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生机制与发展逻辑_第1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生机制与发展逻辑_第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生机制与发展逻辑_第3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生机制与发展逻辑_第4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生机制与发展逻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生机制与发展逻辑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硕理论成果。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指导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移植,也不是中国的理论工作者离开中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单纯的理论研究的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教科书)。这些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研究,如果是客观的科学的,那是有价值的,但不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因为它离开了中国的国情和实践,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笔者认为,确定是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看提出者是否是中央领导,而是看其理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的结合,是否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如果做到了这些,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理论工作者,他提出的思想理论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实践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三大因素互相结合共同作用产生和发展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树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的,树的种子、根苗来自马克思主义,赖以发芽、生根、生长的土壤是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树的生长环境就是中国的国情,包括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源,两者有共同的“DNA”。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扎根的土壤,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生存发展的基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营养,促进着它的发展。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三个要素。这里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什么是中国国情。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目前我国学术理论界认识并不一致。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的具体列出几十条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我以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似乎狭窄了些,应该还有其他内容。具体规定若干“基本原理”,又似乎太武断了。因为是不是基本原理并不是哪一个人、哪一家、哪一派就能断定的,必须要由实践来证明。实践证明具有普遍意义才能得到群众公认。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凡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除此以外,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有许多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论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等等。这些重要观点、结论有许多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也有一些设想和论断并没有得到实践证明,就不能称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胜利论”并没有为实践证明,就不能称之为“基本原理”。又如“十月革命”由城市推向农村的“城市中心论”,这条原理在中国就行不通,这就不具有普遍意义。还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只能搞计划经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证明,这一条并不正确,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者提出了鉴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原则,强调的是实践标准。这里,我们还提出一个建议: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提法,需要斟酌。从延安时代以来,我们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上提出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是清楚明白的,不会发生歧义的理解,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观点很多,有重大的基本观点,有个别的具体观点;有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观点,还有未被实践证明的设想。显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所有观点都坚持。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三无”观点(无市场、无商品、无货币)就不能坚持。笔者建议,放弃这个提法,以免对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什么是“中国国情”。广义的国情包括国家和民族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的实践主题;国家的阶级性质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社会对本国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影响。讲国情一定要讲世情。因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国情受世情的影响。传统文化也会影响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建设,所以讲国情应该讲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会对现实产生消极影响,其优秀精华则对现实产生积极意义。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改造,可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如毛泽东改造古代的“实事求是”,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命题。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吸收传统思想的优秀成果,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来说,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中国实践的土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三大因素相结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双向互动互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结合”是关键词。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理论要联系实践,追求与实践的结合,以证明自己的真理与价值,发挥自己的功能,并在与实践的结合中丰富和发展理论自身。另一方面实践也要与理论结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实践水平,使实践取得成功;同时也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实践经验加以科学总结,上升到规律的理性认识。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不仅是实践成功的保证,也是坚持和发展理论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和建设获得成功,产生了实践的物质成果,同时也产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下面,让我们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互相结合的科学性、必要性。从理论方面看,理论的存在与发展,理论真理性的检验与确立,理论的价值与功能,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得到真正体现。第一,任何一种理论,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以实践为背景才能把握理论的深刻内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离开实践,抽象地去认识理论,当然也能就字面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但是不能把握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真实旨趣。黑格尔讲过一个比喻:老年人和小孩子都能背诵某一句格言,但两者对这句格言的深刻性理解并不一样,小孩子只是就格言的字面意思加以理解,而老年人则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以深刻理解。列宁评论道:这是绝妙的比喻。因此,学习理论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实践为背景和基础才能把握理论的深刻内涵。我们党一贯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风,这既是为了学能所用,也是为了学有所得。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实践观念,才能直接指导实践。理论要转化为现实,观念的东西要转变为物质的东西,必须通过对实践的指导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一个总的说法。从操作层面看,抽象的理论并不能直接付诸实践。理论作用于实践,必须通过中介,这个中介就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实践观念”。从根本上说,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与规范,但抽象的理论只有化成具体的路线、方针、计划、措施、方案,才有直接实践的意义。实践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实践的成败。那么,直接指导实践的实践观念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呢?它不是从抽象的理论逻辑推演出来的,而是在理论指导下分析具体情况形成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也是如此。我们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具体指导某项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不能用《共产党宣言》或《资本论》直接组织和发动革命斗争、组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不能离开对具体情况的正确分析,从经典著作中直接推演出指导革命实践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计划和办法。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功能,必须紧密联系实践,结合实际情况,产生正确的实践观念,用以指导实践,才可能使实践获得成功。教条主义者并非不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但他们不懂得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科学有效的实践观念。他们往往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从本本中直接推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或者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国际指示和别国经验,必然导致实践的失败。任何理论离开实践就不可能有任何作为。第三,理论的发展必须由实践来推动。概括地说,理论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量上、外延上的扩大,比如通过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把某些概念搞清楚,把某些疑点澄清,这也可以推动理论的进展。理论的这种发展途径,可以写成公式:理论Ⅰ→理论Ⅱ→理论Ⅲ。二是通过与实践结合,在指导实践中对原有的理论精神有所突破,并总结新的实践经验获得新的理论质。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是理论发展的途径,而实践对于推动理论发展具有根本意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每一次飞跃性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重大实践过程中实现的。重大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论的这种发展途径可以写成公式:理论→实践→新的理论。理论的发展途径,第一种是从理论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论完善、深化,但不可能实现理论的重大创新。第二种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实现理论的创新和突破。从实践方面看,只有与理论相结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践才能成功,才能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达到对实践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第一种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不断地重复,经验多了,水平也就提高了。不能否认,这也是提高实践水平的一个渠道。但是用这种方法提高实践水平终究是有限的,在经验层面上的重复,只能使实践更加熟练,不可能在实践中有所创新,而且只限于简单的实践,对于复杂的实践,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不会成功,也不会提高实践水平。第二种是实践同新的理论观念相结合,在新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把实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写成公式就是:实践→理论→新的实践。实践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实践,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导能使实践面貌焕然一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到中国之前,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直在旧的方式中徘徊,不断遭受挫折、失败。而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之后,全新的科学的革命理论一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结论是: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就不会有实践的成功;没有理论的创新,就不会有实践的创新。实践追求理论,目的是为了取得理论的指导,使实践获得成功。实践成功产生两大成果:一是物质成果,比如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二是精神成果,即实践成功的经验。实践的成功证明理论指导的正确。对实践经验加以科学总结,把从感性经验上升到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就有可能丰富和发展原有理论。只要实践经验是新鲜的,总结又是客观科学的,就一定会有理论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这里的关键是:一、中国实践的成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二、中国的实践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鲜经验;三、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实践经验的全面深刻总结。这样,从中国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理论结晶——中国马克思主义就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这就清楚地说明,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结合,既是实践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实事求是是统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实事求是”四个字是中国古人说的,“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原则和行为原则是毛泽东规定的。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①经过这一番改造,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命题。坚持实事求是,首先要承认事实,面对现实。第二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三,规律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因此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第四,要反对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出发的本本主义和凭主观想象的主观主义。经过毛泽东改造的“实事求是”命题,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实事求是”要求从客观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显然这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实事求是”认为,可以从“实事”中求到“是”,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实事”的现象,而且可以认识现象背后的规律,说明它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可知论命题。因为本质隐藏在事物的背后,不是一望可知的,必须要“求”,即经过调查研究才可知,可见它又是能动反映论的命题。因为从“实事”到“求”出“是”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三级本质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这就包含有犯错误的可能性。因此,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地修正错误、接近真理的过程。可见,经过毛泽东改造的“实事求是”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统一的总体性的命题。实事求是深刻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奠定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理论基础。毛泽东不仅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立者,而且在其革命征程的大部分时间里,在为中国革命奋斗的过程中,他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坚持不懈地反对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他注重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他坚持深入的调查研究,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革命的战略策略;他强调充分发挥符合客观规律的自觉能动性;他提出必须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等等。在毛泽东看来,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又是党的优良作风,还是党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坚持实事求是是党性的表现,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倡导全党,使之蔚然成风。但遗憾的是,到了晚年,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他背离了自己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犯下了错误。但从总体上看,毛泽东对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结晶,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中央把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为全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不仅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而且取得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果。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新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作风。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的凝聚和结晶。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精辟独到的见解,为全党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②他多次强调实事求是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要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为此,邓小平明确规定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并对这条路线思想的内容做了规定,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这一明确规定,起到了党内立法的作用,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能否自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一个党性的考验。邓小平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③这就准确地揭示了解放思想的含义,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解放思想又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即解放思想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条件。实事求是不是一个保守、僵化的口号,解放思想也不是一个自由化的口号,两者互相联系互相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这是“破”的要求,也是“立”的需要。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了辩证法的全面性,总结了我们党几十年反倾向斗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革”十年及以前十年党内反倾向斗争的深刻教训,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左”的危害最大,主要是反“左”,防“左”,这就抓住了反倾向斗争的关键,找准了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针对性。邓小平针对“左”的危害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④由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力挽狂澜,刹住了“左”倾路线前进的车轮,使改革开放得以顺利健康地进行。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特点的分析,同时放眼世界,从国际社会的新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的全局出发,制订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使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一路顺利发展。在邓小平之后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新成果,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实践主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发展逻辑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面临着两大实践主题,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发展的两种逻辑,产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成果。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矗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过程中的两座丰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两个不同时代、两大实践主题的实践过程的记录和理论总结。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时代进行革命实践的过程记录和理论总结;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记录和理论总结。可以说,前者完成了中国革命的逻辑,后者进行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逻辑。从革命逻辑到建设逻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进程和逻辑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之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逻辑,就是从它的历史任务和解决当代中国第一个重大实践主题说的。它要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求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翻身做主。它的中心概念是阶级斗争——军事的、政治的、思想的,还包括经济的。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逻辑,包括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对象、领导和动力,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关于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的思想和政策,关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和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关于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线和方针,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等等。毛泽东的革命逻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杰出贡献。毛泽东完成的这个革命逻辑,意义极其伟大,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改变了近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走向,中国从此走向独立富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的繁荣发展打下基础,提供前提。正如胡锦涛所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毛泽东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任何时候都不能贬低作为中国革命逻辑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应该承认,毛泽东晚年也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主要是教训,留下了历史的遗憾。毛泽东没有领导党完成的建设逻辑的使命,由邓小平及其继承者领导党和人民来完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毛泽东晚年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始。历史决定了毛泽东的历史遗产对后毛泽东时代必然会产生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接受了毛泽东的双份遗产。一份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从党的七大以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份遗产就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的理论和实践,即晚年教训。消化和吸收这两份历史遗产,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思想体系。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深刻的阐明,对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作了具体的总结,明确毛泽东思想依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及其后的几代中央领导都是旗帜鲜明地高举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强调毛泽东思想不能丢,丢了就失去根本。毛泽东晚年错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持续将近20年时间。在毛泽东逝世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就是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结束毛泽东晚年时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顺应历史潮流,邓小平坚定地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纠正了毛泽东的错误,进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毛泽东这份遗产对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镜子。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⑤邓小平说过,我们做对了一些事,是因为我们记住了“文革”中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逻辑。它的主体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艰苦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从邓小平开始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经过了艰苦的奋斗,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党的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胡锦涛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结晶和理论指导,它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并回答了在新时期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并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科学发展和怎样进行科学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像一根红线贯穿其中。它既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战略思考和方针指导,内涵丰富而深刻,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作为“建设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建设”内涵是广义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经验不断丰富,认识不断全面深刻,一定会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个体系。由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逻辑”完成了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这是毛泽东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建设逻辑”的前提和基础。“建设逻辑”的历史使命是在“革命逻辑”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革命逻辑”到“建设逻辑”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践主题的重大转变。这上下两种“逻辑”前后相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多年艰苦奋斗的历史,完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台阶社会主义以人为本,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境界。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以政治(阶级斗争)为本到以经济(生产力)为本,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和进步。今天我们党又提出以人为本,这是认识的大飞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多年来,“人”是研究禁区,有人公开批评马克思主义不关心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内涵。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人民,是以工农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本”就是本源、根本,就是我们党的路线政策的根据和立足点。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应有四层含义: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要相信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主体,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因此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要求,生产力的发展要促进人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强调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倡理论结合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