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在中国_第1页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_第2页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_第3页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_第4页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第1页/共97页

前言

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在中国已开展了半个世纪,无论临床、基础研究或学科建设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和进展。那么,中西医结合研究是怎样在中国产生的?什么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取得了哪些主要研究成果?新世纪(新时期)中西医结合研究如何发展?-----仍然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有人至今还怀疑或不同意,或曲解,甚至于反对中西医结合!

现将有关方面的问题讨论并浅谈个人看法如下.

第2页/共97页

一、中国现有三种医学

1、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发源于西方(古希腊),约于公元16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也称为西方医

学(西医)。这种医学已经是全世界的主流医学。

2、传统医学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中国固有的各民族医药的总称,包括中医药学(汉医)、藏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傣医药学、彝医药学、壮医药学、朝鲜族医药学,等等。中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与我国的传统医药”.

第3页/共97页

3、结合医学中国在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过程中,两种医学必然相互影响,由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与配合防治疾病,逐步发展到两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研究与发展,因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藏西医结合、蒙西医结合、维西医结合等研究,统称为中国的结合医学研究。其中,中西医结合研究,在中国起步最早(一般以中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员毕业的1958年开始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研究最为系统、深入,取得研究成果最多,对国内外影响最大者当属中西医结合研究,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中西医结合医学。所以,中国目前是一个多种医药学共存,共同发展,共同承担着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国家。第4页/共97页

二、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1.“中西医结合”概念的产生和由来一般认为“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是由1956年毛泽东主席首先提出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逐步演化和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即“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逻辑学有”规定性语词”定义)第5页/共97页

2.三个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1)常识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该层次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也称常识性或经验性认识,如有的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两法治病”;有的人认为“中药加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还有的病人把“看了西医又看中医”称为“中西医结合”等等。上述这些说法虽然属于“中西医结合”范畴,但都属于常识性经验性的认识和理解;属于现象的、直观的、片面的、非本质性的认识。即上述说法是”中西医结合”,但它不是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

第6页/共97页

(2)科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科学层次中西医结合概念内涵,是指毛泽东1956年所讲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或者说,“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即“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学定义)。它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获得对中西医药学内在联系及中西医结合本质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追求的是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只有不断深入开展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才能“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中医药条例>>)。第7页/共97页

(3)哲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从哲学层次认识,中西医结合是指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结构类似的知识系统(中西医药学)的辩证统一。这一哲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内涵,反映了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理性认识。

第8页/共97页3.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理念它是研究如何最科学的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防治疾病、保护健康;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西医药的优势,形成两种医药学的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保护健康的集成优势;如何最合理的、最有效的、最安全的、最经济适宜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病人解除病痛等。其最高理想和目的是不断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创立一门中西医药学融汇贯通的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目前中国已产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是通向未来新医学的一个过渡性医学形态及过渡性医学概念。第9页/共97页

三、中西医结合在中国产生的时代背景1.医学背景中国有中医、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并存,特别是中医药学,无论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还是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药学都是中华民族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重要医学。而且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疾病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如辨证论治、针灸、中药,推拿,等等。使其成为世界上从古代到现代唯一没有中断传承和应用的传统医学。中西医并存、并用、共同发展,是在中国产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第10页/共97页2.文化背景中国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时期(20世纪中叶),恰恰是东西方文化更加广泛交流与交融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西医药学做为东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发展而互相交流、交融。所以,中西医结合的产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产生的一个最和谐的音符”.

中西医结合研究之所以在中国首先产生,本身就是中华和合文化(和谐文化)蕴育的结果.第11页/共97页3.历史背景自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约公元16世纪中叶以来)即存在着中、西医药学的相互影响,由于中西医药学的汇聚、碰撞、交流、沟通,约在17世纪中叶在中国即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进而到19世纪中叶,在中国中医界产生了更多的主张中西医汇通的医学家,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中西医汇通派。由于中西医汇通派的主张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张有很多一致性,可以说中西医汇通派的形成,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先声或先驱,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经验、教训和借鉴。同时也说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历史必然性。第12页/共97页4.科学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1949年),正处于全人类科学技术朝着交叉化、综合化发展时期,最突出表现于学科的交叉、综合、融合发展,交叉学科(包括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等)不断兴起与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及中西医结合医学,正是顺应现代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应运而生,是属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互相交叉、渗透、融合而产生的。因此,中西医结合,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第13页/共97页

四、毛泽东与中西医结合

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韶山冲人),是中国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长期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因此,在中国有关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在中国兴起中西医结合研究等,均与毛泽东的思想和主张直接相关,如:第14页/共97页(1)1950年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毛泽东主席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体现了他在卫生工作中重视中、西医,团结中、西医的思想和主张。1952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即将“团结中西医”定为中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2)1954年6月,毛泽东为筹备成立中医研究院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于是,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在1955年12月正式成立,并在周恩来总理(1898-1976年,浙江绍兴人)亲自组织安排下,从全国邀请了一批著名中医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同时由卫生部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第15页/共97页第16页/共97页第17页/共97页(3)1956年,毛泽东讲话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如前所述,“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就是导源于毛泽东的这一讲话思想。第18页/共97页(4)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对中国卫生部《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作出批示:“……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各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国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毛泽东主席的这一批示下,全国各地又举办了若干“西学中”班,培养出约4700多名西学中人员。这一批西学中人员在中国医学史上创造性地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第19页/共97页

以上举例,说明毛泽东是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倡导者。他首先提出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的科学论断,一直鼓舞着中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20页/共97页

邓小平与中西医结合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亲笔写下”中央转发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的批语”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时期,在发展西医队伍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快发展中医中药事业,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资条件,抓紧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要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和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中医队伍,造就一支热心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西医学习中医的骨干队伍.只用这样,才能加快中西医结合的步伐,使我国医学科学技术适应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服务.(中共中央1978年9月24日)第21页/共97页1978年10月17日,<卫生部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中发[1978]56号文件的通知>,再次转发和要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上述中共中央批示.

后来人们习惯称之”78—56号文件”但长期以来,对中共中央这一批示的宣传上,往往不够全面.有些人却只宣传”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和提高的条件,……”等.有关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不/或很少宣传.第22页/共97页

五、中国政府与中西医结合

中国政府在开展人民卫生工作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民情民意,始终高度重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保障和促进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如前所述,建国初期即把“团结中西医”列为卫生工作方针之一;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制定了“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明确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进入21世纪初,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则更深刻地提出“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以及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特别提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等等,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西医结合的高度重视;更充分体现了中国卫生工作方针中,关于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和毫无动摇性

.第23页/共97页

中国历届总理与中西医结合中国国务院历届总理,都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有关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如:

周恩来总理曾讲:“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1970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为全国树立了一批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典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针麻研究等;同时举办了全国中草药展览会;其后又亲自抓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青蒿素研究等;第24页/共97页

李鹏总理在1991年召开的有24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参加的“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曾代表中国政府重申:“我们的政策是中医与西医并重,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朱镕基总理在国家“十五”规划报告中讲道“大力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西医结合”;

温家宝总理于2005年3月21日为《中医杂志》创刊50周年题词,明确提出“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第25页/共97页

正因为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才有力的保障了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26页/共97页六、中国的医学家与中西医结合研究1.吴咸中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首创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急腹症;对中医”通里攻下”法(方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等一系列研究;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急性腹膜炎、腹部外科疾病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死率和治愈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造就出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吴咸中教授,西学中);创立了<<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新学科.第27页/共97页2.尚天裕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骨科研究所,在继承发扬中医治疗骨折的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内外用中药等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生物力学等基础研究,创立“动静结合、筋骨并治、内外兼治、医患配合”

,及时功能训练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理论新方法,突破了西医“广泛固定、完全休息”传统观念,取得了疗效(95%以上肢体功能恢复满意),骨折愈合时间比单纯西医方法缩短1/3,疗程缩短1/2,骨折不愈合率由5%-7%下降至0.04%,国际骨科学界公认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奖,并造就出国内外著名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西学中)等.创立了<<中西医结合骨科学>>新学科.第28页/共97页3.王今达与天津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研究所,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救治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与实验研究。就在导致MODS的内毒素血症的抗内毒素治疗难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医学界的时候,该所王今达教授等发明了应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救治感染性多脏器功能衰竭,创立“菌毒并治”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方法。使国际公认的感染性四脏器衰竭以上的病人的病死率由100%下降至50%,实验研究证明该方法能减少菌毒血症和内毒素介导的细胞炎性因子过度分泌造成的多脏器衰竭。并研究开发成功具有拮抗内毒素、炎性介质、改善免疫功能、保护组织细胞功效的中药二类新药“血必净”注射液(红花、当归、丹参等)。该领域研究造就出国内外著名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专家王今达教授(西学中)等.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新学科.第29页/共97页4.韩济生,曹小定等与针刺麻醉临床应用及针麻原理研究.这是我国继承发扬中医针刺疗法在现代外科手术及麻醉学领域创造性应用与发展的中西医结合重大成果。据初步统计,针麻及针药结合复合麻醉,已用于100多种手术,包括针麻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针刺复合麻醉肾移植、喉再植,深部颅脑肿瘤等高难度手术,临床已开展了共200多万例,总结了针麻及针刺复合麻醉临床应用的规律。

针麻原理研究,已取得神经生理及神经分子化学等机理研究的重大进展,证明针刺信息可以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激活内阿片肽(内啡肽)系统等机体痛觉调制系统,产生生理性镇痛作用.第30页/共97页

中国针刺麻醉下手术的成功,针麻原理的研究,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形成了全世界的“针灸热”,促进了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实现了1958年毛泽东即高瞻远瞩的科学预言:“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要出国,将来全世界人民都要用他治病的”(1958年毛泽东与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兼针灸研究所所长朱琏谈话)。该领域的研究造就出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西学中),以及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曹小定教授(西学中)等。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访华团参观了著名中西医结合胸外科专家辛育龄教授,在针麻下肺叶切除术成功,震惊了美国和全世界)第31页/共97页5.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不仅在揭示中医血瘀证现化科学内涵,血瘀证治疗规律、活血化瘀中药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而且首创运用活血化瘀冠心Ⅱ号方(含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显著临床疗效;首创以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脉再狭窄及心绞痛复发,使两者复发率下降了50%;第32页/共97页

研制成功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新药30多种等,使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以陈可冀、李连达院士领衔的“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建国以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研究首次荣获的最高奖项.该领域的研究造就出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西学中)和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教授(西学中).第33页/共97页6.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脏象专题研究组沈自尹,姜春华(著名中医)教授等,对中医“肾”本质,特别是肾阳虚证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对肾阳虚证40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从临床上证明了“证”的客观存在,又用现代科学理论阐明“肾阳虚”的物质基础(肾阳虚证的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补肾药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等)从而提高了人们对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的认识和肯定.这一领域的研究造就出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西学中)等.第34页/共97页7.青蒿素的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教授(西学中)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等,从中药青蒿研制成功抗疟新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成为中国第一个自主研究开发成功的“一类新药”。其临床研究达到WhO抗疟新药的各项研究技术要求,它对抗氯喹型疟疾、凶险疟疾、脑疟疾的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广泛应用于全世界各地高疟流行区;

第35页/共97页8.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合作,从中药砒霜研制成功的治疗白血病新药亚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

)注射液(国家二类新药)。通过该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证明该药能诱导肿瘤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从而走向凋亡,而对正常细胞不造成损伤.国际公认该项研究成果达到了治疗人类复发型白血病的最高水平。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该药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肺癌、肝癌、食道癌、大肠癌等均有效。从而在抗癌疗法中出现了“中药诱导癌细胞凋亡疗法”.

陈竺和张亭栋二位教授都是西学中.第36页/共97页

亚砷酸注射液(中药砒霜的化学纯制剂),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首选药物.用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案,已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已大批量生产上市.第37页/共97页

9.南京军区总医院内科学家,肾脏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黎磊石教授.他在肾脏病的治疗研究中,借鉴雷公藤治疗关节炎,过敏性皮肤病的免疫抑制效应,首创应用中药雷公藤治疗各类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获得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同时,研究证实了雷公藤二萜内酯化合物在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全面阐明了其免疫抑制作用的特点.又如,他通过对大黄治疗尿毒症的系列研究,发现一些病人氮质血症改善并非依靠腹泻.为此研究了大黄不同成分对细胞生长的影响,证实了大黄蒽醌对肾脏系膜细胞DNA及RNA的影响,揭示了大黄减少肾硬化,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而这些作用与其泻下作用无关.为大黄治疗尿毒症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等等.黎磊石院士已成为中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西学中).第38页/共97页

(10)其他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著名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耕陶教授(西学中)的中药现代研究(五味子-联苯双酯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著名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西学中)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研究开发“貞芪颗粒冲剂”等);我国著名心脏外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晓东教授(西学中)在<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年1月6日第8版)发表“中国心脏外科的回顾与展望”明确提出“对各类心脏病进行形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综合研究,结合祖国医学的优势,提高外科治疗效果,并为改进心,肺,脑保护以及发展器官移植提供理论基础“等等.表明越来越多的医学家投身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第39页/共97页

提示

1.中国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无论是对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是对创造“新医学,新药学”,都是一条正确,有效,可行的方法和途经.2.中西医结合研究,出成果,出人才.实践证明毛泽东”1958,10,11批示”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科学预见的正确性.第40页/共97页3.紧密结合自己的专长和专业,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选择性的研究”,大有作为!

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医学家,研究者,完全可以或应当带着自己”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只给有准备的头脑)和”考察镜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甚至不同兴趣,不同问题等,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景点”,”切入点”,”结合点”,”突破点”,”创新点”等.第41页/共97页4.有长期坚持的连续性研究方向.不是”朝三暮四”,不是”一朝天子一朝令”.这无论是对个人,实验室,研究所或团队都是极其重要成功因素!5.及时引进,消化吸收现代科学和医学方法,保持科研方法的先进性,是关键之一.6.有一个富有科学精神的团队组合,有高水平,高尚风格的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第42页/共97页

7.有多高的中医和西医的水平,就产生多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成果.在积累知识,运用知识,临床,科研,教学等活动中,都要中西医并重,努力提高中西医两种医学的水平.8.富有创新及创造精神,敢于突破传统(传统观念和传统理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讲:”科学的进展是理论和实验互相促进的结果,只有通过实验推翻原有的理论,才能获得新东西,只为证实理论而进行的实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9.”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即科学发明或发现,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没有创新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等于”拉圾产品”.10.对中西医结合有明确认识和坚定不移的信念!!第43页/共97页

七、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1.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建设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了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包括医院、门诊部、诊所)为法定的中国医疗机构的一个类型。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的主要基地。另外,中医医疗机构及西医医疗机构也设有中西医结合科,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工作。第44页/共97页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统计:

1988年中西医结合医院为21个;1989年为24个;

1990年为26个;

1993年为39个;

1996年为46个;

1998年为53个;2000年为63个;

2001年65个;

2002年统计:有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4个;二级53个,一级25个,其他115个,共207个。另外还有287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9674个中西医结合诊所。第45页/共97页2006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中西医结合医院211个(2005年为194个)

其中三级甲等15个三级乙等3个二级甲等31个二级乙等10个二级丙等3个一级甲等12个一级乙等2个一级丙等5个其它130个第46页/共97页2006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2005年2006年中西医结合门诊部168个178个中西医结合诊所8433个中西医结合村卫生室155558个西医为主的村卫生室428611个中医为主的村卫生室24959个第47页/共97页2006年各省,市,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统计数字

北京3福建省5云南省12

天津4江西省6西藏0

河北省15

山东省5陕西省6

山西省15

河南省6甘肃省1

内蒙古6湖北省8青海省1

辽宁省7湖南省11

宁夏3

吉林省10

广东省6新疆2

黑龙江7广西6

上海4海南省3计31个省,市,自治区;211个.

江苏省11

重庆市122004年统计有5个省,市有10个以上中西医结合医院;2006年统计,

浙江省8四川省14有8个省,市有10个以上中西医结安徽省8贵州省6合医院.第48页/共97页2.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的建设发展随着我国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创办了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如福建中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等),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如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中西医结合骨科研究所、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研究所、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以及附属于高等医学院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如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山大学、西安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等均设有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第49页/共97页

另外,全国14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均设有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一些中医机构及西医机构也自发地设有中西医结合研究室等。形成了全国中西医结合科研基地和(网络)体系,较好的保证了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开展。第50页/共97页

3.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于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国经历了三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50-70年代初,主要是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组织西学中);

第二个里程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

第51页/共97页

第三个里程碑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医学院校开始招收培养中西医结合本科、大专生。从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已成立了2家中西医结合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及湖南中医药大学);有60多家高等医学院校创办中西医结合医学系,招收培养5年制的中西医结合本科生。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创办中西医结合医学系的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逐年增多。因为社会对中西结合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促进着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第52页/共97页4.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建设发展在中国通过4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创立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2年即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招收中西医结合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又把“中西医结合医学”列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天津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及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又重新批准6个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学科,除上述两个外,增加了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已形成较系统的、实用的、相对独立的中西医结合知识体系。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已朝着学科建设方向不断发展.第53页/共97页

例如,中医学有阴阳,五行,脏腑,藏象,经络,气血,津液,正气,邪气,辨证论治等理论概念,构成了中医学的知识体系;

现代医学(西医)有细菌,病毒,器官,组织,细胞,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理论概念,构成了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

中西医结合医学有病证结合诊断,病证结合治疗,层次辨证(宏观和微观),病证同治,证因同治,菌毒并治,”动静结合,筋骨并治”等理论概念,初步构成不同于中西医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体系.第54页/共97页5.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创新及其意义

(1)

中国政府在世界上首倡西医学习中医,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并首先提出”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等方针政策.为世界各国政府带来启示和示范作用;(2)中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不仅为中国其他民族医药树立了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研究的典范,也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传统医药带来启示和示范作用,引起了全世界的”结合医学”研究.(3)中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学术团体----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各省市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学会.在促进国内外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学术发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第55页/共97页

(4)中国在世界上首先创办中西医结合学术刊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在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标志性刊物.现全国有17种中西医结合学术期刊.(5)中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并列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成为中国法定的一类医疗机构.(6)中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及研究所等.成为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主要基地;为培养人才,探索思路方法,多出成果等做出了重大供献.中国一些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以及一些重大成果都出自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第56页/共97页

(7)中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体制,创办了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医学系等,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大专,本科,硕士生,博士生教育体系.这在中国或世界医学教育史上都是一大创举.(8)中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医学.如前所述,它已被中国<<学科分类与代码>>设置为一门新学科.成为20世纪交叉科学,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发展中,由中国学者独创,并在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兴学科.

仅以上例举八项首创,充分展示着中国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蓬勃发展;展示出中国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成为20世纪中国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更展示着中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及自主创新能力.第57页/共97页

综上所述,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特点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既有中医药学,又有现代医药学的特定国情和民意,以及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政府倡导并主导着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央政府制定相应方针、政策、法规、法律,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如果没有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的保障,就不会有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今天.第58页/共97页

中医药学是全人类医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医药学的一大贡献;全世界也公认,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是各国传统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相结合研究中最成功、最出色、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先进的典范。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医学都是中华民族自主创造的医学;都是中华和合文化(和谐文化)哺育的结果.他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发展;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应该互相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第59页/共97页

八.”树欲静而风不止”中西医结合这一新生事物的诞生,就像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或新思想的诞生一样,必然迎受来自方方面面,特别是保守势力的怀疑,质疑,甚至反对,抨击!整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这也是规律,不足为奇!新生事物或新思想,总是在经受批判,冲破压力和阻力,甚至在冷嘲热讽中茁壮成长!

我国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50年,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风吹雨打的50年!第60页/共97页

举例说明

[一]<光明中医>1999年第1期2~5页,刊登的中国中医药学会李致重文章:”困扰中医发展长达40年的悖论”说:”40年来,中医药学一直处于一种悖论的困扰之中.-----因为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一贯崇尚传统文化,而这一悖论竟然是由他一手铸成的…….1958年10月11日,以毛泽东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为代表,形成了当代中医工作上的一个悖论,……..困扰中医40年的悖论一日不破除,中医则一日不能腾飞……..但愿我们不要把40年的切肤之痛,带到人类的21世纪.”

第61页/共97页

[二]1997年1月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现代化发展”和“促进中西医结合”.1997年8月却出版了一本<<中医沉思录(一)>>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该书名曰<中医沉思录>,不去沉思和思考中医药学如何现代化发展,却一个劲地,一门心思否定或歪曲和攻击中西医结合.超出学术争鸣范畴.

第62页/共97页

(1)国内外公认,建国以来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该书却说:“中西医结合------40年过去了,尽管我们花费的精力很大,然而收效甚微,教训不少.”(<<中医沉思录>>第153页).(2)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一大优势.该书却大谈其编造的“中西医结合的误区”(<<中医沉思录>>第147~151页).

第63页/共97页(3)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已分别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设置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该书却说:“中西医结合概念不清,思路不顺”(第262页);“中西医结不是一支独立的力量”(第150页);中西医结合是“人们常常怀着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或领袖指示的热情,却以感情代替科学.”(第157页).

注:1980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即提出”中医,西医,

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

第64页/共97页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以及各省市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学会,都是经科协批准,民政部门依法注册的法人学术团体;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西医结合教学机构等,都是依法创办.

然而,<<中医沉思录>>却说:”于是种种各行其是,随心所欲的机构,组织,团体,学说都贯以’中西医结合’的旗帜竟相而出,给中医事业和中医学术的发展造成许多纷绕和混乱.”(第263页).第65页/共97页

(5)众所周知,”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毛泽东在1958年10月11日对卫生部关于举办“西学中班”总结报告的批示中讲的.这里用的”宝库”一词,诸如”文化宝库”,”知识宝库”等一样,是比喻地说明中国医药学珍藏着伟大的医药学知识.

然而,却有人怪诞不经地曲解说:”这个’宝库’里是铁矿还是金矿,富含量多高,开采价值有多大;----这句话除了可以对社会上起到一点’鼓气’的作用外,在科学上没有任何意义可言.”(李致重.”中西医结合”亟待定义.自然疗法(台湾)2002;4:12.)第66页/共97页

[三]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特别提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2004年1月出版发行了李致重著<<中医复兴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现将该书针对中西医结合的几篇主要文章摘要如下:(1)“论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

(第24页).认为”人类医学需要中西医并存”,”不可能相互通约结合为一”.

第67页/共97页(2)“中西医结合”亟待定义:“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出现已经近半个世纪了.这期间在政治上作为‘新生事物’的‘中西医结合’,诚可谓席卷全国,传遍全球,轰轰烈烈,非同凡响了”(第68页).把中西医结合说成

“政治上的新生事物”,另外该文还说:“这场没有起跑线的‘中西医结合’,在使中医日趋萎缩的同时,又令‘中医药走向世界’大业有雷无雨,未兴先衰”(第71页).

这是在讨论中西医结合定义吗?

李氏这篇文章曾发表于台湾<<自然疗法>>杂志2002年第4期.

直到2004年第2期才发表陈士奎的文章<<也谈“中西医结合”------

兼驳李致重的几点错误>>第68页/共97页(3)中医科学必须彻底告别‘余云岫现象’.该文讲:“1958年,以毛泽东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和当时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的社论为基础,铸成了困扰中医发展长达40年之久的一个悖论”.它进而又讲:“40年来,毛泽东这一悖论渗透到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由此造成的混乱和危害,是难以估量的.”由此可见,该文是一篇彻头彻尾地反对中西医结合,反对西医学习中医文章!

第69页/共97页

该文一开场就讲:“以余云岫为代表的一些接受了西方科学和西方医学的人------许多不断改头换面,重新包装的‘余云岫现象’始终若即若离,时急时徐地干扰着中医的健康发展.”;该文最后讲:“在今天‘余云岫’们不再是狂呼‘废止中医’,------令人倍感担忧的,仍然是困扰中医发展长达100年的‘余云岫现象’!”(李致重<<科技导报>>2000;7:15,又收录入其<<中医复兴论>>)

陈士奎针对该文曾发表了<<要害是反对‘西学中’,反对中西医结合------评“中医科学必须彻底告别‘余云岫现象’”.(<<科技导报>>2000;12:56.)第70页/共97页

(4)”西化”------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

该文曾于2001年~2002年的台湾<<自然疗法>>杂志连发4期.给<<肾的研究>>定罪为:自设跳板,阉割在先,弃中就西,欲西非西,实验不实,假设更假,殃及池鱼,大道不孤.企图全面否定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肾的研究>>一系列研究成果.

首先,该书作者连什么是中医科研?什么是中西医结合科研都不知道!分不清!把沈自尹教授的中西医结合科研说成”中医科研”.所以,其命题就是错误的!

第71页/共97页

其中”大道不孤”之’第二’讲:”用行政性观念和方式代替中医学术发展的自身规律.用西医的观念,原理,方法来发掘中医,是20世纪50年代由毛泽东亲手点批而确定的.因此以’肾的研究’为代表的中医科研工作,始终笼罩在有形,无形的强大政治声势的左右之下(1)这种’研究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政治号召下起步,人们则高喊着政治口号而参与.(2)”创造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是富有政治色彩的宏伟目标,努力参与就一定对个人代来好处.(3)参与研究-----出不来成果那就想方设法’编造’成果.------就近期而言,则是20世纪30年代’废医存药’论在不同条件下的重演,与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派的错误做法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中医复兴论>>2004:307页).第72页/共97页

其二,该文在台湾<<自然疗法>>发表的原文讲:“参与这方面研究的带头人相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更令中医界许许多多的人疑惑或不解的是:

肾的研究是中医墓铭誌,而以最高科学名义称赞这墓铭誌的竞然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不认识中国中医学的科学性所在,中国科学院也分辨不出科

学与伪科学.------”

这一段落,作者在编入<<中医复兴论>>时有所删节.说明什么?第73页/共97页

以上举例说明,学术界仍存在对中西医结合的不同看法.因此,从宏观整体上研究和揭示中西医结合(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学,下同)的产生与发展规律,以及全面认识中西医结合发展规律,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西医、文化、科学发展及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中西医结合的客观性、必要性、必然性等规律性。才能更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规律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发展。第74页/共97页

特别是要深入理解党中央提出的”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的深刻意义.

中西医结合,是”以人为本”

,从保障病人根本利益出发,综合运用和发挥中西医药学两个医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集成优势,安全用药,提高疗效,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具有上述各方面的优势.因此,应实事求是地宣传中西医结合,防止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推动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实施,以保障病人的利益.第75页/共97页

用事实说话中西医需不需要结合?是不是必须结合?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这类问题还是用事实说话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所以,在此仅结合两则临床实践的实例讨论如下。

例(一):山东中医学院著名中医教授李克绍在其《谈谈辨证与辨病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2:27)一文中说:时至今日,辨病还有新的内容,仅仅依靠张仲景时代那样技术水平来辨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古人受到时代的限制,其所谓病,只能是直觉的、宏观的体态反应为基础,所以有不少称之为病的,实质上仍然是证的概念。譬如,以疟疾来说,并非都是疟原虫病,胸痹也并非都是心血管病。它不能像现代医学那样,以微观的细胞结构变化、代谢变化为基础。因此提到辨病,最好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且这种结合有时还是必要的第76页/共97页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试举一个我终生难忘的病例为证:余回原籍渡暑假,邻人陈××求诊,40多岁,男性农民。低烧已数月,周身骨关节疼痛。多方治疗,未见痊愈。按其脉洪大有力口中略觉干渴。给予白虎加桂枝汤,一剂,诸症完全消失。他高兴得逢人便说:我花了几十元钱都没有治好的病,现在花不到几角钱就治好了。可是过了几日,他又来求诊。主诉食欲不佳,什么饭也不想吃。诊其脉象,倒也平平。只是舌红苔少,口中发干,胃中觉热。从辨证来看,显然是肝阴不足不能疏土。因仿《伤寒论》厥阴病意处方以乌梅为主,少佐党参、石斛、麦芽之类。一剂食欲增进。嘱继服二、三剂即可停药。第77页/共97页

谁知不几日又来求诊。表现往来寒热,

一日不定时发作.其脉也转为弦象.只要学过《伤寒论》的人,都会知道这是厥阴出少阳。与小柴胡汤原方一剂,寒热消失(三次都是辨证论治,三次都是运用经方,三次都是效如桴鼓)。但到寒假时又遇到此患者,他说:

您回济南后,我的病又犯了,到文城医院查是胃癌,切除后现已好了.其又过半年,患者终于死去.第78页/共97页

李教授以此病例归纳出四点教训:(1)单纯辨证还有所不足,必须与辨病相结合;(2)辨病还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通过现代化医学检查,要诊断胃癌是困难的(3)追忆患者第二次因食欲不振求诊时,曾诉说吐黑水吐黑水这一症状不在上述白虎汤、乌梅丸.小柴胡汤证之内,本应引起注意,只因满足于辨证的明确而有效便忽视了这一同中之异,未嘱病人加以注意早作检查,这是值得吸取教训的;(4)吐黑水是现代医学诊断胃癌的特征。我不是西医,未诊断出胃癌还是有情可原但吐黑水古书早有记载,并有治疗方法,我竟未用,就于心有愧了。“永志吾过,作为教训。”第79页/共97页

例(二):

陈锦荣在《中医内科临床医误刍言》(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6;1:29)一文中指出“中医内科临床医误原因之一是诊断不明”,贻误病人。并举一生动病例说明之:患者三年来有胃病史经常服用本市某老中医的中药而缓解。某日晨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乃‘胃肠积火、腑气不通’(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贴服后疼痛加剧。其丈夫请老医师复诊,答曰:需二、三贴才能见效不用焦急。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送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流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第80页/共97页“医误分析:诊断错误是主要原因。说明中医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和诊断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对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方能不贻误病情。”作者还进一步分析道:“历史条件不同,时代对医学的要求不同,中西医两方面取长补短,也是防止医误的重要因素”。

说明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掌握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的必要性;牢固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或模式的必要性;建立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病症结合)诊断模式的必要性及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病证同治)的必要性,等等。第81页/共97页

八.与时倶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一)临床研究(举例)

1.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职业病等)研究.2.突发性卫生事件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应急防治方案研究.3.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4.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研究.5.”病证结合诊断”与”病证结合治疗”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研究,等等.

第82页/共97页

如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的研究,已从针对”疾病”的临床辨证论治,专方,专药研究,逐步开展”病证结合”的基础研究,运用现代医学手段,阐述肝脏疾病的”病”,”证”理论关联性和”证”的临床客观性,规律性特征等.通过肝炎肝硬化的病理生物学指标与各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疾病的证候分类与疾病的病理生物学变化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第83页/共97页

同时,研究证明,中医辨证论治不仅在改善患者个体的自身感受及整体表观信息(临床证候)有其优势,同样可有效改善与疾病病理实质变化相关的生物学指标.

研究认为”病—证—效”一体化研究思路可成为中西医走向汇通的发展之路.

(胡义扬,刘平.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十五”进展概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5:310-313)第84页/共97页

(二)标准化建设研究

1.中西医结合基础标准;2.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如各临床学科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指南,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标准等.3.管理标准如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建设及管理标准或规范;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