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类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网络传播的分类以及各类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网络人际传播:电子邮件;群体传播:同学录;大众传播:中国网络新闻(广告)发展过程、特征及格局,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第一节网络人际传播第二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第三节网络大众传播复习与作业要求:考核知识点:网络人际传播:电子邮件;群体传播:同学录;大众传播:中国网络新闻(广告)发展过程、特征及格局,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的影响辅助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能够对网络传播中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四种方式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四种方式的多种传播形式及其特点,功能等,具体了解网络人际传播中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网恋等形式特点;网络群体传播中BBS、博客群、同学录等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网络传播的功效等;网络组织传播含义、特点等;网络大众传播的发展阶段,新媒体形式等。本章难点:人际传播的形式大众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类型。深在入研究网络传播是可以比照传播学通用的分类方法,依据网络传播的方式和功能,将网络传播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四种方式,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4.1网络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式之一。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他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目前,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形式进行。4.1.1电子邮件电子邮件(ElectronicMail,简称E-mail)是互联网络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方式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进行网络交流。电子邮件已经成为现在人们互通往来的一种常用方式。电子邮件通讯是一种将电话的快速与邮政通讯的直观易懂相结合的通讯手段,与电话通讯以及邮政通讯相比较而言,电子邮件有它得天独厚优点。电子邮件可以说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通信手段,它具有速度快、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信息多样化、一信多发甚至还能邮寄多媒体信息、比较安全等诸多优点。电子邮件的传输速度快。通常在数秒钟内即可送达至全球任意位置的收件人信箱中,其速度比电话通信更为高效快捷。例如,发送一封国际电子邮件只需几秒钟,而邮寄一封信件需要花上一周左右的时间。如果接受者在收到邮件后的短时间回复,往往发送者仍在计算机
旁边工作的时候就能收到回复的电子邮件,接受双方交换一系列简短的电子邮件就像一次次简短的会话。电子邮件操作非常便捷。与电话通讯和邮政信件发送不同,E-mail采用的是异地工作方式。它在高速传输的同时允许收信人自由决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接收和回复,发送电子邮件时不会因“占线”或接收方不在而耽误时间,收信人无需固定守候在电路另一端,可以在用户方便的任何时间、任意地点,甚至是在旅途中收取E-mail,从而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成本低廉。E-mail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其低廉的通信价格,用户花费极少的上网费用即可将信息发送到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用户手中。电子邮件还能发送其他通讯方式无法担负的信息,如文字、图片、录像、声音、动画等等。而且,电子邮件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内容更改。信息多样化。电子邮件发送的信件内容除普通文字内容是录音、动画、电视或各类多媒体信息。广泛的交流对象。同一个信件可以通过网外,还可以是软件、数据,甚至络极快地发送给网络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成员,甚至召开网络会议进行互相讨论,这些成员可以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发送速度则与地域无关。与任何一种其他的Internet服务相比,使用电子邮件可以与更多的人进行通信。比较安全。E-mail软件是高效可靠的,如果目的地的计算机正好关机或暂时从Internet断开,E-mail软件会每隔一段时间自动重发;如果电子邮件在一段时间之内无法递交,电子邮件会自动通知发信人。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服务,电子邮件具有安全可靠的高速信件递送机制,Internet用户一般只通过E-mail方式发送信件。4.1.2网络聊天网络聊天室是互联网一个甚至几个属于自己的聊天室。网络聊天的普遍方式目前主要有:聊天室(chatroom),这些在不少网站上都能找到的聊天室,最容易进入,也是没人监查的。无须下载软件,只要输站用户名字及密码,点击“进入聊天室”,网站就会自动启动,让你进入可选不同话题络另一种最为普遍的人际传播手段或交流场所,大多数网站都拥有入网的“聊天室”;网络清谈(IRC,InternetRelayChat),只要将IRC软件下载到电脑上,启动软件后,便能进入许多频道,跟一群人或一对一聊天。虽然说各个社群频道都有那个社群选出来的几个“看守员”,但IRC还是没有一个中央管制网,因此用户最终还是得自重;即时通讯(InstantMessenger,IM),它是个在网络跟所谓已“认识”的人一对一聊天的方式。最受欢迎的IM系统便是ICQ了。使用者必须先下载软件,同时在网站填上很简单的个人资料(profile)建档。每次启动电脑时,IM也会自动启动,告诉你哪个朋友现在也在网络,可以跟他聊天了。你也可以让世界各地的朋友,把你加入他们的朋友名单里。这些人可能会通过你的profile联络你,但是千万别轻易相信他们,因为这些个人资料是未经过查证的。网络聊天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且出现低龄化趋势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聊天的行列。网民以极大的热情体验着网络聊天这种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交流方式。事实上,网络聊天是借助网络这一特殊媒介进行的人际传播。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青少年较喜欢上网交友聊天。调查表明,青少年最喜欢上娱乐时尚网站和聊天交友的网站(分别占63.1%和44.2%),以下依次为新闻报刊类网站(26.8%)、教育学习类网站(24.1%)、占卜星座类网站(24.8%)、文学社会类网站(24.3%)、电子购物类网站(10.8%)、其他网站(8.5%)、性爱色情类网站(4.7%)。从上网的目的来看,青少年热衷于上网聊天交友的比例最高,占49.36%,以下依次为看电影等娱乐信息(42.5%)、看新闻(38.2%)、玩游戏(44.1%)、辅助学习(39.6%)、收
发电子邮件(34.8%)、其它(10.7%)、参加论坛讨论(12.3%)。此外,24%的被调查学生浏览过色情网站,20.6%的中学生在别人的诱惑下,上网聊过男女两性话题,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网络色情的诱惑。对登陆色情网站或浏览黄色内容的主要原因的调查显示,9%的学生是因为色情网站泛滥,一不小心就点击进去了;4.8%是出于好奇;不清楚原因的比例为6.5%;为了满足欲望的比例为3.3%;为了获取有关性知识的比例为1.9%。该调查还显示,有14.7%的学生曾在网络玩过具有暴力倾向的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这说明该类游戏对未成年学生有较大的诱惑力。由于年龄、认识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原因,他们对其中的不良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同时又深为游戏的对抗性和刺激性所吸引,因此容易沉溺其中,带来不良后果。在互联网络存在着大量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反动的信息,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沉溺其中,并逐渐遭受毒害。青少年在网络交流所使用的污言秽语就更为多见,特别是在一些聊天室和论坛中,经常可以看见互相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字眼。目前的学校德育教育仍是传统教育模式,要求学生接受传统道德的行为准则,而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少年在发展中遇到巨大的冲突,这是前所未有的。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以容易导致人格的分裂状态,即虚拟和现实的二元人格分裂状态,这种状态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青少年的自制力、理性发展都还未达到成人状态,所以很难控制自己,容易导致网瘾出现。这就需要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对学生上网有各种限制,家庭对学生的帮助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如果家长懂得上网,就比较容易帮助学生健康上网。而学生在网吧则是最不容易控制的。该调查发现,有66.7%的学生在网络聊过天,网络交友已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形式。在聊天之后,选择与对方通电话的比例为27.2%;选择见面的比例为14.3%;选择写信或发电子邮件的比例为34.5%。而对“当你伤心郁闷的时候,最想诉说的对象是谁”的回答显示,选择现实中的好朋友的比例最高,为34.6%;其次是同学,为19.1%;再次是父母和网友,比例均为12.5%;想和老师诉说的比例仅为1%。交往是青少年发展的需要,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而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则会给他们以相对宽松的环境。交往对于青少年时很重要的,否则他们就无法社会化,无法学会与人打交道。青少年过去的交往主要发生在学校,是一个严格的、可控的过程,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有限度地参加社会交往,如家庭、社区、校外机构等,但这样的交往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最重要的问题在于难于控制。网络交往是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因为它隐瞒了真实的身份,所以不容易控制,易于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如上当、受骗、受色情毒害、网络犯罪等。因此,网络交友应该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很重视的问题。该调查还发现,有相当多的中学生认同网络欺骗行为。网络聊天是中学生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一项内容。对于“在网络聊天时可不可以欺骗对方”这一问题,有13.2%的中学生认为网络聊天谁也看不见谁,相互欺骗是很正常的,54.1%的学生认为在网络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只有28.1%的学生认为即使彼此看不见,也应该以诚待人,不该互相欺骗。这一结果说明,有比较多的学生对网络的欺骗行为并不反感,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在网络这样的场所进行欺骗是很正常的事。这反映出传统道德规范中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在网络世界中受到严峻挑战。方兴未艾的网络不仅连接了世界,而且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它越来越深刻地进入了当代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的发展进程构成了一种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环境变量。而这种新的环境变量对于青少年道德发展以及学校德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网络聊天的特点(1)文字聊天、表情符号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并行早期的人际传播都是面对面的,但目前网络聊天主要不是通过口头语言而是通过书面语言来进行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今后网络的多媒体的交流将会得以普及。网络聊天兼有电话和书信的特点。网络聊天虽然名为聊天,但与物理世界的聊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网络聊天使用的手段主要是文字,也可以运用一些辅助性的信息表达手段,如丰富多彩的表情符号表达情绪情感,真实的语音聊天等。在网络文字聊天、表情符号聊天中双方不是面对面的,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身体动作,所以对方对一条信息的直观反应很难感受,虽然通过文字可以进行及时回答,但有时不能充分表达交流双方的情绪,也可能聊天者运用文字有意识的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网络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的双方尽管也是不能见面,但是可以借助比较接近真实的声音进行交流,视频聊天中可以看到对方的身体动作,从而与文字聊天和表情符号聊天比较,丰富了网络聊天中信息表达途径与形式,形成了一种网络化下近乎的真实的现实社会交流,但在匿名状态下,无论什么形式的人际接近都是虚拟的,因为人们可能会隐藏真实的自我。聊天室传播被称为“同步”(synchronous)传播,所谓“同步”是相对于email这样的“异步”传播而言的,就是说互动的频率几乎到了口头对话的水平。但是由于网络拥挤的原因,聊天室的同步比到对方的回应。而在面对面中这种迟缓是不可容忍的。聊天室中这种“延时的同步”,给人际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口头对话的频率之快,经常达到不假思索的地步。聊天室里的对话可以不假思索地说,也可以深思熟虑地说,做出时间是有弹性的。起面对面传播中的同步要松散的多。常常是一句话发送过去,半天才得(2)匿名性网络聊天室的基本性质之一就是匿名。网络的匿名不是没有名字,而是使用昵称。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很多昵称,而这些昵称大多都是自己选择的。昵称的多样化,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人的身份的多样化。匿名是一种特殊的面具,匿名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匿名是网络聊天室的第一特征,这个特征不仅仅是某人的面具,而且成了聊天室人际传播的特殊情境。匿名使昵称不再指向人的社会身份。昵称隐藏的是我们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昵称不指向社会身份只指向网络身份,使用者可以随时更改昵称。昵称的随时更改已经成为一种身份游戏。在不同的昵称下,同样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我们也许会爱护某个常用的,网络朋友都认识的昵称,但存在一个随便取得昵称下可以胡作非为,尝试一下做坏人的滋味,却不用担负任何毁坏自己网络声誉的危险。人人都有改变昵称的特权,从而改变自己的身份甚至个性。在网络人际传播中,人们不再受到地位、金钱、种族、性别的约束。网络聊天中,人们不需要透漏自己的身份。人们的交流也往往带有偶然性。在网络聊天室人们往往无需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在一个多人参加的聊天室中,加入聊天的人数是可以动态变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网络聊天中,每个人都可以与参加聊天的其人进行对话。这种结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结构。在聊天室中,人们谈话的主题时常会发生变化,人们的喜好时常发生变化,人们之间的结盟关系也往往是摇摆不定的,所以是常常几个小时过去,也没有达成什么共识。此外,由于人们一般对交流的对象缺乏必要的了解,传播的目的也就没有那么明确,通常也无法选择合适的交流内容以及说服对方的手段。(3)与社会规范的冲突一个上网者可以同时与对个对象聊天,或者在不同时候与不同的对象交流。在不同的交流情境中,他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与某一些对象聊天,他显示的是自己优秀的一面,与另外一些对象聊天,他可能更多展示出自己的阴暗面。网络聊天中角色转换的便利性,也
使一些人可以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欲望,特别是当这些欲望与社会规范相冲突的时候。网络聊天的特点,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并且可以作为紧张的现实生活的一个泄压阀。有时,它甚至像是一种毒品,可以麻痹自己,让自己忘记现实烦恼与痛苦。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日久天长,负面效应就会越来越明显。网络聊天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体要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以则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的一项任务是将社会化价值观传达给个体,使个体接受与维持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的运行。但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形成像现实那样强烈的社会规范,又很多行为也难以收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4.1.3脆弱而危险的网恋网恋是随着网络聊天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人际传播方式。网恋(netlove)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的男女恋爱与情感交往行为。据21cn在2001年的网络调查显示,近40%的网民坦言有过网恋的经历。广州视窗也作过一项网络调查,参加调查的33152名网民中,有一半相信网络爱情,其中两成有过“网恋”经历。网恋行为具有不同于一般恋爱行为的特点:一是以网络为中介,男女交往行为具有直接、随意性特点。二是以文字为载体,交往缺乏感性,但可以形成较大的想象空间。三是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四是网恋属于精神式恋爱,对现实考虑较少。在网络谈情说爱的人大致有这么几种心态。(1)超越型。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往往带有许多功利主义的色彩,或者受传统观念的约束,理想主义者幻想在网络上能够有超越一切的纯爱情。现实生活中的异性常常是不完美的,而且是难以接近和直抒胸臆的,而在网络中双方处于“双盲”状态,时空的距离使彼此增加许多想象的成分,增添了美感,同时又可以放心地交流感情。带有此类心态的人往往很容易在网络上坠入爱河,不能自拔。(2)实用性。由于网络具有影响广、时效快、手续简便等特点,很多有意于寻找终身伴侣的人把网络作为一种手段,或者说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带有此类心态的人往往会主动挑明自己的条件和要求,因为他们不想浪费时间。(3)游戏与欺骗型。有些人只是想在网络上体验一下交友的感觉,他(她)们既无意于真诚地爱一个人也无意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他(她)追求的只是一种感觉。带有此类心态的人往往比较“潇洒”,不必担心被爱情这把双刃剑刺伤。此外,还有恶作剧型。甚至还有人有犯罪动机。据一份调查材料,有41.3%的男性网民承认自己在网络冒充过女孩。还有人借网恋之名玩弄女性,这类事例很多,表现方式有情感欺骗、情外情、多角恋等。虽然不乏有网恋成功的例子,但总的说来,网恋是危险而脆弱的。网恋的脆弱在于双方认识的浅薄。正常的异性交往都是要有一个特定的背景的,如同事、同学、他人介绍或至少是某种连带关系。即使是陌生男女一见钟情,也是两人“见”面才行。这个见,就是最基础的现实接触,人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眼见为实,会有起码的现实感觉,可是网恋连见都见不到。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虚伪和谎言如同显示器和调制解几乎变成必备的设施,而且不觉得可耻,也不觉得不正常,反正所有的人都在说假话,反正谁也不认识谁,反正谁相信谁倒霉。网络的逻辑就这么简单,没有道德意识可言,也没有人会把道德约束在自己的身上,这就容易导致个人恶性意识的膨胀,在这样的畸形的环境中,调器一样,网恋又怎能不脆弱?网恋同时又是危险的,因网恋而引起的刑事犯罪并不鲜见。国内外相关案例层出不穷。
据《北京晚报》2001年11月9日报道,德国比克堡地方法院开庭审理男青年安德烈亚斯涉嫌奸杀女友一案。这是德国首例因网络交友而引发的“网恋杀人案”。德国人在深感震惊的同时突然发现,互联网络的“聊天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调情工具,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此类往上交友方式的牺牲品。凤凰网2002年8月23日报道,日本警察厅指出,在2002年的前6个月,该国与网络约会有关的犯罪事件发生,而2001年全国共888起。其中,警察还记录了与网络约会有关的一起凶杀案以及23起强奸案。4.2网络中的群体传播4.2.1群体传播的概念群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群体,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并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的集合体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日本传播学家岩原勉将群体传播和实现的过程。群体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狭义的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定义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网络传播中的群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群体是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另一种则是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它通过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前者如兴趣社团(如BBS、QQ群、POPO组、博客群等),后者如班级网站(同学录等)。4.2.2BBS分析BBS的特征作为媒介特有的产物,BBS(电子公告牌)是一种互动(interactive)传播媒介。又可做“信宿”。信源与信宿的身份自由转换,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互动。运用传播的理论进行研究不难发现,网民在BBS中进行对话的交往行为,在传播类型中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但是,BBS中的人际传播与传统面对面或者通人际传播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⑴BBS中的人际传播缺乏语境支持。由于缺乏对对方性别、年龄、身份及等辅助语言的支持,讨论者时刻做到尽量明白无误的用文字表达其所说的内容,因此讨论这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来补充语境,而且要尽量减少积极修饰以防对方误解。信及电话交谈式的表情、声音⑵BBS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公开性,接受公开监督。在公共空间进行讨论的讨论者,除对话的双方外,尚有无数的:“潜伏着”(lurkers)在“监视”对话。因此讨论者的话语不仅仅针对确定的对话人,还针对大量匿名的听众。⑶BBS中的人际传播是ID与ID的传播。ID意为“网络身份”,对应的英文使InternetIdentification。在BBS中,讨论者依赖电子与对方交流,而无法通过触觉、视觉、嗅觉等来感知对方的存在。当讨论者通过电子媒介交流符号信息时,他(她)也被简化为一个ID。ID的所指是昵称、发文数、话语符号等数据库,而其作为人的复杂且瞬息万变的信息则被忽略不记。BBS之所以能够包容多个层面的传播类型,在于其超强的互动性。BBS就像一张动的网,网中的信源和信宿并不固定,只是网中结点的两个状态。假设某个结点处于信源态,点处于信宿态时,则构成大众传播;当一定数量具有特定身份的结点处于信宿态时,则构成公众传播;当数量很少身份固定的结点处于信宿态时,则构成人际传播说BBS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不如说其提供了新的传播结构,为其他的传播类型提供了新的传播空间。这种复合型的传播方式为其创造出多元化的舆论空间奠定了基础。态当无数结。因此,与其
BBS塑造舆论的多元空间BBS为人们带来了无限广泛的舆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以匿名的身份交流信息。作为网络媒体的一部分,BBS网络媒体必然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构成影响。表现在议程设置这方面,BBS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BBS中不同媒体的设置议程彼此冲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媒体和受众提供了信息全球化的新语境。在互联网中,国家,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已不再能控制信息的传播范围。这意味着,网民不再满足于只依赖本国媒体构建的头脑中的形象,而是依赖于全球的媒体建构成的形象。因此,与传统大众媒体不同,在网络中,媒体的议程设置可能会受到其他媒体议程设置的干扰。尤其对于两国关系等问题,在本国受众不信任本国媒体或不满足本国媒体报道时,他们更希望获得其它国家媒体的声音。譬如在2001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爆发后,不断有人在BBS中转载美国媒体CNN,美联社的消息供其他讨论者参考。这一方面满足了信息透明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两国媒体的议程设置相互影响。两国媒体共同的议程可以得到受众的信任,而不同的议程则必然会相互干扰,降低议程设置的效果。对两国媒体而言,谁更能获得网众的信任,谁的议程设置才更有效。第二,媒体议程设置受到二级传播的影响。在BBS中,受众依据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将媒体议题过滤,以构成BBS中的效果议题。以传播的角度看,BBS上消息的流通过程可以归纳为:媒体—>受众1—>BBS—>受众2来自媒体的消息首先抵制受众1,然后受众1再把它发布在BBS中,从而使更多的受众——受众2获得这一消息。在这个过程中,“受众1”的作用是通过一切合适的媒介将BBS中的受众与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连接起来,因此,它应当属于二级流动传播(two-stepflowofcommunication)。这个过程体现了受众与媒体的交互活动。第三,媒体议程设置还受到其他公众议题的影响,网民们可以自己制造议题。在BBS中,并不是媒体提供什么议题公众便议论什么议题。出于舆论的需求,讨论者可能会自己制造议题。广大网民能够通过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方式在网络迅速形成舆论,而近年来,网络签名又成为一种新的形态,它可以视为网络舆论的升级行动,在2003年众多事件、如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得到广泛使用,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数万人。网络的公众议题填补了媒体议题的“缺陷”。由于网民们自己制造议题,它解构了官方媒体的“舆论一律”,受众可以在BBS上拥有更多的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以及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力。在SARS流行初期,主流媒体上基本上没有有关消息,但是在BBS上,在2002年12月份底就有相关报道。只是从整体上看,BBS的可信度低,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面对传统主流媒体的沉默,网络有人大声呼吁,当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发生时,有知情权与剥夺知情权是两个概念。当然,有知情权并不意味着民众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但起码是对民众生存状态的一种关怀,是对民众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的一种尊重。真正透明的媒体在面对一些如灾难或公共安全的一些传言时,应该把来龙去脉告诉公众,这是透明的媒体从保护每一个民众的角度应该做的,也是有效消除传言的最好方式。所以,当主流媒体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作了“沉默的大多数”时,主流媒体之外的BBS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为受众提供了更为民主的舆论空间。BBS空间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以及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使民众拥有相对更多的知情权、质疑权,拥有对信息更多的占有和传播的权利和自由。事实上,当人们通过主流媒体了解到的“民意”与BBS中的“民意”不符时,必然会降低民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所以,媒体在反映民意时,不得不以BBS为参照物,从而促进媒体报道与公众的互动,增强公众的话语权力。
一些国家的媒体,尤其是传统的主流媒体,正处在政治权力控制与资本拉拢的时代。一方面,国家政治权力控制着媒体的运作。界定了一条新闻报道原则:什么不能报,什么怎么报,什么只能报一点;另一方面,媒体要步入市场经济,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于是把眼睛盯在社会资本的控制者身上——广告商,尽量报道能引起颇具消费能力的群体注意的新闻,以吸引广告商的资本投入。政治权力与社会资本的结盟,决定了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向、领域和性质,很大一部分消费不起,或者说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弱势群体,因此被遗忘了。BBS在一定程度上为弱势群体提供了表达意见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为受众而存在,而不是主要为某个媒介组织、某种集团利益的需要而生存。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广告商人以及政治经济因素,而BBS天性比较自由独立,在政治或者经济实体的依赖性较少,这就使得BBS在舆论引导上很少有“舆论一律”的僵化束缚。BBS的建设与维护的低廉成本使得社会的各个团体以及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传播媒介,使得更多的社区、团体和个人拥有了对信息发送和接收的支配权,从而促进了小众传播的发展。理想的媒体应当为公众提供意见市场,但是由于受到政治、经济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传统的大众媒体并没有真正为公众开辟出意见批评与辩论的场所。大众媒体缺乏有效、高效的互动机制,无法提供完善的互动讨论的可能。借助大众传媒,一般公众很难获取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可能,意见市场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由各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如政党领袖、学者、商业巨头等发表意见及参与讨论,普通人很难直接参与。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官方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小规模的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以及平等性等等都是BBS突出的特点和优势。第四,传统的大众传媒均是单向传播信息,信息被“把关人”(Gatekeeper)过滤,很可能出现意识形态上的偏差,又加上纸介传媒的篇幅限制,很难使信息的报道及相关讨论极大丰富化、彻底深度化。依赖互联网的交互技术,BBS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舆论多元空间。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网络媒介BBS的三个主要特点而决定的。首先,BBS是一个自由的平台,它为网友提供了平等的畅所欲言的机会;其次,BBS议题的丰富性,谈论话题的广泛性,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甚至无法预先设定;再次,BBS高度的互动性,将新闻信息传播和发表多元意见的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BBS最大的特点是每一个用户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而且用户可以匿名提供信息。网络电子论坛的这一特性和功能,使个人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尽管BBS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理想的公共空间,但其并不能完全摆脱政治、经济、语言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研究中发现,当某个ID的话题在某个BBS中得不到影响时。该ID就会脱离该BBS而转移带其他BBS中去。因此,BBS在开辟公共空间的同时,也同样在切割公共空间。4.2.3博客群分析2005年以来,博客迅速崛起,作为Web2.0时代领起者,博客数量不断攀升。2006年9月,CNNIC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显示,2002年以来,博客的数量在中国增长了30多倍,截至2006年8月底,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超过3374.7万,成为互联网最大的热点应用之一。博客数量达到1748.5万,其中活跃个月至少更新一次),博客读者达到7556.5万。不仅精英、名人开博客,广大普通网民(所谓“草根”)开博客,连一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乃至政府官员也开博客。博客为769.4万(指平均一
依托各个大型门户网站在互联网建立的博客们,在不断进行网络人际传播的同时,基于职业、兴趣、地域、所在门户网站等的因素,自然而然形成了网络传播特有的群体传播形式――网络群体传播。中国教育人博客()是依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的针对教育、科研、学习的专业性博客,旨在搭建服务于所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最舒适的博客平台,全国大中小学各个学科教师纷纷在此开博,形成成千上万的博客群。博客群的形成是博客日益普及的必然现象。它的形成缘由在于网民资源共享的诉求和网络认可的诉求。一般来说,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可能更容易形成博客群,相仿的年龄、相同的职业、相同的学科、相同的学校、相同的教研室等一系列的相似性使这些“漂浮”在网络空间的独立特行的个人博客聚合成博客群。高校的博客群与此类似,只是相似元素没有中小学那么多,居于不同城市的同一学科领域的为教学科研之需开博的教师最为容易形成博客群,而且高校博客群中有一种特殊群体――大学生博客群,此类博客群也是基于班级或专业形成的。社会上基于职业特征形成各种类型博客群更是不可胜数,也有基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地点的,在共同的兴趣基础上形成的博客群,如中华彩票博客群等。目前,博客群在不断增多,在众多的博客群中凸现这一网络群体传播形式的特征。首先,博客群是在诸多相似性基础上形成的,相似性是维持它不断壮大的必要条件,群体的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由群组共同把握,群组成员从中获取自己最为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与其他成员共享自己的资源,群组如此不断扩充新成员发展壮大。其次,博客群一般都依托于大型门户网站而存在。如中国教育人博客的众多博客群依托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大学生博客群主要依托各大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天涯社区等、中小学教师博客群主要依托本校校园网或所在城市的中小学主管机构网络平台。再次,博客群参与者普遍文化素养、网络技能、专业技能较高。从博客群的成员来源,以及博客群中发表内容可以看出博客群成员绝大部分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大部分是高等教育,而且一般具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中等以上的社会地位、持续的兴趣爱好等。博客群成员的共同特征影响着博客群风格和水平,决定着博客群内容的价值取向和结构走向,使群体资源深度共享和广度扩展有足够的内在力量源泉。最后,博客群资源管理模式是自律自觉。尽管博客群中有日常管理员进行诸多日常事务的管理,如栏目设置、批准新成员、公告设置、添加链接等,可实际中博客群大部分资源信息的上载,共享源于成员的自律与自觉。共同的职业、兴趣、特征使成员在进行个人博客上载管理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对此设置群体共享,供群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共享对群组成员来说更多是发自内心需求,其实更深层次是网络认可诉求的表现,博客群参与者普遍文化素养、网络技能、专业技能较高,他们期望的来自网络的认可更倾向来自于“专业的”,“职业的”群体,这种认可更容易使其产生心理上满足感。4.2.4网络同学录分析近年来,网络同学录(如chianren、5460、xiaonei等)在我国青年网民中越来越受欢迎,其中有不少值得研究之处。网络同学录成功的原因分析(1)我国社会乡土观念的存在是同学录在我国社会有市场的一个心理因素。从社会研究来看,我国社会是一个家族社会,小到家,大到宗,“血缘”是构成我国社会的脉络。建国以来,“家族”被冲淡,原因之一,是“文化打革命”对旧有大家族的冲击;原因之二,是计划生育的推行导致家庭树状结构简单化的趋势。家族观念被转化成地域观念,即所谓的老乡。在大学里盛行的老乡会,就是这种心理变迁的印证,从而在人们心理定势中
形成“亲不亲,故乡人”的观念。于是,人们更倾向于从旧有的人际关系中寻找某种依托。(2)由于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以及社会变动或快,加上我国疆域幅员广大,使得网络同学录在我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网络的同学录,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上。1989年3月,原国家教委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拉开了改革大学生分配制度的帷幕;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简单的说,就是统包分配逐渐被双向选择所取代。特别是那些针对某些地区的从哪来回哪去的规定取消之后,高校别业生的流动更加自由。除次之外,区别于农业社会人被土地所束缚的状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变化加快,人们的流动性提高了。这往往造成人群分离,人际关系会越来越不稳定。因此,人们希望建立牢固社会关系的愿望更加突出。网络同学录正好适应了这样一种由于社会变迁的不稳定性所带来的心理需求。(3)相当数量符合条件的受众的存在我国目前的网民总数已经居世界第2位,所以同学录有着相当数量的消费者――网民存在。我国的网络同学录有一个非常稳固而且成梯状结构的受众群,这是它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而且一般来说,学历越高,其同学关系越多。基本分为:初中同学关系、高中同学关系、大学同学关系、硕士同学关系和博士同学关系,并且高中及以上学历者越来越多。(4)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式的存在网站要生存,必须要有稳定的营利模式。为了说明网络同学录与一般商业网站的区别以及其特殊的营利模式,我们先引用雅虎成功的个案做一类比。雅虎与一般网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本身没有资本,杨致远作雅虎的功能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检索,即从信息高速公路上汪洋大海一般的信息中,筛选出与主题相关的有用信息,可谓“无本万利”。一方面,由于雅虎本身的知名度及影响力的极度膨胀,雅虎这个品牌直接具有了巨大价值。这突出表现在,雅虎股票上市的第一天,人们处于对雅虎品牌的认同而争相购买,使其股票价值成数倍翻升,雅虎一夜间价值超过1亿美元。另一方面,由于雅虎影响力与日俱增,不是雅虎到别人那儿做广告,而是争先恐后到雅虎做广告。同学录本身并不是商品经济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同学录所做的其实非常简单,给有同学联系的受众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以其所带来的知名度作为吸引广告商的筹码。从风险规避来看,由于中国同学录面对的不是企业(企业单从外部来讲就具有产品周期缩短、成本压力增加、质量要求与客户服务要求增加、市场变化加快以及新的工作方式不断出现等压力),所以,中国同学录将不太受到经济起伏的硬向,它所建立的盈利模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模式。网络同学录的特点(1)由传受双方身份的明确性所带来的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统一。不像我们惯常所认为的“在互联网络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网络同学录中,人们彼此间比较了解,网络同学录是一种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化,双方很难掩藏真实的自己。(2)利用网络技术,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信息共享。在网络聊天室和电子邮件流行的年代,网络同学录打了一个中间差,利用共时与即时的双重特点以及人际交往的熟悉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3)实现了开放性与闭合性相统一。一方面相对熟悉的人群形成了闭合的人际沟通圈;另一方面,来访客人的介入,可以使这个原本闭合的人际沟通圈拓展为一个有共同兴趣的人群所形成的开放圈。例如,你想了解你昔日高中同学所在的大学时的班级,就可以先查询对方的学校、年级、系别、以访客身份
进入,同时,作为一种交换,也会留下登陆后的记录。(4)交流的目的性更明确,交流的效果也更好一些。除了班级登陆外,网络同学录还可以分为校园文学、真情祝福、人才热线、寻人启事、爱心捐助、商场购物、缘等几大板块。根据网民的运用情况可以看出,网络同学录的主要功能集中在留言以及信息查询上,如通过中国同学录的“缘”这一版块可以查询昔日的同学。以网络同学录为平台所进行的实际上是网络中的非正式组织传播与传统上的商业网站不同,网络同学录并不提供求双方的商业信息,也不作为物流的中间环节,相反,它提的供只是一种平台,让沟通双方(多方)有一个共知的、安全的、熟悉的环境。以网络同学录为平台所进行的实际上是网络中的非正式组织传播。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获得与生产,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也就是说,人们要能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了解环境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要获得关于环境信息,人们常常要借助人际传播。(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通过了解他人和让的渠道,就是人际传播。(3)自我认知互认知。自我认知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才得以形成,即通过他他人了解自己,来达到协作目的。而有效和相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相互认知更是离不开人际传播.这两方面是建立社会协作关系的必要条件.(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伙伴,可以让人产生愉快的心理反应.由于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大,人们非常又可能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里,或者是一个与原有朋友圈子、生活习惯大相径庭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身份认同危机需要进行心理整合.网络同学录实际上成为一个载体,一个可以共时与历时并存的人际沟通环境的载体",所以强烈的.4.3网络中的组织传播4.3.1组织传播的概念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的与成立的。所谓组织具有这样的结构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职责;组织系统得阶层或等级制。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两者都是组织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可以通过书面媒体、会议、电话、传真、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进行。网络作为一种计算机通信系统,给组织传播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正式组织内的网络传播主要指基于一个企业(或者单位)Intranet平台的传播。现代企业呈现出集团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一企业往往跨越不同的地区、国家、所生产、经营的产品也往往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分散在各地的分公司的情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交流大量的企业内部信息。另外,企业与客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4.3.2Intranet和Internet与组织传播(一)Intranet与组织传播
对于组织来说,要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可以依靠两种主要的网络技术;Intranet和Internet。Intranet主要实现组织内传播,而Internet则更多地实现组织外传播。Intranet指运用Intranet技术于企业内部的网络,是在一个组织特别是内部使用Internet技术实现通信和信息访问的方式。这是一个针对组织内的人员处理信息的集成机制。Intranet以企业内部网络为基础,以国际统一标准的www为界面,提供了良好的用户接口,可使用任何一种web浏览器在网络的任意结点方便地得到所需的信息。Intranet通过适当的安全措施可以直接接入Internet。利用E-mail,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可以方便地传递信息,并可进行远程信息传送,将企业总部的信息传送到用户的工作站上进行处理。可以说,E-mail已成为中型以上企业员工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它促进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应用,如一般的人事、财务管理系统等,并使企业逐步迈入无纸化办公的阶段。它也促进了新闻组讨论的应用。企业员工可就某一事件通过网络进行深入讨论而且讨论结果会自动记录在服务器中。在web上开展商贸活动,可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并可进行接受订单、产品展览、销售等信息服务。运用web的发布技术以及电子邮件和新闻组等技术使得企业信息的分散与收集更加方便,易于管理。信息流通刺激创意的产生,也使得跨功能与跨企业的沟通协调更容易进行。尤其是对于高度要求信息整合与程序配合的流程及供应链管理,方便的沟通工具可以发挥很大的促成效果。Intranet的最大优势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这使过去许多组织中下行传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被改变,上行传播变得更容易实现。在传统的组织内部,特别是企业中,信息的掌握程度是于权利相对应的。例如,中层管理者可以通过限制上、下级的信息沟通来保持自己的权利。而在Intranet中,信息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并且可以自由移动,因而不会停滞在管理曾中的任何一级。Intranet的使用,使组织的结构从金字塔式演变成网络式。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把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向网络式结构的转变,作为社会发展的十大趋势之一。约翰•奈斯比特认为,“网络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共享信息。因此,它可以提供一种官僚制度永远无法提供的东西—横向联系:“网络的存在可以促成自助,交换信息,改变社会,提高生产力和工作环境的质量,并且分享资源。网络的结构可比任何其他现有的组织以速度更快、更富有情感、更节省能源的方式传递信息。”约翰•奈斯比特所指的“网络组织”泛指各种组织,但组织结构的变革更多地是从企业这样的组织开始的。奈斯比特认为,“网络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共享信息。因此,它可以提供一种官僚制度永远无法提供的东西-横向联系。网络的存在可以促成自助,交换信息,改变社会,提高生产力和工作环境的质量,并且分享资源。网络的结构可比任何其他现有的组织以速度更快,更富有情感,更节省能源的方式传递信息。奈斯比特所指“网络组织”泛指各种组织,但组织结构的变革更多的是从企业这样的组织开始的。Intranet的应用,正是给这样的变革提供了契机。Intranet有可能对传统的传播手段产生冲击,例如,组织成员可能更喜欢用电子邮件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而使用Intranet作为传播渠道,既可能增强成员间交流的热情,拓宽交流范围,也可能削弱传播中的非语言辅助信息,从而影响传播效果。(二)Internet与组织传播组织外的网络传播Internet是实现组织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组织外传播根就信息流动的方向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即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一种是信息输出活动。比较常见的是通过Internet来宣传本组织,包括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等。在Internet上,宣传活动主要是建立网站与网络广告。4.4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互联网亦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网络被正式作为“第四媒体”提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声像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4.4.1互联网作为大众媒体的发展互联网是美国率先发展的。有人认为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是得克萨斯州的《沃斯堡明星电讯报》(1982年),更多的人认为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是1987年创于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当时,位于硅谷腹地的这家报纸捷足先登,把纸质报纸的内容悉数搬上了互联网,开创了网络报纸的新纪元。此后陆续有报纸驶上因特网。但都没有形成热点。截止到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纸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网络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在技术上都不那么便利。1994年11月,美国网景公司推出了其划时代的软件产品:因特网浏览器NetscapeNavigator1.0,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在网络的搜索与浏览,因而激起了第一次用户上网的高潮。美国目前著名的网络大众媒体有:,,,,,,等。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报刊——《华夏文摘》于1991年4月在美国创刊。在中国内地出现的一份网络报刊——《神州学人》创刊于1995年1月,由原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办,通过中国教育与研究网(Cernet)向全球发行,主要是为出国留学人员服务。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也在网络开办了电子网络版。根据中国网络大众传播1995年以来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本质上的不同特征,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酝酿发展阶段(1995年10月—1997年5月):这是中国网络大众新闻传播发展的初始阶段。其特征表现在:(1)上网媒体数量少。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7年10月统计,截至1997年5月,以各种形式上网的新闻传播媒体约为36家;(2)上网媒体一般无独立域名建设的网站,多为借助网络公司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委托网络服务商进行制作;(3)上网信息一般为单一的文字信息,无多媒体信息;(4)不能定时更新信息;(5)缺少及时交互功能;(6)除《人民日报》这样极个别的网站外,基本上无数据查询功能;(7)中国新闻最高管理机构还没有对新闻媒体在互联网络的运作进行直接管理。2、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5月—2000年):加速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建设并运行独立网站;(3)尝试使用多媒体信息;(4)定时更新频率快;(5)开发使用网络交互功能,加强与读者的联系;(6)开发网络动态数据查询功能;(7)多版本多语种多站点的建立。此阶段突出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 2025翻译作品出版合同样书
- 2025年南昌货运从业资格考试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2025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模板 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电工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建设法规与经济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师综合素质强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财务分析报告范文简
- 2025公司租赁合同范本
- 2025环评技术咨询合同协议书
- 排球试题题库
- CJJT148-2010 城镇燃气加臭技术规程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答题提纲
- 试验检测方案
-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案例
- 小提琴入门教学法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四川音乐学院
- MOOC 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高尔斯华绥《品质》原文阅读-中学语文在线
- 西方文明史导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过程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 《小巴掌童话》试题及答案共6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