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提纲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提纲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提纲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提纲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1.含义: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2.开始被殖民的时间:16世纪初;3.殖民国:西班牙、葡萄牙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背景: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②土生白人对殖民统治的不满;③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2.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3.南美“解放者”:①北部:玻利瓦尔;③南部:圣马丁4.玻利瓦尔成立的国家:“大哥伦比亚共和国”;5.结果:胜利三、印度民族大起义1.背景:①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沦为英国殖民地;②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经济掠夺;③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政治统治2.时间:1857-1859;3.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4.领导阶级:封建王公;5.英雄人物:章西女王;6.结果:失败;7.影响: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②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③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俄罗斯的历史沿革:①9世纪晚期,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②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③16世纪,莫斯科公国崛起,逐渐兼并其他公国,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强化统治;④17世纪,彼得一世改革,进入帝国时期2.背景/原因:①西欧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当时的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极其落后3.目的:改变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专制统治;4.方式:向西方学习;5.内容:①政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③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④文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礼仪: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6.影响: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③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④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7.新首都:圣彼得堡;8.性质: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二、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1.背景:内外交困;2.原因:①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政治原因:农奴暴动,沙皇统治危机;③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国内矛盾激化3.农奴制怎样阻碍发展?①农奴没有人身自由→缺乏劳动积极性,缺少自由劳动力;②农奴生活水平低下→市场难以扩大;③农奴时常发动起义→社会动荡不安,缺少稳定的社会环境4.时间:1861;5.人物:亚历山大二世;6.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扩大市场8.影响:①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③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9.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第3课美国内战一、南美矛盾的加剧1.根本原因:美国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2.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二、过程1.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2.南方的组织:南部同盟;3.爆发时间:1861;4.转折点:1862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5.《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作用:①初步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②阻止了奴隶制向西部扩张;③鼓励农民的参战热情6.结果:1865年,北方获胜三、影响:①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维护了国家统一;③废除了奴隶制;④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⑤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四、评价林肯:①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②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③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五、美国发展的启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国家发展强大的前提。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一、背景1.原因:①根本原因:幕府的专制统治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阶级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危机重重;③闭关锁国;④“黑船事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2.倒幕运动①主力:中下级武士;②危机:民族危机、社会危机;③“王政复古”政变❶时间:1868.1;❷派别:倒幕派;❸内容:支持天王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❹结果:胜利,结束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3.迁都①时间:1869;②都城:东京二、明治维新1.时间:1868年;2.方式: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3.措施: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③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④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4.领导者:明治天皇;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6.影响积极:①成为日本历史重大转折点;②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③实现了富国强兵;④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消极:①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②军国主义色彩浓厚;③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三、日本历史上两次改革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启示?①要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创新;②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坚持对外开放;③倡导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附录:中国日本1840-1860·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遭受外来侵略(黑船事件)1861-1880·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倒幕运动(1868)·明治维新(1868)1881-190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戊戌变法(189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对外侵略扩张(甲午中日战争)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电的应用1.第二次工业革命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别称:电力革命;③显著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2.科学家①法拉第❶国籍:英国;❷发现:电磁感应现象②西门子❶国籍:德国;❷发明:发电机③爱迪生❶国籍:美国;❷发明: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放映机、火力发电站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内燃机的发明历程:①1876,德国人奥托,煤气内燃机;②1883,德国人戴姆勒,汽油内燃机;③几年后,德国人迪赛尔,柴油内燃机2.汽车的发明:1885,德国人,卡尔·本茨;3.汽车公司:1913,美国福特汽车公司4.飞机的发明:1903,莱特兄弟;5.“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6.作用:①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②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1.现代炸药①时间:1867;②发明者:诺贝尔;③国籍:瑞典;④诺贝尔的其他发明:无烟炸药2.赛璐珞①时间:1869;②发明者:海厄特;③国籍:美国;④作用:现代塑料工业产生3.人造纤维①时间:1884;②发明者:夏尔多内;③国籍:法国;④作用: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③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④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启示:①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③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令人钦佩;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人口1.人口增长的原因:①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②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③政局稳定2.劳动力结构变化:①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②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地位提高创造条件二、教育1.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2.最先改革的国家:德国、法国;时间:19世纪初;3.最先对儿童实免费义务教育的国家:英国、法国4.作用:①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②促进了社会发展三、城市化环境开始改善的时间:19世纪中期四、社会问题1.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②贫富分化加剧2.影响: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一、科学家1.牛顿①国籍:英国;②地位与作用: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❷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③三大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④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❶时间:1687;❷作用: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达尔文①国籍:英国;②代表作:《物种起源》❶时间:1859;❷观点:进化论;❸作用与地位:Ⅰ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Ⅱ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3.居里夫人①国籍:波兰;②成就:发现钋、镭③地位:❶世界上第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❷世界上唯一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二、文学巨匠1.巴尔扎克①生活年代: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②国籍:法国;③地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④代表作:《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2.列夫·托尔斯泰①国籍:俄国;②称号:“俄国革命的镜子”;原因:他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③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音乐美术大师1.贝多芬①国籍:德国;②代表作:《英雄交响曲》;作用: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2.梵高①国籍:荷兰;②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一、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冲突不断激化;3.两大军事集团:①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②由英国、法国和俄国建立的三国协约4.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5.交战双方:①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②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塞尔维亚、比利时、日本、意大利二、过程1.导火线: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2.爆发:1914.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3.主要战场:欧洲;4.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5.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又称“绞肉机”“地狱”“屠场”;6.意大利立场:为了利益加入协约国;7.美国立场:先是保持中立,同交战双方做生意,大发战争财;后与德国交恶,对德宣战;8.中国立场:没有派军队直接参战,但派出十几万劳工到欧洲战场;9.俄国立场:爆发十月革命,退出协约国;10.结果:1918.11,同盟国战败三、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四、影响:①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是空前的灾难;②削弱了欧洲力量和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③美、俄两国快速崛起;④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五、启示:①热爱和平,远离战争;②珍爱生命,反对恐怖主义;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一、目前仅有的社会主义国家:①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古巴共和国;③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④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二月革命1.背景:①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依然很落后;②一战失利,国内矛盾激化2.时间:1917.3(俄历2月);3.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5.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三、十月革命1.背景: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2.时间:1917.11.6(俄历10.24);3.地点:彼得格勒;4.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5.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6.结果:胜利;7.建立苏维埃政权①会议: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❶时间:1917.11.7晚;❷地点:斯莫尔尼宫;❸内容:Ⅰ宣告地方政权归苏维埃;Ⅱ通过《和平法令》;Ⅲ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②巩固统治的措施:❶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❷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❸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❹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❺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❼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新生政权;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8.性质:社会主义革命;9.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③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10.对中国革命的影响:①新文化运动;②五四运动;③中共成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一、巴黎和会1.时间:1919.1;2.地点:巴黎凡尔赛宫;3.中心议题: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4.与会国:战胜的协约国;5.操纵国:英、法、美;6.目的:争夺世界霸权;7.性质: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8.结果: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9.《凡尔赛条约》①内容:❶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一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菜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❷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❸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❹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❺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②德国人的态度:条约在德国人心中埋下了怨恨和复仇的种子10.凡尔赛体系①概念:由协约国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②影响:确立了战败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二、华盛顿会议1.时间:1921.11;2.地点:华盛顿;3.中心议题:针对中国问题;4.与会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5.主导国:美国;6.结果:1922年签署《九国公约》等条约;7.影响: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8.启示:①弱国无外交;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教兴国,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9.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0.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维持世界短暂和平;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为新世界大战埋下祸根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2.目的:恢复和发展经济;3.时间:1921~30年代初;4.内容:①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的小企业;③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⑤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5.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6.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②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③维护人民的利益二、苏联成立1.概述: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2.沙俄到苏联的过程:①1861-1917,沙俄,资本主义国家;②1917-1922,苏俄,社会主义国家;③1922-1991,苏联,社会主义国家3.列宁的功绩: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②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③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苏联;④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施新经济政策;三、苏联的工业化1.领导人:斯大林;2.开始时间:1926;3.过程:①提出设想: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②开始建设:从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③实现、完成: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4.成就:①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②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5.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6.评价:①特点: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②积极: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③消极: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四、农业集体化1.背景:①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②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2.开始时间:19世纪30年代初;3.基本形式:集体农庄;4.措施:①消灭富农;②支持集体农转建设5.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五、苏联模式1.性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2.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3.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4.新宪法的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5.别称:“斯大林模式”;6.影响: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②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③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7.启示/教训:①政治上:健全民主与法治建设;②经济上:发展经济要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民生上:重视民生问题,维护人民利益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什么是“民族民主运动”?①民族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②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背景: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2.领导人:甘地;3.特点和方式:①非暴力、和平合法;②不合作,不服从4.过程:①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❶时间:1920-1922;❷内容:Ⅰ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Ⅱ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Ⅲ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Ⅳ拒绝纳税❸结果:1922年发生了暴力事件(农民焚烧警察局事件),甘地绝食,停止运动②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❶别称:“文明不服从运动”;❷开始时间:1930;❸内容:Ⅰ提出降低田赋的要求;Ⅱ提出释放政治犯的要求;Ⅲ提出废除食盐专卖法的要求;Ⅳ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开展“食盐进军”运动❹结果:当局妥协,运动停止4.评价:①积极: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消极:体现了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三、埃及的华夫脱运动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结束后激起埃及人民强烈反对;2.时间:1919-1922;3.领导人:扎格鲁尔;4.党派:华夫脱党;5.方式:①和平示威;②武装起义6.结果: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7.影响: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四、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1.背景:①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②墨西哥政府颁布的宪法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③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正式改革2.目的:改变墨西哥落后的状况;3.领导人:卡德纳斯;4.内容:①政治: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②经济: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③教育: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5.影响: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性质: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改革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大危机1.时间:1929~19332.背景:①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是,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②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生产过剩;③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4.开始的标志: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爆跌;5.特点:①波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比较长;③破坏性特别大二、罗斯福新政1.开始时间:1933.3;2.领导人:富兰克林·罗斯福;3.目的: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4.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5.内容: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6.“以工代赈”的典型事例:田纳西水利工程;7.分别的影响①整顿金融体系:稳定人心,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把资本主义生产从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防止盲目竞争;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恢复;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稳定社会,刺激消费、复苏工业,改善美国基础设施8.影响:①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实质: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④消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1.背景:一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2.领导人:墨索里尼;3.政党:法西斯党;4.政权的建立:1922,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5.特点: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6.侵略地:埃塞尔比亚;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广大中下层民众困苦不堪,对政府的不满加剧;2.领导人:希特勒;3.政党:纳粹党;4.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①时间:1933;②标志: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建立了法西斯专政;5.措施: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②解散工会;③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进步书籍;④残酷迫害犹太人;⑤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⑥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⑦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在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2.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军部;3.九一八事变①时间:1931.9.18;②影响:❶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❷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❸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局部抗战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1936,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5.根本国策①内容: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②出处:《国策基准》6.七七事变①别名:“卢沟桥事变”;②时间:1937.7.7;③影响:❶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❷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四、绥靖政策1.国家:英、法对于德、意;2.目的: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3.性质: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与对手妥协的政策;4.顶峰:签订《慕尼黑协定》;5.影响: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世界濒临战争的边缘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③直接原因:1929-1933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④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1.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9.1凌晨,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2.主要战场:中国战场、欧洲西线战场、欧州东线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①中国战场❶主要事件:1937.7.7,七七事变;❷影响:Ⅰ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Ⅱ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②欧洲西线战场❶主要事件:德国闪击波兰;❷影响:二战全面爆发③欧洲东线战场❶主要事件:1941.10,苏德战场的莫斯科保卫战;❷影响: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④太平洋战场❶主要事件: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❷影响:美国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⑤北非战场3.最大空战(欧洲西线战场):1940,不列颠空战;4.扩大(欧洲东线战场):1941.6,苏德战争爆发,1941.10,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5.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战场):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6.中国抗日战争与二战的关系: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7.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总是屡屡得手?①绥靖政策;②闪击战术;③对方没有很好地团结起来,协同合作,共同应付法西斯敌人三、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①时间:1942.1;②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③形成标志:国家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④意义: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2.二战的转折点:1942.7~1943.2,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3.意大利投降:1943.7,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4.欧洲第二战场:1944.6,诺曼底登陆,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四、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1.开罗会晤①时间:1943.11;②国家:中、美、英;③内容:于12月初发表《开罗宣言》,宣言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2.雅尔塔会议①时间:1945.2;②国家:美、英、苏;③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④内容:❶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❷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❸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⑤影响:❶积极:雅尔塔会议通过战后处置德国、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组建联合国等会议,有利于协调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统一行动,对于尽快击败徳、日、法西斯和构建战后世界格局,达到了积极的作用;❷消极:体现大国特权,出卖弱小国家利益;初步确立二战后秩序:雅尔塔体系3.德国投降:1945.5.8,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4.波茨坦会议①时间:1945.7;②国家:美、英、苏;③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④内容:重申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5.加速二战胜利的因素①中国等亚洲人民展开了进攻;②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③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6.日本投降:1945.8.15,日本无条件投降;7.二战结束:1945.9.2,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8.影响:①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②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③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②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英勇斗争;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协调了各国的行动10.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启示?①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避免战争;②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③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挑战;④人民群众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⑤对邪恶势力要坚决抵抗,绝不能妥协退让、姑息纵容;⑥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6课冷战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2.原因: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②美国成为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③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3.表现:①政治:1947.3,杜鲁门主义;②经济:1947,马歇尔计划;③军事:1949“北约”,1955“华约”4.杜鲁门主义的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5.开始标志:1947.3,杜鲁门主义;6.马歇尔计划①原名:“欧洲复兴计划”;②目的: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7.“北约”①全名:“北太平洋公约组织”;②条约:《北大西洋公约》;签署地:华盛顿;③总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④国家:美、英、法等12个国家;8.“华约”①全名:“华沙条约组织”;②条约:《华沙条约》;③内容: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9.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①基本形成:1949德国分裂;②正式形成:北约与华约对峙10.德国分裂①背景: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美、苏、英、法四国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②导火线:1848.6,“柏林危机”;③结果:1949.9,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④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11.影响:①对人类安全和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威胁,同时也对两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②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12.启示:反对霸权主义,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主题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欧洲的联合1.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③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2.西欧经济持续繁荣的时期:20世纪50-70年代;3.障碍:①内部:西欧各国面积小,市场狭小;主权国家多,易形成关税壁垒和货币障碍,阻碍经济发展;②外部:美苏争霸4.目的:走上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5.欧洲一体化进程:①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④1993,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6.统一的货币:欧元7.意义: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二、美国的发展1.原因: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②应用最新科技成果;③革新生产技术2.表现:刺激了经济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3.第三次工业革命①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②突破的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③重要成就:1946,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人类开始向信息时代迈进;④影响: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开始向信息时代迈进4.新经济时代①时间:20世纪90年代;②特点:全球化和信息化;③意义: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日本的崛起1.特点:①经济持续增长;②经济增长率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首位2.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②美国扶持日本;③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3.表现: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4.影响: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膨胀,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原因:为了缓和社会矛盾;2.表现:①罗斯福新政,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②1948年,英国建成“福利国家”;③法国和联邦德国成为“福利国家”;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3.高福利的优点:①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②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③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缓和供求矛盾;④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4.高福利的弊端:①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②福利移民增加矛盾;③影响社会生产;④财政借贷和赤字增加;⑤老龄化危机;⑥行政成本变高;⑦观念危机,滋生社会惰性五、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共同原因?①都得到美国援助或扶持;②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③都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六、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①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②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二战后一段时间的社会主义国家:除苏联外,还有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亚洲的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拉丁美洲的古巴2.“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①时间:1947;②作用: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3.“经互会”①原名:经济互助委员会;②时间:1949;③作用:❶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❷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4.对东欧的改造: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5.中苏关系:1949建交,1950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重点:农业;②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③主要内容/措施:❶经济:Ⅰ发动垦荒运动;Ⅱ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Ⅲ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Ⅳ改革工业管理体制;❷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④结果:失败;⑤评价/影响: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①重点:重工业,尤其是军事;②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③主要内容/措施: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④结果:失败;⑤评价/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3.戈尔巴乔夫改革①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②主要内容/措施:❶经济改革: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❷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③结果:失败;④评价/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4.启示:①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②改善人民生活水平5.评价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三、东欧剧变1.原因:①政治、经济上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②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③受戈尔巴乔夫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2.表现: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②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4.时间:1989下半年四、苏联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的弊端;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④经济制度:缺乏创新,面临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2.表现:①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即八一九事件,试图挽救苏联失败。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五、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①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一、万隆会议1.第三世界的概念: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区中的发展中国家;2.时间:1955.4;3.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4.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②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5.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6.“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7.影响:①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③发展中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二、“非洲年”1.首发地:北非;2.高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3.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①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它是战后非洲第一个独立国家;②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推翻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③1953.6.18,埃及共和国成立;④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⑤1960年,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⑥1961,南非独立;⑦1962,阿尔及利亚推翻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⑧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古巴革命①背景: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被美国控制;②时间:1959;③领导人:卡斯特罗;④结果: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收回巴拿马运河①巴拿马运河的地理位置与地位: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②过程: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❷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❸1999.12.14,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四、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和措施?①历史根源:长期的殖民侵略和掠夺;②措施:❶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❷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❸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等五、曼德拉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1.“非国大”①前身:南非土著人国民大会;②改名时间:1925;③全名:“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④主张政策:通过非暴力斗争的方式实现种族平等2.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的时间:1991;3.首次举行所有种族平等参与的选举的时间:1994;4.纳尔逊·曼德拉①入狱时间:1962;②出狱时间:1990;③贡献与地位:❶领导“非国大”;❷1993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❸是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1.联合国的成立时间:1945.10;2.联合国的总部:美国纽约;3.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联大”、“安理会”、秘书部4.“联大”①全称:联合国大会;②组成:全体会员国;③举行大会的频率:每年一次5.“安理会”①全称:联合国安全理事会;②职责: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③组成: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④否决权的拥有者:常任理事国;6.秘书部①全称:联合国秘书部;②地位:联合国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7.联合国的作用:①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结果;②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③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二、经济全球化1.原因: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③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2.重要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③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