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_第1页
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_第2页
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_第3页
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_第4页
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名称: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首席科学家: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一、研究内容和课题设置1.项目计划任务书原定内容

重点研究肝病(病毒感染、纤维化、硬变、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细胞癌)等病变和癌变器官有关的功能蛋白质组群,识别一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或与病理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质;重点研究人胎肝组织或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调控网络和蛋白质谱、蛋白质功能连锁图,规模化确认500种以上新型人源蛋白质,并发现一批具有重要医学应用前景的新型蛋白质;研究和发展能支撑上述重点任务的分离和鉴定的技术体系、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平台、以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生物信息学技术支撑平台;同时适度开展与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脊髓损伤修复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支撑技术平台的整合及其规范化、高通量化,复杂蛋白质组样品高效分离、规模鉴定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蛋白质相互作用及蛋白质功能网络的分析技术体系,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研究;造血系统蛋白质表达谱的绘制及其转录组-蛋白质组的比较研究,造血系统重要蛋白质复合体中蛋白质的功能连锁图和物理连锁图绘制,重要蛋白质复合体新型蛋白的规模化研究;肝脏病毒感染-肝硬变-肝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修复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研究和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稳定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平台。建立高通量、特异性蛋白质组样品制备方法,完善二维凝胶电泳-生物质谱的高通量和自动化技术;建立规模化的修饰蛋白质组技术,包括分离和鉴定磷酸化和糖基化蛋白质。研究和发展混合蛋白质或酶解肽的多维多模式色谱/电泳高效分离和质谱高灵敏鉴定技术、混合蛋白质的色谱/电泳-质谱/激光荧光分离和鉴定技术、混合蛋白质的毛细管等电聚焦-电喷雾质谱分离与鉴定技术以及共基质的凝胶电泳-质谱技术;建立大规模、高通量获取蛋白质组功能和相互作用谱及蛋白质连锁群的新技术,重点研究高通量酵母双杂交筛选系统,发展新的可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的光谱/电化学技术体系。应用上述平台支撑人类重大疾病蛋白质组研究。研究和建立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学技术体系、蛋白质组系列数据库、蛋白质组功能连锁群分析的理论模型及相应算法,包括:通用数据库、结构域数据库、二维电泳图数据库、翻译后修饰数据库、三维结构数据库、集成基因组数据库、代谢通路数据库、知识库等。开展功能蛋白质信息结构与功能分析、生物信息学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发展新技术,开发新的软件,进行若干重要算法的比较分析研究。为我国蛋白质组学和生物医学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的学术、技术支撑。选择与人类重大疾病和人类重要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系统、器官、细胞,如已有转录组基础的胎肝和造血CD34+细胞体系,研究这2种组织和细胞系的重要生理/病理体系或过程的蛋白质表达谱和蛋白质连锁群。阐明胎肝、造血系统基因转录和翻译调控的规律及其生理意义,发现并确认一批人源新基因,建立功能蛋白质群及其蛋白质功能连锁图和物理连锁图,并揭示其对造血系统功能的影响。发现或确认500种以上人类新型蛋白质,探索蛋白质表达的群集调控规律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以严重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肝炎、肝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为对象,研究和发掘一批与所述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质群,分别用比较蛋白质组技术研究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变-肝癌、肿瘤复发/转移以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变化;研究和建立与重大疾病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数据库;并以上述胎肝研究建立的相关蛋白质表达谱和蛋白质连锁图为基础,研究和探索肝炎和肝癌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理,探索适当的干预措施,为重大疾病的防诊治提供新的预警、诊断标志物和新的药物靶标。(具体说明每个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经费比例等)专题1:蛋白质组学支撑技术体系的研究预期目标:建立高通量、规模化、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蛋白质组组分谱研究的技术平台与蛋白质组功能谱研究和功能蛋白质筛选的技术体系,并应用于项目组重大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研究。课题1.支撑技术平台的整合及其规范化、高通量化研究和建立与质谱相匹配的高灵敏银染方法,提高二维凝胶电泳分离与鉴定的效率;建立功能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分析鉴定的新方法;研究蛋白质样品的全息制备和展现技术、预处理与分离富集技术。l 研究和完善现有的二维凝胶电泳—生物质谱的主要技术平台,l 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l 研究和发展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糖基化、磷酸化等)、亲和或同l 位素标l 记、原位检测及高通量筛选的新方法。l 研究和发展蛋白质复l 合体亲和提取或免疫亲和沉淀一维凝胶电泳-质谱鉴定新方法。l 发展和应用多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承担单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课题负责人(见下划线)及主要学术骨干:夏其昌、蔡耘、冯小黎、曾嵘课题2.复杂样品蛋白质组高效分离、规模鉴定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建立混合蛋白质酶解肽的多维多模式色谱-质谱/质谱分离、质量标记的序列鉴定技术;研究混合蛋白质的色谱/电泳-质谱/激光荧光分离和鉴定技术;探索混合蛋白质的毛细管等电聚焦-电喷雾质谱的两维分离与鉴定技术。l 研究和建立以多维多模式色谱/电泳—生物质谱为主的新技术平台。l 重点研究和建立多维共柱色谱-电喷雾质谱混合蛋白酶解肽的二维分离鉴定、毛细管等电聚焦-电喷雾质谱蛋白二维分离鉴定和多维多模式色谱/电泳/激光荧光与电喷雾质谱的蛋白二维分离鉴定平台。承担单位:复旦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杨芃原、张玉奎、邹汉法、张祥民、陈先课题3.蛋白质相互作用及蛋白质功能网络分析的技术体系研究不同类型的多报告基因酵母双杂交筛选系统,降低假阳性率。建立可用于广泛待测蛋白编码基因表达载体的不同接合型酵母菌株及可进行自动化检测并定量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的报告基因。研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谱、电化学发光/荧光和生物传感器的超微量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信息的检测技术。l 发展以高通量酵母双杂交为主的蛋白质网络分析技术平台。l 研究和发展可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电生物化学为主的光谱/电化学技术平台。l 研究蛋白质连锁群组装及调节规律,l 实时监测其反应的动态过程,l 提供其蛋白质功能连锁群和网络的重要信息。承担单位:复旦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霍克克、杨秀荣、李育阳、王建国专题2:重要生理、病理体系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预期目标:通过对造血系统(如胎肝和CD34+造血干/祖细胞细胞)表达谱、蛋白质功能连锁图、物理连锁图和一批新型蛋白的功能研究,揭示重要生理、病理体系的功能蛋白质组变化规律,发现或确认一批(500种以上)人类新型蛋白质,加深对生命基本活动的全面认识,为重大疾病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以及新型生物制剂开发奠定基础。课题4.胎肝及造血干/祖细胞的发育、分化调控网络的建立通过高分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高通量酵母双杂交、生物传感器、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研究肝脏、造血系统内重要蛋白质复合体中蛋白质的相互关系,绘制出功能连锁图和物理连锁图,并研究其蛋白质相互作用在一些重要生理活动(如系统迁移、定居等)中的功能。l 建立肝脏系统调控网络图(包括蛋白质表达谱和蛋白质功能连锁群)和主要调控分子的作用图谱。l 建立胚胎造血系统发育分化、迁移、定居调控网络图。l 建立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分化的调控网络图,l 并建立相应的转录组-蛋白质组联合数据库。l 发现一批具有医学价值的重要新型蛋白质。承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贺福初,王志勤,万晶红、李勇专题3:重大疾病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预期目标:通过对肝炎-肝硬变-肝癌以及肿瘤复发转移、神经系统疾病与损伤、心血管疾病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和群体化的功能验证,揭示它们的发病机制,提供上述重大疾病预警、预防、早期诊断的新型标志蛋白质或药物靶标。课题5.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建立和分析从肝脏病毒感染经肝硬变进展为肝癌病程相关的系列蛋白质谱以及相关的蛋白质群,规模化研究差异蛋白质群的变化规律,确定一组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蛋白质分子和筛选肝癌高危人群的新的肝癌标志物,阐明其对这一病程作用的机理和意义,并为肝癌的早期诊治和药物开发确定新靶点。l 利用激光捕获技术(LCM)等获取临床原位癌及转移癌灶或基因剔除所致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l 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分析;l 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蛋白质表达谱变化规律和蛋白质群的相互作用网络。l 鉴定导致肝细胞从肝炎病毒感染经肝纤维化、肝硬化进展为肝癌的重要蛋白质群,l 系统认识该疾病过程中蛋白质组演变的内在规律。l 筛选新的肝癌标l 志物,l 用于高危人群监测、普查和早期诊断,l 开拓肝癌防治和新药研发的新靶点。l 发现新的肿瘤抑制蛋白并确定其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承担单位: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陈正军、刘银坤、丛文铭、赵慕钧、杨晓课题6.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修复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以研究蛋白酶对淀粉样肽Aβ和突触核蛋白的降解作用为切入点,从蛋白质积聚和降解两方面认识老年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理。以一种全新的脊髓组分损伤模型为基础,探讨脊髓损伤、修复的分子机理;通过诱导成熟神经元分裂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初步阐明诱导神经元分裂的蛋白质组机制。l 神经退行性变过程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l 脊髓和脊髓组分损伤、修复l 的分子机理研究。承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课题负责人及学术骨干:刘少君、彭小忠、丁勤学、胡红雨课题7.心血管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动态观察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发生及其所致细胞凋亡,肥大/增生和异常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组的变化;比较分析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样的蛋白质谱,深入认识心肌肥大、心肌梗死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重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发现和鉴定可供疾病预警和诊断的标志性蛋白质及进行药物研发的靶标分子。l 利用已建立的中国人心血管健康资源库及心血管病病人的样品库,l 分析其在不同l 健康状况下的蛋白质谱。l 动态观察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发生及其所致心肌细胞凋亡、肥大等过程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生及异常分化等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变化。l 研究心血管细胞损伤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l 发掘高血压、心肌肥大、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重要心血管疾病病理过程的关键蛋白,l 进而l 发现可供疾病预警和诊断的标l 志性蛋白质及进行药物研发的药靶分子。承担单位: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军事医学科学院环境医学研究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姚志建、钱令嘉、顾东风、唐建国课题8.肿瘤发生与转移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应用我国特色的人源肿瘤细胞株系和组织样品,采用2DE等蛋白质组技术,特别通过高分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分析,绘制不同时程、不同逆转(应用分化诱导剂或肿瘤转移抑制药物)状况下肿瘤转移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群,发现可用于恶性肿瘤预警、早期诊断和治疗靶标的关键蛋白质。l 应用我国特色的人源肿瘤(如白血病,l 鼻咽癌),l 发现肿瘤转移相关的蛋白质群及其相互作用网络;l 比较不同l 时程、不同l 状态肿瘤病人血样、尿样的蛋白质组规律性变化,l 发现可用于恶性肿瘤预警、早期诊断、治疗靶标l 的标l 志蛋白;承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梁宋平、黄秋花、丁彦青专题4: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研究预期目标:研发大规模、高通量的蛋白质组数据自动化注释系统,建立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并与国际相关数据库接轨的数据库及其服务体系。课题9.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与系列数据库的建立建立蛋白质组系列数据库与服务系统,包括:通用数据库、结构域数据库、二维电泳图数据库、翻译后修饰数据库、三维结构数据库、集成基因组数据库、代谢通路数据库、知识库等。开展人类蛋白质组的信息结构分析、功能蛋白质组相关信息分析。进行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发展新技术、新软件,进行若干重要算法的比较分析。l 蛋白质组系列数据库与服l 务系统的建立。l 蛋白质组的信息结构分析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方法研究。l 蛋白质组-转录组相关信息的对比分析。l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的标l 准化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研究。l 大规模、高通量的蛋白质组数据自动化注释系统研发。l 蛋白质组功能连锁群理论模型建立。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李亦学、朱云平、缪有刚2.后三年调整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调整如下:以严重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肝炎、肝癌疾病)为对象,研究和发掘一批与上述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质群,分别用比较蛋白质组技术研究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变-肝癌的蛋白质组,研究和建立与重大疾病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数据库;研究具有基因表达谱研究基础的肝脏和肝脏疾病的重要生理/病理体系或过程的蛋白质连锁群。选择与人类重大疾病和人类重要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系统、器官、细胞,如已有转录组基础的胎肝和造血CD34+细胞体系,研究这2种组织和细胞系的重要生理/病理体系或过程的蛋白质表达谱和蛋白质连锁群。阐明胎肝、造血系统基因转录和翻译调控的规律及其生理意义,发现并确认一批人源新基因,建立功能蛋白质群及其蛋白质功能连锁图和物理连锁图,并揭示其对造血系统功能的影响。发现或确认500种以上人类新型蛋白质,探索蛋白表达的群集调控规律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以上述胎肝和病肝研究建立的相关蛋白质表达谱和蛋白质连锁图为基础,研究和探索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理,探索适当的干预措施的可能性,为重大疾病的防诊治提供新的预警、诊断标志物和新的药物靶标。建立和完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稳定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平台。建立高通量、特异性蛋白质组样品制备方法,完善二维凝胶电泳-生物质谱的高通量和自动化技术以及大规模的修饰蛋白质组技术和定位技术。研究和发展混合蛋白的二维阵列色谱-质谱/激光荧光分离和鉴定新技术、中孔分子筛基质的MALDI新技术、混合肽的多维色谱/电泳高效分离和质谱高灵敏鉴定技术;建立大规模、高通量获取蛋白质组功能和相互作用谱及蛋白质连锁群的新技术,重点研究高通量酵母双杂交筛选系统,发展新的可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的光谱/电化学/质谱技术体系。应用上述平台支持人类肝脏蛋白质组和肝脏疾病蛋白质组的研究。建立和完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生物信息学技术体系、蛋白质组系列数据库、蛋白质组功能连锁群分析的理论模型及相应算法,包括:通用数据库、结构域数据库、二维电泳图数据库、翻译后修饰数据库、三维结构数据库、集成基因组数据库、代谢通路数据库、知识库等。开展功能蛋白质信息结构与功能分析、生物信息学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发展新技术,开发新的软件,进行若干重要算法的比较分析研究。研究恶性肿瘤以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变化,确认或发现一批功能明确的人类新型蛋白质,并对一些有潜在应用前景的蛋白质做进一步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关系研究。课题设置的调整原来9个课题合并为7个,另增加1个,总共8个课题组。课题1.支撑技术平台的整合及其规范化、高通量化课题2.蛋白质组的高效分离、规模鉴定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连锁网络研究课题3.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与系列数据库的建立课题4.胎肝及造血干/祖细胞的发育、分化调控网络的建立课题5.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课题6.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课题7.恶性肿瘤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课题8.蛋白质组学领域中的抗体技术与应用课题设置说明。首先,基于我国现有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平台的整合与完善,构建新型的高通量、高灵敏度、高适应性和高准确性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和技术体系,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课题1-2)。其次,基于我国基因组学,尤其是基因表达谱(即转录组)研究的系列性重要发现,依托本项目所构建的技术平台,选择与重要生命活动和重大疾病相关的生理、病理体系,在系统、器官、细胞等重要层次上,结合肝脏器官发育、造血干/祖细胞分化等基本生命活动,建立其蛋白质表达谱及功能连锁图,并通过转录组—蛋白质组的系统比较研究,认识基因表达的群集调控规律,发现一批具有重要功能的新型蛋白质(课题4)。继而,在对重要病理生理体系蛋白质谱取得系统认识的基础上,选择对我国人群生命健康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如肝炎和肝癌为重点目标(课题5)(并兼顾恶性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与损伤等,课题6和7),以其重要和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为切入点,发现新的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干预密切相关的蛋白质群,鉴定重大疾病预警、诊断的标志蛋白质和新的药物靶标分子,并发展肝脏抗体制备和应用技术(课题8)。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系统,主要对肝脏和肝脏疾病的蛋白质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建立系列蛋白质组数据库,不断发展系列的理论认识及应用技术,形成“理论与技术上能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应用上能强有力地支撑并推动我国人群重大疾病的防治,并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注入系列候选产品”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在项目后三年计划中,我们进一步确定了主攻方向:肝脏和肝脏疾病蛋白质组学以及相关胎肝及造血干祖细胞蛋白质组学(课题4和5),支撑平台(课题1-2)和生物信息学(课题3)主要为主攻方向(课题4和5)服务。同时通过及时增加课题8,为我国今后在肝脏抗体研制技术与应用领域奠定基础。肿瘤、心血管病、神经损伤和神经疾病等(课题7,6)被列为一般探索研究课题。

承担单位和研究队伍调整如下:课题1:经调整,课题组长换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曾嵘研究员担任(原课题组长退休),副组长由军事医学科学院蔡耘副研究员担任。参加的研究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研究人员。课题2:经调整后,课题组组长由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担任,副组长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担任。参加的研究队伍包括复旦大学蛋白质组研究中心、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化学物理所色谱中心;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课题3:课题组长副组长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亦学研究员和军事医事科学院朱云平副研究员。研究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员。课题4:经调整,课题组长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姜颖副研究员,副组长为南方基因组研究中心王志勤副研究员。研究人员包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功能基因研究组的研究人员。课题5:基本参加单位保持不动,人员略有增加。组长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的陈正军研究员,副组长为复旦大学刘银坤教授。研究队伍包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了加强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研究,特邀请复旦大学闻玉梅/袁正宏研究组(医学分子病毒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参加肝炎引起的肝癌比较蛋白质组研究,特邀请查锡良(糖复合物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参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课题6:调整后,课题组组长为军事医学科学院钱令嘉研究员,副组长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彭小忠副研究员。参加的研究队伍包括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课题7:经调整后,课题组组长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陈主初教授,副组长为湖南师大梁宋平教授。参加的研究队伍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疾病蛋白质组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湖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第一军医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新加入本课题的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课题组8:课题组组长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孙启鸿研究员,副组长为第一军医大学李明教授,研究队伍包括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孙启鸿课题组,第一军医大学李明课题组(新加入单位)的研究人员。调整前调整后承担单位数2020总人数9189正高3736副高3332中初级1515博士后69研究生3360二、研究目标1.项目计划任务书原定内容1.总体目标●整合我国已有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建立国际同等水平的高通量、规模化、高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稳定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通用技术平台。●针对与人类重要生命活动和与人类重大疾病紧密相关的系统、器官、细胞三个重要层面,建立2-3种具有基因表达谱(即转录组)研究基础的重要生理、病理体系或过程的蛋白质谱和蛋白质连锁群,确认或发现1000种以上人类新蛋白(即达到人类总蛋白质数的1%),探索蛋白质组的群集调控等规律。●以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肝炎、肝癌、心血管疾病等)为对象,发掘一批与上述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质群,为其防诊治提供新的疾病预警、诊断标志物和新的药物靶标。●建立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生物信息学技术体系、蛋白质组系列数据库、蛋白质组功能连锁群分析的理论模型及相应算法。 最终使我国蛋白质组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并在国际同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为我国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蛋白质组学的学术、技术推动。2.五年目标●改进和完善蛋白质组的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质谱鉴定的技术体系;发展和建立多维多模式色谱/电泳分离—质谱/光谱鉴定的技术平台。●建立人胎肝组织或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调控网络和蛋白质谱、蛋白质功能连锁图。完成蛋白质表达谱与已有基因表达谱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探讨蛋白质组的群集调控规律及转录、翻译差异调控规律;通过蛋白质功能连锁图的分析和比较,建立上述重要系统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发现信号传导通路间新的cross-talk。从上述体系中,规模化确认500种以上新型人源蛋白质,并发现一批(10-50)具有重要医学应用前景的新型蛋白质。●建立正常肝(胎肝、成人肝、再生肝)、病理肝(病毒感染、纤维化、硬变、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细胞癌)、神经退行性病变、脊髓损伤修复的比较蛋白质谱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