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5教学工作评价_第1页
石大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5教学工作评价_第2页
石大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5教学工作评价_第3页
石大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5教学工作评价_第4页
石大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5教学工作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教学工作评价第一节教学工作评价概述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的教育质量主要反映在教学质量上,因此,教学工作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什么是教学工作评价教学工作评价是对教学工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严格地说,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学评价是有区别的。由于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或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共同对象是教学内容,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然而,教师的活动是起主导作用的,学生的学是主体。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去处理和运用教学内容去发展学生的智能、体能、品德、个性,学生则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去学习、吸收和运用教学内容,以实现自身的养成和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应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全面的评价,而教学工作评价则是教学评价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的评价,这里仅指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命题考试等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的评价。二、教学工作评价的功能教学工作评价的功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考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检查教学工作评价是检查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教学工作做得如何,教学效果如何,达到目标的程度如何?没有教学工作评价,就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教学工作评价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出发,以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为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效果作出科学的判断,可以衡量出教学工作的水平状态和达到目标的程度,从而检查出差距。再者,教学过程是否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通过教学工作评价,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检查,从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二)反馈教学工作评价可以给教学工作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教学工作评价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工作评价,建立起教学过程的反馈通路,使教学过程实现自我调节和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没有教学工作评价,教师不能及时而准确地了解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学的改进就无从下手。(三)激励加强教学工作评价,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活动动机。正确的评价,是对教师思想品德、工作成绩、工作态度和自身素质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教师的活动动机。教师通过评价工作而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工作效果,看到成绩,发现问题,可提高工作积极性。(四)研究教学工作评价有利于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教学工作评价具有教育研究上的价值。因为教学工作评价本身就是一种严肃的科学的探索。它运用科学的手段去收集评价资料,并且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评判。同时,教学工作评价的结果对于探讨与解决教育上的种种问题,起着极大的作用。(五)定向教学工作评价的指标对教学工作具有指挥定向作用。教学工作的路向和侧重点常与教学工作评价标准的指向和侧重点相关,教师围绕着教学工作评价指标而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常见的现象。实验证明,适时的、客观的对教师工作作出评价,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u。(六)管理教学工作评价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鉴定或评分,使教学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可作为教师晋升、评优及使用的重要依据,防止出现教师做好做差一个样的不合理对待的现象。建立和健全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举措。三、教学工作评价应注意的问题(一)关于教学工作量与质的关系问题在教学工作评价中,首先涉及的当是教学工作量与教学工作质的关系问题,如何合理地将两者综合评价,难度相当大。所谓教学工作量,是指教学工作中所付出的劳动量,它大多表现在工作过程中,如教师出勤率,备课所付出的时间,教学时数,评改作业和课外辅导学生人次数和时间,学科实践活动人次数和付出的时间,命题考试评卷所付出的时间,以及完成其他教学任务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完成教学工作量需要付出时间,消耗脑力和体力,因此,评价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情况,要着重考虑时间的付出和脑体消耗这两方面。此外,还要综合考虑如下情况:首先,考虑完成规定的基本教学工作量和超工作量情况。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是由国家或学校管理者结合实际而规定下来的,超工作量是指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超额完成的那部分工作量。评价教师完成教学工作量时,首先应主要看其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的情况,要把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最基本的指标(或称“必达指标”),然后结合超工作量情况,总体地评价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其次,考虑教师工作量安排不均的情况。有的教师工作量较重,有的教师工作量较轻,这种工作量轻重不均现象在学校中普遍存在。教师完成工作量的多少,有时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除了教师本身的能力、身体素质、工作态度等因素外,还有课程工作量、教学计划的安排、学校管理者的使用等因素。因此,评价教学工作量时,不要抛开复杂的制约因素而孤零零地看完成工作量的多少,更不应绝对地以完成工作量多少来论优劣。正确的做法是重视工作量,但不唯工作量。所谓教学工作质,是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好坏或优劣程度,它既反映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也反映在教学工作的结果上,即反映在工作质量与工作效果上。对教师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价,有利于引导教师增强工作责任感,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好。要做到对教师工作量和工作质的精确评价,难度是相当大的。首先,工作量的精确计算是不可能的。由于教师劳动对象是人,教师工作具有社会性。教师除了在学校工作外,常常要家访,要协调社会各种教学力量,要了解学校各科教学情况,要通过各种途径观察或开座谈会或个别访谈调查了解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这些社会性的教学活动,教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精确计算的,只能作粗略的估计;同时,在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中,备’课、个别辅导学生等教学工作是软任务,多做少做,很难计算。备课,评改作业、试卷,常常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在家里进行,二作量更难计算。其次,工作质的精确计算也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工作过程的质量是一种模糊现象,好与坏、优与劣之间没有精确的界限。质量等级的判断,往往凭主观经验,以,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或依靠专家为前提,客观实在的质量等级往往与主观判断的质量等级不一致。因为凭个体主观经验作出的判断常受到某些无关因素的干扰,有伸缩性,如今天对教师工作质量评价为“良”,明天可能由于受个体情绪变化等主体因素的干扰,评价等级则可能改变为“中”。如何提高工作质量评价的信度,是目前教学工作评价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工作效果的评价也不能绝对精确。除了工作效果的模糊判断不能令其精确外,教学效果的集体性这一特征,也令我们难以分清哪些“成果”属于某教师劳动的结果;教学工作的迟效性与教学评价的及时性的矛盾,更令我们无法准确地知道所评价的“成果”是否可以归功于现时教师的教学工作。总而言之,我们在处理教学工作量与质的关系时,应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要孤立地只看某一方面。由于教学工作量和工作质难以精确评价,一般只作大体估计和模糊描述。在教学工作评价中,注重教学工作量和工作质的分析评价的同时,还要考察教师工作的态度、自觉性、积极性等评价的隐性内容(这些内容也是影响教师工作过程和效果的中介变量),综合分析与教学工作量和工作质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令教学评价逐步迈向科学化。(二)关于他评价和自评价的关系问题对于教学工作的评价,不外是两种方式:他评价和自评价。1.他评价他评价是指他人对教师教学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他评价主要是学校方面(包括同行教师、学生和领导)对教师教学二作的评价,此外还有家庭评价和社会评价。他评价是一种外部的显性的评价,它通过外人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明显的(或看得见的众所周知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可给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写真”。没有他评价的教学工作评价是不真实的教学工作评价,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准确的价值判断。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非镜不可以自鉴”。镜子的作用在于反映真实的面目。他评价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从外部反映教师教学工作过程和结果。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在人的行为中,有许多东西是自己看不清楚的,必须通过别人的评鉴才能看清,才能对这些方面作出自我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评价也是自评价的必要补充。此外,他评价给个别教师评定分数和等级,或分析优点和缺点,在教师群体中,加以比较、评议,不仅为教师的工作指明方向,而且给教师个体形成压力,诱发动力,从而推动学习活动。2.自评价自评价是指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有时是内隐性的,它通过思想内部的“反省”、“自查”、“检讨”、“总结”、“自判”等方式来进行;但有时也具有外显性,如给自己的教学工作评分,或写出自评报告,给自己的思想品德写出自我鉴定,等等。由于评价结果与被评者的荣誉或利益息息相关,加上许多人都有其不诚实的思想因素,因而自评往往不如他评结果可靠。然而,对于某些隐性的评价内容,他评价往往难以发现,只有自评价才能反映出来,因此自评价可以弥补他评价的某些局限性。经常进行自我评价活动,可培养教师自我判断和自我发现的能力,令其“贵有自知之明”。此外,自评价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和完善。总之,他评价与自评价各自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的局限性可以互补。开展教学工作评价应将他评价与自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节教学工作评价的宏观依据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均有一定的依据,从宏观上看,主要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学规律与原则,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新的思想观念等五个方面。(一)依据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都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工作评价也不例外,必须以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为依据。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强调:“要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中,确立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教育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目标是教学工作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目标的途径体现了办学的方向,因此,教育方针不仅为基础教育的办学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学工作评价提供了依据。政策法规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而制订的,它为教学工作评价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目前,我国有关教育教学的政策法规很多,教学工作评价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教师法,以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教学工作的政策等①。我国教育教学的政策法规,现时已由文件形式汇集成书,读者可查看有关教育政策法规汇编或选编的书籍。(二)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学大纲是由国家统一制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要求和内容,是国家对各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各学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也是教学工作评价的重要依据。教科书即是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详细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科书体现国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内容上的统一的具体的要求。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基本内容,因而也是教学工作评价的基本依据。(三)依据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违反教学规律的教学,或不贯彻教学原则的教学,不可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只有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原理来考察和分析教师的教学活动,看其是否遵循教学规律,是否贯彻教学原则,以此作为衡量其教学工作优劣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对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研究日益深入,一般认为,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有如下几条:(1)教学过程中引起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知识的检查与评定的序列性阶段性规律;(2)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互作用规律;(3)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辩证统一规律;(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5)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规律(或称教学具有教学性规律);(6)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规律;(7)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规律;(8)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规律。常用的教学原则有:(1)整体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直观性原则;(7)循序渐进原则;(8)巩固性原则;(9)反馈性原则。上述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可作为教学工作评价的依据。(四)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选用方法等,均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的成效等亦受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因此,开展评教评学时,务必考虑学生身心特点。例如,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既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要求过低;在对方法运用的评价上,看其是否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最佳运用;在评价教学活动的组织时,看其是否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近年来,我国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很多,一般认为,学生身心发展有如下几条最基本的规律:(1)学生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斗争规律;(2)学生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3)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规律;(4)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5)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这些规律可作为教学工作评价的依据。(五)参考新的思想观念教学工作评价也要更新思想观念。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总是受一定思想观念指导和影响的,有时候对同一件事物的评价,由于思想观念不同,评判结果就可能有差异,尤其是定性评价的结论更是如此。因此,评价者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时必须有统一的思想观念。同时,在教学工作评价中,有许多评价指标和标准的确定是与设计者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的。例如,怎样看待人才规格,怎样看待知识,怎样看待学习,怎样看待学生的素质,怎样看待教师的素质,等等。评价指标和标准的设计者,提高思想认识、更新观念,才能令设计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具先进性和时代精神。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于跨世纪时期,文化科技飞跃发展,社会在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价值观念有较大幅度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时更要更新思想观念。当前,与教学工作评价有关的新思想观念有许多探索,这里列举厉以贤、张定璋等人的论文观点供读者参考。1.新的人才观(1)新型的人才应具有自主、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敢于迎接挑战而不是保守和退缩。(2)新型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3)新型的人才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时代责任感高度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4)新型的人才应具有丰富的个性,更加注重发展非智力因素。(5)新型的人才应更加善于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善于“学会生存”。(6)新型的人才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2.新的知识观(1)新时期追求多元化的知识,多种文化特点的求知方式。(2)追求知识更高的整体性、综合性。3.新的学习观(1)传统教育重视社会和教育者对学生学习知识的选择,新的学习观则重视学生自己对学习知识的选择。(2)新的学习观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3)学习应着重培养各种应付未来的能力。包括:为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而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与人相处的能力;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判断、选择、开拓、参与的能力。4.新的学生素质观素质就是指人的素养、品质和体质。新的学生素质观认为,学生的素质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思想品德素养(学会做人、求善)。(2)文化科学素养(学会学习、创造、求真)。(3)身体和心理素质(学会生活,心强体健)。(4)审美艺术素养(学会审美、求美)。(5)劳动准备素养(学会劳动、敬业)。5.新的教师素质观(1)未来的教师应该具有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更高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2)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学识渊博和见解深刻的人。他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了解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运转的规律,懂得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懂得如何运用基本方法和这些方法能够奏效的原因。(3)未来教师应该具有继续学习的要求、能力和习惯。(4)未来教师应该能够独立思考、有创造性,能够独立工作,也能够与他人合作,能够对事情作出关键性的判断,能够把独立思考、创造的精神与开放、合作的态度结合起来。(5)未来的教师应该具有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够创造一种气氛和环境,使学生不仅获得学习的乐趣,而且能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能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创造未来的生活。(6)未来的教师应该愿意并且善于和自己的学生接触、对话、交流。(7)未来的教师应该对变革充满热情,把握方向,选择道路,把变革和创新、继承和发展、原则性和灵活性等恰当地结合起来。采自:张定璋.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施的构想.教育研究,1996(12):31—38页第三节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命题考试等教学工作基本环节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也可以作为构建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主要是作为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基本依据。一、备课评价的内容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备课评价可促进教师认真备好课,也是学校检查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就是备课评价的基本内容。备课评价内容包括评价教师课前所做的四项备课工作和三种备课形式。这四项备课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和准备教具;这三种备课形式是: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一)对四项备课工作评价的内容1.钻研教材的评价内容钻研教材的评价内容包括对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查阅教学参考资料等三方面评价的内容。(1)对钻研教学大纲评价的内容。评价教师钻研教学大纲时,要考察教师是否做到:准确完整地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弄清自己所教学科的目的任务,方法要求,学科内容体系结构,重点难点关键,进度安排等。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无论学期(学年)备课还是单元(课题)或课时备课,都应翻阅和研究教学大纲。除了深人钻研自己所教学科当前的教学大纲外,必要时,还应了解前一两个年级和后一两个年级的相同学科的教学大纲的内容,以便于学科教学的相互衔接和照应。(2)对钻研教科书评价的内容。教科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钻研教科书是备课的中心工作。评价教师钻研教科书时,要考察其是否做到如下几点要求:①对教科书的内容应达到懂、透、化的程度。钻研教科书,要弄清各篇、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章节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包括概念、原理、公式、结论、字、词、句、插图、表格、练习、引文、注释等每一细节问题,都应钻研,逐步达到“懂”、“透”、“化”的程度。“懂”就是对教科书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每一个字,每一段话,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表都弄懂,弄清楚。“透”就是在懂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理解很透彻,不仅了解教材内在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同时也了解它们与外部知识(如其他学科教材)的联系,对教材内容的背景、前后关系、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在一起,教师能高度自主地将教材运用自如,达到深广娴熟、左右逢源的境界。②应恰当地处理和组织教材。任何教科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反映出书以前的知识内容而不能反映出书以后的最新成果;由于篇幅所限,它对知识的阐述比较抽象概括,不可能十分具体详细;由于它一般是全国或地区的统编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合各地每一个具体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处理和组织教材。教材中不同特点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将产生不同的认识过程和效果。因此,处理教材时.应根据不同类型教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使教学既能突出教材的特色,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有的章节教材的理论知识比较系统、完整,但名词概念多且深奥,并且牵涉到其他学生没有学过的学科,对这些内容,以及重点、难点内容,应作详备。对于一些非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比较通俗易懂,而且教材阐述得比较深入详尽的,应作略备。此外,教师还应从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科书的内容作必要的增补、简化或调整。(3)对查阅教学参考资料评价的内容。教学参考资料是教科书的补充。评价教师备课工作时,要考察教师是否具备如下教学参考资料:①教学指导性的参考资料。这种参考资料,有的是教科书出版部门编辑的,随同教科书一起配套出版、发行;有的是各地教育部门组织教师编写出版的。这些参考资料与教科书密切配合,在内容结构上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的、讲授要点、教法建议、注释、参考材料等项目。②教学经验性参考资料。多属一些专题性的教学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如《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等。③资料性的教学参考资料。这种参考资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和数据,有助于具体地说明、解释、论证教科书中的某些问题。④综合性的教学参考资料。如各学科的《教学手册》或《教师手册》等。还要评价教师查阅教学参考资料时,是否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后,确定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或补充,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查找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二是应在认真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和恰当地引用。对拟使用的参考资料,能进行慎密的分析、思考,确保事实材料的科学性、准确性、适应性,并能灵活运用,没有误用、滥用或生搬硬套等情况。2.了解学生的评价内容了解学生情况是备课不可缺少的工作。许多教师的经验证明,了解学生的情况,是克服教学上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原则,以及教书育人的前提和依据。评价教师了解学生的深入程度,主要看教师是否全面掌握了学生以下几方面情况:①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特点;②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表现;③学生的生活经历、活动范围;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要求;⑤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状况、智力水平、接受能力;⑥班级正常上课的秩序、纪律、班风、学风:⑦对任课教师教学的适应性,以及评价和期望。还要考察教师是否掌握了如下了解学生的途径和方法:(1)通过与原班主任和前任课教师(侧重于本学科前任课教师)的交谈,重点了解班集体的学习情况。(2)通过与学生班干座谈或个别交谈去了解。如召开不同类型的学生座谈会,或到学生宿舍座谈,或找个别学生交谈等。(3)通过与学生一起活动和观察学生的各种活动去了解。如与学生一起打球、唱歌、游戏、野营等,在活动中观察了解或与学生交谈。还可通过上课、听课的观察和文体活动观察,去了解学生。(4)通过批改作业和练习以及查阅学生的一些学习材料去了解。如学生的作业、笔记、板报以及其他有关学生的各种文字材料等。(5)通过发调查问卷去了解学生,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意见、兴趣以及生活和活动情况。(6)通过测验和考试去了解学生。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掌握学生的情况后,应加以认真的分析研究。分析学生情况,应作整体分析,既看到学生学习中的主流,又看到学生学习的支流。还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了解学生,应是教师备课的一件长期的经常的工作。3.选择教法的评价内容评价教师选择的教法是否恰当,主要看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如下几个要素:(1)是否适合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任务,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如果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系统地获得新知识,应采用适宜系统传授新知识的讲授法;如果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现象、观念,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宜采用演示法、参观法;如果教学任务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宜采用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实验法等;如果教学要完成多项任务,则宜选择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2)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备课时,应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学科的性质不同,要求教学方法不一样。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常用实验法;语文、政治、历史、外语等学科的教学,常用讲授法。在同一课程中,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变化。(3)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变化。如较长时间的系统讲授,在中学低年级(如初一)就不适宜,中学高年级(如高三)则可采用。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区别。例如,学生对某课题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就不要用讨论法、谈话法,因为其结果必然“论”不起来,“谈”不到点子上。(4)是否适合教师的素质。有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与教师本身所具备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于幽默感,讲话逻辑性强,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考虑多采用一些讲述和讲解的方法。有的教师善于绘画、制作,应发挥这方面的专长,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教学,或自制一些教具进行教学。(5)是否适合学校物质设备状况。各间学校的物质设备条件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有差异。例如,当前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校设备条件较好,应考虑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和多做实验。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学校电教手段和理、化、生的实验设备较少,进行实验有困难,就应考虑采用图示的方法。4.准备教具的评价内容教具即应用于教学上的各种工具。如各种模型、图表、仪器、图画、地图、幻灯、投影仪、录象机、录音机、电影机、计算机等。评价教师准备教具工作要考虑三方面情况:①选用的教具应与讲的教材内容紧密配合。不要脱离教材内容,为演示而使用教具,搞形式主义。因为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②使用教具前,要进行检查、试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上课时出差错。③有些教具必须自制而且能够自制的(如某些图表),要积极自制,以改善教学手段。(二)对三种备课形式评价的内容三种备课形式的开展是一环扣一环的,它们之间是整体与人:部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具体化。如没有学期备课对整门课的通盘考虑和规划以及准备工作.就不能备好每一单元和每一课时的课;相反,没有备好每一单元和具体的每一节课,学期备课就会落空。1.对学期备课评价的内容学期备课是指对整个学期的全部课程的准备。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每学期开学前,学校要进行学科教学的分工,当教师接受某门功课的教学任务以后,对本学期的全部课程必须作全盘的考虑和规划,这就是学期备课。评价学期备课一般要考察教师是否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钻研学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在此基础上,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2)全面了解学生,(3)通盘考虑教法,些方法。‘主要是了解学生整体的一般情况。主要考虑教材各单元或各章节要运用哪(4)确定各课题所需的教具和其他资料。(5)了解教学计划、学校工作计划、学校的学年教学日历,以便根据这些文件安排教学进度。(6)写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应在学期开学前制订出来。它的内容包括:科目、班级、任课教师、学期、课本(含名称、编者、出版社和出版时间)、学生简况、本学期该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也可以采取列表的形式编制。2.对单元备课评价的内容单元备课是对某门课程的一个单元或课题的准备。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一般需要若干课时才能完成。单元备课是在学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期备课是从教学内容和时间的总体上安排教学工作,单元备课则是从单元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上安排教学工作。评价单元备课要考察教师是否做好如下工作:(1)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要求,把学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落到实处。(2)研究教材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3)全面考虑一个单元的整个教学工作以及应采取的教学措施。(4)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究组或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师应积极参加科(5)做出单元教学计划。单元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课时划分,每节课的类型,以及教学方法等。3.对课时备课评价的内容课时备课是指课前对一节课的准备。课时备课是在学期备课和单元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教师是否备好一节课,应考察教师是否做好以下四道工序:(1)吃透两头。即深入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参考书)和充分了解学生。这是备好一节课的前期工作。(2)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是备好一节课的中期工作。应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备课过程中,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各个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拟定出较详细的教学实施构想。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①确定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②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③确定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④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具设置);⑥设计板书;⑦设计提问、练习和课堂作业;⑧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和步骤;⑨确定各个教学环节和步骤所使用的时间。(3)编写教案。就是用文字把上述研究、考虑和设计表达;:来。应在做好第1、2道工序的基础上进行。①教案的种类。常见的教案种类有讲义式、提纲式、综合式:三种。A.讲义式教案。这种教案近似教学用的讲义,它把要讲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的活动全部编写出来。一节课内容的行文一般是3000—5000字之间。这种教案的优点是,内容详细,教师可边看边讲,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过程和掌握教学进度,不会担心说错话和出现“冷场”。缺点是,容易使教师照本宣科,受讲稿束缚。B.提纲式教案。教案是纲要式的,只把要讲的大纲小目、重点和难点摘要写在上面。它内容集中、简练,篇幅不多,同一页的内容可以一目了然。它重点突出,便于以讲为主,避免出现照念讲稿的现象,教师有时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灵活发挥。主要问题是教师难以把握进度,对讲授问题的讲解、发挥难以把握尺寸,需要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C.综合式教案。这类教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一份教案里,某些部分是讲义式,写得较详细、具体,而某些部分则是纲要式,写得简明扼要。二是一堂课准备两份教案,一份是详细讲稿,一份是从讲稿中抽取出来的提纲。在讲授提纲中,一般包括板书设计,大多是要写在黑板上的内容。讲授时,两份教案可同时对照使用。上述三种教案的选择,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一般说来,刚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应编写较详细的教案。②教案的内容格式。教案的内容格式一般可分两部分,一是一般情况,二是教学内容、目标、教法和进程。一般情况部分,是指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应写上的规范化的内容。它包括:上课班级、学科、课题教学目的等。教学内容、目标、教法、进程部分,是指这一课时应完成的教学内容及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和采取的具体方法措施,以及进度的安排。它是教案的正文,是重点,因占篇幅多,需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编写。它的行文方式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法、进程混合起来写,以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为讲授的次序,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进程等方面的说明则写在相应的括号里。另一种是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方法、进程分开来写,教学内容写在左边,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教法和进程则写在右边,中间用直线或空隙隔开。③教案中的板书设计。应在教案正文旁的右边另行组织板书系统,或在正文中用彩色笔把应该板书的内容标出来,或与正文分开来写,另外用纸设计板书方案。(4)熟悉教案和准备上课用具。这是备好一节课的后期工作,也是完成备课的最后一道工序。教案写出来后,应反复检查是否有不完整不妥当之处,发现错漏应进行修改,对不满意的地方应进行润色加工。对所写的教案应熟悉默记。整个教案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和一个严密的问题“网”。这样,上课时就会得心应手。此外,上课前还应准备好上课用具。从理论上说,备课评价的内容应全部包括上述四项备课工作和三种备课形式,但由于上述内容既包括了教师的外显行为:也包括教师的内部心理活动,既有集体备课,也有个人备课;既有校内显性活动,也有家庭的隐性活动;既有精确的可观察、可测量的事物,也有模糊的不可观察的、无法测量的现象。因此,应该看到,对教师备课工作的评价是相当复杂的,实际操作起来十分困难。教师备课的质量,一般反映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反映在教师备课活动本身;二是反映在上课上。在教师备课活动层面上,主要看教师所花的备课时间的多少,备课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备课活动为上课准备的充分程度,备课活动的认真程度等;在上课上,通过考察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法的运用,推知教师的备课的认真程度和深入细致程度。前者是对教师备课质量的直接评价,后者是对备课质量的间接评价。因此,目前有的教学评价者在设计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时,常常有两种处理:一种是专门设计一个备课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种是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将备课质量作为一项一级指标来设计。二、上课评价的内容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备课是为了上好课,—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上课评价在整个教学评价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教师上课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师上课评价的基本内容。我们认为,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主要考察是否符合如下几方面的标准:(一)教学目的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目的有抽象概括和具体详细两个层次,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应是具体详细这个层次上的,具有精确性和操作性的特征。教学目的除了有不同的层次,还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三类:一是认知性教学目的,它涉及思维、知识、解决问题、认识和智力等方面;二是动作技能性教学目的,它涉及学生的行为动作和操作技能等;三是情感性教学目的,它涉及学生兴趣的范围及其变化,以及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师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应始终围绕着课的目的进行。教师每选用一个事例,每分析或说明一个问题,每一项操作和演示,都必须服从教学目的的需要。教师还应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完成任务好是目的明确的重要标志。目的明确与完成任务好是相关联的。漫无目的、无边无际的讲授,教学任务不会完成。教学任务不完成,教学目的就不可能达到。有的教师教得太快,只讲半节课,就把原计划一节课的内容讲完,剩余时间又未能很好地利用;有的教师讲得太慢,或安排的教学内容太多,原定教学任务未能完成,这些现象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二)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正确是指教学的内容无科学性错误,没有不良思想的副作用。内容充实是指教学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言之有物,不空洞,而且有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对问题的讲解持之有据,言之有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内容正确是起码要求,但内容正确而不充实,虽无错漏,但言之无物,冗长空洞,会浪费学生时间,这不是好课。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主要是指对教材的处理和组织的科学性。教师应驾驭教材,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难点解决,关键抓准。。怎样才算抓住重点?重点就是教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应集中时间、精力和材料去解决重点问题。抓重点应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抓住“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比如,理科教学中的定义、定理、定律、公式、基本原理等;文科教学中的字词句、基本知识技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重要结论等。第二,抓住富于启发性的内容。正如戏剧、小说的高潮最能集中观众的注意、启发观众思考一样,教材中有时也有一些内容最能启发学生的智力活动,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能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课应充分注意这些内容。第三,抓住对学生有较大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现在和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较实用。一般说来,学生对这些内容也特别重视。讲课时应加以注意,要善于联系实际,加以适当的发挥。抓好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也不必要十分齐全,只要把重点讲清楚讲深透,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其他次要的问题则可以略讲粗讲,甚至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学去填平补齐。怎样才算抓住难点?有人认为,难点就是学生难掌握的那部分教材。由此出发,教师仅从学生的学习去确定难点。我们认为,教师确定教学难点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方面去考虑。从学生的学来看,以下类型教材学生感到难:①特别抽象概括的内容;②文字深奥、寓意深刻的内容;③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生僻的内容。学习难点因学生而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等诸因素息息相关。从教师的教来看,一般说来,以下类型的教材教师感到难教:①非教师专长,而且缺乏参考资料的内容,讲授时很难展开论述,难以联系实际,举出实例;②内容干干巴巴,枯燥乏味,很难讲得生动有趣的内容。教授难点因教师而异,教师知识经验、能力专长不同,讲授难点有异。抓住难点,才能有效地扫除学与教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怎样才算抓住关键?关键是指教学中最关紧要的部分,对讲授和学习的进行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关键和重点不能混为一谈。有时关键问题也是重点问题,但重点问题并不都是关键问题。因为所有的重点内容并不一定都能对学生学习的/顷利进行起关键作用;讲深讲透了重点内容并不等于就抓住了教学的关键。有些内容对学生学习能起关键作用,但却不一定是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相对固定,关键内容有时因人而异,因此应把两者区别开来。系统的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总有最关紧要的一环,抓住了这一环,才是抓住了关键。教师的教学若能抓住关键的环节,其他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古人说“点睛即飞去”,画龙点睛,使龙腾空而起。上课抓住关键,可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之效。(三)教学方法适合,教师善“启”善“导”教学方法适合是指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运用的科学性。方法的选择必须服从于课的目的任务、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以及教师的情况,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不该用的方法就不要勉强采用。方法的运用,应遵循教学原则,注意各种方法的特点和要求;运用过程要正确,不要违反教学规律。方法适合是起码的要求,但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善“启”善“导”。“善启”,即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想办法使学生整堂课都在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的智力真正地卷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讲解分析交融在一起。“善导“,指教师善于诱导、引导、疏导、辅导和教导。“诱导”着重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侧重于指导正确的学习方向和途径;“疏导”侧重于解决学生学习和思想上的疑难问题;“辅导”侧重于长善救失,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导”侧重于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五导”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四)上课组织得好,具有教学机智性上课组织得好表现在:课的组织很有条理,层次分明。师生共同自觉遵守课堂教学常规;课的计划性强,课的结构安排合理,整个课的进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讲、练、问、议、读、演示、板书等安排得十分妥当。教学机智是教师组织教学所表现出来的高度机敏和智慧,主要表现在能扣紧上课的各个环节,巧妙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上课的每一分钟。(五)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基本功包括:驾驭教学信息的技能,运用语言的技能,集中学生注意的技能,把握课堂反馈信息的技能,处理偶发事件的技能,控制情绪与教态的技能。评价教学基本功,主要考察教师是否掌握这七方面技能。1.驾驭教学信息的技能教学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科书,但却又不局限于教科书,各方面的知识经验都可成为教学信息的来源;教学也不只局限于矢: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教学信息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上课时要善于驾驭教学信息。要驾驭教学信息,首先应站得高。上课时,要鸟瞰学科体系结构,把上课的内容纳入到整个学科体系中去,深入浅出,灵活发挥;应以全局的观念考察各个问题的纵横关系,并明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上课才能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其次,对教学内容应熟悉,成竹在胸。有人之所以根据几个提纲。就能灵活发挥,课上得有声有色,是因为他对整个学科体系,整个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程序和方法成竹在胸。虽然,他只写几个提纲,但他上课时,脑子里却时刻呈现着教学内容的整个“骨架”和“网络”,甚至达到了熟练自如的程度。工夫到家后,上课时自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有的人上课受教案的束缚,一旦不看教案就会卡断“话柄”,这是对上课的内容和方法未能熟练自如、成竹在胸所致。2.运用语言的技能运用语言的技能包括上课语言的组织、表达,制等方面。以及变化的控在上课语言的组织结构上,要求教师的讲授要条理清楚,简练准确,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在语言的表现形态上,要求教师的讲授要通俗浅白、形象生动、富于文采;在声音的控制上,音色、音量、声调要清晰悦耳,进程、速度要流利畅达,音量、声调、速度三者的变化要抑扬顿挫。3.集中学生注意的技能怎样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上课的技能。在上课过程中,有的学生提不起精神,或伏案睡觉;有的学生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不专心听课;有的在看别的书。对于这些不集中注意听课的现象,教师应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如,突然中止讲话,肃然默立;或以亲切的手势,示意学生集中注意听课;或以一句幽默的话,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或插入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或以目光调节,暗示学生集中注意听课。4.把握课堂反馈信息的技能把握课堂反馈信息的意义,在于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在学生中产生的效应,若发现教学方法不适合于学生,则应对原定的教学方法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上课过程中,能否面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灵活性和机智性的程度。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心理状态是复杂的,既有表露的可测的一面,还有不表露的难测的一面,因而预先确定的教学方法,必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适合学生情况的一面,所以,教师必须具备随时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的技能,以适应上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上课时,应随时通过反馈信息了解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很微妙的,有时,以学生的一声笑语,一声叹息,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张笑脸,一种特别的眼神,便可知教师的教学在学生中产生什么效果。敏感度高的教师,当学生的这些反馈信息一旦出现,就会立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作出相应调整。当然,要准确地把握学生各种反馈信息,特别是准确地观察学生的各种神态变化,揣测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5.处理偶发事件的技能课堂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上偶然发生或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例如,学生突然发问;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拒答;学生突然病了;学生有意对教师发难;学生之间出现纠纷;来自外界的干扰使课堂出现骚乱;等等。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既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性,也体现教师把握课堂的技能。上课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事件,需要冷静对待,当机立断,采取恰当措施,机智地处理常见的处理方法有:①以静制动。如上课时发现有的学生在讲话,有的学生在搞小动作,这时教师的讲话突然停下来,即可使这些同学停止讲话和搞小动作。②暗示改正。如教师收缴作业时,发现第三组有同学在说话,于是教师说:“第一、二组同学交作业时表现较好,没有人说话。”从而暗示第三组说话的同学改进。③妥善处理。如上课时,一个学生突然伏在桌面上,生病了,这时可有多种处理方案:可派同学送他到医院,或请校医来处理,或教师给药吃,或不理睬他,最优的方案是请校医来处理。④坦诚交底。如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某个问题,教师一时回答不了,于是教师说,这个问题我暂时还答不了,下一节课给解答吧。如果其他同学能解答,现在可给他解答……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最优的处理方法应该是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人力物力而达到最佳的效果。6.控制情绪与教态的技能教师上课始终保持沉着镇定的情绪,可使自己有条不紊地教学,还能有效地把握课堂的秩序和气氛。因此,要沉着,不要紧张、慌乱;要自制、耐心,不急于求成。有时由于某些心理上或外部环境影响,突然中断思路,不知从何说起,这时只要保持镇静的情绪,很快便能使原来的思路接通,或随机应变,安排好教学秩序。上课不仅伴随有情绪出现,并且是借助于一定的形态动作来进行的。“就‘神’‘行’而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则以慈祥、恬静、雍容、庄重、洒脱为止,以豪放、爽利、敏捷为佳”。在表情上还应伴随对学生的友好态度出现。应面向全体学生,严肃而自然,恰如其分地“以姿势助说话”。7.板书和运用教具的技能板书设计是一门艺术。板书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包括基本部分和辅助部分。基本部分包括大标题、内容要点,辅助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把重要的概念、数字、生字生词等设计在内。板书设计要有概括性,提纲挈领,简明、醒目;要有系统性、完整性,能揭示知识的逻辑关系,表达完整的意思;要有条理性、序列性,层次分明;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点明关键所在;要形式多样。板书的布局要合理,字体要工整、美观、均匀、流畅、大小适中,笔顺正确;书写的速度要快;运用教具也要操作正确、熟练,并密切地配合讲授的内容。8.贯彻落实教学常规的技能整个上课过程,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不与学生顶撞,不哗众取宠,不穿着特殊,不迟到,不提前下课,也不“拖堂”;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好听课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听课时要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等等。(六)教学效果好评价上课的效果,主要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动脑筋思考问题的情况,从教学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情况:引起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况,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情况等。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评价内容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教师作业布置的评价,应考察是否达到如下要求: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应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或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难易要适中,一般以中等水平为准;分量要适当,不要使学生负担过重。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于难度特别大的题,应作适当的启发。还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地完成每一道作业。对教师课外作业批改的评价,应考察是否达到如下要求:善于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作业批改方式,包括全部批改、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