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二轮复习 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史 学案_第1页
2023届二轮复习 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史 学案_第2页
2023届二轮复习 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史 学案_第3页
2023届二轮复习 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史 学案_第4页
2023届二轮复习 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史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总结中国古代史政治专题专题线索一、古代中国中央管理体系的变革时期演变历程历史结论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等事务;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集权于皇帝(1)演变脉络: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并走向顶峰。(2)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开始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隋唐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两宋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政,设三司分管财政,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二、古代中国地方管理体系的变革时期变革表现历史结论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1)实质: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明朝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与民政、军事、监察与司法

三、古代中国选官、监察制度的完善时期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历史结论名称特点夏商周世官制贵族子弟世代承袭爵位(1)选官模式和选官依据的变化:世官制(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名望、品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2)监察制度:古代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地方:监御史掌监察职责两汉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以品行为主要依据地方:汉武帝设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及诸侯王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品行、门第作为选官依据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中央:唐代御史台;明清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地方:唐“道”,宋改为“路”;明清实行密折制度四、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1.发展演变(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礼”并立。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三代强调礼治,特别是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贵贱,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也已经形成。但是,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西周建立起以“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①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公元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公元前513年)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刑罚体系开始向成文法转变。②经过春秋时期的演变,到战国变法以后,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建立相适应,法家思想在三晋兴起,并在赵、魏、韩和秦国得到广泛贯彻,通过变法,这些国家建立起以刑罚为主体的成文法律体系。③秦朝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在各个领域“皆有法式”;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秦朝的速亡为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互结合提供了一条途径。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隋唐时期,伴随着《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法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就此形成。(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如何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明、清两代王朝的法律制度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2.特点(1)基本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2)鲜明特色: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3)司法与行政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4)影响深远广泛:古代法律影响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形成了中华法律体系。五、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作用。(2)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3)特点①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②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④交往形式以和平交往为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鼓励海外贸易。⑤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六、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1)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指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指地方服从于中央。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1)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护小农经济。(2)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3)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3.基本特征(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2)中央和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4.历史影响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积极消极政治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经济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思想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人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的进步经济专题专题线索一、农业时期历程原始社会(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器、木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从秦汉至宋元(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明清(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二、手工业时期历程从先秦到秦汉(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2)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1)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北方烧制出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三、商业时期历程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是“商人”的来源;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隋唐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起来;出现柜坊和飞钱宋元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市”打破时空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明清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四、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特点阶段形式特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国家经营,用于封赏和授田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君主土地私有制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收入归君主私人开支国有土地制(均田制)国家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再分配五、“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相同点(1)均根源于封建自然经济;(2)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3)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4)内容上都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都抑制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日趋落后于西方不同点时代不同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初期),后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具体目的不同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止外来殖民势力入侵,以维护封建体制,巩固封建经济内容不同(1)重农:强调农业为本,重视水利,强化户籍管理等(2)抑商:实行专卖制度,垄断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贬抑商人地位(1)明初禁止私人海外贸易,规定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并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后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影响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末期严重阻碍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了中外交流,导致中国日趋封闭、落后六、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国家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进行和商业的发展,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最典型;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典型。(2)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状况。农业发展使农产品增加和农民富裕,手工业发展则使手工业产品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贸易完成的。所以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比如,秦朝和隋朝修筑驰道,隋朝开通大运河和元朝疏浚大运河,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海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4)货币的统一,柜坊、飞钱和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5)政府采取的政策严重影响着商品交换的进行。如,长期以来统治者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明清统治者采取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则带来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文化专题专题线索一、儒家思想的演变时期历程春秋战国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仁”“礼”学说。但未受统治者重视西汉(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宋明(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之际(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认为君主专制是“私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王夫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二、文学艺术时期历程先秦秦汉(1)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2)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4)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明清(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又汉剧进京,徽汉合流。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三、科技成就时期历程从先秦到秦汉(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明清(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植物分类法(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四、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古代儒家思想政治地位的演变及原因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秦朝儒学受到重创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理学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腐朽2.当代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意识和仁爱意识,尊老、爱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3.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4.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5.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压抑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该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五、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治国思想(1)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2)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2.秦汉以来的演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1)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2)西汉初年,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治国模式。(3)宋明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影响深远。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六、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鲜明的时代特征1.先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