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_第1页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_第2页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_第3页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_第4页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一引言服务业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中叶后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国际统计数据,[2]从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这一统计指标分析,世界平均为68.5%,其中发达国家为72.2%,发展中国家为52.3%,欧元区国家为71.0%,而我国仅仅为39.9%;从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析,发达国家都在60%以上,而我国仅仅为29.3%。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两省一市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为该地区政府部门制订或修订服务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二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调整和修正(一)国内对服务范畴和服务业分类的研究文献综述一般认为,服务、服务业和服务经济都是有争议的经济学范畴。国内对服务范畴和服务业分类的讨论文献众多,李江帆(1990,1994)教授在《第三产业经济学》一书中,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服务产品的概念,认为第三产业生产的产品有精神型服务产品(教育、科研、技术、文艺等)和非精神型服务产品,并且从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中讨论了服务的范畴;黄少军(2000)在综合国外服务业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权角度讨论了服务的概念,提出了服务业新四类分类法,即经济网络型服务、最终需求型服务、生产者服务和交易成本型服务;黄维兵(2003)和夏杰长(2006)则从更广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对服务范畴和服务业分类的讨论;郑吉昌(2004,2005)从实证的角度对浙江服务业发展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且对服务经济进行了系统论述。我们认为伴随着服务经济的迅速发展,理论界对服务范畴的理解不断深化和提高,鉴于服务本质的复杂性,服务的范畴也许正如格里利切斯所说,追求服务的定义也许没有意义,[3]但是对服务范畴认识的不断讨论和提高,有助于促进对服务业的统计实践工作,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在统计实践工作中不断调整和修正。(二)服务业分类统计标准的调整和修正正如上面所述,随着服务经济的迅速发展,理论界对服务范畴的理解不断深化和提高,从统计工作的实践出发,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和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服务业的标准分类都经历了调整和修正。联合国统计司于1948年设计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的最初方案,并于1958、1968年和1990年对这一标准分类进行了三次修订,第二次和第三次的修订索引分别于1971年和1994年公布。[4]1968年修正的基本框架未变,这个分类法中包括九个大类,这九类中没有争议地属于服务业的包括四大类,第五类有些国家计入工业,有些则算作服务业,口径有所不同。1990年的《经济活动的标准产业分类》(UnitedNations,1990)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统计单位为活动类型(kindofactivity),采用4级结构:一级为17个类别(categories),以一位字母A-Q编码;二级为60个类(divisions),以2位数字编码;三级为159个组(groups),以3位数字编码;四级为292个小类(classes),以4位数字编码。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最细层次上(小类)的类别是根据大多数国家统计单位中所习惯的活动组合来描述的,而在“组”和“类”的层次上,即在相继更宽的分类层次上,则是根据生产的特征、技术、组织及财务来合并统计单位的。在17个一级类别中,服务业包括11个,以上分类标准突出反映了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1984年,我国首次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两次修订,即1994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形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2002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形成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并于2003年起逐步应用于计划、统计、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国家宏观管理和部门管理活动中。在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没有明确的服务业分类体系,现行的服务业研究用的都是第三产业分类和统计数据。所以“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第三产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同义语或代名词”。[5]1985年,我国开始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生产核算,并且开始三次产业分类核算,三次产业分类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1993年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普查工作,并在这次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于1995年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1978~1992年)进行了重大调整。2003年,国家统计局废止了上述划分,根据2002年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对三次产业划分进行了重新规定,新规定的第三产业划分内容主要包括15个行业:a.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b.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c.批发和零售业;d.住宿和餐饮业;e.金融业;f.房地产业;g.租赁和商务服务业;h.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i.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j.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k.教育业;l.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m.文化、体育和娱乐业;n.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o.国际组织。我国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改编自联合国统计司《经济活动的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三版,因此,我国第三产业分类的15个类别与联合国服务业分类的11大类大体是对应的。为了弥补全面统计调查方法的不足,我国于2004年开展了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普查的结果是2004年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1个和6.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上升8.8个百分点。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根据第一次普查的数据,按照《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的要求,重新计算了经济普查年度(即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并利用趋势离差法,修订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三)服务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因为我国没有明确的服务业分类体系,服务业的研究都是使用第三产业分类和统计数据,因此正如许宪春所讲的,在我国“第三产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同义语或代名词”。但是从经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区分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一般认为服务经济具有两个经济含义,一是指服务业经济;二是指一种经济社会形态。从服务业经济的角度分析,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和三次产业的分类标准存在密切的关联。三次产业的概念,始于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考林·克拉克1940年《经济进步的条件》(TheConditionsofEconomicProgress),之后,国际统计上普遍采用按三次产业分类方法,1957年克拉克在该书第三版时,又以“服务性产业”取代了“第三产业”的提法,并明确地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大部门。即:第一部门以农业为主;第二部门以制造业为主;其余的各经济部门划为“服务性产业”。从统计的角度,服务业是否等同于第三产业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从服务经济的第二个含义分析,服务经济这个概念比第三产业具有更深的内涵。服务经济作为经济时代或者作为经济社会形态,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经济学家作为继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之后的经济社会阶段提出来的概念。西方学者认为,当工业经济发展到了高度发达的阶段,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员将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对生活品位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追求和从第一、二产业裁减下来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服务业的范围会不断扩大,服务业的地位日趋重要。当服务行业的从业人数及其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到半数以上时,工业经济社会就过渡到了服务经济社会。也就是说,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已完成由农业占主体的经济时代(即“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占主体的经济时代(即“工业经济”),进而从20世纪50年代又走向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即“服务经济”)时代。可见,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时代,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时代,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产物。[6]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在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更多地使用服务经济概念取代第三产业概念,而统计实践中,仍在沿用第三产业分类方法。三统计资料、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介绍正如前面所论述的,我国对服务业的研究都使用第三产业统计数据,反映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两省一市服务业的统计资料也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地方统计年鉴中的第三产业统计数据,我们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得到反映长三角地区近10年(1997~2007年)第三产业的统计资料。由于统计分类、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得到的各地区各年份的第三产业统计数据存在差异,在进行地区间的对比分析时,我们尽可能地使数据来源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为了便于前后对比,我们将2004年以后的第三产业分类数据做了一些合并处理,数据的来源和处理都在数据后注明。反映服务业发展情况的统计指标一般分为产值和就业两类统计指标。产值指标又可以分为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比重,第三产业内部各类产值及比重指标;在统计年鉴中,可以得到三次产业分类从业人员数及其比重统计指标,各地区分行业的从业人员统计指标数据一般得不到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反映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关联性的统计指标一般从投入产出表中得到,根据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到反映某一类子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三个统计指标。直接消耗系数反映该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直接依赖关系;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部门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某一个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从研究方法上来分析,研究服务业发展情况的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年份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或者对不同地区数据(横截面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和发展的差异。研究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关联性的方法一般采用上面提到的投入产出方法,但由于投入产出法具有很多弊端,很多学者从实证的角度,采用统计学中的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以及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也有学者将计量经济学中的格兰杰因果分析、协整分析、向量自回归等新工具应用到服务经济的实证研究中。四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分析,要从第三产业总量、人均水平、产业结构等多方面进行,单纯某一方面指标,不能衡量服务业发展的状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方统计年鉴,我们获得了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一系列产值和就业统计指标(见表1和表2)。表1反映了江、浙、沪两省一市和全国第三产业产值统计指标对比,表2反映了就业统计指标的对比。表1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第三产业产值指标表2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第三产业就业指标(一)长三角地区服务业产值指标分析1.从服务业规模分析,江苏省服务业始终高于浙江省和上海市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三个省市的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7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618.51亿元,浙江省为7645.97亿元,上海市为6408.5亿元。横向对比分析,江苏省服务业产值总量始终高于浙江省和上海市,2002年以后,浙江省服务业产值总规模超过上海市,图1反映了1990~2007年三者产值规模对比状况。图1长三角地区服务业产值总规模对比图2长三角地区服务业产值比重对比2.从服务业比重分析,90年代后上海市率先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从服务业产值结构变动看,江、浙、沪两省一市经历完全不同的过程。图2反映了三个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动轨迹。1978~1991年,上海市服务业产值比重与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而江苏省的服务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全国平均值为26.66%,江苏平均值为20.65%);1992年以后,上海市服务业产值迅速提高,1993~2007年,上海市服务业平均产值比重为47.75%,高出全国平均值(37.36%)10个百分点,而浙江和江苏趋向于全国水平。3.上海市服务业劳动效率远远高于浙江和江苏从人均产值分析,我们根据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计算出从业人员人均产值(百元/人),从1990~2007年长三角地区和全国人均产值的对比状况看,上海市人均产值水平远远高于浙江和江苏,在统计区间内,上海市的从业人员人均产值的平均值为58491元,浙江省的平均值为30373元,江苏省为24975元,而全国的平均值为18544元,上海市的人均产值分别是浙江省的1.926倍,江苏省的2.342倍,全国平均值的3.154倍。4.上海市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浙江和江苏,并且波动幅度较小我们选用第三产业增加值环比指数作为反映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统计指标,图3展示出改革开放以来江、浙、沪和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环比指数的变换特征,1978~1993年间,该指数的变化幅度较大,如果用该指标的标准差来反映变化水平,则江苏为9.16、浙江为8.3、上海为4.62,全国的标准差为4.57,因此,江苏和浙江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上海和全国的变换幅度;1994年以后,三个地区的服务业增长都趋于平稳,并且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在1994~2007年间,上海的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3.4%,浙江为13.3%,江苏为12.9%,三者都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值(10%)。图3长三角地区服务业产值增长速度对比(二)服务业就业指标分析根据产业演变的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因此,经济理论认为第三产业是吸收劳动力的蓄水池。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就业状况的分析,我们也分别从第三产业就业总量、就业结构和就业增长率三个角度来对比分析。1.从服务业就业总量分析,江苏服务业就业规模最大从服务业就业总量分析,1990~2006年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就业总量增长较快,纵向分析,江苏服务业就业总量由1990年的623.19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615.92万人,增长了2.6倍,2006年浙江服务业就业人数是1990年的2.3倍,上海市为2.15倍,而全国2006年服务业就业人数是1990年的1.74倍,因此长三角两省一市服务业就业增长要快于全国水平。从横向分析,江、浙、沪的服务业就业总量与其产值相适应,江苏的规模大于浙江的规模,而浙江的规模大于上海的规模,图4反映了三者就业规模的对比。图4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就业规模对比2.从服务业就业比重分析,上海市服务业就业比重要明显高于江、浙两省以及全国水平从服务业就业比重分析,1990~2006年上海市服务业就业比重要明显高于江、浙两省以及全国水平。从图5可以看出这个明显的特征,在统计区间内,上海市服务业就业比重平均为41.88%,远远高于全国的25.85%,浙江的25.17%,江苏的24.74%。从图5中还可以发现,江、浙两省服务业就业比重和全国水平的差别不大,1998年以前全国的比重要高于江、浙两省,1998年后江、浙两省在大部分时间内要高于全国水平。图5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就业比重对比3.从服务业就业增长率分析,江苏服务业就业平均增长速度最高图6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就业增长速度对比根据表2的就业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各地区及全国服务业就业的增长率,图6展示了服务业就业增长率的特征,从图6中可以看出,上海和浙江的就业增长率的波动较大,上海在1993、1999年和2001年出现了负增长,浙江在1999年出现了最高增长率17.42%,在2003年出现了1.3%的负增长。1992~1995年江、浙两省的增长率高于上海市,2002、2003、2004年上海市的就业增长率明显高于江、浙两省。在统计区间内,江苏服务业就业平均增长速度最高,浙江第二,上海第三,具体数据分别为6.16%、5.46%、4.98%,三者的平均增长率都高于全国的4.63%。4.从服务业就业弹性分析,长三角地区低于全国就业弹性系数根据服务业产值增长率和服务业就业增长率,我们可以计算出各年服务业就业弹性,表3反映了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就业弹性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根据表3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1991~2006年间,江苏、浙江、上海和全国的平均就业增长率分别为6.16%、5.46%、4.98%和4.63%,而同期的产值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9%、14.9%、13%和10.2%,计算出的江苏、浙江、上海和全国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0.43、0.41、0.39和0.45,我们可以发现服务业就业弹性和人均服务业产值水平的排序正好相反,人均服务业产值最高的上海其就业弹性最小,其次是浙江和江苏,三者都低于全国的就业弹性系数。表3长三角地区和全国服务业就业弹性指标5.长三角地区服务业产值和就业分析小结通过产值和就业统计指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产值和就业总规模上江、浙两省要高于上海,但是从人均产值、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方面分析上海市的水平要明显高于江、浙两省。以上数据表明,90年代以后上海和江、浙两省在服务业发展阶段或者发展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上海市为直辖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经济特征在服务经济上得到具体表现。对比江、浙两省的服务业发展状况,江苏省在产值和就业规模上要大于浙江省,浙江在人均产值和产值比重上要高于江苏,从增长指标分析,在统计区间内,浙江产值的平均增长率高于江苏,江苏的就业增长率高于浙江。(三)服务业结构对比分析从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分析,2004年以前的统计年鉴将第三产业分为10个大类,即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社会团体,其他行业。2004年以后的统计年鉴按照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对第三产业的14个行业(国际组织除外)分类统计。各地方统计年鉴中采用新行业分类的时间不一致,《上海统计年鉴》从2003年采用新行业分类标准,并对2002年和2001年的统计资料按照新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调整;《浙江统计年鉴》从2004年采用新行业分类标准,《江苏统计年鉴》从2005年的统计资料开始用新行业分类标准。地方统计年鉴的行业分类统计资料不一致,给我们对比长三角服务业结构分析带来了不便,为了保持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我们采用了《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产值统计中第三产业统计数据,1997~2003年该数据的第三产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94)分为12个大类,即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其他行业;2004~2006年该数据的第三产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六个大类。为了便于前后对比,我们将第三产业分类数据做了一些合并处理,对1997~2003年的数据剔除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两类数据,并将后六类数据合并为其他服务业;将2004~2006年的数据中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合并,处理后的数据见表4。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见表5。表4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指标续表4表5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续表51.全国服务业结构变化分析根据表5的数据,我们可分析全国服务业结构变化特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保持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20.86%下降到了2006年的14.5%,而其占GDP的比重变化不是很明显,仅上升了0.72个百分点,这表明,虽然交通和通信业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在下降,但其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几乎保持着同步性。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相对稳定。但从1991年以来,批发零售贸易业出现了相对下降的趋势,从1991年的25%下降到了2006年的18.27%,而住宿和餐饮业基本保持不变。金融保险业无论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还是在GDP中所占比例都经历了增长和下降的过程,金融保险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从1978年的7.81%增长到1989年的17.7%,之后开始下降,下降到2004年的8.35%。自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从1978年的9.15%上升到1990年的11.25%,之后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保持在11%左右。其他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和金融业相反,经历了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过程,80年代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1989年后又逐步上升,从1989年的23.71%上升到了2006年的40.83%。图7和图8分别展示了1990~2006年全国服务业主要行业占第三产业和GDP的比重的变化。图7全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图8全国服务业主要行业占GDP的变化2.长三角地区近年来服务业结构变化分析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上海都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但是其服务业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已经从产值规模、产值比重、人均产值和就业比重等方面对三个地区的服务业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一节我们来比较分析三个地区服务业结构变化特点。表4和图9、图10、图11分别用不同方式反映了江、浙、沪两省一市近年来服务业结构变化。图9江苏近年来服务业结构变化图10浙江近年来服务业结构变化图11上海近年来服务业结构变化(1)浙江和江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重明显高于上海。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析,江苏和浙江在1997~2004年间所占第三产业比重基本稳定,江苏平均为17.91%,浙江为19.49%,但是2005年和2006年两地这一数据出现明显变化,江苏的这一比重分别为11.42%和11.83%,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而浙江这一比重分别为9.54%和10%,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上海市这一比重下降的幅度较小,仅仅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左右。分析造成江苏和浙江这一统计指标出现突变的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2004年以后采用新的行业分类标准导致统计口径和范围变化引起的,我们以浙江为例,2004年按照旧分类标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为834.95亿元(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而按照新标准仅仅为444.65亿元(2006年浙江统计年鉴),新标准数据仅仅为旧标准的53.25%,因此,产业分类新旧标准数据衔接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2004年以后的统计数据缺乏可比性,运用2004年以前的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在统计区间内,三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基本稳定,江苏平均为17.91%,浙江平均为19.49%,上海平均为13.98%,而全国同期的平均比重为15.01%,因此,浙江和江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出全国水平,而上海则低于全国水平。(2)浙江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比重明显高于江苏和上海。对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对比分析,同样存在因产业分类新旧标准不同导致的数据衔接问题,旧标准中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在新的分类标准中分为批发和零售业与住宿和餐饮业,为了便于前后对比,我们将2005年和2006年的数据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与住宿和餐饮业合并(是否恰当值得探讨)。为了避免数据口径差异导致错误的分析结论,我们运用2004年以前的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在统计区间内,三地区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江苏由1997年的30.87%下降到2004年的26.15%,下降了4.7个百分点;浙江由1997年的41.76%下降到2004年的30.47%,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上海由1997年的25.05%下降到2004年的19.82%,下降了5.3个百分点;而全国由1997年的26.7%下降到2003年的23.6%(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从平均水平分析,浙江平均值为36.27%,明显高于江苏平均值28.12%和上海平均值22.19%,浙江和江苏这一比重高出全国平均值24.8%,而上海则低于全国水平。(3)上海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比重远远高于浙江和江苏,而浙江出现增长趋势。从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分析,三个地区这一统计指标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江苏和上海出现下降趋势而浙江出现上升的趋势,江苏由1997年的16.98%下降到2005年的8.67%,2006年又上升到9.22%;上海由1997年的30.24%下降到2005年的14.61%,2006年又上升到15.74%;而浙江由1997年的10.68%上升到2006年的13.42%。从平均水平分析,上海平均值为23.34%,明显高于江苏的平均值12.78%和浙江的平均值10.85%,三者都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值10.13%。从房地产占第三产业比重分析,在统计区间内,三个地区这一统计指标出现两个显著的变化特点,第一个特点表现为在1998年三个地区的数据都出现了明显的跳跃,第二个特点是浙江省这一统计指标在2005年和2006年出现了较大变化,由前几年的6%左右增加到了12%以上。从平均水平分析,上海平均值为14.8%,明显高于江苏平均值11.96%;浙江平均值为7.61%,远远低于上海和江苏水平。三个地区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和全国相同,都出现了缓慢增长的趋势,特别是采用新行业分类标准以后,三个地区这一比值都达到了36%以上,1997~2004年上海平均值25.37%,明显低于江苏平均值28.59%和浙江平均值28.21%。(4)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点。总结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上海服务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点,在上海服务业中,以金融和房地产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比重较高,在统计区间内其均值达到了38.14%;在浙江服务业中,以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贸易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在1997~2004年间内其均值达到了55.76%;而江苏服务业的结构介于上海和浙江之间。(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对比分析分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可以利用统计年鉴中第三产业贡献来分析各年服务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另一个方面可以利用产业结构回归模型来分析在一定时间内第三产业的产出弹性系数。1.服务业贡献率分析根据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产之比,可以计算出各地区各年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产业部门贡献率说明了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贡献率越高,说明该产业对经济增长越重要。在我国的统计数据中,经济增长率仅指可比价格增长率,从而产业部门的贡献率也仅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指标。《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江苏统计年鉴2008》中分别给出了全国和江苏的第三产业贡献率,由于没有具体可比价格计算的产值数据,我们无法准确计算出浙江和上海的第三产业贡献率,为了进行这一统计指标的对比,我们可以利用各地区生产总值定基指数(1978~2006年)来近似计算出各地区的服务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该年第三产业定基指数-上年第三产业定基指数)/(该年GDP定基指数-上年GDP定基指数)×1978年第三产业比重×100%按照上面的公式我们也可以计算出全国和江苏的第三产业贡献率,表6列出了统计年鉴和我们计算数据的对比,我们发现在1990~2000年间两者的差别较小,2001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出现了较大的跳越,其中,江苏省的第三产业贡献率由2000年的31.43%增长到了40.48%,增长了近9个百分点,而全国数据增长了近12百分点,这种数据的大幅跳跃影响了数据的稳定性。利用上面公式计算出的数据则相对平稳,但是2001~2007年间的数据和年鉴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江苏省的数据低于年鉴数据近3个百分点,而全国数据低于年鉴数据近10个百分点。我们也可以利用当年价格来近似计算各地区的服务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量/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量×100%=(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00%表6是分别用可比价格和当年价格计算的服务业贡献率,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应用可比价格计算的贡献率和利用当年价格计算的贡献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浙江和上海的差异非常巨大,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第三产业贡献率,2006年浙江仅为23.69%,上海为29.15%,这个数据和两个地区服务业发展现实不一致,如果利用当年价格来计算第三产业贡献率,2006年两者分别为40.31%和51.84%,我们认为利用当年价格来计算第三产业贡献率和浙江、上海的服务经济发展现实比较接近。表6长三角地区服务业贡献率因为可比价格和当年价格计算的服务业贡献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可比价计算的服务业贡献率和浙江、上海服务业发展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当年价格来计算第三产业贡献率又存在较大的波动,我们认为第三产业贡献率这一统计指标存在较大的缺陷,难以准确反映出各个地区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为了对比分析,我们还可以借助于产业结构模型,通过分析各个地区服务业产出弹性系数,来比较各个地区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2.服务业产出弹性分析(1)产业结构模型的介绍。Romer(2000)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含经济制度的变迁)贡献的,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然而,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根据均衡的观点,新古典增长方程,可以被用于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Gi=βKiGKi+βLiGLi+λi该式中GV、GK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