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贸易的要素含量研究_第1页
中国制造业贸易的要素含量研究_第2页
中国制造业贸易的要素含量研究_第3页
中国制造业贸易的要素含量研究_第4页
中国制造业贸易的要素含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制造业贸易的要素含量研究

F224.0A1002-8102(2011)01-0086-08关于贸易结构的研究是现代国际贸易问题的基础领域。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和贸易结构的剧烈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2009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一方面,中国继续出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还加工组装了大量的高科技产品。那么,透过贸易结构复杂化、高度化的表象,如何客观地评估中国的要素禀赋?它又是如何动态演变的?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贸易政策、存量积累对中国比较优势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学者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一、文献综述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视角观察中国的贸易结构,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下简要列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第一,利用各种传统的贸易指标。如显性比较优势系数、净出口比率等。其缺点为过于简单和笼统,不能准确描述当今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流动。第二,按照技术水平划分出口产品。SanjayaLall(2000)将制成品按照技术密集度划分为从初级产品到高技术产品等5类,用来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出口结构的变迁。这一方法在国内学术界应用较广,如姚洋和章林峰(2008)等。第三,按照技术附加值划分。关志雄(2002)采用出口国的人均GDP加权平均数定义了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一国出口的附加值分布。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对上述方法作了进一步完善,发现中国的出口结构已经从低技术附加值出口为主转变到了以中等技术附加值出口为主,而进口仍然以中高技术产品为主。DaniRodrik(2006)研究采用类似的原理,发现中国出口的附加值水平与人均GDP三倍于中国的国家相当,并据此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有悖于比较优势理论,不是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是依靠政府的产业干预政策推动电子、通讯等高技术产品的消费和生产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第四,按照不同的分工类型划分,包括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垂直或水平)、垂直专业化、产品内分工等多种方法,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刘志彪和吴福象(2005)等。第五,直接计算出口的附加值。如LawrenceJ.Lau等(2006)、RobertKoopman等(2008)。此外,关于出口商品结构的各类决定因素,一般采用回归的方法做计量研究,如江小涓(2007)等。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众多研究成果各具特色、见仁见智。本研究选用贸易要素含量的方法探讨中国的贸易结构问题。其基本思想为,将贸易看做是包含在商品中的要素交换,并且用要素流动代替商品流动来直接解释国际贸易。在计算过程中,借用投入产出表将不同商品分解为不同类别的生产要素,并以要素“净流动”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在贸易要素含量的视角下,用于纺织品、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劳动要素,与生产电脑机箱、键盘等高科技产品外围设备的劳动要素是同质的,而用于生产化学品的资本也可以用来生产交通设备。因此,一个国家贸易的“商品流动”可能是不确定的,但“要素净流动”则是确定的,并由各国的要素禀赋决定。二、本研究的计算模型和数据说明各国学者纷纷以公式(1)为基础对工业化国家展开研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检验HOV理论为目的,如Bowen(1987);二是已知贸易量、要素投入和要素禀赋三个变量中两个,用来推断另一个变量,如Maskus等(1994)的跨国比较研究,以及Lars(2005)等针对一个国家的研究;三是改变HOV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重新检验其适用性,如Trefler(1993,1995)等。由于受到数据的限制,关于中国贸易要素含量的研究非常少见。JianpingDing(2002)首次利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1992年投入产出表,在HOV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1992年中国贸易的要素含量问题,但该研究只讨论了一个时间点,并未涉及要素含量如何变迁的问题。其他以工业化国家为核心的相关研究中,也有一些涉及与中国双边贸易的要素含量,但都不是重点。在公式(1)的基础上,Leamer(1980)指出一个国家的要素净出口和本国消费的比例能够用来衡量该国相对世界的比较优势。Maskus(1994)进一步提出,以下不等式可以用来判断一国任意J种要素的比较优势:本研究着眼于占中国贸易总量90%左右的制成品贸易。前文已经提到,贸易要素含量研究的最大瓶颈在于数据。本研究做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编辑整理工作,以下逐一说明。(一)劳动力数据来自《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采用普查数据的原因在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的统计范围更为广泛,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劳动力统计范围相对较窄。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和职业类型划分的各行业就业人口。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的口径包括从“文盲半文盲”到“大学本科”共计7类,按照职业类型划分的口径包括309种职业、75个行业。这为衡量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供了两种方法。然而,遗憾的是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并没有公布可比的分行业的人口数据。因此,本研究只能转而采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代替。经济普查提供了从“初中及以下”到“研究生及以上”的5类受教育程度的分行业劳动力数据。因此,结合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本研究以受教育程度衡量人力资本。①必须指出,由于属于不同的调查,统计口径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没有其他数据来源的情况下,上述处理方法是可取的。(二)1990—2004年间,中国的产业分类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1992~1993、1997~1998、2002—2003年的三次调整。这些调整对于中类行业口径影响较大,对于大类行业口径的调整相对较少。因此,笔者采用大类口径开展计算,以便尽可能减少误差。行业口径来自《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表1—13按行业(大类)、学历分组的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列在表1中。而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按照中类行业口径统计的。为了将其归并为大类口径,笔者参照《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表2—32按行业(中类)、学历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从而得到1990年30个行业(大类)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的劳动力数据。实际计算采用了29个部门。②(三)严格来讲,1992和2002年技术矩阵A中,涉及单位产出的劳动要素投入的计算应该分别采用当年的劳动人口数据。JianpingDing(2002)则直接采用199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代替1992年的数据开展计算,因而存在较大的误差。本研究在此方面作了一些改进,利用1990和2004年的普查数据分别推算1992和2002年分行业劳动力数据,以便尽可能减少误差。原理如下:假定短期内各行业城镇职工分行业就业人口的变化趋势可以代表中国各行业整体的变化趋势。因此,可以根据1990—1992年和2002—2004年两个时间段内城镇各行业职工劳动人数的增长率推算得到1992和2002年的全国各行业劳动人口数据。城镇各行业职工劳动总人数可以从1991、1993以及2003、2005年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获得。(四)1990年之前,中国毕业的研究生数量非常少,因而1990年人口普查没有统计制造业研究生数量和行业分布。在本文的第五部分,为了能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对比,对1992年制造业的研究生劳动力做了保守估算:假定当年中国劳动人口中研究生数量为1949—1992年所有毕业研究生数量的总合,其行业分布比例与1992年该行业本科生的比重相同。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这一估算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考虑到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总量上高估了实际就业人口中的研究生人数;二是研究生的行业分布实际上与本科有所不同。③(五)1992和2002年各行业资本存量数据出自1993和2003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分行业固定资产净值。需要说明的是,1998年之后,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只统计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因而造成实际资本存量有所低估。三、关于劳动要素的计算很多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决定一国产业结构、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模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一个国家的高级技能劳动力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以快于贸易伙伴国家的速度增长时,其国内生产将逐渐朝着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导致出口的技术密集度高于进口。Feenstra和Hansan(1997)指出,越熟练的劳动要素与先进技术的结合越紧密,这一点已经在外国直接投资中得到印证。因此,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在生产函数中并不能视为同质的要素。本研究依据公式(2)对中国贸易中不同人力资本的劳动要素含量展开计算,得到结果汇总在表2中。这里暂且将制造业就业人口中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视为低级技能劳动力(low-skilledlabor),具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视为中级技能劳动力(intermediate-skilledlabor),具有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视为高级技能劳动力(high-skilledlabor)。④结果显示,1992年中国是低级技能劳动要素的丰裕国家,向世界净出口该要素;是高级技能劳动要素的稀缺国家,从世界其他国家净进口这些要素;中级技能劳动力略微稀缺。2002年,中国向世界净出口初级和中级技能劳动要素,而高级技能劳动要素依旧稀缺。其中,大专学历的劳动要素略微稀缺,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的要素稀缺程度较高。下面笔者将以上研究结果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对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迅速提高。根据历年人口普查,1982年制造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年。1990年,这一数字提高到9.0年,平均来看具有初中学历。换句话说,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要素应该是中国制造业的相对丰裕要素。这一结论与上述利用要素含量的方法对1992年的计算结果基本吻合。2000年,制造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年,介于初中与高中之间。而根据要素含量方法的计算结果显示,2002年中国应该是高中学历劳动要素的丰裕国家,即制造业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该大于12。这一差异暗含了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劳动要素分布日益不均衡,中级和高级技能劳动要素可能密集向贸易部门集中。下图印证了笔者的猜想,即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在劳动要素投入上存在差异。高级技能劳动要素(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主要分布在以下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代码14)、通用设备制造业(代码23)、专用设备制造业(代码2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代码2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代码26)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代码27)等行业。事实上,2002年上述6个行业占中国制造业进口的72%,出口的49%。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制造以外,其余5个行业贸易平衡皆为逆差并且数额巨大。由于这些行业劳动要素的人力资本较高,大量商品的净进口意味着高级劳动要素的净进口。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力,向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中的趋势越明显。⑤而低技能劳动人口分布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纺织业(代码5)、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代码19),两者合计占该类劳动要素的25%左右。图中国劳动要素的行业分布(%)注:深色、浅色分别为1992、2002年。为了便于比较,此处假定1992“研究生及以上”劳动力的行业分布与当年本科劳动人口的行业分布相同。四、关于资本的计算除了人力资本以外,物质资本也是国际产业分工的重要决定因素。从历史经验来看,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往往都比较快,两者互为补充。为了衡量中国资本要素的丰裕程度,下面计算中国制造业贸易中资本要素的跨国流动。总计来看,中国是劳动要素的净出口国,是资本要素的净进口国,即中国是劳动丰裕、资本稀缺的国家。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要素稀缺程度越高。HOV理论对各类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排序符合预期,排除了“里昂惕夫难题”存在的可能性。然而,研究发现,资本的稀缺程度不是最高的。1992年,本科、大专等高级技能劳动要素的稀缺程度高于资本;2002年,中国最稀缺的要素仍然是本科和研究生这样的高级劳动要素。换句话说,中国最缺的不是资本,而是人才。该结果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五、要素密集度随时间的变化以上讨论了某一时间点上中国各类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下面将其推广到一般情况,探讨要素密集度随时间的变化。我们用下标t表示时间,上标j表示要素,设从来看,中国制造业生产发生了节约低级技能劳动要素的变化。生产函数中对中级、高级技能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需求增加,低级技能劳动力的投入有所下降。因此,出口中资本密集度的提高是必然的。其中,具有本科和大专学历的劳动投入大量增加,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投入增加较少,具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要素没有太大变化。当然,从生产函数中劳动投入绝对量来看,仍以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最多,总体来看仍是以低级技能劳动要素为主。从ΔT来看,1992—2002年间中国的贸易结构向着密集出口低级技能劳动要素的方向倾斜,并大量进口资本要素和高级技能劳动要素。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10年间稀缺高级要素的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剧。换句话说,中国对高级要素的净进口更加依赖,并且越是稀缺的要素,依赖程度越高。这种要素流动与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比较吻合。究其原因,在于中国选择了通过积极吸引FDI以弥补国内资本稀缺性,并通过进口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中间产品和机械设备发展加工贸易的发展道路。不利的情况在于,这种贸易政策直接导致对进口高级要素的依赖,有可能抑制本土企业的研发和自主创新。⑥对于这一趋势,我们有必要给予进一步的关注。从来看,10年间各类要素的禀赋都在改善。而且,资本要素和高级技能劳动要素稀缺程度改善较多,中、低级技能劳动要素改善程度较低。受教育程度越高,要素禀赋的改善越明显。整体来看,1992—2002年间,对于中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即低级和中级技能劳动力)来说,贸易政策是要素禀赋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对于中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即高级技能劳动力和资本)来说,存量积累是要素禀赋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并且解释程度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大。六、结论本文研究了中国制造业贸易的要素含量。研究发现,中国是世界上低级技能劳动要素的丰裕国家,是高级技能劳动要素的稀缺国家。同时,也是资本要素的稀缺国家,但稀缺程度低于高级技能劳动要素。换句话说,中国最缺的不是资本,而是人才。在制造业内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劳动要素分布存在巨大差异。1992—2002年间,高级技能劳动力日益集中地分布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6大行业,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力,向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中的趋势越明显。这些行业既是中国主要的贸易部门,也是巨大的净进口行业。与此相对,低级技能劳动人口主要分布在纺织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分布相对稳定。在1992—2002年间,中国所有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都有所提高或改善。技术进步、贸易政策和存量积累三个因素分别施加了不同影响。首先,中国制造业发生了节约低级技能劳动要素的变化,更多地使用中级、高级技能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其次,贸易结构向着密集出口劳动要素尤其是低级技能劳动要素的行业倾斜,同时更加密集地进口高级技能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这与中国的贸易政策有着密切联系。整体来看,对于中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即低级和中级技能劳动力)来说,贸易政策是要素禀赋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对于中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即高级技能劳动力和资本)来说,存量积累是要素禀赋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本研究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统计口径的误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