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儿童言语的发展_第1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言语的发展_第2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言语的发展_第3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言语的发展_第4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言语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儿童言语的发展第1页/共85页第一节言语发展概述二、言语发展的意义

2.从个体发展看,语言的获得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儿童的言语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的,因而常常以词的出现划分为言语发展的准备期心理学也称言语前期)和言语发展期(其中1岁至3岁是最初掌握语言的时期)。4.儿童的言语发展可以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言交往等方面进行考察。第2页/共85页第二节语言的发展一、语言的感知二、婴幼儿的发音三、儿童进入小学后,语音的精确度增加。第3页/共85页

第二节语言的发展第4页/共85页一、语言的感知(一)新生儿在两周左右(有的报告为不到10天)就可以区分语音和其它声音。这种能力是以后学习语言的前提。(二)婴儿具有语音范畴的知觉4个月能区别男声和女声;6个月似乎能区别语调;1岁儿童能听懂的词大约有10~20个。第5页/共85页二、婴幼儿的发音(一)一岁前婴儿的发音1、从出生到5个月左右是处于条件反射的发声阶段。2、5个月左右儿童开始呀呀学语阶段。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则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二)1岁到1岁半儿童是正式开始学说话阶段(单词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可以说出几十个词(51个)。(三)3至4岁是语音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正确教育条件下,一般4岁儿童语音发展已基本结束,已经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4岁前后可以说是培养正确发音的关键时期。第6页/共85页

第三节词汇的发展第7页/共85页一、早期词汇的发展(一)词的范围1岁到1岁半婴儿的词汇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人(爸爸、妈妈……)动物(狗、猫、羊……)运输工具(汽车、小车、自行车……)玩具(球、娃娃……)食物(牛奶、饼干、糖……)身体器官(眼、耳、鼻、手……)衣服和用品(鞋、帽、钟、灯……)以及少量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拍手、挤眼、再见、谢谢……)。第8页/共85页一、早期词汇的发展(二)特点:在婴儿说出的第一批表示物体的词中有两点值得注意。这些词往往是某个范畴的典型实例。如儿童先学会用“鸟”这个词,指认“麻雀”、“画眉”而不会去指认“鸡”、“鸭”等。儿童先学到的一些词,往往是基础水平的词,而不是上级类别或下级类别的词。所谓基础水平的词是指在这一个水平上的词所指的一类事物彼此更为相似而与邻近类别的事物有明显差别。如“树”是基础类别,而植物是它的上级类别。儿童掌握了基础水平的词以后,才开始学会表示更一般的(上级)类别和更具体的(下级)类别的词。第9页/共85页一、早期词汇的发展(三)词类:婴儿最初掌握的一般先是名词,再出现动词、形容词。名词:儿童最初掌握的大多数是可数名词:狗、汽车、树、椅子。儿童掌握的动词,最初大多是描述或动物动作,数量少,仅占他掌握名词的1/3或1/4。最初使用的形容词,往往是形容暂时形状的,即由当时某个动作引起的结果。如“脏了”、“破了”、“湿了”……第10页/共85页一、早期词汇的发展(四)词量:个体间差异很大。有一种估计认为:1岁平均3个,2岁为273个,3岁为1500个。这种估计不一定正确,但是1岁至3岁间词汇量在迅速增长则是应该相信的。3岁至7岁则是人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第11页/共85页

三句子的发展第12页/共85页(一)句子的产生1、句法发展的一般趋势1岁至1岁半是单词句时期。1岁半至2岁是简单句阶段。2岁至3岁儿童说出的仍是简单句,大约在2岁半起儿童可以用复合句表达意思,但这时的复合句常常只是两个简单句的组合。3岁至7岁的儿童复合句的比例增加,使用的句型增多,语句趋于完整。儿童对句子的理解比自己说出同样的句子总是要早一些(缪小春1984)。第13页/共85页年龄(岁)句型简单句复合句2岁半90.010.03岁87.013.03岁半78.021.54岁77.023.55岁60.040.0——(引自朱曼殊等《心理学报》1979年3月)表7-1儿童简单句和复合句的比例%第14页/共85页儿童话语的发展特点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表达情感、意动、指物从紧密结合到逐渐分化)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渐完整,从松散到严谨。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第15页/共85页(二)句子的理解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一)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4、5岁儿童已能与承认自由交谈,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如被动语态句和双重否定句还不能很好理解。6岁儿童才能较好理解常见的被动语态句,8岁时对各种类型的被动句都能理解。儿童4岁前已经能理解简单的否定句,但对基本的双重否句型则要到6、7岁才能理解。第16页/共85页(二)儿童对复合句的理解国内有的研究(缪小春的1989、1994)表明:4岁儿童能理解并列复句(“还”、“不是……而是”)6岁儿童基本理解递进句子:(“不但……而且”),不过他们还不能理解选择复句(“如果……那么”、“只有……才”)和因果复句(“因为……所以”)。让步复句要到7、8岁时才能理解。(“虽然……但是”)第17页/共85页(三)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1、事件可能性策略:是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2、词序策略:是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出现的顺序来理解句子。3、非语言策略:是指儿童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句子做出主观的予期的回答。儿童常会采用一定的策略去解释他们还没有掌握的句子。第18页/共85页四、语用技能的发展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一)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获得语言之前,已经能用别的方式交流。1岁时不仅能用指点、姿势说明物体的存在和“请求”得到某物体,同时还能检查自己的姿势是否引起成人对该物体的注意。单词举和双词句阶段,词和姿势结合成为有效的交流方式,还能用语调表示自己的意图。第19页/共85页(二)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第20页/共85页第三节语言获得的理论一、环境论1、模仿说传统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Allpport,1924)。Chomsky等人提出疑义:(1)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改变示范句的句型。(2)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和产生新句子,具有创造性。第21页/共85页选择性模仿理论:Whitehurst儿童能够把范句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特点(1)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二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是在功能上相似。(2)选择性模仿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第22页/共85页2、强化说第23页/共85页二、先天决定论1、先天语言能力说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言知识,即普遍的语法知识。(1)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4岁前就完成。(2)语言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能力。也即先天的普遍语法知识的表现。(3)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4)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批判意见:方法过分思辩性、观点上是先验的、唯理论的。儿童并非一开始就获得了普遍语法系统,儿童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与成人不同。强调儿童获得语言过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生来就有的普遍规则系统根本不需要探索和发现,实际是否定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第24页/共85页2、自然成熟说Lenneberg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为理论基础(1)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2)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3)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关键期,约从2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为止。第25页/共85页三、环境与主体交互作用论1、认知交互作用论皮亚杰(1)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2)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26页/共85页2、社会相互作用论重视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儿童的反馈又决定了成人对儿童说话的复杂程度。可见,儿童和他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儿童在这个系统中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第27页/共85页第28页/共85页第29页/共85页第九章智力的发展第一节智力的相关理论一、对智力的一般理解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

Thorndike,Stern,Binet,Terman2、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Binet,Spearman第30页/共85页

二、智力的特质结构理论1、Spearman的二因素说2、Thurston的多因素说3、Vernon的层次结构模型4、Cattell的晶体和流体智力第31页/共85页三、Guilford的三维结构模式第32页/共85页对传统智力测验的批评没有把社会智力涵盖在内(犯人越狱与迷津测验)未能控制知识与经验的作用限时测验(沉思/冲动)测验焦虑恶意运用第33页/共85页四、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Gardner,1993)

智力类型反映该智力的任务言语智力读书、写论文、语词理解逻辑-数学智力解数学题、逻辑推理空间智力找方向、看地图、放置物品音乐智力唱歌、作曲、音乐作品欣赏身体-运动智力跳舞、打球、协调性活动人际智力(interpersonal)理解他人行为、动机和情绪自省智力(intrapersonal)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能力自然智力(naturalist)对自然界的认识第34页/共85页五、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1、斯腾伯格(Sternberg)的智力三元理论

2、智力的PASS模型(Das)第35页/共85页(一)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于1985年出版了《超越IQ》一书,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基本内容:斯腾伯格认为智力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不同文化条件下判断智力行为的标准不同,但相同的智力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是相同的。智力不但与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社会文化条件有关,也与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有关,个体的经验则是实现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

第36页/共85页智力的情境亚理论

情境智力(contextualsubtheory)是个体与环境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改变环境适应自己,或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智力。包括适应、选择、塑造三个方面情境智力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第37页/共85页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经验智力(experientialsubtheory)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经验,以改进工作效率的能力。包括同一连续体的两端:处理新异性的能力、自动化加工的能力。面对不同新异程度的任务和情境,经验智力决定用何种水平的经验来应对。第38页/共85页智力的成分亚理论

成分智力(componentsubtheory)指个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于思考、计划、判断、执行等操作过程中的能力。包含三种成分:

元成分(metacomponents)操作成分(performancecomponents)知识-获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components)第39页/共85页智力的成分亚理论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操作成分用于任务操作时执行不同策略,包括刺激的编码、刺激的组合或比较、以及反应。知识-获得成分用于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第40页/共85页三元智力理论:总结智力:作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的函数,在包含对新异性的反应或信息加工自动化的经验连续体区域中,产生适合情境行为的心理能力。智力低下:元成分的低效工作智力超常:知识获得成分的有效操作(洞察力insight)

第41页/共85页(二)智力的PASS模型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戴斯、纳格利尔里和柯尔比(Das,Naglieri,Kirby,1994)

两大理论基础: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Plan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siveProcessingModel”,即“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模型”。

第42页/共85页三大认知功能系统

注意-唤醒系统

编码-加工系统

计划系统

第43页/共85页注意-唤醒系统人类心理过程的基础,只有达到合适的觉醒状态,个体才能接受和加工信息。维持合适的唤醒水平对于有效的活动尤其重要,过高或过低的唤醒均会干扰信息的编码和计划。

第44页/共85页编码-加工系统

与个体接受、加工、维持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有关

同时性加工过程(即同步地整合刺激,主要是空间整合)和继时性加工过程(即将刺激整合成暂时性的系列组合)

第45页/共85页计划系统

计划过程使个体通过使用与知识基础相连接的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过程,从而为个体提供了决定并使用有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便利。

第46页/共85页PASS模型:总结有效的加工是按照特定任务的需求通过整合知识与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过程来完成的。PASS模型突出了计划过程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与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对元作用的解释极其相似,计划过程也具有“元”的性质。

第47页/共85页六、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Salovey&Mayer,1990提出,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情绪智力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包括乐观、同理心、情绪自制、元心境(metamood)等,对人的成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48页/共85页情绪智力塞拉维和梅耶(1997)认为,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方面:①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②在思维中对情绪进行同化的能力;③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④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等。

第49页/共85页情绪智力的一项研究实验对象:4岁左右的儿童

对这些儿童进行追踪,发现到中学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那些能在糖果面前坚持到最后的儿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他们合群、勇敢、独立;没有坚持到最后的儿童则比较固执、孤僻、易屈服等。学业能力倾向测试(TheScholasticAptitudeTest)的结果也表明,前者要大大优于后者。第50页/共85页情绪智力

有人认为,高智商者富有进取心、创造力强,但他们往往不善于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因而很可能是冷漠、易怒或神经质的,难与周围人沟通,在合作与竞争并重的社会中要取得成功并不容易;而情绪智力高者则善于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融洽的人际关系,成功的概率反而要高。第51页/共85页小结:智力内涵的新认识从传统的统一智力观到独立的多维智力观从只有内部结构维度的认识到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认识从外显智力观到内隐智力观:从“智力本来是什么”到“现实中人头脑中的智力是什么”从重智力活动结果的认识到着重智力活动过程的认识第52页/共85页什么是智力的内隐理论和外显理论

外显理论:是指研究者所掌握的,通过实验性技术发展和形成起来的,在出版物和专业会议中进行传递和分享的理论(有数据的验证和支持)。智力的外显理论有许多形式,其中最有影响的有两类理论:差异理论和认知理论。智力的差异理论以研究人类的个体差异为基础,根据一系列主要能力(如语言能力、推理能力等)来理解智力。差异理论以静态的结构-因素为基础。智力的认知理论根据作用于认知任务操作的心理过程去理解智力。认知理论以动态的过程-成分为基础。

内隐理论: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并以某种形式保留在人们头脑当中的关于某些事物的看法(是“发现”而非“发明”,分为专家的内隐理论和公众的内隐理论)。一般人心目中高智力者的特征:解决问题的能力;言语能力;实践的社会能力(Sternberg,1981)第53页/共85页第二节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

一、比奈-西蒙量表

二、斯坦福―比奈量表

三、韦克斯勒量表四、婴儿的智力测验第54页/共85页比奈-西蒙量表

1、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及其助手西蒙联名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一文,由此,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量表(B-S量表)问世。这套测验由30个从易到难的题目组成。2、1908年,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量表的测验项目增加至59个;以智力年龄(mentalage,MA)来确定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按年龄对测验项目进行分组,每个年龄组设计了6个测题,每通过1个测题代表2个月的智力年龄。第55页/共85页斯坦福―比奈量表

1、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在修订比奈量表基础上,于1916年发表了斯坦福―比奈量表(S-B),共有90个项目。斯-比量表经历了1937年、1960年、1972年、1982年以及1986年的修订,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智力测验。适用的范围自2岁至14岁,另设计了普通成人组和优秀成人组测题。第56页/共85页斯坦福―比奈量表2、特点:采用了智商概念,作为比较智力水平的相对指标智商(IQ)

=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严格规定了测验编制的标准化,增加了量表的信度扩充了成人组测验第57页/共85页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

1939年韦克斯勒首次编制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适合测量16-60岁成年人,而后分别编制了韦氏儿童、成人还有学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第一,韦氏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两部分。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分别又有分测验,比如WISC-R中,言语量表包括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数字广度六个分测验;操作量表包括图画补缺、图片排列、积木图案、物体拼组、译码、迷津六个分测验。除了可以计算全量表的智商外,还可分别计算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第二,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某一被试的离差智商是视此人的测验分数与其同龄被试测验分数分布曲线上的均数的离差大小而定的。即被试的分数处于同龄标准化样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离差大且为正数,则智商高;而离差大且为负数,则智商低。

第58页/共85页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缺陷,它以个体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来代表此人的智力水平,既简洁明了,又客观科学。

第59页/共85页四、婴儿的智力测验1、格塞尔发展程序表2、贝利婴儿发展量表第60页/共85页第三节智力的发展变化一、智力的成长曲线推孟:智力发展在10岁之前呈一条直线,超过这个年龄,开始减慢,到18岁停止生长;贝利:使用贝利婴儿智力量表、S-B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经过36年追踪,发现13岁前测验分数呈直线上升,以后逐渐缓慢,到25岁达到高峰,26-36岁处于高原期,随后有所下降;韦氏:一般人的智力自3、4岁至12、13岁等速发展,13岁后负加速发展;智力发展速度与停止年龄与人的智力高低有密切关系,智力低的人发展速度慢,停止也较早,高的人发展快,停止得晚;智力发展大约25岁是顶峰。第61页/共85页智商成长的模式:聚合式发散式交叉式第62页/共85页二、智商的稳定性

不同年龄IQ的相关年龄6912183.57.53.36.356.80.74.619.90.7612.78第63页/共85页(1)婴儿时期的智力测验结果不能很好预测以后的智力。

由婴幼儿时期的智力测验内容与儿童时期的智力测验内容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前者注重对婴儿手的灵活性、视觉与听觉的敏感性等方面的测查,而后者则强调言语、抽象、问题解决和推理等能力。

(2)过了婴儿期,不同年龄儿童的IQ之间的相关存在着显著正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相同年龄间隔间的IQ相关呈增加趋势。(3)就同一名儿童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商亦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大多数儿童的智商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动。

第64页/共85页三、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1)男女两性智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而且男女两性的智力可能各自存在着优势领域

(女性擅长言语表达、形象记忆等,男性则长于逻辑思维、空间推理等

)(2)从IQ分数的性别分布上来看,男性智力的变异大于女性,在智力分布的两端(即特别聪明和特别愚笨),男性均多于女性

(3)许多智力测验在编制和修订时都会尽量删去那些存在性别差异的项目,但实际上,保留下来的项目未必具有性别上的公平性。比如,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对男性有利的有5个分量表(常识、理解、算术、填图、积木图案),而对女性有利的却只有3个分量表(类同、词汇、物体拼组)(郑日昌,1987)。(4)即使男女两性真的在智力测验上表现出差异,也可能是由于非智力因素所引起的。比如,在小学阶段,男孩和女孩在数学上旗鼓相当,但到了高中,男性略有胜出,到了大学则占明显优势。汉森等(Hansen&O’Leary,1986)认为,这一差异很可能是由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归因方式而导致的。第65页/共85页弗林效应(theFlynnEffect)

弗林收集了历史上大量的智力测验数据资料,经过系统研究发现,自智力测验发端以来,智力测验平均成绩在不断上升。这种现象称为弗林效应(theFlynnEffect)。弗林的结论是,从1940年开始,智力测验的平均成绩(IQ的平均分数)在以每10年3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现在智力测验测得的100同20年前测得的106是相等的。而且群体智力测验平均分数上升的速度有加快之势。

第66页/共85页第十章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思维的发展第67页/共85页一、思维发生的基础(一)儿童出生后所获得的感性经验,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源泉。(二)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是思维发展的重要基础。(三)儿童言语发展,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提供了物质外壳。思维的发展第68页/共85页二、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的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只能在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活动中进行,在自身的动作过程中展开,离开对象后,脱离行动,思维活动就会终止。思维的发展第69页/共85页直觉行动思维的主要特点:(一)具有直觉性和行动性。(二)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1、婴儿开始运用间接的手段以满足某种欲望,从而使简单的思维具有了间接的性质。2、婴儿开始能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以同样的动作进行反应,有时也表现为感知的概括性。(三)缺乏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四)思维具有狭隘性。思维的发展第70页/共85页三、具体形象思维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它具有以下特点:(一)具体性和形象性。(二)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思维的发展第71页/共85页四、抽象逻辑思维所谓抽象逻辑思维,就是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概念,通过判断推理进行的思维。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主要特点:(一)具有更高的抽象性。(二)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三)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四)具有更高的自觉性。第72页/共85页

第二节儿童掌握概念的发展思维的发展第73页/共85页一、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一)动作水平的概括主要表现是儿童可以用相同的动作方式解决同类的问题,或面对相同的情境,采取同样的行动。(二)形象水平的概括。这是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过渡阶段,儿童能把客观事物外部特点的共同性,以表象的形式呈现,并能用词的形式标志出来。(三)抽象水平的概括。这是概括能力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综合活动。

思维的发展第74页/共85页二、儿童掌握概念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发展年龄(岁)不能分按感知特点分按情境分按功能分按概念分482.33.92.02.09.9532.118.828.13.617.4612.710.59.830.636.472.92.12.657.934.5(一)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1、以掌握实物概念为主向抽象概念发展表9-1幼儿概念发展特点(引自王宪钿《心理学报》1964年第四期)2、所掌握的概念不稳定第75页/共85页二、儿童掌握概念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发展(二)童年中期(小学阶段)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是:概念趋于稳定,达到守恒。1、逐步深刻化(表8-2)2、逐步丰富化3、逐步系统化第76页/共85页二、儿童掌握概念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发展1、逐步深刻化。表8-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