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四章_第1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四章_第2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四章_第3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四章_第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课件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

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三章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第四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四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四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一节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二节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一节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一节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夏商时期从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的转变商代社会规范思想一、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发展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为主导,再发展为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这种社会思想发展大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夏代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制度。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代的社会制度为商、周社会制度奠定了基础。二、夏商时期从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的转变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产生了原始宗教,由于当时人们生活着的人间世界的一切成员都是平等的,所以他们所设计的神间世界也是一切成员都平等的。到夏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统治阶级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都应被他们所统治,因而他们设计出来的神间世界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支配一切的主宰——上帝。二、夏商时期从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的转变夏代统治者是认为天命鬼神主宰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同是也说明夏代仍然是巫觋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有夏服(受)天命。”——《尚书》二、夏商时期从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的转变到了商代,随着奴隶社会制度的发展,神权主宰社会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他们按当时人间社会的阶级结构去设计神的世界,描绘了一个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他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死后的商王和大臣,都到上帝那里去担任“里正”或“工臣”,辅佐上帝统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并代为向上帝转达人间的要求。二、夏商时期从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的转变由于殷人认为帝是最高神,所以有时也用祭帝之礼来祭自己最崇敬的祖先,认为他们的祖先即是上帝的嫡系子孙,是“下帝”。“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长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二、夏商时期从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的转变殷商时代与夏代的最大不同是殷商时代已由夏代的巫觋文化占主导转变为祭祀文化占主导。殷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是天天举行祭祀,20世纪以来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的内容中,也是“以有关于自然神祇和祖先的祭祀为最多”。二、夏商时期从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的转变“在人类发展进步进程中,巫术的出现早于宗教的出现,人在努力通过祈祷、献祭等温和谄媚手段以求哄诱安抚顽固暴躁、变幻莫测的神灵之前,曾试图借符咒的力量来使自然界附和人的愿望。”——[英]弗雷泽《金枝》二、夏商时期从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的转变巫术只是错误地应用了人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过程,以求强制自然界服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某种需要,而祭祀则具有以讨好、顺应自然力和超自然力量,使之不与人类作对,或帮助人类更好地实现理想社会生活的意义。这种对自然与人类生活之关系的认识,显然比巫术思想文化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更具有理性化的色彩。三、商代社会规范思想商代统治者在宣扬神权社会的同时,还极重视人的个人修养和人的社会行为规范。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什么是“德”呢?从“德”字的含义上讲,就是“得”的意思。所谓“德”,就是说人们做事要于人于己都过得去,无愧于心。三、商代社会规范思想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行为规范。礼,繁体字作“禮”。《尚书·商书》中说“典祀无丰于昵”,也就是说,“祭祀近祖,礼节无须隆重”。《尚书·周书·君篇》中又说:“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三、商代社会规范思想商代所谓“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商代已有了孝的思想。如《尚书·周书·无逸篇》记载说:“周公曰……若在殷……高宗……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意思是说,殷王小乙死后,他儿子武丁为他守丧三年,这三年他默而不言,不理国政。三、商代社会规范思想殷人崇尚孝道的思想,其社会作用有三:其一,通过实行孝道,人们可以不忘祖先,因而也就不会忘记血缘关系,由于殷商奴隶主的统治保留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家长制的传统,因此,可以通过宣扬孝道,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其二,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纯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其三,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也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第二节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二节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宗法制、封建制反映的社会组织思想礼乐制度反映的社会规范思想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一、宗法制、封建制反映的社会组织思想宗法制度是西周政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中国奴隶社会,王位的继承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王朝兴衰的大问题。老王死后,如果兄终弟及,不仅兄弟之间要发生争执,叔侄之间也会发生争执。如果只讲父死子继,那么,长子与诸子,嫡子与庶子之间也要发生争执。周人以殷为鉴,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长子传长孙,成为一种严格的制度,争执也就不复存在了,宗法制度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一、宗法制、封建制反映的社会组织思想宗法制度之建立,说明周代统治阶级已意识到,要对社会实行有效的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一、宗法制、封建制反映的社会组织思想“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吕氏春秋·慎势篇》一、宗法制、封建制反映的社会组织思想从整个人类的历史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status)到契约(contract)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确定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而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一、宗法制、封建制反映的社会组织思想周人兴起于西部,殷王室位于东部。周王朝取代殷王朝之后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周人的势力扩展到东部去,这种扩展工作靠的就是封建制度。所谓“封建”,就是划定一块领地,建立一个诸侯国。受封的人大多是“自己人”,也就是周天子的子弟、宗亲、功臣、姻戚。任用亲信是本着“亲亲”的原则。“亲亲”原则的背后,又有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一、宗法制、封建制反映的社会组织思想西周封建制度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周人除了分封宗族亲戚外,还有一番“兴灭国,继绝世”的举动。已灭的国让它再兴,已绝的世让它再继。虽然“兴灭继绝”的举动对于天下大局、形势利害的影响无足轻重,但却意义重大。一、宗法制、封建制反映的社会组织思想其一,向天下昭示周王朝有宽宏之大德,无独擅天下的私心。其二,表明尊重文化传统之意。这些受封的部落都有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周人能一一尊重保留它们,可见周人的文化远有来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其三,这些封国都有一番兴亡的历史,保留这些封国,也就是把活的历史摆在眼前,可以警诫周朝子孙吸取经验教训,否则周人未来的命运也如他们二、礼乐制度反映的社会规范思想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所设计出的则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二、礼乐制度反映的社会规范思想西周礼乐制度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礼”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礼”,规定等级秩序下的各种名分。二、礼乐制度反映的社会规范思想二、礼乐制度反映的社会规范思想“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礼记·曲礼上》二、礼乐制度反映的社会规范思想在西周时期制定的各种礼制之中,最重要、最富于宗教色彩的是祭祀之礼。在祭礼中,又分祭天(郊祀之礼)之礼与祭祖之礼(宗庙之礼)。值得注意的是,祭天之礼虽然是人对上帝的宗教礼节,但却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换言之,就是超世的意味轻,人世的意味重。二、礼乐制度反映的社会规范思想周代的祭礼富于政治的等级性。天子祭天,诸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之神,老百姓祭灶神等更低等的神,都有明确的规定,不能僭越。二、礼乐制度反映的社会规范思想二、礼乐制度反映的社会规范思想周代的祭礼富于政治的等级性。天子祭天,诸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之神,老百姓祭灶神等更低等的神,都有明确的规定,不能僭越。二、礼乐制度反映的社会规范思想周代的礼治思想的基本原则有二,一是亲亲,二是尊尊。这是要求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奴隶主阶级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亲亲”就是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就是尊其所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关系,它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不许犯上作乱,而平民和奴隶必须安分守己,不许反抗,以此来缓和社会冲突。三、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初的大政治家、思想家,被历代儒家推崇为“圣人”。他是周武王的弟弟,是辅佐武王灭殷的重要人物。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辅政,这时期他除三监(管、蔡、霍三叔)和殷武庚,妥善地处理了殷代的遗民,实行了分封,并营建了东都“洛”,为巩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周公一方面承认商王朝膺受天命,代表上帝的理论,另一方面又将此理论作了修改。他说,殷人固然曾获得上帝的欢心,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在殷王朝之前,夏王朝也曾获得过上帝的欢心,但他们后来失却了上帝的欢心,于是上帝委派殷人统治天下,但后来殷人也失却了上帝的欢心,于是上帝才选中了周人来统治天下的。三、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召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诗经·大雅·文王》三、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周公注重人文历史的观念,也把殷人与周人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周公思想里,并没有民族优越的观念存在。既然上帝并非偏爱某一部族,那么殷人自然不能永远为下界的统治者。但周朝子孙也不能大意,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不敬德,天命也会转移。三、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在周公的思想中,并没有征服者骄傲心态的流露,而总是对上帝、对民众小心敬畏,不敢放纵,他似乎倾向于把政治当成责任。他要求诸侯在他们的封国里遵循文王、武王的德行,还要广求殷代哲王的治理社会之道来安民,万不要只贪图安逸,要先知农夫种田的艰难,然后再谋安乐闲逸,这样才能保民三、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协调基层民众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不要互相残伤,互相虐杀,而应相敬相让,敬养寡弱。三、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周公旦的社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第二,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孔子则是以周公为理想的政治楷模的。第三,周公转变了殷人的天命观,把社会人事的重心从天命鬼神一边转到德性民心一边。【本章要点】1.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发展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为主导,再发展为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这种社会思想发展大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章要点】2.夏代奴隶主阶级已开始利用宗教信仰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建构与管理的工具,来维护其统治。认为天命鬼神主宰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也说明夏代仍然是巫觋文化占主导地位。到了商代,神权主宰社会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他们按当时人间社会的阶级结构去设计神的世界,描绘了一个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认为上帝会对不恪守人世社会规范的人予以惩罚,即所谓“天罚”。而崇拜上帝,就能得福而免祸。他们企图用这种思想来束缚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持奴隶制社会秩序的稳定。【本章要点】3.奴隶主阶级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上帝的嫡系子孙,即“下帝”。因此,商王成为上帝在世俗社会的合法代理人,他集神权与王权于一身,代表虚幻的上帝对人类社会生活进行管理。所以有时也用祭帝之礼来祭自己最崇敬的祖先,这就逐步导致了人与神之关系的变化。即由夏代的巫觋文化占主导逐步转变为祭祀文化占主导。殷商祭祀文化的发展,使祭祀礼仪逐步规范化,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规范的主要内容。发展到周代,这种源于祭祀的礼仪规范又进而逐步脱去祭祀的外衣,而演变为摆脱了宗教内容的社会规范体系,即所谓“周礼”,或可称之为“礼乐文化”。这便成为后来的儒家社会思想文化之滥觞。【本章要点】4.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所谓“德”,就是说人们做事于人于己都要过得去,无愧于心。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即可作为灾,福或灾是对其德善或恶的报应,报应也就是“得”。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行为规范。商代所谓“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商代的“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社会秩序。【本章要点】5.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殷人崇拜祖先,但还没有系统的宗法制度,造成了社会继替的不确定性,并常因此发生社会动乱。周人以殷为鉴,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长子传长孙,成为一种严格的制度,争执也就不复存在。宗法制度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周代的宗法制,反映了周代社会继替与殷商的不同。在周代人的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得比血缘更重要了。这虽不能说完全摆脱了氏族社会的影响,但无疑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本章要点】6.从整个人类的历史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status)到契约(contract)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确定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而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西方现代社会管理中之所谓“科层制度”,就是一种按个人能力或契约为依据而构成的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因此说,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本章要点】7.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所设计出的则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或者说,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周代宗法思想和礼治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是具有重大作用的,因而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本章要点】8.周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