检查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效果.工程部:负责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主持现场交接桩、施工测量、图纸审核,对下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技术指导、设计变更、工程试验,编制质量计划和作业指导书,对上配合专家组一道进行重点项目的施工方案制定和科技攻关。财务部:全面负责整个工程经济核算、资金管理,按轻、重、急合理调配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安质部:负责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和防火管理,现场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等工作,严格执行三检制度,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试验室:负责原材料检验、工程检测、试验及申报等工作。物设部:负责机械设备的调拨、检修、保养,物资的采购及管理等工作。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满足施工机械设备需求。商务部:全面负责整个工程结算、进度计划、统计、成本的控制、负责与施工队签订劳务合同、预算、计量及其管理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整个工程协调工作、文明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后勤、治安及劳动竞赛的组织、评比等工作.工区经理:组织各作业队进行生产施工,推荐各种施工资源,指挥现场施工队伍,组织工区内的施工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组织现场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技术负责人:负责工区内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技术交底、工区施工计划的编制及复核,优化设计原始资料收集等工作。3.1。3工作制度1、工作记录制度水土保持信息记录是信息汇总的重要渠道,是项目管理者做出决定的重要基础资料,有水土保持工作职责的项目工作人员均应记录,其主要内容:①历史性记录:会议记录:第一次生产例会、平常生产例会及其他非例会会议记录;水土保持报表:凡是水土保持工作涉及的工地施工均应做记录;施工日志:施工员等应记录每天水土保持工作的施工日志;施工月报:在每次施工月报中记录反馈有关水土保持工作的报告;检查记录:项目经理等项目管理者在对工地进行检查时,应当记录相关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天气记录:主要记录每天的温度变化,风、雨、雪情况及其他特殊的天气情况,还应记录因天气变化而造成的相关损失;监理指令:监理工程师的正式函件及口头指示均应做好记录,同时记录口头指令得到正式确认的方式和时间,以及指令落实情况,并存档。②质量记录采样、监测、检验结果分析记录;各单位、分项、分部工程的水土保持验收记录。③竣工记录竣工记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验收记录和竣工验收阶段记录两部分,竣工验收阶段记录应包括验收检查、验收监测、验收评定及验收资料各方面的内容。2、人员培训制度由项目部组织分部、工区内管理人员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培训,并积极参加监理单位、业主单位的相关培训。3、报告制度水土保持工作报告是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制的工程施工报告应包括季度报告、年度报告。4、函件往来制度项目经理等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通过书面下发整改通知单的形式,通知存在问题的工区按规定整改。情况紧急时可口头通知,随后以书面函件形式通知.同样,整改回复也应书面回复。5、例会制度一般水土保持与生产例会一起进行,由分部组织召开,会后有关水土保持内容汇总、存档、上报.必要时,项目部、分部召开专门的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例会中应作工作回顾性总结、当前工作评价、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要求。6、奖惩制度认真贯彻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使项目施工中的水土流失达到最低程度。对于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因责任心不强、工作严重失职或失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惩罚.7、档案制度涉及到水土保持工作的相关记录、往来函件,均应设专人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3.2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内容3。2。1施工准备阶段1、临时材料堆放场(1)控制对设计临时借地外的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对农、林等生产用地的占用无法避免,则施工过后恢复原有土地功能;(2)检查材料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场地防止物料散漏污染措施,仓库四周应有疏水沟系,沉砂池等,防止雨水侵湿,水流引起物料流失;(3)对沥青、化学物品等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的,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4)水泥和混凝土运输应采用密封罐车,采用敞篷车运输时,用篷布严密遮盖物料.2、砂石料场、取弃土场(1)如有取弃土场设计变更,选址应申报监理审批,对设计变更的弃土场宜远离江河、湖泊和水库等水体;不应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设置弃渣场;取弃土场尽量不占农田,设置时应考虑对景观的影响。不应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如石林风景名胜区内设置取料场和弃渣场;弃渣场不应危害桥梁、隧道、工业民用建筑、防洪设施、公路路基、通讯电力设施等建筑的安全;不应在江河、湖泊和水库管理范围内设置弃渣场;软土区域不宜设置弃渣场,若设置弃渣场弃渣前应清淤;不宜在上游汇水面积过大的沟、谷设置弃渣场;弃渣场宜设在凹地或沟、谷的顶部,也可设置在坡地、平地上,不宜设置在沟、谷的中部;弃渣场不宜占用沟渠,当必须占用沟渠时,应对沟渠进行改道处理;(2)若弃渣场占用基本农田,应予以变更设计,并按新增及变更“三场”选址的程序进行选址;(3)对弃土场表土剥离时,应集中堆放并采取覆盖和排水措施;(4)对弃渣场采取先挡后弃的措施。主体工程全面施工阶段1、路基开挖(1)剥离表层土,不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直接覆盖至可拱耕作的其他地面;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移至他处堆存、堆放地宜相对低凹、周围相对平缓,并设置排水设施;(2)在路基开挖施工中发现的文物古迹、报当地文物部门处置;(3)在旱季施工时对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每天定时洒水;(4)按图纸要求自上而下进行开挖土方,不得超挖或乱挖,尽可能以挖掘代替爆破,以多点少药代替大量炸药爆破,采用延时爆破技术等手段降低噪声和振动。夜间禁止开山爆破,敏感点及文物保护单位附近禁止开山放炮,需确认放炮作业的,应加以阻挡、防护,以防止碎石冲击,并减小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5)弃土、弃渣应在指定地点堆放,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其流入水体。公路边的临时弃渣应在公路封闭前处理完毕,以免公路全封闭后难以处理;(6)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沉淀池拦截泥沙,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或产生滑坡;(7)路基施工中及时设置临时排水设施,施工场地流失不得排入农田、耕地或污染自然水体,也不应引起淤积、阻塞和冲刷.2、路基填筑(1)在旱季施工时对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每天定时洒水;(2)雨季施工时,及时掌握气象预报资料,按降雨时间和特点实施雨前填铺的松土压实等防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3、路面施工(1)明确临时借地范围的边界,以便控制对临时借地外围土地的不合理占用,若对农、林等生产用地的占用无法避免,则在施工结束后,必须恢复原有土地利用功能。严格控制影响范围,不应仅考虑方便路面施工而任意破坏场地以外的植被;(2)旱季对施工场地与施工便道定时洒水,检查敏感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达到国家标准;(3)稳定土拌合站、水泥混凝土拌合站的选址不得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拌合站距离学校、医院、疗养院、城乡居民区和有特殊要求的地区不宜小于300m,减少拌合站对环境敏感点的粉尘和噪声污染.大型拌合站应配有除尘装置;沙石料场应及时洒水.4、桥涵施工(1)施工过程中搅拌站的排水、混凝土养护水等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水不得排入地表水Ⅰ—Ⅲ类水源保护区(2)跨巴江河、黑龙潭河、甸溪河等桥梁施工时,以及三八水库路段施工时应杜绝废水流入河流中。架桥时应设防护网,不让杂物掉进河里,铺路面、路面养护时也不能让泥沙、废水流入河流;(3)对施工机械严格检查,防止油料泄漏。废油和施工垃圾应集中存放。(4)桥梁施工中的工程用水应经沉淀池沉淀后排放,工程弃方不能随意丢弃河流中或岸边,桥基钻渣、围堰清运至指定弃土场处置;涵洞出口流速较大时,必须在进出口进行加固,防止冲刷;(5)对于不可避免的河道及河岸开挖工程,明确并严格控制开挖界限,不得任意扩大开挖范围;(6)对钻孔灌注施工中溢出的泥浆应引流至适当地点处理,对水泥混凝土的搅拌、振捣、运输、摊铺等作业中产生的粉尘采取防护措施。5、排水工程(1)建设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控制扬尘、噪声、震动、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止或者减轻施工对水源、植被、景观等自然环境的破坏,改善、恢复施工场地周围的环境;(2)除抢修、抢险作业外,禁止夜间在居民点、学校进行产生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休息的建筑施工作业。确需连续作业的,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6、挡土墙、防护及其他砌石工程(1)建设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控制扬尘、噪声、震动、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止或者减轻施工对水源、植被、景观等自然环境的破坏,改善、恢复施工场地周围的环境;(2)根据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落实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3)将弃土、弃渣运至指定地点堆放,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其进入水体;(4)除抢修、抢险作业外,禁止夜间在居民点、学校进行产生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休息的建筑施工作业。确需连续作业的,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7、交通安全设施(1)拌合场、预制场、基础工程等采取防治措施;(2)焊接的废弃物如电焊渣、废弃的焊材收集统一处理;(3)油漆应妥善存放和使用,避免滴、漏影响水体和土壤。油漆包装物统一收集处理,不应随意抛弃。3。2。3交工及缺陷责任阶段(1)对临时用地采取恢复措施,报环境监理工程师审查;(2)编制石锁公路施工期环保、水保工作总结,经项目环保水保领导小组审查后上报指挥部环保水保办.3.2.4生态环境保护1、水土保持(1)取土场的水土保持沿线各取土场的水土保持工作。(2)弃(碴)土场的水土保持主要包括桥梁钻孔泥浆和施工大临用地的水土保持工作。(3)施工作业场地的临时水土保持主要包括桥梁钻孔和基坑开挖作业、施工便道的填筑作业的水土保持工作。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耕地资源的保护主要是沿线施工临时用地(耕地)的控制.(2)地表植被保护主要是沿线各施工场地及道路扬尘控制,以减少对邻近两侧农作物和其他植被生长的影响。3.2。5污染防治1、噪声污染防治主要指沿线受噪声影响较大的住宅区、学校及人口稠密区或受影响户数较多的村庄地段的各施工作业场地的施工噪声控制。2、振动污染防治主要指沿线受振动影响较大的住宅区及人口稠密区或受影响户数较多的村庄地段的各施工作业场地的环境振动控制。3、水环境污染防治指沿线普通河流地段的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水体保护。4、固体废弃物处理主要指项目施工营地的生活垃圾、施工场地(预制场、拌合站、桥梁施工场地)的生活垃圾处理。5、大气环境污染防治(1)施工扬尘土方施工和运输便道的扬尘。(2)烟气排放施工场地、营地配备的临时性小型锅炉烟气排放。3。3水土保持完成情况3。3。1取、弃土场取土场取土前,应将地表30-40cm的耕作层推倒一侧临时堆放,完工后覆盖地表以便于复耕;耕作层土壤的临时堆方应设置围挡措施.外购土方时,应与地方政府签订购土协议,协议中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弃土应优先选择在邻近的低洼地,避免占用耕地,堵塞沟渠、河道,设计容量要满足总弃碴量的需求,做好施工组织安排,避免因不合理施工组织安排导致弃土弃碴数量的增加,坚持先挡后弃原则.具体完成情况见标3-2.表3—2取弃土场水土保持完成情序号工区桩号与路线中心距离防护、排水、植物、复耕情况一分部二分部1一工区K6+700弃土场路右360m已完成2K7+400取土场路左110m3K8+700取土场路右280m4五工区K12+800弃土场路左20m5K14+000弃土场路右80m6K14+000弃土场路左160m7K25+800取土场路左60m8K26+600取土场路右10m9K32+400取土场路右40m10三工区K16+100取土场路右230m11K17+800取土场路左100m12六工区K40+800弃土场路左210m13K43+100弃土场路右190m14K44+250弃土场路右20m15K45+200弃土场路左60m16K45+900弃土场路左0m17K47+200弃土场路左15m18MK1+100新哨联络线弃土场路右300m19MK1+400新哨联络线弃土场路右100m20MK1+950新哨联络线弃土场路左20m21一工区K56+180弃土场路右50m22K56+620弃土场路右52m23K56+900弃土场路右120m24K58+070弃土场路右155m25K58+440弃土场路左170m26K59+450弃土场路右118m27K60+620弃土场路左150m28二工区K61+360弃土场路左12029K62+000弃土场路左80m30K62+100弃土场路右120m31LK0+700弥勒联络线弃土场路右300m表3-2取弃土场水土保持完成情序号工区桩号与路线中心距离防护、排水、植物、复耕情况一分部二分部32二工区LK2+900弥勒联络线弃土场路左800m已完成33LK3+800弥勒联络线弃土场路左300m34K63+400弃土场路右52m35K66+980弃土场路右120m36K67+000弃土场路右60m37K74+300弃土场路右60m38K75+290弃土场路右130m39三工区K80+500弃土场路右200m40K82+200取土场路左220m41K83+270取土场路左85m42K88+300弃土场路右60m43K88+400弃土场路右130m44四工区K92+400弃土场路左140m45K92+630弃土场路左100m46K93+800弃土场路右25m47K94+800弃土场路右130m48K95+300弃土场路右135m49K96+680弃土场路左250m50K96+800弃土场路左10051K100+900弃土场路左120m52K101+700弃土场路右100m53五工区K103+800弃土场路右70m54K101+700弃土场路左60m55K105+050弃土场路左15m56K112+700弃土场路左800m3。3.2施工场地、营地预制场、拌合站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设置;小型施工场地、营地的设置应尽量利用沿线既有场地、场区永久征地;施工中应结合工序特点,对临时用地进行综合利用,尽可能减少临时用地数量。表3-2石锁高速公路沿线施工驻地、预制场、拌和站水土保持完成情况序号临时用地类型工区/标段桩号环境特征影响因素

和保护目标完成情况1施工驻地一分部一工区/1K0+100半截河互通征地范围内影响因素: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但若征地红线范围内,不会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施工废水可能会污染周围环境;施工扬尘和施工噪声可能影响周围。

保护目标:生态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已按设计完成绿化2施工驻地一分部一工区/2K6+600旱地、灌木林地已恢复灌木林地、旱地3施工驻地拌和站

预制场一分部一工区/2K8+600石林互通征地范围内已按设计完成绿化4施工驻地拌和站一分部二工区/3K10+900灌木林地、旱地已恢复灌木林地、旱地5施工驻地拌和站一分部二工区/4K17+100旱地已恢复旱地6预制场一分部三工区/4K17+300路基占地红线范围内未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7施工驻地拌和站一分部三工区/5K21+800灌木林地已恢复灌木林地8预制场一分部三工区/5K21+800路基占地红线范围内未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9施工驻地一分部四工区/6K23+400路基占地红线范围内未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表3-2石锁高速公路沿线施工驻地、预制场、拌和站水土保持完成情况序号临时用地类型工区/标段桩号环境特征影响因素

和保护目标完成情况10施工驻地拌和站一分部四工区/6K24+000灌木林地影响因素: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但若征地红线范围内,不会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施工废水可能会污染周围环境;施工扬尘和施工噪声可能影响周围。

保护目标:生态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已恢复灌木林地11预制场一分部四工区/6K24+000路基占地红线范围内未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12施工驻地一分部五工区/7K31+800租用烟叶收购站房屋已恢复原样13拌和站

施工驻地一分部五工区/7K31+800灌木林地、荒地已恢复灌木林地、旱地14施工驻地一分部六工区/9K42+300灌木林地已恢复灌木林地15预制场一分部六工区/9K42+300路基占地红线范围内未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16施工驻地拌和站一分部六工区/10K46+600灌木林地已恢复灌木林地17预制场一分部六工区/10K46+600路基占地红线范围内未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18拌和站一分部六工区/11K51+300在新哨互通征地范围内已按设计完成绿化表3—2石锁高速公路沿线施工驻地、预制场、拌和站水土保持完成情况序号临时用地类型工区/标段桩号环境特征影响因素

和保护目标完成情况19施工驻地一分部六工区/11MK0+200租用当地公路养护段道班房(新哨连接线)影响因素: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但若征地红线范围内,不会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施工废水可能会污染周围环境;施工扬尘和施工噪声可能影响周围。

保护目标:生态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已恢复原样20施工驻地二分部一工区/12K58+070在弃渣场上已复耕21K58+440在弃渣场上已复耕22施工驻地拌和站二分部一工区/12K60+000马草堂大桥下已恢复地貌23拌和站

施工驻地

预制场二分部一工区/12K60+600路基占地红线范围内未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24拌和站二分部一工区/13

二分部二工区/13K62+000旱地已恢复旱地25拌和站K63+700弥勒互通征地范围内已按设计完成绿化26拌和站LK1+600弥勒连接线未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27施工驻地拌和站二分部二工区/15K72+300灌木林地已恢复灌木林地表3—2石锁高速公路沿线施工驻地、预制场、拌和站水土保持完成情况序号临时用地类型工区/标段桩号环境特征影响因素

和保护目标完成情况28预制场二分部二工区/15K72+300路基占地红线范围内影响因素: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但若征地红线范围内,不会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施工废水可能会污染周围环境;施工扬尘和施工噪声可能影响周围。

保护目标:生态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未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29施工驻地拌和站

预制场二分部三工区/17K82+150旱地、灌木林地已恢复灌木林地、旱地30施工驻地二分部三工区/17K84+200大桥旁暂未恢复31施工驻地拌和站二分部四工区/19K92+000灌木林地已恢复灌木林地32施工驻地拌和站K92+600灌木林地、旱地已恢复灌木林地、旱地33预制场二分部五工区/20K95+240路基占地红线范围内未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34拌和站K95+300灌木林地已恢复灌木林地35预制场拌和站二分部五工区/21K103+800在弃渣场上已复耕36预制场二分部五工区/22K109+350锁龙寺互通征地范围内已按设计完成绿化表3-2石锁高速公路沿线施工驻地、预制场、拌和站水土保持完成情况序号临时用地类型工区/标段桩号环境特征影响因素

和保护目标完成情况37拌和站二分部五工区/22K109+500锁龙寺互通征地范围内影响因素: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但若征地红线范围内,不会新增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施工废水可能会污染周围环境;施工扬尘和施工噪声可能影响周围。

保护目标:生态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已按设计完成绿化38施工驻地K109+580锁龙寺互通征地范围内已按设计完成绿化3。3。3高填深挖路段及其他边坡绿化石锁高速公路高填深挖路段分布情况详见表3-3其他边坡绿化形式有六边砖植草、植被、三维植被网、浆砌片石拱形护坡将植生袋按砌墙码砖式施工码放至框顶等,均已完成.表3-3石锁高速公路高填深挖路段分布情序号工区类型桩号环境特征边坡防护1一分部三工区深挖路段K13+890-K13+980旱地已完成2深挖路段K15+200-K15+500旱地3深挖路段K16+060-K16+340旱地4高填路段K16+500-K16+640水田、旱地5高填路段K19+550—K19+720旱地6高填路段K21+340—K21+650旱地、荒地7一分部四工区高填路段K22+630—K22+840旱地、灌木林地8深挖路段K22+920—K23+160灌木林地9高填路段K23+430—K23+640灌木林地10一分部五工区深挖路段K40+760—K40+930灌木林地11一分部六工区高填路段K42+230-K42+480灌木林地12高填路段K43+440-K43+700灌木林地13深挖路段K43+700—K44+200灌木林地、荒地14深挖路段K44+360—K44+960灌木林地、经济林15高填路段K47+000-K47+450灌木林地16高填路段K47+600-K48+300灌木林地、经济林17高填路段K48+500-K48+650灌木林地、经济林18高填路段K49+050-K49+340灌木林地、林地19高填路段K49+830—K50+180灌木林地20深挖路段K50+260-K50+470灌木林地21高填路段K51+120-K51+600灌木林地、荒地22二分部一工区深挖路段K56+380—K56+560林地23高填路段K57+430-K57+570林地24深挖路段K57+750-K57+870林地25深挖路段K58+640—K58+770经济林地26深挖路段K59+100—K59+350林地27深挖路段K62+650—K62+800林地28二分部二工区深挖路段K73+120—K73+320林地29二分部三工区深挖路段K77+950—K78+660经济林30深挖路段K83+580-K83+960荒地31深挖路段K86+620—K86+730荒地32深挖路段K87+150—K87+680荒地33二分部四工区高填路段K92+220-K92+450林地、灌木林地34深挖路段K92+610—K92+760灌木林地35二分部五工区深挖路段K103+220-K103+360经济林地36一分部六工区新哨连接线深挖路段MK4+320—MK4+530灌木林地37深挖路段MK5+530-MK5+750旱地38二分部二工区弥勒连接线深挖路段LK2+030-LK2+7103.3。4沿线排水措施石锁高速公路的地面排水设施有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还有倒虹吸及积水池等,均以完成。这些排水设备,分别设在路基的不同部位,共同完成整体的路基地面排水系统。3。3.5石林风景名胜区敏感点施工开挖中发现的有残存的石芽等景观资源时,尽量保持了原貌;运输散装材料时实行袋装运输或着加盖篷布,靠近风景区路段增加降尘洒水次数;保证公路附近的景观资源未破坏。3.3.6施工便道及地方改移便道在施工便道两边开挖排水沟;对于坡地上的施工便道,不仅考虑道路排水系统的建设,还要进行边坡的稳定防护,对不稳定的边坡采取削坡、护坡或修建挡墙等措施;公路建成后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将部分事宜保留的施工便道用作当地的机耕道,其余施工便道采用复耕或恢复植被的水保措施.4、项目环保水保措施4。1施工期环保措施4.1.1环境保护制度(一)水、环保情况调查、记录开工前,应对现场的水保、环保进行详细的调查,因该项目主要为山区,地形起伏,冲沟发育。在进行施工时对施工地段可能存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隧道施工时有可能引起植被的破坏以及水源、噪音的污染的地段作详细的记录。组织施工时及时施作配套排水沟,完善排水系统,保护地方水利设施,确保地表径流和河道的畅通,防止因公路修建造成地表水排泄不畅引起水害的发生,施工完后对照记录对地表及河流进行恢复。(二)环境保护检查制度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全面规划”原则,抓住环保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水源、植被不被污染和破坏。2、教育培训制度:上场后对全体职工进行一次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实行“三同时”制度,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地方政府有关环保法律、条例。3、检查落实制度:根据工程所在位置的特点,积极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按环保目标,制定检查计划,明确检查任务,确定检查方法,落实检查责任制,强化监督。4、评比奖罚制度:根据工程指挥部每次环保检查情况,进行综合评比,评比情况进行公布。对环保好的通报表扬,并实行奖励;对环保差的,一方面督促其停工整顿,另一方面在全项目通报批评和对责任人进行罚款,并将罚款纳入奖励基金中。5、专题讨论:定期召开水、环保专题会议,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具体的预案.对检查环、水保差的方面进行讨论,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4。1.2临时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要定期洒水、维护,并勤洗施工机械车辆,减少车辆通行时的扬尘对附近环境的污染.合理布置大型临时工程及施工营地,加强管理。生活垃圾定点堆放,掩埋覆盖,严禁四处乱扔。生活污水处理设化粪池,不直接排放.杜绝焚烧有毒废料(废机油、废塑料等).从地表及地下抽水时,盛水和抽水器具保持清洁,避免污染水源,并且注意节约用水。临时占用山地的,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现有的一草一木,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恢复造林。临时占用农田的,在施工过程中要避免施工废料对临时用地的污染,等完工后及时按照当地群众的要求复耕造田。临时工程施工中按当地的实际环境施工,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做好挡护和绿化。工程竣工后,对弃土场、取土场、生活、生产用地及施工便道等,按照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复耕或绿化,同时修建好排水系统,防止水土流失.4。1.3水土保持技术措施1、保护生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实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水土保持的教育管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条例。2、建立水土保持管理机构,配置专职水土保持员,建立健全水保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全面规划"原则,抓住本工程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水源、植被不被污染和破坏。3、隧道施工前邀请地方政府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共同对沿线水文、地质、植被情况进行调查,共同研究制定出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并制定出详细的水土保持施工措施。4、施工中严格按设计方案施工,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废弃的砂、石、土必须运至规定的地点堆放。做好挡护和绿化。工程竣工后,对弃土场、取土场、生活、生产用地及施工便道等,按照当地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复耕或绿化,同时修建好排水系统,防止水土流失.5、隧道洞口边、仰坡,及早施作防护及排水系统。弃碴利用时,运碴车辆沿便道平稳慢行,严禁侵入农田或碰坏树木。6、严禁在河流内弃渣。4。1。4施工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使施工人员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及地方政府有关法规、条例,严格按设计施工。2、弃碴坡脚设浆砌片石挡墙,弃碴场坡面上方设截水天沟,并作好碴场排水系统,以防止弃碴流失,污染环境。3、施工中按照上级要求做好防汛排洪工作,防止洪水淹没、毁坏农田及建筑物,排水系统及早建立完善。4、碴场表面均采用撒草籽绿化.5、施工期间做好既有道路养护工作,不得随意占用道路施工、堆放物料、搭设建筑物。对临时便道要经常洒水并载树种草进行绿化,防止尘土飞扬,污染空气。6、施工期间的废水、泥浆不得随意排放,须经沉淀处理后,弃至指定弃碴位置。7、在施工范围内居民区附近施工,要特别注意人身安全。在爆破区要实行交通管制、定点放炮,加强防护。8、隧道进出口洞外设置污水处理池,对施工中产生的废液进行固体物质沉淀,去污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9、在运输弃土时将进行覆盖,或者在弃土及废料上洒水避免尘土飞扬。4.2运营期环保措施原环评要求33处敏感点采取声屏障、砖围墙和隔声窗等噪声治理措施.施工图设计阶段由于路线偏移,原敏感点大所卜所、街子上、东海、东海子学校、小坡头、下师宗渡、上师宗渡、东风农场21队等8处敏感点现距离路中心线大于或等于200m,在环评报告书声环境评价范围外,公路运营对其声环境影响较小,可不设置声屏障或隔声窗。施工图设计阶段由于路线偏移,路线评价范围内新增加了石林职高、沙地村、天奇小区、上新宅、小海子(2)、河湾、阿基邑、黑桥哨、拖白等9处声敏感点。本环境监理(环保、水保)实施方案建议在噪声预测或监测评估的基础上对新增加的敏感点,以及原环评报告书中的声敏感点进行噪声防治专项设计,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声屏障、隔声窗或环保搬迁等。5、经验总结与存在的问题5.1经验总结领导重视、责任落实:为了做好石锁高速公路施工期间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项目建设之前,提出了“生态石锁、人文石锁、景观石锁"的建设理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了各合同段项目经理部、分部、工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施工任务,建立各级领导负责制,并通过专项检查和专题讨论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完善机制、提高效益: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的特点,提出了石锁高速公路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程序和具体实施细则,并完善了由项目部内部以及与监理单位和业主三方参与的管理机制,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工程质量。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围绕弃土(渣)场、取土场工程施工环境负责、施工难度大的问题,主要考虑资金效益的最大发挥。在施工过程中,综合施工现场的环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弃土(渣)场、预制场、堆料拌和场工程整治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树立典型、辐射推广:通过在部分合同段树立弃土(渣)场、预制场、堆料拌和场整治建设典型和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加强宣传,促进了工程的顺利进行。5.2存在问题石锁高速公路项目已投入试运营,在施工过程中已经采取了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各项措施现已发挥效益,总体看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落实较好,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明显。本工程运营管理单位继续认真做好经常性的水土保持措施管护工作,明确组织机构、人员和责任,确保水土保持设施完好并长期发挥作用,防止发生新的水土流失。6、建议6.1噪声敏感点噪声污染治理和水环境污染防治专项设计的建议为了更好的落实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建设单位对目前尚没有达到施工设计要求的声敏感点噪声防治措施和水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委托具有相关治理经验的单位进行专项设计。6.2绿化植物选择的建议(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所推荐的植物种类多,部分无充足种源.建议设计单位在设计时选用乡土植物,且选用植物应有充足的种源或苗木来源.在设计方案评审时请当地植物方面的专家参与。(2)主体工程区域内的植物种类的选择除考虑固土护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