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之盾”-“旅洲”级与首都防空圈_第1页
“北海之盾”-“旅洲”级与首都防空圈_第2页
“北海之盾”-“旅洲”级与首都防空圈_第3页
“北海之盾”-“旅洲”级与首都防空圈_第4页
“北海之盾”-“旅洲”级与首都防空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海之盾”——“旅洲”级与首都防空圈2009年4月23日,蔚蓝色的青岛外海微波粼粼,灰白色的战舰犁波破浪,接受着胡锦涛主席的检阅。庞大舰群中,2艘新型战舰格外让人瞩目,其中一艘舷号为116的驱逐舰正是此次的检阅舰,而另一艘舷号为115的同型舰则作为驱逐舰编队的领舰。这也是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华俄式神盾”的国产从“旅海”到“旅洲”新中国诞生后,由于最初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军队的装备也迅速苏联化,海军也不例外,所以北约自然而然地为新中国的武器装备也起了代号。第一代国产驱逐舰051型称作“旅大”级,第二代052型则称为“旅沪”级,我们不想过多研究其代号规则,但在许多新型舰艇没有解密的时候,这些代号的使用具有现实意义。1997年10月,被命名为“深圳”号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在大连红旗船厂下水,在当时的驱逐舰舰队中,该舰的吨位和外形无疑是鹤立鸡群的。北约迫不及待地给予了“旅海”的代号,从“深圳”号6000吨的满载排水量来看,“旅海”从字面上理解也有大型化、远洋化的含义。“旅海”级是第一艘具备隐身设计概念的国产驱逐舰,该舰拥有流线型舰体,船舷和上层建筑都稍向内倾斜;2个结实的桅杆上的凸出电子传感器阵列明显减少;由于武器系统进行了集成,所以外观非常整洁;另外该舰的烟囱也经过了特别设计以减少红外特征。所有这些特征都标志着中国海军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舰艇设计风格。流畅漂亮的舰体是由改进自051型驱逐舰主动力的蒸汽轮机推动,而外界最为诟病的是与吨位极不匹配的武备,宽阔的前甲板居然只布置了HHQ-7型舰空导弹发射架,让人浮想联翩的活动盖板下方是HHQ-7导弹再装填系统和备弹。但是国产第一代舰队指挥系统和数据链的首次装舰意味着“深圳”号是海军走向远洋的验证先锋舰,再一次证明了“小步快跑”和“不让舰体等装备”的建军思路。“深圳”号入役后部署在南海舰队,之后多次进行出国访问和远航训练,被称为“神州第一舰”。到2002年为止,除了90年代末期从俄罗斯引进了2艘“现代”级956E型导弹驱逐舰,中国海军再也没有新驱逐舰入役,直至2002年“旅洋”级和“旅洋”Ⅱ级的下水。任此期间,曾有传言说“深圳”号有其他姐妹舰已经上了船台,因某些原因而又中途停工。另外一则消息则是中国海军从俄罗斯购买了2套“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纵观当时国产主战舰中,只有“旅海”级这一级别的驱逐舰才能搭载。但传闻终究是传闻,2004年12月28日,一艘与“深圳”号外观非常相似的驱逐舰在大连红旗船厂下水,这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115舰,半年后,同型舰116也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我们惊喜地发现2艘舰的外部武器和电子设备与“深圳”舰大相径庭,主炮由新型单管100毫米速射炮取代了79A型双管100毫米舰炮,前甲板被2座八联装圆筒状垂直发射装置占据,显得非常简练,舰桥前部布置了仿制于“音乐台”的超视距对海搜索攻击雷达和主炮光电火控系统,主桅顶端的球型雷达罩中是中国海军大中型新型舰只的标准配备——364型低空搜索雷达,前烟囱后部的平台上配备了2座四联装YJ-83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数量从“深圳”号的16枚减少为8枚,后桅侧面比“旅海”级更倾斜,顶部安装了一部同样引进自俄罗斯的“顶板”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该雷达的重量要大于“深圳”号上同位置的381甲型雷达,致使后桅进行了结构加强,后桅两侧的平台上各布置了一座730近程防空火炮系统,“深圳”号后烟囱后的517-H“刀架”对空雷达在115/116舰上已经没有了踪迹,2舰后烟囱处与机库有一段连接甲板进行了过渡,原直升机库顶部放置了一部巨大的“墓石”相控阵导弹制导雷达,其后是4座与前甲板同型的八联装垂直发射系统,通过直升机甲板我们可以发现,机库内部已经被垂直发射系统占据,只有起降甲板而无机库。传闻至此变为了现实,2舰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加入北海舰队,是中国海军第二型区域防空驱逐舰,北约给予的代号为“旅洲”级,115舰的舰名是“沈阳”号,116舰则为“石家庄”号,7000余吨的排水量成为目前最大的国产导弹驱逐舰。“里夫”-M系统和“旅洲”级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迅速走向正常化,大批的俄制先进武器装备走入了中国军队。9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向俄罗斯订购了“现代”级956E型驱逐舰,当时的对外公布成交金额为近10亿美元,这2艘舰是原苏联海军未能完工的标准舰,不是专门的出口舰,单舰近5亿美元的造价未免过高,当时有西方观察家指出采购清单中不只是2艘驱逐舰,可能还包括其他的海军雷达、导弹系统。中国海军当时急需的并不是外界呼声最高的所谓航母杀手SS-N-22“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而是能够为极度缺乏舰队防空保护的中远距舰空导弹系统和高效、成熟、有良好电子对抗性能的对空搜索雷达。其“顶板”三坐标雷达,SA-N-7/SA-N-12型中距舰空导弹等装备既是俄为中用的体现,4艘“现代”级和2艘“旅洋”级驱逐舰提供了有效的舰队中近距防空网。2002年,俄罗斯向中国海军提供了2套S-300FM“里夫”-M远程舰空导弹系统(包括SA-N-20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和“墓石”制导雷达),作为俄罗斯海军现役最新型的远程舰空导弹系统,只装备了一艘“基洛夫”级“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S-300FM“里夫”-M系统是S-300F“里夫”(SA-N-6)舰载远“里夫”系统是原苏联牛郎星设计局70年代初开始研制,70年代末装舰的远程舰载区域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配属导弹SA-N-6的原型是大名鼎鼎的陆基S-300(SA-10),由火炬设计局研制,海陆通用,可谓师出名门。“里夫”系统的研制初衷是为了在较远距离上抗击低空飞行的高速目标,取代“风暴”SA-N-3导弹系统。原“里夫”系统由制导雷达、中央控制舱、自动发射装置、导弹和发射系统组成。制导雷达是被称为“前罩”雷达的单面旋转相控阵雷达,X波段,作用距离180千米,可同时跟踪6批目标并引导l2枚导弹进行攻击,具备6个火力通道。中央控制舱包括雷达发射机的激励器、接收机的中频和视频部分、火控计算机、导弹控制台、目标指示设备、数据交换设备、机内检测设备等22个机柜,中央控制舱完成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信息处理等功能控制及导弹发射控制并完成系统的检查及操作训练。“里夫”系统的垂直发射装置表面为圆形、八联装,由发射装置当中的转柱转动,通过圆形盖板上的1个射弹口来完成发射,一次做动只能发射一枚导弹,发射时间为3秒/枚,l台自动发射装置可以控制4个发射井。SA-N-6导弹的射程为远界90千米,近界5千米,高界25千米,低界25米,指令加TVM制导,单发杀伤概率为0.7,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见,“里夫”在80-90年代初期具有相当强的作战能力,但是随着反舰导弹技术的发展,弹道导弹威胁的加大,“里夫”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后的作战要求。90年代初期,俄罗斯发展了陆基S-300的改进型S-300PMUl,派生型S-300FM“里夫”-M也装备到了“彼得大帝”号巡洋舰上,该系统主要由新型“墓石”相控阵制导雷达取代了“前罩”雷达,体积更加紧凑,数字化程度、反应时间、处理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配载导弹从SA-N-6更换为SA-N-20(48N6),最大射程由90千米增加到150千米,高界为27千米,低空攻击能力更强,最大速度约6马赫。采用冷发射技术,安全距离25米时开启发动机,此时速度约30~40米/秒。制导方式采用“经由导弹制导”模式(TVM),导弹到末段才开始接受制导雷达的导引。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式,有20000个2克破歼-6为主的战斗机群,大量的高炮,几个营的SA-2地空导弹以及遍布各地的地面雷达和引导站,构成了较为完善的防空体系。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处于这一区域的北海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抗击针对首都地区的大规模登陆入侵,海军航空兵的大部分任务也是围绕这一主题。然而随后的10年浩劫和中苏交恶造成我军装备、战术、人员素质与国外先进军事力量的巨大落差,我国的空防体系形同虚设,能够威胁到苏联空军的只有全军区区几十架歼-7而已。整个80年代,中国仍在继续完善首都地区的空防系统,主要的空防方向仍是北方,在北方海域加强前出防空兵力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90年代初的“旅沪”级驱逐舰出现在北海舰队,即可看出作为北海雷达前哨舰的考虑。实际上,在舰队远洋作战中,用主战舰作为雷达哨舰是不得已之举,美国海军在二战和冷战初期使用装备大型对空探测雷达的驱逐舰作为雷达哨舰是由于其航母舰载预警机尚未成熟,与当时的电子技术发展有关。而1982年马岛海战,英国海军因大型航母和预警机缺失使用先进驱逐舰充当雷达哨舰,蒙受重大损失的事实更能说明问题。中国海军在成立后大部分时间只需在近岸或近海活动,第一代051型驱逐舰中既有装备381等远程对空搜索雷达的舰只,用舰载雷达引导岸基航空兵实施防空作战或者为内陆地区提供早期预警在理论上并无不可行之处,但是当时中国海军和空军没有一个高效的联合指挥系统,即便是空军内部,都没有建立自动化指挥引导体系,可以想象在只有少量白天型歼-8,射程短、笨重的HQ-2地空导弹外加效率低下的地面人工引导的情况下,海上舰艇只能提供时间上的预警裕量,无法在海上即进行拦截,况且这些舰艇还需在岸基飞机的保护下施行对空预警任务,我们的飞机的腿在当时又是这么的短。随后的苏联解体让北方的威胁迅速消失,同时中俄军事合作和国内经济技术实为的不断增强使这些问题一一得到解决。1992年,中国空军引进了苏-27系列飞机,1998年,S-300PMUl远程地空导弹系统首次进入中国,最为重要的是同年,中国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防空自动化指挥网络建设,把各类防空兵器和探测设备整合到一个高效可靠的体系中,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首都防空圈,不仅仅包括北京地区,整个华北基本都处在该圈的控制肉。潜在敌对势力具有从海上发动不对称打击的强大实力,其舰载航空兵和舰载巡航导弹可以精确攻击1OOO千米以上的目标,并且在临近北方海域的外国军事基地内部署了先进隐形轰炸机和战斗机。虽然以国产新型远程防空导弹和S-300系列构建了陆基远程防空导弹体系,中近距则由HQ-2改进型和HQ-7地空导弹等组成,另外还配置了大量的战斗机和高炮。但该网也不是密不透风,以地制空的概念只适用于某些狭小特定地域,对于广大的华北地区和海区,单靠陆基防空和截击机并不能主动对抗来袭,只是在被动防御,预警和拦截时间都有缺失,将非常被动和困难,如何能在海上扩大延伸首都防空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北方海区是典型的内陆海,具有面积较小、平均深度较浅、海底地貌较为单纯,受大陆影响相对较大的特点,部署区域防空舰可以依托原有作战体系积极防御,指挥决策和抗击时间增多,反应时间相对充裕。防空范围的前出延伸,可以使对空防御的对象发生变化,由过去的等待被动式防御发展到一发现即主动打击的积极防御。“旅洲”级每艘装备48个发射单元,即48枚对空导弹,反观陆基S-300系列的编制体系。每个营是由2辆四联装发射车和1辆引导雷达车等组成,对比而言,可以为首都防空圈提供:2个营的海上前出防空兵力。在北海舰队其他编队的配合协同下,组织防空编队进入预定海域。利用里夫-M系统的射程远、效能高。抗低空目标能为强的特性,、依托岸基雷达、航空兵等支援兵力,遂行防空作战任务。“里夫”-M还具有一定的地地导弹拦截能力,敌对势力的攻击手段主要是战术战略飞机和精确制导武器。北方周边国家目前尚无能对我构成威胁的地地导弹系统,“旅洲”级在首都防空圈内的主要攻击对象就是各类飞机和巡航导弹类型的目标。如果在未来换装类似“标准”-3的拦截弹后,“旅洲”级在其他手段的目标指引下也能具备高空导弹拦截能力。在国产新型远程舰空导弹和新型驱逐舰未能实现可靠作战能力的时候,成熟的“里夫”-M系统也能在可能发生的台海危机中担当重任,台海区域我内陆地区已经部署了大量远程地空导弹系统,2艘舰可以在攻势对空作战中与上述系统形成犄角,以地/舰制空,消除对我登陆力量的空中威胁。在奥运会期间,陆基的各型远、中、近程防空兵器和海上的“旅洲”级编队,为奥运编织了一张密集巨大的防空网,确保了盛会的安全顺利举行。通过“旅洲”级和“旅洋”Ⅱ级的对比我们发现,“旅洲”级虽然在吨位上大于后者,舰载武器等也相对成熟可靠,可是从探测手段,引导指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