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地利用产生显著影响,土地供需矛盾和各类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青岛市土地资源总量少,人均量更少,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因此,对青岛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以青岛市为例,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土地资源利用领域的运用和深化,论文评述了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为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和方法背景,并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剖析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论文密切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构建了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论文对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计算1998-2008年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8年青岛市土地利用经历基本可持续阶段,弱可持续阶段,接近强可持续阶段。最后,论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提出推进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合理建议。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青岛市ABSTRACTSincereformandopening–up,thesocialeconomicofQingdaodevelopsrapidly,especiallytherapidurbanizationinfluencinglandusegreatly,contradictionsbetweenlandsupplyanddemandandvariousland-useissueshave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Atthesametime,totallandresourcesofQingdaoismeager,andlandresourcesperpersonisevenmore.Thecontradictionbetweenpeopleandlandisverysharp.So,thestudyonthesustainablelanduseofQingdaohasitspracticalsignificanceforitssustainabledevelopment.Thisarticlefocusesonthesustainablelanduse,withQingdaoasanexample.Regionalsustainableuseoflandresourcesdeepenstheuse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inthelandresourcefield.Firstly,thispaperreviewstheresearchesonthesustainablelanduseathomeandabroad,inordertoprovideatheoreticalandmethodologicalbackgroundforresearch.Italsoanalyzestherelatedtheoriesandconceptsinorderprobeintocontentsofthesustainablelanduse.Secondly,takingtherelatedprinciplesasguidance,closelycombiningwiththeactualsituationinQingdaoCity,fromthreeaspects:i.e.ecologicalfeasibility,rationalityofeconomicsandsocialacceptabilityofthesustainablelanduse,thearticleconstructs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thesustainablelanduseforQingdao,usestherightmethodtodeterminetheentropyindexweight,anddealswiththeindexeswiththenon-dimensionaltreatment.Then,thepapermakesthequantitativeanalysiswiththespecificdata,andbyusingtheAHPmethod,thelevelofsustainablelanduseofQingdaocityfrom1998to2008areobtained.Theresearchshowsthatfrom1998to2008,thesustainablelanduseofQingdaoisonitswaytoastrongsustainablestage.Finally,basedontheanalysisandcombiningwithfactorssuchaseconomic,nature,andsociety,thepaperpromotessomereasonableproposalsforthesustainablelanduse.Keywords:sustainablelanduse,evaluationindexsystem,AHP,QingDao目录TOC\o"1-2"\h\z\u摘要 IABSTRACT II1前言 6国内研究状况 7国外研究状况 82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9研究内容 9研究的主要方法 9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理论依据 10可持续发展理论 10生态经济平衡理论 124青岛市资源环境状况 13研究区概况 134.2自然环境状况 144.3社会经济状况 175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18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8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方法 256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 31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31青岛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分析 40青岛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44第7章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46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分析 47结论 49致谢 51参考文献 51附录:外文翻译 53外文文献: 53中文翻译: 621前言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土地资源又是土地资源中资产效益最高的一部分,是城市建设的空间载体,为城市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以及环境再生产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年至1998年,全国城市数由223个增至668个,城市化水平也从17.9%提高到30.4%(国家统计局,1997)。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它的迅速发展给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方面的困难。因此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与区域发展,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也成为当前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城市土地具有自己的特性,它不仅包括地形、岩石、土壤、水、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土地开发过程中凝聚着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资源,还包括由所处位置不同引起价值差异的区位资源,这种复合型的资源特性决定着城市土地时空分布的多变异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评价方法的特殊性。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持续地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即在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达到城市土地供需的持续平衡。它不仅指数量上的增减平衡,还包括质量上的供需平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就是城市各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布局形态,它的利用方式、强度和格局定了城市空间构成的二维基面和基本形态格局,影响着城市的健康与发展。国内,可持续土地评价是从可持续农业评价发展而来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一人口、环境、发展》(1994)发表之后,许多学者基于可持续思想纷纷展开了这一方面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7年年会以“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批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的成果,其中不少有关我国可持续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我国国土资源部也于2000年7月以重点科技项目的形式正式启动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陈百明,2001)。张风荣(1996)编著的《持续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内的地位和作用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进行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张风荣,1996)。当前我国进行的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采用系统分解法,即将土地利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定量评价,最后通过对各子系统持续性的叠加(目前多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整个系统的持续性。目前的系统分解方案多以“生态一经济一社会”子系统为主,或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持续土地评价纲要》,从“生产力、生产的稳定性、资源的保护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学者从土地持续发展的水平与能力出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以后,世界各国开展了大量工作,才形成了科学的研究体系。从国际范围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土地利用研究以现状分析为特征,缺乏时间的、过程的、动态的、空间的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引起全球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发展都与土地相关,土地可持续利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990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首次“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正式确认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1991年9月在泰国清迈(chiangrai)举行的“发展中国家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ACIAR/IBSRAM,1991:DumanskiJulian等,1998:Hurni,1997)和1993年6月在加拿大Lethbridge大学举行的“21世纪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国际研讨会”(唐华俊等,2000;张风荣,1996)上,都强调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的建立,许多学者从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指标和方法。1998年8月在荷兰恩斯赫德召开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和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唐华俊等,2000)上,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分为3类:环境和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进一步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关键在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国际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面的研究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为主。其他的国际组织与学术团体也提出各自的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有联合国可持续委员会的PSR模型指标体系框架:世界银行的土地质量指标框架,它的土地质量指标概念是建立在压力一状态一反应框架下的对土地“健康”的总体评价;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聚合性指标体系框架等.许多学者也对持续土地评价作了实证研究(Hubert,1998:Giulio,1998)。2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论文通过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岛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定量地反映和衡量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管理的基本状况,识别和确定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限制因素,进而在区域尺度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2)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3)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和可持续性分析;(4)提出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的主要方法在广泛查阅整理国内外有关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理论和文献、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复合系统的结构、组成和特征;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运用信息论的原理分析了该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建立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评价方法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法),得出评价结果后,找出阻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提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优化配置方案。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理论研究与室内准备阶段收集有关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等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确定研究区的范围及调查内容,探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本过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2)评价区资料收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在青岛市的统计信息网及统计年鉴收集相关数据资料。(3)资料整理分析阶段是在广泛深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整理,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及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得出处理及计算后的数据(4)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阶段完成研究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得出阻碍青岛市城市土地利用复合系统功能发挥的限制因子。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促进发展并保证其可持续性,它包括可持续性和发展两个概念。所谓可持续性,可理解为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支配这一生存空间的生物、物理、化学定律规定的限度内,环境资源对人类福利需求的可承受能力或可承载能力。所谓发展,可理解为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群生活条件的提高。在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首先,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其次,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势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但是要防止经济发展过热。因为经济发展过热,使自然资源的消耗急剧上升,污染物急剧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第三,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在维护和保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挖掘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减少城市发展对农用地的占用,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使土地资源可持续地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之间,生态平衡应该是主导的一面,因为如果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这种破坏的损失,势必要落到经济的身上。生态可持续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在受到外来破坏性干扰下,仍能保持一定的生产力及系统的功能。相反,当外来的破坏干扰力量超过了系统的自身组织能力,即系统不再能恢复原来的平衡时,系统功能就要改变其性质,产生了系统不可持续性。破坏性的干扰可能来自于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等,也可能来自于经济和社会因素。保持生态可持续性应遵循高效原理,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生。生态经济平衡是自然和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平衡规律,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区域经济增长必须遵守生态经济规律,否则,推动生态平衡的经济增长是暂时的,最终必然导致经济失调和衰退,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优化理论所要避免的,而忽视经济发展的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社会也是没有意义的。生态经济平衡理论的这些观点,指出了生态经济平衡是经济社会最优化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只有在生态经济平衡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保证了各种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也保证了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化环境质量。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土地作为生态的载体,要求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使之能够满足城市生态同人类和谐发展的要求。4青岛市资源环境状况4.1研究区概况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部,位于东经119030‘一21000‘,北纬35035‘一37009‘之间。青岛市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109IkmZ,其中市区面为1102腼2,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5个县级市的总面积为9989kmZ。截至2004年,青岛市全市总人口731.12万人,农业人口467.92万人,非农业人口263.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58.4万,五个县级市473.91万人。青岛市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1995年17.5:46.6:35.6调整为2002年的9.6:50.4:40,青岛市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好,是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2002年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城市中居第n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较上年前移1位。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重点企业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颐中烟草集团、双星集团、澳柯玛集团等企业,综合势力居国内同行前列。为树立青岛市工业园发展典型,加快工业园建设步伐,到2002年初,青岛市政府己树立12个“青岛市重点工业园”。另外,青岛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35个山东名牌和70个青岛名牌。4行政区划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五市9552平方公里。4人口‰‰‰。全市登记暂住人口(1个月以上者)104.37万人,其中市内四区30.75万人。根据青岛市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统计,全市除汉族外,有满、回、朝鲜、壮、蒙古、等5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数为3301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44%。4.2自然环境状况4气候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市区年平均气温12.2℃。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1℃;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2℃。降水量年平均为,春、夏、求三级雨量较多。年平均气压,年平均风速/s,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青岛海雾多频,年平均浓雾51.3天,轻雾108.2天。4自然资源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沁下三角州及海冲蚀平原等。全市共有耕地42.7万公顷,森林覆盖面积21.53万公顷,沿海滩涂3.8万公顷,浅海水面5.8万公顷。青岛海区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滩涂广阔,水质肥沃,是多种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青岛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等5个土类棕壤面积49.3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59.8%,是全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发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3个土属,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层薄、侵蚀重、肥力低,多为林、牧业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岛市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土壤。砂姜黑土面积17.6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1.42%。主要分布在莱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胶州北部浅平洼地上。该类土壤土层深厚,土质偏粘,表土轻壤至重壤,物理性状较差,水气热状况不够协调,速效养分低。潮土面积14.4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五沽河、胶莱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远近不同,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差异较大。近海地带常受海盐影响形成盐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异较大。褐土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0.77%。零星分布在平度、莱西、胶南的石灰岩残丘中上部。盐土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0.44%,分布在各滨海低地和滨海滩地。青岛地区矿藏多为非金属矿。截至1996年,已发现各类矿产44种,已被开发利用的有27种。优势矿产资源有石墨、饰材花岗岩、饰材大理岩、矿泉水、透辉岩、金、滑石、沸石岩。潜在优势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白云岩、膨润土、钾长石、石英岩、珍珠岩、莹石、地热。石墨、金、透辉岩主要分布在平度市和莱西市;饰材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崂山区、平度市、胶南市;饰材大理岩主要分布在平度市;矿泉水在青岛市辖区内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城阳区、崂山区及市内四区和即墨市;滑石主要分布在平度市;沸石岩、珍珠岩、膨润土主要分布在莱西市、胶州市、即墨市和城阳区;重晶石、莹石主要分布在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和胶南市;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即墨市4.3社会经济状况青岛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不断进行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2005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2695.5亿元,增长16.9%,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4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399.75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11亿元,增长16%。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6.5:51.9:41.6。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0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4位。青岛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好,是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电器机械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食品饮料加工、化工橡胶等行业已成为支撑全市工业的支柱行业,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汽车、啤酒等主导产品又较好的市场份额青岛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东西快速路一期、南京路与鞍山路改造、濒海步行道一起等相继竣工,流亭机场扩建、同三线青岛段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市耕地面积725万公顷,海岸线730公里,所辖五个县级市均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2002年城市居民平均工资12839元,比上年增长12.4%,可支配收入8721元,消费性支出7344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4195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0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1平方米。5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用以定量监测和评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直接为土地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从土地利用系统中提取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定量化信息构成“指标”,将这些指标按系统的运行机理和逻辑形式联合起来以说明系统的整体行为规律的指标集合即“指标体系”,按“指标体系”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评价的方法称之为“多指标集合度量法”。5.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核心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关键环节之一。科学合理地选择指标是进行评价的前提。我国目前还缺少全国性的、系统完整的、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区域性的指标体系。当前进行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采用系统分解法,即将土地利用这一复杂系统完全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再选取适宜的评价指标对各子系统进行定量评价,最后通过对各子系统持续性的叠加,确定整个系统的持续性。5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将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评价的必要条件,为使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因而必须要全面反映系统的运行状况,既要全面考虑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不同因素,又要对各种因素加以有效综合,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综合性指标包含更多的信息,从而能更好地度量可持续性。但应注意,正因为其全面性和综合性,在给指标定量和赋予权重时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在构建时还应注意其直观合理性。(2)评价的效益综合性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一般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所谓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是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与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土地后,所建立起来的新的生态系统,不仅原来的生态系统,反而增强了整个生态系统功能,并能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多的生物产品。土地资源的利用是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统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应是纯经济利用,而应是生态经济利用,即持续土地利用应考虑生态影响的生产力。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单纯考虑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功能,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最终会大大降低土地的经济效益,损害土地的生产功能。(3)评价指标的时间序列性可持续性的直接意义在于时间上的延续性,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判断。按照FAO的定义,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是指:“如果预测到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宜性的退化,则认为这样的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可持续性是一个发展过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是否合理、是否可持续在过去一段时间和将来一段时间进行的评价和预测,可持续评价的结果强调的是向可持续目标不断努力的状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只能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才能判断。因此,评价指标必须展示变化过程。选择评价指标应该具有时间概念,要注意反映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那些长久不变的土地特性不应成为评价指标。同时,在指标的解释上,也要侧重于评价指标与可持续性的关系。应用评价指标时,也要强调过程,强调发展趋势和走向,而不是某一时间点的指标情况。(4)评价指标的区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具体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的特点。基于区域土地利用的不同特点,只有系统自身的纵向比较,用同样的指标才是合乎逻辑的。在时间尺度上,任何系统都在发展,可持续性也能够在自身的纵向比较中表现出来。若在不同区域间作横向比较,评价结果显示彼地比此地得分高,就认为彼地比此地更具有可持续性,显然不合理。因为两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以及面临的问题不同,用同样的指标来评价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另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的土地资源利用系统,评价目标不同,评价指标选取的侧重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环境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选择的环境或生态方面的指标较多,权重亦要强调较大;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侧重土地的生产能力,而环境或生态的可持续能力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又例如,区域农用地系统中,耕地占较大比重或草地占较大比重,则指标的选取和权重也要相对变化。(5)评价指标的系统性土地资源利用是一个经济生态系统,因此应该用系统性观点选择评价指标。构建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应建立在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详细而科学地分析基础之上。一般可以将资源利用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再将子系统划分成不同的组成要素,通过分析代表每一组成要素的指标,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所有指标加以综合分析,从而获得对整个系统状态的认识和了解。5.1.目前国际国内都没有一个公认的、普适的土地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同的指标体系的设计者往往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且评价区域的差异性,也很难使指标趋于一致。通过对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论文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设计原则也尽量采用实证研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可以理解为在生态(自然)方面应具有适宜性,经济方面应具有获利能力,社会方面应具有公平和公正性。由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成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以及作为土地管理决策支持与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应突破停留在概念和一般理论以及局部性案例研究的局面,通过全面的具体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研究使可持续利用走向实质性深入,同时要密切服务于应用目标,突出可操作性,在重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注重生态经济社会过程的研究,探讨土地利用可持续与否的深层次原因。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具有系统的复杂性、多因素关联性、实现机制的多元性,以及区域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理论架构是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为此,应以土地利用的目标-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土地利用的要素-可持续利用的指标-诊断标准(范围和阀值)为主线,突出土地利用对生态经济社会过程的影响。青岛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我们所要建立的青岛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目的在于寻求一系列具有代表意义而又能充分反映综合目标,并且能够定量表达我们对青岛市土地利用认识的特定指标。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还应该体现区域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特定目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基本目标,衡量土地利用反映土地利用趋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利用过程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涵盖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全面反映土地的利用水平、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各个方面,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土地利用的持续状态,同时符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目标及其评价原则。论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以及在综合分析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诸因素的基础上,针对青岛市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存在问题与土地利用演变趋势,参照国内外建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尤其是那些针对发展背景和发展水平相似城市建立的,从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个方面选择了20个因素为参评因子,建立了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指标反映的是资源的结构、数量等基本属性对可持续利用的支撑能力,其数量和质量上的属性决定着今后的利用水平。本研究主要从土地利用结构、人均数量及利用水平方面选取具体评价指标。人均耕地面积反映了资源占有水平;单位土地面积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反映资源利用环境水平;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耕地年减少率反映了利用和保护水平;建设用地面积比重反映了利用结构。(2)经济指标通过产出能力、经济水平等反映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支撑能力。直观是产出能力,具体反映的是经济水平作用于可持续的能力。主要是产业结构、人均分配、经济形势方面的具体指标。人均GDP、土地生产率反映了综合经济水平;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反映了农业产出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反映了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农业占GDP的比重、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产业结构;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反映了投入水平。(3)社会指标反映土地利用是否符合文化观、价值观和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主要以人为基础选取反映人口素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指标。人口密度反映了土地承载能力;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了控制人口的水平;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反映了知识化及政府智力投资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反映了收入均衡水平;人均住房面积反映人们的住房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等。青岛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是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体系,其中目标层由准则层加以反映,准则层由具体指标层加以反映,具体指标见表1。表1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TheindexsystemforevaluatingsustainablelanduseinQingdao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土地可持续利用A环境效益评价指标C1人均耕地面积(ha)C2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吨/ha)C3耕地有效灌溉率(%)C4耕地年减少率(%)C5建设用地面积比重(%)C6森林覆盖率(%)B经济效益评价指标C7人均GDP(元)C8土地生产率(万元/ha)C9粮食单产(kg/ha)C1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C11恩格尔系数C12农业占GDP比重(%)C13工业占GDP比重(%)C14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C社会效益评价指标C15人口自然增长率(%)C16城市化水平(%)C17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人)C18科技投入占财政比例(%)C19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C20人均居住面积(㎡)评价方法的选择构建了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后,还需要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将这些指标集成,对青岛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做出评判。论文采用单项指标多角度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找出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可持续因素。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提出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1)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为了找出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障碍因子,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论文运用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该方法是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的关键指标,即对反映评价对象的关键单项指标分别进行评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评价它们是否满足可持续性要求。单项指标的时间发展过程或空间对比分析,能够反映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某一方面的特点,例如采用单位土地面积GDP作为衡量土地生产力的指标,通过时间序列对比可以判断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2)综合评价方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单项指标是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状况,能够发现不可持续因素,对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还要反映全貌,因此,需要进行综合评价。论文选用了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方法计算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值。①各准则层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价值:公式中aj是第j个指标的量化值,rj是第j个指标的权重。②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评价值: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必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有主观法和客观法两大类。主观法是由评价者根据对各个指标的主观重视程度而赋予权重的一种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Delphi)、循环评分法、二项系数法、层次分析法(AHP),客观法主要有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各种方法都有优点,也都有局限性,在具体使用时应根据评估目的和指标数据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来确定权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是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矩阵形式的演算,使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评价和决策的方法(谢经荣,1996)。此法是通过系统分析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常将综合评价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并对各层的相关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各因素的的相对重要性给定量,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形式排列起来,建立层次结构(2)构造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相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元素而言,该层次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由专家分析得出。在比较Bi与Bj,的相对重要性时,AHP采用的是1一9标度法,它们的含义如表4所示。表4层次分析法的标度含义标度值含义1i与j同等重要3I比j稍微重要5i比j明显重要7i比j很重要9i比j绝对重要2,4,6,8中间过渡性级别(3)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软件,建立标准层次模型,如图5-1图5-1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层次模型(4)对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进行赋值,并得出二级指标对于标准值的权重值,如图5-2,5-3,5-4图5-2环境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图5-3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图5-4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值6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计算指标的权重(1)数据来源青岛市土地利用的数据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源于青岛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青岛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资料及下辖各县(市、区)最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其资料来源可靠,地类名称及其统计口径规范统一,具有可比性。二是来源于历年经济统计年鉴中的土地资料,《青岛统计年鉴》中包含有较详细的土地数据。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主要来自同一统计口径下研究时段各年份的《青岛统计年鉴》,少量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通过对相关土地数据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20项评价指标的状态值,具体数值见表2。表2各单项指标的状态值土地可持续利用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B1环境效益评价指标C1C2C3C4C5C6B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C71257914083162911852221211247032969636381427904995552248C8C971806925582354335241520350227483736172807360C1031773415363739014195453050805806654674778321C113837C12C13C1434643968454454106683102591402519660198262157522734B3社会效益评价指标C15C164749515355565759596261C171113C182C193C20(2)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标准值作为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变量的相对理想水平,它体现了人类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客观需求,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主体。在确定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值时,论文参照了国内外发展指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标准、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山东省建设小康社会分阶段目标、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成果等标准,综合分析确定了评价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值,其具体数值如表3所示表3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值标准值C1C2C3C4C5C6C7C8C9C10608018406000090008000标准值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3045325000600701228(3)指标标准化值计算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原始指标数据间量纲不同、指标间数量级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不同指标采用不同量纲计算给指标的综合带来难度。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价前,必须统一量纲、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从而使所有指标都转化成统一可比的数值,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就是用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土地利用是一个从不可持续向可持续不断演进的过程,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身就是一种目标。因此,论文采用目标值标准化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为简化计算,假定指标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间为线性关系,有以下三种形式。所有指标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可持续性起正向作用的指标,如人均GDP,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二是对可持续性起负作用的指标,如人口密度,年耕地减少率。三是适度性指标,即指标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如建设用地的比重等。具体方法如下。设X和Y分别为某一单项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则该单项指标量化值为:当x为正向作用指标时:i=1,2,3……当x为负向指标时:i=1,2,3……对于适度性指标即指标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采用下式进行计算:i=1,2,3……对于适度性指标即指标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采用下式进行计算:采用目标值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值。标准值∈[0,l],由于已经考虑到指标的正负性,因此标准值越大表示程度越好,如表5所示。表5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权重值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4)计算指标权重,因为20个单项指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贡献程度不一,在评价前必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AHP法得到的各指标具体权重值如表5。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计算以青岛市1998-2008年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数据为基础,根据公式3-1和3-2,计算出青岛市1998-2008年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分值,进而得到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这一综合指数,为直观起见计算结果乘上100,计算结果见表7。表71998-2008年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计算结果1998-2008年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计算结果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生态合理性7672666564846669757574经济合理性4850525457616776818582社会合理性7173747783788081838282综合水平6464636467747075808180为形象直观地评价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参考谢俊奇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和彭补拙等在《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对可持续发展等级的划分,把土地持续利用划分为不可持续、基本可持续、弱可持续、强可持续4个阶段,对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各阶段对应的综合评价值如表8所示。表8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级判断标准可持续利用水平等级不可持续利用阶段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弱可持续利用阶段强可持续利用阶段综合水平指标<5050-7070-90>900010203040506070809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生态合理性经济合理性社会合理性X:年份Y:分值图6-1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变化趋势从图6-1可以看出以下结论:(1)生态指标生态子系统的可持续性相对较低,从1998-2002年,可持续性水平呈下降趋势,2004-2008年呈上升趋势,1998、1999、2003、2006、2007、2008年处于弱可持续阶段,其他几年处于基本可持续阶段。(2)经济指标1998-2004年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性水平处于基本可持续阶段,2005-2008年处于弱可持续利用阶段,在研究时段内,随着青岛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其经济可行性方面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呈直线增长趋势,在2005年可持续性水平从基本可持续阶段进入弱可持续阶段,2008年时分值接近强可持续阶段水平。(3)社会指标社会子系统可持续性相对较高,十年来一直处于弱可持续阶段,可持续性水平在弱可持续区间内平稳增长,1998-2002年可持续水平提高幅度较其他年份高。总体看来,1998-2002年青岛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2003-2008年处于弱可持续利用阶段,青岛市的土地利用水平不断超高阶段演化,可持续性不断增强。6.2青岛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分析在对青岛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总体评价之后,再从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层面,运用相关指标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分析,着重对研究时段内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进行分析。6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分析生态合理性生态合理性010203040506070809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生态合理性X:年份Y:分值图6-2青岛市生态合理性水平变化趋势由图6-2可以看出,2003年的得分为84分,可以看出1998-20082。青岛市自1998年至2008年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人口却是一直增加的,从而形成一个剪刀差的态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从表2可以看出,青岛市不仅人均耕地资源少,而且耕地资源连年减少,人口大量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城镇扩张、大型工业项目和交通项目占用。快速增长的人口,相对减少的耕地总面积,不断下降的人均耕地,都证明了青岛市土地资源利用形势的严峻性。加强耕地保护工作、规范人们的用地行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提高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必然选择。6土地利用经济可持续性分析经济合理性经济合理性010203040506070809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经济合理性X:年份Y:分值图6-3青岛市经济合理性水平变化趋势作为持续的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效益上必然是不断优化的,实现区域经济的适宜增长和提高技术发展水平对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由图6-3可以看出,1998-2008年青岛市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一直增长的,在2004年,经济的可持续性得分超过生态子系统,在2008年超过社会子系统。在1998-2008年这十一年的过程中,青岛市GDP、工业总产值、建筑总产值逐年递增,据统计到2008年底,青岛市GDP达3786.52亿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一个城市要想取得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平衡。论文主要通过人均GDP,土地生产率和单位耕地粮食产量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1998-2008年人均GDP,土地生产率和单位耕地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从表2中可以看出,人均GDP,土地生产率一直处于稳步上升中。这说明了青岛市土地利用在经济效益方面处在可持续发展的轨迹上。但青岛市人均GDP不断增长、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并没有一直增加,而是呈波动趋势,从1999年至2004年是不断下降的,在2004年时是5022kg/ha,2005、2006、2007、2008年粮食单产有了明显提高,到2008年时达到7360kg/ha。从青岛市耕地利用状况看,中低产田占了2/3,产量较高地区也还有相当的增产潜力,不少农地作物布局不合理,没有实行区域化种植,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是推进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6土地利用社会可持续性分析社会合理性社会合理性6466687072747678808284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社会合理性X:年份Y:分值图6-4青岛市社会合理性水平变化趋势青岛市的社会可持续性得分较高,在研究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受教育人口增多,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扩张是社会、经济、人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综合体现,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而易见的关系,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论文采用城市化水平,人均住房面积两个指标对青岛市土地利用的社会可持续性进行分析。由表2知,研究期内青岛市的城市化水平一直不断攀升,是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城市。作为表征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提升,但发达国的历史经验同时表明,城市化前期和中期,特别是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用地规模的扩张会出现加速趋势,一部分农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由于土地利用具有弱可逆性,尤其是耕地,一旦采取一定措施改变土地利用状态导致整体效益下降,再进行恢复与重建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城市化的发展,还使得弃农从商,人口流入城市的现象严重,使得农业投入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下降,局部地区出现撂荒现象,所以城市化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人均居住面积反映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基本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量上看,人均居住面积增大;从质上看,居住条件和品质越来越高。由表2知,1998-2001年间,人均居住面积比较低,一直低于15m222增加到2008年的m2,说明了其发展轨迹是可持续的。6.3青岛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对青岛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发现青岛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如下焦点问题。(1)耕地日趋减少,人均耕地下降较多,人地矛盾越发突出。1998-2008年,青岛市耕地净减少7.02公顷,致使耕地保有量大为减少,青岛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是:垦植率高,后备资源少;以耕地为主,林木地少;土地利用差差异明显,生产水平不够平衡,低产田占一定比重,增产潜力较大;青岛市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生产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据统计,全市每年净增人口5万人,减少耕地3万亩,人多地少,增人减地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人地矛盾突出。(2)中低产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从耕地利用状况看,中低产田占了2/3,产量较高地区也还有相当的增产潜力,没有实行区域化种植,不少农地作物布局不合理,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也不充分,如村庄占地,由于大部分是平房,人均占地要比城市高出一倍;工矿建设和生产造成的废弃地复垦率低。(3)土地退化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使用有机肥是青岛市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促进生长,而且肥效长,可以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但近几年来,出现了重化肥轻有机物,重用地轻养地,重产轻投入的倾向。农家肥的使用量减小,许多农民不愿精耕细作,但求省时省工。绿肥作物种植逐渐消失,粪肥、土杂肥利用很少,长期堆放污染环境。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4)存在侵占耕地以及浪费土地的现象。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微观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造成非农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过多占有耕地,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有些单位受利益驱使,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造成土地浪费。近几年来,青岛市建立工业园区近40个,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但有些工业园(特别是在农村的工业园)追求高、大、全,大量占用耕地,有些工业园常年圈地不用,成为浪费土地的新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小城镇发展很快,但由于规划没有很好地执行,由于长官意志、小农意识、封建迷信思想或习惯势力的影响,某此小城镇建设布局不合理、功能混乱,建筑物低矮且不规整,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突出,建设用地不合理。有的镇沿着主要交通要道建设,甚至一些交通路口也形成了低档次的建筑群;有的镇为了追求招商项目,让客商自由圈地,根本不顾及规划和环保问题,结果是配套设施跟不上,土地粗放利用。第7章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土地资源具有多种生态、经济、空间、风景等特征和用途,特定的土地单元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在土地供给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在时空上有效的把土地资源分配于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不同土地利用主体,并与其他经济、社会资源达到最佳组合,使土地资源能够更加稳定地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更多的服务,又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的下降,是人类应该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这对解决区域土地利用的问题,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7.1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分析(1)完善政策体系青岛市需完善其政策体系,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我国土地管理政策已基本成熟,已由分散管理走向集中统一管理,由偏重农业用地管理走向城乡土地并重管理。但在管理手段上仍偏重行政手段,缺乏必要的经济手段。前几年,青岛市许多开发商愿意开发郊区土地,而不愿意从事旧城改造,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郊区土地价格低,结果在沿海城乡结合部出现许多的烂尾工程,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利用的混乱、无序状态,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土地控制与管理对策。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的政策体系,尤其是要加强新《土地管理法》与原有的《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体系的衔接与协调,使之相辅相成,共同把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好。(2)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是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当务之急。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①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城市建设用地指城市中工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住宅和公园绿地等建设用地。一般来说,城市工业用地、生活居住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是重要的城市用地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青岛市的城市建设用地逐年减少,要保证城市规划中预期的经济、居民生活、卫生设施、环境保护等目标。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障碍,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量比重过大,又难以实现与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必须加强管理,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通过完善城市土地的规划条件,扩大城区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市土地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增加国有土地资产的总量,提高资产质量。二是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加强土地的综合利用,变土地的单一功能为多种功能,形成多功能利用格局。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障碍,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量比重过大,又难以实现与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②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农村建设用地是指农、林、牧、渔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修建的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永久性晒场等常年性工程设施用地以及农民宅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用地需求量急剧增加,供求矛盾更加尖锐,再加上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制度混乱等现象的存在,农村建设用地要加强管理,保持总体平衡。首先应克服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明确农村宅基地属农村集体组织所有,改变被人们认为农村宅基地是一种私有财产的认识,以推动农地整理和村镇用地整理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求土地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防止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盲目攀比,片面追求城镇规模,贪大求全的做法;重视小城镇建设中的景观再造,适度增加绿化用地,创造优美舒服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再次,农村土地管理应尽快纳入青岛市的整体土地规划,统一管理制度。(3)加强耕地管理青岛市人均耕地量低,土地资源形势严峻,加强耕地管理,提高耕地质量,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切实保护耕地,必须注重两个环节,一是尽量控制耕地的减少,加强对农业结构内部调整的管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将耕地改为其他用地,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二是加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力度,一方面进行内部挖潜,加快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土地资产,调整土地用途和利用结构,减少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另一方面加强土地的整治、开发,特别是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和滩涂的整治,同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治理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4)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信息库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应该说在现阶段,要推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政府需要做大量工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需要科学管理和大量信息资料作支撑。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加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机制研究,建立能够反映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群,并将其加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库,并加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和文化背景研究,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库。应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建立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同时组织有关方面的机构和专家,依靠此系统建立起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机制,经常性地监测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进展,编制和不断修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规划,提出政策建议,为土地利用管理的调控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促进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论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源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趋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论文通过参考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相关资料,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平衡理论,对青岛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本文的结论如下:(1)从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三个方面,选取了20项指标,对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8-2002年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2003-2008年处于弱可持续利用阶段,青岛市的土地利用水平不断朝高阶段演化,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对青岛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可持续性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生态子系统中,人均耕地面积低和耕地年减少率高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在经济子系统中,人均GDP和土地生产率稳步提高,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社会子系统中,城市化水平是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论文的不足主要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论文结合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参照已有研究特别是发展背景相似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评价指标,没有进行严格定量筛选。影响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众多,其作用机制相当复杂,而且相当一部分要素难以量化表达。论文以青岛市为例,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粗浅的分析,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尤其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等。致谢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学院领导和老们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关心,我不仅学习到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们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和感染着我,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奋进。在此,我向学院领导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论文是在导师肖兴媛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构思,到资料收集、撰写、修改全过程都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导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以及认真的工作作风,将激励我不断进取,勇于面对挑战,使我终身受益。老师的谆谆教诲,学生将铭记于心。在论文的选题、撰写、修改和定稿过程中,得到了肖老师的悉心指导,肖老师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谨向肖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感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各位同学!正是他们的热情帮助,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所有曾给予我关心、帮助、支持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最真诚的谢意,特别向多年来一直给予我极大鼓励和支持的父母及家人致以不尽的谢意!参考文献[1]张凤荣.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自然资源学报.2004,16(3):197~203[3][4][5]张素兰,王吕全,张世熔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概述.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3):364~367[6]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与方法.自然资源学报.1997,(2):112~116[7]陈百明.区域土地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04~215[8]蔡运龙,李军.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度量-一种显示过程的综合方法.地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理学报.2003,58(2):305~313[9]何书金,李秀彬,朱会义等.黄河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4,20(4)[10]许月卿.区域耕地动态变化及持续利用评价-以河北省黑龙港地区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06,21(1):35~42[11]陈艺,汪波,王伟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6~18[12]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03[13]吴志强,蔚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科学出版社,2004[14]吴传钧.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吴传钧文集.学苑出版社,1998:28~34[15]申玉铭,方创琳.PRED协调发展的有关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商务楼食堂承包经营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国际旅游包机服务合同执行2篇
- 2025年厂外施工临时用水用电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服装出口销售合同定制版3篇
- 2024版简易工程承包合同
- 2025年度政府大数据服务中心外包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4聘用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新型建筑钢结构工程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慧停车系统设计与施工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运营管理合同2篇
- 衡水市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区域科目考试题库(全真题库)
- 护理安全用氧培训课件
- 《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探析研究性课题报告
- 注册电气工程师公共基础高数辅导课件
- 土方劳务分包合同中铁十一局
- 乳腺导管原位癌
- 冷库管道应急预案
- 司法考试必背大全(涵盖所有法律考点)
- 公共部分装修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 《学习教育重要论述》考试复习题库(共250余题)
- 装饰装修施工及担保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