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概论第二章_第1页
旅游文化概论第二章_第2页
旅游文化概论第二章_第3页
旅游文化概论第二章_第4页
旅游文化概论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文化概论第二章第一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农耕经济环境下的古村落旅游文化传统

村落,指乡村聚落,是以从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因聚集生活在一起而建筑的规模较小的永久性居住场所。

古村落,特指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村寨。从世界史角度看,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标志古代社会结束和近代社会开始。这个意义来说,古村落一般有三四百年历史。在中国,始建于明清及其以前的村寨都可称为古村落。一、古村落文化起源1、原始农业的生产与人类早期定居生活的出现村落的产生与原始农业耕作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原始农业发源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提高的产物。在于自然长期斗争中,原始人学会了播种,于是农业出现。从世界范围看,脓液起源中心有3个:东亚、西亚、中南美洲。由于地理环境影响,他们各具特点。

原始农业的出现,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过着定居生活。由于当时经济自给能力较弱,人们往往形成一定集团,为抵御风寒、防备野兽等维护集团共同利益,聚居的人们修建墙垣,建立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房屋。与原始采集渔猎经济相比,农业生产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随着人类组织结构完善,这种依赖土地、守候土地生产方式一经产生,就在人类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形成独具特色的农耕经济形式。在传统社会里,农耕经济方式是以经济单位和生活单位个体化作基础。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对土地产生深厚感情,不愿离开,具有稳定性。第二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2、古村落文化形成个体小生产农业存在与发展,需要一些集体集中活动,如抗旱,防洪等,这些活动,显然是它们无法承担的,需要彼此联合。个体小农往往按照血缘或地缘关系,或聚族,或聚群,选择山河等自然屏障,便于生存、发展、繁衍,从而形成一个个比较稳定的村落。不同地区村落往往有不同文化心理特征,并外化为不同仪式与习俗。它们或延续原始的图腾如牛羊崇拜,或保持对祖先鬼神信仰,还有对美好生活向往。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村落里,多由一个庞大家族组成,往往数代共同生活在一个固定范围内,有共同祖先,共同祭祀的地方,有共同财产、行为规范,村寨里有家族创业始祖传说,有遗训族规等。在以地缘关系组成村落中,既体现土地与居民结合也承认家庭独立,村落基本不干涉家庭范围内食务,主要通过乡归民约、风俗习惯维持正常生活秩序。总之,村落是在农耕经济环境下,以地缘或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定人群长期聚居的场所,它既有民居建筑,也有如广场、宗祠等公共场所。村落拥有较顽强生命力,如没有大的天灾,可以保存相当长时间,甚至数百上千年,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古村落文化。第三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古村落第四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二、文化圈与古村落文化区域分布1、四大文化圈的地理基础及其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文化圈是地域文化中最大类型。人类文化起源具有多元性,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文化反展源头,每一种文化内部,又具有多种源头。根据文化的地缘与共性,一般把世界划分为如下四大文化圈:

(1)东亚儒家文化圈。东亚中国以及韩国、日本,彼此相连,隔海相望,都有中国主流文化—儒家传统文化,经济模式以农耕粟、黍、水稻为主。

(2)南亚印度文化圈。南亚次大陆先后产生多种宗教信仰。在这里人们注重宗教体验与研究,把人理解为宗教的动物,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都带有明显宗教特征。

(3)西亚北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生活在这里的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独特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已与宗教信仰融为一体,故这些民族常被称为“伊斯兰民族”,这种文化称为伊斯兰文化。

(4)西方基督教文化圈。1世纪产生的基督教是欧洲人精神支柱,对上帝信仰和对原罪的强调,全面影响欧洲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并随地理大发现而远布欧洲。

此外,西方殖民者登陆美洲之前,当地居民创造了独具特色土著文化,形成印第安土著文化圈。他么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培育对世界文明产生极大影响粮食作物(如玉米、土豆、甘薯)、经济作物(如烟草、橡胶、棉花)、蔬菜作物(如番茄、南瓜、辣椒)等。第五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2、古村落的建筑与形制

由于各文化圈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文化传统以及农耕经济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世界各地村落的建筑与形制差别很大。传统中国社会是典型农耕经济模式受气候、地理、儒家文化影响,北方村落表现为四合院;皖南为四水归堂,与其徽商忌讳财源外流、希望四方之财如天上之水源源不断有关;客家土楼是为避难具有防御功能;许多少数民族如贵州千户苗寨、布依族石头寨等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汉文化元素。欧洲,一方面由于其农牧复合经济,村落大都在中心部分有耕地,周围有栅栏围得牧草地,外围是森林地带;另一方面受基督教影响,村落以教堂为中心周围分布几十家农户,形成别具一格村落形式。3、显存古村落文化区域分布按照古村落遗存规律,古村落得以保存至今,主要取决于所处环境。一般分在两类地区:(1)古代乡村经济、文化和交通比较发达,而近现代交通中心发生偏移的地区。(2)历来比较偏僻独立的区域。相对独立和偏处一隅,是村落将外来文明侵蚀降到最低,保持着长时间稳定与安宁。古村落文化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各大文化圈都发展过农耕经济,相应的,古村落文化呈区域分布。第六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三、古村落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与转换1、古村落的旅游文化价值(1)古村落与现代居民在景观上有着典型差异,符合现代人探新求异的需要。古村落古朴幽静,建筑传统,名人遗迹都吸引着社会大众,随着时间流淌,许多古村落遭到破坏,数量越来越少,更显得珍贵,旅游价值更突出。(2)古村落是一定地区一定时代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审美文化背景。就中国古村落来看,其选址遵循古人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一般选在接近耕地、靠近水源等保留下来的古村落依然保持原始风貌,环境优美,回归自然。(3)古村落景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留下的地面建筑,更主要在于它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承载和延续着一种文明,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意境。在中国古村落,保存着当地居民祖宗留下来的居所、生活习惯,以及宗谱、祠堂,甚至供奉着宗族分支香火神灵,反映了原汁原味乡村文化伦理资源。2、古村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目前,中国古村落面临着保护和开发意识不到位、保护资金短缺、政策法规支持力度软弱,在开发中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重拥有、请利用,重权属、轻管理,重富有、轻打击,重有形、轻无形,重建设、轻规划”等倾向。(1)古村落旅游开发应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协调旅游发展、历史环境保护和当地居民生活改善三者之间关系。“协调”应以历史保护为基础,以旅游开发为手段,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2)为古村落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旅游开发时可选途径。合理开发古村落旅游,将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以旅游开发促进保护,促进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第七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游牧经济背景下的部族旅游文化传统一、部族文化的游牧起源1、游牧部族兴起的基础一般认为,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导致游牧兴起重要原因之一。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欧亚草原上的居民和他们南部邻居一样,过这一定居农业为特色经济生活,但目前未发现任何证明新石器时代存在游牧部落客观证据。马的驯化是草原游牧部族兴起的又一关键因素。马、牛驯化历史与游牧出现密切相关,游牧民族以马作为最重要生存工具,以迁徙求发展。游牧部族的兴起,最初是以血缘纽带为基础氏族组成单位,集体放牧。随着人口、牲畜增加,氏族内部分成若干小单位,随着发展氏族之间互相干扰,又为了利益,原本不相干部落结合,有强大部落领导,发展成国家。

2、游牧特色与部族文化游牧民族经济活动特色:一是以牲畜为基础。牲畜是主要财富,也是生活上资源,饮食、衣着及其他许多日用品多仰赖牲畜。二是以狩猎、对外贸易及掠夺相辅助。由于游牧民族经济结构单一,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以牲畜等与农耕民族交换,商品交换是游牧民族生命线。游牧民族游牧经济,对其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其生产居住、服饰饮食、丧葬祭祀、节庆娱乐等,独具特色,形成与农耕文化截然不同游牧部族文化。第八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九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二、部族迁徙与部族文化区域分布1、部族迁徙及其对世界文化影响

游牧部族主要特点就是其流动性。一个部落的移动,往往使其他部落不得安宁,迁徙不已。历史上,当一个部落足够强大,它便会依靠自己的铁骑,征服大片地区,甚至建立强大的草原游牧帝国。在古代中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三次西征,在欧亚草原上建立了庞大的“草原帝国”。由于其急剧扩张,整个世界发生了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动,波及欧洲、亚洲、非洲。在西方,早在公元前3000年,游牧民族便从西部叙利亚草原进入巴比伦尼亚。距今四五千年前,游牧人又向东、南部移动,一支进入两河流域,与伊朗高原居民融合为雅利安人。另一支移入印度次大陆。欧亚大陆草原位于中国、西亚、印度和欧洲几个文化中心之间,同世界几大文化圈较近,特殊地理区位,使它每一次变动都影响世界局势。2、部族文化区域分布

游牧民族部族文化发生在草原地带。草原区域分布,使得其文化区域构成。从区域分布来看,亚、欧、非、美洲及大洋洲都产生过游牧部族。其中欧亚大陆地带游牧部族最突出。这是地球上最辽阔温带草原,极少收到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流的影响,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大都以游牧为主。但是游牧民族不只是生活在草原地带,森林以及山区也是游牧民族活动地带,在欧亚草原地带北缘,从太平洋起,向西越过乌拉尔山,远及巴伦支海,有一条森林地带。历史上住在这里居民,大都以渔猎为生,也属于游牧民族范围。第十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三、部族文化的传统价值与现代转换1、部族文化的传统价值(1)倔强的性格、能征善战的强悍气质。

长期游牧狩猎生活,在戈壁沙漠草原上的距离奔走,使游牧部族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都与干旱、空旷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普遍具有倔强性格和强悍气质,善于征战,以引弓射箭为荣。(2)独特的生活习俗。

长期的流动迁徙,使游牧部族往往习俗大同小异,轻裘、宝马、骑射、歌舞、毡房、肉食成为普遍的习尚。(3)浓郁的宗教文化传统。

在迁徙不定的生活中,部民们以浓厚的宗教信仰情节凝聚在一起,既有强烈群体意识,又不缺乏直率热情、真诚朴实、乐于助人,创造丰富的游牧部族文化。(4)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生态环保意识。

长期同大自然的协调索取,是游牧部族形成了保护利用大自然的传统生态环境意识。(5)丰富的艺术文化。

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在草原上发现许多岩画、石人、鹿石,当是马背上民族艺术绝作。第十一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2、游牧部族旅游文化价值的现代转换游牧部族传统文化曾经在历史上起过或大或小的作用,对其他国家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为例,游牧民族能歌善舞,不同程度上影响许多国家的音乐、舞蹈。游牧部族文化的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仍将继续发挥作用。(1)满足人们探求民族文化的旅游动机。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发展,旅游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细分化,越来越多旅游者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需要。学习和探索不同文化,关注多种多样民族文化,获的高层次精神享受,文化旅游动机明显加强。(2)复合当代人们生态旅游需求。由于现代化发展,工业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森林、草地、植被减少,环境恶化,加之随着工业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现出强烈烦躁不安,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辽阔的草原,河湖遍布,众多生长茂盛的植物种类,无疑成为都市人逃避喧嚣最好的去处。如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有着丰富草原资源,这里有完整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一应俱全,地上植物达1200多种,境内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生物圈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圈—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在这里可以玩自行车拉力赛、汽车越野赛、狩猎、滑冰等多种项目。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海洋经济环境下的文化传统一、滨海旅游文化的起源

滨海旅游是指发生在滨海地带、以海洋为依托的旅游活动,如滨海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游览、海底潜游、海上体育活动等。1、人类早期的航海活动

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滨海地区的人们已经有了海洋活动。人类最早的航海是以独木舟为工具;以航海文明的腓尼基人用苇草编制船只,后改用大型木船;中国虽以农耕经济为主,但是航海活动很早就产生。

2、近代滨海旅游的产生

早先人类对海洋利用主要是取食海洋,进行海洋捕捞和近海养殖。气候,经济的发展,造船术提高,人们扩大对海洋的利用,海洋运输和海外贸易产生,随着工业社会发展,又带动了其他关联产业发展。滨海旅游产生于17—18世纪,海水、海滩、阳光是重要旅游开发资源。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滨海旅游第十四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二、航海商贸与滨海旅游文化区域分布1、古代东方的航海商贸活动

在东亚文化圈,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滨海文化区域。中国东部面临太平洋,有1.8万多千米长大陆海岸线,还有6000多个大小岛屿,在先秦时期,吴、越、齐、燕等国造船术很高,航海业发达,已与古代朝鲜、日本等国有往来。2、近代以前西方的航海商贸活动

在西方文化的中心欧洲,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其滨海区域古代是环地中海地区,中世纪则主要分布在南北两大区域。欧亚大陆三面临海,岛屿、海峡众多,大陆海岸线长达3.8万千米。欧洲南部地中海周围地区,先后产生以古埃及、腓尼基为代表的北非文明,以及古希腊罗马文明。中世纪欧洲,北部诺曼人远距离航行,环绕整个中欧、西欧、南欧;南部商贸区为地中海区。3、滨海旅游文化区域分布

当代世界著名滨海旅游分布,多集中在中低纬度热带、亚热带,且与人类近海航行活动范围密切相关。

(1)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区。如西班牙著名滨海旅游区“太阳海岸”,有“幸福海岸”之称加那利群岛等。

(2)大西洋西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沿岸地区。如美国迈阿密、古巴巴拉德罗、小安得列斯群岛西南阿鲁巴、开曼群岛。

(3)印度洋东部沿岸地区。如马尔代夫、东南亚各国沿海。

(4)太平洋地区。如太平洋西部日本沿海、关岛,以及为与太平洋中部的斐济群岛、夏威夷群岛等第十五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三、滨海旅游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经成为全球共识。1、滨海旅游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

(1)滨海地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滨海人文景观人类的海洋活动曾经创造了东西方灿烂文明,以海洋为背景的古埃及神话、古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海上交通、商业贸易、航海探索、海洋科技、文化交流,曾经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留下丰富人文景观。(2)滨海旅游业对海洋产业的关联带动作为朝阳产业的现代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综合性很强,与经济、社会各部门之间有难以隔离的联系,特别是与海洋相关产业或部门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依存关系,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很强关联带动作用。滨海旅游无淡旺季之分,长期拥有稳定客源,具有生命周期长的特点,对于促进沿海城市旅游业的稳定发展有十分重要作用。2、当代滨海旅游业发展当代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全世界已经有上千个海上娱乐和旅游中心,其中有200多个海洋公园。美国今年来参加鱼钓有4500万人,年收入180多亿美元;意大利已开辟6000多个海滨浴场、150多个旅游港口和500个海滨中心。在中国海洋旅游业蓬勃兴起,沿海及海岛各地都把滨海旅游也作为经济发展先导产业。第十六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节工商业经济基础上的城镇旅游文化变迁一、城镇文化的工业背景1、城镇的起源

城镇或市镇,是与乡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其规模比村落大。城镇不同于乡村本质特征有:城镇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职业结构上不同与乡村;城镇一般聚集有较多人,规模上区别乡村;城镇有比乡村大得多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城镇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与乡村,具有水管道、通讯等市政和公共设施;城镇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上区别与乡村。

城镇是从村落逐渐发展形成的,城镇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产物。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力提高,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形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发展,促进手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随后商品产生发生第三次大分工,随着阶级与国家出现,形成最早城镇雏形。第十七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2、城镇文化的工业背景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各国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生产的飞跃。与此同时随着工厂建立以及交通发展,人口迅速向城镇转移,使得城镇规模与范围急速扩大,导致城镇空间分布严重不平衡。城镇化进程两个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从城镇起源以后的几千年里,世界的城镇人口和城镇人口比重在很低水平上缓慢增长。在缓慢之中包含了城镇发展的相对繁荣地区在不同时间的频繁变动。

(2)城镇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城镇人口的普遍增长过程中,城镇化发展的主流是有变化的。欧洲是最早城镇化程度较高地区,世界发达地区城镇化在1925年前后达到高峰,20世纪中叶以来,亚洲和非洲城镇发展势头迅猛。第十八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二、商贸网络与城镇文化区域布局1、东西方商贸网络的历史考察作为西方文明的欧洲,城镇是与商贸发达地中海。地中海商贸中心最早是东海岸腓尼基,然后是希腊,最后是地中海中部迦太基和罗马。随着早期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商贸扩大,15世纪前后,整个欧洲形成南北两大贸易区。新航路的开辟,使商贸中心有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工业革命后,城镇迅速发展起来。2、商贸网络与城镇文化区域布局

城镇分布的疏密、深受政治、经济、自然、交通等因素制约。商贸网络城镇可分为陆地城镇和滨海城镇。(1)陆地城镇主要依靠水运、公路和铁路运输,沿河流、运河、公路、铁路分布。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都城,不论是西安、洛阳、开封等都与河流有关。西方国家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都与河流有关。(2)滨海城镇从世界范围看,海上贸易只是陆上贸易补充,不仅其地位不如陆上,而且连航行路线都表现对陆地的依附性。从新航路发现起,海上交通把世界联系起来。第十九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第二十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维也纳西安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上海厦门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三、城市文化内涵与现代取向城镇是区域性经济或政治、文化中心,不同时代有不同城镇特色。特别是经历过时间洗礼的古老城镇,由众多形态要素组成,或曾经发生过特殊的、重大事件,有较多文化遗存,有丰富文化传统内容,它们构成城镇整体风貌特色。是一种文化资源,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是人类历史见证和文明结晶。2000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有关部门在北京发布《北京共识》指出:“保存在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上不同传统精神的载体见证,同时也体现了全世界和各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各个城市面目和特点的基本要素。”当代城镇现代化建设中,应该把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国外对历史古城的发展有两种方式:一是完整保持古代城镇原貌,再现昔日历史情景,如美国威廉古堡;二是保持古城特色,展示传统风格,以意大利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为代表,保存历史遗存原貌,也不排斥现代生活的介入。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五节当代文明视野下的城市旅游文化一、城市文化的历史考察1、城市文化的概念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城市文化包括空间布局、符号系统、生活哲学、群体精神、文化习俗、社会结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2、西方城市文化历史考察西方城市发展始于希腊,罗马时代,通过控制区扩大,城市被带到欧洲广大地区,罗马是当时座大城市。中世纪以前的西方城市多产生于水路交通要道之处,但总体上城市人口规模较小。在当代,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大都市带。如墨西哥城、纽约、东京。3、中国城市文化的历史考察中国城市发展大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如秦都咸阳、赵都邯郸等商业都很发达。元明清首都北京,代表中国封建礼制典型。传统的中国城市,是按照统治阶级政治、军事需要建立的,一般以行政长官的衙署为全城中心,城关往往发展成为工商业区。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发展出现新的变化,城市偏于东南沿海,城市规划制度、建筑形式和风格有所变革。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二、跨文化交流与中西城市文化的典型特色1、跨文化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