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初北京城墙的拆改与北京城市现代化进程
1933年,澳大利亚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HeddaMorrison)来到北京,见到北京的城墙后她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许多别的有城墙的城市,但是从未有能和北京的城墙相媲美的。”[1]其实,莫里逊所看到的并不是北京城墙的原貌。民国以降,由于国体改变所导致的文化心理变化与发展交通建设现代城市市政的需要,北京的城墙经过了多次改造,使原有城墙的完整格局遭到破坏,皇城几乎被完全拆除,内、外城的城墙、瓮城也都经过不同程度的改造,城墙上先后开辟了许多门洞,所保留的只是内、外城墙的主体。在民国以前,北京城墙基本保持了原貌,当吴宓初到北京时(1911),到颐和园游览,他看到:“登排云阁,凭栏下望,湖中景物适当眼下,北京城垣,亦依稀可见。几疑凌空虚步,不复见人间世矣。”[2]这是吴宓从远处观看北京城墙的感受。而当林语堂在近距离接触到城墙时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从天津来的火车驶近京城,斜下里向着城墙行进时,便有连绵不断的城堡、炮塔、壕堑,以及八十英尺高的门楼从眼前飞快掠过,景象之壮丽令人难以忘怀,惊异不已。北京,似乎是个永不衰老的城市。当此时刻,所有西方文明的记忆都似乎从脑海中消失了,只有古代的梦化作真实的北京,在眼前迤逦展现。”[3]因此,北京城墙不仅仅具有感观上的艺术美感,是北京所特有的城市空间名片,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民国初年北京城墙的拆除与改造,标志着北京由一个空间上的封闭城市向开放城市演进,在破坏了北京的城墙建筑艺术的同时,也显示着民国民众文化心理的变迁。一皇城的拆除北京城墙的破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由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墙组成的围合空间,除紫禁城保护较好外,其余三重城墙先后都遭到拆改。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来为了方便运送物资,英国将津芦铁路从城外的马家堡车站延伸至永定门,在永定门西边的外城城墙上开凿了一个门洞。后来又将铁轨延伸至正阳门外,在崇文门附近城墙上开凿了一个门洞,铁轨穿城而过。同年,又在东便门附近城墙上开辟了新缺口,修建东便门至通州的铁路。这是为了修建现代化的铁路拆改城墙的开始。1901年,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人为了方便出入内外城,在正阳门与崇文门之间御河出口处的城墙上开辟了一个门洞。这是为了便利交通而拆改城墙的开始。这几处新开辟的城墙门洞由于都不是清政府的规划,因而都没有为之命名,有门而无名。[4]尽管这是由外国列强在特殊历史时期强行推动的拆改城墙活动,没有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但这种在城墙上开辟门洞的方式也为后来北京当局对城墙的主动改造创造了先例。1912年,清朝作为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灭亡了,封建皇权顿时失去了昔日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失去合法性的,还有在帝制时代建立起来的帝都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最能体现帝都北京城市空间秩序的是经过明清两朝建立起来的四重城墙。直到清末民初,北京仍保留着内外四重城墙的格局,由外而内分别是外城、内城、皇城与紫禁城,一城围合着一城,层层包裹。正如刘凤云分析的那样:“无论是以城墙为标志的城市体系还是以紫禁城的方形中轴为特点的皇宫都城,都在空间上诠释了政治体制与权力,如果说前者展示的是官僚等级制思想的话,那么后者所要表达的则是皇权的至尊。”[5]北京四重城墙的空间体系正是等级与权力的最好诠释。然而,随着封建政权的坍塌,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国体转变必然要求对空间体系做出调整,因此,北京城墙在新政权下不得不面临价值重估。在帝制时代,北京城墙所体现的皇权是通过空间区隔与人口控制来实现的,四重城墙所划分出来的空间严格控制着人口的区域流动,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占有着不同的活动空间,内、外城有着严格的门禁制度,皇城更是普通百姓不得而入的。民国既立,城墙非但不再具有拱卫皇权、空间区隔的作用,反而成为建设现代城市的空间瓶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破除城墙的空间区隔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无论是民国政府还是市民都急切地想要通过改变国都北京的空间秩序来体现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最先被拆改的是皇城。皇城处于紫禁城与内城之间,是北京四重城墙的第二重,拱卫着紫禁城的安全。皇城辟有四门,南为大清门,东为东长安门,西为西长安门,北为地安门。皇城周长3656.5丈,高一丈八尺,下宽六尺五寸,上宽五尺二寸。皇城将紫禁城及社稷坛、三海、景山等包围起来,形成一个皇室专有的封闭空间,一般市民不得随意进入,更不准车马穿行。民国初立,耸立于北京城中间的皇城成了发展城内交通的最大障碍,负责北京市政的内务部立即着手对皇城进行改造。由于皇城坐落于北京城的中间,因而北京城始终没有一条能横穿东西的街道,长安街也因为皇城东长安门、西长安门的阻断而分为东西两段。有鉴于此,内务部于1912年民国甫一成立,就“以大清门已改中华门,所有棋盘街原旧石栅栏及东西偏吉厅即一律拆去以利交通,其东西长安门外之三座门皇墙亦拟拆去,所有地基为建筑市场之用云”[6],将东长安门、西长安门拆除,打通了长安街,开通了一条贯穿东、西城的通道,开启了皇城改造的先声。同年,又在皇城西面开辟了灰厂门,打通了国务院至西长安街的道路。1914年,在天安门东面开辟南池子街门,在天安门西面开辟南长街街门,这样就打通了内城南北向的通道,地安门外的居民可不必绕行东西安门即可直达前门。[7]1916年,周作人在鲁迅的介绍下谋到了一份北大的工作,初到北京的周作人也证实,由于皇墙的阻隔而导致了“交通不便,许多地方都不能通行,须要绕一个大圈子,我到北京的时候看着南北池子这条马路,是正方开辟的”[8]。后来,内务部又制定了更密集的开辟豁口计划,“将皇城四面,计合十八中里有奇,仿照中华牌楼拆卸,起修花墙,每里开一方门”[9]。随后,在皇城东面开辟了花园口,北面开辟了北栅栏,又于1916年至1918年间先后开辟了北箭亭、枣林豁子、菖蒲河等豁口。[10]至此,由于皇城所造成的空间区隔基本清除,北京内城东西、南北实现了直线通行。在皇城上开辟豁口既方便了交通,同时又保留了皇城的主体结构,这种做法是民国初年改造城墙的主要方式,也为广大市民所接受,有人认为:“市政行政中,所最为许可者当以开辟皇城四隅便门为第一善政。”[11]显然,当时的民众是把发展交通方便市民出行看成第一要务,皇城所象征的皇权在他们看来已无关紧要。然而,皇城最终没有逃脱被拆毁的命运。1917年,段祺瑞挥军讨伐张勋复辟之乱,在皇城东安门南段发生战斗,战乱平定后,将这一带皇城拆除。[12]自此开启了拆卸皇城的先例。1921年6月,市政公所以“皇城之筑原为巩固禁城,现已无存留之必要,屡开豁口殊不雅观,且于交通仍感不便”为由,拟将皇城东面由御河桥至东安门一段,西面由灰厂至西安门一段拆除,拆除工程承包给协成建筑公司,拆城所得的城砖部分用来修筑南段大明濠,部分折价卖给商民。但这次拆城遭到了清皇室遗胄的非议,并向总统徐世昌提出抗议,于是徐世昌出面制止了拆城行为。1924年冬,内务部以皇城经过拆改后参差不齐,殊不雅观,呈请将原来的拆城计划继续执行。而当时的国务总理颜惠庆“谓此系数百年古物,亟宜保存,不可毁去,因以停顿”[13]。1925年1月,内务部将南河沿南头三道桥至北河沿北头宽街共长659丈皇城作价三万八千元卖给荣昶木厂拆除。同年3月,内务部将宽街迤西至西安门皇墙作价三万元卖给市政公所,市政公所将之拆除,城砖留作他用。1926年12月,内务部将三座桥迤南毗连堂子东面皇墙作价五千余元卖给德记木厂拆除。此外,地安门内东西雁翅楼暨景山附近一带皇城也于这一时期由内务部拆除。同年,市政公所因为修筑大明濠急需用砖,在无力筹款的情形下将西安门以北至西北拐角共374丈皇城拆除,所拆城砖用来修筑大明濠,又将地安门以东至宽街长271丈作价二万一千余元卖与合盛木厂拆除,将地安门以西至西不压桥长150丈作价一万二千余元卖与荣昶木厂。[14]至此,皇城的四面城墙除南面天安门一段及少量残壁外,其余三面皇城几乎拆除殆尽,北京四重城墙的格局已不复存在。早在皇城被拆之前,北洋政府已先后完成了正阳门改造工程,修建京师环城铁路,这两处工程都涉及城墙的改造问题。特别是正阳门改造工程,曾激起了官民的强烈反对,使工程一再延宕。相比之下,拆除皇城的行为似乎没有遭到强大的阻力。无论是初期开辟豁口以便利交通,还是后来大规模地拆除皇城利用城砖修建大明濠,除了清皇室提出非议外,并未遭到其他意见的质疑。在普通民众看来,皇墙在新时代并没有存在的价值,反而影响了他们的日常出行,经常沿皇墙出行的周作人就曾抱怨:“皇城北面的街路,当初有高墙站在那里,墙的北边是那马路,车子沿墙走着,样子是够阴沉沉的,特别是在下雪以后,那靠墙的一半马路老是冰冻着,得到天暖起来,这一半也总是湿淋淋的。”[15]拆毁皇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发展交通之外,北洋政府的财政贫乏也是拆毁城墙的原因之一。时局不稳导致多个政府部门出现财政赤字,据报载:“内务部为最穷之一部,年来所需笔墨纸张等项,由各南纸店赊垫,购买已积欠不下一万余元,各南纸店近以年关在即,所欠过巨无法再垫,群向该部庶务科索讨,并由静文斋、松古斋等九家联名具呈该部,请将东直门箭楼所拆卸之旧料,估价抵偿债务,闻该项旧料,可作价一万余元,恰可抵偿该项债务,惟不知该部能否准许耳。”[16]内务部不但缺乏正常的工作经费,甚至出现无法发放工资的局面,并导致出现内务部职员多次集体讨薪事件。市政公所的经费情况大体相似,公所创办的《市政通告》也曾因经费不足出现停刊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内务部与市政公所将皇城所拆之城砖用来修筑大明濠甚至直接卖给第三方也就可以理解了。然而,以上都不是皇城能顺利拆毁的根本原因。皇城之所以能在民国初年大规模的改造与拆毁而没有遭到强力阻拦,是因为皇城所象征的帝制皇权在民国失去了昔日的合法地位,皇城所围合成的封闭空间在追求共和、民主、平等的民国成为众矢之的。旧时代等级森严的皇权制度被新时期人人平等的“民权”理念所替代,北京作为昔日的帝王之城在进入民国后被定位为首善之区,其目标是要建设成能体现中国国家形象的现代化都市,在皇城上开辟豁口以利交通、拆毁皇城以开放空间恰好适应了这种需求,两者都是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北京,表明人们急于将封闭的皇城改造成人人可以自由通行的开放空间,迫切追求全新的都市形象、市政设施。总之,皇城在这一时期仅仅被当成皇权的象征,人们还没有注意到它的文化价值。实际上,皇城的拆除确实改变了内城的空间格局。皇城拆除之后,内城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东西城的通道得以打通,免去了市民绕皇城出行的麻烦,也为后来电车的开行扫清了障碍。更重要的是,原来由皇城所包裹的景山、北海等皇家禁苑,平民百姓也得以接近。皇城的拆除,加快了北京城市空间的开放脚步。据钱穆的回忆,当时他在北大教书,又到师大兼职,“余住马大人胡同,近东四牌楼,师大校址近西四牌楼,穿城而去,路甚遥远。余坐人力车,在车中闭目静坐,听一路不绝车声。又街上各店肆放留声机京戏唱片,此店机声渐远,彼店机声继起,乃同一戏,连续不断,甚足怡心”[17]。如果皇墙没有拆除,钱穆每次出行必定要绕墙而走,也就享受不到这种穿城而过的乐趣了。当皇城即将被全部拆除时,北洋政府制止了拆城行为。1927年,时任国务总理潘复以“京师内外城垣规模宏壮,为中外观瞻所系,属应由地方官厅切实保护,以存古迹”[18],使仅存的南面皇城得以保存,并成立了专门的办事处调查拆毁皇墙、变卖城砖事宜。北京城墙的文化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二和平门的开通与皇城的顺利拆除相比,市政公所在内城城墙上开辟和平门的计划却经历了反复的波折,前后拖延了十余年才最终完成。市政公所成立不久就提出了开辟和平门的计划。皇城的拆除拓宽了内城的面积,方便了内城的交通。然而,内城与外城之间的交通因为内城城墙的阻隔仍显不便,内城南面城墙上本有正阳、宣武、崇文三座城门,但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出行需求。尤其是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外城地区,有厂甸琉璃厂旧书市、古玩集市,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到此漫游,而此处并没有直达内城的通道,必须绕行宣武门或正阳门。另外,市政公所自成立之后就计划在厂甸以南地区仿照国外现代都市规划建设一个新商业区,以繁荣市面。为此,市政公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计划,“就是从琉璃厂中间,开一条南北道路,北从化石桥起,拆一个城洞,建一个铁桥,跨过护城河,由五城学堂后面濠沟边取道,穿琉璃窑,进沙土园,穿玉皇庙,再行查看地势,设法直达骡马市大街”[19]。这个计划有两个要点,一是新建一条穿越内外城的大街,后来命名为新华街,二是在内城城墙上新建一座城门,后来命名为和平门。市政公所十分重视这个计划的意义,认为“不但于交通上有莫大的利便,就是于商务上,于卫生上,都有很大的益处”[20]。内务部很快批准了市政公所的计划,并拟将开辟城墙门洞工程以四十万元的价格承包给德国公司。[21]然而,新门洞的开辟计划受到袁世凯称帝事件的影响,坊间谣传“新皇帝登极后,即应迁住皇宫内,故拟将正阳门大片改为模范街,而于化石桥地方即不另辟新门”[22]。由此可见,北京城墙的命运与国体性质密切关联。再加上当时正阳门改造工程与修建环城铁路也急需资金,袁世凯政府又因称帝一事耗费了大量经费,开辟新城门一事不得不暂时搁置,而先行修筑街道。1916年,袁世凯政府倒台,正阳门改造与环城铁路工程均已完成,市政公所又极力推动开辟新城门。然而,这次工程仍未能顺利动工,报载:“此事甚费周折,现正与管城人员磋商,二十六日恐尚不能开工云。”[23]与象征皇权的皇墙不同,内城城墙的规模体制要大得多,尽管在民国时代已失去了昔日的军事防御作用,但仍由北洋政府的京师步军统领衙门负责管辖,得不到步军统领衙门的准许,市政公所亦无权在内城城墙上开辟门洞。但市政公所发展交通的要求极为迫切,有媒体报道,市政督办曾设想在化石桥城墙处仿照国外城市高架桥办法,兴建一个“极大铁桥,由城墙上飞越,以达河沿南岸”[24],但终因耗费太大未能实行,最终仍决定在城墙上开辟门洞。这还不是拆城工程遇到的最大阻力。经费的缺少与部门的阻拦都可以设法协调解决,文化观念上的抵制才是阻拦拆城的最顽固障碍。北京四重城墙的结构不仅具有军事防御的现实意义、衬托皇权的象征意义,还凝聚着传统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在清朝灭亡后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继续在社会各阶层中发挥着作用。在内城上开辟城门,正是向这种古老的文化心理发出挑战。显然,市政公所没有预估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力量。1916年,有媒体报道称,开辟新门洞工程在市政公所的推动下开始动工,但很快又停止,原因是有某位政治人物向总统上书,认为开辟城门有损国运,关系重大,极力反对。这篇文章代表着当时反对拆城的普遍心理:北京九门制度,其象则本于河图洛书,其数则本于阴阳奇偶。正阳在离,崇文在巽,宣武在坤,一奇二偶,扶阳之象也;朝阳在震,东直在艮,阜城在兑,西直在乾,一奇一偶,抑阴之象也;德胜在壬,安定在癸,自为奇偶阴阳交媾之象也。九门之制至当,不易长治久安,实基于此。试以金之十三门,元之十一门,明清之九门,一比例之,其国祚之修短,人事之得失,稍读史者,皆能言之,无需赘论矣。自民国四年,即阴历乙卯五月初四戊寅日丁已时,正阳门经始拆改,阅数月面帝制之事起,阅二年而复辟之事又起,各省既无宁日,而京师又岌岌动摇。盖是门经拆改而后,其象为孤立无援,其数为四分五裂,而人事即因而应之。今又闻欲拆化石桥城墙,新开一门,直达香厂。区区之见,窃谓不可。夫门必有关阑,其气始聚,瓮城者,城门之关阑也。门外无阑,则气从八方而来,复从八方而出,此门既直达香厂,南北马路必取直线,如射肋之箭,穿腮之鱼,此其象之不吉者也。坤为釜为叶为柄为囊为阖户,今门在未方,未为坤之初,爻动则变;坤为震,自相克贼,是破其釜,散其众,倒其柄,解其囊,自坏其门户,此其数之不吉者也。当道者拟辟此门,无非为振兴市面,便利交通起见,然振兴便利之事,固有重且大于是者?且此门一辟,则京城或蒙重大影响。是欲为市民开百年之利,反令其不能得一日之安,得失之数,无烦再计。或谓象数之说,本我国迷信之言,西儒汤若望,则数百年前以学说游于我国也,其论北京建置,尝谓阴宜收敛,阳宜开广,棋盘街房屋闭塞宜禁,文德、武初两坊,相配宜修,足见天人合应之理,中西学说,并未殊途,而且正阳楼门,历年至今依然关闭,虽曰沿习,必有其故,前门一改,国家日以多事,其事甚著,其理甚微。固未改执途人而语之者,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某研究象数三十余年,管见所窥,杞忧所抱,以为化石桥一门,万不可辟,正阳一门,亟宜修复,用敢不避琐屑奉陈伏候鉴核。[25]帝都北京的规划,尤其是城墙、城门的设计确实受到了《易经》的影响,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精通《易经》,明、清两代对北京城的扩建也基本继承了元大都的设计理念。上面那位政治家对北京城墙的分析是基本符合文化历史的,而把城墙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兴衰相联系,则被诟以“风水”之论。一般以为,民国初年对于城墙的保护多出于维护“风水”免遭破坏,而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风水”一词被归入迷信一类。然而,这种“迷信”的传统风水观念在民国初年仍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统治者而言,将北京城的风水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之后,北京的城墙就不仅是阻隔空间的物质实体,在新的时代又变成了维护国家政权的空间图腾。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城墙因风水观念在民国初年所昭示的国家崇拜与其帝国时代所象征的皇权是同一性质的。但对于思想进步的人士而言,恰恰应该通过添建城门、破除风水迷信来体现共和政权的优越,对于在化石桥修建城门一事,有舆论认为,因迷信风水而停止拆城,“非当道之脑筋迷不解共和真谛耶?有市政责任之当道,宜断然打破此顽固迷信之思想,使名实均副,共和之真意焉可”[26]。在这些开明人士看来,城墙还代表了旧文化的落后,因而在内城上开辟城门体现了文明的进步。孙伏园曾在《京报副刊》上撰文赞赏朱启钤改造正阳门瓮城、在城墙上开辟门洞的创举,并认为“少开一道城门并不算得如何耻辱,因为迷信风水之说而少开一道城门才是全国人民尤其是北京市民的无可逃避的奇耻大辱”[27]。如此一来,关于城墙的存与废、城门的开辟与不开,就成了两种政治理念、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进一步言之,是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表征之间的冲突。如果把城墙当作传统文化的象征,那么城墙对于现代交通的顽强阻力恰好显示了传统文化在民初北京的深厚根基,尽管人们都渴望北京也能拥有像国外城市那样的现代化交通,但在城墙的阻隔下,对现代城市的急切期盼不得不在传统文化观念的限制下缓慢推进。在化石桥开辟城门一事就样被搁置下来了。直到南北新华街都完工之后,修建化石桥门洞工程也没有实质进展,就连陈独秀也感叹:“一条很好的新华街的马路,修到城根便止住了。”[28]这种特殊的现象被陈独秀称为北京的“十大特色”之一。在发展交通的现代市政建设面前,城墙显示出了强大的阻力。1923年,北京电车进入筹办阶段,电车公司计划在新华街铺设轨道,于是联合市政公所向内务部呈请将化石桥城门开通,[29]此后,又有市民向市政公所呈请,“略谓京师人烟稠密,且电车开行在迩,一般人力车夫必受大影响,为此谨请将南北新华街所隔城墙开辟一门,以利交通而维人力车夫生活。”[30]但是,开辟城门一事又遭反对,有人呼吁道:“我们学界及商民等,不赞拆城墙之事,他们简直拆不了,请大家快快反对,我们市民不出力维持,不能眼看着北京城要他们赃官糟完了。从古到今的城墙,现在要拆通,什么叫作便利交通,我们不懂得,在原先直皖战争时,皖军溃兵在各外城,均未进来,北京未受损失,要没有这道城墙,你们有钱的早就被他们瓜分了。”[31]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城墙客观上仍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作用,因而这些人以城墙在局势不稳的时代可以保护北京市民的安全为由反对拆改城墙。总体而言,北京内城城墙的文化象征意义、军事价值,成为其在时代更替、时局不稳的环境下的护身符。显然,传统的文化观念阻挡了城门的开辟,而在思想上的禁锢无法打破的情况下,必须有其他的力量来推动城门的开辟。1924年,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挥师北京讨伐张勋复辟,代表了一种维新的力量,当时即有市民表示希望冯玉祥能推动城门的开辟,“如果冯玉祥的班师真会对于小百姓有实益,那么除非把功亏一篑的‘和平门’赶紧开了。”[32]后来有市民直接向冯玉祥请愿,要求开辟城门,冯玉祥批示由当时的市政公所督办鹿钟麟办理此事,并调拨自己的军队执行拆墙任务。[33]由于有军事力量的介入,反对拆城的保守力量也就无能为力了。就这样,内城城墙上被开辟一个豁口,开辟化石桥门洞工程终于进入了实质修建阶段。直到1926年2月,市政公所制定了新辟城门的设计方案,“城洞拟开东西两洞,每洞宽二十七英尺,护城河上建筑平桥,以青石作基,上架铁筋混凝土板桥”[34]。工程的动工,使市政公所多年的规划付诸实施,将使“西城南城交通近捷,新市繁昌,庶足以慰市民之望,而完成十年之悬案也”[35]。不过,由于当时时局不稳,工程动工不久即遭停顿,直到当年的8月重新开工,年底全部完成,“未数日而毕,车途毕达,往来称便”[36]。新落成的城门,当局“定名为和平门,一般人皆以为南北新华街有似南北大局,今开通,则南北有和平统一希望,定名为和平门”[37]。这表明,民国初年对北京城市空间的改造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市政改造,还密切联系着国家与民族形象的建构。和平门于1927年元旦正式开通,市政公所为表重视,还在城门开通当天举行了隆重的典礼。[38]和平门开通之后,在内外城之间新增了一条通道,将南北新华街打通连贯起来,方便了内城去往厂甸、香厂等地的交通。市民称赞“市政公所独能于无可如何之中,拨出巨款且不顾种种迷信,断然进行,此我市民所极欣喜且感谢者也”[39]。就连经常去厂甸一带游逛的周作人,也认为“从厂甸往府右街,不须由宣武门去绕,的确是很便利了,这是一件快事”[40]。可见,除了文化保守者外,大多数人都是欢迎在城墙上开辟城门的。三北京城墙的命运与城市现代化进程除了对城墙的拆改,北京的城楼也遭到了拆除的命运,德胜门的城楼因残破无力修缮于1921年被拆除,宣武门、朝阳门的箭楼于1927年被拆除,不过拆除城楼并没有引起拆除城墙那样的震动,这也说明了城墙对于北京的特殊意义。从1913年内务部提出开辟和平门的设想,到1927年城门正式开通,期间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这在民国初年的北京市政建设中是不多见的。当正阳门瓮城改造、修建京师环城铁路、开放中央公园等工程都按照计划完成后,和平门工程却因为文化保守者的反对而未实施,可见传统文化观念在城市空间变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城市基本都建有城墙,除了军事防御作用之外,城墙还是政治权力、社会等级的象征。因此有学者指出,“在帝制时代的政治意象中,城墙更主要的乃是国家、官府威权的象征,是一种权力符号。雄壮的城楼、高大的城墙、宽阔的城濠,共同组成了一幅象征着王朝威权和力量的图画,发挥着震慑黔首、‘屑小’乃至叛乱者的作用,使乡民们匍匐在城墙脚下,更深切地领略到官府的威严和‘肃杀’”[41]。对外,城墙可以用来阻挡外敌入侵;对内,城墙可以区隔人口。归根结底,宽厚的城墙背后,还隐藏着看不见的政治权威与帝制时代的社会文化。帝都北京的四重城墙结构则是象征政治权威与帝制文化的极致。作为北京四重城墙的组成部分,皇城与内城由于其自身的象征意义、功能不同,在民国之后也面临着不同的命运。皇城与内城、外城相比规模较小,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起着阻隔交通的消极作用,同时皇城还是帝制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内务部与市政公所拆除皇城时,没有遇到诸如改造正阳门、修建和平门那样强大的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民国社会已不需要皇城所代表的皇权及其背后的文化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意外伤害赔偿合同规范8篇
- 2024印刷原材料采购及质量控制合同3篇
- 2024年度电子产品销售返利及售后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木屋建造合同范本
- 2024年度大理石石材加工与维修合同范本3篇
- 厦门房屋预约买卖合同(2025年)
- 2024年度企业项目贷款担保期限及资金使用监督合同3篇
- 2025亮化工程劳务合同范本
- 工程单项劳务合同2025年
- 2024商铺租赁合同范本(含租赁保证金条款)3篇
- 互联网金融(同济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同济大学
- 2023-2024学年高考英语真题复习-定语从句(附解析)
- 游遍亚运参赛国(地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综合布线实训实验报告
- 4-4环网柜倒闸操作票填写与执行
-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方案服务承诺及质量保证
- (2024年)医疗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中国人民保险人保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清版)DZT 0211-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
- 人身侵权案例课件
- 初中生无神论专题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