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重点班2017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九篇平面解析几何第1节直线与方程课件理_第1页
导与练重点班2017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九篇平面解析几何第1节直线与方程课件理_第2页
导与练重点班2017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九篇平面解析几何第1节直线与方程课件理_第3页
导与练重点班2017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九篇平面解析几何第1节直线与方程课件理_第4页
导与练重点班2017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九篇平面解析几何第1节直线与方程课件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与练重点班2017年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九篇平面解析几何第1节直线与方程课件理第一页,共52页。第九篇平面解析几何(必修2、选修2—1)第二页,共52页。六年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分析第三页,共52页。第1节直线与方程第四页,共52页。第五页,共52页。知识链条完善考点专项突破易混易错辨析第六页,共52页。知识链条完善把散落的知识连起来【教材导读】1.任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和斜率吗?提示:每一条直线都有唯一的倾斜角,但并不是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斜率.倾斜角为90°的直线斜率不存在.2.直线的倾斜角θ越大,斜率k就越大,这种说法正确吗?第七页,共52页。3.截距是距离吗?提示:直线在x(y)轴上的截距是直线与x(y)轴交点的横(纵)坐标,所以截距是一个实数,可正、可负,也可为0,而不是距离.4.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平行线间的距离时应注意什么?提示:(1)将方程化为最简的一般形式;(2)利用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时,应使两平行线方程中x,y的系数分别对应相等.第八页,共52页。知识梳理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直线的倾斜角①定义.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我们取x轴作为基准,x轴

与直线l

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②范围:倾斜角α的范围为

.(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

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即k=

,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

正向向上[0°,180°)正切值tanα第九页,共52页。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y-y0=k(x-x0)

y=kx+bAx+By+C=0(A,B不同时为0)第十页,共52页。3.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k1k2=-1

第十一页,共52页。(2)若方程组无解,则l1与l2

,此时l1∥l2;(3)若方程组有无数组解,则l1与l2重合.相交无公共点第十二页,共52页。第十三页,共52页。【重要结论】1.常见的直线系方程(1)过定点P(x0,y0)的直线系方程:A(x-x0)+B(y-y0)=0(A2+B2≠0),还可以表示为y-y0=k(x-x0)(斜率不存在时可设为x=x0).(2)平行于直线Ax+By+C=0的直线系方程:Ax+By+λ=0(λ≠C).(3)垂直于直线Ax+By+C=0的直线系方程:Bx-Ay+λ=0.(4)过两条已知直线A1x+B1y+C1=0,A2x+B2y+C2=0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1x+B1y+C1+λ(A2x+B2y+C2)=0(不包括直线A2x+B2y+C2=0).第十四页,共52页。2.对称问题(1)中心对称点P(x0,y0)关于A(a,b)的对称点为P′(2a-x0,2b-y0),直线关于点的对称问题可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第十五页,共52页。夯基自测D第十六页,共52页。2.(2014高考福建卷)已知直线l过圆x2+(y-3)2=4的圆心,且与直线x+y+1=0垂直,则l的方程是(

)(A)x+y-2=0 (B)x-y+2=0(C)x+y-3=0 (D)x-y+3=0解析:依题意,得直线l过点(0,3),斜率为1,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y-3=x-0,即x-y+3=0.故选D.D第十七页,共52页。3.(2016济南模拟)已知两条直线y=ax-2和3x-(a+2)y+1=0互相平行,则a等于(

)(A)1或-3 (B)-1或3(C)1或3 (D)-1或-3A第十八页,共52页。4.(2016北京模拟)经过两条直线3x+4y-5=0和3x-4y-13=0的交点,且斜率为2的直线方程是(

)(A)2x+y-7=0 (B)2x-y-7=0(C)2x+y+7=0 (D)2x-y+7=0B第十九页,共52页。5.已知点A(3,2)和B(-1,4)到直线ax+y+1=0的距离相等,则a的值为

.

第二十页,共52页。考点专项突破在讲练中理解知识考点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答案:(1)B

第二十一页,共52页。第二十二页,共52页。反思归纳(1)已知直线方程求直线倾斜角范围的一般步骤①求出斜率k的取值范围(若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②利用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借助图象或单位圆确定倾斜角的取值范围.第二十三页,共52页。第二十四页,共52页。考点二求直线方程【例2】△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3,0),B(2,1),C(-2,3),求:(1)BC边所在直线的方程;(2)BC边上中线AD所在直线的方程;(3)BC边的垂直平分线DE的方程.第二十五页,共52页。反思归纳(1)求直线方程的常用方法有:①直接法:直接求出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写出直线方程;②待定系数法:先根据已知条件设出直线方程,再构造关于系数的方程(组)求系数,最后代入求出直线方程.(2)求直线方程时,应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如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直线在两坐标轴的截距是否为0等.(3)如果没有特别要求,则求出的直线方程应化为一般式Ax+By+C=0,且A≥0.第二十六页,共52页。第二十七页,共52页。(2)(2015长沙模拟)已知点M是直线l:2x-y-4=0与x轴的交点,把直线l绕点M逆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的直线方程是(

)(A)3x+y-6=0 (B)3x-y+6=0(C)x+y-3=0 (D)x-3y-2=0第二十八页,共52页。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考点三第二十九页,共52页。(2)(2016浙江名校联考)已知直线l1:x+(a-2)y-2=0,l2:(a-2)x+ay-1=0,则“a=-1”是“l1⊥l2”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2)若a=-1,则l1:x-3y-2=0,l2:-3x-y-1=0,显然两条直线垂直;若l1⊥l2,则(a-2)+a(a-2)=0,所以a=-1或a=2,因此“a=-1”是“l1⊥l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第三十页,共52页。反思归纳

充分掌握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是解决本类题的关键,对于斜率都存在且不重合的两条直线l1和l2,l1∥l2⇔k1=k2,l1⊥l2⇔k1·k2=-1.若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那么另一条直线的斜率是多少一定要特别注意.第三十一页,共52页。解析:(1)因为两直线平行,所以有a(a-1)=2,即a2-a-2=0,解得a=2或a=-1.答案:(1)2或-1

(2)1或0第三十二页,共52页。距离问题考点四第三十三页,共52页。第三十四页,共52页。反思归纳(2)求两点间的距离,关键是确定两点的坐标,然后代入公式即可,一般用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等.第三十五页,共52页。考查角度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高考扫描: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Ⅱ,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Ⅱ【例5】(2015武汉调研)已知直线l经过直线2x+y-5=0与x-2y=0的交点.(1)若点A(5,0)到l的距离为3,求l的方程;第三十六页,共52页。(2)求点A(5,0)到l的距离的最大值.第三十七页,共52页。反思归纳(2)解决与点到直线的距离有关的问题,应熟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若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求直线方程,一般考虑待定斜率法,此时必须讨论斜率是否存在.第三十八页,共52页。第三十九页,共52页。反思归纳

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求法(1)利用“化归”法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转化为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2)利用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提醒:在应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时,应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且使x,y的系数分别相等.第四十页,共52页。备选例题【例1】(2015金华模拟)经过两条直线l1:x-2y+4=0和l2:x+y-2=0的交点且与直线l3:3x-4y+5=0垂直的直线l的方程为

.

第四十一页,共52页。答案:4x+3y-6=0第四十二页,共52页。第四十三页,共52页。【例3】

光线沿直线l1:x-2y+5=0射入,遇直线l:3x-2y+7=0后反射,求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第四十四页,共52页。第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