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人”的哲学审视_第1页
“消费人”的哲学审视_第2页
“消费人”的哲学审视_第3页
“消费人”的哲学审视_第4页
“消费人”的哲学审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费人”的哲学审视邓琼云1李雨燕2(1.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114)摘要:“消费人”是以追求物欲为生活目的、持有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人,其本质上是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背离。其消费活动的非理性主义,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本文对“消费人”进行哲学上的审视,旨在倡导一种和谐的、积极的科学消费观念,引导“消费人”消除异化,回归到全面发展的人。关键词:“消费人”;全面发展;人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在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正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消费文化。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进入了农业前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消费后现代化的转型时代。在广告和大众传媒的大肆蛊惑下,人们的消费观被潜移默化,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完全是它的“符号象征意义”。其中一部分“人”被悄悄地改造成了“消费人”。本文试图对“消费人”某些特征和其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进行哲学审视,力图唤醒人们理性消费意识,走出“消费人”的误区,回归到全面发展的人。一、“消费人”的主要特征“消费人”并不是普通的消费者,是以追求物欲为生活目的,持有消费主义价值观本质并被其异化了的人。这种“消费人”实际是一种片面的、不完整的人,其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满足,这种消费是一种虚假消费。为虚假消费而忙碌的“消费人”,表面上看起来拥有丰富的物质享受,但过度的透支使得其身心疲惫,忽视精神生活修养和人文价值理性的塑造,主体性弱化,个性丧失,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已经成为物质欲望支配的“单向度人”。“消费人”的主要特征如下:1.以消费为目的。对于“消费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就是消费,消费就是最大限度、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物质消费上已经超越普通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喜欢追求一鸣惊人、猎奇和变幻不定的时尚,而且美其名曰为创新。[1]物质消费的主体性不断丧失,精神消费的主体性也在不断弱化,为了消费而消费,是“消费人”的典型生活方式。2.以自我为中心。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上,“消费人”以自我为核心,追求的是满足自我的需要,以追求时尚和互相攀比为快乐,也作为目的,追求超前消费,崇拜物质主义,在非理性的奢侈消费和挥霍消费中肆意显示等级分化。在“消费人”看来,人们的消费水平是他们的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志,是人生成功或失败的证明。如果很有钱,你除了打高尔夫还会做什么呢;如果只有不多不少的钱,你当然要到酒吧里泡着;如果没什么钱,你只好到街头晃。消费水平决定了你的社会等级,处在何种阶层,是由你对某档消费品的“配套能力”所决定,不同的消费群体组成了社会的整体。3.片面追求物质欲望。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反映意识,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与之相对应。正如凡勃伦所说的,一切有闲阶级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向他人显示,他们是鄙视劳动的从来不从事任何有实用性的劳动,也就是向人们暗示他们的特殊身份。距离凡勃伦时代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现在的中国却呈现出凡勃伦时代的特征:经历了几十年贫穷的中国人,一部分“精英”在迅速积累了财富后,终于按耐不住内心的狂热和物质欲望,热衷于以购买奢侈品来显示其地位和身份,一掷千金地购买高级轿车、豪宅和名牌服装等奢侈品,这种“炫耀性消费”成就了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也成就了一种消费意识,他在这种炫耀性的消费过程中,在向低收入者示威性地显示着其身份的尊贵和与众不同。4.认为人的幸福在于消费。“消费人”在精神消费上,享乐主义至上,过分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消费即意味着幸福,“我消费故我在”,消费就是要随心所欲地满足全部愿望和主观要求。消费得越多,幸福指数就越高,买得起小汽车的当然要比骑自行车的幸福,坐上奔驰的当然要比坐本田的幸福。“消费人”只有在不断膨胀的物质消费中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在与他人的消费攀比中才能感觉到幸福,才能找到我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里,“精神家园”已经失落,彼岸的世界已经不存在,只有消费,才是幸福的归宿。二、“消费人”产生的根源就其客观原因而言,“消费人”形成的物质前提是生产过剩。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迅速发展,一大批商品被大规模地复制和出售,出现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消费者支付能力的相对缩小,于是就出现了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避免生产过剩,消除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工人阶级支付能力降低的矛盾,创造了以福特主义(FORDISM)装配流水线生产为代表的工薪阶层消费模式,目的是用大规模生产方式促进消费,刺激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形成大众消费。从而使消费者被披着五光十色外衣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所诱导,在消费中慢慢丧失了能动性和自主性,也就悄悄地变成了被消费欲望所左右的“消费人”。在刚刚进入工业化生产的中国,还谈不上生产绝对过剩,只是经济结构失衡所造成的某些行业生产的相对过剩。这些行业为了刺激消费者的欲望,提高销售量,用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来诱导和刺激消费,“消费人”也就应运而生。“消费人”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由于某些行业的生产相对过剩,但企业并不从结构上进行调整,而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以产品为载体,不断地给消费者传递着蕴含在产品中的价值信号。商品的价值不再被看作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被看作是由企业与顾客之间对价值信号的心理共识水平决定的。在狂热地追求资本利润的企业看来,“技术所代表的逻辑和理性只能增强竞争性,但不能保障利润率。只有当技术与幻术相结合时,当技术融合进入幻术后,企业的卓越表现才能与超额优势利润合二为一。”[2]由此可见,“消费人”的形成是来自大量的电子传媒和广告的诱导,是商业集团与媒体联姻、有效推动的结果。各种商品以各种纷繁复杂、极具诱惑的广告形式,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持有消费主义观念的“消费人”,在海洋般的广告和散发着魅力的商品的双重刺激下,需求的欲望被燃烧起来,虚假消费也就自然产生了。“消费人”形成的主观原因是价值观的扭曲以及人对物的依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日渐丰富,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与日俱增,相反,还在日渐衰减。尤其是强调个性自由、崇尚利己的人本主义价值观理论及其追随者向人们鼓吹,人生的价值在于自由,在于毫无顾虑地追求个人利益,在他们看来,衡量行为善恶的惟一尺度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与否。在工业化的生产领域中,人们已经丧失了自由,自身的劳动日渐被工业化的机器生产所替代。因此,人们要找回自由,实现个人价值,试图在消费领域中实现。在消费过程中,人是商品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商品,满足个人利益;而且人在消费中,可以找到上帝般的感觉,找到幸福所在。人在物欲的驱使下,慢慢陷入了消费欲望所形成的怪圈,寻求本身自由却被物奴役,人在消费行为中的二律背反促使了“消费人”的形成。三、“消费人”是对人的背离从上述分析来看,“消费人”是一种不完整的人,其消费活动是一种非理性行为,背离了消费的本来含义,是一种异化了的消费。在这种消费中,“消费人”不仅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反而使人成为更加片面化、更加异化了的人。而且,在消费主义主导下,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过度消费带来人与自然的矛盾,炫耀性消费等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味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带来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使人陷入生存的困境。1.以消费为目的会导致人的异化。消费本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而“消费人”将消费当作了目的,为消费而消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这就是“异化”产生的原因。因为社会存在分工,人们需要消费来获得生活资料,在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总是以一种社会角色出现,可以按照各自具备的消费能力自由选择消费资料,进行理性和适度的消费。消费原本是满足人们需要和达到幸福的手段,是一种自由行为。但是,由于在消费主义的蛊惑下,面对商业集团利用现代广告及电子传媒并配套以其它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所产生的诱惑,“消费人”在如潮水般涌来的现代商品中不能自由选择了,丧失了独立思考、自由分辨、自主选择的能力,只能被动地适应由他人和社会倡导的消费观。在消费过程中,“消费人”的消费行为完全受经济和市场的支配,而自身丧失了自由创造、自我选择的能力,无穷尽地追求物质消费和物质享受。[3]“他”只有在不断地满足这种不断膨胀的欲望中才能得到满足,其内心空虚、萎靡的感觉才能得到暂时的缓解。2.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将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个性化和等级化的肆意消费中,以互相攀比为快乐,不可避免地是以浪费为前提的。在“消费人”看来,如果没有挥霍性的浪费,就不能够显示其个性和尊贵的地位。这种不计成本的消费,显然是对有限资源的非法剥夺和占有。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分子,但人同时是理性动物,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超越了自然界,能够进行劳动和理性消费。近代以来,人类对理性工具的膜拜取代了宗教伦理的膜拜,凭借理性的力量改造、征服自然,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人类如果熟视无睹,无度并泛滥消费的话,自然灾难最终肯定会降临。正如弗洛姆所预言的那样“自然界的财富是有限的,终有枯竭的一天,人对自然界的这种掠夺欲望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3.炫耀性消费,片面追求物质欲望,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这个概念,他认为,要获得尊荣并保持这种尊荣,仅仅拥有财富或者权力,这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商品的价格具有很好的排他作用,能够很好地显示出个人财富的多寡,在“消费人”看来,通过奢侈消费,很容易将自己与低层次的人区分开来。炫耀性消费其实是一种奢侈消费,是对资源的浪费,这种行为使消费者既不尊重劳动,也不尊重他人创造的成果,同时夹杂着一种对普通大众漠视和鄙夷的心态。过度消费,这种浪费就意味着他人在减少对资源的消费和占有,大多数人的不平衡心理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也就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4.消费并不意味着幸福。“消费人”将幸福寄于消费,但是,一味追求消费却使自己的幸福感越来越少。工业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生产发展的历史有多长,消费的历史就有多长,技术使人无所不能,科学使人无所不知,人的“幸福就是消费更新和更好的商品,饮下音乐、电影、娱乐、性欲、酒和香烟。”[4]但是这种幸福感到底有多大,能持续多久,也只能在不断的、一味的消费中寻求答案,就如叔本华在分析人的痛苦根源时所讲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就会随之而生,这样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这样的时候就是痛苦,即使欲望得到完全的满足了,也不能摆脱痛苦……人就这样的在一味的物质欲望追求中不断陷入痛苦的困境。四、走出“消费人”的误区,回归到全面发展的人“消费人”既是对自身的背离,也是对真正人的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应该是劳动者、占有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既会创造,又会享受;既会生产,又会消费;能自由、合理、科学地支配财富的完整的人。就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进行积极的理性消费,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全面发展的人相比较,“消费人”是一种片面的人,因为,与发展相对应,消费是人发展的一个条件,但人的生存不仅仅是消费,人的价值体现也不仅仅在消费领域,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也就是说,在生产而不只是在消费中人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那么,怎样走出“消费人”的误区,进行和谐消费,回归到全面发展的人呢?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人应该为自己的生活确立一个目的,赋予自己的生存以超生物学的意义,他才能象人那样地生活,当他的生存缺少一个目的、一种意义之时,他就感觉到自己只是动物。[5]“消费人”在不断片面追求和满足物质欲望的过程中,就存在着沦为动物的危险。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有物质追求,更多的是精神追求和享受,也就是在进行物质追求的过程中,能够超越物欲,使物欲精神化、美化和神圣化。尊重自然,坚持可持续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促进和制约生产。只有坚持可持续消费,才能从物欲中解放出来,使人还原为自由人。可持续消费是一种节约型的适度消费,是在保持个体身心健康基础上进行的理性消费,是在不以牺牲下一代所需资源的基础上的合理消费。当然节约型消费有别于节俭型消费,社会生产力发展就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给人类提供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节俭型的消费只能抑制生产力的发展,也抑制了人的全面发展,那种纯粹为节约而节约是异化了的节约。[6]只有提倡节约型消费,才可能引导一种理性消费,企业和商家也才会生产出适合人类健康发展的消费产品,从而也就促进了持续生产的可能性。其次,投身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怎样才能摆脱物欲的纠缠,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呢?有效的途径是参与劳动实践。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只有投身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使彼此达到和谐。个体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人只有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才能把自己的本质客观地展现出来,人身上所具有的人的属性、人的本质才能得到显现,人的自然属性日益被人化,人才能走出片面的“消费人”,回归到全面发展的人。最后,在全社会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引导。马克思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和历史,人的素质、能力和需要的形成,以及发展和表现,都离不开社会关系。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才会成为生产和消费的主人,消除炫耀性消费和等级化消费等非理性行为,才能自由、合理、科学地支配财富。社会主义社会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时,要极力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和后果。在这方面,政府需要有效的引导,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利益分配的关系;企业和商家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剔除从纯粹的消费领域刺激生产的生产理念;媒体应当宣传精神文化消费,倡导人们走符合人性需要和发展的和谐消费之路;全社会应该倡导理性的和谐消费观,即社会关系的强度和闲暇的质量才是生活中幸福的决定性心理因素,为人们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发展空间,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韩震.关于消费活动精神性转向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7-02-01.[2]鲍勇剑.给我一个消费理由[J].21世纪经济报道,2006,(28).[3]方智毅,张恩碧.消费主义与可持续消费[J].消费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