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_第1页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_第2页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_第3页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_第4页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设计安徽省六安市第六中学田慧

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大革命失败后,面对蒋介石的暴力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又继续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井冈山的红旗,犹如“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势”,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道路,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二万五千里长征向世人证明,中国革命的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是英勇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定可以战胜千难万险,让革命烈火熊熊燃烧。2、学情: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本来就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两万五千里长征更是知之较多,因此在学习这一课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来进行教学。但是,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薄弱,对本课几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不是很清楚,因此,需要教师组织、引导、启发,从而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并上升到因果关系的层面。我校学生生活和学习所在地位于红色革命老区大别山地区,因此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利用到这一教学资源。另外,我校学生多半来自郊区和农村,学习基础较薄弱,因此在教学时要把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小的、浅显的问题,然后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探究。课标要求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所在。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2、过程与方法革命前辈的英雄故事多是本课的一个显著特点。课前指导学生收集英雄故事,课堂上请学生演讲,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讲的各个故事串在一条历史主线上,即革命先辈们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与奋斗的过程,帮助学生由点到线、再到面地掌握历史知识,以历史地再现历史情景。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红军歌谣、背诵毛泽东诗《七律.长征》、朗读长征精神等,加深学生对红军的更深了解和崇敬之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想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难点: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畏艰难曲折探索出来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教学准备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长征的故事。教师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学生合作教学法、小组合作与竞争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说明:本教学设计系本人课后重新整理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有些表现也一并呈现给大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大屏幕上的是什么?生:四颗金蛋。对,今天在上新课之前,老师要带你们玩一个砸金蛋游戏,你们高兴吗?不过这个游戏要求你们在砸开前三颗金蛋以后,能够根据里面的提示信息,猜出第四颗金蛋里面的内容。你们有信心吗?那我们现在开始:(游戏进行:砸开第一个,出现“江西省”;砸开第二个,出现“朱德”;砸开第三个,出现“建军节”),现在请说出与这三条信息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生:南昌起义。你们说得对不对呢?让我们拭目以待。(砸开第四个,出现“南昌起义”)果然是南昌起义。同学们知识储备还挺丰富。南昌起义爆发地点是江西南昌,朱德是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南昌起义的纪念日八月一日就是建军节。为什么以南昌起义的纪念日作为建军节呢?生:略。不知道没关系,今天这节课将告诉你们原因。这与南昌起义爆发的背景以及南昌起义的意义有关。那么,南昌起义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它又具有什么意义?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不畏艰苦、顽强战斗,勇敢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呢?今天,老师就将带着你们一起走进一个老兵的回忆录,走进这段共产党人的寻路之旅。首先请看一段老兵回忆录:第一次国共合作后进行了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然而,就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国民党反动派暴力清党,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人民,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达31万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接着再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国民党“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从刚才的回忆录和图片中,我们知道,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是如何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生:大肆屠杀。仅仅一年多时间里,就杀害了多少人?生:达31万多人。为什么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这么多而不能反抗?同国民党反动派相比,共产党人手上缺少什么?生: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你认为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产党人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生:建立自己的武装。假如你们是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暴力屠杀政策,你们应该怎么做?对,进行武装反抗。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就是南昌起义。二、新课学习,师生互动(一)投石问路——南昌起义,创建军队1.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就是我们刚才所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说南昌起义是投石问路,向谁问路?(多媒体展示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学习俄国,俄国彼得格勒城市武装起义取得胜利,通过在城市武装暴动夺取了政权。那么南昌起义情况如何?是否也像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一样胜利了呢?2.南昌起义的过程: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5—76内容,然后我请一位同学上讲台为我们讲述南昌起义的情况,介绍时要抓住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可结合屏幕上的《南昌起义》图。今天我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队和女生队,两队比赛,看看哪一队今天表现得更积极,更出色。好,现在哪位同学准备好了呢?(此时,有一女生举手)有请女生队某某某。生:讲解过程略)。刚才某某队员介绍的很好,不仅准确,而且生动,为所在队赢得一颗星。通过某某队员的讲述,我们知道南昌起义爆发时间:1927年8月1日爆发地点:江西南昌领导人:刘伯承、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为什么按照这个次序介绍领导人呢?是为了方便你们谐音记忆。(谐音记忆:留荷叶煮粥)在这些领导人中,有一位在起义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他是谁?请同学们看75页小字,说说在他身上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生:略。对,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他拿着两把菜刀就闹起了革命。正是因为有贺龙等领导人以及广大官兵的英勇无畏精神,还有起义前的周密部署,起义军一度占领了南昌城。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南昌起义胜利了呢?生:略。不能,为什么?因为后来敌人又包围了南昌城,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不得不从南昌撤离。撤离南昌,准备去哪里?生:略。南下广东,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目的实现了吗?生:没有。为什么?生:略。在南下过程中,起义军受到城市优势兵力的进攻,在转战中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这说明南昌起义的结果是失败的。结果:一度占领南昌,但在转转战中失败。想一想:南昌起义失败了,为什么周恩来却说南昌起义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南昌起义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南昌起义前中共有没有自己的军队?没有!中共是否武装反抗过国民党反动派?更没有。没有武装何来武装法抗。所以南昌起义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第一枪。向谁打了第一枪?生:略。对,国民党反动派。在当时的白色恐怖环境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这就是南昌起义的意义,因此周恩来说南昌起义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3.南昌起义的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学习了南昌起义的意义,我们再来看一段老兵的回忆录:南昌起义失败后,1927年9月,毛泽东又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了秋收起义。但是,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遭到数倍于我敌人的进攻,损失严重,秋收起义也失败了,这两次起义的失败使共产党人认识到在中国,城市敌人力量强大,敌强我弱,通过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革命的出路又在哪里?从刚才的老兵回忆录中,我们知道南昌起义之后,中共又发动了什么起义?生:秋收起义。领导人是谁?生:毛泽东。目标是进攻哪里?生:长沙。目标实现了吗?生:没有。没有实现的原因还是因为什么?生:略。对,城市敌强我弱。那么,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失败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中国,敌人力量是集中在城市还是农村?生:城市。对,既然在城市敌强我弱,我们就不能模仿俄国革命的模式,目前也就不能以夺取和占领城市作为革命目标。这就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给我们的教训。4.南昌、秋收起义的教训:城市敌强我弱,不能以夺取和占领城市作为革命目标。既然城市敌人力量强大,那么我们去哪里?生:略。对,去农村,为何能够去农村?生:略。因为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可以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于是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领起义队伍进军农村,进军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二)逢山开路——上井冈山,建根据地1、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何时何人创立?1927年10月毛泽东教材上说革命摇篮井冈山,为什么称之为革命摇篮?因为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为什么首先选择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呢?井冈山具有哪些优势?请同学们看76页内容进行归纳。(此时,有一女生举手)生:=1\*GB3\*MERGEFORMAT①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2\*GB3\*MERGEFORMAT②群众基础好;=3\*GB3\*MERGEFORMAT③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大城市,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4\*GB3\*MERGEFORMAT④幅员辽阔,农副产品丰富等。某某队队员归纳的很全面,为所在队赢得一颗星。我们建立了根据地,敌人必然会来进攻,为了对付敌人的进攻,我们必须要有过得硬的军队,在当时的井冈山根据地就有一支这样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那么这支军队是如何创立的呢?请同学们看油画《井冈山会师》2、井冈山会师(多媒体展示油画《井冈山会师》)(比一比,看谁说得好!看图说话,说说油画中的故事),请男生队、女生队各派一名代表上来说说油画中的故事,可以结合教材76页的内容。说故事:略。两位代表说得都很精彩,两队各得一颗星。不过,男生队代表在说故事时忘了说会师地点,女生队代表说会师人物时有点小瑕疵。我们在说井冈山会师故事的时候也要抓住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会师时间是1928年4月,会师地点井冈山,会师人物是两支队伍即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结果是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多媒体展示: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会师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4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虽然我们拥有自己坚强的军队,但是我们的根据地却处在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和外界联系困难,可想而知,生活状况会如何?生:略。异常艰苦、困难。面对艰苦、困难的生活,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表现出怎么样的精神呢?请同学们来看一首当时的红军歌谣,同学们一起朗读: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红军歌谣歌谣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什么样的精神?生:略。他们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却觉得味道好香,他们把干稻草当成金丝被,这些都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中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呢?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应该怎么样呢?生:略。也要像红军战士一样,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乐观向上。正是因为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苦的斗争精神,根据地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从1927年到1930年,根据地从原先的一块发展到十几块。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于燃成了燎原之势。(课件展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于燃成了燎原之势)同学们,我们大别山地区是红色革命老区,请认真观察图片,说说大别山地区在那时应该属于哪一块根据地?生:略。对,属于鄂豫皖根据地。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概括出井冈山根据地的影响。3、井冈山根据地的影响井冈山根据地的影响就在于它开辟了一条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呢?我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探讨:首先在哪儿建立根据地?生: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目的是什么?生:略。对,因为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可以发展壮大革命势力。当革命势力壮大以后去哪儿?生:略。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目标是什么?武装夺取政权。所以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简言之就是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既然我们的根据地在不断发展壮大,可是我们后来为什么要离开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根据地,走向长征之路呢?请再看一段这个老兵的回忆录: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让国民党反动派惶恐不安,于是,从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针对敌人的围剿,红军进行了反“围剿”斗争。前四次反“围剿”,由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正确指挥而获得成功。但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经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命令红军主力同数倍于己的敌人硬拼,结果遭受重大损失,最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革命的出路又在何方?

从刚才的回忆录中,我们知道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让哪些人惶恐不安?生:国民党反动派。于是他们怎么做?生:对根据地发动疯狂围剿,企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革命力量。针对敌人的围剿,我们红军怎么做?生:进行反围剿。反围剿情况如何呢?生: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因为放弃前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导致失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敌人对根据地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走上长征之路。(三)路远迢迢——红军长征,战略转移1、红军长征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长征中的故事,同学们一定知道的不少,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活动名称叫“边走长征路边听长征事”,老师将和你们一起重走长征路,当走到某个地点时,如果老师我或者是哪一位同学想讲一讲发生在这个地点的长征故事,我们就停下脚步听故事或看相关视频。男生队和女生队,比一比,看哪一队讲得多讲得好,不过,一位同学只能讲一个故事,这样可以给更多人表现的机会哦。会讲故事的同学请到时大胆举手。在活动开始前,老师要说一下,老师的认路能力很差,所以有时需要你们告诉我路怎么走。(结合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请告诉我首先从哪里出发呢?生:略。对,江西瑞金,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就是从江西瑞金出发踏上长征之路的。然后,中央红军走向哪里呢?生:略。红军渡过湘江,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当年红军在冲破封锁线时,由于错误思想的指导,人员折损过半,由原先的八万多人下降到三万多人。冲破封锁线后,红军又走向哪里?生:略。对,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并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之后,红军长征有一个体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行动,是什么?生:略。对,四渡赤水。(此时,有一男生举手,示意要讲故事)生讲故事:略。刚才某某某给我们讲了精彩的四渡赤水故事,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接下来,红军长征又取得了什么胜利?生:略。巧渡金沙江,红军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然后红军往哪里走呢?生:略。对,强渡大渡河。(此时,又有一男生举手,示意要讲故事)生讲故事:略。刚才某某某讲了十七勇士勇渡大渡河的故事,但是仅仅靠几条小船运送大部队过河速度太慢,敌情不允许,因此中央军委决定必须夺取泸定桥,保证大部队及时渡过大渡河。现在老师请你们看一段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看了动人心魄的飞夺泸定桥视频,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接下来,红军又要面临什么样的考验呢?生:略。对,爬雪山。(此时,有一女生举手,示意要讲故事)生讲故事:略。刚才某某某给我们讲了红军小战士爬雪山时战胜寒冷的故事,现在老师再请你们看一段爬雪山的视频......。翻越了终年冰封的雪山之后,长征红军又要接受什么挑战?生:略。对,过草地。(此时,有两位女生举手,示意要讲故事)生讲故事:略。刚才两位女生为我们讲了在过草地时红军战士舍己为人,不怕牺牲,战胜饥饿的故事,老师再请你们看一段过草地的视频......。这段视频让我们更加认识到长征道路的艰难。那么走过草地之后,红军走向哪里呢?生:略。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同刘志丹领导的军队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红二和红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哪里?生:略。红一方面军指的就是中央红军。会师会宁标志长征的胜利结束。在刚才的“边走长征路边听长征事”的活动中,两队队员表现得都很棒,男生队为我们讲了两个故事,获得两颗星,女生队略胜一筹,讲了三个故事,获得三颗星。其实,长征中的每个地点都有着感天动地的故事,而所有的故事都共同反映出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苦、顽强战斗、勇敢探索的精神。如果是老师我讲故事,你们猜我会在哪里给你们讲故事呢?生:略。对,我会选在遵义这个地方,因为在这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这么说呢?2、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多媒体展示思考题)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同学们看78页内容回答。生:略。因为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此,红军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克服千难万险,最终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呢?我们刚才已经讲了。3、长征胜利的标志和意义1936年10月,红一、红二和红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那么,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先不要看书,而是先来回忆以下两个问题:一、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长征的?二、长征途中,红军战胜了哪些困难?在什么情况下长征的呢?生:略。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要扼杀中国革命,消灭革命力量的情况下,所以长征胜利的意义之一就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途中,红军战胜了了哪些困难呢?生畅所欲言:略。通过刚才的听故事活动,我们知道,红军战胜的困难太多了,千难万险,他们战胜了饥饿、战胜了寒冷、战胜了终年冰封的雪山、战胜了杳无人烟的草地、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甚至战胜了人体的极限,而所有的这些战胜恰恰说明谁才是不可战胜的?生:略。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是长征胜利的另一层意义。胜利意义: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组长征中的数据:(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路上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在看这些数据时,背景音乐的歌词是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同学们跟着就背诵起来)同学们,看了这些无声的数据,听了那些长征中国的故事,你们从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战士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呢?请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只要真实感受。生:略。......这些精神力量就是永恒的长征精神。请同学们一起充满深情地朗读(课件展示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三、课堂小结今天的新课学习就到这里,这是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多媒体展示知识结构图),供同学们参考。四、布置作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完成一道课堂作业题,下课交给我。课堂作业:学习了本课之后,你有哪些疑惑?请你至少提出一个问题。课后思考:从大革命失败到红军长征胜利,共产党人能够排除万难,能够不断前进,靠的是什么?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精神品质,去走好自己的漫漫人生路呢?五、情感升华结尾(多媒体展示)路在脚下: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我们的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风吹过,雨打过,火烧过,铁蹄践踏过,但宁折不弯的是中国人的脊梁!今天,中华民族正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团结奋斗,不断前进!六、教学设计说明本课的知识量大,生动的故事多,我在设计这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本课主线: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执着探索。抓住这条主线之后,我以“路”为主线索,以老兵回忆录的形式把本课内容串连起来,从而把共产党人的寻路之旅呈现给了学生:(一)投石问路——南昌起义,创建军队;(二)逢山开路——上井冈山,建根据地;(三)路远迢迢——红军长征,战略转移。在设计回忆录的呈现方式时,背景音乐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记忆》,并请一位普通话很好的男教师进行配音,三段回忆录从“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到“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