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专项练习(诗歌鉴赏)(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1页
古诗词诵读专项练习(诗歌鉴赏)(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2页
古诗词诵读专项练习(诗歌鉴赏)(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3页
古诗词诵读专项练习(诗歌鉴赏)(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4页
古诗词诵读专项练习(诗歌鉴赏)(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专项练习(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芣苢①《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④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⑤之。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⑥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⑦。彤管有炜⑧,说怿女美。自牧归⑨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①芣苢(fú

yì),车前草,可食可入药。②薄、言,语助词,无实意。③掇,摘取、拾取。④袺,手持衣角盛物。⑤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⑥爱,通“薆”,隐蔽。⑦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也叫“荑”。⑧炜,色红而光亮。⑨归,通“馈”,赠送。(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B.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C.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节奏感。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2)《诗经》中常运用赋、比、兴手法,第一首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3)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答案】(1)B(2)赋(3)示例一: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芣苢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示例二: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艺术手法技相关的文学常识的分析理解的能力。B.“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错,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是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并没有选项所说“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相关信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技巧能力。对照“赋比兴”之间的区别: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第一首诗里没有比喻和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第一首诗里只是叙述采摘芣苢的事,通过动词的变化,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写出来妇女们采摘芣苢的过程和场面,以及采摘的芣苢由少变多过程。从排除法和句式特点可判断第一首诗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景象,描绘诗歌场景的能力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本诗通过采芣苢的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全诗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就是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出采摘芣苢的妇女们呼朋结伴,在旷野上边采边唱,一颗颗地采,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来兜,满载成果而归的欢乐场景。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抓住“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等信息进行“概括描述”,便是此题答案。(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离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也由于交通不便,相隔两地,音信全无是最伤心的事。B.《涉江采芙蓉》开篇就写了一个雅洁美丽的女子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但这些美好的事物如青春一样易逝,采下后又能鲜活多久,又能遗留给谁呢?C.《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词人在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痛。D.《虞美人》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3.无论是离别之愁,还是亡国之痛,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愁苦滋味。这两首诗表现“愁”情时都有实写,也有虚写,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答案】2.B

3.(1)《涉江采芙蓉》前四句写实,从女子的角度写她采集荷花和芳草,然后写她心理的变化,思念远方的男子;五、六句由女子的思念转而从男子的角度写,描写他遥望家乡、孤单愁苦。这是虚写,是女子的想象;诗歌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2)《虞美人》由“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这些美好而又令人伤感的现实意象,引出“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等虚幻已逝之事物,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情思和郁郁忧愤。【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但这些美好的事物如青春一样易逝,采下后又能鲜活多久”错,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此句并没有“青春易逝”的伤感。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提示我们从“虚”“实”角度来鉴赏两首诗。先看《涉江采芙蓉》。诗歌前四句从女主人公角度写,属于实写。诗歌写一个美丽的女子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接着写她的心理变化,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实写。五、六句是女子的想象,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诗歌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想象对写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再看《虞美人》,词的开头实写,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写出词人内心的愁苦。“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是由实到虚的过度,下阕紧承此句,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这些美好而又令人伤感的现实意象,与那些存于作者怀想和回忆中的“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等虚幻已逝之事物形成对比,“朱颜改”又照应“往事”,这既是实与虚的对比,又是冰凉残酷现实与虚幻美好过往的反差。如此对比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涌动情思和郁郁忧愤。(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谢薖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4.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的表达方式。5.请说明两首词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两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答案】4.议论

5.都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秦词中用牛郎织女的典故,与固求朝夕相伴的世俗小儿女情态形成对比,凸显了牛郎织女之间因真诚相爱而能经得起长久分离的时间考验的可贵。谢词中用此典意在以天上爱情的美满反衬人间自身爱情的不幸,银河里不起风浪,牛郎织女的爱情,历千万年而至永恒,而诗人身边,佳人早逝,七夕之夜孤清一人,令人顿觉人间的不美满。【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鹊桥仙·月胧星淡》“人间平地亦崎岖”,同天上的牛郎、织女相比,有着多么大的差距!于是,作者最后唱出一句:“叹银汉、何曾风浪!”银河里是不起风浪的,牛女的爱情,亘千万亿年以至永恒,不衰不灭。这是有力的反衬,顿觉人间的不美满,骨子里是突出作者自己的不幸。这一结束,议论而兼抒情,接触到一个普遍性、永恒性的感慨,耐人寻味。从结构上来说,它回应了开头,紧扣七夕话题,使全词显得圆融、完整。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作用的能力。《鹊桥仙·纤云弄巧》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鹊桥仙·月胧星淡》上片起首三句,写七夕所见天空景象,并思及七夕传说。七夕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节日,七夕这一晚是双星渡河之夕,于是便写出了“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蕴含着对牛女相会的歆羡、赞美之意。以天上爱情的美满反衬人间爱情的不幸,返回牛女事作结。人间爱情同天上的牛郎、织女相比,有着多么大的差距!于是,作者最后唱出一句:“叹银汉、何曾风浪!”银河里是不起风浪的,牛女的爱情,亘千万亿年以至永恒,不衰不灭。作者在七夕夜触景生情,借牛郎织女写伤心怀人之事。(四)阅读下面两首李煜的词,回答以下的问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6.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美人》:“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说自然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说人生之短暂无常。B.《虞美人》:采用问答成词,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C.《相见欢》:“无言”表现内心的情绪,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加之“独上”塑造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D.《相见欢》:“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视听结合,描写登楼所见,新月如钩,桐荫深锁,景中蕴含着词人深深的愁绪。7.在描写“愁绪”方面,本词与《相见欢》手法相似,而表现愁绪的特点各异,试作简要赏析。【答案】6.D

7.手法:①两词都用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虞美人》借眼前的春花秋月与回忆中明月下故国的美好表达自己亡国的伤痛;而《相见欢》以如钩的月,寂寞的梧桐和深深的庭院表达自己远离故国的愁绪。②两词都用到了比喻手法。《虞美人》用一江滚滚东流的春水比喻自己绵绵不绝的愁绪,写出愁之多之广;而《相见欢》则把愁绪比作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写出愁绪的复杂。愁绪的特点:《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而《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视听结合”错。“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此句只是视觉形象,没有听觉。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相见欢》,词人开头就把自己定格在西楼,抬头远望,一弯新月悬挂苍穹,月都有团团圆圆之时,而自己呢?紧接一个“锁”字,何等沉重,何等哀怨:眼前,落叶满院,到处都是一派残败的景象;想我皇家庭院,亭台楼榭,奇花异草,富丽堂皇。今非昔比,触目伤怀。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感情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接着下面着重抒发作者心中的“离愁”,这种离愁,不是青年男女的至尊情怀,也不是朋友的赤诚之交,更不是家人的骨肉分离,而是君王的亡国之痛。把这种亡国之痛比作乱麻,比喻之准确、形象,表达之深刻、具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把他亡国之后那种酸辛苦辣、百感丛生的复杂感受写了出来。如果说作者的“愁”在《相见欢》中表现得还不够深刻的话,那么他的这种“愁”在《虞美人》里则抒发得淋漓尽致。由文章内容和作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