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概论-染织工艺3_第1页
传统工艺概论-染织工艺3_第2页
传统工艺概论-染织工艺3_第3页
传统工艺概论-染织工艺3_第4页
传统工艺概论-染织工艺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工艺概论-染织工艺3第一页,共167页。手工印染工艺一、手工印染艺术的概念印染涵盖了印花和染色两种工艺,是通过染料形成织物表面图案的一种重要手段。手工印染是传统织物面料印染的主要工艺,其概念是针对机器化印染工艺而言,具有家庭作坊式的特征。手工印染主要包括手绘、扎染(绞缬)、蜡染(蜡缬)、蓝印花布(型染和夹染)等,不同的工艺形成不同的织物图案特征。手工印染艺术的种类1.手绘:手绘是织物纹样染色的一种最古老、最原始的染绘装饰方法。手绘,中国古代称“画缋”,指在织物上描绘纹样。2.扎染:早在秦汉时代,人们已创造了扎染工艺;魏晋南北朝时期,扎染工艺得到空前发展。3.蜡染:最早记载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秦汉时期,中国先民以蜡画工具,饱蘸融化的蜡液在织物上绘制图案,然后浸染于染液中,后除去蜡质,形成蓝白两色花纹织物。蜡染在唐代得到较好发展,成为中国三大染缬之一,称为蜡缬。3.蓝印花布:中国运用型染和夹染等手工防染工艺,结合靛蓝染形成的印染花布的专称。第二页,共167页。二、手工印染的工艺1.扎染:扎染的特点(1)材料简单;(2)采用煮染的方式;(3)织物上可出现局部染色深浅和明暗渐变的色晕效果及偶发多变的花色纹饰。扎染的材料与工具(1)织物:棉、麻、丝、毛、人造丝、锦纶等织物,以薄型织物为佳;(2)绳;(3)染料与助剂(直接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与(促染剂);(4)染色器具.扎染的制作工艺(1)设计;(2)绘稿;(3)扎染的基本技法:绑捆扎;缝扎;结扎;器具辅助扎。第三页,共167页。2.蜡染:蜡染的特点:(1)古老的染色工艺;(2)浸染;(3)蜡染工艺又称为蜡防工艺;(4)可形成冰纹。蜡染的材料与工具:(1)织物;(2)蜡(动物性蜂蜡、植物性木蜡、矿物性石蜡);(3)染料(蜡染制作中常采用低温染色工艺);(4)绘蜡工具;(5)染色器具。蜡染的制作工艺:设计、绘稿、融蜡、上蜡(描蜡法、刷蜡法、点蜡法、洒蜡法)、冰纹处理(自然冰裂法、捏皱冰裂法、折叠冰裂法、敲打冰裂法、冷冻冰裂法、刻划冰裂法)、染色、脱蜡(烫蜡吸附法、开水煮蜡法)、蜡染后处理第四页,共167页。柿漆染料蜡染个案:与其他草木染相比,柿染的色牢度较好,高温褪蜡对于颜色的影响较小,故在柿染中运用蜡染这一民间印染工艺效果良好。材料:南通自制柿漆二次汁500ml、一小块丝绸、2%氯化亚锡媒染剂;工具:500ml烧杯一个、搅拌棒、蜡锅、温度计。第五页,共167页。染色工艺过程:图69/70/71蜡染(一)铺平丝绸,将蜡锅中已经融化的蜡以点状随意泼撒在丝绸上面。(二)待蜡凝固以后,用手工掰出任意冰纹。(三)将丝绸浸泡于柿漆液中,用搅拌棒轻轻挤压、翻转,使之充分吸收柿漆液,十五分钟以后提出晾干。(四)将晾干的丝绸放入到浓度为2%的氯化亚锡媒染液中,以搅拌棒轻轻挤压,十五分钟以后提出晾干。(五)褪蜡:1,将蜡染丝绸置入清水中漂洗两遍,以去掉上面的浮色。2,将水烧热至100摄氏度,将蜡染布放入。3,连续搅拌,同时去掉漂浮于水面上的残蜡。4,将布拿出以清水漂洗。5,加入209合成洗涤剂后进行第二次褪蜡。褪蜡次数根据需要自由掌握,至蜡褪尽为止。因是高温褪蜡,在这一过程中,柿染颜色稍微有些变浅,但是并不影响其蜡染效果。图69/70/71蜡染第六页,共167页。3.蓝印花布:蓝染的起源与发展(1)“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战国后期)《荀子·劝学》中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靛的方法;(3)古代漏浆防染印花,早在北朝时就出现了用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其花纹用大小点构成,但是花点互不连接,且有花版的接版现象,原称蜡缬,到了唐代盛行后又统称染缬,其中还包括绞缬和夹缬;(4)南宋时将夹缬工艺加以改进,用于印染蓝花布,又名药斑布,俗名浇花布;”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公元1208—1224年)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侯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5)元代黄道婆促进了松江一带棉纺业的发展;(6)明代中叶,南通已发展成为棉纺织品德集散地;(7)明末清初,人们逐渐将这种蓝草印制花布直接称为”蓝印花布“。第七页,共167页。蓝印花布的特点:(1)蓝地白花或是白地蓝花;(2)工艺主要为型版印与夹染;(3)属于防染印花;(4)多用于制作包袱巾、门帘、被面、床单、帐檐等。第八页,共167页。型染蓝印花布的材料(1)织物(2)防染剂(灰浆)(3)染料(多采用天然靛蓝植物染料)型染蓝印花布的工具刻版、刮浆工具染色工具型染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1)设计;(2)绘稿;(3)镂刻花版;(4)刮浆;(5)浆料晾干;(6)染色;(7)刮灰;(8)清洗晾晒。第九页,共167页。目前南通蓝印花布产品概况第十页,共167页。第十一页,共167页。第十二页,共167页。第十三页,共167页。第十四页,共167页。第十五页,共167页。第十六页,共167页。第十七页,共167页。三、手工印染的历史:

服饰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饰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染织纹样。本章在阐述染织材料、染织工艺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染织品造型与装饰工艺。第十八页,共167页。纺编织物的产生与设计形式多元的服饰起源:1、御寒需要

2、安全需要

3、图腾或是原始巫术的需要。(利普斯记述过新西兰毛利人纹身习俗实际是一种图腾:英国水手奥康尼尔波那佩岛首领的女婿,需要纹已故首领及贵族的名字)第十九页,共167页。原始编织技术1、搓捻植物纤维做成绳子,这种绳子被广泛运用于制做套索、网和建造房屋方面。随后人的头发、动物的毛,也被用于搓捻成绳或是线,在结网技巧的基础上,形成了早期的手工编结与织造技术。2、纺锤和纺轮中央都有孔,纺锤用于在小孔上串联一根小棍,另一端有钩,用手捻转小辊,使纺锤发生均匀的旋转,从而使经过梳理的纤维绞合成长长的、粗细均匀的纱线。几股纱线由纺轮带动一轴,缠绕成可用于织布的、较结实的纱线。织布所用的机械,最早大约是一种被称做“编织架”的东西,架子上排列出一排经线,再把缠绕在骨梭上的纬线来回织入。第二十页,共167页。第二十一页,共167页。第二十二页,共167页。平铺式吊挂式中国古代织造第二十三页,共167页。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织造工具第二十四页,共167页。前后两根横木,相当于现代织机上的卷布轴和经轴。它们之间没有固定距离的支架,而是以人来代替支架,用腰带缚在织造者的腰上;另有一把刀、一个杼子、一根较粗的分经棍与一根较细的综杆。织造时,织工席地而坐,依靠两脚的位置及腰脊来控制经丝的张力。通过分经棍把经丝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自然的梭口,再用竹制的综杆从上层经丝上面用线垂直穿过上层经纱,把下层经纱一根根牵吊起来,这样用手将棍提起便可使上下层位置对调,形成新的织口,众多上下层经纱均牵系于一综,“综合”一词便由此。当纬纱穿过织口后,还要用木制砍刀(即打纬刀)打纬。杼子可能是一根细木杆,也可能是骨针,上面绕有纬丝。第二十五页,共167页。云南出土汉代贮贝器上的纺织铸像第二十六页,共167页。(一)中国传统染织品及染织技术的发展1.纺织技术的起源(1)原始社会:编织、纺织技术源于渔猎时代的编结技术。(2)旧石器时代中期:先民们便使用以植物韧皮或动物皮条编结网兜的“抛石兜”。(3)

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与定居生活的开始,织造在前代编织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并发明了纺轮。(4)编织方法:斜纹编织法、缠结编织法、绞缠法、棋盘间格纹编织法。反映了当时编织机的高超。(5)材料:麻、葛,通过直接剥取或是自然脱胶获取,并能将丝和麻纤维纺织成线。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纺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梭、骨机刀、骨针等纺织工具第二十七页,共167页。2.商和西周时期纺织原料和纺织业的发展(1)商朝:蚕桑业有了新的发展,由野蚕发展为家蚕,卜辞有“蚕示三牢”,“示”是祭祀,“三牢”指牛、猪、羊三牲祭祀蚕神。“三牢”礼,在殷代是很隆重的祭祀了。不过在商、周时代,蚕神还是一种假托,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偶像,只是泛称“蚕神”或“先蚕”。仪式隆重,带动了丝织业的发展。麻纺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大麻织的粗布,葛布是主要的衣服材料。(考古发现: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铜戈上绢纹痕迹;洛阳东郊下瑶村殷墓丝织账幔随葬品)(2)

西周:是古代纺织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纺织品达到了相当精细华丽的水平。掌握了染织色彩技术,能用红、黄、蓝“三原色”染料套染多种颜色,染色发展成专门的行业。丝织品除罗、帛、丝绫、绢、绮、纨、缯等以外,还出现了各种色彩的提花棉和刺绣。《考工记》具体记载了染色的方法;记载了缫丝、漂白、晾丝等科学方法。(3)

矿物质染料:赤铁矿、朱砂、石黄、空青、石青等。植物染料在这一时期被用于染制各种颜色。第二十八页,共167页。商周贵族服饰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第二十九页,共167页。十二章:自西周开始为历代帝王所绘绣于衣服上的定制。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星辰多以北斗七星表示。山,作山形,取其镇,取其人所仰,也具有能兴雷雨的意义。龙,取其变。华虫,作雉形,亦即华丽的鸟,取其文。宗彝,昂鼻岐尾,是一种智兽。藻,即水草,取其洁。火,作火字形,取其明。粉米,作谷粒形,取其养。黼为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断。黻为两己相背,黑青相次,有背恶向善之意,也有君臣离合之意。第三十页,共167页。第三十一页,共167页。辫子股:辫子股亦称锁绣,是刺绣中最早运用的针法,在西周的墓葬中就出现过辫子股印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湖北荆州出土的战国刺绣。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绣,都是运用辫子股针法刺绣的。这可能是由于这种针法的线条组织简单,刺绣者容易掌握。只要针脚均匀。弧度一致,毋须讲究晕色效果。再则运用这种针法刺绣的图案,结实耐用。适合绣日用刺绣品。唐代以后,平绣针法逐步出现,辫子股针法就渐渐沦为次要针法。目前主要是在枕套、围涎、拖鞋等日用绣品上绣细狭的图案。

辫子股的绣法是,第一针在纹样根端起针,落针于起针近旁。落针时将针兜成圈形。第二针在线圈中起针(两针之间的距离约2毫米),随即将第一圈拉紧。绣时要注意每一针起落时方向要一致,线条宜粗不宜细,一般在1-2绒之间.

第三十二页,共167页。战国龙凤纹丝绦战国时期的刺绣已很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锁绣。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第三十三页,共167页。罽[jì]

【字义】:1.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狗马被缋~。”2.鱼网。

第三十四页,共167页。3.春秋战国时期纺织业的迅速发展(1)时代特征:麻纺丝织技术有了新突破,丝绸逐渐普及到民间。织、绣、染技术的空前发展,为汉代大规模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丝织品种类:罗、纨、锦、绣、绢、绮、缟等。(3)产品地区特色:齐纨、鲁缟、卫锦、荆绮闻名天下。(4)

纺织技术:麻纺和葛纺技术由原来搓法发展为绩法。(5)

染织技术:练染业逐步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印染工艺有敷彩、版印工序;染色分石染和草木染两种。战国罗地龙凤虎纹绣纨:细绢,细的丝织品:纨素;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有素罗与纹罗之分;绫: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中国传统丝织物。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产于汉代以前,盛于唐、宋。绫光滑柔软,质地轻薄,用于书画装裱,制作衬衫、睡衣等。绢:生丝织物,厚而疏者称绢;绮:有文彩的丝织品;缟:未经染色的绢;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绸:一种薄而软的丝织品;缎:一种质地厚密而有光泽的丝织物。第三十五页,共167页。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棉袍第三十六页,共167页。凤鸟花卉纹绣红棕绢面镜衣第三十七页,共167页。第三十八页,共167页。第三十九页,共167页。第四十页,共167页。第四十一页,共167页。第四十二页,共167页。4.秦汉时期纺织业的显著进步(1)技术:缫丝工具和织机技术有了进步;官营手工业使用了先进的提花机,大量织造锦绣绮罗等丝织品。凸版印花技术也有一定的水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法。印染工艺有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2)原料:主要是丝与麻。棉花和羊毛成为纺织原料。(3)丝织品:种类繁多,工艺水平高超,以缯帛(丝绸之统称,品种有锦、绫、绮、罗、纱、绢、缣、缟、纨及织成等。)二字为代表名称。(4)代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素纱襌衣汉代丝织的装饰划纹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和几何纹,以及文字装饰。汉代的刺绣主要为辫绣,著名的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第四十三页,共167页。汉代的锦为“经锦”,经丝彩色显花,同一图案,同一色彩,形成直行排列。第四十四页,共167页。第四十五页,共167页。第四十六页,共167页。第四十七页,共167页。第四十八页,共167页。第四十九页,共167页。第五十页,共167页。第五十一页,共167页。第五十二页,共167页。第五十三页,共167页。第五十四页,共167页。第五十五页,共167页。第五十六页,共167页。第五十七页,共167页。第五十八页,共167页。5.魏晋南北朝纺织印染业的恢复和发展(1)

时代特征:齐鲁地区衰落,四川和江南织锦工艺有所发展,以蜀锦为代表。六朝政府促进了江南禅丝绸区域的扩大。北方传统地区丝织业发展处于停滞、衰落状态,但东北和西北地区,蚕桑丝织业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发展。为隋唐丝织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

丝织技术:缫丝用沸水煮茧;对丝织品质的检验标准是柔韧性和白度。络车和纺车已大量运用到纺丝工序中。(3)丝织品种:缯、绮、缣、缟、练、绫、绣、绢、纱、纨、素等20多种。(4)

印染技术:丝绸精炼工艺在当时分为灰练和水练两类。(5)

印染方法:绞缬应用广泛,一般为缝线缚结法,即扎结防染。夹缬染和绞缬染在北魏时有很大发展。第五十九页,共167页。第六十页,共167页。第六十一页,共167页。第六十二页,共167页。第六十三页,共167页。第六十四页,共167页。第六十五页,共167页。第六十六页,共167页。6.隋唐五代纺织业的空前发展与印染技术的进步(1)

特征:纺织、印染技术有很大进步。尤其以丝织业的成就最为突出。(2)纺织技术:缫车出现,并应用于纺织品制造中。(3)主要表现:精练、染色、印花、整理四方面。(4)

精练:工艺包括煮练和捣练。(5)

染色:染织署下练染有六作。除白作为练作以外,青、绛、黄、皂、紫五作均为染作,染料以植物染料为主。(6)

印花:各种印花技术已定型。分为型版印花和手工印花。(7)整理:平挺(熨烫)整理和涂层整理两种方法。第六十七页,共167页。隋代的丝织生产,北方以河北定州为中心,南方则依然是著名的蜀锦。隋代的印染工艺中,出现了夹缬等新技术。1、唐代的丝织:生产中心已经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唐锦的花纹主要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窦师纶所创的“陵阳公样”)、散花、几何纹和晕涧。唐锦为纬锦,纬线提花,清新活泼,华美流畅。2、唐代的印染工艺主要有夹缬、蜡缬、绞缬、碱印、拓印等。3、唐代的刺绣工艺除辫绣外,还有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手法。第六十八页,共167页。第六十九页,共167页。第七十页,共167页。第七十一页,共167页。第七十二页,共167页。第七十三页,共167页。第七十四页,共167页。第七十五页,共167页。第七十六页,共167页。第七十七页,共167页。第七十八页,共167页。第七十九页,共167页。第八十页,共167页。第八十一页,共167页。第八十二页,共167页。第八十三页,共167页。第八十四页,共167页。7.宋代的织与染(1)纺织业:花色品种繁多,产品畅销国外。出现了苏州、杭州、成都三大锦院。棉纺织作为新兴部门,发展相当之快。(2)纺织工具:脚踏缫(音同搔)车、络车、纺车、整经工具、浆经工具、纬车、立织机、绫机、花罗机等基本定型,并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质量和工效。(3)

印染业和印染技术:印染分为官染和民染;印花工艺广泛应用。发明了用石灰和豆粉调制成浆代替蜡进行防染的技术,称为“药斑布”,即后来广泛流行的蓝印花布。第八十五页,共167页。宋代的丝织品以罗为特色。而以缂丝最具成就。缂丝,通经断纬,具“雕镂之像”,朱克柔、沈子蕃、吴煦为名家。另雕版印染和刺绣也具成就。第八十六页,共167页。第八十七页,共167页。第八十八页,共167页。第八十九页,共167页。第九十页,共167页。第九十一页,共167页。第九十二页,共167页。第九十三页,共167页。第九十四页,共167页。第九十五页,共167页。第九十六页,共167页。第九十七页,共167页。第九十八页,共167页。第九十九页,共167页。第一百页,共167页。第一百零一页,共167页。第一百零二页,共167页。第一百零三页,共167页。第一百零四页,共167页。第一百零五页,共167页。第一百零六页,共167页。第一百零七页,共167页。8.辽金和西夏的纺织业

(1)

辽:毛纺业是重要的手工业,丝织品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高。(2)

西夏:只有麻织业和毛纺业。(3)金:十分重视养蚕植桑,纺织业较为发达。第一百零八页,共167页。9.元代民族间纺织材料与印染技术的融合与发展(1)

纺织材料:由毛扩展到丝、麻,推动了染织业的融合。(2)丝织业:丝织技术有所提高,丝织业较发达。(3)

麻织品:遍及南方各地,是民间普遍的家庭手工业。(4)棉织品:棉花种植较广,棉纺技术不断改进。第一百零九页,共167页。10.明代纺织品种的增加和纺织技术的进步(1)

丝织业:分为官营织造和民间织造。(2)

丝织品种类:缎、绢、罗、纱、改机、绒、绫、丝布、锦等。(3)

棉织业:发展遍及全国,产量增长迅速,品种变化不大,以本色平纹为主。(4)

毛纺业:集中在羊毛、驼毛产区,西北的兰州、西安等地。(5)印染技术:中心在芜湖、京口(今江苏镇江)。中国明代双层提花丝织品。明代弘治(公元1488—1505年)年间由福建福州一位名叫林洪的人,将以往用5层的闽缎机改为4层,创制的新产品,名为“改机”。是由2组经线与2组纬线分别进行交织,形成互相重叠的表、里双层(或称上、下2层),两面纹饰相同,而地色和纹色色彩相反的提花丝织品。这种提花织物质地轻薄、纹饰简明、花地青白、织造简便,多用于制做书画装裱的包首和书套。依据织物组织学分类,这种织物属于双层组织。

第一百一十页,共167页。明代的染织工艺,在织造技术和染色方面,在花色品种方面,都比元代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丝织品以江浙、四川、山西和闽广为著。妆花、本色花和织金锦各具特色。江南成为棉织品的主要产地。并有“画绣”之“顾绣”为最。清代丝织种类更加齐全。苏州织造、南京云锦和缂丝为特色。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各领风骚。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67页。11.清代纺织与印染业的缓慢发展(1)

特征:由单一的皮毛和麻织品发展到以丝织品、棉织品为主。(2)

刺绣:形成不同地方风格。(3)

棉织:清代进入恶劣繁荣期。(4)

毛织业:与明代一样,主要集中在西北兰州、西安地区。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67页。第一百一十三页,共167页。第一百一十四页,共167页。第一百一十五页,共167页。第一百一十六页,共167页。第一百一十七页,共167页。第一百一十八页,共167页。第一百一十九页,共167页。第一百二十页,共167页。第一百二十一页,共167页。第一百二十二页,共167页。第一百二十三页,共167页。第一百二十四页,共167页。第一百二十五页,共167页。第一百二十六页,共167页。第一百二十七页,共167页。第一百二十八页,共167页。第一百二十九页,共167页。第一百三十页,共167页。第一百三十一页,共167页。第一百三十二页,共167页。第一百三十三页,共167页。第一百三十四页,共167页。第一百三十五页,共167页。第一百三十六页,共167页。第一百三十七页,共167页。第一百三十八页,共167页。第一百三十九页,共167页。二、

传统染织图案和纹样工艺第一百四十页,共167页。染织图案和纹样的作用:1.人们崇尚自然美的反映。2.以此来表达某种感情。3.作为服饰与人体和谐、协调的重要手段。第一百四十一页,共167页。1.文献材料中所见的原始染织品的色彩特征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的纺织品在色彩、纹样、图案等方面增添了新的内涵。

据宋人罗泌《路史》和明代《三才图会》记载,在黄帝时代。“黄帝法乾坤,以正衣裳”,制定了冕服制度。在冕服制度中,以12种纹饰为鲜明标记。这十二章图案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日、月、星辰”,是属于闪光有亮度的物质,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取其“普照天下”的含义;

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龙,体魄巨大无比,有稳重之感,表示不会变;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的随机应变;

华虫,是一种雉鸟。其毛美丽,取其有文章,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是宗庙的一种祭祀礼器,绘一虎一螭,取虎之勇猛,取螭的忠孝,以示王者有深浅之知;

水藻,深水中的水草,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之意;

火,取其光明,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

黼,绣黑白为斧形,取其能决断之意,黻,即两弓相背,以青、黑二色处理图案,取其明辩之意。第一百四十二页,共167页。周以前,帝王服饰即绘绣有上述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图案,服饰上也就不再重复,变十二章为九章。纹饰次序,以龙为首,龙、山、华、虫、火、宗彝是手绘的;藻、粉米、黼、黻是锈上去的。其后的各个朝代,基本延续了十二章纹的传统图案,十二章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标志。十二章中的龙和凤,也逐渐为帝王专用,龙成为天子的象征,凤则是至尊女性的代表。第一百四十三页,共167页。2.夏商西周时期染织品工艺的渐进

1.社会功能:色彩、纹饰、图案的规定性,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2.夏代:章服制度实物发掘出土不多。3.商代:从出土玉俑、石俑,可知当时图案设计相当科学。二方、四方连续纹样在纺织过程中形成。4.西周:染织品图案以几何纹和小花纹为主。织物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当时已出土了二重和纬二重组织。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着高贵,是礼服的色彩。绀、红、缥、紫、流黄是间色,象征着卑贱,只能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色。5.代表:西周的章服制度纹饰和图案。

殷墟妇好墓玉跪式人第一百四十四页,共167页。3.春秋战国纺织物的纹样与图案设计

(1)转变:装饰艺术风格由传统的封闭转向开放;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自由曲线主调;艺术格调由静止走向活泼生动。(2)纹样图案:象征意义越来越明显。龙凤纹样和图饰最具代表性。战国纹样形式多样,形象趋于灵活生动、写实和大型化。纹样穿插、盘叠;色彩丰富、风格细腻,构成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3)色彩:观念发生了变化。第一百四十五页,共167页。蟠龙飞凤纹绣:马山楚墓出土,绣品上部采用S形的对龙作为主题,口衔一条龙尾,下部是高冠展翅的斜立对凤,凤下处有一条小龙。在对龙之间,是表现太阳的扶桑树。华丽的凤冠和凤翅构成了整幅图案,犹如菱形骨架,使图案的布局满而不乱,非常有章法。此种布局方式在战国时期的刺绣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成熟。反映了战国时期龙凤极其苗条、秀丽,常与花藤枝蔓相缠连的特点。第一百四十六页,共167页。舞人动物锦:图案由宽矩形左右斜排成锯齿形骨架,矩形内填以双龙或类似纹样,矩形外的空间有八组纹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翩翩起舞的舞者,他们头戴冠,冠尾后垂,着长袍,系腰带,表现的或正是楚地的巫术活动。第一百四十七页,共167页。战国时期的大几何纹均以早期的小几何纹作骨架,再填以小型的几何纹。因此,纹样较为复杂,循环度也大,织造起来有一定难度。马山出土的大几何纹锦采用的是以勾连雷纹(呈T字形)为主体,再填充中小型的菱形、杯纹、H形、N形及类似万字纹的纹样,图案紧凑,布局均匀。

金银火焰印花纱(马王堆汉墓出土)漏印敷彩纱(马王堆汉墓出土)

第一百四十八页,共167页。4.秦汉时期纺织品中的纹样、图案(1)总体特征:纺织品的纹样和图案以古朴、庄重为其风格特征,不似战国的神奇浪漫。马王堆汉墓丝织品是其代表。(2)纹样题材:以云纹为主,大多为变体云纹,其中穿插龙、凤及织物纹等。(3)秦汉与春秋战国纺织品纹样、图案的比较:相同:纹饰线条都相当流畅,纹样与装饰图案用色都很清雅。不同:在图案的题材、风格上,战国时期以动物纹为主,龙游凤舞,猛虎瑞兽,中间夹以各种变形织物纹,图案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自由奔放,充满着一种神奇浪漫的色彩。汉代的纹样和装饰图案构图紧密,以变形云纹为主题,中间夹杂有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神兽、叠层的云山,以及隶书吉祥语铭文。图案变化丰富,粗犷之中带有几分淡淡的幽雅。整个画面往往表现出人神混合,充满着无尽的想象和寓意。(4)东汉:纹饰和色彩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云纹的使用逐步减少,代而取之的是花草纹,图案逐渐变得写实化。颜色变得愈益丰富,有一二十种之多。第一百四十九页,共167页。杯纹四经绞罗纹样朱红杯纹四经绞罗:马王堆出。四经绞地上起二经绞花的复杂罗结构。始创于商代,在战国、秦汉时得到广泛应用,并一直流行直到唐宋时期。用以染色的朱砂是采用先进的研磨技术将其制成极细的颗粒,再敷在织物上的。第一百五十页,共167页。几何纹绒圈锦纹样线描图二重提花物的绒圈锦:花型层次分明,纹样极具立体效果,外观华丽。主要用于衣衾的贴边、瑟衣、竽衣和绣枕的两侧。第一百五十一页,共167页。长寿绣图案长寿绣:纹样较大,绣枝细腻,色彩浓艳,云纹呈变体穗状,紧促平衡,布满幅面。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中,著名的刺绣有“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茱萸绣”等。每件分别以3~5色丝线用锁针满地绣出转折复杂、组合自由的变形云纹和花叶纹,配以绛红、朱红、土红、土黄、豆绿、蓝等色彩,形成了庄严而富丽的艺术效果。在这些绣品中,最为粗犷和气势磅礴的则属“长寿绣”。第一百五十二页,共167页。印花敷彩纱袍: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花纹的色彩有六、七种,纹样似为藤本科植物的变形,由枝蔓、蓓蕾、花蕊和叶组成,藤蔓用镂空版印在织物上,花、叶和蓓蕾则由手工彩绘,笔调秀劲流畅,色彩浓淡参差。这种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印染方法,是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一大进步。印花敷彩纱袍第一百五十三页,共167页。5.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纹样的衰退和外来纹

样的漫延(1)纹样:染织品实物多出土于新疆及甘肃敦煌。大多以绢为地,锁绣为主,图案或空白处全部以锁绣针法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吸取了一些外来和兄弟民族地区纹样风格特点。在锦上织出了以圆形骨架为主的纹样,表现突出的是吐鲁番出土的联珠对孔雀锦。(2)新出现的纹样和图案有:第一类:利用圆形、方形、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组成几何骨格,在几何骨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动势不大;表现手法多运用对称排列,常常用于装饰性姿势。南北朝填充的花叶纹则有忍冬纹等外来装饰题材。第二类:圣树纹,就是将树形简化成接近一张叶子正视的形状。具有不带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的特征。第三类:天王化生纹,这种纹样由莲花、半身佛像及“天王”字样组成。其产生是与佛教的广为流传密切相关。第四类:小几何纹,这种纹样主要由圆圈与点子按照不同的形式组合成各种几何形状而成。

第一百五十四页,共167页。6.隋唐五代染织品纹饰风格的进一步多样化(1)

总体特征:清新、自由、神秘。(2)纹饰图案:纹饰反映生活,花鸟成为主要的纹样和装饰题材;图案造型丰满,形象写实,色彩、图案中蕴藏着无限的诗情画意。色彩繁丽,花纹精美。受佛教影响,印染织绣中佛像日益增多。(3)染织:大多数用染、织和绣的手法。绣法有辫绣、平绣、贴花绣、纱绣等。织锦从平纹锦过渡到了斜纹锦,显花组织也从经线显花转为纬线显花。第一百五十五页,共167页。团窠宝花水鸟印花绢红地花鸟纹锦第一百五十六页,共167页。7.宋代染织纹样、图案设计的特征

(1)刺绣:从宋代开始作为染织品的主体,分为欣赏性和实用性两大类。(2)丝绸纹样:风格轻淡、自然、庄重。弥漫着孤伶、伤感和忧郁的情调,寄情于世外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隐逸生活,强调平淡的天然之美,更重视个体内在心灵的自由。这种审美情趣扩大了美的领域,美与个人生活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3)丝绸纹样配色:深受时代审美思想的影响,与写实化的纹样形式相协调。总体色彩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