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科学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第二条规划范围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八个设区城市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第三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2020年,有关重大行动计划安排在近期(2006年—2010年)开展,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第四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3、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4、《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年—2010年)》5、国家、山东省和各地其他相关规划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第五条发展总目标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第六条发展分目标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青岛要率先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之一,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2、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依托胶济-蓝烟铁路、沿海铁路等主要发展轴线,选择有利区位强化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集聚,强化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与外部区域的社会经济联系,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活力、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群体。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充分发挥城乡优势和特色,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融合,使城市与乡村发展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城乡一体、社会和谐、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区域。第七条分期实现目标1、2006年—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针对问题寻找发展途径,完善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的建设,增强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促进8个设区城市的一体化整合,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城市体系完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分布密集的多条城市带,都市连绵区初具雏形。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2、2010年—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也是全面发展和重点提高阶段。各城市化重点引导区的城市化加快,城市体系逐步优化完善,网络化程度大幅提高,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全省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0%。3、2020年—2050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高峰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区域城市体系发生结构转型,青岛的龙头地位逐渐显现。山东半岛以及山东省其它地区在青岛的辐射带动下,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在环黄海地区的区域地位日益突出。第八条战略定位1、在全球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2、在环黄海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之一。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推动“中韩日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3、在全国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冀、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4、在山东省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的前缘,是全面体现山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密集地带。第三章空间发展战略第九条总体战略优化、整合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生态环境和城镇空间布局,立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全方位拓展城市群腹地范围以及与韩日地区的交流合作,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内各项资源开发与保护,构筑发达的区域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与保障系统,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开放性的空间载体。总体战略包括经济国际化战略、人口城市化战略、龙头带动战略、经济协同战略、都市连绵区培育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六大具体推进战略。第十条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通过吸引外资和扶持民营经济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山东半岛城市群从外向带动的经济增长战略转向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培育青岛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国际城市,以制造业发展为中心,构筑临港大工业体系,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充分发挥胶东半岛地区临近韩日的地缘优势,承接世界尤其是韩日制造业转移,构筑面向韩日的跨国城市走廊,使山东半岛成为我国沿海的又一重点发展区域。第十一条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人口城市化战略全面实施开放型城市化战略,引导人口向城镇迁移。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人口向城镇迁移,引导省内其它地区人口向区域内城镇迁移,强化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对外辐射能力,使山东半岛成为国内人口跨区域流动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强化社会保障,鼓励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城市就业岗位。调整乡村工业布局,促进人口、产业同步集聚。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改进和加强土地管理,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矛盾。逐步完善土地置换、农村宅基地管理、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和开发区用地管理等政策。第十二条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龙头带动战略以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对外开放的龙头,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山东全省的龙头,逐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核心是培育青岛在山东半岛区域内的龙头地位。通过黄岛开发使青岛港口重心西移,以港兴市,促进青岛发展,并与即墨、胶州和胶南进行统筹规划,促进青岛由半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组团式城市转型,拉开青岛都市区框架,做强青岛龙头。扩大青岛以及整个山东半岛地区的腹地范围,积极促成打通邯济、青银、青红、青太等西向交通干线,使胶新铁路投入运行,并增加菏兖日铁路与陇海铁路之间的联络线,把陇海铁路沿线的经济流向青岛方向引导。青岛应将金融、保险、咨询、公证、海事仲裁和货物代理等与外经外贸有关的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产业发展,并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第十三条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明确各中心城市在半岛城市群内的服务职能,通过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以地区产业联盟构造半岛地区八大优势产业,包括家电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石油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海洋产业和旅游业。促进城市产业联系,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快速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带动山东发展的核心产业地带,进而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第十四条以培育都市连绵区为目标的空间发展战略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努力提高与中心城市联系密切的外围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做实都市区。培育新的城市增长点,填补半岛区域内城市链条中的“塌陷”环节,选择高密、诸城、莱阳、龙口、青州、平度、蓬莱、莱州等予以重点扶持和培育,形成半岛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构成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的核心。完善区域内部综合交通走廊,建立山东半岛都市区组织协调平台,支撑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第十五条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限制开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内的生态敏感区域,加大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等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合理保护、统筹安排、协调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海洋资源等。第四章城市化与城乡统筹第十六条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总人口471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2020年城市群区域总人口5590万人,城市化水平70%。各市域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详见表1和表2。表1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域总人口规模(单位:万人)地区2010年人口规模2020年人口规模济南680800青岛9901200淄博510610东营230310烟台730820?潍坊9101000威海340450日照320400山东半岛4,7105,590表2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城市化水平(%)地区2010年城市化水平2020年城市化水平济南6679青岛6377淄博6170东营4752烟台6376?潍坊5766威海6171日照5256山东半岛城市群6070第十七条城市化策略建立山东省东西部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鲁西南地区劳动力向山东半岛区域转移,鼓励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城市化,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化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城市就业岗位,县级以上城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小城镇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并集中培育中心城镇,为人口转移和人口非农化创造充足就业条件。强化社会保障,调整乡村工业布局,促进人口、产业同步集聚,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健康城市化进程。第十八条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控制以实现集约、精明的城市增长为目标,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集约利用,优化布局。在保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发展需求与供给的各种因素,实行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控制。第十九条城乡统筹发展1、各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要对城乡地域进行统一规划。2、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城市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3、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4、为进城农民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和设施。5、规划建设一体化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第五章空间发展规划第二十条城镇空间发展策略1、提高区域国际化开放程度,发挥青岛作为对外开放龙头的带动作用。2、增强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东营、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以城市区为区域功能地域,实现分区域整体发展。3、增加区域内大中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促使各级城市规模、功能升级,促进多条城市密集带发展。4、增强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吸引能力,加强各级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促使城市群空间向网络化、高级化发展。第二十一条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山东半岛城市群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积极培育烟台副中心城市,促使烟台与青岛、济南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区域的核心城市,与区域内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等其他城市共同构成空间联系紧密的城市区功能地域。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青岛—威海—烟台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区域城市发展主轴,以烟台—莱州—潍坊和日照—诸城—潍坊—东营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区域城市发展次轴。依托这四条城市发展轴的辐射作用,促进城市的集聚和城市经济发展进程,逐渐形成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第二十二条核心节点城市1、龙头城市:青岛。区域对外开放的门户和中心城市,区域内人口、资金、技术等各种经济要素集聚和辐射的中心,区域内各城市主要经济联系的目的地城市。2、区域双中心城市:青岛、济南。青岛是山东省区域经济中心、重要的港口城市。济南是山东省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是区域内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和对外辐射能力的城市。3、区域副中心城市:烟台。区域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中心,烟台—威海城市化重点引导区的中心城市。4、城市区中心城市: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城市区空间范围内的中心城市,区域内重要的经济增长节点。5、城市区副中心城市:章丘、胶州、龙口、莱阳、寿光、诸城、荣成。城市区内具有较大城市经济规模和较强对外服务能力,且在城市区内或城市区之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6、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济阳、邹平、即墨、胶南、莱西、平度、莱州、招远、蓬莱、桓台、青州、高密、安丘、昌邑、昌乐、垦利、利津、广饶、乳山、文登、五莲、莒县。需要重点培育、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的中小城市。7、县域中心城市:商河、高青、沂源、临朐、栖霞、海阳、长岛。需要重点扶持、提高完善城市功能的中小城市。第二十三条城市区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内部联系紧密且相对独立的城市群功能地域作为城市区。城市区要明确各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和城市发展方向,扩大中心城市功能调整的空间,缓解中心城市高密度发展带来的压力,促进周边城镇发展,实现城市区功能的重新组合,增强城市区的竞争力,促进城乡空间和经济的融合。山东半岛城市群共分八个城市区,分别以青岛市、济南市、烟台市、淄博市、威海市、潍坊市、东营市、日照市的市政府驻地为核心,以各自市域为辐射范围,形成青岛城市区、济南城市区、烟台城市区、淄博城市区、威海城市区、潍坊城市区、东营城市区和日照城市区,其中济南城市区包括邹平县。第二十四条城市区发展引导措施1、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吸引城市区内农业剩余劳动力优先向城市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优先发展城市集聚,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增强中心城市实力,并培育城市区内若干个大中城市,使之成为城市区整合发展的坚实基础。2、以中心城市为基地和主要装配中心,培育各优势行业的产业链,在城市区范围内配置各种生产服务机构,积极引导中心城市的置换产业向城市区内其它中小城镇转移。3、统筹城市区内空间协调发展,继续完善城市区内中心城市与腹地城镇,以及腹地城镇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连接,努力提高通信、金融等在城市区范围内的服务便捷度,促进城市区的整合发展。4、统筹城市区内城镇发展,促进中小城市在产业布局上的合理分工,统一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形成发展良好的空间秩序和紧密的空间联系。第二十五条城市化重点引导区规划建立5个城市化重点引导区,提升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规模和竞争力,将城市化密集地域扩散到更广泛的区域范围,扩展大城市有限的空间,促进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发展,共同构筑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的城市化实体地域。1、济南—淄博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包括济南市区、淄博市区、济阳县、章丘市、邹平县、桓台县、广饶县、青州市等。该区域范围内的主要中心镇包括归德镇、仲宫镇、大桥镇、普集镇、孙耿镇、遥墙镇、埠村镇、刁镇、马桥镇、朱台镇、中埠镇、庙子镇、敬仲镇、大王镇等。2、青岛—日照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包括青岛市区、日照市区、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以及诸城市、高密市等。该区域范围内的主要中心镇包括岚山镇、后村镇、涛雒镇、街头镇、枳沟镇、两城镇、皇华镇、泊里镇、柴沟镇、铺集镇、王台镇、双羊镇、李哥庄镇、蓝村镇、棘洪滩镇、鳌山卫镇、华山镇、王村镇等。3、烟台—威海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包括烟台市区、威海市区、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龙口市、莱州市以及海阳市、蓬莱市、招远市等。该区域范围内的主要中心镇包括海阳所镇、南黄镇、铺集镇、泽库镇、人和镇、石岛镇、宋村镇、成山卫镇、苘山镇、高陵镇、回里镇、莱山镇、大辛店镇、诸由观镇、北马镇、辛庄镇、玲珑镇、朱桥镇、沙河镇、店子镇等。4、潍坊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包括潍坊市区、寿光市、安丘市、昌乐县等。该区域内的主要中心镇包括侯镇、稻田镇、固堤镇、于河镇、朱汉镇、凌河镇、景芝镇等。5、东营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包括东营市区,垦利县,利津县等。该区域内的主要中心镇包括牛庄镇、陈庄镇、胜坨镇、孤岛镇等。第二十六条城市化重点引导区规划发展措施1、通过宣传和各种政策措施,建立有效的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的管理机制,积极吸引引导区内外的农村剩余人口在引导区内城市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以及小城镇等各级规模城镇内集聚,迅速提高该区域的城市化水平。2、强化各中心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逐步消除人口流动、交通、信息、金融等方面的障碍,推进通信、网络、交通运输、户籍管理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中心城市之间便捷的联系渠道。3、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和更新改造步伐,创新城市形象品牌,积极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在中心城市的集聚,扩张城市规模。加强对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对城市边缘区的管理。4、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城市化重点引导地区内有条件的中等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极核。5、对引导区内各县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建设予以重点扶持,包括对一些重点开发区给予优惠政策,建设富有活力的中小城市,为城市化过程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迅速提升城市规模。6、各市在引导区内选择若干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予以优先培育,积极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民营企业,促进就地城市化过程。7、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组团之间要留出绿带,绿带可以是基本农田也可以是生态功能区,对绿带要进行严格管理,避免中心城市建成区的蔓延发展。8、各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标准,全面提升该类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居环境建设质量。第二十七条区域空间发展轴线1、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区域城市发展主轴,依托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及国道309线综合交通走廊,带动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等中心城市,章丘、桓台、青州、寿光、安丘、高密、胶州、即墨等中小城市,以及归德镇、大桥镇、遥墙镇、仲宫镇、刁镇、埠村镇、普集镇、中埠镇、庙子镇、稻田镇、朱台镇、敬仲镇、于河镇、黄旗堡镇、石埠镇、双羊镇、李哥庄镇、蓝村镇、棘洪滩镇等城镇的发展。该轴线也将带动济南—淄博城市化引导区、潍坊城市化引导区和青岛—日照城市化引导区的快速城市化。2、日照—青岛—威海—烟台区域城市发展主轴,依托青威高速公路、烟威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国道204线综合交通走廊,带动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文登、荣成、乳山、海阳、即墨、胶南等中小城市,以及涛雒镇、后村镇、两城镇、泊里镇、王台镇、棘洪滩镇、鳌山卫镇、华山镇、王村镇、凤城镇、海阳所镇、南黄镇、铺集镇、宋村镇、泽库镇、宋村镇、苘山镇、高陵镇、莱山镇、回里镇等城镇的发展。该轴线也将带动青岛—日照城市化引导区、烟台—威海城市化引导区的快速城市化。3、烟台—莱州—潍坊区域城市发展次轴,依托国道206线,带动烟台和潍坊等中心城市,莱州、龙口、招远、蓬莱等中小城市,以及大辛店镇、诸由观镇、玲珑镇、辛庄镇、朱桥镇、沙河镇、店子镇、固堤镇、于河镇等城镇的发展。该轴线也将带动烟台—威海城市化引导区、潍坊城市化引导区的快速城市化。4、日照—诸城—潍坊—东营区域城市发展次轴,依托于国道206线、东青高速公路,带动日照、潍坊、东营等中心城市,五莲、诸城、安丘、寿光、广饶、垦利等中小城市,以及岚山镇、涛雒镇、两城镇、街头镇、于里镇、枳沟镇、皇华镇、景芝镇、凌河镇、于河镇、稻田镇、大王镇、牛庄镇、胜坨镇、陈庄镇等城镇的发展。该轴线也将带动青岛—日照城市化引导区、潍坊城市化引导区、东营城市化引导区的快速城市化。第二十八条区域城市网络结构1、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空间网络化发展,使山东半岛由原来的带状城市群体空间发展结构转变为多个城市之间紧密联系的网络状构架的“城市簇群”空间发展结构,控制个体城市空间低效蔓延,更充分地发挥城市群的整体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2、加强各城市网络结构中空间联系优势方向之间的联系强度,促进城市区乃至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实现区域最优发展。加强潍坊—莱西—青岛三角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和密度,以形成更为密集和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空间结构。3、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通过逐渐形成的空间联系网络实现对全区域的带动。提升城市群中小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优势产业,强化中小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促进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的稳固发展。4、完善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设施网络,提升各城市空间联系优势方向的交通设施等级,构建空间联系紧密、区域发展协调的城市群。第六章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第二十九条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到2010年济南和青岛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340万人和370万人;烟台、潍坊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威海、日照由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随着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原来规模较小的城市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各城市规模等级详见表3。表3山东半岛城市群2010年城市规模等级规划规模等级城市超大城市(大于300万人)济南、青岛特大城市(100—300万人)淄博、烟台、潍坊大城市(50—100万人)东营、威海、日照中等城市(20—50万人)章丘、邹平、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昌乐、荣成、文登、乳山、海阳小城市(小于20万人)济阳、商河、平阴、桓台、高青、沂源、广饶、垦利、利津、临朐、长岛、栖霞、五莲、莒县等到2020年济南和青岛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30万人和500万人;淄博、烟台、潍坊城市规模进一步发展;威海、日照进入特大城市行列;章丘、胶州、龙口等将发展成为大城市;中等城市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各城市规模等级详见表4。表4山东半岛城市群2020年城市规模等级规划规模等级城市超大城市(大于400万人)青岛、济南特大城市(200—400万人)淄博、烟台特大城市(100—200万人)潍坊、威海、日照大城市(50—100万人)东营、章丘、即墨、胶南、胶州、龙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平度、莱西、莱州、招远、寿光、诸城、青州、安丘、高密、文登、济阳、邹平、桓台、广饶、昌邑、莱阳、蓬莱、栖霞、荣成、乳山、海阳小城市(小于20万人)平阴、商河、高青、沂源、垦利、利津、昌乐、临朐、长岛、莒县、五莲等
第三十条中心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根据到2020年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把中心镇划分为四个等级。表5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等级规划规模分级人口(万人)数量(个)中心镇名称一级>58李哥庄镇、侯镇、景芝镇、团旺镇、沙河镇、大王镇、孤岛镇、魏桥镇二级4—521归德镇、普集镇、仲宫镇、铺集镇、蓝村镇、桃村镇、冶源镇、黄旗堡镇、辛寨镇、苘山镇、海洋所镇、街头镇、长山镇、大辛店镇、王村镇、羊口镇、王台镇、南村镇、昆仑镇、胜坨镇、成山镇三级3—441宋村镇、温泉镇、泽库镇、人和镇、稻田镇、石埠镇、柳疃镇、朱刘镇、凌河镇、昌城镇、枳沟镇、庙子镇、谭坊镇、柴沟镇、高陵镇、蛇窝泊镇、徐家店镇、朱桥镇、北马镇、辛庄镇、诸由观镇、陈庄镇、牛庄镇、马桥镇、朱台镇、中埠镇、棘洪滩、华山镇、姜山镇、店子镇、蓼兰镇、鳌山卫镇、南墅镇、泊里镇、曲堤镇、刁镇、万德镇、埠村镇、东阿镇、涛雒镇、河山镇四级2—324遥墙镇、大桥镇、孙耿镇、郑路镇、源泉镇、青城镇、皇城镇、皇华镇、双沟镇、玲珑镇、莱山镇、双羊镇、唐吾镇、于河镇、固堤镇、南黄镇、两城镇、后村镇、夏庄镇、招贤镇、东莞镇、于里镇、回里镇、东里镇第七章城市职能和产业发展规划第三十一条城市职能1、济南:山东省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山东中西部以及省际区域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综合性省会城市。2、青岛:山东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头城市,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国际性海滨旅游城市。3、烟台: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区域中心,环渤海咽喉地带的海陆交通枢纽,中韩日经贸交流的前沿门户。4、威海:宜居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之一。5、淄博: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以石化和医药为主导的制造业基地。6、潍坊:以海洋化工、机械、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综合性制造业基地,是连接山东半岛和山东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7、日照:独具魅力的海滨生态旅游城市,以临港工业为特色的深水港口城市,鲁南的出海门户和亚欧大陆桥重要的东方桥头堡之一。8、东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专业化石油、机械工业城市,黄河三角洲开发基地。第三十二条重点城市产业发展策略1、济南: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石化、机械制造等产业链,突出发展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会展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2、青岛:发挥电气机械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促进特大型信息家电企业的发展,把青岛建成世界级的信息家电制造业基地;依托国际性大型港口大力发展炼油、石油化工、造船等重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利用海洋科技优势发展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工程,建成世界级海洋生物工程基地。3、烟台:促进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造船、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扶持发展化纤、医药等成长性行业,加快信息技术、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和会展业的发展。4、威海:强化旅游城市的地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把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微电子和软件、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发展成为威海的优势产业;发挥临近韩国和韩资企业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吸引韩资大型企业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汽车零部件和轮胎、造船业等现代制造业;利用其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发展面向东北亚和全国的旅游业及会展业。5、淄博:以新材料为发展突破口,把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三大产业培育成国内一流、国际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纺织服装、建材研发生产和机电装备制造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制造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品牌、市场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商业、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对外辐射能力,使淄博的产业不断向全面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6、潍坊:壮大海洋化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造纸包装、食品加工五大骨干行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环保节能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以大企业为依托,积极参与跨国企业合作,建立企业集群。7、日照:依托日照、岚山两个天然良港,发展资源型临港临海工业,大力培植以钢铁、粮油加工、液体化工、木器加工为主的临海工业;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手段,改造机械、食品、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港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8、东营:巩固发展石油采掘业,大力发展石油机械研制、精细化工、化学原料与制药、海洋化工等新兴制造业,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积极发展食品、纺织、造纸、皮革等轻型制造业,逐步发展电气机械等专用设备制造业。第三十三条产业空间发展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在空间上形成“T”型结构产业带,六个产业集聚区、三个先导发展核和四个增长点的格局。1、“T”型结构产业带——胶济沿线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1)空间布局胶济沿线产业带包括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沿海产业带包括日照、青岛、威海和烟台,两条产业带呈“T”型结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带。通过两条产业带发展,打造半岛城市群的制造业核心轴线,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整体产业竞争力,成为参与韩日产业协作的主体。(2)发展规划胶济沿线产业带:充分发挥已有的工业经济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以四大中心城市为支撑,各类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型骨干企业为主导,积极吸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运输设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药品等项目进入规划园区,使之成为中国北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业产业带。沿海产业带: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对外开放经验、海洋资源等优势,以日照—青岛—威海—烟台的滨海产业带为核心,带动2000公里海岸线上的十几个大中小城市,形成以沿海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相连接,以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工程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山东半岛城市群面向韩日产业协作区的制造业核心地带。2、六个产业集聚区(1)东营—淄博石化和医药产业集聚区围绕胜利油田、齐鲁石化等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集中布局和发展有机石化、精细化工、通用合成树脂的深度加工和医药器械等系列产品,完善产业配套,并进一步在区域范围内带动石化相关产业的发展。(2)济南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依托齐鲁软件园,发展以微电子、光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为基础,计算机、通信产品和软件产品为主导,信息应用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同时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对于其它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持作用,增加其它产业的科技含量,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3)青岛—日照家电制造产业集聚区继续发挥青岛家电产业在本行业的优势,通过打造品牌企业,提高本区域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影响力,进一步吸引国内外相关产业在此集聚;日照在完善家电配套产业的同时,要逐渐培育出自己的家电品牌,从而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具有竞争力的家电产业集聚区。(4)烟台—威海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以专业配套园为重点,积极吸引韩日汽车企业的产业转移,并充分发挥汽车制造业对于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发展以整车制造为核心、配套产业相对集聚、相关产业充分支持和基础设施高度完善的产业集聚区。(5)潍坊—青岛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改变区域产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完善区域发展的外部创新环境,引导地方产业链与国际服装产业链的衔接,进一步提高本区域在全球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6)日照—青岛—威海—烟台海洋产业集聚区发展海水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搞好水产品精加工;强化青岛集装箱干线港口地位,提高烟台、日照等港口综合发展水平;以海洋综合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开发和海洋精细化工制品;积极发展青岛等缺水城市的海水利用技术。3、三个先导发展核(1)济南产业发展核直接辐射济南、东营和淄博三个城市及其所辖市县,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外的德州、聊城、泰安、莱芜和滨州五个城市。在此辐射范围内,济南将作为服务主导型的综合性城市,对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影响。该发展核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服务、金融保险、商业服务和物流服务等第三产业,依托山东陆路交通中心的优势发展交通运输业,利用济南作为山东科研技术中心的优势发展科学技术咨询业,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拓展服务腹地。(2)青岛产业发展核直接辐射青岛、日照和潍坊三个城市及其所辖市县。青岛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在金融保险、商业、现代物流等方面与济南形成东西分工,继续发展壮大青岛港,使之成为参与全球分工的国际性港口。(3)烟台—威海产业发展核直接辐射烟台和威海所辖的市域范围。继续发展汽车、新材料、化纤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生态型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的对外辐射作用,努力发展成为中国和韩日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门户。4、四个增长点(1)淄博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以石化和医药为主体的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商业、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对外辐射能力。(2)潍坊以海洋化工、机械、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综合性制造业基地,是连接山东半岛和山东中西部的交通枢纽。要以大企业为依托,积极参与跨国企业合作,建立企业集群。(3)日照现代化港口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临港工业基地之一。要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港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4)东营国家级石油开采加工基地,黄河三角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第三十四条重点产业空间发展规划1、石化和医药产业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石化产业在石油天然气采掘、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低能耗、轻污染、高附加值的下游化工产业,延伸产业链。东营——利用胜利油田的资源优势,继续发展石油采掘业,并积极拓展延伸产业链。淄博——继续保持石化工业的发展优势,拓展石化产业链,借助大型制药企业的力量发展医药产业集群。青岛——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炼油业,进口国外优质原油,进行石油深加工。日照——从国外进口原油,发展炼油业。济南——继续延伸石化产业链,进行石油精细加工,同时发展医药产业。潍坊——接受初级石油产品,着重发展化学纤维产品。威海——保持轮胎等橡胶制品在全国发展的领先地位,围绕知名轮胎企业,发展轮胎制造业集群。2、电子信息和家电产业依托现有大型电子企业,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与通讯技术及其产品、新型元器件和软件等。继续保持生产技术的先进性,促进生产链和国际接轨,把它们打造成国际电子信息和家电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强化规模、技术等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家电产业推向世界,促进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网络的全球化。济南——依托齐鲁软件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青岛——依托国际知名企业培育家电产业集群。潍坊——主要发展光电子产品。淄博、日照——重点生产家电配件。烟台——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威海——计算机配件生产。3、汽车制造业进一步把部分零部件从内部生产环节中分离出去,集中精力发展主要核心业务,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整车企业发展零部件产业集群。整车生产的空间布局主要分为三部分:济南、青岛、潍坊等市,重点发展中重型汽车。烟台、青岛、威海等市,重点发展轿车、客车、越野车。日照、潍坊、威海等市,重点发展农用车。4、纺织服装业实行产业集群战略,提升服装产业文化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在企业间、企业和各种相关机构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建立各种协会、商会,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和非正式交流活动的组织,加强沟通,降低交易费用。产业集群战略在空间上的布局是:淄博——化纤、牛仔布及服装加工;即墨——中国服装名城,重点发展针织和服装加工;邹平——棉纺、服装加工;昌邑——中国纺织名城,进一步发展印染业;海阳——中国毛衫名城,重点发展羊毛衫加工;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重点发展特色纺织工艺品;诸城——重点发展高级男装生产;胶南——中国纺织机械名城,重点是纺织机械制造。5、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着重培养五个加工“基地”:畜牧业加工基地:以诸城为核心,以潍坊—安丘—诸城—胶南、胶南—青岛—即墨—莱西、莱西—平度—昌邑—潍坊三角地带为重点区域,加强畜牧业市场建设;果品加工基地:以烟台为核心,包括莱阳、栖霞、蓬莱、龙口等地区,重点发展果品培育、科研和集散;海产品加工基地:以威海为核心,以青岛、烟台、威海沿海地区为重点,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基地;蔬菜加工基地:以寿光为中心,形成蔬菜加工、科研和服务中心;粮食加工基地:以青岛为核心,重点加强粮食流通市场建设。6、海洋产业发展海水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搞好水产品精加工;强化青岛集装箱干线港的地位,提高烟台、日照等港口综合发展水平;以海洋综合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开发和海洋精细化工制品;积极推动青岛等缺水城市的海水利用。各个城市要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产业优势,实现合理分工。青岛:充分发挥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为青岛船舶机械等海洋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烟台—威海:重点发展船舶制造、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海洋旅游业。潍坊:发展以盐化工为主的海洋化工产业。日照:重点发展海洋渔业。东营:勘探与开发并举,利用与保护并重,重点发展海洋油气业。7、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空间规划的核心骨架为:两极、两轴和六区。两极:进一步强化增长极城市青岛、济南异质双核心的作用。青岛为海滨休闲度假旅游中心,其市区及海滨地带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目前最具国际旅游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济南为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的中心聚集点和辐射点,是沟通山东省东西交通和承接南北客流的旅游中心城市。两轴:一是以济青高速公路为依托的胶济轴,连接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和国内特色文化民俗度假两个旅游区域;二是以沿海高速干线为依托的滨海轴,以“海”为旅游主题,在相互协作、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强调适度竞争,增强整体竞争力。六区:包括济南—淄博历史文化、科考修学旅游区,潍坊民俗体验、文化休闲旅游区,东营工业文明、生态观光旅游区,青岛海洋文化、滨海度假旅游区,日照生态文化、滨海度假旅游区,烟台—威海历史文化、滨海度假旅游区。第三十五条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集群1、青岛家电产业集群2、烟台汽车制造业集群3、淄博石化和医药产业集群4、济南软件产业集群5、青岛针纺服装产业集群6、威海轮胎制造业集群7、潍坊海洋化工产业集群第八章基础设施规划第三十六条区域交通发展目标依据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总目标,配合区域城镇和产业布局,构筑便捷、高效、安全、多方式、多层次和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和高效运作,同时为加强对外联系和拓展腹地提供支撑和保障。第三十七条公路网络以济南、青岛、烟台、潍坊为公路网的主要结点,强化沿海主要港口、重点制造业基地、重要旅游城市、机场、中心城市之间的连接,保障沿海港口群与内陆腹地间的集疏运畅通,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沿济青聊、日东、沿海三条区域城镇发展轴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结构,并在次级城镇之间与产业发展轴上形成相应等级的公路。高速公路
网规划参见表6。表6山东半岛城市群高速公路网规划路线名称里程(公里)主要控制点备注辛集〜红花埠468.8辛集、无棣、滨州、高青、桓台、淄博、莱芜、新泰、蒙阴、临沂、郯城、红花埠淄博、潍坊境内约94.2公里东营〜临沐412.8东营港、垦利、东营、青州、临朐、沂水、鲁苏界东营、潍坊境内240.1公里,与国家重点公路天津〜汕尾重合177.3公里潍坊〜日照203潍坊、安丘、诸城、日照烟台〜汾水452.8烟台、栖霞、莱西、胶州、胶南、东港、汾水国道主干线同江~三亚公路山东段(含黄岛连接线),与国家重点公路嘉阴〜南平主线重合威海~德州616威海、烟台、龙口、莱州、新河、东营、利津、滨州、惠民、德州威海、烟台、青岛、东营境内约468.2公里青岛~油坊573青岛、即墨、高密、潍坊、淄博、邹平、济南、禹城、高唐、夏津、油坊(鲁冀界)青岛、潍坊、淄博、济南境内336.5公里青岛~馆陶505黄岛、诸城、沂源、泰安、肥城、平阴、东阿、聊城、冠县、馆陶青岛、日照、潍坊、淄博、济南境内196.5公里日照〜东明413.1日照、莒县、费县、平邑、泗水、曲阜、巨野、菏泽、东明日照境内77公里汾水〜菏泽397汾水、莒南、临沐、苍山、枣庄、鱼台、成武、定陶、菏泽日照境内10公里汾水〜辛集966汾水、日照、黄岛、青岛、即墨、海阳、乳山、威海、烟台、蓬莱、莱州、新河、东营、滨州、无棣、辛集日照、青岛、威海、烟台、东营境内925.2公里,重合段236公里潍坊〜莱阳140.6坊子、昌邑、平度、莱西荣成〜文登40青岛~新河127.6青岛、即墨、平度莱阳~文登158即墨〜莱西50第三十八条铁路网络强化南北交通枢纽地位;完善港口群的后方集疏运系统;逐渐增加高等级铁路的比重;完善铁路网络;在济南铁路枢纽的基础上,形成山东省最重要的铁路综合枢纽;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与周边省市及黄河流域诸省的联系,扩大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腹地。2010年之前建成从省会济南到海滨城市青岛的客运专线、京沪客运专线(山东段)、黄岛至日照铁路等项目,进一步完善铁路网结构,形成客货分线运输、点线能力配套,快捷高效的铁路网络(参见表7)。表7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建铁路规划路线名称备注济青客运专线山东半岛段,与既有线路客货分离胶济铁路第二复线京沪客运专线山东半岛段青州一临沂铁路山东半岛段荣成一石岛铁路龙口一烟台铁路黄骅一大家洼铁路山东半岛段诸城一黄岛铁路疏港铁路黄岛一日照铁路疏港铁路第三十九条机场以青岛流亭机场、济南遥墙机场为枢纽机场,烟台莱山机场为干线机场,威海、潍坊、东营等机场为支线机场,形成半岛城市群航空港体系。建设机场与中心城市之间、各主要机场之间的高速公路或轨道交通联系通道,扩大机场辐射范围,加强各主要机场之间的联系,促进机场之间的分工和合作。通过通航权资源开放和机场经营权开放,促进区域内机场在经营上相互渗透,以大型、枢纽、干线机场带动小型、支线机场,使支线融入枢纽辐射航线网络,发挥网络优势,形成运量规模优势和运营频率优势。机场规划参见表8。表8山东半岛城市群机场规划机场类型机场名称机场等级职能枢纽机场青岛机场(流亭)4E山东沿海客、货运输中心,外贸龙头机场,国际接轨点之一济南机场(遥墙)4E山东内陆地区与国内客、货运枢纽,国际接轨点之一干线机场烟台机场(莱山)4E国际货运口岸机场,远期山东东北部沿海客、货运国际机场,国际接轨点之一支线机场威海机场(大水泊)4D主要服务于威海市潍坊机场(二十里堡)4D胶济线中段主要国内机场东营机场4c服务于东营市周边地区的客、货机场第四十条港口群规划青岛港为山东半岛港口群的龙头,形成以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三个综合性枢纽港为核心,以威海港、龙口港、岚山港三个专业港口为骨干,以东营港、蓬莱港、潍坊港等其他中小港口为集疏港的三层次分工合作的港口体系。加强港口与各深水港区的联系,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实现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腹地,共同创造对外的竞争优势。1、航运中心青岛港:以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四大优势货种为主,兼顾粮食、化肥等各类进出口货物装卸服务的综合性大港,近期建设成为山东省和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中西部地区外贸、能源、原材料运输的主要转运基地,远期成为东北亚地区国际航运中心。2、烟台枢纽港:以机械、粮食、化肥等大宗散杂货运输为主,同时提供集装箱运输和客运服务在内的综合性港口,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大通道的陆海枢纽。3、日照枢纽港:以煤炭、矿石、石油、钢铁、水泥等大宗散货为主,未来发展一定规模的集装箱运输,成为集装卸、仓储、临港工业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之一。4、威海专业港:以煤炭、建材、盐、非金属矿、粮食等散货为主,兼有杂货、客货轮渡的专业化港口。5、龙口专业港:以煤炭、石油、金属矿石、粮食等散货中转为主的专业化港口。6、岚山专业港:以液体化工产品为主,兼顾煤炭、木材、矿石、粮食中转的专业化港口。第四十一条城际轨道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政策,完善以济青客运专线及青岛—烟台—威海—荣成城际轨道交通为两条主轴,向整个城市群辐射的网络状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第四十二条交通枢纽区域对外交通主枢纽——青岛、济南;区域对外交通辅助枢纽——烟台、日照;区域内部交通枢纽——潍坊。强化各类枢纽之间的联系和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第四十三条物流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青岛、济南、烟台、日照、淄博、潍坊为物流中心城市,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为海上物流门户城市,形成两纵两横(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威海—烟台—东营、日照—潍坊—东营)物流产业带和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及至全省、国内外的五级(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物流时域圈。第四十四条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按照区域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原则,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标准,加强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的协调,推动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第四十五条电力设施规划形成与220kv电网开环运行的500kv主网架,优化电网结构,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至2010年规划新增胶东抽水蓄能电站600MW,海阳核电1000MW等大中型发电机组;新建黄岛变(2X750MVA)、烟台变(2X750MVA)、文登变(2x750MVA)3座500kV变电所;扩建长清变、济南变、淄川变、青州变、日照变等5座500kV变电所。2011年〜2020年,规划新建500kV东营变、寿光变、诸城变等变电所,扩建长清、东营、济南、淄川、青州、烟台、莱阳、文登、崂山、黄岛等变电所。第四十六条环保设施全面规划,统筹建设一批区域性、符合环保标准的污水、垃圾、危险品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等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建设完善的城镇排水管网,加快专业化、社会化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步伐。至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建成覆盖全区的现代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并实现所有建制镇建成或共建共享环保设施。山东半岛城市群污染物工程控制目标和各城市需要达到的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参见表9、表10。
表9山东半岛城市群污染物工程控制目标指标名称2010年202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59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590表10各城市污染物处理能力规划地区污水处理能力(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吨/日)2010年2020年2010年2020年全区4038102170038500青岛7918539007200济南7112543007700淄博6210030005000东营359311002000?潍坊6211333006000烟台528029005200威海214615002900日照348416002700第四十七条水资源利用设施按照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完善区域和各城市的供水水源规划,统筹区域调水工程,推动城市群、城市区和市域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协调。1、地下水库:根据本区富水地段的分布,建设地下水库56处,其中青岛市12处,烟台市20处,威海市6处,潍坊市11处,淄博市2处,日照市2处,东营市3处,经概算可增加地下水复蓄调节开采量15.8亿立方米/年。2、地表水拦蓄工程:在黄河两岸适当地点利用洼地、滩涂修建平原水库,在引黄线周边修建调蓄水库,以扩大黄河水资源的存蓄量。在平原地区的河道、泄洪区修建拦水闸,在不影响防洪的情况下,存蓄地表水,补充地下水。3、客水调用工程:将沂河、沭河中下游的出省流量部分北调。自东平湖东接引黄济淄、引黄济青等引黄干渠,形成半岛地区客水调用自西向东的供水网络。利用东平湖、南四湖调蓄水量并且使两湖成为未来南水北调的调蓄水库。4、海水淡化工程:海水可作为工业用水中的冷却用水、冲渣用水、水淬用水及生活用水中的冲厕用水、消防用水、洗涤用水等,在电力、化工、机械、纺织业发达的沿海城市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积极发展青岛等缺水城市的海水淡化利用技术。第四十八条邮政通信设施1、完善山东半岛城市群以5个邮件处理中心局(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为核心,邮路多层次辐射的邮政运输网络。干线邮路以济南、潍坊、青岛、烟台四局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邮区内邮路由中心局向四周辐射并与干线邮路紧密衔接,跨邮区邮路改造为直达邮路。采用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手段,形成高效、快速的邮政干线运输网。在此基础上,稳步开发邮政网络的物流配送功能。2、长途线路建设以同步数字系列的光缆传输(SDH)为主,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采用SDH同步系列和DXC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建成以格形网为主,辅以环形网和线形网的容量大、效率高、有自愈功能、生存率高的长途传输网。3、进一步完善扩大本地电话网,提高电话普及率,改善服务水平,逐步向无级动态网过渡。4、建成较完善的覆盖所有市地县及乡镇的移动通信网,实现可与固定网络服务相比拟的通讯质量,并且能够适应移动蜂窝、无绳、卫星、PSTN、Internet网、IP/数据网,实现个人移动性、终端移动性的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第九章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第四十九条土地利用规划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土地划分为不可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和控制发展用地三大类,并进行总量控制和弹性规划,以保证区域发展长远的环境和生态效益。第五十条不可建设用地不可建设用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用地,必须采取严格措施,禁止各类建设活动。第五十一条可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成区、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重大基础设施、工矿用地、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通过旧城更新、调整空间布局、集中发展工业园、合并自然村等方式,提高可建设用地的使用强度。第五十二条控制发展用地控制发展用地包括园地、林地以及一般耕地等,主要分布于城镇建成区外围。原则上保留原有使用性质控制发展,如有必要,经充分的论证和合法的审批手续,可以转化为建设用地。第十章生态安全格局与文化保护规划第五十三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结合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和生态型居民点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对生态敏感地带的管理控制,加强区域绿地建设、环保设施建设与环境污染防治,构筑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环境体系,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五十四条生态安全格局为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敏感性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差异,将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划定为生态控制区、生态恢复区、生态防护区,并分别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管理策略。1、生态控制区:包括鲁东丘陵综合生态区、鲁中南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区、中部水源涵养和农业生态复合区。鲁东丘陵综合生态区和鲁中南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区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东西两端,为面积较大的综合生态保护区。中部水源涵养和农业生态复合区为过渡型大型生态廊道,主要沿着重要水源保护区、河道、以及山地丘陵地区分布,其功能是保证东西两端两大生态组团的有机衔接。2、生态恢复区:包括黄河三角洲生态恢复区、莱州湾生态恢复区。黄河三角洲生态恢复区主要通过实施相应的水利、生态工程,改变不良耕作方式,使土地盐碱化问题得到治理,加强油田管理和产业改造,减轻石油化工工业对环境和生态的压力。莱州湾生态恢复区通过遏制海水入侵的趋势,逐步整治海水入侵带来的生态损害。3、生态防护区:包括沿海防护林、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系、道路绿化带。沿海防护林是根据海岸类型和陆地地貌类型的不同,兼顾气候带的差异,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整个海岸线进行分区,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设一个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林业系统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区是在区域大型水库周边划分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水域、水源涵养林和自然生态湿地三大类土地都是非建设用地;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非建设用地为生态农业用地和林地等。水系、道路绿化带是在重点河道和道路两侧建设乔、灌、草复合结构的防护体系,以便有效控制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和污染,改善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第五十五条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措施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措施按表11执行。表11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措施类别名称位置和范围主要生态问题主要治理措施生态控制区鲁中南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区包括济南、淄博、潍坊、日照等4市水土流失、植被退化营造水土保持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功能保护区;治理生态退化区;治理环境污染中部水源涵养和农业生态复合区包括牟山水库、峡山水库、尹府水库、产芝水库汇水流域和汶河、潍河、大沽河流域的附近区域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保护农业用地鲁东丘陵综合生态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等3市加强综合林地改造生态恢复区黄河三角洲生态恢复区东营市土地盐碱化、油田化工污染增加修筑防潮工程、完善排水系统、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进行油田污染综合防控莱州湾生态恢复区自西向东跨广饶、寿光、寒亭、昌邑、莱州、招远、龙口及蓬莱的沿海地区地下水漏斗和海咸水入侵增加供水量;节约用水;实施防潮阻隔工程;调整种植业结构生态防护区沿海防护林带东营市河口区至山东省与江苏省的交界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干热风、海潮内侵、盐碱化营造防风防沙林;保护排涝防潮林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周围划分一级与二级保护区,严格按国家规定进行保护水系、道路绿化带水系、道路两侧建设生态防护林体系第五十六条文化保护与发展切实保护文化资源,深度发掘文化优势,延续地域文化传统,推动文化创新和交融,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保护发展三类文化区和四条文化走廊。1、文化发展引导区明确文化发展方向,树立阶段化目标,有效推动文化升级,强化其对区域增长的支撑作用。(1)青岛文化发展引导区在延续传统文化的同时塑造多元化的国际大都市文明,营造东北亚动感之都。(2)济南文化发展引导区以塑造含蓄内敛、格调清雅的新型城市文明为目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2、文化深化开发区该区要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潜力,培育自身文化特色,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化。(1)淄博文化深化开发区以“古代最开放的文化”为主题深入开发齐文化资源,重现昔日文化繁荣景象。促进文化产业化,提升区域经济增长能力。(2)潍坊文化深化开发区积极促进民俗文化产品化及文化内涵更新,再现齐鲁民间文化精粹。(3)烟台文化深化开发区追溯与欧洲的历史渊源,深度开发海洋文化。挖掘神话传说魅力,展现上古文明风采。(4)威海文化深化开发区深入开发爱国主义军事文化,力争建成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与韩日文化交流,塑造开放外向的城市文明。3、文化保育区包括东营文化保育区和日照文化保育区。近期应加大保护力度,引导良性发展,培育地域特色,为今后开发奠定基础。4、文化走廊(1)淄博—周村—章丘—济南展现“齐正统文化—齐传统文化—齐鲁正统文化”的齐鲁文化走廊。(2)淄博—潍坊—诸城—日照展现“齐正统文化—齐民间文化—齐分支文化”的齐文化走廊。(3)青岛—荣城—威海—烟台展现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高度融合的“道教文化—军事文化—传奇文化以及德国文化—日韩文化—英国文化”的复合文化走廊。(4)青岛—黄岛—胶南—日照展现“动感海洋文化—原始海洋文化—太阳文化”的海洋文化走廊。第五十七条文化保护与发展策略1、发掘文化共性,塑造区域形象发挥同质文化优势,联手打造城市群整体形象与品牌,提升区域国际地位及影响力。积极开展与国内其他地区及韩日、欧美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引进境外文化精粹,拓展区域文化辐射范围,将新齐鲁文化推向世界。2、保持文化传统,突出地方特色强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扬传统文化精髓,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微观人文环境。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老泉城,新济南淄博:齐国故都,蒲翁故里——东方历史文化名都潍坊:世界风筝之都,中国菜园东营: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青岛:魅力青岛,蔚蓝海岸——东北亚动感之都烟台:苍翠烟台山,锦绣芝罘城——东方葡萄酒之乡威海:昔日中国海军摇篮,今日最适人居城市日照:海滨生态市,东方太阳城3、凸现文化内涵,强化城市景观城市建设应强调文化内涵与地域风貌,因地制宜地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严格保护城镇内的山体、河流、湿地、岸线等自然资源和文物、古建筑、历史街区等人文资源,禁止任何破坏性的开发建设。4、注重传统更新,完善文化网络要以空间和设施的提供再现和谐的街区生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塑造新的社区精神,以多层次文化组织的建构引导市民的文化交流,形成完善的社会文化网络,增强地域凝聚力和归属感。第十一章城市区空间发展概念性规划第五十八条济南城市区1、济南城市区是以济南为中心,章丘为副中心,济阳、邹平为优先发展城镇,其它城镇分别承担相应功能分工的综合性城市区。济南城市区的空间结构布局为“两轴三翼”,其中“两轴”为沿胶济铁路的城市发展轴线和沿国道220线、省道248线的城市发展轴线;“三翼”是以济南市区为中心,向三个方向辐射,分别为章丘、邹平方向,济阳、商河、滨州方向,长清、平阴方向。济南城市区应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功能扩散,强化与中小城市之间,包括与其它城市区城市和山东省内其它地区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提升邹平、济阳、平阴等中小城市的规模和城市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章丘市作为副中心城市的各种城市功能。2、济南城市的空间发展方向是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改造的同时,有效控制城市用地的外延式扩张,保证城市外围开敞空间的完整性,将部分城市职能向章丘、平阴、济阳等城市区内其它中小城市转移疏散,形成济南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区的多中心结构。济南市应当注重同德州、聊城、泰安、莱芜、滨州等半岛区域外的省内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扩展自身腹地范围。第五十九条青岛城市区1、青岛城市区以青岛为中心,胶州为副中心,即墨、胶南、莱西、平度为优先发展城镇。青岛城市区的空间发展布局是以青岛为核心构成圈层式结构。其中内层为即墨、胶州、胶南构成的半环,是青岛城市空间跨越式增长的主要容纳空间;外层为平度、莱西构成的半环,是培育大中城市的主要空间,也是与其它城市区发生密切空间联系的前缘。通过合理引导建设促使中小城市迅速成长,强化与城市区内外的空间联系,完善青岛城市区网络型的城市体系。2.青岛市区在优化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的同时,将黄岛作为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将即墨、胶州、胶南等作为青岛城市功能扩散空间,形成多中心城市结构。第六十条烟台城市区1、烟台城市区以烟台为中心,龙口、莱阳为副中心,莱州、招远、蓬莱为优先发展城镇。烟台城市区的空间发展布局是以烟台为轴心,沿莱州—龙口—蓬莱—烟台以及烟台一栖霞一莱阳两条综合交通轴线构成的“^,型空间结构。加强烟台与威海的空间联系,形成完整的功能地域。继续扩大烟台的城市规模,优化功能,提升城市区内中小城市的实力和规模,优先培育副中心城市龙口。2、烟台城市空间要坚持组团式多中心发展格局,严格控制组团之间的开敞空间,防止城市低效率蔓延。第六十一条淄博城市区1、淄博城市区以淄博为中心,桓台为优先发展城镇。本区应当加强周村—临淄和高青-桓台-淄博-沂源“十”字型轴线的空间联系强度,积极促进淄博城市工业职能向周边城市转移,并强化各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2、促进淄博城区多中心组团式结构的合理协调发展,控制组团之间生态过渡地带的土地利用方式,将张店城区的部分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向博山、淄川、临淄、周村等组团疏散。在城市区范围内促进淄博城区对桓台等周边城市的功能扩散,同时加强同青州等其他城市区城市之间各种产业联系的强度。第六十二条潍坊城市区1、潍坊城市区以潍坊为中心,寿光、诸城为副中心,青州、高密、安丘、昌乐、昌邑为优先发展城镇。本区空间发展布局围绕中心城市形成“X”型结构,两条轴线为寿光-潍坊-安丘-诸城和青州-昌乐-潍坊-昌邑。强化中心城市,优先发展寿光、诸城,迅速提升青州、高密和昌邑的城市规模和生产、服务功能。2、潍坊市要继续增强城市的集聚能力,在为城市预留必需的发展空间的同时,有效控制城市的增长边界,某些工业职能可适当安排到寒亭、坊子等外围城市组团。第六十三条东营城市区1、东营城市区以东营为中心,垦利、利津、广饶为优先发展城镇,沿南北向广饶—东营—垦利—河口轴线展开。在加强东营、垦利、广饶、利津、河口等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的同时,积极建立同济南、淄博、潍坊等城市区之间的空间联系。2、东营市要提升城市集聚规模,加强同广饶、垦利、利津、河口等城市区内城市以及寿光、青州等其它城市区内城市的空间联系。第六十四条威海城市区1、威海城市区以威海为中心,荣成为副中心,文登、乳山为优先发展城镇,主要依托青威高速公路进行空间扩展。迅速提升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等大中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同时注重中小城镇发展。加强威海、烟台城市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形成烟威城市连绵带。2、威海市要继续扩大城市规模,迅速提升城市的各种生产服务功能,加强与烟台的联系合作,形成烟威城市连绵带双核结构。第六十五条日照城市区1、日照城市区以日照为中心,五莲、莒县为优先发展城镇。城市空间布局沿两条平行轴线展开,即沿同三高速公路和国道204线的日照—岚山空间轴线,沿国道206线五莲—莒县空间轴线。城市区发展应当注重同青岛城市区的空间联系,共同形成空间一体化地区。促进日照城市区的腹地向临沂、济宁等地区拓展。2、日照市在空间发展上以青岛为主要联系方向,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集聚能力,并强化同胶南、诸城、五莲、莒县等城市的空间联系。第十二章近期重大行动计划第六十六条行动目标为明确工作重点和行动时序,使本规划能够分阶段、分步骤和分层次的有效实施,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特制定“T型结构”产业带开发、城乡建设用地整备等八项重大行动计划。第六十七条“T型结构”产业带开发计划以产业联系为基础,近期对胶济铁路沿线和滨海沿线产业带进行集中开发,构建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空间构架。1、实施指引加快升级改造胶济铁路沿线的传统制造业,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使传统企业焕发新的激情和活力,继续保持其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大沿海产业带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沿海交通运输网络,为沿海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创造更便利的条件,为沿海产业集群的成长奠定基础。加强沿海产业带和国外相关产业的合作,使本地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分工,接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进一步促进沿海产业带外向型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港口资源,发展新兴海洋产业,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增长点。加强两大产业发展带之间的合作,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巩固其在山东半岛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位置。2、项目支持烟台汽车制造产业园济南重汽工业园济南齐鲁软件园淄博石化和医药产业园青岛家电产业园即墨纺织服装产业园威海轮胎制造产业园第六十八条城乡建设用地整备计划以集约利用土地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优化用地结构,通过整理存量土地、增加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和使用效率,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动容纳能力与承载能力,减少占用耕地,保护土地资源。1、实施指引培育土地市场,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通过必要的政策倾斜,缩减旧城区改造成本,鼓励旧城区挖潜改造,提高旧城区土地利用效率。滚动编制建设用地年度使用计划。在控制总量规模的前提下根据计划实施情况和具体用地要求对土地使用计划进行逐年调校,以增强用地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建立完善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征用、收购、置换、转制和到期回收等方式对土地进行统一整理,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缓解人地矛盾。2、行动内容城市土地利用高度集约类城市,如青岛、济南等,对建成区进行功能分区调整,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在改造旧城区,充分挖掘建成区潜力的基础上,合理建设新城区。城市土地利用一般集约类城市,如东营、日照等,采取“团块状”集约式发展,各团块之间布局绿色隔离带,城市建设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城市土地利用粗放类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应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制度,完善农用地征用体制,确保农业用地的数量。选择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乡镇工业的适当集聚和居民点的整合,使其尽快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实施村宅改造、村庄合并及空心村整理,控制村镇用地规模。第六十九条环胶州湾综合发展计划以开发“大青岛”为目标,以“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为思路,实施城市整体空间从市区到市域的发展跨越。近期以环胶州湾地区为重点,在保护湾区生态安全格局的前提下,对青岛、红岛、黄岛三个城市组团进行集约式开发,疏导中心城区功能,调整产业布局,促进城市空间的持续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玻璃行业的绿色工厂设计与建设考核试卷
-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机械制造考核试卷
- 消费金融公司的服务流程标准化考核试卷
- 玻璃纤维在汽车轻量化结构部件的应用考核试卷
- 保健食品批发市场的风险管理考核试卷
- 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考核试卷
- 滑雪教练装备租赁规范考核试卷
- 新媒体营销电子教案 第4章 链接:流量池+产品电子教案
- 《君主集权的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课件-2
- 2025年一建《港口与航道工程管理与实务》通关必做强化训练试题库300题及详解
- 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课件
- 99S203 消防水泵接合器安装图集
- 恐惧-回避理论模型
- 营养医师及营养科工作解读课件
- DB13T 5461-2021 连翘种子种苗质量标准
- Q∕SY 04797-2020 燃油加油机应用规范
- 日本古建筑-奈良篇
- 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书
- 水龙头生产工艺及其设备
-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_图文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陈杰)课后习题答案(共48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