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与传统文化_第1页
菊花与传统文化_第2页
菊花与传统文化_第3页
菊花与传统文化_第4页
菊花与传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菊花诗词文章出处:网络

作者:不详

发表时间:18-05-21菊花诗词选文章出处:原创

作者:菊花所

发表时间:16-08-16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备受文人亲睐。在他们的诗文词句中均能见到对菊花这种品格的歌咏和赞颂。以下介绍几首咏菊古诗词,供大家欣赏。

唐·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明·文征明《咏菊》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

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晋·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宋·史铸《咏翻集句》

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

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清·刘大槐《题菊》

翠叶丹苞斗晚霞,眼明真见故园花。

依稀白雁江天幕,得眼篱边箬帽斜。

清·陈鹤年《题画菊》

离离丰骨傲霜寒,晚节谁知事更难。

最爱东篱闲把酒,此中容得澹人看。

齐白石《紫菊》

九月西风霜气清,舍南园圃紫云晴。

看花只好朱栏外,不惹园丁问姓名。·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刘禹锡《菊花》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唐·吴履垒《菊花》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唐·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宋·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朱淑贞《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拾趣文章出处:原创

作者:菊花所

发表时间:16-07-28本文通过几个有意思的小典故简要介绍了中国菊花文化遗迹菊花诗词文化

咏菊诗之妙品。譬如薛宝钗的“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淸霜梦有知”,便一味的是怨妇的情调;贾宝玉的“种菊”:“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就表达了他绝尘离世的心愿;林黛玉诗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黛玉的身世、气质更与菊花相适应,她比别人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一句经常引用的诗句:“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也出自《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每逢农历九月开封菊花花会期间,开封的诗人们都要举行一次咏菊诗会。每年都有名人名作、新人新作大量涌现。

1.菊花花语

中国人视菊花为“凜然”、“坚贞不屈”和“顽强”的象征,称菊花为“花中隐士”、“佳友”、“延寿客”,菊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与兰、水仙、菖蒲合称为“花中四雅”。日本曾在12世纪初把菊花作为国徽图案,日本在天皇王冠上的标志为一朵金菊花。欧美喻红色菊花和白色菊花为“我爱”;拉丁美洲和意大利人则视菊花为“悲伤”;土耳其视紫菊花为“恼恨”,黄色菊花为“单相思”。菊花在我国传统名花的名次中居第三位,被誉为“高风亮节”,在传说的六十二花客中代表着“寿客”和“倦客”。

2.菊花花神陶渊明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咏菊》诗云:“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个陶令就是晋代的陶渊明。他爱菊成癖,隐居后便“釆菊东篱下”。陶渊明辞官归田,以躬耕自给,以诗酒自娱,以种菊自赏,看起来悠然闲适,实际上是他对当时政治黑暗、官场污浊、世风日下的一种不满和反抗。他的性格正和菊花契合。陶渊明有菊癖也有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有年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陶渊明在篱边赏菊,没有酒喝,遗憾不能一醉方休。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来排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正在百无聊赖时、忽然来了一个白衣使者,原来是江州剌史王弘的差人,给他送酒来了。陶渊明惊喜若狂,当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喝了个酩酊大醉。陶渊明房前的大菊圃,每逢秋日菊开之时,附近的乡邻常到他家来做客赏菊。走时,他都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月。”他曾梦想,如果菊花都在九月九日一天中开多好啊!他吟诗道:

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

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不料此后,每年九月九日,菊花真的一齐盛开了,亲朋诗友都争相来观看,赞誉菊花有怡,不负陶公栽培。从此民间奉陶渊明为九月神,也称为減猶。

3.欧阳修改菊诗

据说北宋时,欧阳修有次造访王安石,适逢主人不在家。欧阳修在王安石书桌上见有首未成的诗稿:“黄昏风雨满园林,残菊飘落满地金。”欧阳修见了觉得很可笑,因为王安石爱菊有名,宅院中就有菊花圃,怎么会不知道菊花从来不落花呢?于是提笔续道:“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此条后不以为然道:“欧阳公不爱读书。”并举屈原诗句“夕營秋菊之落英”为证,说明菊花有落。欧阳修也大笑:“此落英之‘落’非坠落之意,乃初始之意。落英,乃新花也,菊花初开,花嫩色佳味檗,当可餐也。”

这个故事到了明代冯梦龙的笔下就变味了,欧阳修变成苏轼,王安石从输家变成了赢家。《警世通言》上载:一日苏轼登宰相府访王安石,偶见桌上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自恃才髙,续句以讽王安石之诗有误:“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后不悦,心中恨之,借故将苏轼贬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抵黄州果然看见当地黄菊花瓣落,满地铺金,自惭学识浅薄,后冋京专程向王安石认错谢罪。

4.夫妻对菊词

李淸照,北宋山东济南人。18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为金石学家,曾任莱州、淄州等地知州。后金兵人侵,在赴任湖州知州路途中死忘。

李清照与赵明诚常以诗词相唱和。李清照的词,笔致婉丽,赵明诚的诗词写得也不错,但和夫人相比,总是落下风,心中总是不服。

那年菊花盛开,重阳佳节,李清照想念仕宦在外的丈夫,提笔填写《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衫,端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内容单纯,上片写秋凉无:感油然而生。下片写重阳赏菊独酌,末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尽秋风瘦菊,佳节冷落的环境,秋风中李清照因离愁而体瘦神伤,愁绪之重,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函寄给了赵明诚,赵明诚读后热泪盈眶,自愧不如,但是大丈夫的勇气又使他不甘落后,必欲胜之。于是他深藏后宅,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填词五十阕;然后请来老朋友陆德夫品评,并把李清照的词重誉一遍夹于词中间;陆再三品阅,最后对赵明诚说:“这些词都不错,最好的是这篇《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是绝佳之句。”赵明诚汗颜,内心终于服了。

5.董小宛爱菊悦彩

明末秦淮名歌妓董小宛,后为冒辟疆妾,因劳顿过度致病而死。冒辟疆曾著《影梅庵忆语》,追记他们的生活。书中说他们二人都非常喜爱菊花。那年秋天,友人送来一盆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枝枝都具有横斜舒卷之态。正在病中的董小宛十分喜爱,将它置于榻旁。每晚高烧红烛,以白色围屏三面环绕,设座于其间,观菊之影,参错妙丽,情趣顿生。小宛步于花中,人与菊俱在影中,回视屏中说道:“菊之意态尽矣,其如人瘦何?”这一对才子佳人深悟“离形得似”之审美经验,妙赏菊影。其影虽虚:却能传神。诗韵悠悠菊花香文章出处:原创

作者:菊花所

发表时间:16-08-16阳台上的几盆菊花悄悄地开了,阵阵清香撩人诗兴,情不自禁诵起了唐朝诗人元稹的《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首咏菊诗把我们带进了这样一个画面:诗人元稹被农舍周围一丛丛盛开的菊花所吸引,围绕着农舍的篱笆忘情地观赏。他感觉好像是来到了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的家,他太喜欢眼前的这些菊花了,久久不肯离去,以至太阳偏西了也浑然不觉。他一边赏菊,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不是我偏爱菊花呵,实在是因为菊花开尽后,今年再无花可赏了……”这首小诗,写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巧妙地赞美了菊花经风霜而后凋的坚强品格和高洁气质。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这是郑谷笔下的《菊》,菊在未开花时,从枝叶上看和蓬蒿有些相似。因此诗人劈头一句“王孙莫把比蓬蒿”,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错把品质高尚的菊看作了野草蓬蒿,这一句透露了诗人对那些纨绔子弟的鄙视之情。紧接着一句“九日枝枝近鬓毛”,到了重阳节菊花盛开的时候,人们争着将菊花戴在头发上,这一句点出了菊花的高洁,为人们所喜爱。第三句“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的早晨,丛丛菊花,带着露珠在晨风中怒放,缕缕清香溢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这一句写出了菊花的风韵。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生长在瓦檐上的矮小植物,因形态似松,故名瓦松。诗人认为,瓦松虽踞高处,但毫无用处;菊花虽然生长在地上,却从不羡慕高高在上的瓦松,而是默默地把它的芬芳奉献给人们,这一句突出了菊花的高尚品质。这首小诗通篇不见一个“菊”字,但处处在写菊、颂菊,寓意十分深刻。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菊花诗则完全脱离了文人作品的窠臼,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第一首《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第二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两首诗都是黄巢应试落第之后写的政治抒情诗,通俗易懂,不难理解。第一首《题菊花》从字面上看是为菊花讨公道,批评春神(青帝)冷落菊花,让他独自在寒冷的秋天喝西北风,得不到春天的温暖和蝴蝶的青睐。有朝一日我黄巢当上了青帝,我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在美好的春天。实际上,黄巢是在为自己怀才不遇和受苦受难的广大劳动人民鸣不平。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决心推翻腐朽的唐王朝取而代之,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

第二首写得更加露骨,借自然界里的菊花抒发自己的万丈豪情和翻天覆地的决心,直接把黄色的菊花称为我花。暗示他将高举起义大旗,带领起义军杀进长安,推翻唐朝统治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代农民起义领袖坚定、果断、所向披靡的精神风貌和战斗风格。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我把它称为另类咏菊。与其说是两首咏菊诗,不如说是两支射向唐王朝的响箭和两篇战斗的檄文。菊花的起源文章出处:网络

作者:菊花所

发表时间:18-04-26是原产中国的世界名花,欧美古代无菊花栽培,我国的最先传入日本。据日本丹羽博士考证:日本的菊花,是在奈良天平时代,由中国的唐代直接传入的。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我国的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1789)传入法国。1764年荷兰白里民著有《伟大的中国名花-菊花》一书,他是第一个提到的欧洲作家,1795年英国初次看到花开。1943年英国的植物学家(RoberForturne)又从日本引进一些,19世纪中期,由英国传入北美,此后我国的菊花遍及全球。

菊花花语文章出处:网络

作者:不详

发表时间:18-04-25菊花是我国传统,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的生活密切相联系。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今日仍然为我国之一,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菊花:清净、高洁、长寿、吉祥、我爱你、真情。菊花(红):喜恋菊花(白):诚实君子(黄):失恋:追想、可靠的爱情、我们春菊:为爱情占卜六月菊:别离冬菊:别离法国:忍耐瓜叶菊:快乐:野性美:少女纯情坚强:友情:纤细、优雅:永恒的记忆、刻画在心鳞托菊:永远的爱

开封园林菊花研究所承办、风送爽菊花香文章出处:原创

作者:菊花所

发表时间:17-04-21菊为秋之花,古人谓菊本作“鞠”。鞠,穷也。《礼记·月令》云:“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鞠。”在自然环境中,大部分花卉都在秋季结籽枯萎,而菊傲霜而开,洇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菊花的别名很多,如治蔷、日精、节花、周盈、延年、更生、阴成、帝女花等。菊花还有许多突出的特点,是其它许多花卉所不能及的。

一、适应性强

菊花在我国几乎所有地区都可以栽种,只是花期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东北地区花期在9~10月,中部地区10~11月,南方11~12月。尽管开花时期不同,但生长旺盛,花开绚丽在各地都是一样的,因此它能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我国各大城市都有秋季办菊花展览的传统,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各地菊展规模越办越大,水平越办越高,各种菊花精品层出不穷,已成为一项重大的经济文化活动。可见菊花之魅力早已深入人心了。

二、花色花型多

菊花的品种非常多,目前我国可查明的约有三千多种。花色丰富,有黄、白、红、紫、墨、泥金、粉、绿等色。花型花姿变化多端,灼灼传神,各具风姿,有球型、飞舞型、丝发型、管盘型、荷花型、雀舌型、龙爪型、毛刺型、疏管型、蜂窝型、散卷型、平盘型、宽带型等三十多种,每种花型又有花瓣大小的区别,大的花径有40多厘米,小的盛开时有如繁星点点,满株怒放,十分壮观。花瓣也各具特色,有修长垂丝,有反卷柔曲,有宽瓣如带,有细瓣如丝,花瓣上带钩的,有带刺的,有管状,有匙状,组成各种千姿百态的花型。

三、造型丰富多彩

菊花生长势旺盛,萌发力强,培育过程中可以塑造成各种优美精致的形式。如单株独朵、多头、塔菊、悬崖菊、大立菊、盆景菊等。据《群芳谱》记载:“如欲蕊多,至春苗尺许时,掇去其顶,数日即歧出两枝,又掇之,每掇益歧,至秋则一干所出数百千朵,婆娑团栾,如车盖熏笼矣。”这表明中国古代就己发明了大立菊的种植方法。现在种菊更发扬了这种技能,不断掇顶,使花朵成倍翻多,据我所知目前最多一棵菊花能发至三千多朵,绑扎在伞状圆盘上,组成宏伟壮丽的大立菊,气势恢宏,效果极佳,成为各类菊展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利用多株菊花组合,还可以绑扎成文字、动物、图案、建筑等大型造型,形态丰富,变化无穷,极具装饰效果,令观者无不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四、菊花象征团结

菊花在植物分类上属头状花序,它的花朵由许多小花瓣紧紧聚集在一起组成的,而且整个菊枝在冬季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全枝从春季发芽到冬季枯萎一直是一个整体,不涣散,不解体。因此也象征着团结、和谐。传说王介甫写过一首残菊的诗,其中两句是:“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永叔(一说为苏东坡)看后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呤。”阐明了菊花一般是不落瓣的常识。我们平时饮菊花茶也可以发现杯中的菊花经水浸泡仍不零散,这种团结凝聚之力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五、菊花具养生保健功效

《神农书》以菊为养生上药,说它能轻身延年,“南阳人饮其潭水皆寿”。《荆州记》也有“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罄。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中寿百余,七、八十者犹以为天。太尉胡广父患风赢,恒饮此水,疾遂瘳”的记载。宋代苏辙有诗云:“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这说明在潭边、溪边种植菊花,饮其水可以长寿,古已有之。除饮水以外,用花入药,也具有多种功能,久服,可令人长生,明目,治头风,安肠胃,去目翳,除胸中烦热,四股游气,久服轻身延年。另外,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均可用到菊,菊苗可入菜,囊可以枕,酿可以饮,还能做各式佳肴糕点。《乾淳步时记》记载:“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且以菊糕为馈。”《仙经》:“用甘菊晒干,密封收藏,间取一撮,如烹茶法烹之,谓之菊汤,暑日大能消渴,每煮酒一瓶,入甘菊五六朵,封存久愈香清。”说明了菊花的食用药用价值高,使用方便,是其它花卉无法比拟的。赏菊花话重阳文章出处:原创

作者:菊花所

发表时间:16-12-13菊花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古人将梅、兰、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赋予它们很深的文化内涵:梅花独步早春,不染世尘;兰花清心似水,高雅脱俗;青竹挺拔刚健,有节有气;菊花凌霜不凋,气韵高洁,菊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当之无愧。在人们心目中,菊花又是吉祥、健康和长寿的象征。

菊花原产于我国,它经历了由野生到食用栽培又到观赏栽培的漫长岁月。晋代以前的菊花作为记节令、食用、药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菊花的观赏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11世纪初,我国菊花经朝鲜传入日本,12世纪传入英伦三岛,17世纪遍及欧洲,19世纪传到美洲,如今已成为世界名花。

菊花是中国传统的花卉之一,距离现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开封菊花在唐、宋的时候,已经在全国都非常有名气了。象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经有诗这样写道:“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他说这个“梁园”就是开封。在唐代的时候,开封家家都有养菊的习惯。“梁园独如霜”当然这个菊花它主要是黄色和白色,是主要常见的色彩。宋代孟元老他写的《东京梦华录》,这里面对开封的菊花也有详细的记载,里面就写道:“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礼记、月令》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它的意思就是说,菊花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菊花的“菊”字,在古代它是作“穷”字讲,它的意思就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这个菊花它的名字就是按照菊花的花期来确定这个名字。因为九月是阳,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意思,后来“重阳节”赏菊这个习惯由此而产生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开封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浅谈菊花文化文章出处: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

发表时间:18-05-07菊花原产于我国,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菊花”的名称来源于古代的人对于花期的认识.“菊”的古字是“鞠”

,“鞠”的意思是“穷尽”,意思是说一旦菊花凋谢,就是隆冬季节了,就没有花了。

菊花最早只有黄色的花朵,到现在大概有三千多种,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颜色各异,点缀了晚秋的环境,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菊花傲霜怒放、清隽高雅,历来被视为不畏严寒的象征,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欢。中国人历来喜爱菊花,并形成了独特的菊花文化,这种文化从诗词、小说、绘画及园林艺术中时时冒出的菊花情结中体现出来。1、诗词中的菊花

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因为遭受谗言被放逐,愤而写下千古绝唱《离骚》,其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佳句,意思是“早上喝木兰叶滴下的露水晚上吃秋菊枝头采落的花朵”,这种“坠露”、“落英”都是大自然提供的,饮坠露、餐落英不会失节丧德,借用菊花表示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品格,屈原因此成为吟诵第一人。

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菊花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的《饮酒》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为后人所称颂,陶渊明因为有“心远地自偏”的境界,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亲自耕种,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并且亲自培育菊花,被后人尊为“菊祖”、“护花神”。

唐代更是有很多著名诗人写下了多首吟诵菊花的诗篇。如诗仙李白九月九日在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上饮酒,写下了《九日龙山歌》一诗:“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描述了诗人在重阳节与友人饮酒赏菊的乐趣。又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中写下“黄花不掇于,战鼓遥相闻”的诗句,展示了诗人的豪迈之气。诗圣杜甫的《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中,则有“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的诗句,意思是:深秋时节,百花凋零,只有在枝头盛开,赞扬了在寒风中开放的坚贞品格和顽强精神。白居易《咏菊》中,借用“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的诗句,表现出菊花耐寒的品质。李商隐有《菊花》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秋风吹落了百花,此时只有秋菊孤芳自赏。诗人用平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菊花孤傲高洁、深得名人雅士喜爱的特性。

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中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又在《题菊花》诗中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者以菊喻志,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精神,表现了英雄气魄。唐太宗《赋得残菊》诗:“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赞扬了残菊顽强的生命力,又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元稹《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出了菊花之所以吸引文人墨客的原因。

刘禹锡《菊花》诗:“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恰到好处地赞扬了菊花。吴履垒《菊花》诗:“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诗人把比作娇嫩的女子,长长的金裙包裹着玉一样的肌肤,高贵的气质让人留恋。

宋代赏菊吟诗之风更盛,尤其称赞菊花凌霜怒放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骨气。陆游颂扬菊花的诗有《陶渊明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盖以菊配松也余读而感之因赋此诗》:“如端人,独立凌冰霜。⋯⋯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以及《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黄庭坚的词《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用秋菊与白发互相映照,来抒发悲秋的情怀。韩琦的《九日小阁》诗:“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节香。”以物明志,“晚节黄花”就成了人们砥砺晚节的成语。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荷花伞似的叶子已经没有了,不能遮风挡雨了;菊花虽然枯萎,但菊枝仍然傲霜挺拔。必须记住,一年的好景色是在橙黄桔绿的时节。

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菊花词更是咏菊托情的千古绝唱,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也极为后人所称颂。如表现离愁、别恨的菊花词有《醉花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另一首晚年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者由秋菊想到自己,以菊比人,倾诉自己的愁苦哀怨。2、小说中的

除了专门吟诵菊花的诗词外,小说中也有涉及菊花的,最典型的莫过于《红楼梦》。《红楼梦》中,宝玉和众姐妹作菊花诗,以人物为主,菊花为宾,拟出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十二个花题,赋景咏物,不落常套。而曹雪芹通过各人所作的诗,说出了每个人的理想、抱负及无法摆脱的命运。贾宝玉诗中透露的是他对女性的一贯尊重和关心;史湘云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通过她的诗表现了出来;林黛玉歌颂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薛宝钗和贾探春的诗都暗示了她们凄凉、悲苦的命运。书的作者是在借写诗而写人,巧妙地让读者通过这些菊花诗来理解人物。

清代蒲松龄则通过短篇小说《黄英》,为菊花意象的内涵增添了新的内容。《黄英》中的黄英和其弟都是菊花精,碰到了一个爱菊之人,黄英嫁给了这个书生。黄英和弟弟擅长理财,他们种菊花、卖菊花,生活日益富裕。可她丈夫马子才虽然非常喜爱菊花,却有些迂腐,“耻以妻富”。而黄英认为,能守清贫的是君子,但靠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的并不是坏人。她要为陶渊明争一口气,让大家知道陶渊明是自愿选择清贫,而不是不会发达,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鄙视商业以富为耻的狭隘观念。3、绘画中的菊花

在中国画中,

和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必须进行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材的,文人雅士常用它们来表现清高、正直、虚心和纯洁的感情等。明代画家沈周的《菊》写道:“老我爱种菊,自然宜野心。秋风吹破屋,贫亦有黄金。”早在晚唐时期,菊花就开始入画,成为绘画题材了。宋元以后,随着文人画的繁荣,菊花成为“四君子”绘画题材的重要表现对象,但相对于梅、兰、竹,菊花画则要少得多。五代画家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代画菊的人极少。元代画家苏明远、柯九思也有画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是菊花作品中的珍品。明代黄凤池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表现自己的清高,至今不衰。4、园林艺术中的菊花

陶渊明开始把野生的菊花进行人工栽培,到了宋代菊花栽培进入了兴盛时期,

水平比较先进,菊花的品种丰富,姿态多彩,而且出现了第一部菊花专著《菊谱》,由刘蒙泉所著,收有菊花品种一百六十三个。明清时期,出现了多部菊花专著,如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记录了二百七十五种菊花,还介绍了陶渊明所欣赏的菊花品种。清朝康熙年间编的《广群芳谱》记录了三百一十六种菊花。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于是文人种菊,以隐逸者自居,从而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菊花在园林中可以地栽,也可以盆植,在建筑小品和雕刻图案上也纷纷出现菊花的身影。比如大厅里的太师椅靠背上,有分别雕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的,园林漏窗也不乏菊花图案。古代神话传说中,菊花有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成“益寿延年”的象征等。总之,菊花元素已深深渗透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在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感受到这种菊花情结。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中,培养了人们雅洁高尚的情操、品德素养和民族气节。

不断地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菊花文化。

菊花从用于指示节令到饮食药用,逐步发展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植物,并进一步形成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是与人们在生活中不断了解和认识菊花息息相关的。可见,菊花的精神文化内涵作为的核心内容,是以菊花的物态与行为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同时,文人雅士们赏菊、画菊、咏菊、喻菊的不断兴起,也对菊花的栽培,品种的丰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菊花与儒道思想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正直高洁的文人是难有作为的,正所谓自古文人多磨难。所以,古代怀才不遇或不愿同流合污的贤人君子,经常借梅兰竹菊来自喻本身的高风亮节和思想感情。

中国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更是另眼相看,认为菊花艳在深秋,傲霜怒放,具有不畏强暴、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同时,它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不与群芳争艳,又显示出了恬淡自处、淡泊清华、自强不息、不趋炎附势、不媚权贵的高风亮节。这虽然是其自身的本性使然,但更要归功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

久而久之,人们由菊花中感悟到的这种品格,成为人们的共识,并进而提炼升华为一种精神,成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菊花与传统节日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重阳节的菊花习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观赏菊花和饮菊花酒是庆祝重阳节的两项主要活动。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菊花盛开在重阳,意为“久久”。于是,菊花成为了吉祥、长寿的象征,纳入了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的民族精神的范畴。重阳节也成了敬老节。所以,重阳赏菊,也就蕴含了敬老爱老的喻义。

菊花与诗词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得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对象,而菊花正是历代诗人吟诵的主题之一,留下了大量的优美词章。这些菊花诗词,正是菊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纵观中国历代的咏菊诗词,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的着重描写菊花雅致的姿容、颜色;有的则着重表现菊花独有的内在气韵;有的直抒胸臆,诉说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有的采取比兴寄托的表现方式,通过菊花,以隐曲幽微的笔触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愫。

菊花与传统医学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以头状花序供药用,味甘苦、性微寒、清肝明目、祛毒散火。中医多用以主治目赤、咽喉肿痛、耳鸣、风热感冒、头疼、高血压等病症。若长期食用,还有“利血气、轻身、延年”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称:“菊花味苦、平、主风、头晕、肿痛、目欲泪出、皮肤死肌、恶见湿脾、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日华子本草》记载:“菊花治四肢游风,心烦,胞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野菊花有“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脑骨肿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之功效。《埤雅》称,野菊花“可人药,久服令人长生、明曰、治头晕、安肠胃、去目翳、除胸中烦热、四股游气、久服轻身延年”。《本草备要》认为,野菊花“性甘苦微寒,有疏风热,清头目之功”,可为清热及眼科药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野菊花其性味苦甘微寒,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等有很强的抑杀作用,同时还具有散风清热、消炎解毒、平肝明目、祛痰止咳、理气止痛、凉血止血、抗菌、抗病毒等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头昏、心胸烦热、咽喉肿痛、眩晕耳鸣、流行性感冒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偏头痛、冠心病、乳腺炎、扁桃体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鼻衄、毒蛇咬伤、蜂螫虫咬、疗疮、无名肿毒、扭伤、外伤出血等疾病。

菊花与饮食文化

古人认为,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晋傅玄《菊赋》),“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故而菊花被誉为“长寿花”“延龄客”。

我国食用菊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的诗句,正是写食菊的乐趣。郑所南的“道人四季花为粮,骨生灵气身吐香。闻到菊花大欢喜,拍手笑歌频癫狂”写出了宋代食菊之盛。

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并赋诗吟颂。菊花可以酿酒,制茶作为饮料,菊苗可以作菜食用,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

宋代《全芳备祖》对这方面的记述就非常详尽和深刻,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

(据新浪网)

菊花的民间传说

传说一:

兴城海口有座菊花女像,距海口十多海里有个菊花岛,菊花女眼望着菊花岛的方向,似懂事的女儿眺望远方的爹娘。

传说,在没有菊花岛的时候,渤海里住着龙王三太子,他异常凶恶,不仅兴风作浪祸害人,每月还要吃一个童男童女,每年还要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做老婆。人们没有办法对付三太子,只好搬家躲灾。

那年,一个叫菊花的姑娘主动提出和三太子成婚。三太子一见到这个眼如星、腮如霞的姑娘,恨不得赶快成婚。不过三太子精得很,菊花入宫前,他先叫宫女搜了她的身子,凡是容易出危险的东西,全部扣下来,只准光着身子进去,到宫里再穿衣服。菊花完全照办了。

进洞房喝交杯酒时,宫女望着宫墙根往年新娘的遗骨,替菊花担心。可菊花就像没看见一样,笑呵呵地一次又一次给三太子斟酒。不一会儿,三太子就醉得人事不知躺在床上了。宫女走后,菊花关好门,杀死了三太子。

之后菊花乔装打扮,打开门,跟着贺喜的客人出了龙宫,踏着水向北走,走到现在的菊花岛位置时,后边浪声震天响。原来巡海夜叉发现三太子死了,鼓浪来追,菊花想,再跑下去,不但自己跑不掉,岸上三百里内的一切也得卷下海,她一横心,撞死在礁石上。菊花的尸体一倒,海底一声惊雷,变成了海岛,挡住了夜叉掀起的巨浪。

菊花死后的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有个新岛出现在海面,次年春天,岛上开满了菊花,从此再也不见三太子来作恶了,大家这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人们就为这个岛起名为菊花岛,在岸上立了一座石像来纪念。

传说二:

女娲九十九岁那年,双目突然发红,相继失明。伏羲想起了天塌时拯救他和女娲的石狮子。石狮子救下他俩后,身躯虽然化了,但它留下的尸骨——青风岭还在。他想石狮子一定有办法治好女娲的眼睛。于是他面向青风岭烧了三炷香,跪下祈祷,石狮子说只有玉皇大帝后花园的菊花能医治。

天宫离伏羲家有十万八千里,伏羲也已年过九十九岁,怎能走得动?于是就命他的儿子有熊前往。有熊是个孝子,应声而往,他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路,爬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天梯,才来到南天门。

南天门有天兵天将把守,不易进去。他就顺着宫墙走,想找个缺口。他来到了天宫北侧,发现宫墙外贴墙长着一棵高大的玉树。他就借树爬进去。

正是晚秋季节,唯有凌傲风霜的菊花盛开,于是他挑最大的花朵采摘起来。杨二郎巡逻到这里,正好瞧见,就把有熊抓去见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怒,把有熊抓进天牢。

后来玉皇大帝的大女儿雷姐被有熊的英勇行为和孝心所感动爱上了这个凡尘青年。她和有熊私奔下凡,并带走了菊花。

玉皇大帝听闻更是恼怒,想要派人捉拿雷姐和有熊,托塔李天王劝阻了他,并请玉皇大帝成全了雷姐和有熊。把永世不得再回天宫作为惩罚,并且给了雷姐一些嫁妆,就是菊花、山药、牛膝、地黄这四样药种。

雷姐就在覃怀一带种植起了菊花、山药、牛膝、地黄这四种药,销往各地。

(据中国花卉网)传统文化中的菊文化远在西周时代,《礼记》中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是以在最后一个月齐放来指示月令。战国时的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秉性高洁,不同凡响,是菊花和民族文化结缘之始。菊花至秦汉时代,已开始作饮食菜用,据古书所云,秦代咸阳曾有过较大规模的市场。汉代《神农本草经》则改进了“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药用功能。《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当时,称这种酒为“长寿酒”,人们饮用并流为习俗。

晋唐时代,菊花渐从饮食药用向田园栽培过渡,半饮食而半观赏。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证明在晋代已经栽培。南北朝时,每年夏至人们常把菊花和小麦研成灰,用来防治蠹虫。南朝梁简文帝《采菊篇》:“相互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的诗句,道出当时菊花已更多方面的为人们生活所用。菊花进入唐代,种植者日趋普遍,田园、庭院已到处可见,咏菊诗文大量出现。唐太宗有“细叶抽轻翠,园花簇金黄”,李太白有“时过菊潭上,摘此黄金花”之句。白居易诗:“满秋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和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治治黄”。说明菊花在唐代色彩日渐丰富,观赏价值日益提高。

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甲申)我国第一部菊谱,也是世界第一部专著,刘蒙泉《刘氏菊谱》问世。该书依菊花的颜色分类。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对后人影响很深。全书共记载菊花35个品种,另附闻而未见的4个品种,以及两个野生种。形色之外,兼载产地。

的时间是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也叫“秋花”。菊花的“菊”字,在古代是作“穷”字讲,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的名字就是按照它的花期来确定的。因为九月是阳,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意思,后来“重阳节”赏菊这个习惯由此而产生。“菊”字也写作“鞠”。“鞠”是“掬”的本字。“掬”就是两手捧一把米的形象。菊花的头状花序生得十分紧凑,活像抱着一个团儿似的。人们发现菊花花瓣紧凑团结一气的特点,所以叫作“菊”。

金秋九月,菊花绽放,千姿百态,令人目不遐接。因此,九月亦称“菊月”。重九为九月时令,就同端午节与艾草、菖蒲密不可分一样,菊与重阳节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阳节又叫“菊节”、“菊花节”,是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

重阳节的主要节俗活动除登高、饮菊酒、插茱萸外,还洐化出了一些小的节俗活动,如赏菊。簪菊、食菊糕等,花样繁多,意趣无穷。簪菊这种习俗起初有辟恶的意思,后来则纯粹是为了装饰。菊酒用菊花浸制而成。东晋时,人们酿制菊花酒是将菊花的茎叶一起采收,和上黍米酿制,需用一年时间,到了元代,只消一夜即成,而且卖酒的酒店都在重阳节用菊花缚成牌楼。据《景龙文馆记》载,唐中宗在慈恩寺大雁塔客,群臣献菊花酒祝寿。

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很著名的关于的故事,这篇故事叫作“黄英”,故事说一个人名叫马子才,他家历代养菊,一次他到南京去寻访异种,路上结交了一个姓陶的少年,这人对于养菊花很在行,他有一个异常漂亮的姐姐名叫黄英。他们作了邻居,马子才娶了黄英作夫人,两家成为亲戚。有一次陶公子喝酒喝醉了,变成一棵大菊花,黄英把它拔起,放在地上,第二天又变成原形;第二次陶又喝酒喝多了,又变成菊花,这次却变不回来――醉死了。这棵菊花的根长出新芽,开了粉色的花,还带着酒香,这种菊花就叫作“醉陶”。

菊花的雅称及其文化含义(上)文章出处:网络

作者:不详

发表时间:18-05-22,是中国传统的名花,一直受到人们宠爱。因而,赋予它许多雅称。这些雅称有的源于它纯黄不杂的自然色泽;有的源于它金秋九月的绽放季节;有的源于它可食、可饮、可入药的实用价值;有的源于它傲霜独立、凌寒不凋的内在品格;有的源于它的文人情结。这些雅称是对菊花全方位的概括。通过对雅称的解读,我们发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不再是普通的自然之花,而是长寿之花、君子之花、隐逸之花,寄寓着古代文人安于贫穷、不慕荣利、独具风骨的人格理想。菊花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色泽,也在于它的实用价值,更在于菊花不随众俗,独立寒秋的品德和恬淡自居的节操。正如三国魏人钟会《菊花赋》所赞颂的:“……夫菊有五美焉:黄华高悬,凖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①

一、黄华、黄英、黄蕊、黄钿、金英、金茎、金蕊、金钿——黄华高悬,凖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

“菊”本字为“鞠”,又作“蘜”,后省作“菊”。原产于我国,迄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尔雅·释草》云:“蘜,治蔷。”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就是说“蘜”是秋天开放的菊花。最早的应为野生菊花,多为黄色,因而得名为“黄华”、“黄英”、“黄蕊”、“黄钿”等。《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又因黄色也为金色,这样又出现了以“金”为菊花的雅称,如:“金英”、“金茎”、“金蕊”、“金钿”。梁代萧统《七契》:“玉树始落,金蕊初成。”唐代刘禹锡:“碧萼迎寒秀,金英带露香”。“金英”、“金蕊”都指黄色的菊花。

这一组雅称显然取自于自然色泽。菊花两千多年前主要为黄色,除了野生多为黄色之外,还因为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正统而尊贵,这决定着人们的色彩审美,所以,其他颜色菊花作为审美对象出现的相对较晚,如唐代陆龟蒙:“还是延年一种材,即将瑶朵冒霜开”。“瑶朵”就是指晶莹如美玉的白菊。到了宋代,菊花可谓五彩缤纷,我国第一部菊花专著《菊谱》问世,作者刘蒙依菊花的颜色分类定品,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黄菊位居第一,地位尊贵,以至皇后之服黄如菊花,谓之“菊衣”。《周礼·天官·内司服》中载:“后服菊衣,其色黄也。”黄色菊花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占据菊花正统而尊贵的地位,这要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阴阳五行说说起。

阴阳五行说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之根源都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相生”、“相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五种物质分别据东、南、西、北、中五方,配青、赤、白、黑、黄五色,就形成了五行据五方配五色的传统观念。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白黑黄,据五方也。”黄色在五行之中居“中”,“中”属“土”。《论衡·符验》云:“黄为土色”。五色又有正、间之分,正色地位尊贵,间色地位卑微。这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色彩观念,决定着色彩的等级。受其影响,黄色是自然之色,是事物相生、相互促进产生的,因而是正色、尊色。朱熹说:“黄,中央土之正色。”古人还认为,五方分别由五位大帝掌管,黄帝是中央大帝,统领四方,因而黄色象征着中央皇权和社稷,地位尊贵至极,成为帝王之色,直到封建社会结束。黄色由帝王之尊色又过渡到具有“中和”之美。“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通典》注云:“黄者中和之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黄色,代表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为尊色。这种色彩审美观念,影响深远。

因此,我们自然就能理解钟会在《菊花赋》中对菊花的赞颂:“黄华高悬,凖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黄华高悬,凖天极也”意思是黄菊花朵高悬,有帝王风范。朱元璋就借菊花的帝王气概,抒王者之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骇煞,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纯黄不杂”,其色正;“后土色也”,其位尊。范成大《范村菊谱·定品》云:“黄者中之色,土王季月而菊以九月花,金土之相应生而得者也。”纯黄菊花,在五行中是中央土的颜色,又逢九月开花,正是金中之土,与季节相应,所以最为上乘。说菊花之美,首先美于色泽,却并非颜色本身的表现力,而是它的象征性。即使传到国外,依然能看到黄菊地位尊贵。传到日本的繁多,四季常开,但黄色菊花却始终为皇室专用。

二、九华、节华、寒英、冷香、傲霜、霜下杰、贞花、花中君子——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

菊花开在农历九月,自然又名为“九华”。陶渊明《〈九日闲居〉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菊花开在百花之后、霜降之时,古人利用菊花这一特性来记节令,如“霜打菊花开”。所以,菊花又叫“节华”。《礼记·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人们也因这一季节给人以寒冷的感受来指代菊花,如唐代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烟寒细叶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黄”。宋代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寒英”“冷香”都是指菊花。也正因菊花在深秋“华事至此而穷尽”时节迎寒霜而绽放,具有了有别于其他花卉的特质与魅力.

菊花的雅称及其文化含义(下)文章出处:网络

作者:不详

发表时间:18-05-262.凌寒不凋的“气节”。耐寒,大多数花朵枯败后不落枝飘零,成为忠贞节操的象征。所以,也叫“贞花”。最早与菊花结缘的是屈原,他在遭谗言被放逐后,写《楚辞》以寄托理想,“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洁身自好、不随流俗、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兰菊”从此就成为崇高气节的象征。后来这种崇高的气节,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演变为可贵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宋代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风。”朱淑贞《菊花》云:“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他们都是通过赞美菊花宁肯怀着芳香枯死枝头,决不让风吹落的忠贞形象,抒发自己不忘亡国之恨,决不屈膝的民族气节。

3.义让群芳的“品德”。钟会《菊花赋》:“早植晚登,君子德也”,是说与其他花卉一起种植,可却开在百花凋零之后,甘受寂寞,不与百花争艳,有君子之德。古代君子是指道德情操高尚之人。将菊誉为“花中君子”,固然与上文我们谈到的菊“傲风霜,耐岁寒,天赐之节操”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菊花和古代君子一样道德高尚,义让群芳。清代黄山寿:“不是花中偏爱菊,迟开都为让群芳”。明代贾如鲁在《爱菊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述:“红粉笑风,桃李茂于春矣,菊不与之争艳;朱锦映日,葵榴畅于夏矣,菊不与之而竟芳。惟恬淡以自居,镇静以俟时而已矣……是知有可爱之德,而后有可爱之容。人之爱菊,非以其可爱之容,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而爱之以心。”

可见,之美不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愉悦,而是它所象征的人格魅力,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与升华。因为这种人格明显带有儒家的思想烙印,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

三、东篱、东篱客、陶菊、花中隐士——花中隐逸者也

不仅被誉为“花中君子”,还被誉为“花中隐士”。这主要源于“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对菊花的偏爱。宋周敦颐《爱莲说》云:“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爱菊,把菊花视为知己,无不是因为菊花与他一样有着傲世独立的风骨,有着忠贞不屈的气节。他一生五次入世为官,但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冲突之时,为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毅然弃官归隐,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气节,不也是菊花精神的写照吗?

“隐士”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辞海》释“隐士”为:“隐居不仕的人”。隐士一定是有名的“士”,一般的士隐居也不能称其为“隐士”。也就是说是有才能、有学问、能做官而不去做官之人,才叫“隐士”。学者就中国复杂的隐士情形进行了归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道家的隐士,为了全真葆性,终身不仕;另一类是儒家的隐士,秉承孟子的“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道德信条,以政治的品德来决定自己的去留。前者以人性为依据,后者以道德为旨归②。陶渊明显然属于儒家隐士,在仕隐之间最终选择了归隐。归隐在魏晋时期虽已成为时尚,而他却又不像大多数隐士那样标榜自己的超尘出世。他的归隐是真正的“心隐”,并不在乎外在的环境。只要心静,无求名利之心,即使是在闹市,也宛如南山。一句“心远地自偏”让多少无法摆脱功名利禄之人反思。彻底放弃名利心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每日以酒遣怀,与菊为伴,在菊的幽香淡雅中陶冶性情。他种菊、品菊、赏菊、咏菊,以菊花自比,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成为“田园诗之祖”。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名句,描绘出了他陶醉于自然,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心境。也因他而又有“东篱”“东篱菊”“篱菊”“陶菊”的雅称。陶与菊已融为一体,杜甫《秋尽》:“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孟郊《秋怀》:“清诗既名眺,金菊亦姓陶”。温庭筠《赠郑处士》:“醉汝陶令菊,贫卖邵平瓜”。陶渊明借菊花升华了自己的境界,菊花也因陶渊明具有了高洁、淡泊、孤傲的隐逸之风,“菊,花中隐逸者也。”

四、延年、长生、更生、日精、延寿客、制颓龄——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可以食用,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屈原在《离骚》中吟道:“朝引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不仅可以食用,菊苗同样可食。陆龟蒙《杞菊赋》序中说:“皆树以杞菊,春苗恣肥,得以采撷,供左右杯案。”人们食用菊花,不仅为了充饥,而是很早就发现了菊花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百草上品,更有“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的说法。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谓菊花“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将菊花称之为“延年”“长生”就源于此。

魏晋时期,由于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这种服之可以延年益寿的菊花与道教追求长寿成仙的思想观念相暗合,使菊花成为服之长生不老的“仙品”。魏人钟会《菊花赋》云:“流中轻体,神仙食也。”西晋傅玄《菊赋》云:“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东晋道士葛洪《神仙传》云:“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乃得仙。”因此,道家把菊花当作仙药,认为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吃菊花就像吃太阳的精华一样,可以延年益寿,所以称之为“更生”、“日精”。《拾遗记》曰:“背明国有紫菊,谓之日精,一茎一蔓,延及数亩,味甘,食者至死不饥渴。”

但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冲突之时,为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毅然弃官归隐,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气节,不也是菊花精神的写照吗?

概述菊花的命名文章出处:原创

作者:菊花所

发表时间:16-08-16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中的佼佼者,被人们誉为花中君子,自古至今倍受我国人民的热爱。菊花的“放晚香傲风霜”的高尚气节还是历代名人英雄歌颂的对象。他们歌菊、颂菊、咏菊的寄情之作,组成了璀璨斑斓的菊花文化。时至今日,菊花品种依然在大量育成,人们依然根据品种的花型、花姿、花色、花香等特点,巧妙的撷取诗词歌赋中佳词丽句和历史上人物故事以及花丼动物等的赞誉作为菊花品种的名称。本文参考了“南京农大菊花名录”、“湘潭菊谱”及“内乡菊谱”品种名录,今选出并考证百种菊花品种名字来源。其中来自诗词歌赋的占40%,来自其它花卉名字的占40%。,来自古代美女佳人的占20%,让我们一同来看一下这令人眼花繚乱的菊花品种名称和它所展示的菊文化。

―、以诗词歌赋名词典故命名的菊花品种:

①出自毛泽东诗词的如:‘独立寒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鹰击长空’、‘红装素裹’、‘一代天骄’、‘洞庭波涌’、‘红霞万朵’、‘尽朝辉’、‘飒爽英姿’、‘曙光初照’、‘舒广袖’、‘莺歌燕舞’、‘飞雪迎春’、‘黄鹤楼’、‘虎踞龙盘’、‘乱云飞’、‘冬云’、‘白云飞’、‘白絮飞’、‘东方欲晓’、‘胜似春光’。如其中‘洞庭波涌’、‘红霞万朵’、‘尽朝辉’三个菊花名字,来自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的全文如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此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辉。”

②源自古代诗词的有:‘汉宫秋’、‘人面桃花’、‘江枫渔火’、‘夜光杯’、‘飞流直下’、‘卖炭翁’、‘岭上云’、‘虞美人’、‘清风明月’、‘落日熔金’、‘武陵春色’、‘龙城飞将’、‘

一尘木杂’。如‘龙城飞将’这个菊花名字来自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一诗中,诗的全文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