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分析_第1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分析_第2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分析_第3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分析_第4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近年来一批国家创新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升,高校院所等基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下坚实基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融合创新,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数字产业化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增长迅猛,作为数字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不断凸显。(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速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从转型进展看,我国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差距不断缩小。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创新动能不断释放。已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百个,重点平台的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突破69万台、平均工业模型数突破1100个、平均工业App数达到2120个。国家、省、企业三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目前已覆盖8个重点工业领域、10万余企业,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可感可知。农业数字经济渗透不断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在线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据统计,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975亿元,同比增长27%,带动300多万贫困农民增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试点示范有序开展。服务业领域数字经济领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表现活跃,继续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数字技术正在不断驱动商业、支付、物流与服务全面变革,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消费模式不断成长和壮大。2019年我国网络零售总额突破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6.5%,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超过277万亿元,位居全球首位。物流配送、在线金融服务、数据资源支撑等配套体系不断完善,互联网正在进一步重构商业生态,催生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等全新产业形态,形成了全新的商业格局。数字产业化发展稳健。2019年,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规模达到7.1万亿元,占GDP比重7.2%。数字产业化各行业稳步发展。电信业基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9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1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稳增长,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2万亿元。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创新活跃,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拓展,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2061亿元。大数据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一大批大数据产业园相继落地,大数据产业生态加速成熟。2018年大数据产业整体规模已达4384.5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8070.6亿元。(二)数字经济助力社会民生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领域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极大地增进了民生福祉。互联网+社会服务加速推进。互联网对促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有限公共服务资源扩大供给、均衡普惠、优化质量的作用持续凸显,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必选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社会服务模式扩大了社会服务半径,增强了服务可及性。有限的社会服务资源实现了均衡分布,信息技术助力提升了社会服务质量。比如,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与医保、购药等环节联动,让偏远地区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促进医疗普惠服务。一些机构推出线上教育新模式,包括个人直播、录制授课、慕课授课,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在医疗领域,很多传统的线下医院不仅提供线上预约就诊、结果查询服务,也开通了互联网咨询、网上售药等方便群众看病的新方式。网络助力精准脱贫。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思想、新工具和新视角。我国深入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加快推进信息服务工程、网络公益工程等五大网络扶贫工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全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推动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如我国充分利用大型电商平台推广贫困户+地方产业+电商平台模式,不仅加强了品牌建设,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销量。2020年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100多位县长、市长走进直播间为当地产品代言。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电商实现逆势增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83.2亿元,同比增长49.7%。截至2020年3月,全国农村网商已经接近1200万家,吸引了大批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本原则紧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我国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竞争优势。深化改革。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激励。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扩大开放。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制定的参与者。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一)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对开展国际研发合作项目所需付汇,实行研发单位事先承诺,商务、科技、税务部门事后并联监管。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改革检验管理,对研发所需设备、样本及样品进行分类管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采用重点审核、抽检、免检等方式,提高审核效率。(二)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合力支持国内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强化技术贸易措施评价和风险预警机制。研究通过国有重点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海外创新投资基金,外汇储备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参与设立基金工作,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鼓励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创新类项目,改革投资信息披露制度,在相关部门确认不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前提下,按照中外企业商务谈判进展,适时披露有关信息。(三)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管理办法,按照对等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性问题研究等领域,统筹考虑国家科研发展需求和战略目标,研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导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附加值原创性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1、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力争有一批企业进入全球百强创新型企业。2、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引导大学加强基础研究和追求学术卓越,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立创新能力评估基础上的绩效拨款制度,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3、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明晰科研院所功能定位,增强在基础前沿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符合创新规律、体现领域特色、实施分类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围绕国家重大任务,有效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建设综合性、高水平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基地,在若干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世界级科学研究中心。4、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发展多种形式的先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5、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服务。完善全国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发展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畅通技术转移通道。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面向2020年,继续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油气田、核电站、水污染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面向2030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快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项目,在量子通信、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脑科学、健康医疗等领域,充分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点,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面向2020年的重大专项与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并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及时进行滚动调整和优化。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持久发力,久久为功,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开发重大战略性产品,在国家战略优先领域率先实现跨越。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目标开启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新征程,全力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跨上新台阶,到2025年在县域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创新驱动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本土人才等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受益面更加广泛。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平台更加完善,在全国建设100个左右创新型县(市),布局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星创天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显著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支撑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增长10%以上,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持续加强,实现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全覆盖。科技赋能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教育文化、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科技惠民项目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成效显著。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力争提高到15%。科技引领发达地区县域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创新在县域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科技创新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强分类指导,强化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部署、研发—推广—金融一体化支持,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通过典型引路、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支持发达地区率先探索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支撑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民生福祉改善,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加强创新型县(市)建设。统筹东中西部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进不同类型创新型县(市)建设,打造一批创新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标杆。整合部省市县资源协同建设创新型县(市),完善遴选、创建、监测、评价机制,打造一批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县域典型。推广技术创新专业镇等经验,打造一批产业定位准确、创新特色明显、体制机制灵活、环境美丽和谐、百姓宜居宜业的创新型乡镇。支持建设一批科技示范村,打造各具特色、典型带动的乡村振兴样板。构建小场景大创新的县域创新生态环境。鼓励各县(市)制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细化重点项目清单,构建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形成更加完备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鼓励县域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库、人才库、成果库,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创业项目、专业人才、适宜技术与县域发展实际需求精准对接。打造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典型标杆。坚持典型引路,围绕创新型县(市)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等主题,遴选一批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县(市),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以浙江为示范点,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全域创新区域协同,助力浙江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动力基础,基本形成以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和科技园区为重要引擎的全域创新体系,为全国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示范。支持新昌县、安吉县等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建设。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一)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二)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强化绩效激励,合理补偿项目承担单位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结合一线科研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