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理论专题八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粮食、棉花、肉类、禽蛋等主要农产品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等210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并成为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兴电子产品和彩电、冰箱、汽车等现代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大国。中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50年只有62亿元,2008年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底达到194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已成为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52―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679亿元增加到30多万亿元,实际增长76.8倍,年均增长8.1%。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GDP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
现有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经济奇迹”。—林毅夫如何解释中国经济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管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占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占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又好又快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制优点:(1)能集中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2)在宏观上统筹规划经济总量,合理布局经济结构;(3)防止两极分化。评价: 这一体制建立以后,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综合国力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对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解决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问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粮票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权力过度集中的国家统制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排斥了市场机制的功能,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管理方法以行政手段为主,忽视了其他手段尤其是经济手段的重要作用。分配制度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僵化的体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自我封闭造成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过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必然引发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1992—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明确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不涉及“姓资”“姓社”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年的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市场经济正式写入宪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并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理论。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根本区别。
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与平等性;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国际交往中,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准则。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同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致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1、美国和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里根在美国上台和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上台开展“新保守主义革命”而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模式。 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崇尚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论,认为国家干预不仅不能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且会限制市场经济的功能发挥和自我调节。 主要特征是: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自由开放程度高,就业竞争压力大。2.德国、法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的社会市场型经济模式
以二战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为主要代表,其理论基础是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理论,它也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自由竞争,但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区别是,它反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张实行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国家干预,奉行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的结合。 欧洲大陆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于英美模式的主要之处: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或计划)的结合;强调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公平。3、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20世纪50-60年代后,在日本以及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投资等措施,指导经济发展,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东亚模式”,也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同欧洲大陆模式有类似的地方,但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要大,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调节引导经济,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计划以及财政、金融政策和其他经济行政措施,都有较强的经济约束力和指导作用。
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如美、德、日等国是以私有制为基本的经济制度,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制度基础上。 2.收入分配方式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如美、德、日等多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效率为基本准则,对公平关注的相对少一些。而中国和瑞典等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更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面积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或转移支付,力图兼顾公平与效率。 3.政府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不同,其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同。在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中,虽然政府的作用也很作用,但公共职能的领域比较窄,作用范围比较小。而德国、日本等国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的力度就比较大。中国是在进行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之后转入市场经济的,其政府的作用和干预的程度都很大,与德国、日本比较也有很大差异。问题一:渐进改革必然造成双重体制的长期并存。在相当长时期内,原有的计划经济作为一个体系已经被破坏,但新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资源配置机制和经济运行的混乱,使改革付出了巨大代价。问题二:中国式渐进改革是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推进的,创造了一条走向市场经济的成功道路,但也造成了处于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改革的长期滞后。问题三:中国式的渐进改革是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它创造了高速发展的东部地区,并带动了全国增长,但客观上也带来了东、西部差距的拉大。2、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
如何处理好“市场与市长”的关系?深圳某官员:
“政府应出手干预房地产市场”
2009-08-1112:11
深圳新闻网
——“深圳的房价全国最高,会对深圳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政府不调控,市场价格长期看涨”——“政府应该限制大户型,增加中小户型和保障性住房开发”舆论观点
政府应该该退出对商品房的干预
2009-09-2108:38:56来源:大洋网
很多人觉得,一些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尊重”,似乎是带选择性的:房价低时,设法救楼市;房价高了,便尊重市场。这种看法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政府首要责任是对经适房和廉租房作合理定价,并制定规则,监察商品房有无乱收费,以及有无明码标价、价格联盟等行为。此外,无论房价涨跌,都不应轻易干预。
我国的住房商品化催生了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市场和一大批的房产富豪。但房价的节节攀升超过了大部分人的购买力,引发巨大的社会争论。老百姓:政府应该加强干预,稳定房价……开发商一:房地产市场应自由运行,政府应少干预(房价高的时候);开发商二:政府应该加强干预,救救房市!(房价走低或市场冷清的时候)
我国现行政府体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束缚,而且依然保留若干战时体制的烙印。这种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化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它与经济现代化、市场化是不适应的。
“市场与市长”问题,本质上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自觉的调节作用,又需要大量国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干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和政府以保证社会发展的稳定,同时又必须在许多领域内逐渐对国家现有权力进行限制。必须反省“万能政府”模式,通过改革使政府行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时,应当以市场竞争为主,宏观调控只能在市场竞争不能起作用的领域发挥作用,维护市场的基础性地位,保证市场正常竞争的进行,而不是采取种种措施,过多干扰市场运行,甚至去参与市场竞争,妨碍市场机制运作,其侧重点应在于以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更好地保证市场竞争作用的发挥,维护市场秩序,在不破坏竞争法则和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对社会分配环节进行必要的调节,使收入分配取向公平,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平稳运行。3、国有企业垄断?
中国移动发布的2008年全年财报显示,其中2008年营业额达4123亿元,平均每天赚3.09亿。2005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宣布:中石油集团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实现收入6720亿元、税费1410亿元、利润总额17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30.8%和36.3%。
有舆论认为,不仅仅是水、电、石油、煤气、烟草、邮政、电信、铁路等行业几十年如一日维持着坚不可摧的行业垄断地位,就是教育、医疗、房地产(主因为土地垄断)等领域,其行业垄断地位也呈不断加剧和恶化之势。新闻链接公众对垄断行业的质疑
公众质疑一:靠垄断价格获利、垄断利润获得高收入,损害消费者利益。公众质疑二:妨碍竞争,造成垄断,降低全社会经济效率。公众质疑三:阻碍科技创新,科技投入低,只有1%多一点,而国际标准2%才算正常,5%才有竞争力。公众质疑四:垄断行业资产与营业收入惊人发展,在社会责任承担与社会公众福利方面却不尽人意。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企业捐赠”课题组在对上海503个企业样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捐赠的总体水平为0.39,其中民营企业最高为0.87,三资企业次之为0.36-0.62,国有企业最低为0.2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有企业存在相对较弱的社会责任偏好。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垄断行为的存在严重干扰了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1995年至2005年,全国共查处垄断案件6548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2007年8月30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其中第一条规定:“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4、市场改革中的道德缺失市场经济中,我们成为了化学家:苏丹红,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瘦肉精、吊白块、王金黄块黄、蛋白精,硼酸与硼砂、硫氰酸钠、玫瑰红B、美术绿、碱性嫩黄、酸性橙、工业用甲醛、工业用火碱、一氧化碳、硫化钠、工业硫磺、工业染料、罂粟壳……“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绝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商业道德下滑,根源或在“市场经济不讲道德”的谬论流传。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拜金经济,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应该以普遍的道德下滑为代价,这是根本误解。对商业道德理解和要求方面的差距,可能是当前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事实上,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信用经济,不能离开道德原则的节制。相比于暴力等手段,市场竞争的利益分配方式,更为理性,更为道德,且可以持久。所以,任何人都不该以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的心态看待市场经济,而应该将市场规则视做文明的助推器。如何认识中国市场经济中的问题?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许多相互联系的重要方面的改革,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三、成熟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直接联系在一起。5、西方为什么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二、公有制占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并存——充满活力的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基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实质上是所有制问题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内涵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是指国家代表全体劳动者对其所属生产资料加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产权主体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共同投资而组建的产权多元化法人企业的经济形式。如: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人们占有、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江泽民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都是公有制实现的重要形式。
必要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社会的性质。——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够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实施宏观调控,从全局利益出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就是公有制。邓小平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1)就全国范围而言,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2)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思考公有制企业如何体现“公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 外资经济是指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包括港澳台资本)在我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济。必要性(1)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经济复杂多样,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要千差万别,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包揽一切。(2)非公有制经济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非公有制经济产权清晰,它生在市场,长在市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较强;它必须也只能自负盈亏,自担风险。(3)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资源全球性流动,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外资将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式继续进入我国。(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增强经济活力,调动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能发挥重要作用。
“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邓小平
“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并不是由国有经济所占份额的多寡决定的。在不存在掌握全部生产资料的一小撮剥削者和一无所有的劳苦大众之间的阶级分化的条件下,只要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有效地防止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无论国有经济成分是多少,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有保证的。”
——吴敬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从1989年到2001年,虽然国有企业户数从10.23万户减少到4.68万户,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从3895亿元增加到14632亿元,年均增长11.67%,比GDP年均增长9.3%高出2.37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由7033亿元提高到39588亿元。截至2002年7月,国有经济在一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按销售收入计算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石化69.3%、石油92.1%、电力90.6%、汽车72.0%、冶金64.4%、铁路83.1%、兵器99.5%。船舶与航空航天84.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个体工商户由1978年的14万户发展到2001年底的2433万户,注册资金3436亿元。私营企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1992年以后一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底已达到203万户,从业人员2714万人,注册资本18212亿元。2000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纳税1177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3%。——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日。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公平政策待遇——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支持中介发展,完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协调金融危机中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2009年的一次国务会议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一)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制定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二)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鼓励各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扩大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的发行规模。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逐步扩大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坚决清理和禁止不合理收费,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四)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中央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和地方政府都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鼓励大型企业加强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支持中小企业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软件开发、网络动漫等新兴产业发展。(五)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业务。落实出口退税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六)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积极培育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清理并进一步减少、合并行政审批事项,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服务。思考非公有制经济是否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六个为什么之:充满活力的经济制度三、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分配观——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与按需分配相比,按劳分配虽是一种较低形式的分配方式,但与公有制相结合,因此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消费资料。按劳分配原则在党内的曲折发展“文革”期间,按劳分配原则被“四人帮”污蔑为“资产阶级法权”。邓小平1975年8月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1978年5月5日,在邓小平指导下,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同志撰写了《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一文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使按劳分配的名誉得到了正式的恢复。1978年5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特约评论员”文章《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使按劳分配的名誉得到了正式的恢复。图为当年《新华月报》刊载的此文。
什么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涵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 (1)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性质客观上要求实行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 第二,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 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上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用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那里得到相应报酬的分配方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什么是生产要素?
所谓生产要素(FactorsofProduction),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社会根据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和贡献对投入主体进行的报酬返还。
——来源:“百度百科”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要类型第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第二,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第三,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现阶段的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个体劳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按资金分配按资本分配社会保障收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1)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是对立的,从广义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也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形式。(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有利于培育和完善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调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经营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中奖3.6亿,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河南一彩民独中奖3.59亿,为中国彩票史上最大奖。
论点:
——看法一:彩票中奖是“不劳而获的偶然所得”,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定义,应属于其他分配方式。 ——看法二:买彩票中奖所得收入,属于全国收入的再次分配,就是第一次分配完后又循环到下一轮的再次分配,彩票业属于福利事业,一般都是纳税人的钱再次集中然后再次分配, ——看法三:属于按劳分配,因为你出钱买,使用了劳动力。 ——看法四:彩票中奖属于奖金类别。所以,它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分配(工资,津贴,奖金)。思考:你同意以上哪种看法?(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1、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2、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3、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问题一: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主要表现为:一是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1991年为0.282,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10年上升1.62倍。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2.2,2000年为1:2.79,2001年扩大到1:2.9。2008为1:3.3;三是地区间差距扩大。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例,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之比为1:3.3。四是行业之间,最高的金融业收入水平达40312元,是全国平均工资的2倍,其29.6%的增速也居各行业之首,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1.3个百分点……
1、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问题二:财产的集中度越来越强,居民家庭财产的差别越来越大 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另外80%的家庭占有财产总额的53.6%。与此同时,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出现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值的比例目前约为66.4%,在最低的20%的家庭中,户均拥有的金融资产只有居民金融资产总额的1.3%。问题三: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分配”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两种极端现象同时并存。“平均主义”并没有彻底根除,主要表现在工资收入(不包括工资外收入)分配上,多数国有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内部工资收入分配差距偏小。与此同时,在工资外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现象。工资外收入、垄断性收入和非法非正常收入是引起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根源。
问题四:收入分配不规范
一是工资支付不规范,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象;二是工资提取不规范,实行工效挂钩企业的计划外、基数外提取工资现象较普遍;三是部分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超过工资总额的4%的标准进入,变相提高收入;四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务消费”随意性太强,缺乏合理有度的约束。
问题五:整体收入结构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二是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与中央关于“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尚有差距。我国城镇居民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格局还远远没有真正调整到位,其它要素参与分配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比重。
前提: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共同富裕不是同一时间以同量及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那样只会导致共同贫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着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的扩大差距的因素;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在处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2、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思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富”与“共富”二者之间哪个更为紧迫???原则: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具体措施:第一、强化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力度
调节收入分配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一是制定倾斜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三是对借助权力和垄断地位获取暴利,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第二、完善税制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并加强征缴。目前收入差距,更多地体现为财富占有上的差距,对不动产、金融资产收益以及财产的继承与赠与,要设置税种税率,征收房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税种来进行调节。第三、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制定反垄断法,清除市场准入壁垒。对于某些垄断行业严重存在着收费过高过乱等问题,一是要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二是要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三是要完善明码标价有关规定。第四、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管理托低、扩中、限高、打非、保困视点:个税改革(四)社会保障什么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维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利,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减轻社会震荡而建立的一整套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一)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三)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平衡器。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以经济安全,保障其因社会和经济不测造成的伤害得到补偿。社会保障总体框架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取得的成就
第一,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并且持续快速增长。如除以往正常的财政拨款外,对最低生活保障的补贴和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障的补贴,从1998年开始的20多亿元到现在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已经到达了4000多亿,相当于国家财政的12%强。
第二,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2006-2007年是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建设值得兴奋的一年:一是农村五保户实现了由以前的农民供养变成由国家财政供养;二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去年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承诺的是到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三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在各地方的进展明显加快,在人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承诺2007年要在农村地区全面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免除了农村居民的生存危机和生存恐惧。
与此同时,城市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的步伐也在进一步加快:一是在东北三省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06年发布并实施了新的政策文件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由过去的混合结构转化为板块结构,其中个人账户的缴费率全国统一为8%,它由个人负担并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对个人账户的基金要实行审计管理,同时还将试点地区扩展到10多个省市;二是在医疗保障方面,中央正在研究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方案,总理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07年开始试验;三是在社会救助制度方面,城市低保制度在改进中得到了巩固,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慈善事业等均有了明显的进展,等等。
第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同步加快。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国民教育福利,2006年通过并于2007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范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并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实行免除学费杂费的福利性;二是住房福利制度建设不仅已经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而且值得期许的公共房屋政策将在不久后形成,解除城乡居民住房困难的保障性制度安排将得到强化并走向制度化。
第四,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除了近几年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法规以外,事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两部基本法律《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都纳入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关注社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当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但是,由于几十年以来城乡分割的思维定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过分突出效率优先,使我们在真正基于公平、正义、共享核心价值追求基础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分歧。
第二,责任不清。这是影响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不清。二是政府责任跟社会、企业、个人责任的边界不清晰。三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责任不清。
第三,立法滞后。所有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都奉行立法先行,通过制定各种社会保障的各种法律来确定制度,然后加以实施。而我们走的是一条渐进改革、试点先行的道路,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先试验,把试验的经验总结起来再行推广,在长期试验过程中才开始重视立法。但试点期过长必然损害制度的健康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与成本亦属高昂。
第四,现行的制度有效性不高。现在的每一项社会保障制度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它直接损害了制度的有效性。
第五,政府财政投入偏低。西欧、北欧的福利国家,财政至少有50%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即使是美国的财政也有约三分之一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我国香港地区的财政有50%由卫生福利局与教育统筹局使用,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公共财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国去年财政投入社会保障的比重还不到1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扩大保障的对象和范围,逐步实现全社会的劳动者都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利益保障。——拓宽保障基金的来源,提高保障基金的社会化程度。形成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格局。——建立和健全多方式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保障管理机构,完善保障的法规和管理办法。
视点:一千万不够养老?四、又好又快——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保障(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建国后,强调速度——“多快好省” 改革开放以来,实际发展的高速度 进入21世纪后,逐渐转入“又好又快”的方针又好又快
“好”的内涵: 效益——整体素质——资源与环境——产业与结构——科学发展 “快”的内涵: 高速度——适当的速度为什么要实行“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这是实行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前提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要实行又好又快发展,即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发展的速度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需要实行既好又快的发展方针成就: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跃至世界第二,经济增速平均9.7%;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步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冲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问题: 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压力不减;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也亮起了红灯:耕地正在逼近18亿亩红线;缺水威胁着400多个城市,水污染问题也在步步紧逼。吴敬琏2009年宣称:“我希望中国GDP增长能悠着点,不要再上了。”吴敬琏指出,中国目前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过分注重短期政策,但这些短期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归根到底应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问题。吴老表示,短期内需求的增长完全是靠银行贷款和政府投资拉动的,这种做法不可持续。在他看来,中国必须以振兴产业的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升级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在研发和营销服务这两个供应链前后端高附加值的部分下工夫,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振兴。希望中国GDP增长能悠着点——吴敬琏为什么要保8?——厉以宁厉以宁:按照我的理解,“保8”不是目的,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只有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才能缓解失业问题,只有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才能保证财政收入,政府才有能力去保民生。按照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和共同富裕,它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了增长而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民生。“又好又快”的本质——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不是简单的字序调整,而是发展观的转变、政绩观的转变,就是要让‘快’服从‘好’,坚持‘好’中求‘快’。”——山西省发改委主任令政策
又好又快实际上是要求质量与速度的统一与协调,是国民发展发展的总体战略方针,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广东的绿色GDP(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1、提出的历史背景
——国际局势的需要: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实现目标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纠正问题需要: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面临的九大挑战挑战一:1.5%目标迄今未实现科技投入能否大幅增长
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挑战二: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产业发展何时不再受制于人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挑战三:自主产品“叫好不叫座”政策能否营造一片天空
“国外的再贵也要用,国产的再好也不用”,许多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步履艰难。挑战四: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谁来承担创新重任
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挑战五:管理评价体系简单僵化创新指标能否成为科研指挥棒
长期以来,许多单位以论文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论文质量却无法让人乐观:1993年至2003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没有中国学者,前100名仅有2人。挑战六:浮躁之风挥之不去创新文化能否觅得一方净土
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较为严重,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官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科研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传统教育体制和方法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挑战七: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企业能否成为创新主体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61亿元,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
挑战八:资源分散重复、忽视绩效创新精神能否觅得培育空间
目前,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仍然存在着薄弱和分散等突出问题,成为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到200%。挑战九: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瓶颈关键技术能否提供支撑
资源环境瓶颈需要科技攻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科技的贡献……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需求,科技能否提供坚实支撑?在众多科技领域中,应怎样有所为有所不为?新的“两弹一星”离我们有多远?
2、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一些国家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世界上典型的创新型国家
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3)
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4)
创新产出高,是否拥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任务根本目标:建立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近期规划
2005年国务院通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任务——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怎样理解发展科技事业“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
自主创新,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实现重点跨越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根本任务。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珠海企业的自主创新(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什么是工业化?2、几种工业化模式3、工业化道路的三个发展阶段4、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5、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1、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指工业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占国民经济统治地位的生产部门,并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武装农业的过程。 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机器取代手工工具,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大,农业技术先进,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第一主题。 中国工业化进程是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声中被迫开启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成为中华民族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2、几种工业化模式形成方式及其特点英美模式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实现工业化。以政府为主导,以科技为优先。德日模式新兴工业化国家模式在无需面临世界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以自由投资和自由贸易为特点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内生型模式。在适应国际环境前提下,在政府主导力量下,通过实施工业发展导向型战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赶超。3、工业化道路的三个发展阶段
根据有关工业化理论和经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低加工化阶段,其特点是对原材料初步加工工业占主导,包括以轻纺工业为重心和以重化工业为重心两个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高加工度化阶段,包括一般(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和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两个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技术集约化阶段,主要以高新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心。4、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我国已基本完成了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但在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中,消费品工业过度扩张,而重加工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和发展,一直停留于一般(劳动密集型为主)加工工业为重心的时期,难以持续升级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变。这种工业结构水平所反映的工业化进程,只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另外,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到2070美元;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尚占总人口60%以上;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初期。5、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含义: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举措——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
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经济逐步退出一般性的竞争行业,而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领域。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十一五期间新型工业化道路(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和紧迫性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2、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内涵: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4、新农村建设的几大难题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几乎是大多数基层干部最先提及的问题。
农民增收乏力
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三是政策性增收难。村庄建设规划滞后
农民长期养成的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住宅周围乱搭乱建的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另外,农民对于集中居住也不能完全接受。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欢单门独院、前庭后作的居住方式,因而,如何协调尊重农民习惯与科学合理规划之间的关系,还需做更细致的工作。规划滞后使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加大。
缺乏长期投入机制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欠账太多,老的投入没完成新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5、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举措
第一、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 第二、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第四、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邢台学院《陶瓷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咨询心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社区图书室的建设思路计划
- 美术教学中的团队合作活动计划
- 《机械零件加工》课件第一篇模块二项目一任务一
- 西南林业大学《家具结构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疗器械压力性损伤
- 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导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大学物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法律护我成长-走近法律-情境探究型课件
- 2025年安全人的日历横版
- 2024年度酒吧驻唱艺人劳动合同3篇
- 2024年21起典型火灾案例及消防安全知识专题培训(消防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选择题】专项练习100题附答案
-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 《短视频拍摄与制作》课件-3短视频拍摄的三大技巧
-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3秋新课标版)
- 国开《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形考任务4-配置故障转移群集服务实训
- (完整)小学语文考试专用作文方格纸
- 2023版监理规范(含表格)
- 国开电大本科《人文英语4》机考总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