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路工程道路工程施工联系图设计说明_第1页
H7路工程道路工程施工联系图设计说明_第2页
H7路工程道路工程施工联系图设计说明_第3页
H7路工程道路工程施工联系图设计说明_第4页
H7路工程道路工程施工联系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分区H7路工程第第页共54页第四册W分区H7路工程第一分册道路工程施工联系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1.1项目区位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以下简称西永园区)成立于2005年8月,是国家发改委审核的国内规划面积最大的微电子产业园是重庆市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西永园区位于重庆主城西部,规划面积43.8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区26.9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区7.4平方公里,寨山坪生态区9.5平方公里。西永园区地理区位和环境优越,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毗邻重庆大学城和“渝新欧”铁路起点站团结村铁路口岸。西永综合保税区位于重庆市西永组团南部,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分A、B两区,位于寨山坪山体两侧,两区之间设立专用保税通道连接。作为国内目前开放层次最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西永综合保税区具有口岸作业、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贸易服务四大大功能,形成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售后服务,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口岸作业等九项职能。W分区位于综保区B区北侧,既是西永微电园的产业区,也是西永组团的重要产业区,所以应继续发挥其产业集聚优势,提升生产服务功能。本次设计H7路两侧以绿化、商业、工业、居住用地为主,主要作为片区内部道路交通使用,同时会兼顾对外交通的集散作用。道路西起于新森大道,设计起点桩号K0+015.865,然后向东延伸依次与Z1路、Z2路、Z3路、Z5路(二期)、Z6路相交形成平交口,止于H6路B段交叉口,设计终点桩号K1+895.127。其中道路K1+019.768~K1+087.948段工程量计入Z5路(二期),不在本次实施范围内,桥梁起点为K1+254,终点K0+304。道路实施全长为1811.082m,其中桥梁段长度为50m,路基段长度为1761.082m。1.2工程规模本次设计H7路大致呈东西走向。道路西起于新森大道,设计起点桩号K0+015.865,然后向东延伸依次与Z1路、Z2路、Z3路、Z5路(二期)、Z6路相交形成平交口,止于H6路B段交叉口,设计终点桩号K1+895.127。本次设计H7路分为两段,以H7路与Z5路为界:A段桩号K0+015.865~K1+056.499,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标准路幅宽度为23m或22m,设计车速为40km/h,双向四车道,道路设计全长为1040.634m;B段桩号K1+056.499-K1+895.127,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标准路幅宽度为14m,设计车速为30km/h,双向两车道,道路设计全长为838.628m。其中道路K1+019.768~K1+087.948段工程量计入Z5路(二期),不在本次实施范围内。桥梁起点为K1+254,终点K0+304。道路实施全长为1811.082m,其中桥梁段长度为50m,路基段长度为1761.082m。1.3工程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本施工图设计共分为八分册,第一分册《道路工程》、第二分册《桥梁工程》、第三分册《交通工程》、第四分册《管网工程》、第五分册《照明工程》、第六分册《交通工程》、第七分册《海绵城市专篇》、第八分册《高边坡支护方案设计》,本册为第一分册《道路工程》。2、设计依据及采用技术标准规范2.1设计依据⊙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合同⊙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重庆市西永组团W、V、U标准分区部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2018.11)(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Z5路(一期)施工图》(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1.02)⊙《西永微电园W分区Z2路方案送审稿》(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1.03)⊙《西永微电园W分区Z6路方案送审稿》(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1.03)⊙《西永微电园W分区H6路方案送审稿》(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1.03)⊙本项目周边1:500地形图

(重庆市勘测院2019.07)⊙《西永微电园W分区道路工程(Z3路、Z5路(二期)、H7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重庆六零七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21.07)⊙《重庆西永微电园W分区曲水沟整治工程方案设计》(广东珠荣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21.06)⊙本项目初步设计批复⊙本项目高边坡支护方案可行性评估报告⊙本项目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本项目高新区建设局审查意见⊙周边其他项目阶段性设计资料⊙《重庆高新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导则》(2020.11)⊙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其他有关规定2.2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和设计标准(一)国家规范《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2019年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二)建设部标准(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橡胶沥青路面技术标准》(CJJ/T273-2019)《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三)交通部标准(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四)地方规范标准《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城市道路橡胶沥青路面技术规程》(DBJ50-T-237-2016)2.3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项目各项设计指标严格执行国家现行规范和设计标准,不存在违反行业现行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情况。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3.1初设批复文件专项回复以及执行情况待补充。3.2初设专家意见及回复(一)初步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2.2.3现状水系”中补充百年一遇洪水位具体高程范围。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在“2.3.2现状水系”章节补充百年一遇洪水位具体高程范围。2.“5.6.2交叉口类型”由“西永W分区内部交通路网结构”Z1路为次干路,依据CJJ52-2010第3.1.3条,该交叉口应采用平A1类,但设计文件中未设置红绿灯。Z1路交叉口进口道未展宽应说明理由。回复:由于该交叉口范围H7路两侧地块已出让给南山汽车城,若按平A1类交叉口进行渠化展宽,人行道宽度将不足2米,不满足规范要求。且由于Z3路与Z1路交叉口为T型交叉口,经交通流量分析该交叉口进口道位置一个直行一个直带左(或直带右)亦可满足交通需求,故本次该交叉口未进行渠化展宽。3.“3.2.2.3交通方式划分预测”中出现2037年、2032年,请统一预测年限。回复:本项目预测基年为2022年,特征年为2027年和2032年,目标年为2037年。已修改表4-1中交通量设计年限。4.本项目采用统一路面结构形式,但“表4-1H7路主要技术指标表”中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年限确不同。同时本项目周边均为工业用地,路面结构是否进行针对性设计。回复:本项目支路段路面结构修改为橡胶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AR-SMA-13厚4cm+粘层油(0.3~0.6L/㎡)+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厚6c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6cm+透层油(0.7~1.5L/㎡)+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基层厚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基层厚20cm。5.次干路横断面红线宽22m,其绿化覆盖率不满足GB/T51328-2018第12.8.2要求。回复:根据建设单位意见,将本次道路与建筑后退红线内绿化进行统一打造。6.道路平面图中交叉口转弯半径有12m,考虑到周边用地多为工业用地,货车比例较多,车辆转弯半径12m偏小。回复:已进行相应调整,将路缘半径能增大位置均调整至15m。7.路面结构及缘石大样图(二)中人行道铺装结构与重庆市高新区道路交通设计导则(2020.11)不符。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按照《重庆市高新区道路交通设计导则》修改人行道铺装结构,详见图纸“C04-2D081路面结构及缘石大样图(二)”及“说明7.3章人行道铺装设计”。8.防撞护栏构造图中护栏采用SB级,建议按照GB50688-2011第7.2.4条选择护栏等级,同时按照图纸防撞护栏应达不到SB级要求,请复核图纸。回复:同意专家意见,为统一整个W分区防撞护栏样式,本次防撞护栏等级采用SB级,并修改防撞护栏图纸。(二)、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5.12建设时序分析”应重点描述本项目建设时序与北侧河道建设的关系,K1+760位置涵洞、临河道一侧支挡结构、明渠施工均会对河道产生较大影响,需明确实施顺序。回复:经与水系部门沟通,河道建设晚于本项目建设。2.次干路两侧工业用地,人行道宽3.5m;支路两侧为居住用地,人行道宽3m。从功能上不协调,建议将支路0.5m路缘带压缩为0.25m,同时增加0.25m人行道宽度。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将支路段0.5m路缘带压缩为0.25m,增加0.25m人行道宽度。3. 考虑台后路基与桥台衔接段,减少不均匀沉降。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桥头路基处理设计图。4.K1+254.000、K1+304.000桥梁桥台位置是否阻碍河道堤顶步行需求?堤顶与道路在高程上是何种关系?回复:经与水系部门沟通,河道堤顶道路后期不修建,本次桥梁桥台的位置不会阻碍河道堤顶步行需求。(三)施工图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无。3.3高新区建设局意见及回复1.周边地块未开发完成,建议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加强后期与周边地块开发单位的衔接工作,将临时排水管保留为远期过街通道,避免后期对新建道路进行二次开挖。回复:本次设计布置有综合管网过街预留管,平面布置详见排水平面图。2.H7路前后两段人行道透水砖不一致,H7路与Z3路人行道透水砖样式也不一致,片区样式应统一。回复:已按照导则进行修改,全部统一为仿花岗岩生态砖(30×30×6cm)。3.海绵城市设计中,补充公共海绵设施的位置及道路地表径流接入公共海绵的流向及位置。回复:排水分区一需要通过下游道路雨水管网转输进入城市公共海绵设施中,应结合曲水沟改造同步打造,排水分区三分解指标公共海绵设施结合南山集团人工湖打造。地表径流流向详见《H7路海绵设施总平面图》。4.路面上面层建议采用改性SMA-13C。回复:经与业主沟通,W分区整体采用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5.警示柱采用导则推荐样式设置。回复:已按照导则推荐样式进行修改,采用不锈钢警示柱,设置间距1.5米。详见二次过街设施大样图。6.市政消火栓采用地上式,补充平面设计图。回复:同意审查意见,消火栓采用地上式消火栓,并增加《消防给水总平面图》。7.继续深化多杆合一,尽量减少单柱式杆件。回复:经复核,除LED全彩可变信息显示屏暂时无法合杆外,其余与路灯同侧的标志在不影响视角的情况下均多杆合一。8.根据已发布的高新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导则,采用装配式检查井。回复:同意审查意见,本次设计接入管管径<1000mm且埋深≤6m的检查井,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检查井,其余采用C30现浇检查井。9.水泥隔离墩建议调整为花箱隔离。回复:根据审查意见双向四车道及以上道路对向车道采用花箱隔离,作为断头路封闭的隔离措施,采用水泥隔离墩。3.4高边坡审查报告意见及回复1.完善方案设计图说。回复:同意审查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说明等内容。2.复核边坡岩土参数及稳定性。回复:同意审查意见,经计算复核,按地勘资料所提供岩土参数进行计算,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要求,边坡处于稳定状态。3.进一步完善压实填土设计。回复:同意审查意见。路基填土压实等要求等同道路路基填料要求。4.进一步完善坡顶坡脚安全防护措施及截排水方案。回复:同意审查意见,已考虑坡顶坡脚的防护措施及截排水沟等内容。5.加强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变形监测。回复:同意审查意见,已强调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等要求。6.完善施工要求;进一步强调“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的要求。回复:统一审查意见。已强调“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要求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等内容,及时反馈并合理调整设计。建设条件4.1场地现状西永微电园W分区位于西永组团中南部,夹于西永综合保税港A、B区之间,紧靠B区,东靠寨山坪山体,西北与重庆大学城毗邻,区域现状道路系统较完善。大学城中路、大学城东路、新森大道(W分区内未贯通)、大学城北路、学城大道、大学城南路、西永大道等城市干道已建成通车,大学城南二路已实施至大学城东路路口(坪山大道起点),坪山大道(综保港A、B区间段)正在施工中。其余现状道路为低等级现状村道分布在W分区内,可部分改造后作为施工便道使用。4.2气象水文4.2.1气象勘察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43℃(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75年12月15日)。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7℃。最冷月(一月)平均最低气温(℃):5.7℃;最大平均日温差:11.9℃,出现日期:1953年7月。最热月(八月)平均气温(℃):28.1℃。湿度:年蒸发量(毫米):1079.2毫米;最大年蒸发量(毫米):1347.3毫米,出现年份:1959年。平均相对湿度(%):79%;每年平均绝对湿度(hpa):17.7hpa。降水量: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3.3mm,其中1998年降雨量最大,为1679.8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其中5月降水最为丰富,平均降水177.2mm。降水不足25mm的少水月为12、1、2月,以1月降水最少,平均18.8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1.3d。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风:年平均风速(米/秒):1.39米/秒。年最大风速(米/速):26.7米/秒,风向:西北;出现日期1981月10日。场区近邻无污染源。4.2.2水文勘察范围内道路地表水系为二级支流石家河(现为曲水沟)。4.3地形地貌建筑场地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交通条件较方便。道路区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Z3道路整体地形东高西低,呈南北展布。H7道路路线区整体地形北高南低,道路呈南东向展布。其地貌形态及特征受地质构造和岩性制约,部份地段砂、泥岩出露形成陡坎。路线区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多为浅丘地形,场地地形坡角变化较大,沟湾处0~10°。地面坡角多在5~30°之间,局部为50~65°,沟槽地带农田密布,呈台阶状分布。4.4工程地质条件4.4.1地层岩性据工程地质调查和钻探揭示,拟建场地出露的地层由上而下依次可分为第四系全新统的素填土、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的泥岩和砂岩组成。现将各岩土层工程特征自上而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4.4.1.1第四系土层(Q4)素填土(Q4ml):棕红色~棕褐色。由泥岩和少量砂岩块石、碎石、水泥块、粘性土组成。硬质物粒径为20~150cm,含量为20~60%。分布不均。棕树湾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工程范围回填时间约8年,稍密,稍湿;Z3路、Z5路二期、H7路道路绝大部分范围回填时间约1年,结构松散,稍湿,局部回填时间约1个月或10年。属机械抛填形成。钻探揭露厚度为0.11m(ZY332)~9.79m(ZY38).该层主要分布于Z5道路(二期)K0+240~K0+465、H7道路K0+18~K0+40、K0+170~K1+290、K1+305~K1+520、K1+570~K1+750、K1+800~终点,Z3道路K0+350~K0+475、K0+550~K0+625、K0+715~K0+760、K1+380~K1+725、K1+825~终点;淤泥(Q4h):褐黑色,含有机质,具臭味,流塑状,钻探揭露厚度为0.52m(ZY64)~0.85m(ZY62),该层分布于农田表层及鱼塘中;淤泥质粉质粘土(Q4el+h):褐黑色~棕褐色。成份较均匀,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呈软塑状,厚度较大时,上部呈软塑状,下部呈软塑状~可塑状。分布于曲水沟、水塘、农田及沟槽地势低洼处。钻探揭露厚度为0.56m(ZY66)~6.50m(ZY149),该层主要分布于Z5道路K0+460~终点、H7道路起点~K1+450段,Z3道路K0+550~K0+850,K0+930~终点。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一般为1.3~1.8m,临近曲水沟及水塘范围附近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一般为2~3m;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较大范围主要分布于H7道路K1+100~K1+400段范围,H7道路K1+100~K1+400段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为2.5~6.5m;粉质粘土(Q4el+dl):棕褐色~棕红色。成份均匀,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塑状。钻探揭露厚度为0.10m(ZY75)~9.23m(ZY205)。该层分布于Z5道路(二期)K0+40~K0+200、H7道路K0+40~K0+70、K1+520~K1+800、Z3道路K0+4475~K0+550、K0+625~K0+700、K1+725~K1+825。~~~~~~~~~~~~~~~~~~~~~角度不整合接触~~~~~~~~~~~~~~~~~~~~4.4.1.2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泥岩(J3sn-Ms):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层~巨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体质软,岩芯呈土~碎块状,钻探揭露厚度为0.86m(ZY7)~5.10m(ZY45);中风化岩体岩芯呈柱状,较完整。钻探揭露厚度为0.73m(ZY297)~29.47m(ZY5);该层分布范围广。砂岩(J3snSs):褐黄色~浅灰绿色。由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中粒结构,薄层~巨厚层状构造。泥质~钙质胶结。强风化岩体质软,岩芯呈砂土~碎块状,钻探揭露厚度为1.11m(ZY238)~9.41m(ZY365);中风化岩岩芯呈柱状,较完整。钻探揭露厚度为0.84m(ZY247)~17.14m(ZY289)。该层分布范围较广。粉砂岩(J3sn-St):灰褐色~灰绿色,由长石、云母及少量石英、暗色矿物组成,粉砂结构,薄层~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强风化岩体质极软,岩芯呈砂土状,手捏即散。钻探揭露厚度为5.02m(ZY368)~7.91m(ZY370);中等风化岩体岩芯多呈柱状,较完整。易风化,风化后强度极低,手捏即散,呈砂土状。钻探揭露厚度为3.06m(ZY369)。该层分布于棕树湾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工程范围。4.4.1.3岩石风化程度及基岩面起伏特征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规范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将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多呈块状、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中等风化带:岩芯多呈柱状,少数呈碎块状,岩体较完整。勘察区基岩面起伏随地形起伏基本一致,基岩界面一般在3~20°之间。4.4.2地质构造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区内未发现断层及次级褶皱,地质构造较为简单。岩层呈单斜状产出:H7路岩层优势产状倾向为110°,倾角5°。层面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路线区岩体中见两组裂隙:第Ⅰ组裂隙:倾向为275°,倾角为75°,裂隙间距0.5~8.0m,裂隙面张开宽度0~8mm,未充填,裂面较粗糙,压扭性裂隙,不充水,贯通性长度30~100m,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第Ⅱ组裂隙,其倾向为30°,倾角为75°,裂隙间距1.0~15.0m,裂隙面张开宽度0~6mm,未充填,裂面较粗糙,压扭性裂隙,不充水,贯通性长度20~80m,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4.4.3水文地质条件4.4.3.1地表水勘察范围内道路地表水系为二级支流石家河(现为曲水沟)。H7道路在K0+370~K0+440、K0+860~K0+920段与石家河(现为曲水沟)相遇,K0+370~K0+440勘察期洪水位为281.58~281.68m,最高洪水位为284.08~284.23m。K0+860~K0+920勘察期洪水位为285.95~286.02m,最高洪水位为288.45~288.52m。石家河设计为改道并作掩埋处理,该段石家河处理后对道路无影响。4.4.3.2地下水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动力特征,结合含水介质的组合状况,将地下水类型主要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类裂隙水两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水流径流方式为大气降雨后向洼地地带汇聚储存,水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大。主要赋存于低洼的槽沟内的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层中。该层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地表水体渗漏、基岩裂隙水等补给,以蒸发、侧向迳流等方式排泄。本次勘察,全部钻孔按要求用水位观测仪进行了孔内水位的观测工作,在溪沟及地势低洼处土层中存在孔隙水在溪沟范围附近、低洼区域的孔内见有地下水位恢复,但恢复较缓慢。填土层较厚地段存在上层滞水,雨季在土层较厚地段存在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旱季和雨后数日水量减少。结合区内地貌、岩性、岩层产状、地质构造分析,区内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较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地岩土层渗透系数:填土取3.0m/d(经验值),泥岩取0.02m/d(经验值),砂岩取0.3m/d(经验值)。在填土层较厚地段、溪沟范围附近、地势低洼处作好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疏排水工作,并备好必要的排水设备。4.4.4水土腐蚀性评价通过在勘察期间的调查,场地中及场地周边无污染性土,无污染性水源,在拟建场地曲水沟内取1组地表水进行室内水质分析,其成果如下:表4-1地表水水质简分析成果取样地点PH值游离CO2侵蚀CO2HCO3Cl-SO42-Ca2+Mg2+mg/Lmg/Lmg/Lmg/Lmg/Lmg/Lmg/L曲水沟地表水6.982.360.00348.898.32172.55148.4213.22根据环境地质条件判定,环境类型属Ⅱ类。地下水及地基土对基础混凝土微腐蚀性。地下水、地基土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微腐蚀性,对钢结构的腐蚀性为微腐蚀性。4.4.5不良地质作用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表明:本建筑场地在勘察期间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无防空洞、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4.4.6地震效应和地震稳定性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拟建道路沿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平场后场内岩土由未来填土、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及强风化岩石、中等风化岩石组成;本次勘察在2个钻孔中作剪切波速测量。剪切波速成果统计见下表。表4-2岩土体剪切波测试成果统计表孔号深度/m剪切波速(m/s)等效剪切波速(m/s)岩土名称土的类型ZY1580~6.5131136.9素填土软弱土6.5~11.5145淤泥质粉质粘土软弱土11.5~14.5505强风化泥岩软质岩石14.5~22.0>800中风化泥岩岩石ZY3400~8.5128145.3素填土软弱土8.5~12.5192粉质粘土中软土12.5~15.5511强风化泥岩软质岩石15.5~24.0>800中风化泥岩岩石素填土剪切波速值为128~131m/s,平均值129m/s,为软弱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值为145m/s,为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值为192m/s,为中软土;强风化基岩剪切波速范围值为505~511m/s,平均值508m/s,属软质岩石;中风化基岩属岩石,剪切波速大于800m/s。当对素填土压实处理后可实测剪切波速再复核4.2.1-1的评价。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4.1.3条规定,按道路设计高程开挖或回填后,对拟建道路和棕树湾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工程分段地震效应评价详见下表。表4-3拟建道路地震效应评价表道路名称里程(m)最大覆盖层厚度(m)土层种类等效剪切波速(m/s)地段类别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值(s)H7道路K0+015.865~K0+0600.98(ZY71)素填土129一般地段Ⅰ0.25K0+060~K0+1353.45(ZY72)粉质粘土192一般地段Ⅱ0.35K0+135~K1+08813.24(ZY120)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135一般地段Ⅱ0.35K1+088~K1+25415.95(ZY149)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138不利地段Ⅲ0.45K1+254~K1+3045.78(ZY164)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138一般地段Ⅱ0.35K0+304~K1+5009.81(ZY181)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135一般地段Ⅱ0.35K1+500~K1+5803.46(ZY188)粉质粘土192一般地段Ⅱ0.35K1+580~K1+6854.15(ZY204)粉质粘土192一般地段Ⅱ0.35K1+685~K1+8109.21(ZY205)粉质粘土192一般地段Ⅱ0.35K1+810~K1+8954.77(ZY214)素填土、粉质粘土145一般地段Ⅱ0.35备注:H7道路K1+088~K1+254地段类别为不利地段,考虑因素为该地段为软弱土,厚度较大。据钻探揭示拟建场地存在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和粉质粘土,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不存在砂土液化,滑坡、崩塌等问题;边坡为岩质边坡或土质边坡,土质边坡主要由填土组成,岩质边坡主要由泥岩和少量砂岩组成,当未支挡时在地震作用下边坡不稳定易滑塌或滑动,建议及时支挡;在填土较厚地段当未压实处理时,在地震作用下填土易产生震陷变形,建议对填土进行压实处理。4.4.7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强风化基岩完整性指数0.32~0.33,中等风化基岩完整性指数范围值为0.62~0.63,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1.6-1判定:场内强风化岩体完整性属破碎;中等风化岩体完整性属较完整;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1.1、表3.1.7判定:强风化岩体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V级;其中:H7路道路中风化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5.39MPa,属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Ⅳ级,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0.28MPa,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Ⅳ级。4.4.8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表4-4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表指标名称天然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孔隙比液性指数k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天然抗剪强度粘聚力kPa天然内摩擦角(°)饱和抗剪强度粘聚力kPa饱和内摩擦角(°)压缩模量Es1-2MPa压缩系数av1-2MPa-1基底摩擦系数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MN/m4)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现状填土19.50*20*///528225*/////淤泥质粉质粘土18.8019.10.890.805016.3510.5911.907.563.100.60/5*20*粉质粘土19.519.90.740.3516022.2813.4715.859.484.720.360.25*20*50*注:临时开挖坡率值:坡高小于5m,填土按1:1.50(高宽比),淤泥质粉质粘土按1:1.50(高宽比),粉质粘土按1:1.25(高宽比);坡高大于5m且小于10m,填土按1:1.75(高宽比),粉质粘土按1:1.50(高宽比)。表4-5潜在滑动面抗剪强度参数取值界面抗剪强度取值天然状态饱和状态C(KPa)Ф(º)C(KPa)Ф(º)填土填土内部528225岩土界面1911159粉质粘土岩土界面2212179粉质粘土内部22.2813.4715.859.48淤泥质粉质粘土岩土界面12785淤泥质粉质粘土内部16.3510.5911.907.56表4-6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取值推荐表道路名称岩石名称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岩体基底摩擦系数水平抗力系数抗剪强度抗拉强度C(Mpa)φMPaMN/m3全线道路强风化泥岩350*0.1025°0.030.3030全线道路强风化砂岩400*0.1025°0.030.3535H7路中风化泥岩5.393.3812260.36131°38’0.0900.4560中风化砂岩20.2814.5852921.59935°08’0.4140.55300备注:(1)、结构面抗剪强度:岩层层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18°(经验值);岩层层面粘聚力标准值:C=50Kpa(经验值);Ⅰ组裂隙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18°(经验值);Ⅰ组裂隙面粘聚力标准值:C=50Kpa(经验值);Ⅱ组裂隙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18°(经验值);Ⅱ组裂隙面粘聚力标准值:C=50Kpa(经验值);(2)基坑临时开挖坡率值:强风化基岩按1:0.75(高宽比),中等风化基岩按1:0.30(高宽比);(3)边坡岩体重度取25.0KN/m3;H7路中等风化泥岩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取360Kpa;中等风化砂岩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900KPa。(4)嵌岩桩基础的单桩轴向受压承载力特征值Ra可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第6.3.7条计算:公式:Ra=c1Apfrk+uc2ihifrki+ζsuliqik公式中,[Ra]—--单桩轴向受压承载力特征值;C1根据岩石强度、岩石破碎程度等因素而确定的端阻发挥系数,按表6.3.7-1采用;Ap桩端截面面积(m2),对于扩底桩,取扩底截面面积;frk桩端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对于中等风化泥岩和粉砂岩取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c2i根据岩石强度、岩石破碎程度等因素而定的第i层岩层的侧阻发挥系数,按表6.3.7-1采用;u各土层或各层部分的桩身周长(m);hi桩嵌入各岩层部分的厚度(m),不包括强风化层和全风化层;m岩层的层数,不包括强风化层和全风化层;ζs覆盖层土的侧阻力发挥系数,根据桩端frk确定,按表6.3.7-2采用;li各土层的厚度(m);qik桩侧第i层土的侧阻力标准值(kPa),当无实验条件时,对于钻(挖)孔桩按本规表6.3.3-1选用,4.4.9场地稳定性评价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层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工程特征等;在勘察范围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见防空洞、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勘察范围内场地现状稳定,适宜修建道路工程。4.4.10相邻建筑物特征拟建场地相邻有已建道路,建物施工对此有一定影响,施工对此有一定影响,做好对临近现建筑物的保护措施,避免因施工不当造成环境影响。建议施工现场要建好围挡,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安全及周边环境整洁。4.4.11特殊性岩土评价根据勘察,场地的特殊性岩土为填土、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填土:填土为就近开挖回填,随意性填积,排列杂乱,分布不均匀,结构多呈松散状,钻探施工时易产生缩径、塌孔等,具有湿陷性、不均匀沉降等特性,不能直接选作路基持力层,地面填土应进行压实处理,压实系数满足规范要求。淤泥:多分布于水塘或沟槽地势低洼处,呈流塑状,建议回填前对淤泥进行清除处理。避免地面产生开裂变形。淤泥质粉质粘土:分布于曲水沟、水塘、农田及沟槽地势低洼处。软塑状,厚度较大时,上部呈软塑状,下部呈软塑状~可塑状。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力学性质差,遇水表层容易形成淤泥。路基段回填前对厚度较小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进行清除或换填处理,对厚度较大的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可采用抛石挤压处理,避免路面产生开裂变形;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一般为1.3~1.8m,临近曲水沟及水塘范围附近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一般为2~3m;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较大范围主要分布于H7道路K1+100~K1+400段范围,H7道路K1+100~K1+400段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为2.5~6.5m;强风化基岩: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芯成块状,岩质软。4.4.12分段工程地质评价(1)K0+015.865~K0+060路堑段(代表剖面23-23’)该段长度约44.135m。地层由上覆填土、粉质粘土和下伏泥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5~2.2m。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和右侧形成高0.2~7.0m主要由强风化基岩和少量淤粉质粘土和风等化基岩组成的挖方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属二级。由于岩土界面较平缓,坡角为0~10°,土层不会产生沿岩土界面整体滑移失稳。建议对填土、粉质粘土采用1:1.75,强风化基岩按采用1:1.00,中风化基岩按采用1:0.75坡率放坡,放坡后作护面处理。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基岩已出露,基岩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2)K0+060~K0+135路堑段(代表剖面24-24’~25-25’)该段长度约75m。地层由上覆粉质粘土和下伏泥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1~1.5m。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和右侧侧形成高0.2~1.2m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的挖方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属三级。由于岩土界面较平缓,坡角为0~8°,土层不会产生沿岩土界面整体滑移失稳。建议对粉质粘土采用1:1.75,放坡后作护面处理。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主要出露粉质粘土,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3)K0+135~K1+088路堤段(代表剖面26-26’~44-44’)该段长度约953m。地层由上覆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和下伏基岩组成,下覆基岩为泥岩和砂岩。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0~7.0m。当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和右侧形成高0.2~9.5m的填方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属二级。由于地形坡度较平缓,坡角为0~10°,土层不会产生沿现有地面滑移失稳,填土易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移破坏,建议对填土边坡采用1:1.75坡率放坡。放坡后作护面处理。采用经压实并经质量检查合格后的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该范围拟建有1#~4#挡墙。对于填方填土厚度较大的挡墙,建议采用桩板墙支档,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对厚度较小的挡墙,可采用重力式挡墙,采用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对厚度较小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采用清除或换填处理,厚度较大的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采用抛石挤压处理,避免路面产生开裂变形;H7道路在K0+370~K0+440、K0+860~K0+920段与石家河(现为曲水沟)相遇,。石家河设计为改道并作掩埋处理,该段石家河改道处理后对道路无影响。(4)K1+088~K1+254路堤段(代表剖面45-45’~48-48’)该段长度约166m。地层由上覆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和下伏基岩组成,下覆基岩主要由泥岩和少量砂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5.5~8.0m。当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和右侧形成高0.2~9.0m的填方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属二级。由于该段地形坡度较陡,由于部分地段边坡岩土界面坡度较大,为了检算边坡的稳定性,现选择代表性剖面45-45’剖面按《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折线型滑动采用传递系数法隐式解,边坡稳定性计算公式如下:(1)(2)(3)(4)(5)式中EQEQEQ―边坡稳定性系数;―传递系数。Pn—第n条块单位宽度剩余下滑力(kN/m);Pi、Pi-1—分别为第条块、第-1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当Pi-1<0时,取Pi-1=0;—第计算条块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下滑力(kN/m);—第计算条块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抗滑力(kN/m);-1―第-1计算条块对第i计算条块的传递系数;—第计算条块滑面粘聚力(kPa);—第计算条块滑面内摩擦角(°);Li—第计算条块滑面长度(m);—第计算条块滑面倾角(°),滑面倾向与滑动方向相同时取正值,滑面倾向与滑动方向相反时取负值;G—第计算条块岩土体自重(kN/m);Gbi——第计算条块附加竖向荷载(kN/m);方向指向下方时取正值,指向上方时取负值;外力方向倾斜时取其竖向分力;Qi——第计算条块水平荷载(含条块两侧界面水压力合力)(kN/m);方向指向坡外时取正值,指向坡内时取负值;外力方向倾斜时取其水平分力;—计算条块号,从后方起编(前后相对位置以滑动方向为参照);n—条块数量。b.计算工况工况:自重+暴雨。c.计算参数的选取:填土界面饱和状态下内摩擦角填土界面饱和状态下粘聚力;根据代表性45-45’剖面计算成果(现有地面滑移)为0.955,剖面计算成果小于安全系数1.30,表明填土易沿现有地面滑移失稳。左侧设计采用4#挡墙支挡,建议采用桩板墙支档,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对厚度较小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采用清除或换填处理,厚度较大的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采用抛石挤压处理,避免路面产生开裂变形;(5)桥址区工程地质评价(K1+254~K1+304(代表剖面49-49’~52-52’)桥梁长度约50m。桥台采用桩柱式桥台,通过地表调查,整体稳定。桥址区工程地质评价如下:0#桥台地层由上覆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和下伏泥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3.0~6.5m。地形坡度一般为5~15°。通过地表调查,现状整体稳定。桥台为桩柱式桥台。建议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建议基础底面高程274m。1#桥台地层由上覆淤泥质粉质粘土和下伏泥岩组成。下覆基岩为泥岩和砂岩。地表覆盖层厚度为4.5~6.5m。地形坡度一般为5~16°。通过地表调查,现状整体稳定。桥台为桩柱式桥台。建议以中风化基岩做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建议基础底面高程272m。(6)K1+304~K1+500路堤段(代表剖面53-53’~56-56’)该段长度约196m。地层由上覆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和下伏泥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3.0~12.0m。当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和右侧形成高0.2~5.0m的填方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属二级。由于地形坡度较平缓,坡角为0~10°,土层不会产生沿现有地面滑移失稳,填土易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移破坏,建议对填土边坡采用1:1.75坡率放坡。放坡后作护面处理。采用经压实并经质量检查合格后的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该范围拟建有7#挡墙。建议采用桩板墙支档,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对厚度较小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采用清除或换填处理,厚度较大的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采用抛石挤压处理,避免路面产生开裂变形;(7)K1+500~K1+580路堑段(代表剖面57-57’~58-58’)该段长约80米。地层由上覆粉质粘土和下伏基岩组成,下覆基岩为泥岩。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5~3.5m。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形成高0.2~7.0m主要由泥岩和少量土层组成的挖方岩质边坡,坡向南;边坡安全等级属二级。由于岩土界面较平缓,坡角为0~10°,土层不会产生沿岩土界面整体滑移失稳。根据岩体边坡的坡向、岩层产状及岩体内裂隙作极射赤平投影图:根据赤平面投影图分析可知:边坡坡向与岩层倾向正交,为切向坡。Ⅰ组裂隙倾向与边坡坡向正交;Ⅱ组裂隙倾向边坡坡向相反;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小;边坡的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划分:强风化段岩体类型为Ⅳ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2°;中风化段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0°;中等风化岩体破裂角取60°。该段设计为挡墙,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建议采用基岩为基础持力层。整平后将在右侧形成高0.2~8.0m主要由泥岩和少量土层组成的挖方岩质边坡,坡向北;根据岩体边坡的坡向、岩层产状及岩体内裂隙作极射赤平投影图:根据赤平面投影图分析可知:边坡坡向与岩层倾向正交,为切向坡;Ⅰ组裂隙倾向与边坡坡向大角度相交;Ⅱ组裂隙倾向与边坡坡向夹角为24°,为外倾结构面,直立切坡可能沿Ⅱ组裂隙滑动破坏。现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公式选择代表性58-58’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平面滑动公式:式中:γ岩体重度(KN/m3)θ外倾结构面倾角(°)取75°;c,φ结构面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取C=50kPa、Φ=18°;A结构面面积(m2)V岩体体积(m3);计算示意图如下:表4-7稳定性计算成果表如下:重度ρ(kN/m3)重量ω(kN/m3)滑移面长度l(m)边坡高度H(m)结构面倾角度(°)结构面内聚力C(kPa)结构面内摩擦角φ(°)稳定系数Fs安全系数25.02149.2887550181.181.30根据上述计算成果可知,直立切坡后边坡稳定系数为1.18,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表4.3.4确定:强风化段岩体类型为Ⅳ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2°;中风化段岩体类型为Ⅳ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中等风化岩体破裂角取60°。建议采用放坡+喷锚支护处理。粉质粘土采用1:1.75,强风化基岩按采用1:1.00,中风化基岩按采用1:0.75坡率放坡。(8)K1+580~K1+685路堑段(代表剖面59-59’~61-61’)该段长约105米。地层由上覆填土、粉质粘土和下伏基岩组成,下覆基岩为泥岩。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5~4.5m。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形成高0.2~5.0m由粉质粘土和强风化泥岩组成的挖方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属二级。由于岩土界面较平缓,坡角为0~10°,土层不会产生沿岩土界面整体滑移失稳。在右侧左侧形成高0.2~12m主要由泥岩和少量组成的挖方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属二级。由于岩土界面较平缓,坡角为0~9°,土层不会产生沿岩土界面整体滑移失稳。根据岩体边坡的坡向、岩层产状及岩体内裂隙作极射赤平投影图:根据赤平面投影图分析可知:边坡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为反向坡。Ⅰ组裂隙倾向与边坡坡向斜交;Ⅱ组裂隙倾向边坡坡向正交;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小;边坡的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划分:强风化段岩体类型为Ⅳ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2°;中风化段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60°;中等风化岩体破裂角取61°。该段设计为挡墙,建议边坡高度较小地段采用重力式挡墙,采用基岩为基础持力层。边坡高度较大地段采用锚杆挡墙。(9)K1+685~K1+810半挖半填段(代表剖面62-62’~64-64’)该段长约125米。地层由上覆填土、粉质粘土和下伏泥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0~9.0m。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形成高0.2~2.0m的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属三级。由于岩土界面较平缓,坡角为0~9°,土层不会产生沿岩土界面整体滑移失稳。在右侧形成高0.2~2.0m的挖方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属三级。由于岩土界面较平缓,坡角为0~9°,岩土界面埋深较大,土层不会产生沿岩土界面整体滑移失稳。土层易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移破坏,建议对填土边坡坡采用1:1.75坡率放坡,粉质粘土采用1:1.75,采用经压实并经质量检查合格后的压实填土或粉质粘土为路基持力层。(10)K1+810~K1+895路堑段(代表剖面65-65’~66-66’)该段长约85米。地层由上覆填土、粉质粘土和下伏泥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4.0~8.5m。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形成高0.2~2.0m的挖方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属三级。由于岩土界面较平缓,坡角为0~9°,土层不会产生沿岩土界面整体滑移失稳。在右侧形成高0.2~7.0m的挖方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属二级。由于岩土界面较平缓,坡角为0~10°,岩土界面埋深较大,土层不会产生沿岩土界面整体滑移失稳。土层易产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移破坏,建议对填土采用1:1.75坡率放坡,粉质粘土采用1:1.75,采用经压实并经质量检查合格后的压实填土或粉质粘土为路基持力层。4.4.13结论与建议1.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层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工程特征等;在勘察范围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见防空洞、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勘察范围内场地现状稳定,适宜修建道路工程。道路两侧形成的挖填方边坡应采取有效支挡措施;2.路基回填前清除水塘或沟槽地势低洼处流塑状淤泥、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及地表植物根系后可直接回填。对基底坡度(横坡和纵坡)陡于1:5的地段应挖有2~4%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0m,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强度及粒径大小应满足规范要求;回填时应分层辗压夯实,其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3.淤泥质粉质粘土:分布于曲水沟、水塘、农田及沟槽地势低洼处。软塑状,厚度较大时,上部呈软塑状,下部呈软塑状~可塑状。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力学性质差,遇水表层容易形成淤泥。路基段回填前对厚度较小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进行清除或换填处理,对厚度较大的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可采用抛石挤压处理,避免路面产生开裂变形。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一般为1.3~1.8m,临近曲水沟及水塘范围附近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一般为2~3m;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较大范围主要分布于H7道路K1+100~K1+400段范围,H7道路K1+100~K1+400段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为2.5~6.5m;4.当选用压实处理后填土作路基持力层时,注意不均匀沉降问题,需对压实处理后填土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其承载力、压实系数等质量指标符合要求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5.在填土层较厚地段范围附近、地势低洼处作好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疏排水工作,备好必要的排水设备。完善地表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排入而影响基础施工。6.道路两侧形成的挖填方高边坡应按市建委【2011】166号文规定,边坡设计方案应进行评估或安全专项论证。7.在边坡开挖中,采用自上而下、分台阶,分段跳槽、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措施,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并加强对边坡的变形监测信息反馈工作。8.施工中加强施工中验槽工作;若出现异常的不良地质问题,请及时通知我公司,以便会同设计及施工单位共同研究解决。4.5项目所在区域控制因素4.5.1现状水系及曲水沟改造工程区域内存在大型水系为莲花滩河、曲水沟、独房沟水系,另零星散布鱼塘、堰塘、洼地等小型水域。莲花滩河局部河段根据地块开发建设和道路建设已进行了改道和整治,根据规划,曲水沟、独房沟远期也将进行改河道升级,并结合重庆南山国际赛车场蓄水要求进行量身打造,行洪与区域景观功能相结合。本次设计H7道路设计标高满足行洪要求。莲花滩河及曲水沟整治工程紧邻本项目左侧路基,经与曲水沟方案设计单位沟通,曲水沟整治工程河道的步道不修建,本次道路放坡条件需将河道堤顶位置作为控制条件,且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晚于本项目的建设。H7路在桩号K0+150位置,有一现状DN800给水管,位于现状地面以下,管底标高285.9m,管顶标高286.7m,道路设计标高为289.2m。道路设计时考虑对其进行迁改。道路沿线还存在DN200现状给水管,给水(DN200)管线考虑改迁。4.5.2片区内现状道路W分区乡道、村道较丰富,交通条件较好。本次设计H7路起点及终点位置范围内有现状水泥路通过,工程建设期间可利用片区内的乡道作为施工便道。4.5.3高压线及铁塔规划区内共有5条现状高压走廊,500KV板陈Ⅱ回线、110KV龙曾线、220KV陈田南线(拟退出运行、保留走廊)、220KV陈龙南北线以及220KV圣陈线,其中220KV圣陈线在W分区内穿过,高压走廊及高压铁塔对W分区开发建设有一定影响。本次设计H7路范围区域桩号K0+145有一档220KV高压线穿过,高压线线高与路面距离16.71m符合《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要求。H7路主要受到10KV电线影响,在桩号K0+550处、K0+858处与10KV电线相交,在项目实施前需进改迁,10KV电力架空线考虑下地。由业主委托产权单位进行改迁。4.5.4南山国际汽车港项目重庆南山国际汽车港项目位于重庆市西永微电子园区寨山坪西侧。项目总建设用地面积840余亩,用地性质包含工业用地或仓储用地(约410余亩)、商业服务用地(约260余亩)及配套住宅用地(约170余亩)。项目总投资约为53.07亿元。道路周边部分地块已发件,设计时原则上不侵入周边地块。4.6进出场条件项目周边有现状村道,可作为道路施工便道使用。4.7材料来源道路、桥梁等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需求量较大,从经济性考虑应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合理降低工程造价。1、工程所需石料、砂料、钢材、水泥、木材、沥青和水均可在高新区或附近区域内解决,且质量和数量均能满足道路建设的要求。2、工程用水及用电:项目区域水系较为发达,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供生活和工程之用。沿线电力供应情况良好,工程用电可与电力部门协商解决或自备发电设备。5、道路工程5.1技术标准本次设计为H7路,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表5-1H7路道路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道路工程A段(K0+015.865~K1+056.499)B段(K1+056.499~K1+895.127)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5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5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3设计行车速(km/h)40304标准路幅宽度(m)22145道路长度(m)1040.634838.6286最大纵坡(%)2.5(一般值6.0)2(一般值7.0)7最小圆曲线半径(m)450(一般值150,极限值70)80(一般值85,极限值40)8最小竖曲线半径(m)凸形:6500(一般值:凸形600,凹形700)凹形:2500(一般值:凸形400,凹形400)9停车视距(m)≥40(40)≥30(30)10荷载等级汽车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3.5KN/m211标准轴载BZZ-10012抗震设防烈度Ⅵ度注:本次设计技术指标采用的设计规范为《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参照的设计规范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线路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064-2010)。5.2总体设计5.2.1设计原则(1)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满足道路红线的要求,保证道路实现其城市交通、骨架、景观等功能,维护城市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完整性。(2)遵从功能合理,结构安全,经济实用的原则。(3)充分考虑沿线相交以及相接道路的平面及标高,保证平纵衔接平顺。(4)根据道路沿线地块功能、性质,结合地形地貌,合理进行道路平、纵设计,为地块整治和开发利用创造条件,提高土地价值。(5)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工程建设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确保美化城市艺术轴线。5.2.2控制因素(1)路网规划及用地规划。(2)道路红线控制。(3)周边现状建筑地块红线,尽量不要侵占已发地块红线。(4)考虑相交道路平面线位,保证与相交道路衔接平顺。(5)结合现状地貌地形考虑。(6)现状高压线及铁塔。(7)现状水系及规划曲水沟、独房沟河道整治工程。5.3道路平面设计本次设计与初设线形保持一致,满足规划道路红线的控制要求。本次设计H7路大致呈东西走向。道路西起于新森大道,设计起点桩号K0+015.865,然后向东延伸依次与Z1路、Z2路、Z3路、Z5路(二期)、Z6路相交形成平交口,止于H6路B段交叉口,设计终点桩号K1+895.127。本次设计H7路分为两段,以H7路与Z5路为界:A段桩号K0+015.865~K1+056.499,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标准路幅宽度为23m或22m,设计车速为40km/h,双向四车道,道路设计全长为1040.634m;B段桩号K1+056.499-K1+895.127,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标准路幅宽度为14m,设计车速为30km/h,双向两车道,道路设计全长为838.628m。其中道路K1+019.768~K1+087.948段工程量计入Z5路(二期),不在本次实施范围内。桥梁起点为K1+254,终点K0+304。道路实施全长为1811.082m,其中桥梁段长度为50m,路基段长度为1761.082m。H7路共设计3处平曲线,圆曲线半径为450m、1040m、80m,按照《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范围内设置加宽;当曲线半径小于300m时(次干路段)或曲线半径小于150m(支路段)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本次设计按照要求在圆曲线内侧进行加宽。圆曲线范围内绕中线进行旋转,超高坡度为2%,且均已设置超高缓和段,超高缓和段在缓和曲线全长范围内进行。平面各项设计指标满足规范要求。道路车行道宽度渐变采用直圆渐变或三次抛物线渐变方式,其中三次抛物线渐变方式如下。三次抛物线渐变段公式为:(其中ZHX桩号的位置系数:)如下图所示:备注:变化段起点桩号为ZH0,宽度为B0;变化段终点桩号为ZH1,宽度为B1;计算桩号ZHX处的宽度BX,其中ZHXε[ZH0,ZH1]。5.4道路纵断面设计本次设计纵断面与初设保持一致。H7路设计起点桩号K0+015.865,设计标高H=285.937;起点以2.5%上坡与Z1路相交,然后以0.5%的上坡途径Z2路、Z3路,继以1.3%上坡途径Z5路、以桥梁结构的形式上跨曲水沟(桥梁桩号范围:K1+254.000~K1+304.000),以1%下坡途径Z6路,以涵洞的结构形式上跨独房沟(涵洞桩号范围:K1+756.315~K1+762.967),最后以2%上坡接H6-2路,设计终点桩号K1+895.127,终点设计标高H=304.496m。本次设计纵断面由5段纵坡组成,最小坡长278.054m,最大纵坡2.5%,最小竖曲线半径2500m(凹),最小竖曲线长度75m。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5.5道路横断面设计本次设计横断面与初设保持一致,具体设计情况如下:本次设计H7路A段(K0+015.865~K0+164.810)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标准路幅23m;H7路A段(K0+164.810~K1+056.499)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标准路幅22m;H7路B段(K1+056.499~K1+895.127)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标准路幅14m。23m断面分布如下:B=4.0m(人行道)+7.5m(机动车道)+7.5m(机动车道)+4.0m(人行道)=23m。22m断面分布如下:B=3.5m(人行道)+7.5m(机动车道)+7.5m(机动车道)+3.5m(人行道)=22m。14m断面分配如下:B=3.25m(人行道)+3.75m(机动车道)+3.75m(机动车道)+3.25m(人行道)=14m。H7路车行道设置1.5%的双向路拱,人行道设置向内2.0%的横坡。5.6道路交叉口设计5.6.1相交道路基本情况本次H7路设计起点为与新森大道交叉口位置,依次经过依次与Z1路、Z2路、Z3路、Z5路、Z6路相交,终点止于与H6路B段交叉口,相交道路情况如下:表52相交道路情况表相交道路道路等级设计速度标准路幅相交道路纵坡设计标高实施情况新森大道主干路60km/h双向6车道,36m2.5%285.540m正在设计Z1路次干路40km/h双向4车道,22m2.5%289.209m正在设计Z2路支路30km/h双向4车道,14m0.5%290.5738m正在设计Z3路次干路40km/h双向4车道,22m0.5%291.372m正在设计Z5路次干路50km/h双向6车道,28m1.3%296.445m正在设计Z6路支路30km/h双向2车道,16m1.0%295.000m正在设计H6路B段支路30km/h双向2车道,15m2.0%305.000m正在设计5.6.2交叉口设计与交通控制1)设计原则(1)对交叉口进行合理展宽和渠化,明确车道功能,提高通行能力。(2)合理组织行人交通,保证行人安全,缩短行人过街时间。(3)节约用地。2)交叉口类型本次设计范围共涉及到共7个平交口,各交叉口交通组织和交叉口分类如下表所示:表5-3交叉口类型相交道路交叉口位置交叉口分类交通组织方式交通管理方式交叉口类型备注新森大道K0+000平A2类保持原有车道数,不渠化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不展宽T型交叉口不在本次设计范围Z1路K0+164.810平B2类保持原有车道数,不渠化减速让行T型交叉口Z2路K0+393.554平B2类保持原有车道数,不渠化支路让行十字型交叉口Z3路K0+553.556平A1类交叉口渠化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十字型交叉口Z5路K1+056.499平A1类交叉口渠化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十字型交叉口不在本次设计范围Z6路K1+325.771平B2类保持原有车道数,不渠化减速让行十字型交叉口H6路B段K1+920.318平B2类保持原有车道数,不渠化减速让行T型交叉口不在本次设计范围3)交叉口渠化设计本次设计中,交叉口根据需要进行渠化设计,平交道口根据需要采用让行,或取信号灯控制,进、出口段根据车行要求设置左、右转弯专用车道,使道口的通行能力与路段运行能力协调一致。本次设计道路位于工业园区内,进口左转车道宽度取值3m;进口右转车道宽度取值3.5m;进口直行车道宽度3.25m、出口车道宽度与标准路段车道宽度一致为3.5m。本次设计对H7路与Z3路交叉口进行渠化,展宽段长度采用60m,直线渐变段长度采用30m;H7路与Z5路交叉口展宽段长度采用60m,直线渐变段长度采用30m。与支路交叉口不进行渠化。5.7路基设计5.7.1路基概况本次道路实施全长为1811.082m,其中桥梁段长度为50m,路基段长度为1761.082m。路基类型有一般填方、挖方路基。本次设计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为11.95m;最大填方高度为8.59m。5.7.2一般填方路基5.7.2.1基底处理当填方地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最后用小型夯实机具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回填碾压。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此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其处理深度不应小于重型汽车荷载作用的工作区深度。基底承载力需达到150Kpa。5.7.2.2压实标准路基压实度标准参考《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以及《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由于该片区主要为工业区,重型车辆较多,压实度进行相应提高,采用压实度标段如下表:表5-4路基压实标准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0-80≥9580-150≥94>150≥92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55.7.2.3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应选取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取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合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不小于0.15MPa。5.7.2.4填筑要求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道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5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井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5.7.2.5一般填方路基1)地表处理①地面横坡缓于1:5时,应清除草皮、耕植土及松软浮土等;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不小于2.0米,当覆盖土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对于横断面标明开挖台阶宽度以及内倾斜坡度的应以横断面设计图为准进行分台阶开挖),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②对于岩土分界线较陡,覆盖粉质黏土、素填土厚度较大的路段,需在清除表层草皮、树根的基础上对基底粉质黏土、素填土进行翻挖、晾晒、压实处理,基底承载力需达到150Kpa,台阶宽度不小于2m,内倾坡度2%~4%。对于岩土分界线较陡,覆盖土层较薄则采取全部清除,然后在基岩面挖台阶的处理,再进行路基填筑。台阶宽度不小于2m,内倾坡度2%~4%。③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的稳定性时,采用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低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④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碾压后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2%,且应满足相应路基高度的压实度要求。⑤当道路经过需要填埋的河道、鱼塘、水田的时候,应根据积水深度及淤泥层的范围和厚度,采取排水疏干、挖除淤泥、抛石挤淤、清淤换填等处理措施。2)边坡坡率根据地勘建议,填方段坡比为1:1.75,本次填方路基,填方高度均小于8m,采用一级放坡。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外2m靠近占地线处设置排水沟。路基分层填筑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土,以利地面临时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系统,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填方路基填筑完成后若与原地面形成“V”字形积水区域,需将坡脚积水区域填至与排水沟形成2%的坡度标高,以利于排水。5.7.3一般挖方路基挖方边坡坡率土质边坡采用1:1.75,岩质边坡采用1:1。每8m为一级,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坡顶有水流汇集时,在边坡坡顶外5m内设置截水沟。边坡排水防渗工作应在路堑开挖前。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5.7.4路基填挖交界(1)陡、斜坡路堤,当地表坡度陡于1:5时,要求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倾斜2~4%的反向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0m,当地表坡度陡于1:2.5且路堤边坡高度大于8.0m时,为避免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除要求开挖台阶外,还应在路床范围内铺设3层土工格栅,横向宽度不超过车行道范围。(1)半填半挖路基,当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采用合格填料进行换填处理,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沉降差异变形。当填方区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应按斜坡路堤处理方式进行挖台阶处理。(2)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长度15m,过渡段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或软质岩石时应换填处理,过渡段填方区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碎石或砂岩片碎屑填筑。当挖方区位硬质岩石时,填方区采用填石路堤(填石路堤相关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3.8条相关规定,采用孔隙率与压实沉降差联合控制),地表坡度陡于1:2.5时,路床附近增设土工格栅以消减路肩填挖间的差异沉降变形。参考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