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岳阳楼杜甫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抒发的情感。2.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4.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知人论世壹吟咏诗韵贰缘景明情叁对比阅读肆知人论世姓名:字:号:称号:作品称号:朝代:诗派:诗风:杜甫子美少陵野老(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诗圣(明清文人推崇)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沉郁顿挫诗史(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歌的主要思想: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杜甫自云:“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生平分四期: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三别写于此期。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等。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此时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老且多病,心情抑郁苦闷。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此时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老且多病,心情抑郁苦闷。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登
岳阳楼动作地点登临词的特点:登山临水,着重绘景,借景抒情。鉴赏注意:1.应了解相关人事与典故2.还要注意描山摹水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上下、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山摹水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3)理解和说明描摹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比兴手法的运用等。登临词吟咏诗韵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缘景明情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辽阔雄伟开阔博大孤单漂泊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译文参考诗文赏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两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Tip:表现手法、修辞、情感、赏句、炼字。诗文赏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今上:渴望向往已久如愿以偿欣喜今昔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既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祖国山河残破,诗人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昔闻:今上:渴望向往已久如愿以偿甚喜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为下文描写洞庭湖蓄势诗文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①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②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日月星辰昼夜都在洞庭湖上漂浮。这两个字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景色宏伟奇丽。③运用夸张的手法,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让你联想到了
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水经注•湘水》:“湖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联想到曹操《观沧海》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景情洞庭湖浩瀚无垠,雄浑壮阔。诗人壮怀激烈,胸襟博大。他心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天下的黎民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诗文赏析——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此时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老且多病,心情抑郁苦闷。“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
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抒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颈联描绘出什么意境?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诗人将自己的凄苦命运与洞庭湖水的壮阔之景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身世凄苦,表达了诗人孤苦无依之感。诗文赏析——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文脉梳理登岳阳楼起承转合扣“登”题,叙写今昔眼前景,境界大身边事,小自我怀天下,大情怀引题写景个人景况国事艰难广阔胸襟风格:沉郁顿挫交代背景宽阔广大凄凉落寞登岳阳楼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起承转合小结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湖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宏大壮阔。凸显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比较阅读比较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思想情感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背景:李白流放遇赦途中,南游岳阳时)李白:心情轻快欢乐,一时的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风格:意气豪放、飘逸潇洒浪漫主义杜甫:感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风格:沉郁顿挫触景生情,基本写实现实主义1、《登岳阳楼》中“
,
”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此时终于如愿。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2、《登岳阳楼》中“
,
”两句,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却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3、《登岳阳楼》中“
,
”两句,由对境界广阔的洞庭景色的描写,转入对自己处境描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4、《登岳阳楼》中“
,
”两句,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记挂,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痛苦的精神。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6、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7、《登岳阳楼》中的“”是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理解性默写巩固练习点击添加文字模板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