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选)出血血栓和止血检查当前1页,总共167页。抗凝功能检查(凝血酶凝固时间,抗凝血酶Ⅲ测定),纤溶功能检查(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检查,FDP和D-二聚体测定,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体,纤溶酶原活性)。凝血酶生成标志物检查(纤维蛋白肽A测定,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测定),血管系统相关标志物检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检查,血栓调节素检查)。出血性疾病的检查(出血性疾病的过筛实验,特殊检查,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检查)。当前2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血管壁的作用
(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2(TXA2)、5-HT和ET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粘度增高,有利于止血。当前3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一期止血)。当前4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3)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二期止血)。当前5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4)局部血粘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和Ⅻ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bradykinin),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粘度增高,血流减慢,有利于止血。当前6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血小板的作用1.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纤维上与血小板糖蛋白(GP)I有关,而VWF因子是它们中间的桥梁。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的粘附作用,血小板的聚集主要通过:①ADP途径;②前列腺素环过氧化物及TXA2途径;③PAF途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对聚集起重要作用。GPⅡb/Ⅲa能形成钙离子复合物,在血小板膜上组成纤维蛋白受体。当前7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3.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大部分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诱导剂同时能引起释放反应,但诱导剂的强度对释放的结果有差别,有的只能引起α或δ颗粒释放,有的引起溶酶体内容物释放,释放的活性物质均有利于止血。4.血小板的促凝活性血小板表面有吸附的各种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因子Ⅴ、Ⅺ、ⅩⅢ等均能促进凝血。血小板的接触产物活性(CPFA)在ADP相互作用时可激活因子Ⅻ,血小板的胶原诱导凝血活性(CICA)在与胶原接触后能激活因子Ⅺ。当前8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5.血块收缩血小板合成释放的TXA2和5-HT捉进一步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则最终可使纤维蛋白收缩(血块收缩),使血栓更为坚固,止血更加彻底。6.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并不与内皮细胞表面或其他细胞发生作用,而是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其完整性,血管局部受损伤时,血小板的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粘附聚集作用。当前9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凝血因子的作用凝血过程分3期1期凝血活酶的生成期2期凝血酶的生成期3期纤维蛋白的形成期当前10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倍。当前11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当前12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当前13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凝血的共同途径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当前14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血浆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编号名称生成部位半寿期(h)参与凝血途径Ⅰ纤维蛋白肝46-144共同Ⅱ凝血酶原肝48-60共同Ⅲ组织因子脑.肺等组织-外源Ⅳ钙离子---Ⅴ易变因子肝12-15共同Ⅵ稳定因子肝4-6外源Ⅶ抗血友病球蛋白不明8-12内源Ⅷ血浆凝血活酶肝24-48内源ⅨStuart-Prower肝48-72共同Ⅹ血浆凝血活酶前质肝48-84内源Ⅺ接触因子肝48-60内源Ⅻ纤维蛋白稳定因子肝48-122共同巨核细胞血小板激肽释放酶原肝-内源高他子量激肽原肝144内源当前15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当前16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抗血液凝固系统
(1)抗凝物的种类:包括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肝素辅因子Ⅱ(HCⅡ)、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2巨球蛋白(α2-M)和C1-抑制剂(C1-INH)。
(2)抗凝机制:由细胞和体液因素完成。细胞机制: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来完成。
当前17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体液抗凝作用包括①抗凝血酶Ⅲ(AT-Ⅲ):由肝、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它的机制是肝素与AT-Ⅲ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酶失去活性起抗凝作用。②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TM)及活化蛋白C抑制物。PC和PS均由肝脏合成,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物质。抗凝机制是凝血酶与TM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生成活化蛋白C起抗凝作用。当前18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纤溶系统组成及特性:
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②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以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而不需要纤维蛋白作为辅因子。
③纤溶酶原(PLG):是由肝脏合成,在t-PA或U-PA的作用下,被激活为纤溶酶,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当前19页,总共167页。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2)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①纤溶酶原(PLG)可通过三条途径(内激活途径、外激活途径和外源激活途径)被激活为纤溶酶PL。
②纤维蛋白(原)降解机制:PL不仅降解纤维蛋白,而且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PL降解纤维蛋白原产生X、Y、D和E片段。降解纤维蛋白则产生X’、Y’、D-D、E’片段。以上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当前20页,总共167页。血管壁检查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是在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阻,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的新出现的出血点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完整性及脆性。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和脆性与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以及vWF等因素有关。当上述因素有缺陷或者维生素C及P缺乏,血管受到微生物、或物理因素的损害时,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使其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新出血点则增多。当前21页,总共167页。血管壁检查在前臂肘窝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内有无出血点,如发现有出血点则以标记笔标记。
将血压计袖带缚于该侧上臂,先测量血压,然后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持续8分钟,然后解除压力。
解除压力5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新出血点的数目。
当前22页,总共167页。血管壁检查
结果的判定:正常男性0-5个,女性0-10个,若出血点>10个为阳性,10-50个为“+”,>50个为“++”,前臂伸侧及手背有出血点者“+++”,前臂屈、伸侧以及手臂均有出血点或紫斑者为“++++”。当前23页,总共167页。血管壁检查临床意义
(1)毛细血管缺陷: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坏血病、过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等,本试验较有价值。
(2)血小板有缺陷的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Vonwillebranddisease。VWD)、血小板病。
(3)其他: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异常,毛细血管造成损伤的疾病。如肝脏疾病、尿毒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当前24页,总共167页。血管壁检查出血时间(BT)测定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time,BT)。BT测定受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血液凝固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响较小。当前25页,总共167页。血管壁检查正常值出血时间测定器法:6.9±2.1min,>9min为异常。
当前26页,总共167页。血管壁检查临床意义
(1)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①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
②血小板功能缺陷,如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等;
③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④血管疾病,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⑤药物影响,如服用潘生丁、乙酰水杨酸等。
(2)出血时间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当前27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血块收缩试验
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小板伸出伪足,伪足前端连接到纤维蛋白束上。当伪足向心性收缩,使纤维蛋白网眼缩小,检测析出血清的容积可反映血小板血块收缩能力。当前28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参考值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小时收缩完全全血定量法:55%--77%当前29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1.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1)血小板功能缺陷,收缩蛋白作用减弱,使血块收缩受限,如血小板无力症等。(2)血小板数量减少,使血块收缩作用减弱,当血小板数小于50x109/L时,血块收缩明显减退,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3)严重凝血障碍者,血液不能正常凝固,使血块收缩受限,如显著的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4)红细胞增多症时,由于血块内红细胞多,体积大,影响血块收缩。2.血块收缩过度:(1)凝血因子XIII缺乏时,凝固的血液没有形成纤维蛋白交联网,使血块空隙减小,收缩过度。(2)严重贫血或失血者,红细胞少,使血块收缩程度增加。当前30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的检测PAIg包括PAIgG、PAIgM、PAIgA和PAC3。现以PAIgG检测为例。ELISA法(双抗体夹心)法:将抗人IgG抗体包被在酶标板反应孔内,加入被检血小板裂解液,若此液中存在PAIgG,便与包被的抗体结合,再加入酶标的抗人IgG抗体,与结合在板上的PAIgG结合,最后加入底物显色,其深浅与血小板裂解液中的PAIgG成正比。根据被检者所测得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血小板裂解液中的PAIgG含量。当前31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参考值:PAIgG:0~78.8ng/107血小板;PAIgM:0~7.0ng/107血小板;PAIgA:0~2.0ng/107血小板。当前32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
1)PAIg增高: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90%以上ITP患者的PAIgG增高,若同时测定PAIgM、PAIgA和PAC3,其灵敏度可高达100%.但其特异性较低,许多疾病如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次输血、输血后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慢性活动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Evan综合征、良性单株丙球蛋白血症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2)观察病情:经治疗后,ITP患者的PAIg水平下降;复发后,则又可升高。当前33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试验生理情况下,血小板具有黏着于异物(玻球法、玻璃珠柱法)表面的功能称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黏附功能的方法称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当前34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正常值(1)玻球法:62.5%±8.61%。(2)玻璃珠柱法:男性:28.9%~40.9%;女性:34.2%~44.6%。当前35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
(1)血小板黏附率减低:血管性血友病(VWD)、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爱-唐综合征以及肝硬化、尿毒症、骨髓增生综合征、服用血小板抑制药物等。(2)血小板黏附率增高: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深静脉血栓形形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疾病等。当前36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聚集试验
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能力。血小板膜上存在着ADP特殊受体,ADP可使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可使血小板聚集,如果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量不足或不能释放,血小板就会解聚而恢复正常形态。当前37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正常值ADP最大聚集率为62.7±16.1%,聚集曲线因方法与诱导剂不同而异。当前38页,总共167页。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症、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高脂饮食及吸烟等。
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少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储存池病、May-Heegglin异常、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当前39页,总共167页。凝血因子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量的活化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的磷脂),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内源抗凝血的全部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APT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内源凝血系统凝血因子共同途径中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Ⅹ的水平。本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敏感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筛选试验。当前40页,总共167页。凝血因子检测[参考值]32~43s当前41页,总共167页。凝血因子检测[临床意义]
1.APTT延长: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即为延长。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虽可检出因子Ⅷ低于25%甲型血友病,但对于亚临床型血友病(因子Ⅷ大于25%)和血友病携带者欠佳。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Ⅺ(血友病乙)、Ⅻ和Ⅶ缺乏症;血中抗凝血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当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也可延长,其它尚有肝病、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当前42页,总共167页。凝血因子检测2.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3.肝素治疗监护: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第三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为宜。当前43页,总共167页。凝血因子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当前44页,总共167页。凝血因子检测正常值1113秒之间活动度正常值80%-100%当前45页,总共167页。凝血因子检测临床意义1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2PT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急性肝炎PT异常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型肝炎为90%。在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PTA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分期的指标之一。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轻度PTA>70%、中度70%~60%、重度60%~40%;肝硬化代偿期PTA>60%、失代偿期PTA<60%;重型肝炎PTA<40%。Child-Pugh分级中PT延长1~4s计1分、4~6s计2分、>6s计3分,结合其它4项指标(白蛋白、胆红素、腹水、脑病)将肝病患者肝功能储备分为A、B、C级;当前46页,总共167页。凝血因子检测3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DIC早期、急性心肌硬塞等)、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骨髓瘤、洋地黄中毒、乙醚麻醉后。4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如华发令、双香豆素等)的重要指标。INR在用药为合理和安全。当前47页,总共167页。凝血因子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参考值2~4g/L。当前48页,总共167页。凝血因子检测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增加月经期和妊娠期、糖尿病、动脉硬化症、大叶肺炎、支气管肿瘤、肾病综合征、淀粉样变性、尿毒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梗塞、血栓性静脉炎等。剧烈运动后纤维蛋白原增加。
2.纤维蛋白原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早产儿、肝损伤(如氯仿、磷、急性黄色肝萎缩,微生物毒素中毒、肝硬化),恶性肿瘤,烧伤,纤维蛋白原溶解活性增高,见于DIC。当前49页,总共167页。抗凝物质检测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测定参考值发色底物法:108.5%±5.3%当前50页,总共167页。抗凝物质检测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也见于口服抗凝药治疗过程中。2.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和肝脏疾病等。当前51页,总共167页。抗凝物质检测肝素定量监测正常参考范围:正常人肝素浓度:0
.IU/ml当前52页,总共167页。抗凝物质检测临床意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抗凝药物。所以血浆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含量检测是监测疗效和防止出血的有效指标。当前53页,总共167页。抗凝物质检测APTT与肝素浓度检测在监测肝素治疗效果方面的优缺点⑴APTT的优、缺点:最常用、检测方便,较便宜。但治疗范围与试剂和批号有关,只是普通的凝血检测指标,针对肝素检测是非特异性的,只能用于普通肝素监测,而不能用于低分子肝素。当前54页,总共167页。抗凝物质检测⑵肝素检测的特点:针对肝素直接、准确;且检测结果的均一性远好于APTT,能可靠地反映治疗范围;也可用于低分子肝素的监测。有文献报道,针对VTE的治疗,应用APTT监测24小时内治疗浓度的达标率只有57%,而依靠肝素监测者的达标率为87%。另有研究发现,依靠APTT监测,血栓复发/出血事件分别是6.1%/6.1%,而肝素监测的则为1.5%/4.6%。APTT组比肝素监测组每天多用4000U肝素。当前55页,总共167页。抗凝物质检测3,一般情况是,肝素使用治疗剂量时用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监测,PCI、CABG需使用大剂量肝素则通过ACT(活化凝血时间)监测。当前56页,总共167页。纤溶活性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
正常值定性阴性;定量<5mg/L(乳胶凝集法)。当前57页,总共167页。纤溶活性检测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见于:(1)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2)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3)血管栓塞性疾病(肺栓塞、心肌梗死、闭塞性脑血管病、深部静脉血栓)(4)白血病化疗诱导期后、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尿毒症、肝脏疾患或各种肿瘤。当前58页,总共167页。纤溶活性检测血浆D-二聚体参考值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200μg/L。
当前59页,总共167页。纤溶活性检测临床意义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特异性产物,测定血浆D-二聚体可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已经生成,从而为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症提供重要依据。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纤维蛋白原在没有大量转化成纤维蛋白之前即被降解,D-二聚体为阴性或不升高;继发性纤溶亢进症,如血栓性疾病、DIC等,由于疾病前期凝血机制增强,纤维蛋白大量生成,继而引起纤溶亢进,因此D—二聚体阳性或显著升高。当前60页,总共167页。纤溶活性检测血浆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
正常值阴性。当前61页,总共167页。纤溶活性检测临床意义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合,使血浆中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这种不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为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症提供重要试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当前62页,总共167页。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当前63页,总共167页。掌握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熟悉各类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要点;熟悉各类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型)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了解肝癌标记蛋白检查。当前64页,总共167页。肝功能检查项目通常包括:(1)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其中ALT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1%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ALT水平即可升高1倍。AST持续升高,数值超过ALT往往提示肝实质损害严重,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标志。(2)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者肝内胆汁淤积时,可以出现上述指标升高。溶血性黄疸时,可以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3)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主要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等,长期白蛋白、胆碱脂酶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补充维生素K不能纠正时,说明正常肝细胞逐渐减少,肝细胞合成蛋白、凝血因子功能差,肝脏储备功能减退,预后不良。当前65页,总共167页。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4)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主要包括Ⅲ型前胶原(PⅢP)、Ⅳ型胶原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LN)等,这些指标可以协助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5)肝脏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肝脏能合成Ⅲ及因子a链以外的全部凝血因子,在维持正常凝血机能中起重要作用。肝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合成均减少,临床可出现牙龈、鼻黏膜出血,皮肤淤斑,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一般,最早出现、减少最多的因子Ⅶ,其次是因子Ⅱ和Ⅹ,最后出现,减少最少的是因子Ⅴ。当前66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掌握)血清总蛋白(TP)是血清白蛋白(A)和球蛋白(G)的总和。白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20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TP的40%~60%。白蛋白是血浆中重要的运输蛋白。当前67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掌握)许多非水溶性的物质易与白蛋白结合后被运输,如:胆红素、长链脂肪酸、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药物等。白蛋白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缓冲血液酸碱的能力,血清白蛋白的浓度也能反映肝损伤的程度、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从TP中减白蛋白量,即为球蛋白含量。当前68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掌握)参考值:血清总蛋白:60~82g/L白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1.5~2.5:1。当前69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掌握)
临床意义:
1.急性肝脏损伤早期或局灶性肝脏损伤等轻度肝损害时,白蛋白(A)可正常或轻度下降、球蛋白(G)可轻度升高、TP和A/G均可正常。亚急性重症肝炎早期多数TP为明显下降,而γ-球蛋白增加;晚期发生肝坏死,TP明显下降。
2.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实质细胞受损,常见白蛋白减少和球蛋白(主要是γ球蛋白)增加,A/G比值下降。随病情加重而出现A/G比值倒置,此时提示肝功能严重损害。白蛋白持续下降者多预后不良;治疗后白蛋白上升,说明治疗有效;白蛋白减少到30g/L以下,易产生腹水。
3.肝外疾病:总蛋白或白蛋白减少可见于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蛋白质分解过盛,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蛋白质摄入不足,如慢性营养障碍等。球蛋白增加:可见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γ球蛋白单克隆增生,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感染,如黑热病、血吸虫病等。当前70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血清蛋白电泳在碱性环境里,血清蛋白皆带阴电荷,在电场中向阳极泳动,因各蛋白质等电点和分子量有差异,分子量小、阴电荷多泳动最快;分子量大、阴电荷较少者泳动较慢。电泳后,从阳极开始,依次为白蛋白、a1球蛋白、a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五个区带。当前71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正常值醋酸纤维素膜电泳法:白蛋白0.61~0.71(61%~71%)、α1球蛋白0.03~0.04(3%~4%),α2球蛋白0.06~0.10(6%~10%),β球蛋白0.07~0.11(7%~11%),γ球蛋白0.09~0.18(9%~18%)。当前72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临床意义(1)白蛋白减少: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2)α1球蛋白(糖蛋白)增高:见于原发性肝癌。在重型肝炎、肝硬化、肝昏迷时则减少,与白蛋白呈正相关。肝病时测定α1球蛋白对判断肝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参考价值。一般情况下,α1球蛋白增加示病情较轻,α1球蛋白减少则提示病情较重,在严重肝功能衰竭时,其血清含量可显著降低。当前73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3)α2球蛋白:病毒性肝炎初期无明显变化,一周后逐渐增加,亚急性肝炎和急性肝坏死、失代偿期肝硬化则减少。(4)β球蛋白增高:见于脂肪肝、高脂血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梗阻性黄疸、恶性肿瘤。在胆汁淤积性肝病时其含量升高,与α2球蛋白升高相平行。降低于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尤以失代偿期肝硬化和坏死肝硬化下降最为显著。当前74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5)γ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胆疾患。典型肝硬化尚可见β和γ带相融合,形成β-γ桥。肝病患者γ球蛋白的变化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随病情好转,其含量可逐渐降至正常,如一直在高水平持续不降,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并有向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发展的趋势。此外,感染、血吸虫病、多发性骨髓瘤、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升高。降低见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部分化疗患者等。当前75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血氨测定血中的氨主要来自氨基酸脱氨基反应,正常情况下,氨在肝脏中被转变为尿素。当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时,氨不能进行正常代谢,无法被清除掉,故血氨可能升高。高血氨有神经毒性,可以引起肝性脑病。
当前76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参考值:11~35μmol/L。当前77页,总共167页。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肝昏迷,重症肝炎,肝肿瘤,休克,尿毒症,有机磷中毒,先天性高氨血症及婴儿暂时性高氨血症。减低:见于低蛋白饮食,贫血等。当前78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在血液中与清蛋白结合运输,称为未结合胆红素或游离胆红素。然后被肝细胞摄取,与Y蛋白(或Z蛋白)结合后,进一步在肝细胞内形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也称结合胆红素。当胆红素代谢异常时即出现黄疸。测定血中胆红素含量对诊断肝、胆疾病及某些血液疾病有重要意义。当前79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参考值:总胆红素: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0~6.8μmol/L间接胆红素:1.7~10.2μmol/L当前80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临床意义(1)判断有无黄疸及其程度:总胆红素17.1~34.2μmol/L为隐性黄疸;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重度黄疸。(2)判断黄疸的性质:完全阻塞性黄疸为342~513μmol/L,不完全阻塞为171~266.8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17.1~119.7μmol/L,溶血性黄疸为<85.5μmol/L。当前81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3)胆红素分类鉴别黄疸类型: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恶性疟疾及新生儿黄疸等,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增高为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急性黄色肝坏死等。当前82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4)用于肝细胞损害程度和预后判断:在肝脏疾病中,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常反映肝细胞损伤严重,预后不良。但少数亚急性肝炎可无黄疸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炎,血清胆红素甚高,而肝细胞受损程度较轻。(5)有助于了解新生儿溶血症的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6)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贫血患者总胆红素减低。当前83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尿胆红素定性试验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产生。可分为未经肝处理的未结合的胆红素和经肝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的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当前84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结合胆红素分子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由于正常人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滤过量极少,因此尿中检不出胆红素,如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可通过肾小球膜使尿中结合胆红素量增加,尿胆红素试验量阳性反应。当前85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正常值:定性:阴性。敏感度7~14umol/L。当前86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临床意义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大量间接胆红素,超出了肝脏的加工能力,间接胆红素滞留在血液中,肠道吸收的尿胆原增多,虽然尿胆红素呈阴性,但尿胆原呈强阳性。
当前87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受损,无能力摄取间接胆红素,也无能力摄取直接胆红素,导致血液中的直接与间接胆红素都增加,而直接胆红素经肾脏排出,因此,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阳性。梗阻性黄疸胆道受阻,肝脏产生的直接胆红素逆流入血,导致尿胆红素阳性。当前88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尿胆原检查胆红素通过胆道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生成粪胆原,大部分随大便排出体外,小部分被肠道吸收入血最后通过肾脏随尿排出,称为尿胆原。临床上利用胆红素尿胆原检测对鉴别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有重要的价值。当前89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正常值阴性或弱阳性0.84~4.2μmol/24小时尿。当前90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临床意义:利用尿胆红素、尿胆原和血胆红素等检查可协助鉴别黄疸病因:
(1)溶血性黄疸:当体内有大量红细胞破坏时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使血中含量增高,由于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肾,故尿胆红素试验阴性。未经结合红素增加,导致肝细胞代偿性产生更多的结合胆红素。当前91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当将其排入肠道后转变为粪胆原的量亦增多,因而肠道吸收粪胆原及由尿中排出尿胆原的量均亦相应增加,尿胆原试验呈明显阳性。溶血性黄疸可见于各种溶血性疾病、大面积烧伤等。
当前92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损伤时其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除功能均可能受损。由于肝细胞摄取血浆中未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使其在血中的浓度升高,而结合胆红素又可能由于肝细胞肿胀、毛细胆管受压,而在肿胀与坏死的肝细胞间弥散经血窦进入血循环,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亦升高,因其可溶于水并经肾排出,使尿胆红素试验呈阳性。当前93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此外经肠道吸收的粪胆原也因肝细胞受损不能将其转变为胆红素,而以尿胆原形成由尿中排出,故肝细胞黄疸时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均量明显阳性。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尿胆红素阳性可早于临床黄疸。其它原因引起的肝细胞黄疸,如药物、毒物引起的中毒性肝炎也可出现类似的结果。
当前94页,总共167页。胆红素代谢检查(3)阻塞性黄疸:胆汁淤积使肝胆管内压增高,导致毛细血胆管破裂,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而逆流入血由尿中排出,故尿胆素检查阳性。由于胆汁排入肠道受阻,故尿胆原亦减少。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外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如胆石症、胆管癌、胰头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当前95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ALT在肝细胞中含量较多,且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可溶性部分,当肝脏受损时,此酶可释放人血,致血中该酶活性浓度增加,故测定ALT常作为判断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但其他疾病或因素亦会引起ALT不同程度的增高。当前96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正常情况下,谷草转氨酶(AST)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其中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血清中含量极少。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当肝脏发生严重坏死或破坏时,才能引起谷草转氨酶在血清中浓度偏高。谷草转氨酶偏高,肝炎患者转氨酶数值老是居高不下,反映肝细胞炎症始终未停止,肝细胞肿胀、坏死等病变持续存在。测定血清中此酶含量可用以协助诊断疾病和观察愈后。当前97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参考值:
ALT10-40U/L,AST10-40U/L,ALT/AST≤1。当前98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临床意义(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阳性率为80%~l00%,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出现黄疸前2~3周即有转氨酶的明显升高,最高可达500U以上,多为ALT>AST.肝炎恢复期,ALT转入正常;重症肝炎或亚急性肝坏死时,一度上升的ALT在症状恶化的同时,酶活性反而降低,是肝细胞坏死后增生不良,预后不佳。以上说明,监测ALT可以观察病情的发展,并作预后判断。
当前99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2)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肝:ALT轻度增高(100~200U),或属正常范围,且AST>ALT.(3)肝硬化、肝癌时,ALT有轻度或中度增高,提示可能并发肝细胞坏死,预后严重。当前100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4)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如心功能不全时,肝淤血导致肝小叶中央带细胞的萎缩或坏死,可使ALT、AST明显升高:某些化学药物如异菸肼、氯丙嗪、苯巴比妥、四氯化碳、砷剂等可不同程度的损害肝细胞,引起ALT的升高。(5)骨骼肌损伤、多发性肌炎等亦可引起转氨酶升高。当前101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含锌的糖蛋白,在碱性环境中(最适pH:10左右)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碱性磷酸酶用电泳法可分为六型:ALP1、
ALP2、
ALP3、ALP4、ALP5、ALP6,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测定测定对诊断肝胆疾病有一定帮助,尤其是肝癌。当前102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参考区间】40~110U/L。当前103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临床意义】生理情况下,ALP活性增高主要与骨生长、妊娠、成长、成熟和脂肪餐后分泌等相关。病理情况下,血清ALP测定常用于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1)ALP1(来源于肝)阳性:见于肝外阻塞性黄疸、转移性肝癌、肝脓肿、肝充血和胆总管结石等。当前104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2)ALP2增高:见于肝内胆汁淤滞、急性肝炎、原发性肝癌等。(3)ALP3增高:①骨骼疾病,如骨肿瘤和肿瘤骨转移、Paget氏病、佝偻病和骨软化症。②其他疾病,如肾性营养不良、甲亢等。(4)ALP4(来源于胎盘)阳性:妊娠期。(5)ALP5(来源于肠)阳性:正常人食用脂肪后以及肝硬化、酒精中毒。(6)ALP6阳性:溃疡性结肠炎。当前105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1.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等患者血清ALP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阻塞性黄疸时血清ALP常早期明显升高,甚至可达正常上限值的10~15倍。90%以上的肝外胆道阻塞患者血清ALP升高,升高的程度常和阻塞程度及病程成正比。肝性黄疸时ALP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3倍;在无黄疸肝脏疾病患者血液中发现有ALP升高应警惕有无肝癌可能。当前106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2.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ALP释放进入血液中,引起血清ALP活性增高,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转移癌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尤其是变形性骨炎,增高非常明显,可达正常上限值的50倍。当前107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3.其他营养不良、严重贫血、重金属中毒、胃、十二指肠损伤、结肠溃疡等时,ALP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清ALP活性降低比较少见,主要见于呆小病、ALP过少症、维生素C缺乏症。当前108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谷氨酰转肽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正常人血清中γ-GT主要来自肝脏。此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但当阻塞性黄疸时,此酶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原发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合成亢进,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著升高,甚至达正常的10倍以上。酒精中毒者γ-GT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当前109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参考值小于50U/L当前110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临床意义正常生理性1.酗酒原因导致的谷氨酰转肽酶偏高,慢性酒精中毒约偏高20%~400%。2.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导致的人体超负荷原因,导致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偏高现象。当前111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病理性原因1、当患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坏死区邻近的肝细胞酶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血清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这个因素也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不容忽视的。2、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谷氨酰转肽酶常高于正常1-2倍,如果长期升高,可能有肝坏死倾向。当前112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3、肝内或肝外胆管梗阻时,由于谷氨酰转肽酶排泄受阻,随胆汁返流入血,也会出现谷氨酰转肽酶偏高。4、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谷氨酰转肽酶几乎都上升,成为酒精性肝病的重要特征。当前113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5、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病人中,谷氨酰转肽酶多数呈中度或高度增加,可大于正常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并非全部都是肝癌的前兆,需要结合其它检查综合评判病情。6、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早期,也会出现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现象。当前114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7、脂肪肝病人也会出现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但一般营养性脂肪肝时,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多数不超过正常值的2倍。当前115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血清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LDH)是一种糖酵解酶。乳酸脱氢酶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的胞质内,其中以肾脏含量较高。乳酸脱氢酶是能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同工酶有五种种形式,即LDH-1、LDH-2、LDH-3、LDH-4、LDH-5,可用电泳方法将其分离。当前116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参考值
LDH104~245U/L,LDH132.7%±4.6%、LDH245.1%±3.53%、LDH318.5%±2.69%、LDH42.9%±0.86%、LDH50.85%±0.55%。当前117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临床意义:
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当前118页,总共167页。血清酶检查(掌握)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
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U/L,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当前119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血清单胺氧化酶测定单胺氧化酶(MAO)为反映肝纤维化的酶,MAO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存在于肝、肾等组织的线粒体中,另一类存在于结缔组织。血清中MAO和结缔组织中的MAO性质相似,能促进结缔组织的成熟,在胶原形成过程中,参与胶原成熟的最后阶段架桥形成,使胶原和弹性硬蛋白结合。当前120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正常值12~40U/ml当前121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1)血清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高低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肝硬化患者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升高的阳性率在80%以上,最高值可超过对照参考值的两倍,而且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升高与肝表面结节形成的进程相平行。当前122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2)各型肝炎急性期患者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不增高,但暴发性重症肝炎或急性肝炎中有肝坏死时,由于线粒体破坏,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可升高。(3)单胺氧化酶活性升高还可见于甲亢、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充血性心衰、肢端肥大症等疾病。当前123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脯氨酰羟化酶测定脯氨酸羟化酶(PH)是胶原维持三螺旋稳定结构的基础,是胶原合成的关键步骤。PH是一种糖蛋白。当前124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正常值:39.5±11.87μg/L当前125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升高:肝硬化、慢性肝炎活动期、酒精性肝炎。脯氨酸羟化酶(PH)含量,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伴有碎屑样坏死、炎症及活动性肝硬化时明显增加,血清PH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血清PⅢP水平相关。
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有效时PH水平下降。当前126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
PⅢP)测定参考值放免法100ng/L,>150ng/L有临床意义。当前127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
PⅢP)检测是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良好指标。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有效时PⅢP水平下降。肺纤维化和骨纤维化时PⅢP水平升高。当前128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透明质酸测定透明质酸(HA)由成纤维细胞和间质细胞合成,经淋巴系统入血,在血中的半寿期为2~5分钟。由于HA主要在肝内代谢,所以HA变化指标可反映肝脏病变及肝纤维化的程度。
当前129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参考值放免法8-172μg/L当前130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
(1)各种疾病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的血清中透明质酸的含量均明显升高。
(2)肾胚细胞瘤、成纤维细胞和网状细胞肉瘤、间皮瘤等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浓度升高。
当前131页,总共167页。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3)结缔组织疾病:全身性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自发性骨髓纤维化等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升高。
当前132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一)甲型肝炎病毒IgM、IgG抗体(抗-HAVIgM、抗-HAVIgG)
目前主要通过ELISA检测抗-HAVIgM和抗-HAVIgG两种血清标志物对甲型肝炎进行病原学的检测。
当前133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在甲型肝炎感染的早期(发病后几天)血清中即可出现抗-HAVIgM,滴度很快升至峰值并持续2~4周,发病后1~2个月滴度和阳性率下降,于3~6个月消失。因此,抗-HAVIgM阳性,尤其是滴度较高时(>103),常表明急性HAV感染或复发。当前134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抗-HAVIgG出现较抗-HAVIgM稍晚,几乎可终身存在,抗-HAVIgG抗体阳性,则表示过去曾受过HAV
感染,但体内已无HA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用于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
当前135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二)甲型肝炎抗原(HAV-Ag)
在粪便或肝组织中检测到HAV-Ag可作为急性甲肝的证据,但检测不到HAV-Ag也不能排除感染甲肝的可能性,因为HAV-Ag的排出期很短,而且通常只在潜伏晚期。
当前136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发病前1~2周内,感染者可通过常规粪便检测HAV-Ag而被发现。此时尚未出现ALT/AST升高,也未出现抗甲肝抗体。早期发现对于预防治疗很重要(在接触者中给予免疫球蛋白预防)。
粪便中HAV-Ag排泄的持续时间与传染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如果粪便HAV-Ag阴性,那么特殊的卫生措施,例如粪便消毒或隔离患者,就势在必行。
当前137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1.HBsAg是检测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主要在感染HBV后1~2个月在血清中出现,可以维持数周、数月、数年,也可能长期存在。
2.血清HBsAg阳性提示HBV感染,可见以下几种情况:乙型肝炎潜伏期和急性期;②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肝炎、肝硬化、肝癌;③慢性HBsAg携带者。
当前138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3.HBsAg也可从许多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如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
4.HBsAg阴性的HBV感染也有报道,可能与S基因变异使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改变所致。HBsAg阴性、HBV-DNA阳性的患者中发现其124位的半胱氨基缺失,结果导致HBsAg的分泌障碍。当前139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目前,临床检测发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提示有免疫复合物的形成、HBV多种亚型的交叉感染,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可能。当前140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四)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1.抗-HBs是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够清除病毒,防止HBV感染,在急性乙肝中出现最晚,表示机体开始恢复,其抗体可持续多年,滴度与特异性保护作用相平行。
当前141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2.抗-HBs阳性意义:既往曾经感染过HBV,但现已恢复,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②乙肝疫苗接种后已产生抗体。
3.抗-HBs如果以与HBsAg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出现,提示可能与肝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有关。当前142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五)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1.HBeAg位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可溶性抗原,其合成受HBV遗传基因调控,它的出现较HBsAg晚。
2.HBeAg阳性意义:提示病毒正在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②HBeAg持续阳性可发展为慢性乙肝;③孕妇HBeAg阳性,造成母婴垂直传播率可高达70%~90%。
3.可作为抗病毒药物疗效观察指标之一。
当前143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六)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
1.抗-HBe是HBeAg的对应抗体,不是中和抗体,但对HBV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
2.急性乙肝患者抗-HBe阳性表示病情恢复、病毒复制减少或终止。当前144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3.慢性乙肝患者抗-HBe的出现表示病毒复制减少,并不意味着疾病的恢复,且易发生HBV-DNA整合现象。
当前145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七)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
免疫缺陷的HBcAg携带者(如经常透析的患者),HBcAg总在肝细胞的核内以很高的比例出现。HBcAg在肝小叶内点状分布提示慢性乙肝有高的炎性活力。
当前146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如果慢性乙肝和慢性丁肝同时出现,HBV的复制就受到抑制。在这种病例中,即使出现很高的炎性活力,也不能在肝组织中检测到HBcAg,也不能在血清中检测到HBcAg和HBV-DNA。
当前147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八)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1.抗-HBc是HBcAg的对应抗体,不是中和抗体,而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一种指标,包括IgG、IgA和IgM等3型,目前临床检测的主要是总抗-HBc和抗-HBcIgM。
当前148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2.抗-HBcIgM是机体感染HBV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高滴度的抗-HBcIgM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并提示患者的血液有很强的传染性。抗-HBcIgM-阳性还见于慢性活动型肝炎。
3.临床上测定的总抗-HBc主要反映的是抗-HBcIgG,其阳性滴度高,表明正在感染;滴度低表示既往感染过HBV的指标。
当前149页,总共167页。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九)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和前S1抗体(PreS1和抗-PreS1Ab)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感恩教育读书主题班会
- 汽车冷气系统维修合同
- 商品质量评定合同(2篇)
- 拍卖品宣传策略协议
- 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下册《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 2025年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说课课件
- 屈光手术护理配合
- 水果购销合同示例
- 企业文化共赢培训
- 宣传教育扶贫政策
- 电化学储能保险发展报告
- 不合格产品统计表
- 《外科学》第七节 直肠癌
- DG-TJ 08-2002-2020 悬挑式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 高质量清晰版
- Z世代消费态度洞察报告
- 办公楼办公室改档案室结构加固施工方案(15页)
- 浅谈在小学五六年级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
- (完整版)二十四山年月日时吉凶定局详解,
- 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总体方案及底座设计
- 水利部预算定额
- 阀门螺栓使用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