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养老托育设施项目建议书
养老托育设施项目建议书xxx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说明养老托育设施目录第一章项目绪论 6一、项目名称及投资人 6二、结论分析 6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8第二章市场营销分析 10一、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0二、养老行业发展特点 13三、托育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难点 15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17五、托育机构的类型 21六、养老托育的总体要求 22七、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八、顾客忠诚 26九、养老行业发展特点 26十、体验营销的特征 28十一、托育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难点 30十二、企业营销对策 33十三、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33十四、托育机构的类型 37十五、扩大总需求 38十六、养老托育的总体要求 41十七、消费者行为研究任务及内容 42十八、整合营销传播计划过程 43第三章发展规划 45一、公司发展规划 45二、保障措施 46第四章企业文化 48一、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 48二、企业文化的选择与创新 49三、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 53四、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71五、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 82六、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 84七、品牌文化的塑造 89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 101一、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 101二、绩效考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 102三、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要求 105四、组织岗位劳动安全教育 106五、实施内部招募与外部招募的原则 107六、企业组织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方法 108第六章运营管理 113一、公司经营宗旨 113二、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 113三、各部门职责及权限 114四、财务会计制度 117第七章财务管理 125一、短期融资券 125二、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128三、应收款项的概述 131四、应收款项的日常管理 133五、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的类型 136六、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137七、短期融资的分类 138八、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因素分析 140第八章项目经济效益 143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14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4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44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145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14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47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4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50三、偿债能力分析 15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152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54一、建设投资估算 154建设投资估算表 155二、建设期利息 15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156三、流动资金 157流动资金估算表 157四、项目总投资 15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58五、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15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59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项目绪论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养老托育设施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x集团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结论分析(一)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二)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076.4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72.2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3.17%;建设期利息8.3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7%;流动资金495.7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6.06%。(三)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076.41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736.41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340.00万元。(四)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43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3289.85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741.16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57.56%。5、全部投资回收期(Pt):3.33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245.42万元(产值)。(五)社会效益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技术进步要求,符合市场要求,受到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的保护和扶持,适应本地区及临近地区的相关产品日益发展的要求。项目的各项外部条件齐备,交通运输及水电供应均有充分保证,有优越的建设条件。,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能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项目建设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先进,成熟可靠,可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1076.411.1建设投资万元572.291.1.1工程费用万元447.351.1.2其他费用万元112.611.1.3预备费万元12.331.2建设期利息万元8.331.3流动资金万元495.792资金筹措万元1076.412.1自筹资金万元736.412.2银行贷款万元340.003营业收入万元43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3289.85""5利润总额万元988.21""6净利润万元741.16""7所得税万元247.05""8增值税万元182.79""9税金及附加万元21.94""10纳税总额万元451.78""11盈亏平衡点万元1245.42产值12回收期年3.3313内部收益率57.56%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1939.85所得税后市场营销分析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技术创新的瓶颈智慧养老智能化水平偏低,一方面,与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相关的智能传感、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生理数据(血压、血糖、心电等)采集、以及健康数据分析处理等智能设备及关键技术开发仍然不足,各地区对于涉老信息的大数据采集、有效分析、充分整合、高效应用等信息化工作滞后于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种类少,供给能力仍有待提升。智能产品主要以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相关领域为主,多针对老年人康养照护与日常生活照料,只考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与生存问题,开发视角单一,服务内容基本停留在初级层面,而面向老年人特定需求的适老化、人性化设计不够,忽视该群体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导致老年群体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接收率低。因此,智慧养老产品在实现服务有效对接、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行业标准尚未建立标准化建设是推动智慧养老模式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智慧养老还处于试行和探索阶段,行业标准、法律法规、服务规范、质量管理和监控、风险预防、评估评价、纠纷处理、信息互联互通等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还处于空白或者起步阶段。智慧养老涉及平台运营商、服务供应商、医院、家庭等多个主体,但各参与主体之间在沟通、协调、合作、互动等方面都处于摸索和磨合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相关资源信息难以实现共享。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撑智慧养老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但政策内容多为指导性的建议,缺少配套的执行标准或执行规范以及实施细则,导致政策不易执行的问题。另外,监管体系与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智慧养老行业较为混乱。同时,我国智慧养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各地制定的智慧养老标准和各项准则都缺乏统一指导和规范,各类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和系统接口通信、数据格式等标准各不相同,不同的产品与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不管是智慧养老的系统开发、服务体系信息平台的建设,还是智能养老设备的研发应用,由于涵盖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加剧了智慧养老行业的混乱,导致实践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的适老化应用效果不稳定,社会资本参与适老投资建设不足,真正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适老化产品缺乏。(三)社会资本参与率低养老行业有其特殊性,投资大且资本回收周期长,加之智慧养老产品本身研发成本和安装维护成本高,因此目前,智慧养老的推进多依赖于地方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率较低。第一,智慧养老服务投资大,研发成本高,资本回收周期长,风险高,只有资本雄厚的企业才会瞄准老年市场,推出智能穿戴设备、家庭机器人等,同时对设备的技术维护、系统升级、后期的配套服务等要求较高,如果技术服务没跟上,企业将面临很大风险。第二,将福利服务责任与盈利目的捆绑,资本回报率低。我国养老产业有呈现市场化经营,但事实上仍然是公共服务性大于市场盈利性,导致过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干预私营企业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同时受到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智慧社区服务设施和设备的收费及服务价格相对较低,两者叠加造成资本回收期比较长。第三,行业标准及法律规范尚未建立,智慧养老市场的投资机制尚不清晰,资金投入受到制度不完善的影响,投资风险存在不确定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进入。(四)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一方面是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目前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是社区内部管理人员、志愿者和社会专职服务人员。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约30万人,受过专业训练者仅10万人。现有从业人员多数为40岁以上的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更不具备操作与适应智慧养老设施与设备的专业技能。二是缺乏智慧养老专业从业人员。智慧养老属于新型养老模式,智慧养老融合了医疗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高。因此,除需要大批医疗护理、营养、康复、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和管理人员外,还需要从事智慧养老产品设计、智慧养老技术开发与智慧养老体系建设与规划的高级人才。这样一来,具备医疗护理、心理健康、营养学等专业知识等专业养老服务人才本身就少,而既具备技术知识又有老年照护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少,相对应的人才储备体系尚未建立,这就更加剧了人才的短缺程度。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慧养老的发展。养老行业发展特点首先要科学认识养老产业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服务行业,养老行业具有一些典型特征:一是市场属性。养老服务具有商品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换,但由于就近就便的要求,养老服务市场有很强的区域属性,超过一定的服务半径,服务成本大大提高、服务可得性大大降低。二是社会属性。养老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福利属性,需要扶持政策,以拉动消费。由于老年人特别是孤寡、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维权能力弱,甚至没有维权的能力,养老服务的开展直接涉及家庭安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但正因如此,养老市场又容易受到政策干预和人为因素影响,从而形成地方保护和区域垄断。三是投资属性。养老服务固定资产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但同时投资回报现金流稳定,受周期性影响小,一旦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和品牌效应,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由于利润率低,养老服务运营往往采取轻资产模式,缺乏融资抵押物,导致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融资贵。四是人力资本属性。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人员工资和激励在成本中占有很高比重,养老服务脏、累、苦,受传统文化以及追求自由、享受等思想影响,没人愿意干、留不住人,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不仅靠工资收入提高,还要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其次要科学认识养老服务的消费者行为特征。一是养老服务谁来买单?除了老年人,很多时候是国家买单(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社会慈善买单(公益组织购买服务捐赠给需要的老年人)、亲属子女(义务赡养人)买单,这就使得养老消费的达成、消费者行为特征非常复杂。二是消费需求分级分类。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居住形态、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不同,享受国家福利待遇也不同,导致其消费行为偏好不同,消费的异质性明显。三是交易过程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老年人希望获得就近就便、整合式、一站式服务,对消费安全、心理需要构成功能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超过产品本身的直接功能,这就决定了消费行为本身是家庭安全、社会稳定的一部分。正是这些行业特点的客观存在,使得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事业是基础,没有事业,老年人基本权益无法保障。但同时,只有事业、没有产业,事业也不可能发展好。发展事业可以也需要运用市场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养老服务决不能完全产业化,既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也要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托育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难点(一)经营有难处盈利困难,四成托育机构处于亏损状态,民办托育机构的亏损面近五成,再加上疫情反复,导致部分一些机构倒闭,致使托育市场更加低迷。入托人数少、店面成本高、专业人才成本高是造成亏损的前三大因素。生源不稳定。大部分的机构反映生源不稳定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方面托育需求短暂,托育需求集中在24-36个月龄的婴幼儿,长则就读两学期,短则就读两三个月,托育机构面临需要频繁招生的难题;另一方面托育需求存在季节性,可能夏季人满为患,而冬季可能即使各种活动,也很难满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婴幼儿托育需求减少、客单价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更加加剧了托育机构的经营难度,比如深圳因为疫情反复,大批量的小机构倒闭,甚至一些头部机构也频频爆雷。(二)转化有难度送托费用高,家长们普遍认为价格过高,家庭难以承担是影响孩子送托的主要影响。将孩子送托主要驱动力只是专业化照护,在相对高额的送托费用的情况下,普通家庭很难负担得起,心存担忧。接近一半的家长提及担心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也有担心托育机构专业资质的,比如保育员的专业性及照护经验,部分担心混龄编班影响托育服务质量(大部分正规托育机构都是分阶排班的)。另外还有送托不方便,因为社区附近没有合适的托育机构。疫情原因。接近一成的家长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打算推迟送孩子入托。(三)市场难满足需求公办民办不平衡,一方面民办托育机构存在学位过剩,另一方面公办托育机构存在供不应求,大部分家庭倾向于选择公办托育机构,而市场上,民办机构占据市场主流,这就导致市场失衡。规范化发展有短板。通过备案的托育机构仅在少数。而家长对托育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送托行为很容易受负面消息影响,备案率低导致托育市场更加低迷,安全保障、硬件、师资配备上的短板,更加加剧家长们的担忧。政策落实与监管存在差距。在奖励补贴和优惠政策落实方面,很多托育机构表示从未享受过任何奖励补贴或优惠政策。备案率低和优惠政策落实难是托育机构争取优惠政策面临的两大困难,托育机构关停风险、失信风险,执行标准不明确、申领补贴流程多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补贴难拿的局面。监管不明确。在行业监管方面,按照属地管理和分工负责的原则,民政、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监管,导致行业监管责权不清晰,综合监管机制到落实有差距,部门协同监管以及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有待健全。(四)资源难整合,供求矛盾整合现有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生育率逐年下降不增加托位的情况下,托位建设的需求会一定程度上自然缓解,幼儿园学位过剩的情况会逐渐显现,部分幼儿园开设低龄化托班,避免资源浪费。优先满足刚性需求。针对因双职工家庭返岗无人照护、希望长辈能安享晚年的刚性需求,扩大以安全照护为主的普惠托位供给。发展优质的托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扶持优质托育品牌机构,满足科学养育、系统早教、幼儿园过渡等专业化、优质化照护需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首先,增供给。一是变观念。鉴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家庭依旧是婴幼儿照护的主体,但一旦家庭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供给。换言之,婴幼儿养育不是家庭的专职,而应是家庭、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责:除家庭提供的非正式照护外,还需要市场和社会提供的正式照料予以足够的补充。二是建体系。尽快形成以家庭为中心,市场扩面和社会补充的一体—三翼的托育服务体系格局,尽快出台并不断完善针对家庭托育点管理的规章制度,将这类普遍存在却被忽视的服务模式纳入到托育服务体系中,真正将托育服务扎根于社区,为家庭提供更便捷可及的服务。完善社会化托育服务必须注重托育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既要重建优质的公立托育服务体系,发挥引领示范和保障兜底作用,更要发挥多种性质、多种类型的市场化服务机构的扩面作用,鼓励用人单位以自营或联营的方式,积极承担企业员工的部分托育服务职能,针对婴幼儿的年龄提供相应的、多元化的服务。要重视隔代照料在婴幼儿养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将隔代照料纳入托育服务体系的可能性,对隔代照料者提供经济补偿与健康和育儿喘息服务。三是促落实。应加强相关部门对托育服务的经费投入和兜底责任,有效贯彻政策引导,普惠优先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尽快落实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托育服务提出的指标要求,将每千人托育床位从1.8个提升到2025年的4.5个。其次,调结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除了增量外,还应关注结构的契合性。一是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要真正有效地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满足家庭的托育服务需求,尤其是对公办托育服务的需求,就必须保证托育服务的公益性、普惠性。,尽可能扩大公立托育服务的覆盖面;此外,可采取公建民营等模式,通过加强对服务机构各方面的监管,使之尽可能达到公办机构的标准。二是提供多元互补的服务,在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场域、服务模式上,尽可能满足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在服务时间上,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全日制、半日制、临时托管、喘息服务、课后托管等时间灵活的服务模式。基于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状况来安排内容适宜的育儿服务,推动托育服务内容和管理的精准化,既不可揠苗助长,也不可一刀切地仅为孩子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护,应以保为主、保中寓教、教中有保、保教融合。在服务场域上,构建家庭—社区—机构一体化的育儿服务体系。社区既是各类性质托育机构的主要落脚点,也可以是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应鼓励社区与单位(尤其是社区)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开展托育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托育驿站,充分发挥社区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有需求的家庭可享受到家门口的服务。在服务种类上,同样应大力发挥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平台作用,以满足家庭诉求为出发点,提供常规化、嵌入式、菜单式的家庭育儿指导与喘息服务,为在家养育的婴幼儿提供诸如喂食、洗浴、智力开发等照料服务,为家长提供科学、合理、契合婴幼儿生理发育特征的家庭教育课程。最后,保质量。质量为先是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托育服务赢得社会信任与家庭支持的基础前提。服务体系的建构与良好的服务运营,必须要有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人财物保障体系等配套支持体系的保驾护航。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出台如《儿童养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筑法、消防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推动托育服务走向安全化、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加强监管:强化政策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重视托育服务体系的配套支撑,做好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建设。特别要注重加强托育服务全过程监管,明确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管理,完善机构设立许可制度,明确准入标准和准入机制,改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加强过程监管,建立健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机构的主体责任,设立照护服务和安全保卫的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强化日常巡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发挥新闻媒体和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尤其是婴幼儿家长的监督作用。三是保障人财物供给: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服务队伍建设,完善正规教育体制,建立托育服务实训基地,培养专业化人才;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托育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激励机制,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供给。完善各项财政补贴制度,建立体系完备的财政激励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托育行业;出台家庭经济扶持计划,提升家庭的养育能力,保障财物稳定供给,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统筹托育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强用地制度保障,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小区建设时严格落实托育设施的配套落地,解决好物往哪里安的问题。托育机构的类型(一)企事业单位配套托育这种托育机构很像在70年代我国托儿事业刚刚发展的育儿班和托儿所,随着社会沉浮,慢慢发展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幼儿园规模。托儿概念退出市场之后,又逐步在市场中苏醒重生,出现了0-3岁的婴幼儿照护和托育。(二)幼儿园托幼一体即托儿所和幼儿园在一起的托育机构,为了补足幼儿园80%的普惠率,很多城市把托育试点给到各地幼儿园。(三)社区统筹托育机构即社区统筹规划并开设的托育机构,为小区内的业主提供婴幼儿托与服务。营利性托育机构社会开办的民营托育机构,由创办者自己运营管理。(四)普惠托育机构也叫非营利性托育机构,也是民营开办的,不过这种托育机构的收费定价是按照本地要求托育收费定价的,收费相对低一些,相关部门也会予以补贴。养老托育的总体要求在落实已出台措施的基础上,切实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托育服务需求,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技术创新的瓶颈智慧养老智能化水平偏低,一方面,与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相关的智能传感、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生理数据(血压、血糖、心电等)采集、以及健康数据分析处理等智能设备及关键技术开发仍然不足,各地区对于涉老信息的大数据采集、有效分析、充分整合、高效应用等信息化工作滞后于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种类少,供给能力仍有待提升。智能产品主要以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相关领域为主,多针对老年人康养照护与日常生活照料,只考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与生存问题,开发视角单一,服务内容基本停留在初级层面,而面向老年人特定需求的适老化、人性化设计不够,忽视该群体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导致老年群体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接收率低。因此,智慧养老产品在实现服务有效对接、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行业标准尚未建立标准化建设是推动智慧养老模式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智慧养老还处于试行和探索阶段,行业标准、法律法规、服务规范、质量管理和监控、风险预防、评估评价、纠纷处理、信息互联互通等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还处于空白或者起步阶段。智慧养老涉及平台运营商、服务供应商、医院、家庭等多个主体,但各参与主体之间在沟通、协调、合作、互动等方面都处于摸索和磨合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相关资源信息难以实现共享。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撑智慧养老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但政策内容多为指导性的建议,缺少配套的执行标准或执行规范以及实施细则,导致政策不易执行的问题。另外,监管体系与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智慧养老行业较为混乱。同时,我国智慧养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各地制定的智慧养老标准和各项准则都缺乏统一指导和规范,各类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和系统接口通信、数据格式等标准各不相同,不同的产品与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不管是智慧养老的系统开发、服务体系信息平台的建设,还是智能养老设备的研发应用,由于涵盖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加剧了智慧养老行业的混乱,导致实践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的适老化应用效果不稳定,社会资本参与适老投资建设不足,真正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适老化产品缺乏。(三)社会资本参与率低养老行业有其特殊性,投资大且资本回收周期长,加之智慧养老产品本身研发成本和安装维护成本高,因此目前,智慧养老的推进多依赖于地方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率较低。第一,智慧养老服务投资大,研发成本高,资本回收周期长,风险高,只有资本雄厚的企业才会瞄准老年市场,推出智能穿戴设备、家庭机器人等,同时对设备的技术维护、系统升级、后期的配套服务等要求较高,如果技术服务没跟上,企业将面临很大风险。第二,将福利服务责任与盈利目的捆绑,资本回报率低。我国养老产业有呈现市场化经营,但事实上仍然是公共服务性大于市场盈利性,导致过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干预私营企业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同时受到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智慧社区服务设施和设备的收费及服务价格相对较低,两者叠加造成资本回收期比较长。第三,行业标准及法律规范尚未建立,智慧养老市场的投资机制尚不清晰,资金投入受到制度不完善的影响,投资风险存在不确定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进入。(四)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一方面是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目前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是社区内部管理人员、志愿者和社会专职服务人员。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约30万人,受过专业训练者仅10万人。现有从业人员多数为40岁以上的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更不具备操作与适应智慧养老设施与设备的专业技能。二是缺乏智慧养老专业从业人员。智慧养老属于新型养老模式,智慧养老融合了医疗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高。因此,除需要大批医疗护理、营养、康复、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和管理人员外,还需要从事智慧养老产品设计、智慧养老技术开发与智慧养老体系建设与规划的高级人才。这样一来,具备医疗护理、心理健康、营养学等专业知识等专业养老服务人才本身就少,而既具备技术知识又有老年照护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少,相对应的人才储备体系尚未建立,这就更加剧了人才的短缺程度。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慧养老的发展。顾客忠诚高度满意是达到顾客忠诚的重要条件。不过,在不同行业和不同的竞争环境下,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会有差异。所有市场的共同点是,随着满意度的提高,忠诚度也在提高。但是,在高度竞争市场(如汽车和个人电脑市场),满意的顾客和完全满意的顾客之间的忠诚度有巨大差异;而在非竞争市场(如管制下的垄断市场——本地电话市场),无论顾客满意与否都保持高度忠诚。尽管在某些场合,顾客不满意并不妨碍顾客忠诚,但企业最终仍会为顾客的不满付出高昂代价。企业如果没有赢得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度,是难以留住顾客和得到顾客忠诚的。除了简单地吸引和保留住顾客,许多公司还希望不断提高其顾客占有率。他们的目标不再是赢得大量顾客的部分业务,而是争取现有顾客的全部业务。例如,通过成为顾客购买产品的独家供应商,或说服顾客购买更多的本公司产品,或向现有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交叉销售别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得所属产品类别中更大的顾客购买量。养老行业发展特点首先要科学认识养老产业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服务行业,养老行业具有一些典型特征:一是市场属性。养老服务具有商品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换,但由于就近就便的要求,养老服务市场有很强的区域属性,超过一定的服务半径,服务成本大大提高、服务可得性大大降低。二是社会属性。养老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福利属性,需要扶持政策,以拉动消费。由于老年人特别是孤寡、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维权能力弱,甚至没有维权的能力,养老服务的开展直接涉及家庭安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但正因如此,养老市场又容易受到政策干预和人为因素影响,从而形成地方保护和区域垄断。三是投资属性。养老服务固定资产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但同时投资回报现金流稳定,受周期性影响小,一旦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和品牌效应,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由于利润率低,养老服务运营往往采取轻资产模式,缺乏融资抵押物,导致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融资贵。四是人力资本属性。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人员工资和激励在成本中占有很高比重,养老服务脏、累、苦,受传统文化以及追求自由、享受等思想影响,没人愿意干、留不住人,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不仅靠工资收入提高,还要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其次要科学认识养老服务的消费者行为特征。一是养老服务谁来买单?除了老年人,很多时候是国家买单(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社会慈善买单(公益组织购买服务捐赠给需要的老年人)、亲属子女(义务赡养人)买单,这就使得养老消费的达成、消费者行为特征非常复杂。二是消费需求分级分类。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居住形态、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不同,享受国家福利待遇也不同,导致其消费行为偏好不同,消费的异质性明显。三是交易过程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老年人希望获得就近就便、整合式、一站式服务,对消费安全、心理需要构成功能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超过产品本身的直接功能,这就决定了消费行为本身是家庭安全、社会稳定的一部分。正是这些行业特点的客观存在,使得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事业是基础,没有事业,老年人基本权益无法保障。但同时,只有事业、没有产业,事业也不可能发展好。发展事业可以也需要运用市场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养老服务决不能完全产业化,既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也要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体验营销的特征1、顾客参与在体验营销中,顾客是企业的“客人”,也是体验活动的“主人”,体验营销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引导顾客主动参与体验活动,使其融入你设定的情景当中,透过顾客的表面特征去挖掘、发现其心底真正的需求,甚至是一种朦胧的、自己都说不清楚的、等待别人来唤醒的需求,发现它、唤醒它,消费者就自然愿意和你产生互动。在企业与顾客的互动中,顾客的感知效果便是体验营销的效果。顾客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体验的效果。例如在采摘体验中,积极的参与者会获得比较丰富的体验。2、体验需求体验式营销感觉直观,形象生动,极易聚集人流、鼓舞人心,促使消费者即时做出购买决定,具有立竿见影的促销效果。但是体验营销的基本思想仍然是“顾客至上”,强调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企业不仅要从理性的角度开展营销活动,而且要考虑顾客情感的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在体验经济中,消费需求已出现多方面的变化: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要的比重相对物质需要的比重增加;从消费的内容看,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多;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日益关注产品使用时所产生的感受,并且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等公益问题。在营销设计中,不仅要想到你能创造什么,更要想到顾客想要什么,力求提供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体验诉求的产品和服务。3、个性特征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体验营销中,由于个性的差异性,精神追求个性化,并且每个人对同一刺激所产生的体验不尽相同,而体验又是个人所有的独一无二的感受,无法复制。因此,与传统的营销活动中,强调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要满足消费者大众化的需求有所不同,企业应加强与顾客的沟通,发掘其内心的渴望,从顾客体验的角度,在营销活动的设计中,体现较强的个性特征,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独具一格,别开生面,满足追求个性、讲究独特品位的顾客的需求。托育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难点(一)经营有难处盈利困难,四成托育机构处于亏损状态,民办托育机构的亏损面近五成,再加上疫情反复,导致部分一些机构倒闭,致使托育市场更加低迷。入托人数少、店面成本高、专业人才成本高是造成亏损的前三大因素。生源不稳定。大部分的机构反映生源不稳定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方面托育需求短暂,托育需求集中在24-36个月龄的婴幼儿,长则就读两学期,短则就读两三个月,托育机构面临需要频繁招生的难题;另一方面托育需求存在季节性,可能夏季人满为患,而冬季可能即使各种活动,也很难满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婴幼儿托育需求减少、客单价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更加加剧了托育机构的经营难度,比如深圳因为疫情反复,大批量的小机构倒闭,甚至一些头部机构也频频爆雷。(二)转化有难度送托费用高,家长们普遍认为价格过高,家庭难以承担是影响孩子送托的主要影响。将孩子送托主要驱动力只是专业化照护,在相对高额的送托费用的情况下,普通家庭很难负担得起,心存担忧。接近一半的家长提及担心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也有担心托育机构专业资质的,比如保育员的专业性及照护经验,部分担心混龄编班影响托育服务质量(大部分正规托育机构都是分阶排班的)。另外还有送托不方便,因为社区附近没有合适的托育机构。疫情原因。接近一成的家长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打算推迟送孩子入托。(三)市场难满足需求公办民办不平衡,一方面民办托育机构存在学位过剩,另一方面公办托育机构存在供不应求,大部分家庭倾向于选择公办托育机构,而市场上,民办机构占据市场主流,这就导致市场失衡。规范化发展有短板。通过备案的托育机构仅在少数。而家长对托育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送托行为很容易受负面消息影响,备案率低导致托育市场更加低迷,安全保障、硬件、师资配备上的短板,更加加剧家长们的担忧。政策落实与监管存在差距。在奖励补贴和优惠政策落实方面,很多托育机构表示从未享受过任何奖励补贴或优惠政策。备案率低和优惠政策落实难是托育机构争取优惠政策面临的两大困难,托育机构关停风险、失信风险,执行标准不明确、申领补贴流程多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补贴难拿的局面。监管不明确。在行业监管方面,按照属地管理和分工负责的原则,民政、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监管,导致行业监管责权不清晰,综合监管机制到落实有差距,部门协同监管以及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有待健全。(四)资源难整合,供求矛盾整合现有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生育率逐年下降不增加托位的情况下,托位建设的需求会一定程度上自然缓解,幼儿园学位过剩的情况会逐渐显现,部分幼儿园开设低龄化托班,避免资源浪费。优先满足刚性需求。针对因双职工家庭返岗无人照护、希望长辈能安享晚年的刚性需求,扩大以安全照护为主的普惠托位供给。发展优质的托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扶持优质托育品牌机构,满足科学养育、系统早教、幼儿园过渡等专业化、优质化照护需求。企业营销对策用上述矩阵法分析、评价营销环境,可能出现4种不同的结果。在环境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企业对威胁与机会水平不等的各种营销业务,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对理想业务,应看到机会难得,甚至转瞬即逝,必须抓住机遇,迅速行动;否则,丧失战机,将后悔莫及。对风险业务,面对其高利润与高风险,既不宜盲目冒进,也不应迟疑不决,坐失良机,应全面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创造条件,争取突破性的发展。对成熟业务,机会与威胁处于较低水平,可作为企业的常规业务,用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为开展理想业务和风险业务准备必要的条件。对困难业务,要么是努力改变环境,走出困境或减轻威胁,要么是立即转移,摆脱无法扭转的困境。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首先,增供给。一是变观念。鉴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家庭依旧是婴幼儿照护的主体,但一旦家庭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供给。换言之,婴幼儿养育不是家庭的专职,而应是家庭、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责:除家庭提供的非正式照护外,还需要市场和社会提供的正式照料予以足够的补充。二是建体系。尽快形成以家庭为中心,市场扩面和社会补充的一体—三翼的托育服务体系格局,尽快出台并不断完善针对家庭托育点管理的规章制度,将这类普遍存在却被忽视的服务模式纳入到托育服务体系中,真正将托育服务扎根于社区,为家庭提供更便捷可及的服务。完善社会化托育服务必须注重托育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既要重建优质的公立托育服务体系,发挥引领示范和保障兜底作用,更要发挥多种性质、多种类型的市场化服务机构的扩面作用,鼓励用人单位以自营或联营的方式,积极承担企业员工的部分托育服务职能,针对婴幼儿的年龄提供相应的、多元化的服务。要重视隔代照料在婴幼儿养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将隔代照料纳入托育服务体系的可能性,对隔代照料者提供经济补偿与健康和育儿喘息服务。三是促落实。应加强相关部门对托育服务的经费投入和兜底责任,有效贯彻政策引导,普惠优先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尽快落实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托育服务提出的指标要求,将每千人托育床位从1.8个提升到2025年的4.5个。其次,调结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除了增量外,还应关注结构的契合性。一是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要真正有效地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满足家庭的托育服务需求,尤其是对公办托育服务的需求,就必须保证托育服务的公益性、普惠性。,尽可能扩大公立托育服务的覆盖面;此外,可采取公建民营等模式,通过加强对服务机构各方面的监管,使之尽可能达到公办机构的标准。二是提供多元互补的服务,在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场域、服务模式上,尽可能满足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在服务时间上,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全日制、半日制、临时托管、喘息服务、课后托管等时间灵活的服务模式。基于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状况来安排内容适宜的育儿服务,推动托育服务内容和管理的精准化,既不可揠苗助长,也不可一刀切地仅为孩子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护,应以保为主、保中寓教、教中有保、保教融合。在服务场域上,构建家庭—社区—机构一体化的育儿服务体系。社区既是各类性质托育机构的主要落脚点,也可以是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应鼓励社区与单位(尤其是社区)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开展托育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托育驿站,充分发挥社区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有需求的家庭可享受到家门口的服务。在服务种类上,同样应大力发挥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平台作用,以满足家庭诉求为出发点,提供常规化、嵌入式、菜单式的家庭育儿指导与喘息服务,为在家养育的婴幼儿提供诸如喂食、洗浴、智力开发等照料服务,为家长提供科学、合理、契合婴幼儿生理发育特征的家庭教育课程。最后,保质量。质量为先是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托育服务赢得社会信任与家庭支持的基础前提。服务体系的建构与良好的服务运营,必须要有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人财物保障体系等配套支持体系的保驾护航。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出台如《儿童养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筑法、消防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推动托育服务走向安全化、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加强监管:强化政策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重视托育服务体系的配套支撑,做好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建设。特别要注重加强托育服务全过程监管,明确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管理,完善机构设立许可制度,明确准入标准和准入机制,改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加强过程监管,建立健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机构的主体责任,设立照护服务和安全保卫的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强化日常巡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发挥新闻媒体和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尤其是婴幼儿家长的监督作用。三是保障人财物供给: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服务队伍建设,完善正规教育体制,建立托育服务实训基地,培养专业化人才;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托育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激励机制,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供给。完善各项财政补贴制度,建立体系完备的财政激励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托育行业;出台家庭经济扶持计划,提升家庭的养育能力,保障财物稳定供给,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统筹托育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强用地制度保障,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小区建设时严格落实托育设施的配套落地,解决好物往哪里安的问题。托育机构的类型(一)企事业单位配套托育这种托育机构很像在70年代我国托儿事业刚刚发展的育儿班和托儿所,随着社会沉浮,慢慢发展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幼儿园规模。托儿概念退出市场之后,又逐步在市场中苏醒重生,出现了0-3岁的婴幼儿照护和托育。(二)幼儿园托幼一体即托儿所和幼儿园在一起的托育机构,为了补足幼儿园80%的普惠率,很多城市把托育试点给到各地幼儿园。(三)社区统筹托育机构即社区统筹规划并开设的托育机构,为小区内的业主提供婴幼儿托与服务。营利性托育机构社会开办的民营托育机构,由创办者自己运营管理。(四)普惠托育机构也叫非营利性托育机构,也是民营开办的,不过这种托育机构的收费定价是按照本地要求托育收费定价的,收费相对低一些,相关部门也会予以补贴。扩大总需求市场领导者占有的市场份额最大,在市场总需求扩大时受益也最多。扩大总需求的途径有开发产品的新用户、寻找产品的新用途和增加顾客使用量等。(一)开发新用户1、转变未使用者转变未使用者,即说服那些尚未使用本行业产品的人开始使用,把潜在顾客转变为现实顾客。比如,有人担心电淋浴器使用不安全而不愿购买,企业可大力宣传它装有多重,安全保护装置,绝对不会发生意外,将这部分潜在购买者转变为现实购买者。有人认为纯水中不含有益矿物质而不愿安装家用纯水机。纯水机制造公司可大力宣传人们所需的矿物质主要从日常食物中获取,从饮水中获取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饮用纯水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自来水中虽然含有矿物质但是也可能含有许多污染物质,危害身体健康。安装家用纯水机直接饮用纯水更加有益身体健康。2、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新的细分市场”指该细分市场的顾客使用本行业产品,但是不使用其他细分市场的同类产品和品牌。例如,服装市场可以根据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细分市场,根据年龄不同分为老年、中年、青少年和儿童等不同细分市场,一般而言,女性不会购买男性服装,男性也不会购买女性服装;老年人不会购买青少年时装,青少年也不会购买老年人服装。企业在原细分市场的需求饱和后可设法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扩大原有产品的适用范围,说服新细分市场的顾客使用本产品。例如,青年时装制造公司可通过营销宣传说服中老年人购买年轻人的时装,实现心理上的年轻。3、地理扩展地理扩展指寻找尚未使用本产品的地区,开发新的地理市场。例如,空调、摩托车等产品在城市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可着重开发农村市场。轿车在发达国家已经趋于饱和,可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转移。(二)寻找新用途寻找新用途指在产品原有用途之外找出新用途或新使用方法以增加销售量。比如,食品生产者常常在包装上印制多种食用或烹制方法,有冷食、热食、浸泡、炸炒、干食等。自行车最初是作为交通工具而走向市场的,在摩托车、汽车普及的条件下,许多人购买自行车是作为健身工具。产品的许多新用途往往是顾客在使用中发现的,企业应及时了解和推广这些发现。烘焙苏打粉生产企业发现美国一些家庭将该产品作为冰箱除臭剂使用,就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这一用途,成功地推动一半的美国家庭采用这一方法。(三)增加使用量1、提高使用频率企业应设法促使顾客更频繁地使用产品。例如,果汁营销人员应说服人们不仅在待客时才饮用果汁,平时也要饮用果汁以增加维生素。2、增加每次使用量企业可以设法促使顾客增加每次使用量以扩大产品销售。洗发剂生产企业可提示顾客,每次洗发时,洗发剂涂抹两次、冲洗两次比只用一次效果更好。洗衣粉包装袋上可说明增加洗衣粉用量则衣服更洁净。有的调味品制造商将调味品瓶盖上的小孔略微扩大,销售量就明显增加。3、增加使用场所电视机生产企业可以宣传在卧室和客厅等不同房间分别摆放电视机的好处,如观看方便、避免家庭成员选择频道的冲突等。宣传这是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奢侈或浪费,打破原先只买一台的习惯和“节俭”思想,使有条件的家庭乐于购买两台以上的电视机。4、提醒顾客及时更换超过保质期或使用期的产品有的顾客由于节约或者疏忽而继续使用超过保质期或使用期的产品,不仅影响健康或者使用效果,也减少了企业的产品销售。企业可以通过及时提醒顾客更换产品而扩大市场需求,包括:提醒顾客注意产品的首次使用时间和应当更换的时间;提醒顾客注意产品当前的性能状况。轮胎经营企业在售出轮胎之后的适当时间可以提醒顾客注意轮胎的行驶里程并检查轮胎是否需要更换以保证行车安全。吉列剃须刀在反复使用之后,上面的彩条会逐渐褪色,提醒消费者更换以保证荆须的舒适性。养老托育的总体要求在落实已出台措施的基础上,切实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托育服务需求,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消费者行为研究任务及内容1、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指消费者在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挑选、购买、使用和处置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消费者行为直接决定了营销企业的产品研发、销售、利润乃至兴衰。消费者市场研究实质就是消费者行为研究。2、消费者行为研究任务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揭示和描述消费者行为的表现,即通过科学的方法发现和证实消费者存在哪些行为,也就是观察现象,描述事实,所谓“知其然”。二是揭示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原因,所谓“知其所以然”。把观察到的已知事实组织起来、联系起来,提出一定的假说去说明这些事实发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三是预测和引导消费者行为,即在影响因素既定的条件下预测消费者行为,并通过设置或改变某些条件来引导和控制消费者行为。3、消费者行为研究内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内容分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消费者个体因素、外在环境因素和市场营销因素四个方面。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是消费者购买动机转化为购买活动的过程,分为确认问题、信息收集、产品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五个阶段。个体因素指消费者自身存在的影响消费行为的各类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外在环境因素指消费者外部世界中所有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物质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市场营销因素指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可以控制的各类因素。市场营销因素通过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于消费者,又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书其他章节主要内容就是市场营销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所以本章不展开这部分内容。以上四类因素中,“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即为消费者行为,其他三类因素为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因此,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又可以分为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两大类。整合营销传播计划过程在制定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过程中,营销企业需要结合各种促销组合要素,平衡每一个要素的优势和劣势以产生最有效的传播计划。可以说,整合营销传播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目标受众进行有效传播的过程,包括策划、执行、评估和控制各种促销组合要素。整合营销传播方案的制定者必须决定促销组合中各要素的角色和功能,为每种要素制定正确的策略,确定它们如何进行整合,为实施进行策划,考虑如何评估所取得的成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营销传播只是整体营销计划和方案的一部分,必须能够融合于其中。发展规划公司发展规划(一)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公司致力于为多产业的多领域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技术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为成为百亿级产业领军企业而努力奋斗。(二)措施及实施效果公司立足于本行业,以先进的技术和高品质的产品满足产品日益提升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进步要求,为国内外生产商率先提供多种产品,为提升转换率和品质保证以及成本降低持续做出贡献,同时通过与产业链优质客户紧密合作,为公司带来稳定的业务增长和持续的收益。公司通过产品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与产业链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创新引领、合作共赢的模式,再造行业新格局。(三)未来规划采取的措施公司始终秉持提供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和技术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公司在技术以及膜工艺技术的扎实基础及创新能力,为成为百亿级产业领军企业而努力奋斗。在近期的三至五年,公司聚焦于产业的研发、智能制造和销售,在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领域积极布局。致力于为多产业的多领域客户提供中高端技术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在未来的五至十年,以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为核心,利用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利用独立创新、联合开发、并购和收购等多种方法,掌握国际领先的技术,使得公司真正成为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企业。保障措施(一)营造公平环境构建行业诚信体系,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二)开展宣传培训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现代网络平台,大力开展产业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产业的认知度。组织对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组织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产业规划竞赛活动。(三)推动区域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采取园区共建、技术合作、资本合作和贸易换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市场需求大的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合作。加强同区域内优势产业合作,在重点领域合作实现突破,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四)搭建科技研发平台鼓励各大院校、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合资、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重点扶持企业在核心技术、专有技术、高端新品等方面的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五)做好项目建设服务新建项目向重点区域集聚,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行全天候、多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对产业项目实行能办即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繁事简办。(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配合,细化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统筹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加强跟踪评估。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开展规划实施第三方评估,确保规划的落实。企业文化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一)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微观层面看已经并正在被企业发展实践所证实,在新的世纪将得到更充分的证实。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未来成长对技术创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到首次实现商业化全过程的经济技术活动,这种经济技术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企业的科技创造与市场高新技术需求的结合。未来企业的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技术创新的能力大小和技术管理水平的优劣。因此,有竞争意识的企业都在努力增加自己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面向现实的、尤其是潜在的市场需求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世界上不少知名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已经超过营业收入的10%,不少公司一年创新产品已经达到50%以上。微软公司把“不断淘汰自己的产品”作为公司口号,柯达公司则提出“站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开发技术方案。不少企业还通过征取“风险资金”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美国20世纪90年代所创造的经济持续增长的神话,主要是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二)技术创新是永恒主题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是一时之举,它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持久的。企业只有树立持续创新理念,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技术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和“综合”,才能用较小代价实现技术不断创新;只有树立产业化和商品化意识,面向市场需要,明确重点,才能逐渐形成独特技术和核心技术,才能使创新的技术有生命力。同时,把技术创新作为永恒主题,也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视人才为最佳资产、最大投资,坚守能力本位的用人文化,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选拔、培养、使用与激励机制,形成技术创新的人才高地。(三)创造自主品牌在品牌经济时代,只有加大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品牌当中,创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企业才能赢得持久的竞争力和附加利益。就我国企业来讲,创造自主品牌是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重要筹码,是未来经营战略的必然选择。企业文化的选择与创新(一)企业文化选择1、企业文化选择的含义在企业文化的积累、传播过程中,积累原有的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吸收异质文化,都需要选择。企业文化选择是企业文化运动的客观功能,它总是对同质文化中的历史成分和现实成分进行筛选,有选择地积累和储存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部分,摒弃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部分;企业文化在发展中又对不同质的文化加以选择,这种选择不是简单机械地拿来,而是经过文化判断、文化分析、文化评价等活动择其精华加以吸收。企业文化的选择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冲突过程。在新旧文化之间、不同质的文化之间冲突的结果是,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弘扬或吸收,消极文化遭到淘汰或舍弃。因此,企业文化选择往往通过冲突来实现。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文化冲突和选择虽然是客观的,但当人们认识了企业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后,是可以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冲突的起因、性质、程度,从实际出发,从主观上明确企业文化的选择标准,从而有目的地、自觉地选择同质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异质文化中具有适应性的部分,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倡导、强化这些企业文化,进而缓解冲突,达成共识,并把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内化到群体意识中去。2、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就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企业基本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和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深层特质。这种特质不易改变,因此符合企业价值观要求的文化特质就会很容易地被接受、积累和传播,而与企业基本价值观相悖的文化特质就会遭到抵制、拒绝,因而被淘汰、被舍弃。企业文化选择的总趋势是择善、择优。当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已严重阻碍企业顺利发展时,企业文化的选择标准就随之发生变化,逐渐把代表企业文化发展方向的企业价值观作为新的选择标准。(二)企业文化创新当企业新旧文化之间、不同质的文化之间发生冲突时,如何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得到继承、弘扬或吸收?必须从一切是否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角度考虑企业文化的选择,因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只有坚持创新,企业才有前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创新源于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任何创新行为,如新技术的发明、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设计、新体制的构建、新制度的确立、新市场的开辟等,都从观念创新开始。因此,企业创新的原始推动和初始设计,都与企业文化所提供和创造的精神环境有关。其次,创新行为通常在起步阶段就表现出非常规性,意味着对正统、主流的“背离”,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因此,创新行为不可避免地要遭到习惯行为、定式化规则的反对,遭到种种非难。企业创新行为的成功,完全依赖于企业新文化的激励和支持。最后,创新意味着一定的风险,意味着从直接行为者到企业决策者要共担风险,这就要求企业摆脱保,守僵化的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一收益”观,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当企业创新没有先进企业文化的激励与支持,而病态、不良甚至恶劣的企业文化反而处处干扰、阻挠、破坏、延迟企业创新行为的时候,企业文化共同体摆脱此种境地的唯一选择,只能是无情地抛弃现有的企业文化传统,代之以新的企业文化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高层管理者,即病态、不良企业文化的代表者来说,个人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企业文化传统的抛弃,同时也往往意味着企业文化共同体对那些“顽固不化”的人物的抛弃,而不是对他的改造和转变。除了不良的、病态的企业文化及其传统以外,常态的、优良的企业文化及其传统也并非总是有助于企业创新,总是给创新以巨大推动和支持。因为文化信念一经转化为传统,它在确立了其权威地位和更广泛、更深刻、更持久地对企业文化共同体发生影响的同时,也在失去其创新属性,变得保守,从而对企业创新不再具有那种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时甚至会造成一定的阻碍。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创新的本质永远是无拘无束、试图冲破一切程式的,在较长的时期内是与传统相对立的。尤其是对那些在一定时期形成了较有影响的企业文化传统的企业而言,其文化传统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北京市无抵押贷款合同范本
- 起重机提升装置产品供应链分析
- 啤酒屋服务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建筑工程设计分包合同(2篇)
- 餐饮行业厨房用品及耗材供货方案
- 商业管理规划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2024年加油站点运营合同
- 公共卫生浴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吹制玻璃器皿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2024年公司对外车辆租赁合同范本
- 中信证券测评真题答案大全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知识点汇编
- 数字时代的数字化政府
- 文旅推广短片策划方案相关7篇
- 2023-2024学年高中主题班会燃激情之烈火拓青春之华章 课件
-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健康伴我行课件
- 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排水管道的施工
- 居住建筑户型分析
- 机电一体化职业生涯
- 中国电信新疆公司竞聘考试试题
- 妇科护理进修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