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报告_第1页
济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报告_第2页
济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报告_第3页
济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报告_第4页
济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报告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中游北岸,北依太行山,西临王屋山,黄河、济水、沁河、湨水等河流贯穿境内,山重水复,气聚风藏,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属古代所称的“三河之地”,为历代帝王建都的王畿之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西北隔山与山西晋城、垣曲两市交界,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隔河相望,东接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自古为交通要道、军事要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济源市历史文化资源状况分析济源曾是夏代中期夏都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先为韩国都城,后为魏之重镇。两汉时期,公上不害、薄昭、刘朝等先后被分封于此。东汉明帝刘庄封其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在此建造了沁水公主园。自隋朝设县,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秀丽山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古代众多的文人墨客,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元好问、王铎等著名文人墨客都先后慕名来游,留下了500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灿烂辉煌的历史使济源积淀了丰厚的文物遗存,地上文物和地下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目前已确认保留下来的地上不可移动文物点有948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3处。现有馆藏文物32000件,其中珍贵文物3327件,尤其以汉代的釉陶明器和近现代的革命文物最具特色。悠久厚重的文化使济源形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闻名于世的邵原神话群,有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不仅是皇帝祭水之所,还是道教文化圣地。(一)邵原神话: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源头活水位于济源市西部的邵原是历史文化古镇,历史上有召、郫邵、邵郡、邵州、邵伯县、邵原县、王屋县、邵原关、邵原镇等诸多名称,自古就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播五谷、轩辕祭天、战神蚩尤、颛顼、共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邵原的盘古寺和地方名产“盘砚”都出自盘古传说;镇北有被斩孽龙的黑龙山、断鳌足立四极的鳌背山、芦灰锁积的锁泉岭、炼石补天的银河峡等神话原型物及古地名、古文物、古遗存,被认定为中国创世神话及神话原型物。邵原神话内容十分丰富,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冲突和抗争,并在磨合过程中走向和谐,沉淀着民族人文精神,邵原神话被誉为“唯美”的神话,兼具道德、伦理、哲理的魅力,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邵原神话人文底蕴厚重,哲理思想古今传承。盘古、女娲、伏羲、黄帝、蚩尤、颛顼、共工、大禹都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蕴涵的开天辟地、开拓创新、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继往开来的精神,他们表现的鞠躬尽瘁、垂死化身、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美德,他们禀赋的造福人类、惩恶扬善、以人为本、护民佑民的高贵品格,他们坚守的自强、自信、自勤、自爱的精神,都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形成和丰富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愚公移山:民族精神孕育生成的神圣摇篮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记载的一个著名寓言故事。自从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做了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之后,这个典故逐渐变得家喻户晓,“愚公移山”从此也成为表现中国人坚忍不拔,奋斗不止,不懈怠、不放弃、不言败的精神特质的典型用语。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愚公移山故事是济源市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志气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济源市委、市政府,每年6月11日都要举行盛大活动,纪念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的发表;济源建立了一批标志性设施,如愚公碑林、雕塑、展馆等;创作了不少鼓舞人心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文艺节目,如大型歌舞《愚公魂》,并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屡获大奖;形成了浓郁的愚公文化氛围。为了保护和宣传《愚公移山》,成立了“愚公移山”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保护和丰富“愚公移山”内容的工作规划;组织创作力量深入王屋山采风,全面细致地摸清了“愚公移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建立了“愚公档案”;并将普查所获资料分类整理存档,丰富完善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愚公移山》内容。(三)济渎灵光:农耕文明祭水文化的浓缩标本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济源因济水而得名。古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途中时而潜入地下,时而浮出地面,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在山东留下了济宁、济阳、济南等地名。济水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在历史上声名显赫,与中国最知名的黄河、长江、淮河并称为“四渎”。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就对此很有疑问,他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许敬宗答道:“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水是人类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和农业关系更为密切,所以中国古人对水崇拜的观念起源很早,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大量祭祀水神的辞例,济渎庙济水神的寝宫门口有副对联“河神高枕农无患;黎庶安康民长歌”,讲的就是人们渴望水与农业和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位于济源市区西北的庙街村,创建于隋开皇二年,是隋文帝杨坚为祭祀济水敕建的庙宇,历代又有重修和续建。是中国历史上历代政府祭祀济水水神的场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呈“甲”字形,古建筑排列在三条中轴线上,形成前有济渎庙,后为北海祠,左列御香院,西傍天庆宫的总体格局,占地面积86255平方米。现存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20余座,堪称自宋代以来古代建筑系列博物馆。庙内济渎寝宫建于北宋开宝六年,为河南省现存时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其他的古迹还有济渎庙山门,即清源洞府门,是明代重修的四柱三楼悬山造木构牌坊。龙亭,又名水殿,是一座元代构件、明代重修的歇山建筑。灵渊阁前石勾栏,为罕见的符合宋代《营造法式》所记载的遗构。另外,庙内还遗存有渊德大殿遗址,临渊门西还保留有27米长的唐代夯土围墙以及40余件各代珍贵碑碣石刻。(四)王屋毓秀:“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是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是一个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宗教圣地。相传这里有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曰“天坛”;被称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山绝顶至今尚有“老子炼丹池”遗迹;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如王子晋、王褒、于吉、魏华存、葛洪、孙思邈等都曾修道于王屋山。唐开元十二年,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奉唐玄宗李隆基命入住王屋山修道,他潜心研究唐以前的道教洞天福地说,提出了天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并把王屋山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后唐玄宗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入王屋山修道,王屋山从此名声大振,道风大盛。王屋山上修建了规模庞大的皇家道观建筑群,从天坛山的三清殿、玉皇殿、轩辕殿、王母洞到十方院、阳台宫、紫薇宫、清虚宫、迎恩宫、三官殿、玄台殿等方圆数十里。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的修炼之所,还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游历抒怀。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等都曾来此探访,并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作为道教圣地的王屋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十分重大。(五)古建宝库:“中原古建筑系列博物馆”济源市保留了众多古建筑群,许多单体建筑规模宏大,构思精巧,堪称古代建筑艺术精品,弥足珍贵。济渎庙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古四渎庙宇。阳台宫、紫微宫、清虚宫、奉仙观等道教建筑群,彰显道教“第一洞天”厚重底蕴。阳台宫三清殿、玉皇阁的明代高浮雕道教故事石柱,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宋济渎寝宫是河南省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受到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刘敦桢等人的高度评价。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赞誉道:“济源是中原地区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馆。”济源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旖旎迷人,各类古代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古人有“洞府有灵深莫测,溪山环秀画难工”之赞。中国古代建筑雕梁画栋、巧夺天工,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但是由于中国古建筑多以土木为材料,不如西方的石构建筑易于保存,所以能够存留下来的古代建筑比较稀少,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建筑更是凤毛麟角。济源的古建筑群不仅规模庞大,建筑华美,保存较好,而且时代序列比较齐全,特别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济源市最宝贵最值得开发的文化资源。二济源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济源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当下发展迅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却显得滞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紧迫。(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我国文化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济源市的文化产业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这与济源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不相匹配的。当今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符合时代潮流,是大势所趋,也将是济源市今后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一环,而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历史文化资源是基础条件,对其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就显得十分重要。(二)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迫切要求根据国际规律,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休闲消费、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中国2008年人均GDP就已经超过3000美元,2013年更达到6700美元,正处于休闲、旅游消费爆发期,可以说中国旅游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济源市不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而且自然环境也山河秀美、风景如画,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济源市的旅游业还比较落后。让那些国家级、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藏在深山人不识,是十分可惜的。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错过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要遗恨无穷的。(三)新型城镇化对古建保护冲击严重2013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九届六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河南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了步伐。城镇化是当今社会的大趋势,在促进社会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拆旧建新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乡村甚至文物古迹造成破坏,有人就形容城镇化是推土机。济源市古建筑很多,占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60%以上。在旧城改造、撤村并社区、大型工程建设等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古民居、古村落等古建筑缺乏保护和管理,得不到修缮,甚至被拆除,情况相当严重。古建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珍贵古代建筑,对于济源市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三济源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成绩与挑战(一)取得的成绩多年来,济源市文物部门在资金少、人员不足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文物修缮和文物普查成就显著“十一五”期间,济源市以抢救濒临倒塌的重要古建筑和加快修缮已经开放和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为指导思想,精心组织、科学部署,已经形成了开工维修一批、立项审批一批、方案制作一批的文物维修模式,文保单位维修工作成效明显。重点对大明寺、奉仙观、济渎庙、轵城关帝庙、西关汤帝庙、静林寺、盘谷寺等十余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并积极创造条件对外开放。还对轵城关帝庙、静林寺、盘谷寺、张家祠、北勋石佛寺、阳台宫玉皇阁、大罗三境殿、清虚宫、马头报恩寺、柏林长春观、西石露头玉皇庙钟鼓楼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余座古建筑进行了修缮保护,使之初步具备了对外开放条件。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的文物普查任务,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948处(新发现890处),其中古遗址157处,古建筑460处,古墓葬137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85处,石窟寺及石刻91处,其他17处,较全面地反映了全市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摸清了全市文化遗产的全部家底。2008年国家文物局编印出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中,济源市东逯寨三皇庙、高庄白鹤堂两处重要古建筑荣列其中。2013年,济源市组织力量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查明全市共6家单位收藏有可移动文物,数量达17700余件(套)。此外还对全市的10余处重要古代民居建筑进行了调查,其中秦家大院被列为河南省价值最高的古代民居建筑之一。2.文化旅游产业稳步推进济源市积极探索适合本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新路子,通过民间庙会、古玩市场、传统节庆等活动增加旅游人气;积极参加全国各类旅游交易会进行推介活动,文物、旅游等各单位协调合作、共同发展,逐步扩大市文物景点济渎庙、阳台宫、奉仙观的行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在古建维修的基础上,大力投入进行道路硬化、绿化、旅游设施建设、匾额楹联布置、讲解员培训等工作,对济渎庙、阳台宫、奉仙观、大明寺、盘谷寺、济源市博物馆等进行综合提升,各景点的旅游环境和旅游配套设施逐年健全,服务质量和意识得到改善,对外开发利用力度加大,景区已较为成熟,2012年接待游客107.9万人。2013年调整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业加快发展态势明显,全年接待游客增长28%,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1%。目前,济源市已经形成以济渎庙为龙头,阳台宫、奉仙观、大明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3.民间传统文化日趋活跃近年来,济源市举办了济渎庙春节文化庙会、奉仙观民间民俗文化庙会、阳台宫“三月三”庙会、王屋山道教论坛、国庆节济渎庙祭祀济水大典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和活跃了济源市的文化生活。比如一年一度的济渎庙春节文化庙会,是豫北地区影响广泛、传承久远、规模最大的文化盛会,也是一项集全民性、开放性、公益性的大型庙会文化活动。活动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隆重举行。以“逛济渎庙会,祈平安和谐”为主题,继续秉承公益、开放、共享的文化理念,以注重传统文化、突出民俗特色、活跃民间文艺为载体,形式包括谜语竞猜、民间花会、戏曲大舞、马戏表演、万人相亲会等,庙会成为老百姓的文化大餐。(二)面临的挑战济源市近年来虽然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文化资源大市还不能匹配,还面临着不少挑战。1.人才资金瓶颈凸显文物专业技术人才力量薄弱。文物的专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创意研发人员相对不足,基本的研究开发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文物保护资金匮乏。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文物保护的投入,但由于全市文物资源丰厚、文物建筑众多、保护任务繁重,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特别是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尤为突出。2.缺少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品牌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化品牌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济源市有很多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文化资源,但是还缺乏包装、宣传推广意识,还没有成为知名的文化品牌,缺少文化品牌是济源市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3.宗教活动与文化管理矛盾突出济源市比较成熟的文物旅游景区已面向社会开放。然而,济渎庙、奉仙观、大明寺已经有宗教人士入驻,在共同开发的过程中,文物部门在对建筑工艺、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的研究与传播,以及文物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等方面,和宗教人士关注创收的理念难以协调一致,有效的文化管理难以实施。四济源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对策建议济源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首先应该提高认识,真正重视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执简御繁,寻求突破。(一)以邵原神话、愚公移山等为依托涵养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话,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13次集体学习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