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新华时评上半月解析_第1页
2016年6月新华时评上半月解析_第2页
2016年6月新华时评上半月解析_第3页
2016年6月新华时评上半月解析_第4页
2016年6月新华时评上半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养老金“缺口”终究要靠制度补救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养老金可能的“缺口”,如何平衡地区之间的落差,还需要更为缜密的制度设计,悉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那一条底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事关人伦,事关人类代际更替的沉重话题。无论养老涉及的资金多寡、精力多少,都是重要的社会命题之一。养老金是否有“缺口”,更是直接关系到代际公平与支付焦虑的核心命题。人社部5月30日发布的公报显示,2015年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大于支出,2015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9937亿元。这,无疑为人们服下一颗养老的定心丸。2015年的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后当年养老保险“缺口”将超过3000亿元,在2014年“缺口”的1563亿元的基础上又多了不少。可以说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判断,但又不足以描述整体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道理很简单,这个“缺口”只不过是增幅与支出的差距。简单地说,养老金作为“五险一金”的一种,增幅总是受到经济增速的影响,支出总是受到当期支付的制约。因此,两相抵触的差额取决于当期的特殊状况,也受制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短期状况制约。尤其是,正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近年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收入增幅均低于支出增幅。短期的“缺口”如同相对滞后的经济增速与财税增收的速度一般,难免会“慢一些”,不尽如人意“一些”。但与此同时,养老金的收益却在不断改善中。比如,一方面是养老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可以获取投资收益。尽管这种投资的收益普遍认为风险不低,但却为各国普遍适用,增速也为各方普遍认同,“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组合政策,来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增强基金自身的收支平衡能力”。另一方面,社保基金的增长率近年来也连续高于收入增长率,从另一侧面印证了投资的可靠性。同时另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全国账面有结余,地方账面已有缺口,表明全国养老金没有得到统筹使用,资金效率偏低。由此,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养老金可能的“缺口”,如何平衡地区之间的落差,如何“破茧成蝶”,破除个别企业的逐利性,使社保实现最广大的公益性与监管的周全性,都需要更为缜密的制度设计,悉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那一条底线。(洪乐风)只在校园“保卫北京话”还远远不够普通话的“一统天下”,固然是一种现实交流的需要;但普通话和方言的并行不悖、自由转换,其实才是最好的城市文化景象。近日,首份《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京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地方语言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情况日渐式微,本市正探索开设校本课程、方言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带动青少年保护和传承老北京话。老北京在哪?一定不在三里屯时尚无比的店铺里,也不在后海小资味道十足的咖啡店里,而是在鲜活的“京片子”里。不单是北京,要想发掘任何一座城市的本地气息,就有必要去方言中感知与领悟。遗憾的是,很多城市里——尤其是“国际大都市”范儿越来越重的一线城市里,方言却逐渐开始落寞,不但鲜有外地人去主动学习城市方言,就连很多土生土长的本地孩子,也逐渐“听不懂,说不了”方言了;甚至,还有的人拒绝学习方言,因为他们觉得作为大都市的孩子,去讲方言是件“很土”的事情,很丢人。北京市的相关部门,能够认识到老北京话的尴尬状况,并且开始想办法改变,值得点赞。但单单指望校本课程、方言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去带动青少年保护和传承老北京话,还远远不够。要知道,老北京话也罢、粤语也罢、上海话也罢,都是浓郁地方文化生活及城市气息最直接的表现,没有生活氛围、没有语言氛围,哪里会有语言的勃兴呢?况且,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对方言的态度,一直处于一种摇摆姿态。现在通过调查觉得老北京话式微了,于是开始想各种招儿希望能带动青少年保护和传承老北京话,但不要忘了,此前诸如禁止电视节目说方言的规定,也是让人“记忆深刻”的。普通话的“一统天下”,固然是一种现实交流的需要;但普通话和方言的并行不悖、自由转换,其实才是最好的城市文化景象。要知道,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方言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承与本土气息,根本不是普通话可以诠释与涵盖的。当下中国,“千城一面”早已被人诟病许久。这其中,建筑审美的高度趋同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体现城市精神气质的方言的式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本地话里,浸透着当地的悠久历史与人文价值,当方言开始没落,如何能够指望城市长出不一样的文化与面孔?探索开设校本课程、方言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只是保卫北京话的一个引子与态度——告诉了青少年,方言不是一种“很土”的话,值得我们去学习与传承。归根结底,方言要复兴,就要融入到城市整体文化的塑造中去综合考量。(曹旭刚)“高考保姆”不是助考良药指导冲刺复习、陪考心理疏导„„找个大学生来陪孩子度过高考季,这是继“状元餐”“高考房”“高考出租车”之外,今年上海高三家长的助考新“法宝”。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大学生高考保姆,有的来自大学生家教群体、有的来自一些家政中介机构,一周薪酬2000元至5000元。大学生是高考过来人,他们有高考经验,懂得考生心理,可以在考前给学生加以心理疏导,他们往往也拥有足以应付高考的知识,可以辅导考生学习,这些都是“大学生高考保姆”的优势。但在我看来,“高考保姆”说到底,仍是家长临时加给孩子的一道“进补”。不管是“状元餐”“高考房”“高考出租车”,还是“大学生高考保姆”等等,都容易对考生造成“乱补”——不仅不能较好地减压,反倒可能加压,让考生无法及时“消化”,从而造成“营养不良”,增加心理负担。化解学生的考前心理压力,家长需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尽可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学校也要对考生多进行一些考前正面引导,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给学生减压。高考是普通家庭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公众重视高考,笃信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样的重视并没有问题,但不能失去理智,不能本末倒置。错误的“助考法宝”,透露出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当教育真正以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为主导,当家长从心理上变临时的“突击高考”为平时的“预热高考”,学生也就不会再有难以纾解的心理压力,混乱不堪的考前乱象,就有望回归正常。(戴先任)文明社会,莫再有“偷鸡腿妈妈”式厄境“偷鸡腿妈妈”行窃或许于理不合,可若社会对母亲为生存偷鸡腿的悲剧缺乏关怀倾注,那有悖于更宏大意义上的道德。一个女子在超市里面盗窃了薏米、红豆、鸡腿、一本儿童图书,其家中有一对双胞胎女儿,都患上了严重的肾病。在她被抓到后,因其偷的东西案值太低,根本够不上刑事案件立案标准,民警为其买单,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后予以放行;还表示,他抓过很多小偷,唯独这个让他心痛落泪,所以他平生第一次为“小偷”付钱。在网上,网民为其两小时筹得逾30万捐款。这无疑是个酸楚而温情的故事。可事件的两度反转,却让舆情风向陡转:先是有电视台传出这位妈妈是个惯偷,一时间当事人被推上舆论烤架;可之后据媒体报道,“偷鸡腿妈妈”否认自己是“惯偷”,超市止损员也表示“是第一次发现”。当一个社会中的人被标签化后,可以简化很多问题,也会制造很多困惑。但新闻中的“小偷”,是两个生病女儿的妈妈,是穷人,也是大额捐款受助人。再放大些,因为她不是当地人,带孩子异地就医还存在医保上的困难。真实的社会问题就是这样复杂,如果简单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等逻辑打量,可满足口头快意,却无助于事态改观。在一个复杂性系统之中,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逻辑一致的尺度去思考问题——在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之外,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中每个人的发展,这是更大的公共道德。让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是,因为仅仅关注秩序而忽视个体发展,多年以前,就曾发生吸毒妈妈因盗窃洗发水被抓走,3岁幼女被发现饿死家中的恶性事件。这是社会永远的痛。要规避悲剧重蹈,就该形成价值共识:当社会中的个体发展遇到了困境,社会有义务去帮助其走出困境。回到“偷鸡腿妈妈”事件,从目前看来,她的盗窃行为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以生活和学习用品为主。这确实挑战了社会秩序,然而我们的社会让病童的妈妈去偷鸡腿,这更不应该。类似的情形,意大利最高法院曾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穷人偷少许食品不构成犯罪。说到底,社会要优先保障个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需要设置足够的社会救护网去帮助极端情况下的个体,避免出现为了基本生存而犯罪的情形。保证基本生存之后,需要思考社会秩序的建立。这里的秩序,不仅仅是被盗窃对象的秩序,也包括摆脱困境的秩序。“偷鸡腿妈妈”是外地人,所以享受不了低保、医保,这样的秩序失效是导致困境的根基。只有消除这样的根源,才能消除其生存困境,而非在极端情形下紧急救助。事情发展至今,即便这个妈妈和她的女儿有了足够生活保障,孩子如何在健康环境下成长、有尊严地生活,也需要一个更好的社会机制来全面应对。如今逾30万元的捐款遇到当事人是否系“惯偷”的讨论,却把这些核心问题给模糊化了。倘若能如前文所述,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体系,我们确定出其中解决家庭生活困境的金额是多少,社会制度健全时间点在哪里,帮助这家人更好发展还需投入多少,在此框架下捐款,很多问题或许也就不复是问题。对“偷鸡腿妈妈”事件,我们该慎用道德审判,而应多反思:要以明晰的公共道德尺度而非私德分寸,推动社会有序发展,让每个困境下个体的发展变得更为清晰有序,也让捐款人的每一分付出都有明确目标,让激情在理性的河床上流淌。我们要想不再出现下一个“偷鸡腿妈妈”,首先得改变个别“妈妈”为了生存不得不“偷鸡腿”的现实。伦敦,“得罪人”的拥堵费拿现在的话说,伦敦前市长利文斯通是个“网红”,2003年因为同美国大使的一场论战,他被媒体称为“毒舌市长”。那一年2月,利文斯通顶着巨大的压力在伦敦市中心实施交通“拥堵费”政策,美国驻英大使馆对此却不予理睬,拖欠拥堵费约150万英镑。利文斯通忍无可忍开炮痛骂,他在接受广播节目访问时说:“如果问我要怎么处理,我会把大使馆的车子全部扣留,再把它们撞烂,但这对我来说并不合法。”按照当时的规定,周一到周五早7点到晚6点半之间,驾车进入伦敦中心区的司机每天必须缴纳5英镑拥堵费。征收对象为普通轿车,而出租车、警车、消防车、急救车等则免征此费用,违者罚款。政策实施之初,收取费用的范围限于市中心,涵盖金融区、观光客采购热门地点牛津街、大英博物馆等偏东部区域,之后收费范围多次扩大,收费也在十多年后翻倍。伦敦收取“拥堵费”实属无奈。伦敦是世界上最早跑汽车的城市之一,一百多年来车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堵,公交失序,人们转用私家车,拥堵更为加重,导致交通几乎瘫痪。对征收“拥堵费”,最大的反对有两方面,一是那些被收费“大户”,二是怀疑此举的效果。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治理拥堵是市政当局的责任,向车辆收取费用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像是民众承受牺牲、政府获取红利的功利性做法。利文斯通是个有胆的人,他的好朋友、伦敦帝国学院土木和环境工程教授、伦敦交通管理委员会委员斯蒂芬•格莱斯特也极力鼓动他收费。斯蒂芬说:“城市已经无法正常运转。收取拥堵费是无奈的,也是明智的。干起来,明年看效果。”第二年,根据伦敦官方发布的数据,收取拥堵费的效果如下:一、40多万伦敦人放弃每天出行时所偏爱的私家轿车,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二、伦敦地区每天早上的交通高峰时,乘坐公共汽车去伦敦市中心的人数激增了47%,每天达到10.3万人。三、由于乘车一族舍弃了他们的坐驾,伦敦地区的自行车、摩托车和电动脚踏车的数量增长了1/5。四、伦敦主干道上的车流速度已经从每小时2.9英里提升到7.4英里。为伦敦设计这套收费办法的交通专家德里克•特纳当时对利文斯通说:“收取费用关键在于找到有政治勇气的人。”到2014年,针对收费的效果,特纳说,除了使更多的人转向公共交通以外,收取交通拥堵费还为城市带来收入,以投资于公共交通,从而使治理拥堵进入良性循环。对利文斯通最支持的,还有那些环保主义者。他们认为这项举措开始看起来好像要让人作出很大牺牲。但后来人们看到的是一些真正的实惠,如空气质量的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收费的方法在2003年还存在技术问题,怎样才能更精准、便捷地进行收费,专家提出了采用非6.5千兆赫、与车内转发器和智能卡相连的微波通信,还建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追踪汽车:但有人提出这可能导致受控于美国军方;还有人建议利用当时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网络向驾车人收费。如今,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这都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是问题似乎也不像利文斯通当时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都被解决了。这几年去过伦敦的人会说,拥堵的问题依然存在。在英国诸多大城市里,伦敦经常以一年堵车平均60多小时高居榜首。不过,经历过这十多年治堵的人,大多认为收取“拥堵费”的效果不能否定。伦敦继续堵,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即便收费,车辆依然超过交通负荷,另外重要一点就是伦敦市政管理的效能有很多要检讨之处,比如在收取拥堵费的配套措施上,英国政府提倡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但实施进展不甚理想。更要紧的是,收费仍是治堵导向,疏导才是长远之策。无奈伦敦作为一个历史古城,当前营收财政捉襟见肘,城市升级转型很难推进。夏文辉(国际问题学者)谁配戴“京城四少”这顶帽子铁打的京城,流水的四少,永远不变的,是巨富,是风流。京城没有不变的四少,不过这一“届”,更新的速度确实快了些。近日,汪小菲在微博留言称:“我太开心了,以前别人给我戴的帽子终于摘下了,我的身份就是一个善良女人的老公,爱笑女儿的爸爸,帅哥儿子的父亲!还有就是一个爱国的北京小炮儿!”汪小菲这么一感慨,不少人才缓过神来,哦,原来“换届”了。雨打芭蕉风流去。旧版四少中的汪小菲、汪雨、王珂、王烁等“二汪二王”,除了王烁“坐庄”不动,其他三位都被新富的儿子拍到了沙滩上。新版四少中,领衔的便是曾经和汪小菲有过“过节儿”的王思聪。不知是命运巧合,还是王思聪有意为之的“发愤图强”,“新京城四少”的首把交椅,还是落到了王思聪的屁股底下。并且,这一“届”,清一色的都是房地产老板的儿子。铁打的京城,流水的四少,永远不变的,是巨富,是风流。对于只风流不倜傥的“四少”之名,汪小菲表现出的一身轻松,未必不是真心话。毕竟抱得美人归,毕竟财富东流水,毕竟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在人红与是非之中,能够接受这样的“黯然”,也是一番成长。此番“换届”,前四少中的三少位置没坐暖,很大程度上还是财富没抱暖。这一点,可见房地产行业的“基业常青”,在中国经济产业中很长一段时间的可持续性。当然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却是一件非常不妙的事情。今天的“京城四少”,没有一个是自封的,都是来自网络“公认”。很多人将“京城四少”的“评定”标准视作羡富羡艳,是三观掉价的恶俗,这种评价未必客观。至少四少中的潘公子潘瑞,在绯闻的折腾劲儿上,就没有前一“届”那么张扬。事实上,今天的新旧“四少”,跟社会责任感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了,所以这种评定,未必不是一种批判现实的调侃。它跟上流社会无关,与气宇轩昂无关,与知书达理无关,与社会担当同样无关。有关的只是洗去地位之外的几乎所有一切之后,仅剩的金钱,或者金钱与女人。所以这顶帽子,在“过来人”汪小菲心里,是“终于摘下了”的解脱,而在另一部分人眼里,是汪小菲“竟”把它视作“终于摘下了”的遗憾。而“京城四少”更迭的背后,折射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有社会问题。财富固定地集中在几户人家手里,表明这个社会进步不大,发展不快。所以,在这个有点羡慕、有点批判、有点调侃的“京城四少”封帽与迭代更新过程中,人们不妨将其视作一面现实世界的哈哈镜,看潮起潮落,看钱来钱往,看人间百态。(刘雪松)瑞士人为何对“全民发钱”说“不”瑞士全民公投否决“无偿发钱”,这不是童话国度里的美好愿景,而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与社会根基国家特有的文化政治现象。最近国内一直在热炒关于瑞士的一则新闻。稿子写出来是很吸引眼球的:瑞士拟给每一位成年公民每个月无偿发放2500瑞士法郎(儿童为625瑞士法郎),折合成人民币则分别约为16800元和4200元。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6月5日公投的结果,却否定了这一倡议,反对票达77%。很多媒体得出结论:瑞士人民是很理性的。这不假。此前我和几位瑞士本地朋友谈及此事,他们均持鲜明的反对意见。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福利越高,税收越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点,政治素养极高的瑞士人看得很清楚;第二,瑞士本身已是全世界物价最高的国家之一,若再使大量货币流入市场,则极有可能带来通胀危机,进一步推高物价,综合算下来,百姓或得不偿失。但不管怎样,这则消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亦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心中对于瑞士人富裕而理性的“乌托邦”形象的认知。不过,网络舆论所构筑的终究只是一种符号的神话。作为一个在瑞士生活了近一年的外国人,我想分享两则关于瑞士的其他感观,这样或许能够让置身事外的人们有更准确的认知。一是租房的经历。在日内瓦租房难是一个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谈起来都十分头疼的问题。原因并不在于房源不够多,而是地产租赁行业有一条规则:租房者的月收入必须为房租的三倍以上。这个规则十分厉害,它基本上“确保”了中低收入的人几乎没有可能在这里租到房子,或租到让自己感觉有尊严的房子,从而也就确保了这样的人很难在这座城市立足。二是就业市场根深蒂固的本土保护主义。基本上,无论任何工作领域、工作岗位,只要能雇佣到本国人,无论其能力水平如何,便基本不会雇佣外国人,即使是那些在瑞士接受过完整教育的人,也往往很难在毕业后找到工作,而更多流向邻近的法国和德国。这两个细节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瑞士的富庶和瑞士人的理性,其实也有着另一张面孔,那就是相对保守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几近冷酷的人情世故。当然,这里的“保守”和“冷酷”都没有感情色彩因素。我所要强调的是,瑞士这个国家就如同其制造的手表一样,有着精密的结构和冷峻的风格。通过设立种种极难打破的高门槛和高壁垒,瑞士人竭尽全力将数百年来形成的共同理念牢牢地凝固于这片面积不大的土地上。所以,当发生了“全民公投国家要不要给公民无偿发钱”的消息时,我们要明白,这不是童话国度里的美好愿景,而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与社会根基的文化政治现象。这项倡议的提出,也并非如人们所想的,是“对穷人的无私关怀”。瑞士这个国家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它不仅和中国不同,也和欧洲的其他国家不同。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有理性判断能力的现代公民,瑞士人有一点很值得学习,那就是他们缜密而冷静的头脑。这在有些时候看起来不近人情,可对于那些动辄就被一篇报道所影响的人来说,却是一种难以企及的优势。(常江)高考作文,在挑剔与期待中前行一次高考作文,既是对考生十年寒窗的回应,也是对考生将来方向的引领;但无论如何,它承担不了目前现实教育问题的全部分量。它需要且走且停,等待滞后的现实。每年高考作文出炉,都像最终被揭开面纱的新娘,免不了被评头论足。名师评点,作家“下水”作文,段子手吐槽等等,构成了每年一度的网络狂欢,其关注度,似不亚于每年的“春晚”。关注缘于重视。很少有科目像高考作文这样,拥有全民认可度,甚至说“情结”也不为过。曾经一度有人提议,整个语文考试,干脆考一两篇作文就可以了,因为这是对语文能力最好的检阅。事实上,一些地区的作文分值,的确从六十分提升到了七十分。作文,写文章,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谓“文章天下事”,很少有其他民族像中华民族赋予文字以如此重要的地位。而高考作文,也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进士制”或行卷之风,宋以后更演化为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其实就是考写文章。如果借鉴荣格的术语,对高考作文的重视,甚或已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高考作文的命题才会聚焦那么多的目光,承受那么多的挑剔与批评。事实上,作文命题并不只是命题者的独角戏,而是一个少部分考官(命题者)与数百万考生的“对手戏”。当批评者和段子手们从美学、哲学、社会性等挑剔着考题的方方面面时,考官们所着眼的,不能是个人才华的表演,而是一个融汇了知识体系考量、不同水平考生的平衡,甚至包含了应试心理学的综合考量。具体来说,高考作文命题,首先需要保证考题的科学性。不仅是考题的严谨,还包括了要将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民族宗教以及可考量性本身等都纳入考虑。其次,需要考虑到命题适当的开放性。这意味着既要能给考生以想象、思辨和发挥的空间,还要对这种自由度加以适当限制,通俗地说,不能漫无边际地发挥,要能“放”能“收”。再次,还得考虑作文特定的审美属性,引导学生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用形象说话,提供学生多种思维的可能,以及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这个角度,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如“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神奇的书签”“虚拟与现实”“评价他人的生活”等,都体现了对上述三种特征的把握,包含了命题者的匠心。但是,高考作文对上述标准的追求,在客观上,又受限于“应试教育”的现实痼疾。后者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度、思辨思维的形成,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一次高考作文,既是对考生十年寒窗的回应,也是对考生将来方向的引领;但无论如何,它承担不了目前现实教育问题的全部分量。它需要且走且停,等待滞后的现实。因此,段子手们自可以望文生义,插科打诨,或者潇洒地指摘——这也是自由社会应有之义;但同时,守护并发展传统文化之路,正蕴藏在考题背后,师生们的互动之中。它呼吁着我们的耐心和尊重。(刘志权)高考后迷失彷徨,问题出在哪里高考前后,“世界最大的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据报道,对于毛坦厂中学的毕业生来说,当他们开始了宽松而自主的大学生活,回看高中三年,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一名学生说,“刚开始在教室里面待着,感觉非常厌恶毛坦厂,搞死不想来,放假之后,就是现在上大学了吧,感觉毛坦厂的时间真的很充足,大学真的很无聊。”这是不少毛坦厂中学毕业生对大学生活的真实感受。其实,高考前的“忙碌”、“紧张有序”,和上大学后的“无所事事”,“无聊”,几乎是我国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紧张学习学到高考就结束,高考前的最后一课变为“撕书”,暴露出我国基础教育严重的升学导向——一旦完成升学目标,就陷入目标迷失,以及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漠视。这是基础教育应试导向的必然结果。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只要考上大学就好了。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考大学就成为自己的目标,除了分数,没有自己的个体兴趣和梦想。在高考结束之后,大家所见的是,有的学生就开始醉生梦死,从高考结束到大学升学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无所事事。进入大学后,有的考上名校的学生,有严重的“高考后遗症”,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对于大学生活的规划,就是如何享受,把过去没有睡好的觉补齐。某校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显示,“睡觉”、“无聊”,是大学校园最流行的词汇,发展到现在,高频词多了一个“上网”。大学不重视人才培养,也是导致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后,陷入迷失的又一方面原因。很多学生争相进985、211院校,但在入学不久之后,就会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校园氛围感到失望,必修课太多,老师上课并不投入、课堂内容并不精彩,有的学生开学不到一个月,就向高年级学长学习如何逃课。而由于大学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可有的学生没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导致宝贵时间被荒废,还有一些学生患上严重的网瘾,第一个学期下来,就多门功课不及格。据统计,大学生退学,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占到70%以上,退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不合格。这令人嘘唏,可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上演高考前奋发图强,高考后迷失彷徨的悲喜剧。而有意思的是,即便如此,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也是,高考前管得很严,目标是把孩子送进大学,而高考后,家长就开始甩手不管,学生想干啥就干啥。这令人困惑:我国社会关注高考,究竟要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大学生的身份吗?高考考进大学,只是成才路上的一环。如果没有后续的努力,考进再好的大学,也可能一事无成。今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达到756万,到5月底,就业的只有一半,对此,有一些人的理解是,就业的都是“好大学”的学生,没有就业的都是“烂大学”的学生,其实不然,大学生就业靠的不是学校身份,而是自己的能力,以为考进什么大学,就决定什么样的未来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在强调“身份”的社会,高考后的录取,会给学生一个“学校身份”,学生获得这个“身份”,就被视为成功。但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高考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获得新的学习机会,能否成才,完全看自己。这也是我国高考改革要取消录取批次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不再有批次的划分,也没有一本、二本的身份标签,这要求大学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告诉所有学生,中学学习的目标,不是改变自己的身份,而是为未来进一步学习打基础、做准备,不管大学的教育如何,每个学生必须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业与职业发展规划,这才能对得起高中和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付出。(艾萍娇)美国高铁“生米难煮成熟饭”美国缺乏兴建高铁的市场习惯,此前的“美国高铁热”,也多是奥巴马“政治秀”的“人造繁荣”。去年9月,媒体传出美国企业“西部快线”和中铁国际美国公司筹建联合体,拟最早于今年9月开工修建连接拉斯韦加斯和洛杉矶、全长370公里的高铁线,当时曾引发轰动。而北京时间前日(6月9日)晚,西部快线单方面发布公告,称“正式终止与中铁国际美国公司为建造美国高铁而组建合资公司的一切活动”。尽管中铁方面声明,这“系违反框架协议的行为”,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公司在美国投资兴建首条高铁”至少暂时是要搁置了。尽管西部快线宣称“独立建造和经营的效益将胜过合资”,但正如许多分析家指出的,这恐怕是种遁词——这家以赌博业为主业的公司,难有勇气在“生米煮不成熟饭”的美国高铁项目上赌下去。应看到,自上世纪中叶高速公路网和航空客运兴起后,美国形成了客运航空-高速“灰狗”搭配的国内客运模式,铁路在货运方面都已“退居二线”。研究表明,高铁更适合于连接人口稠密的城市带,且两点间距离以500至1000公里为宜,否则票价相比航空客运没多少竞争优势,且高铁经济效益会大幅下滑。美国大多数地区地广人稀,大城市间相距遥远且中间缺乏人口密集点。适宜发展高铁的,仅限于东北走廊、加州旧金山至洛杉矶等少数地区。这些地区的线路项目即便上马,也会被本国公司视作禁脔。更要命的是,最新一轮美国“高铁热”并非企业热或民间热,而是“政治热”,即“零售政治家”奥巴马为选举而人为炒热的“样板概念”。早在2009年4月16日,奥巴马就在演说中畅谈横贯美国的高铁干线蓝图;2010年1月,年度国情咨文发表后次日,他又在群众集会上宣布,将斥资80亿美元,修建13条高铁线路,未来5年内,美国将每年拿出10亿美元,作为启动资金;2011年1月,他更在国情咨文演说中表示,“未来25年里,我们的目标是让80%的美国人坐上高铁”。但奥巴马忽略了美国人对铁路客运的不习惯,也忽略了“政治项目”在政治上所遇到的阻力:2009年,作为2009年度经济刺激计划法案拨款一部分的530亿美元高铁专款,在共和党控制众院后被迫搁浅,让“高铁蓝图”挨了当头一棒;此后直到2014年中期选举,共和党控制和夺取的各州纷纷取消高铁计划,号称“进展最快”的加州旧金山-洛杉矶线也仅进展到项目前期工作。如今奥巴马下台进入倒计时,继任者丝毫未表现出对在美国修高铁的兴趣。“西部快线”作为博彩业投资者,短短一年间“上马”又“下马”,本就带有“博彩”意味,是否想修高铁不好说,但其炒作目的已部分达到。美国先天缺乏兴建、运营高铁的民意基础和市场习惯,而此前热闹一时的“美国高铁热”,也多是奥巴马“政治秀”的“人造繁荣”,因先天不足和后天党争掣肘,它注定难以为继。口陈在田(学者)天价高考志愿咨询暴露了什么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公开招生数据,但往往到了高考填志愿时,上一年的数据才姗姗来迟。咨询机构对已经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给考生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并无不可,但政府部门和高校不及时、主动公开信息,令考生和家长无所适从,却是很不正常的。高考刚过,考生和家长再次面临志愿大考。据央视报道,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该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加“拿不准”了,于是高考志愿咨询市场应运而生,“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对一”咨询价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数万元的天价。长期以来,我国高考考生存在着“花12年时间学习、2天时间高考、2个小时填志愿”的现象。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就盲目选择志愿,而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对学校和专业不满意。由于对专业缺乏兴趣,一些学生就采取“混日子”的态度对待大学学习生活,还有的学生因此而退学重新复读。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重视高考志愿填报,但是,填报志愿不是全盘交给他人来搞定,而是需要考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兴趣、实力,根据政策和规则进行理性的定位与选择。为了引导考生和家长进行理性规划,政府教育部门需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同时在中学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家长和考生认识到高考填报的重要,这是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在志愿填报中,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基本上只有家长操心,而学生无论在高考前,还是高考后,都对志愿填报投入关注不够。在高考前一心学习,在高考后就彻底放松。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已完成高考任务,志愿填报是家长的事。学生没有自主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缺失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长就会四处托人指导志愿填报,天价咨询也应运而生。从市场角度看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由专家结合父母的意见设计,这其实不是学生的规划,而只是专家或者父母的规划。我国于2014年颁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有一个重大变化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要用好选择权,必须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教育部已明确要求每所中学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但对此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的中学并不多。学生和家长要积极重视这一教育,不能简单地把升学方案交给他人制定。二是考生和家长在进行规划时,信息不对称,且很难找到详细的数据和获得专业的支持。一些机构所做的其实就是销售数据信息的业务,这些信息本该由政府部门及时公开。公开这些信息,一方面是监督高考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则是服务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公开招生数据,但往往到了高考填志愿时,上一年的数据才姗姗来迟,而且有的数据并不准确。这就让社会上的咨询机构有了商机。咨询机构对已经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给考生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应该说是正常的,但政府部门和高校不及时、主动公开信息,令考生和家长无所适从,却是很不正常的。我国当前的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规则,使高考填报志愿有一定的博弈色彩。2008年开始,教育部大力推广平行志愿填报的录取规则,以降低高分落榜的风险,然而平行志愿并未有效消除志愿填报的风险,如果定位不准、不吃透录取规则,考生很可能考了不错的成绩,却不能进入理想学校,甚至名落孙山。对此,需要大力改革高考制度,让学校和学生真正实现双向选择。现行高考制度之下,确实需要对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进行专业指导。在一些欧美国家,中学校里有专职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可为每个学生提供升学与就业规划的个性指导。我国中学几乎没有这样的专职教师,一些社会机构就乘虚而入。由于没有具体的准入资质和行业规范,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这需要家长和考生在选择时不能盲目盲从。只有家长和考生的理性选择,才能推动这一行业规范发展,为考生成长服务。而懂得理性地选择服务机构,本身也是考生生涯规划的题中应有之意。别总看富人不顺眼全球化时代,苛待富人很容易引发资本外逃,企业撤离。穷人赖以生存的资本一减少,生计都可能成问题。这个世界贫富分化会越来越大吗?答案恐怕是肯定的。占美国家庭1%的富人,过去10年收入上涨了3倍,中产阶级和穷人则要慢得多。此种现象在中国其实也差不多。慈善组织乐施会今年发布报告称,全球最富的62人(几年前的另一份报告称这个数字是200人)坐拥资产,相当于全球最穷的一半人口财富总额。这样一对比,还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人倍感沮丧啊。首先要承认,贫富分化有现代金融体制的原因。通货膨胀使先得到货币的人占有优势,尤其长期贷款者,通胀实际上在帮助他减轻债务。富人更容易获得新增货币和贷款,在财富分配的游戏中拥有便利。通货膨胀具有很强的剥削性,它制造经济混乱,加剧贫富分化,这是无需讳言的。除此之外,由市场经济带来的贫富分化不仅属于必然,也没有害处。过去富人生产服务,面向的人群仅限于一个国家,特定行业,其财富空间自然也有限。全球化时代,大公司将生意做到全世界,介入不同的行业,服务于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财富聚集也就很自然。富豪身价多是通过公司股票来体现,未来生产的预估也被纳入统计。股票有涨跌,财富值也在变化。普通人缺乏资本品,可统计的只有当下收入和储蓄,这是贫富分化吓人的另一原因。财富一般分为两种用途,投资和消费。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然而,只有投资才能真正促进生产。一个工薪阶层领到工资后,他的钱大部分用于直接消费,储蓄得很少。富人看起来消费惊人,其实大部分的财富形式,都是用于再生产的资本。首富马云消费再怎样奢华(顶级富豪的生活往往却很简朴),和他的巨大财富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他的名下有上千亿元,这些钱服务于公司员工、合作者和消费者,造福于全社会,对他本人却只有数字的意义。窃以为,从改善世界的角度看,富人才是最重要的力量。我和朋友谈过,很多富豪的名下财富,已经超出他能消费完的可能,为什么他们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个人财富增长呢?答案有很多,比如说改善世界,达成人生愿望,等等。不管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