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2页
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3页
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4页
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分析法,概括“木”的艺术特征,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唤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难点: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什么是‘木叶’”“作者是怎样说‘木叶’的”“为什么要说‘木叶’”三个问题展开。(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杜甫的《登高》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师生共同背诵)师: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重点。我们来看《说“木叶”》一文是怎样解答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吴小如均为其弟子。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那么我们今天的这篇文章就选自于林庚的《唐诗综论》。文体介绍:这是一篇文艺评论,所谓文艺评论是运用一定的文艺理论来分析、评断文艺现象的文章。分析、评断就要有褒贬,有抑扬,也称文艺批评。评论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文学艺术作品、作家、艺术家、文艺思潮、文艺理论以及文艺批评本身等一切文艺活动现象。其中具体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作品是文艺评论的主要对象。(二)把握重点,筛选信息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导入环节问题的答案。明确:学生对“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应该能找到关键句,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艺术特征之间的关系。2.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师: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师:那么,二者在“艺术形象”上一致吗?请思考。明确: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3.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说“木叶”的?首先来看“木叶”“树叶”的对应关系。(第二段)思考: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在多媒体显示文中所引诗句时并引导学生思考:(第三段)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4.多媒体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第四段)对比分析:“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第五段)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第六段)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分,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小结:“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三)深入探究,提升能力1.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比较“木”和“叶”的表达效果,其目的何在?(第七段)提示:文章最后一段(概念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一字千里)明确:像“木”、“叶”这样的事物,它已经不仅仅以一个“物”的形象存在,而更多地融入了诗人丰厚的人生积淀、情感经历和文学积累。诗人选择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将物与情感完美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品味语言时,要从言内之意出发,结合物的特征,联系作者的情感背景,去探求言外之意。2.作者为什么要说“木叶”?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小结: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之意。(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师:我们分析了诗歌的暗示性,但是对于这篇文章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换句话说你们认同作者的观点吗?比如文中说关于“树叶”历来没有什么好的文章,“木”真的就只能有空旷、清冷的含义吗?(学生讨论,分享观点。列举出与作者不同的观点的诗句)明确:不认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佳木秀尔繁荫”(这里“木”恰恰是繁茂的含义。)这里的树显然是作者观点之外的观点,这就和刚上课时我们介绍的这篇文章的体裁有关,那就是文艺评论的特点,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要讲述作者自己的观点,正如题目《说“木叶”》一般,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说”:古人言“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文章辨析序说》)”比如之前我们学过的《爱莲说》《马说》《师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等。所以在这里我们在学习关于文艺评论的时候不能信其全,还是要有自己的看法。四、课堂小结中国的古典诗歌历经岁月的淘洗,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正因为这种意蕴使得中国诗歌丰富而博大,简洁而洗练。在本节课的诗歌鉴赏中我们运用了比较思维中的同中求异。“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没有什么区别,但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一字之差,营造的意境就会大不相同。这就是文中的那句话“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而这也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希望同学们在日后可以多积累诗歌意象,以供鉴赏和写作使用。五、课后作业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