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_第1页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_第2页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_第3页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_第4页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三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卷一〔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A.濡养<rú>寰宇<huán>摩肩接踵〔zhǒng风驰电掣<chè>B.沆瀣<hàng>崚嶒<líng>腾挪跌宕<dàng>万籁俱静〔làiC.菲薄〔fēi>皈依<guī>孑然一身<jié>振聋发聩〔kuìD.愤懑<mèn>泥淖<nào>言简意赅<gāi>沁人心脾〔xì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遇到挫折,他就自抱自弃,从此旧习毕露,写过的计划也就作废了。B.对假冒和作伪,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健全法制,严加防犯。C.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草菅人命,把老百姓逼上了造反的道路。D.老唐误信友人劝说,导致投资失败,如今已到了走头无路的地步。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小屋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②我时时在中国古典诗歌地天地里,体会最细微地感情,捉摸耐人寻味地思想。③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的组成部分。A.度过徘徊质疑B.度过徜徉置疑C.渡过徘徊置疑D.渡过徜徉质疑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A.天刚蒙蒙亮,薄雾还还未散去,田家的烧饼、潘家的包子、李家的肠子面等……热腾腾的蒸汽搅合在一起,唤醒了整座老城。B.中国政府再次发出:"钓鱼岛自古以来是我国神圣的领土,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警告。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D.《辞海》已形成一个"家族",《辞海〔彩图版》便是这个家族的新成员。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A.手提行李,站在车站外,望着大街上栉次鳞比的车流,我不知道何去何从。B.所谓"中国威胁论"完全是节外生枝的宣传,目的是挑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C.暗访人员了解到,这间违法砖厂已被当地村民举报多次,但每次都能逢凶化吉。D.一些地方官员总担心打假会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对造假行为经常是听之任之,姑息养奸。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A.试想,如果素昧平生的人之间,能够彼此理解、关心,那么,这个世界将有多美!B.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C.中学生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注意写身边的真人真事,切忌不要胡编乱造。D.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全队的名声,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7.依次填入下面模线处的句子,恰当的是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A.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B.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彩情节,鲍西亚和玛蒂尔德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角色。B.《荷花淀》与《荷塘月色》是现代写景散文中的名篇。《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是爱情诗歌中的佳作。C.纪传体史书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如《后汉书》;编年体史书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如《左传》。D.称曾国藩为"文正"、称李白为"太白"是用其"字"来称呼,《老残游记》《饮冰室合集》是以作者的"号"来为作品命名。9.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书的写作讲究实用性、科学性和条理性。B.书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落款三部分。C.请示的作用在于请示工作并请求上级批复。D.规划、方案、安排、打算都属于计划的范畴。10.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是[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命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A.前三句所写的历史人物依次是项羽、曹操、班超。B.末句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而又无法挽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无奈之情。C.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咏怀曲。D.此曲反映了历史是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的历史,而英雄事业不过是过眼烟云。二、〔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6题。〔一当前,随着大城市对日益饱和的城市资源的不断"挖潜"、公共财政的不断增支、"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流动的花朵在城市过得好吗?学得好吗?与学校老师、小伙伴的关系融洽吗?能适应城市文化吗?在异乡能产生归属感吗?将来会有发展吗?前不久,XXXX一项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易产生学习焦虑以及自卑、孤独、烦躁心理,很难融入同龄群体。20XX,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选取上海、XX等5市17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融合问题调查。这两次调查结果十分相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我们过去多是从宏观着眼,由政策入手来解决问题。如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仅是简单地将他们从乡村带到城市,在公办学校寻得一张课桌,那么,造成一个独特群体成长缺失的症候便已隐约可见,整个社会也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现在,到了从文化着眼、由个体入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了。一个在XX上学的孩子跟随父母回老家XX过年,刚住了两天,就说"我要回家了"。这个孩子指的"家",是XX。对他来说,家乡的概念和父母那辈人心中的家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里成长。社会学上有一个"文化混血儿"的比喻:这部分人的身份意识是模糊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痛苦与憧憬并存、自卑与自强同在等特质。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待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各个现实层面都遭遇"想融而不能融"的困境。身份意识影响着融合。有一个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女孩在课堂上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城管!我当城管,在街上碰到妈妈的菜摊时,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几天,她的妈妈卖菜时因为躲避城管追赶,撞在电线杆上受了伤。理想的存在,其意义正在于为平淡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可"慢慢追""慢慢撵",又是何等微不足道,让人在为小女孩的微小理想唏嘘不已的同时,不得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画上一个问号。文化冲突影响着融合。固守传统的乡土社会与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社会,文化特质明显不同。最外显的表现,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感觉到自己的方言、衣着、饮食与城市学生格格不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来自于行为习惯、生活节奏、价值体系上的综合差异。"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罗大佑的歌词反映的正是城市新移民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心理孤独。不同文化的了解、交融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胸怀影响着融合。一些城市居民具有优越感,对外来人口天然具有排斥心理和偏见,一些机构和学校在公务中仍存在歧视现象。"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需要的是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大视野和大气魄。说到底,"融入"属于深层社会问题。户籍制度尚未"破题",城市化浪潮已迅猛而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令人措手不及的社会整合。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居民在医疗服务、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具有乡村居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势必造成"争利"现象。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一步是力争做到同城待遇,第二步才是消弭同城隔阂。因而,"融入"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难题的主阵地在教育。发挥教育"粘合剂"的作用,促进社会整合,让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们不能把解决方案仅仅停留在"两为主"的政策层面,也不能停留在"适应教育"的微观层面,而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11.下列不属于"难以融合"的原因是A.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不同影响着融合。B.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影响着融合。C.城市及城市居民狭隘的胸怀影响着融合。D.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差的素质影响融合。1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是A.文章首先通过若干社会现象及调查数据,指出"流动的花朵"进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这一严峻的社会现状。B.文章接下来分别从"身份意识""文化冲突""城市胸怀"等方面分析说明"流动花朵"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C.分析原因之后,作者明确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与城市融合"的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D.最后作者提出解决"难以融合"问题除了"两为主""适应教育",还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是A."两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B.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融入城市,主要源于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所产生的压力。C.要根治"难以融合",只需站在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就可以了。D.彻底解决"难以融合"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二在封建社会里,也和今天一样,人人都要穿衣裳。但是,有一点不同,衣裳的质料、颜色、花饰有极大讲究,不能随便穿,违反了制度,就会杀头,甚至一家子都得陪着死。原来那时候,衣裳也是表示阶段身份的。以质料而论,绸、缎、锦、绣、绡、绮等等都是统治阶级专用的,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以此,"布衣"就成为平民百性的代名词了。有些朝代还特地规定,做买卖的,即使买得起,也禁止用丝质材料。以颜色而论,大红、鹅黄、紫、绿等是统治阶级的"专利"。因为这些颜色的染料国内产量少,得从南洋等地进口,价格很贵。皇帝穿黄袍,最高级的官员穿大红、大紫,以下的官员穿绿,皂隶穿黑。至于平民百性,就只好穿白了,以此,"白衣"也成为平民百性的代名词。至于花饰,在袍子上刺绣或者织成龙、凤、狮子、麒麟、蟒、仙鹤、各种各样的鸟等等,也是按贵族、官僚的地位和等级分别规定的。平民百姓连绣一条小虫儿小鱼儿也不行,更不用说描龙画凤了,不但如此,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极大讲究,例如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绣着凤的衣服,只有皇后才配穿,即使是最大的官僚,如穿这样的服装,就犯"僭用""大逆不道"的罪恶,非死不可。北宋时有一个大官僚,很能办事。也得到皇帝信任。有一次多喝了一点酒,不检点穿件黄衣服,被人看见告发,几乎闯了大祸。明太祖杀了很多功臣,其中有几个战功很大的,被处死的罪状之一是僭用龙凤服饰。本来,贵族、官僚和平民都一样长着眼睛鼻子,一样黄脸皮、黑头发、一眼看去,如何能分出贵贱来?惟一区别的办法是用衣裳的质料、色彩、花饰来作为等级地位的标志;特别是花饰,官服的前胸绣有动物图案,文官用鸟,武官用兽,又按品级分别规定哪一级用什么鸟什么兽,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这样,不用看面貌,一看衣裳的颜色和花饰就知道是什么地位的贵族、什么等级的官员了。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不属于特殊含义用法的是A."布衣"就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了。B.大红、鹅黄、紫、绿等是统治阶级的"专利。"C.以此,"白衣"也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D.如穿这样的服装,就犯"僭用""大逆不道"的罪恶,非死不可。15.对文段说明对象的判断,正确的是A.古代服装的质料、颜色和花饰B.我国古代的服装C.服装是等级地位的标志D.古代服装与阶级身份16.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是A.采用了先因后果的逻辑顺序。B.说明了封建社会里服装有着阶级和等级的差别。C.揭示了服装与封建统治秩序之间的关系。D.主要使用了分类说明、比较说明、举例说明的方法。三、〔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XX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苏轼《游沙湖》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准确的是A.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善:擅长B.皆一时异人也异:奇特。C.深了人意了:明白,领悟。D.是日剧饮而归剧:剧烈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虽聋而颖蟹六跪而二螯B.君以眼为耳为君翻作琵琶行C.以纸画字常以身翼蔽沛公D.余戏之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1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和"溪水西流"中"西"用法相同的是A.侣鱼虾而友麋鹿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B.而相如廷叱之D.先破秦入XX者王之20.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是A.从"皆一时异人也"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B.苏轼高歌"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C.从"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可知,余与庞安皆是残疾人。D.文章记述了与聋人医生庞安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卷二〔非选择题,共70分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10分21.〔3分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①揉碎在浮藻间,。②千呼万唤始出来,。=3\*GB3③舞幽壑之潜蛟,。=4\*GB3④,官盛则近谀。=5\*GB3⑤晴空一鹤排云上,。22.〔3分校学生会准备创办"学生话剧社",需要向主管社团工作的钱老师了解相关程序,大家一致推荐你写一段话,向钱老师表明这个意图。要求:语言连贯、得体,不得出现真实姓名,不超过35个字,〔含标点符号。23.〔4分仿照示例的立意与修辞,在下列词语中任选三个,分别写出一句话。示例:注射器:给人以疼痛感,却是出于善意。选择词语:路标木偶镜子蜡烛卵石五、〔本大题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1\*GB3①XX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2\*GB3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l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3\*GB3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4\*GB3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5\*GB3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6\*GB3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