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八篇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八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设计方案篇1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会写“名、发”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火车的发展,激发创造的欲望。挂图,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关于火车的故事,(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车的故事》,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通课文。2、检查识字情况。齐读,分组读,抽读。3、听老师范读,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火车的什么故事。结合插图,边读边想4、自读第1、2自然段。指名读第1自然段,理解“飞驰而过”。可以播放火车疾驶而过的场景,也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火车,演示“飞驰而过”的样子。5、读第3自然段。⑴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什么?蒸汽机车(第二幅图上的车头就是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油,不会产生多少烟)电力机车(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电力机车的车顶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是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⑵磁悬浮列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这种火车只有中间一根铁轨,最特别的是:它是浮在轨道上的。第三幅图画的就是磁悬浮列车。它在日本、德国常见,我国上海也有)⑶朗读领会。6、自读第4、5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⑴理解“夕发朝至”:“夕”是晚上,“发”是出发,“朝”指的早上,“至”是到。谁能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说?(晚上出发,早上就到了)⑵爸爸还说了什么?⑶引导理解不懂的地方。如: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海面及山势的剖面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海拔”。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那里海拔特别高,平均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⑷指导朗读,重点读好长句子:“我国正在……青藏铁路”。7、读第6自然段。你也想驾驶火车吗?你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呢?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二、复习巩固生字1、学生读生字卡片。2、游戏:教师读一字,学生快速拿出相应的卡片,再组词语。三、书写指导1、观察字形结构,想想怎样写才好看?2、重点指导:“发”的第一笔、“成”的斜钩要写好,整个字才好看。四、拓展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大家交流。五、总结注意肯定学生的创新之处。教学设计方案篇2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4.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重点难点1.初读课文,并说一说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2.品读课文,并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井”“青蛙”“小鸟”板贴画。(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播放“坐井观天”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2.导入新题,问:谁能说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1.教师范读,请学生点评。2.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检查朗读,相机指导认读生词。4.组织学生小组间赛读课文。三、了解大意,自读课文。1.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从课文中知道的内容,并归纳整理。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的表达方式。四、指导书写。1.课件出示“话”“沿”“际”,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注意什么?指导学生写好这三个字。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4.生独立描红、临写。5.组织再次交流。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板贴情景。1.复习导入:谁能说说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2.板贴“井”“青蛙”“小鸟”。二、熟读精思,感悟对话。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2.学习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1)自读对话。(2)指名读,师生评读。(3)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3.指名小组分角色朗读,组织评议。指导学生读出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语气,重点指导体会第三次对话中青蛙和小鸟的“笑”各有什么含义。三、同桌合作,演读故事。1.课件出示演读要求:(1)要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2)在读的时候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2.同桌合作演读,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展示演读,师生评议。四、续编对话,领悟寓意。1.发挥想象,小组合作续编它们之间的第四次对话。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3.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自己说什么呢?教学设计方案篇3设计思想:前辈语文大师们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可以再往前迈一步:课本仅仅是个引子,是一些触点的集合,教师要把这个“小文本”通过你和学生的共同学习、研讨演变成“大文本”。说它是引子,是因为我们要据课本引出好多与课本有关的课内知识、一般能力的学习,也要引出好多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综合能力的学习。说它是一些触点的集合,是因为文本蕴藏着很多能触动读者思考的“元素”(点),这些“元素”涵盖了诸多角度、诸多层面,而且因人的认识水平、接收能力等的差异而不同。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这种“大文本”观。本文反映了人性中“美”的一面,就可以引导学生由此深入生活,去找寻人性中更多的“美”,也可以与《我的叔叔于勒》所反映的人性中的“丑”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现实生活所表露出来的人性中“丑”的一面加以讨论,在讨论中明辨是非,体验什么是值得称道的“人性美”。另外,让学生复述、概括、理清脉络,这是一条由具体到概括的逻辑训练线路,经常训练,有利于学生很快把握文章的思路。课时安排:本文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范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符合人物特定的心理,根据情节的发展读出起伏,确实能感染学生。二、让学生就自己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人物言行谈一两点感受。三、找几个朗读水平高的同学生分段朗读。四、复述课文。五、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六、理清文章脉络。1.启发学生找到两条记叙线索:明线写德拉,暗线写杰姆。2.让学生根据文章情节,顺着两条线索往下捋,找出明暗线的交替变化和融合。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本文线索”。3.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本文结构”。第二课时一、归结文章的主题。要求根据文本的内容,抓住主要情节,避免以偏概全,不要将本文主题偏移到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的关注,从而展开社会批判。正确的认识:歌颂了朴实而纯真、艰难辛酸却相濡以沫的爱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尊重他人的爱,怎样向需要帮助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担负起自己的道德伦理责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找来英语原著,进行跨学科学习。二、与《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教学,了解人性的多样性。并从现实生活中分别举出一些人性中“美”和“丑”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自己分辩,从而明确是非,引导学生展现美好的人性。三、了解巧合和悬念的写法。这部分可由教师设疑、学生解疑的方式开展教学。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特点”(“巧合无痕”、“引而待发”)。四、仿照本文的写法,就你身边人们的某个闪光镜头,编写出小小说提纲。课下再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教学设计方案篇4一诵读提示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二整体感知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到第十三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第三节到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第八节到第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最后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三鉴赏要点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3.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也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教学设计方案篇5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1)学生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学生;(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对数学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感兴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日编出一道隐含方程知识的数学题。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能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多样性;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思想;3.能够尝试解决不同情境的生活问题,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三、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验证方程解的合理性。教学重点、难点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2.列方程时未知数的选择教学资源(1)每位同学准备一份日历;(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日历中的方程》教学过程描述教学活动1[wgguo1](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1.游戏引入(大屏幕):老师背对日历,学生到讲台前面圈出日历中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老师,老师很快说出这三天的日期。换两组数试试,老师也能很快地说出答案。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学生思考老师快速回答的诀窍,并且自己罗列出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⑴逐列求和(碰数);⑵算术方法:用和除以3得中间的数,再加上7,减去7得上下的两个数;⑶方程解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有关方程知识的储备,个别同学可能想到用方程解决。3.引入课题:日历中的方程。“你们想知道这里边的奥秘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乐园。”教学活动2[wgguo2](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1.借助引例当中的游戏,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大屏幕)问题一:观察你手中的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二:如果设其中的一个数为x,那么其他两个数怎样表示?你是怎样设未知数的?(通过从具体数字之间的规律过渡到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这三个数,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体验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2.出示尝试性问题(大屏幕)问题:小明想送妈妈一个生日礼物,可是却不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几号,于是就问妈妈,可妈妈说我的生日那天在本月日历上竖列相邻、和为60的三个数字里面,并且中间的数就是我的生日。你能帮助小明解决吗?此问题的出示意在解决两个问题:⑴如何设未知数;⑵怎样列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索,教师仅给个别同学点拔指导。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有效途径体会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确立,进而列出方程,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认识到设中间数为x所列方程的简便。教学设计方案篇6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四、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板书课题:黄河象)(二)学习第一段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2、学生交流。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四)学习第27自然段1、师问:什么是假想?生答:假设、想象。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讨论得出四层:(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二、复述课文。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2、指名复述内容。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5、自由感情朗读。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板书设计:黄河象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炙烤高大↓斜插沙土完整干渴脚踩石头↓陷进↓化石附:参考资料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教学设计方案篇7本文选自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文章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他期望“我”长大、懂事,却含而不露,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起到了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毕业时“我”成了优秀学生;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时,“我”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安静”。这何尝不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所结出的硕大果实呢?全文充满了“我”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而又深深的眷念之情。文章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育的极好材料。从艺术上看,文章至少有三点值得欣赏:一是双线并行,交相辉映。文章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两条线贯穿全文,一主一副,副线对主线进行烘托、映衬,推动情节的展开,使“我”和“爸爸”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二是题目语带双关,含而不露,哀而不伤;三是前后照应,恰当埋下伏笔。对爸爸的病危、濒死,多次运用伏笔进行暗示,把即将丧父的感情一步步推向极致。基于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要求,本文的教学拟从内容的把握到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进而通过感悟文章的表现形式,而达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而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提高对成长过程中正确对待师长的教育的认识。3、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领悟语言的含义,培养自主探究和质疑的习惯与能力。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从网上查找《城南旧事》或找《城南旧事》影碟进行观看。3、搜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学生谈《城南旧事》看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学生交流后,师作简要概括总结。(将《城南旧事》简介、作者简介配上相关图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阅读)二、导入1、媒体播放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片段,创设情境。2、导语:母爱如和煦的春风,温暖而轻柔,让人夸赞和难忘,而父爱是“平静的水波深处的激流”,同样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背影》中的父亲如此,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父亲也是如此。三、整体感悟1、标题初探,屏幕出示问题:你在没有读文之前,看到标题产生了哪些感想与疑问?(此环节只要求学生有疑并存疑,以激发对文章感悟的动机。教师只在积极思考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2、感知全文: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通读全文,读后交流自己疑问解决的情况,并且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交流后给予适当的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视具体情况告诉他们随着下面的学习,一部分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领会,课堂上没有领悟到的问题在课后再予以解决)3、引导感知:快速朗读全文,投影出示引导问题:⑴谈谈你对文中爸爸的印象,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感情。⑵文中哪些内容体现出“我”长大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结合相关内容作些具体分析。提示问题的解决方法:⑴问题⑴:先读出与爸爸有关的事,逐个分析,再归纳起来。师生一起找出第一件事:“我”赖床不起时,爸爸打“我”。“我”上学去,爸爸给“我”送衣服、送钱。分析:爸爸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由此示例引导,其他方面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总结出“重感情、特别爱花”。⑵问题⑵:先思考“爸爸”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再思考这些事与“我”的成长有哪些联系?最后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个人一组合作,共同讨论完成。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作归纳总结:“我”长大了,是爸爸严厉背后的爱的结果。4、体验深化。投影出示:以“重新认识父亲”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通过上述探究后的感受。第二课时一、导引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严中有爱的父亲,得到了不少的教益,这只是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领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我们何不来欣赏一番呢?请大家自己先谈谈对文章写法上的一些初步感受,让大家学习学习。二、研读赏析,自主合作探究1、投影出示研究问题,自由读文,进行探究:⑴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⑵文章既写了眼前的事,又写了过去的事,文中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⑶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不久于人世的?讨论点拨:⑴问题⑴:从课文内容上看,标题的“花”仅仅是指花吗?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花?细细思考一下它们的作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探究结果:标题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语带双关。“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⑵问题②:共同读出眼前的事和回忆的内容并进行分析。示例引导:由衣襟上的夹竹桃想到住院的爸爸引出探望爸爸的情形。剩下内容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明确(投影出示具体内容)。⑶问题③提示:运用伏笔的方法进行暗示。2、语句品析。⑴细读“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联系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⑵读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说说它的含义。⑶回顾课前疑问的领悟情况,讨论解决尚未明白的问题。3、跳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谈谈体会,把自己发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讨论。三、课堂小结谈谈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后,师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上进行总结。四、延伸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养殖基地承包合同
- 项目进度追踪与协同策划方案
- 现代学徒制师徒协议
- 柑橘树承包合同
-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开发合作协议
- 汽车租赁合同租赁车辆交接确认书
- 投资借款合同书
- 共建联合实验室合作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5篇
- 活动一《自己种菜乐趣多》(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 Unit4 I have a ball(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5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事业单位第一批招聘应届毕业生96人历年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春季开学典礼校长讲话稿-少年无畏凌云志扶摇直上入云苍
- 2025年上半年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限公司中层干部公开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会议室墙面隔音板施工方案
- 特朗普就职演说全文与核心要点
- 1《北京的春节》课后练习(含答案)
- (完整版)陆河客家请神书
- 2025年教科版新教材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5年学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
- 集团专利管理制度内容
- 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科研人员招聘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