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程标准(高旸琼雪)_第1页
劳动经济学课程标准(高旸琼雪)_第2页
劳动经济学课程标准(高旸琼雪)_第3页
劳动经济学课程标准(高旸琼雪)_第4页
劳动经济学课程标准(高旸琼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劳动经济学课程标准(2016)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学分2学分开设单位管理系理论学时32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实践学时32总学时64考核评价方式考查选用教材劳动经济学教材出版社中国邮电出版社教材作者李庆丰1.课程概述1.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职业基础课。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体系中专门研究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学科,它系统地讲授劳动力市场的有关经济理论,研究了劳动市场组织、运作和效果,当前和未来劳动市场参与决策以及就业和劳动报酬有关的公共政策,提供有关就业、失业、工资、收入分配等问题的经济学解释,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的激励机制提供理论的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并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现象,了解政府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能够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企业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实践问题。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开发思路是:基于项目课程开发思路,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聚集知识,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按照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课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劳动经济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劳动力市场中的问题和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讲授,大量开展对话式、讨论式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劳动经济学现象;引入案例教学,通过相关案例强化学生对劳动经济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经济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可布置学生联系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经济问题课前与课后讨论。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堂参与和课前准备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时间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2.课程目标2.1能力目标2.1.1专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弄懂各个基本概念、范畴、各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并会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能够运用各种图形工具进行分析。学生应能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用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经济现象,为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和技能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方法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强化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2.1.3社会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坚忍不拔的毅力、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等优良素质,为培养一名高素质的从业者奠定基础。2.2知识目标2.2.1学习劳动经济学相关知识,应用在人力资源中2.2.2能够为简单小企业制定工资计划2.2.3学会计算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2.3素质目标2.3.1提高自我学习与相互学习的能力2.3.2提高小组合作、团队协作能力2.3.3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理论或者模型在劳动经济学课程中3.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模块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参考学时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作为经济现象的劳动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特定的中国劳动经济学现象有初步认识1.1.1劳动力市场历史演进41.1.2改革开放至今劳动力的变化1.1.3外来人口劳动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2.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对象分析21.2.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2.3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劳动经济理论的方法论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要素;老姐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3.1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要素理论理解41.3.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3.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人的劳动与人力资源劳动掌握劳动的本质;了解劳动的内涵与分类;了解劳动的意义2.1.1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的性质62.1.2劳动的涵义与分类2.1.3劳动的意义劳动的主体——人掌握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了解人的行为,价值2.2.1人性假设人性假设理论2.2.2人的行为2.2.3人的价值观人力资源掌握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来掌握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区别;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内容2.3.1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62.3.2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2.3.3人力资源开发2.3.4人力资源配置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概述掌握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供给弹性以及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度量3.1.1什么是劳动力供给供给曲线的推论43.1.2劳动力供给曲线3.1.3劳动力供给弹性个人劳动力供给掌握个人劳动力供给行为与供给曲线、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的基本形态3.2.1个人劳动力供给行为个人行为与供给的关系43.2.2非劳动力收入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3.2.3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掌握家庭联合劳动力供给决策、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3.3.1家庭生产理论供给生命周期与生理生命周期的区别43.3.2家庭联合劳动力供给决策3.3.3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劳动力需求对劳动力的派生需求掌握边际产品和边际收入、边际成本以及利润最大化计算4.1.1生产函数边际收入的确定44.1.2边际产品和边际收入、边际成本4.1.3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短期和长期雇佣决策掌握企业长短期雇佣决策因素;长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掌握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4.2.1企业的短期雇佣决策企业雇佣策略64.2.2企业的长期雇佣决策4.2.3长期和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4.2.4规模效应与替代效应劳动力需求弹性掌握劳动力需求的gdp弹性、替代性的计算4.3.1劳动力需求的GDP弹性需求弹性分析44.3.2需求自身弹性4.3.3替代弹性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掌握劳动力市场均衡和非均衡概念;掌握劳动力市场均衡和非均衡的几种形态5.1.1劳动力市场均衡概念市场均衡的计算65.1.2单一劳动力市场均衡;多维劳动力市场的均衡5.1.3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5.1.4劳动力市场的集中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歧视掌握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涵义;主要原因,衡量及主要表现5.2.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25.2.2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原因5.2.3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衡量劳动力市场制度了解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内容、作用5.3.1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公会制度影响劳动制度的因素25.3.2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工资工资形式掌握各种工资形式的具体含义6.1.1计时工资工资的量定26.1.2计件工资6.1.3奖金工资水平掌握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工资水平运行规律6.2.1工资水平的概念工资水平的运作制度26.2.2影响工作水平的主要因素6.2.3工资水平运行制度工资制度掌握工资生成制度及分配制度6.3.1工资生成制度工资制度26.3.2工资分配制度4.实施建议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建议本课程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方法,多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动,多穿插案例、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引人入胜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书本上的理论与案例故事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学。4.1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4.1.1教材选用本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是中国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劳动经济学》一书,本教材将学与练相结合,课本中有大量企业案例,可以将学生很好的引入书中的概念,并融会贯通。4.1.2教材编写原则与要求本课程教学需要编写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需要将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教学内容挂钩,结合实际能力多穿插案例以及小组讨论的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4.1.3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使用建议对本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尽量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降低相应的难度,并适用于生活且寓教于乐。4.2教学建议教学模块教学项目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场所学时分配可检验的成果教学注意事项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作为经济现象的劳动劳动的概念课堂、多媒体、实训多媒体课室8案例展示点评小组案例展示情况,点评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协作配合情况课堂、多媒体、小组讨论多媒体课室8案例展示课堂、多媒体、实训多媒体课室8案例展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劳动经济学的概念课堂、多媒体多媒体课室4视频观后感点评学生观看视屏之后的新的小论文劳动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课堂、多媒体、实训多媒体课室4视频观后感点评学生观看视屏之后的新的小论文人的劳动与人力资源劳动概念课堂、多媒体多媒体课室2课堂发言点评劳动的主体——人劳动主题课堂、多媒体多媒体课室4课堂发言点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课堂、多媒体、实训多媒体课室6小组作业点评小组作业工资工资形式概念课堂、多媒体、小组讨论多媒体课室8案例展示点评小组成员表现并表彰优秀者工资水平目的课堂、多媒体多媒体课室4小组作业点评小组作业工资制度形式课堂、多媒体、小组讨论多媒体课室6课堂发言点评4.3教学考核评价建议考评类型考评内容考评方式评分标准成绩占比(%)过程性考评对劳动经济学主要理论的掌握小组展示各组互相打分占30%,老师评定占70%20%人力资源与劳动力的关系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