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下一句_第1页
亡羊补牢下一句_第2页
亡羊补牢下一句_第3页
亡羊补牢下一句_第4页
亡羊补牢下一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亡羊补牢下一句_下一年工作计划

善学者的下一句领悟归纳一: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下一句

解答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还有天下.[由整理]

擅长领悟的人,借用吸取别人的特长来弥补自我的短处.因此吸取借用别人(的特长)的人能拥有天下《吕氏春秋用众》

领悟归纳二:短故事

善学者下一句是什么

解答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2),又从而庸之(3).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4),先其易者,后其节目(5),及其久也,相说以解(6).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沉着,然后尽其声(7).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唱红歌的意义

作品解释:

⑴本节选自《学记》.⑵逸:安闲,那里指费劲小.功:效果.(3)庸:功绩.⑷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5)节:树的枝于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6)说:同悦.(7)沉着:同舂容,即撞钟.

作品译文:

擅长领悟的人,教师费劲小,而自我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教师教育有方.不擅长领悟的人,教师费劲大,而自我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教师.擅长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沉着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刻长了,问题就开心地解决了.不擅长提问的人与此相反.擅长回答下列问题的教师,就像撞钟一样,轻小扣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

,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擅长回答下列问题的教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笔落惊风雨下一句

笔落惊风雨下一句【学习总结(1)】

笔落惊风雨下一句是:

【诗成泣鬼神】

是出自《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名句。[由整理]

附录全诗如下: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计生标语

:杜甫(唐代)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今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英文网名带翻译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学习总结(2)】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今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解释】

⑴狂客:指贺知章。贺知章是唐越州永兴人,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谪仙:被贬谪的神仙。贺知章第一次读李白诗时,如是赞道。

⑵诗成句:据《本领诗》记载,贺知章见了李白的《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能够泣么神矣。说明李白才华超绝,满朝为之倾倒。

⑶汩(gǔ)没:埋没。

⑷承殊渥(w):受到共性的恩惠。那里指唐玄宗召李白为供奉翰林。

⑸龙舟句:指唐玄宗泛白莲池,在饮宴快乐的时候召李白作序。兽锦句:《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那里是说李白在皇家赛诗会上夺魁。

⑹祢(m)衡句:才能像祢衡一样好。祢衡:东汉时人,少有才辩。孔融赞扬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原宪句:家境像原宪一样贫困。原宪:春秋时人,孔子弟子,家里非常贫困。

⑺薏苡句:马援征交趾载薏苡种还,人谤之,以为明珠大贝。那里指当时一些人诬陷李白参加永王李璘谋反。

⑻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⑼几年句:耽心李白境况危急。鵩(f)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鸟。独泣句:叹道穷。

⑽楚筵(yn)辞醴(lǐ):汉代穆生仕楚元王刘交为中大夫。穆生不喜爱饮酒,元王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元王死,子戊嗣位,初常设醴以待。后忘设醴。穆生说:醴酒不设,王之意怠。遂称病谢去。那里是指李白在永王璘邀请他参与幕府时辞官不受赏之事。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说: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梁狱句:汉代邹阳事梁孝王,被谗毁下狱。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力辩自我患病冤屈。后获释,并成为梁孝王的上客。那里是指李白因永王璘事坐系浔阳后力辩己冤。

⑾老吟二句:老病秋江,说明李白已遇赦还浔阳。

⑿槎(ch):木筏。

【翻译】

当年有位潇洒狂放之人名叫李白,人称谪仙。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慨;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从今李白之名震惊京师,以前的困顿失意自此一并扫除,并被玄宗召入朝廷任翰林;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必将万古流传。他陪玄宗泛舟,一向到很晚,最终被皇帝赏赐锦袍。玄宗常常召见李白,李白颇受宠信。之后他因受奸人诬陷而。slKj。OrG被赐金放还,

途中与我相遇。李白既没有隐蔽自我的远大志向,又能在受宠和被放逐的不一样境遇中自保。我与他相遇后,李白非常理解我的潇洒不羁,我也非常观赏他的坦荡胸怀。我们夜里在梁园饮酒起舞,春季则在泗水尽情吟唱。虽然才华超群却无用武之地,虽然道德崇高却无人理解,虽然才智堪比东汉祢衡,但命运却如穷困失意的原宪。李白投靠永王确定是生活所迫,有人传奇他收了永王的重金,这实属造谣。但是他却因此被流放,长期漂泊。几年之间屡遭祸害,心中必定哀痛。苏武最终回到汉廷,夏黄公莫非会为暴秦做事吗?患病君主冷遇,李白也曾上书为自我辩护。假如当时事理难明,就让李白服罪,那么,此刻谁又能将此事上报朝廷呢?晚年时,李白犹自吟诗不辍,期望他早日康复,多作好诗。不要埋怨皇帝寡恩,而要上书朝廷,了解事情的真相。

【赏析】

此诗旨在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受辩护申冤,并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写照。王嗣奭说:此诗清楚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卢世傕认为这是天壤间维持公正,爱护元气文字(《杜诗详注》)。诗歌本身也是一篇惊风雨,泣鬼神的传世杰作。李白同辈排行第十二,所以称李十二白。

此诗分三大段,一个结尾。第一段从昔年有狂客到青云满后尘,追述李白于开元十八年(

年)和天宝元年(742年)两入长安的经受,对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对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进展了热忱的赞颂。前六句记叙李白初游长安事。唐人孟棨《本领诗高逸》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其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书中还记载,贺知章读李白的《乌栖曲》后说:此诗能够泣鬼神矣!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诗人依据这些史实,赞扬李白妙笔生花,连风雨也为之感到赞叹,连鬼神也为之感动哭泣。李白经贺知章的宣扬,于是名震京师。三十年来悄悄无闻,此后就名满天下了。此诗一开头就显得笔锋突兀,气概非凡。非狂客之誉,无以彰谪仙之名。而谪仙这一美誉出自久负盛名的大诗人贺知章之口,更增加了它的份量。李白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恰如演员登台亮相,光荣照人,赢得满堂喝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看成是描述李白的佳句。诗人以高度夸大的手法,盛赞了李白诗歌强大的艺术魅力。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说明李白的诗歌气概磅礴;诗成能使鬼神哭泣,说明李白的诗歌感人肺腑。诗人用精

妙的语言赞美了李白的旷世才华,而诗仙李白也的确有资格理解这一赞誉。从那里能够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推崇和

钦敬。

后六句叙写李白二游长安事。文彩二句是说李白因擅长诗赋被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他那些无与伦比的诗篇必将流传千古。以下四句记叙的是李白供奉翰林期间的事。龙舟句见唐人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玄宗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兽锦句见李白《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激赏摇天笔,承赏赐御衣。蔡梦弼《杜诗注》引《李白外传》云:白作乐章赐锦袍。李白常被召入宫中为皇帝草拟文告和乐章,由于身受宠待,一些文士慕名追随左右。这时李白意得志满,盛极一时,诗人亦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渲染。诗人透过对李白两入长安的描述,用极为洗炼的笔触就勾画出一个风流倜傥、飘逸豪放的诗人形象。

其次段从乞归优诏许到诸生原宪贫,追叙李白于天宝三载(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后,南北漫游、潦倒落魄的情景,并回忆自我在与李白相识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亲如兄弟的深厚感情。乞归句,这既是对李白的回护,也是对玄宗的隐讳。李白离京,实际上是遭到张垍、高力士等人的诽谤而被玄宗放逐的。李白离开长安后于这年夏天来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与杜甫一见如故,情同手足。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是说李白既没有辜负隐幽之志,又能

在受宠被重用和遭谗被逐的不一样境遇中善自保全自我。这仍是那种回护心情的连续。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指两人相遇后,李白很能理解自我的野逸,即放达不羁,自我也很观赏李白的天真即胸怀坦荡。醉舞句指李白的梁宋之游;行歌句指李白回到寓家之处山东兖州。这两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一次跳动,李白从今开头南北漫游。之后四句,笔锋一转,专写李白怀才不遇。虽才华横溢,但宏图未展;仕途受挫,虽道德高尚却无人理解。虽如东汉文士祢衡一样才智卓群,但却难逃像孔子弟子原宪那样穷愁潦倒的命运。

这一段,诗人奇妙地运用了多层比拟的手法。首先,李白奉诏入京与赐金放还,透过宠与辱的比拟,说明乞归出于被迫,暗讽优诏许的虚伪性。其次,才高而命蹇,空有祢衡之俊却难免原宪之贫,诗人透过这一比拟控诉了人间的不平。第三,醉舞、行歌,好像是一派欢快气氛,但紧之后写李白的遭受坎坷、穷愁潦倒,这又构成鲜亮比拟,原先那但是是苦中作乐。

第三段从稻粱求未足到谁将此义陈,着重记述李白长流夜郎前后的经受,篇幅寄慨最深,为全篇重点。安史之乱起,李白求仕不得,报国无门,于至德元年(756年)秋隐居庐山。正值永王李璘奉玄宗诏节度江陵,率军东下,飘过寻阳。李白心怀扫胡

尘、救河南的愿望入了永王幕,却不自觉地卷入了肃宗和永王争权夺位的冲突漩涡之中。次年一月,永王败死。李白入狱,继而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稻粱二句,是说李白受聘但是是为生活所迫,有人说他得了永王的重赂,纯属诽谤。诗人竭力将李白入永王幕的政治颜色冲淡,力图在为李白开脱。李白于至德二年(757年)冬开头流放,还没到夜郎,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在渝州遇赦,还憩江夏。因取道岳阳,南赴苍梧避祸。苍梧指湖南零陵、九疑山一带,其地与五岭接壤。五岭二句,因格律关系,将时序倒置。前一句指避祸苍梧,后一句指长流夜郎。

几年遭鵩鸟。西汉贾谊谪居长沙,屋中飞来鵩鸟(即鵩鸟),自认为交了恶运,愁闷而死。李白当时作《放后遇恩不沾》: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贾生才?自比贾生,诗人因此亦以贾生比之。李白卧病当涂以手稿付李阳冰时,作《古风大雅久不作》压卷,诗中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自比孔子,自伤道穷。独泣向麒麟,用的就是这句诗意。

以上六句叙写李白晚年凄惨的遭受和凄楚的心境。以下六句则是发谈论,抒感慨,竭力为李白鸣不平。借苏武最终归汉和夏黄公不事暴秦的故事,说明李白不会真心附逆。借穆生

辞别楚王刘戊的故事,说明李白能够自重,永王也并未任用他。梁狱句,是说李白曾像邹阳那样上书为自我辩护。已用二句,是说假如当时因事理难明,李白服了流刑,那么,如今没有人将这些道理去向朝廷陈述。诗中用一个反问句谁将此义陈,把无人仗义执言的感慨表达得肤浅幽怒。

而这一段,由于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微妙的皇室冲突,须委婉含蓄,故在十二句中有七句用典。原来,诗不贵用事,以防晦涩板滞。但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创造,变态错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诗人玉屑》)薏苡句,是借题发挥。几年二句,是以事比人。苏武二句,是以人喻事(元还汉是正写,不事秦是反说)。楚筵句,以彼事喻此事;梁狱句,借前人譬今人。这一连串的用典,精确贴切。所以后人评曰:诗家使事难,若子美,所谓不为事使者也。(《察宽夫诗话》)最终四句是完毕语。诗人赞扬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咏不辍,祝福他早日病起,为人间多作好诗。劝李白不要埋怨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表示自我要设法向朝廷探明毕竟。这是在无可奈何中的劝慰之词,让老朋友在逆境中感到一点人间的暖和。

此诗对仗工稳,辞藻华丽,用典精当。在杜甫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中,此诗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均不

失为上乘之作。

【学习总结(3)】

古诗词的抒情必修四笔落惊风雨复习课

师:这天给大家上两堂课,是关于古诗词的抒情,我们就以必修四的专题笔落惊风雨为例。笔落惊风雨的下一句是什么?

生:诗成泣鬼神。

师:为什么诗歌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生:情感。

初期会盟津下一句

初期会盟津下一句初期会盟津的下一句是:乃心在咸阳。

全句: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摘自曹操的诗歌《蒿里行》。全诗如下:

《蒿里行》

曹操(两汉)[由整理]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翻译】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集合以后,却各有自己的准备。

力不齐一,相互观望,谁也不愿领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斗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但是留下一个还活着,想到那里令人极度哀伤。

【解释】

1、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2、万姓:百姓。以:因此。

3、初期:原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原来期望关

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4、铠甲句:由于常年战斗,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

5、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独立为帝。

6、刻玺句:指公元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7、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8、嗣:之后。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9、踌躇:迟疑不前。雁行(h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貌。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10、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准备,力气不集中。齐:全都。

11、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12、生民:百姓。遗:留下。

【赏析】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炽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怜悯,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赐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

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表达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势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详细,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拟胜利的作品,透过阅读,不仅仅能够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会作为诗人曹操的还能领会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资料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提醒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期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透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期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证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状况:联军内部冲突重重,自相残杀,力气松散。导致的缘由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独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相互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状况的态度是悲愤、绝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终六句直接描述战斗的危害:由于连年战斗,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超多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应对着这荒芜、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炽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怜悯,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赐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表达了剧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预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期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

好的。但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相互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相互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赐予无情的揭露,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峻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斗而造成的凄凉凄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沉重,百不余一,使富裕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处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应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这首《蒿里行》能够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白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假如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此诗前十句勾画了这样

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预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相互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相互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赐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胜利与价值还不仅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述战斗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怜悯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芜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终诗人感慨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哀思万分。诗人的

感情到达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缘由,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怜悯。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受,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熟悉,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实,感情更为剧烈。如最终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气;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概。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意。

正由于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臆,故全诗用了简洁明白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

语言出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亮地表现出来。又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述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进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然后写其各为势利而争、进展到自相残杀,最终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情,而军阀软弱而丑恶的嘴脸已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剧烈,也完全由明畅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终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

【,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赐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表达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势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详细,又内蕴深厚,表达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创作背景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除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大自己的力气,故不能齐心合力,全都应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气。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领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非常不满,于是单独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表达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乱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相互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今开头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超多死亡和社会经济极

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大事的反映。

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势宏伟,大方悲凉;散文亦清峻干净,开启并富强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宝,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适者生存下一句

适者生存下一句总结归纳(1):

适者生存下一句是什么

上一句是物竞天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总结归纳(2):[由整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是谁说的?

来源动物歇后语

严复译著《天演论》。《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