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计划及教案全学期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两个单元内容。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二、教学目标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2、知道动物行为的种类、意义,理解动物行为大多通过运动来完成。3、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4、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5、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方法及意义。6、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7、通过学习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生物圈的和谐发展。8、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四、具体措施1、坚持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间密切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3、进一步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选择适宜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注重学法指导,分组、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优生得到更好发展,差生得到提高成优;5、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五、进度周次日期教学内容18.31至9.6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29.7至9.13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四节鱼 39.14至9.20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六节鸟 49.21至9.27第七节哺乳动物 59.28至10.4国庆放假610.5至10.11第八节动物的运动第九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710.12至10.18第十节社会行为 第十一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810.19至10.25复习910.26至11.1复习1011.2至11.8复习1111.9至11.15中段考试1211.16至11.22第十二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十三节细菌1311.23至11.29第十四节真菌 第十五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411.30至12.6第十六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十七节病毒1512.7至12.13第十八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十九节从种到界1612.14至12.20第二十节认识生物的多样性1712.21至12.27第二十一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812.2至1.3复习191.4至1.10复习201.11至1.17复习211.18至1.24期末考试第五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五章:第一章是动物的主要类群,主要介绍了11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文中附带了详细的图片和说明文字,课堂上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阅读,准确识记。第二章是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要介绍了动物的关节与肌肉结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本章内容重在理解,课堂上要多利用例子,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第三章是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本章内容较少,学生认真阅读即可。第四章是细菌和真菌,主要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作用,人类对它们的利用。本章识记内容较多,所以重在阅读。第五章是病毒,主要介绍了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掌握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②识记关节、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方式。③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能区分两种行为。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⑤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3、情感目标①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②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①掌握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②识记关节、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方式。③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能区分两种行为。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⑤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1、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2、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2、采取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提示和启发学生思考。3、自主探究、学生积极参与4、引导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方面的东西,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抓问题关键,进行深入分析6、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度:参照学期计划第一章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章共分七节,主要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章的教学要注意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调查、表达和交流,激发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目标: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等11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动物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可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4、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5、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6、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课时安排: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课时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课时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课时第四节鱼1课时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1课时第六节鸟 1课时第七节哺乳动物1课时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标:1、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3、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4、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学重点: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教学难点: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课时:1课时教法:观察阅读教具:腔肠动物模型扁形动物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二、互动授课(一)腔肠动物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二)扁形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三、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种类代表动物主要特征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板书: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如果一条小溪原来有水螅,现在没有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有人喜欢吃生鱼片,是否安全,为什么?教学反思:多听其他老师的课。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目标:1、知道蛔虫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学会做蚯蚓的观察实验,能说出蚯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教学重点:1、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重点1、蚯蚓的观察实验教法:观察实验课时:1课时教具:蚯蚓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讲解和图片了解蛔虫病发病时的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睡觉时磨牙等。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为什么儿童容易得蛔虫病?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简要作答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蛔虫病的症状,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好奇心,顺利引入新课。二、互动授课(一)线形动物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8-9页,完成以下问题。1.蛔虫有什么特点与寄生生活相适应?2.人类是怎样感染蛔虫病的?3.怎样预防蛔虫病?小组讨论并派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找出线形动物主要特征。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二)环节动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蚯蚓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有何意义?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后端,背面和腹面,摸腹面有什么感觉?蚯蚓在玻璃板和纸板上运动,那个快?蚯蚓体表粘液有何作用,实验中为何要保持蚯蚓体表湿润?试验后怎样处理蚯蚓?学生做实验,观察、抚摸蚯蚓并总结作答,教师点评并板书。讨论蚯蚓在自然界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鼓励性评价。(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处理生活垃圾;优质鱼饵,饲料。)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沙蚕、水蛭内容,找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分析总结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三、练习巩固四、课堂小结,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种类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线性动物蛔虫、蛲虫、线虫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环节动物蚯蚓、沙蚕、蛭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运动。板书:1线性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和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性动物?2举例,哪些动物是环节动物,哪些是线性动物?课后反思: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的:1、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教学难点:1、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教法:观察阅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蜗牛模型蝗虫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二、探究新知软体动物-----缢蛏1、观察与思考: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教师: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贝壳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结构运动?靠什么结构呼吸?缢蛏如何获取食物?(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2)靠足缓慢运动。(3)用鳃呼吸。(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2、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石鳖、蜗牛、乌贼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钉螺5、观察与思考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6、昆虫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1)蝗虫的形态结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2)蝗虫的呼吸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3)外骨骼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7、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膀,等等8、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9、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板书: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的生存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节肢动物有什么特征?教学反思: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第四节鱼教学目标:1、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3、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鱼类的呼吸。教法:观察阅读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鲫鱼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1、请说出前三节学习过的动物类群的名称和主要特点,并举例说出几种每一类群的动物。2、找出以上六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引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下面我们先来学习鱼类的知识。二、探究新知(一)认识多种多样的鱼学生阅读p20-21鱼类的图片,认识淡水中的“四大家鱼”和海洋中的常见的鱼类。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二)鱼的主要特征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鱼图片,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2、鱼的体形: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体形像什么?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3、鱼的体表: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4、鱼的鳃: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5、鱼的鳍:提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学生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如果剪去鱼鳍,鱼的游动会怎样,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阅读p23最后两段,小结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堂小结:本节通过观察鲫鱼,学习了鱼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并引导学生小结鱼的主要特征。板书:1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章鱼、带鱼、墨鱼都是鱼吗?2鱼有什么特征?教学反思: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2、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主要特征。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4、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教学重点: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概念。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青蛙模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青蛙和龟的图片,教师问:1、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1、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说出他们之间的变化。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对吗?探究“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1)外部形态的适应:鼓膜、鼻孔、前肢、后肢(2)内部结构的适应:肺、皮肤辅助呼吸提示:青蛙的鼓膜类似人的鼓膜,与声音有关。青蛙的皮肤在呼吸时的作用很重要。青蛙皮肤一旦干燥,很容易死亡3、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4、提问:各种动物的共同特征都是在相互比较中抽象出来的,在认识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前,有必要先复习其他动物的共同特征。(1)鱼类有什么共同特征?(2)哺乳动物、鸟、鱼的身体表面有什么不同?5、出示图片:壁虎、乌龟和蛇。6、谈话:图中是什么动物?7、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这几种动物的知识。8、指导学生认识蜥蜴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和运动方式①观察、汇报:蜥蜴生活在什么地方?蜥蜴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身体表面有什么?)蜥蜴靠什么运动?怎样运动?②谈话:关于蜥蜴,你还知道什么?9、关于爬行动物体表特征——有鳞或甲壁虎、乌龟、蛇的身体表面有鳞或甲,与多数动物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哺乳动物、鸟、各种虫子的身体表面都没有鳞或甲。虽然鱼的身体表面有鳞,但鱼不爬行。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身体表面有鳞或甲,作为爬行动物的又一个共同特征。10、生殖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11、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板书: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蛇为什么是爬行动物?2为什么现在许多稻田里没有青蛙了?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第六节鸟教学目标: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3、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鸟类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课本:认识各种鸟类及与环境适应的特点?二、探究新知(一)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思考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思考并想像鸟类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1、下面请各小组参照课本制“探究鸟飞行的特点”的探究计划。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并互相交流补充完善。提问:(1)请同学们根据家鸽的标本观察来完成自己的探究计划。你们观察鸟的体形是怎样的?你们能联想到些什么呢?(2)鸟类的体表被覆着什么?有何意义?(3)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它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4)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2、提问:(1)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肌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你能作出怎样的推测?(2)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你们说能量从哪来?(3)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4)请阅读表格:从鸟与人的心脏及心搏次数的比较中,你看出了什么?(5)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大约是静止时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6)经过上述的探究活动,请你们归纳一下:鸟类有哪些适于空中飞行生活的特点?3、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二)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1、鸟类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还有哺乳动物。2、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三)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呼吸。板书:1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鸟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鸟的食量大,为什么不增加体重,影响飞行呢?2鸟的全身为飞行而设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新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第七节哺乳动物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教学重点:1、家兔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哺乳动物牙齿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二、探究新知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自学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哺乳动物体表都被毛,体毛有什么好处?(2)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2、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图片(1)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共同特点?(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3)牙齿的分化对摄食和消化有什么意义?3、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4、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自学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哺乳动物在自然界有什么作用?(2)哺乳动物在人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5、拓展延伸讨论:以小狗为例说出哺乳动物哪些特征适于陆地生活?板书: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1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2人类怎样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教学反思: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第二章教学计划教材分析:运动和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对各类动物的运动方式以及取食、防御和繁殖行为有了具体的了解,但是对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还缺少深入的探讨,也未从总体上认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本章内容在第一章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更高认知层次上深入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从总体上了解动物如何通过各种行为来适应环境,在生物圈中生存和繁衍。教学目标: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通过对动物的运动的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4、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5、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6、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7、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课时安排:第一节动物的运动1课时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课时第三节社会行为1课时第四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课时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通过对动物的运动的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使学生能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关节模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观察动物运动的图片,通过感观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所表现的如:捕食、求偶、迁徙等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是依靠哪些身体结构,它们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带着这些问号,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吧!二、探究新知1、运动系统的组成指导观察哺乳动物家兔和人的骨骼图,重点观察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基础。设疑: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结的?每四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对照教材上的关节模式图解剖观察鸡爪子。培养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精神,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安全。小结:骨与骨之间是通过关节来连接的,它的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其适合运动的特点是:既牢固又灵活。小结过渡: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活动的连接,它为骨的运动提供了可能性,那么骨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学生能回答出肌肉)准确地说是附着在骨上的肌肉,也就是骨骼肌,大家想知道它的形态结构吗?观察图片:展示骨骼肌的结构(肌腹、肌腱)和收缩、舒张的形态变化(收缩:变短变粗;舒张:变细变长)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肌肉具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刺激消失时舒张开来。有人把肌肉比喻为拉车的绳子,因为靠绳子只能向前拉而不能向后推。如果让车倒退,还需要在车后面另拴绳子。因此,任何一个关节的活动都需要两块以上的肌肉协同作用。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设疑:骨骼肌为什么能使骨动起来,它是怎样着生在骨上的?动物的运动是靠骨骼肌牵引骨围绕关节活动而产生的,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展示屈、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协调配合,同时学生做屈、伸肘动作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设疑: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各种运动吗?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小组讨论,总结出动物的运动不仅要靠运动系统还要靠神经系统的支配,还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各种运动。动物具有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板书:1运动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2运动对于动物来说具有什么意义?作业:1鸟的胸肌两端是否在胸骨上?为什么?2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教学反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指导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目标:1、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3、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教学重点: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说明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教法:观察阅读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迷宫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家里现在或者曾经养过宠物。不知道大家有内有利用这个假期好好地观察过它们。现在我就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说说你家的宠物有哪些特别有趣的、让你印象深刻的行为。二、探究活动学生自学,仔细思考,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1、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举例说明2、什么是学习行为?举例说明3、分析实例,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4、对比资料3和资料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5、比较资料3和资料4,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6、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三、知识新授1、先天性行为特点: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举例:猫吃老鼠——取食行为乌贼释墨——防御行为鸟类育雏——繁殖行为公鸡斗架——攻击行为2、学习行为特点:由遗传物质决定,环境因素的影响举例:小猫跟母猫学习捕鼠本领大山雀偷喝牛奶3、在所描述的动物行为中,资料1和3是先天性行为,资料2、4、5都是学习行为。4、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可以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如初生的小袋鼠发育很不完全,如果它不具备爬向母亲育儿袋的本能,就不可能生存下来。而学习行为则是动物来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动物就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的行为的,所以说,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为高级的一种行为。5、对比资料3和资料4可以知道,先天性和赤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美国红雀喂养金鱼的行为是出于本能,但这对于美国红雀来说是一种浪费,因为它喂养的金鱼对本物种的延续没有任何意义;从另一角度说,任何动物都不可能靠父母喂养一生,如果一种生物一生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生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被大自然淘汰,研究发现,就连就低等的原生动物草履虫,也是有学习能力的。6、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走迷宫的蚯蚓要经过2000次以上的尝试攻错误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走复杂迷宫的鼠学习就快得多,对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种动物来说,即使学习条件相同,学习的速度也会有差异,这是因为学习行为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四、课堂小结动物的行为从获得途径的不同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学习新的行为,包括条件反射、尝试法和顿悟学习。将一种刺激物与一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就是条件发射;尝试法是动物通过反复的练习,越来越熟练地进行某种行为的学习过程;顿悟学习是不经历尝试阶段,运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学做新的事情或解决一个问题。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某种行为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板书:1如何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作业:1婴儿吃奶是什么行为?对于他生存有什么意义?2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多吗?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4、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教学难点: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2、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学课时:1课时教法:讨论阅读教具:蚂蚁模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的取食过程。1、蚂蚁的取食行为有何特点?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二、探究新知活动1、社会行为的概念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营业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蚂蚁、蜜蜂等。2、社会行为的特征放录像:蜜蜂的群体生活。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蜜蜂的社会行为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提问:(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第二课时)3、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2)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4、探究新知活动(一)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蜜蜂、蚂蚁信息交流的录像。问题:①蜜蜂和蚂蚁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②长尾猴又是怎样交流的?(二)探究蚂蚁的通讯①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③提示:蚂蚁喜欢吃什么?怎样饲养蚂蚁?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能否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5、小结:动物的社会行为有什么特征: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本节课通过同学们查资料、举例,我们知道了许多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通过观察、分析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讨论、归纳观察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了大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维空间。板书:1动物的社会行为具有哪些特征?2信息交流对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作业:1哪些动物群体有最占优势者,你能举出例子吗?2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有什么异同吗?教学反思: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学习特点:(1)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比较弱,而学习依赖性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3、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教学重点: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教学难点: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学会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教学课时:1课时教法:阅读讨论教具: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介绍唐代诗人杜甫和杜牧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使学生产生比较,突出动物和这个大自然的关系。二、探究新知整体感知:动物在生物圈中是一个重要成员,生态系统的平衡离不开动物的存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使它们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明确:在植物部分里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养育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又如何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1-63。从三个方面讨论、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再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出以上结论。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上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时。建议各小组应把一种动物放到生物圈中去考虑。因为每一种动物都是生物圈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断了,就会影响食物链的其他生物的生存。出示食物链图例引导学生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列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2、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展示一幅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食物网的图。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知道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网传递、在生态系统内形成循环的情况。3、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明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给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可以说:植物时动物最大的“恩人”那么动物也不能做“忘恩负义”的小人呀!就寻找一切机会去报这个大恩大德。其中就有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引导学生分析PPT上四幅画中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帮助植物的行为是不是一种“报恩”行为?总结:这是生物圈中常见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板书:1动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什么作用?2动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化中有什么作用?3动物对植物生长繁殖有什么影响?作业:1使用农药和引入天敌控制害虫,哪种方法好?为什么?2有人说如果蜜蜂消失了,许多植物会受到影响,人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你认为正确吗?教学反思: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第四章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4、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5、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6、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7、知道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8、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9、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10、许多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和真菌。11、探究食品腐败原因,使学生明确——食品的保存与细菌、真菌有关。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3、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4、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5、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6、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7、认识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8、能认识常见的真菌、霉菌的形态结构。9、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0、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1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课时安排: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课时第二节细菌1课时第三节真菌 1课时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课时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1课时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合作能力,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4、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5、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培养皿培养基教学过程:一、引入:展示大型的真菌及霉菌实物,至于细菌,肉眼无法看见,谁能替老师想办法,让大家见见细菌的“庐山真面目”?二、探究新知:(一)、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课前培训过的两位同学当小老师,在讲台上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二)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1、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布置自学内容:2、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范围(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四)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每组发给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五)根据书中提示设计探究步骤讨论:①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为什么不能打开培养皿?②为什么要有两套培养基的培养皿?各有什么作用?③培养基应在怎样的环境下培养?两套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吗?④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棒?⑤提示4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⑥细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样?⑦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情况存在吗?是什么情况?为什么?⑧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作业:1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是什么?2细菌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板书: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采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细菌的生活条件课后反思: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有具备条件,一个个都要开展,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4、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了解细菌被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细菌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复习细菌的分布情况。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哪里有细菌,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细菌吗?二、探究新知(一)细菌的发现1、质疑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2、学生阅读书本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以下的重要信息。①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②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证明细菌的由来并提出巴氏消毒法)。3、小结: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二)细菌的形态:1、质疑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2、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三种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三)细菌的结构:1、质疑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2、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3、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四)细菌的营养方式:1、质疑过渡: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2、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营养方式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五)细菌的生殖方式:1、质疑过渡: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种子和孢子),那细菌又是怎样繁殖的呢?2、课件展示细菌的生殖过程3、课件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及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4、师生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作业:1细菌分为几种类型?2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什么?板书:第二节细菌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鞭毛2、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3、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初中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第三节真菌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2、知道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3、通过观察孢子印,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真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生活。教学重点:1、认识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2、能认识常见的真菌、霉菌的形态结构。教学难点:1、观察能力的训练。2、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教具:真菌图片教法:观察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细菌的细胞结构与生活特征二、自主预习(一)各种各样的真菌1、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菌体构成、细胞个数、基本结构)2、结合课文的图片,说一说: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3、根据细胞的数目,我们可将真菌分为哪两大类?试举例说明,并说说这些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霉菌、酵母菌、蘑菇等真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及细菌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5、为什么蘑菇是真菌而不是植物?酵母菌是真菌而不是细菌?6、霉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是什么?7、如果你想要吃美味的蘑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容易采到?这说明什么?由此,我们可推测,真菌的生活需要哪些条件?(二)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靠什么生殖的?孢子长在哪个部位?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三、课堂小结四、达标测评1、酵母菌和细菌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A酵母菌有细胞壁B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C酵母菌有液泡D酵母菌不含叶绿体2、下列关于真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B体内不含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C都是多细胞个体D都能进行孢子生殖3、蘑菇经常出现在森林中,但是它却不是植物,原因是()A蘑菇细胞内没有细胞壁B蘑菇细胞中没有细胞核C蘑菇细胞中没有叶绿体D蘑菇细胞中没有菌丝板书:第三节真菌1、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2、知道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作业:1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2真菌的繁殖方式是什么?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新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型、娱乐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3、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对不同的问题评价这一技能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4、辩证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教学难点: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教法:阅读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物质循化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动画演示:参天大树倒下,慢慢消失;动物死亡后的遗体,逐渐消失;苹果慢慢腐烂,最终消失了·······提出问题:它们为什么消失了?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吗?你知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吗?二、探究新知(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1)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并由组长做好记录或总结,最后回答(2)动画展示“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3)学生根据对动画展示的观察,再次思考刚才的三个问题,并修正自己的答案,回答(4)找部分同学根据问题的分析,概括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二)引起动物和人患病(1)过渡:人和动物会患很多的疾病,其中,大多数是细菌和真菌引起的。(2)观察:学生观察课本的有关图片,了解细菌和真菌会使人和动物患哪些疾病。(3)扩展:同学们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疾病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三)与动植物共生(1)阅读: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并阅读有关的资料后回答:地衣体内的真菌和豆科植物根瘤内的根瘤菌分别是真菌和细菌,它们对地衣和豆类植物有什么影响?分析这两种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阅读课文,了解细菌和真菌对动物和人的有利之处(四)技能训练细菌和真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为验证这个问题,有些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同学们评判一下,哪种最好1、阅读,讨论:学生阅读并讨论哪种最好2、辩论:找部分同学回答,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辩论。3、得出结论:在充分辩论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最佳的实验设计方案。并总结一个好的实验方案应具备哪些条件。三、课堂小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它们对人和动植物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应该抑制或消除有害的方面,促进和利用有益的方面。作业:1共生的定义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板书: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教学反思: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隋性。?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目标:1、许多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和真菌。2、探究食品腐败原因,使学生明确——食品的保存与细菌、真菌有关。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酵现象,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信息能力。4、通过对本节学习,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培养辩证唯物观点。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同学学习生物兴趣,热爱自然科学情愫,激发同学的创造激情。教学重点:1、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2、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主要原理。教学难点:1、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离不开细菌和真菌。2、食品防腐败的保存办法。教法:阅读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气球酵母菌蔗糖瓶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药品、干细胞移植等都是人们关注热点。另外国际重大事件中炭疽热、核泄漏、生物武器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请同学们注意,我刚才说到的热点和焦点信息中,你能指出哪些是和细菌、真菌有关吗?二、探究新知1、演示实验:发酵现象教师:(拿出课外活动小组已做好的有关发酵现象的实验,其实验效果接近书P84页上发酵现象图)请同学观察我拿出的这个瓶有何特点?为什么瓶内会不断产生气体呢?学生认真观察作答(瓶内不断有气泡产生,瓶口套的小气球在不断地膨胀变大。瓶内放进了糖和酵母。)学生活动:演示实验开始进行实验。(1)学生:介绍实验用具,即玻璃瓶或矿泉水瓶、糖、酵母、小气球、温开水(2)学生:介绍实验步骤(3)学生:具体操作。操作步骤如下:(a)先将温开水中倒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搅拌,倒入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再往瓶内放入一些温开水。(b)将一瘪小气球套在瓶口。2、对实验拓展—延伸教师:同学们请继续观看讲桌上瓶子(已具实验效果的瓶子),如果这里面我放的不是糖,而是面粉和酵母;如果不是糖和酵母,而是牛奶和乳酸菌,如果不是牛奶和乳酸菌,而是麸皮、小米、红粮混在一起再放入醋酸菌;如果不是这样,我又换成糯米,接种上曲霉,那又会是什么样呢?3、尝试甜酒的制作。实验注意事项:(1)制作甜酒的工具操作过程要保持清洁。(2)酒曲和糯米比例一般为1∶6。(3)在甜酒制作过程中,要尽量少打开容器。(为什么?)本实验需较长时间(冬季3天左右)。(4)温度要保持30℃(为什么?)。(5)记录实验现象。(6)糯米蒸熟,一般需20分钟左右。4、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多媒体课件播放内容:教师请学生列举刚才所看到的食物保存方法。(1)低温保存鱼(2)真空保存熟肉制品(3)干燥保存香菇等干果(4)巴氏消毒法保存牛奶(5)高温瞬时杀菌的牛奶、啤酒等(6)糖溃保存鲜果制成果脯(7)熏蒸保存肉制品食品腐败变质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以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腐烂。可见,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就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的生长和繁殖。5、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食品的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而细菌和真菌也可以使食物腐败。同样,细菌、真菌可以使动植物和人患病,人也可以利用细菌和真菌来对疾病进行防治。教师:请同学们查看自己收集到的各种药品说明书,特别是有关抗生素的说明书。并结合书P87页第一自然段,对抗生素有所了解:明确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用来杀死致病细菌的。科学家利用细菌繁殖速度很快这一特点,利用细菌,把生物某种基因转入细菌内部,使细菌能生产出药品,以满足临床药物的供给,减轻病人的痛苦。这种药品叫“转基因药品”。目前转基因技术是国际热点问题,希望同学们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关注我国转基因和国际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的研究的进展情况。6、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延伸到各个领域。近年来,科学家已经能够成功地运用细菌——来处理某些环境污染问题。细菌、真菌做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在我们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中,其实还有很多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不是可以作为细菌、真菌的食物呢?(1)有氧条件下——细菌将有机物彻底分解(2)无氧条件下——可制成甲烷气体做为燃料(3)污水处理原理——利用微生物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三、课堂小结感谢同学们能够课下认真收集资料,特别是有关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细菌与环境保护有关信息,对于老师来讲有收藏价值,希望同学们更加努力,将来都成为有用之才。作业:1保存食物的方法有哪些?2甜酒的制作步骤是什么?板书: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1、许多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和真菌。2、探究食品腐败原因,使学生明确——食品的保存与细菌、真菌有关。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酵现象课后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第六节病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病毒的种类。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病毒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二、探究新知1、病毒的发现过程疑问:病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2、认识病毒“小”的特征。能列举一定的根据说明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