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答案_第1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答案_第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答案_第3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答案_第4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语文课程理论理解不当的是()。

A.语文素养即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B.语文教学应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C.语文课程不应过分进行机械、琐碎的训练,在教学中因注重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D.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并不排斥学习语文知识,但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

成良好语文素养

【答案】D

【解析】D项表述有误,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

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双基教育”是指()的教学。

A.基本理念和基本原理

B.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C.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D.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答案】B

【解析】“双基”是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育”是指的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组成。

A.教学规律

B.教材

C.课程目标

D.课程原则

【答案】B

【解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是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部分。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语文教育现代性?

答(1)现代性的含义

①现代性涉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结构概念的现代性。现代性意味着一种历史意识,

一种历史连续性的意识。

②现代性是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性,它与科学和人类进步的启蒙规划密切相关。在这个规划中,不断增长

的知识和文化的自律性构成了变化的基础。

③现代性是作为文学一审美概念的现代性。它是一种与“新颖、变动、不断变化”相联系在一起的价值与概念。

(2)语文教育的现代性

语文教育作为课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现代性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在教育层面,启蒙的现代性和学生主

体性的发现构成了两个最核心的现代性价值;在学科层面,审美的现代性和科学是主导一个多世纪语文学科变革与

发展最主要价值力量。

①启蒙的现代性

在中国,启蒙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封建主义的“彻底解决”。它积极肯定现实生活,强调人格的独立、平等,

崇尚个性的自由发展。在课程的内容取向上,从崇尚封建经典教育转向现实生活的关怀就是这一现代价值的具体体现。

②学生主体性的现代性

我国真正确立这一核心理念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影响。新学制中,

语文课程纲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抵强调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c.通过活动的方式学习语文课程。

③审美的现代性

所谓美学的现代性是指与古典的崇高、绝对、永恒等美学标准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基于

现实生活。它崇尚通俗、简洁、短暂、偶然以及瞬间即逝等新的观念。

④科学的现代性

科学的现代性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a.语文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的逻辑化、系统化;

b.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方法;

c.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

2.如何理解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理念和价值。

答: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又一重要理念和核心价值。在现代性理论中,主体的发现常常被视为

现代性的重要标志。笛卡儿因为首先在哲学上提出主体的概念而被视为现代性哲学的先行者;黑格尔也强调,主体性是

现代的原则。教育主体性的发现是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认识及反思的结果。我国真正确立学生主体性的核心理念是

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影响。新学制中,语文课程纲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学

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1)强调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3)通过活动的方式学习语文课程。

2答案

一、选择题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以下对此说法错误的一

项是()。

A.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B.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C.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D.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更高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

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

【答案】D

【解析】高中语文的教学,应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而不是更高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学生

的差异性。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指出:小学阶段学生会累计认识以及会写的字数分别为

()。

A.累计识字2500,会写2000

B.累计识字3500,会写3000

C.累计识字3500,会写2500

D.累计识字3000,会写2500

【答案】D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累计识字3000个,会

写2500个常用字。

群列四项属于课程目标强调的一项是()。

A.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

B.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

C.三个维度的整合

D.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及综合性的整合

【答案】C

【解析】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

()。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没有作出要求

【答案】C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规定,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二、简答题

1.试述语文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关系。

答(1)我国的学校教育目标

我国的学校教育目标包括德、智、体和美四个方面。具体包括:

①德的教育目标

a.政治品质发展目标;

b.思想品质发展目标;

c.道德品质发展目标;

d.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目标。

②智的教育目标

a.知识发展目标;

b.能力发展目标;

c.智力发展目标。

③体的教育目标

a.体形体态发展目标;

b.运动能力发展目标。

④美的教育目标

a.审美知识发展目标;

b.审美能力发展目标。

(2)语文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关系

在普通教育中,学校教育的教育目标渗透于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来共同实现的。

因此,语文课程目标可以在整个人才培养总目标中找到相应的地位和正确的内涵。当然,由于各门课程的具

体分工不同,每门课程在制订它的目标时总会呈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历次制订(或修订)的

语文教学大纲都规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教学目的事实上

均涵盖了德育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智力目标、美育目标等诸方面的内容。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学目

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概述语文课程目标,谈一谈它有哪些创新之处?

答(D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总目标的描述如下:

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

养。

③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⑤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⑥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

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⑧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⑨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

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⑩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制订了如下课程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

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①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

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

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②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

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

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

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③思者•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

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

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

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④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

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扣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

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⑤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

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

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

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

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2)语文课程目标的创新之处

①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按“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目标,就是将过去在知识、技能中潜藏的、往往被掩盖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凸显出来,从而引导教师直面正对。事实上,也只有树立了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才能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

长足的进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才事得其所。

②关注“过程和方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语文能力往往体现为掌握听、说、读、写的合宜方法.“过程和方法”,本来就

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侧面。“三个维度”的设计,强有力地引导语文教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这

尤其体现在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③落实“知识和能力”

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和方法”,并不等于轻视乃至放弃“知识和能力”。相反,对前两者的凸显、

关注,落脚点在“知识和能力”。也只有具体地落实为“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才有切实的

着落。

3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语文课程理论理解不当的是()。

A.语文素养即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B.语文教学应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C.语文课程不应过分进行机械、琐碎的训练,在教学中因注重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D.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并不排斥学习语文知识,但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

成良好语文素养

【答案】D

【解析】D项表述有误,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

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语文新课程的基本追求是()。

A.语文的规范掌握

B.回归生活世界

C.语法知识的正确应用

D.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答案】B

【解析】新课程提倡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世界,这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追求。

3.下面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说法的一项是()。

A.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

推进

B.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C.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

美追求

D.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实践,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加强与数理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

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D项中提到“加强与数理

课程的沟通”,不恰当。

4.下面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一项是()。

A.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I).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答案】C

【解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不是其基本理念。

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第一,倡导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

应性。()

A.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

B.全面的、和谐发展评价

C.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审美

D.全民的、基础思维

【答案】B

【解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①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②重建新的课程结构。③体

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④倡导建构的学习。⑤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⑥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二、简答题

1.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答(1)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①课程目标:知识技能取向;

②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③课程结构:严重的“分科主义”倾向;

④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⑤课程评价:选拔取向;

⑥课程管理:中央集权。

(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

神,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民主

这意味着课程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这种课程既是平等的,又是高质量的。平等

与高质量是内在统一、须臾不可分离的。

②国际理解

这意味着我国的课程体系必须追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必须追求多样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具体表现在:

a.通过课程教育公民尊重所属文化体系,使公民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课程教育公民面

对其他文化,能够尊重不同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尊严和差异,能够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所属的文化体

系相对化,发展尊重他人的能力和应对挑战的技能;

b.通过课程教育公民在相互理解、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完全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他民族、他文化展开持

续而深入的交往,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③回归生活

a.目标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

b.内容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内容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约束,要首先把科学世界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科

学世界,生活世界尽管离不开科学世界,但却不只是科学世界。

c.范围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要具有一种“课程生态学”的视野,寻求

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

④关爱自然

这意味着课程必须把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这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一

种“关爱伦理学”。这种价值观应成为变革现行课程体系的重要精神力量。

⑤个性发展

这意味着课程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个性发展还包含了社会性,个

性的成长是在生活中、在持续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因此课程应创设有助于个性发展的社会情境。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试分析其中的一个理念。

答(1)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

从“基本理念”这一层面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a.“一”,就是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b.“二”,就是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c.“三”,就是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

个方面融为一体。

d.“四”,就是四个具体“理念”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

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

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为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c.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第一,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

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

第二,高中语文课程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第三,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2)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的分析

语文素养按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分类,可分为:

①言语信息

a.语言文字知识;

b.课文内容知识;

c.课文背景知识。

②语文智慧技能

a.字词学习;

b.句子学习;

c.段落篇章学习。

③语文认知策略

语文认知策略是一套如何学习语文的程序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的效率。

④语文动作技能

语文课程中的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

⑤语文情感与态度

a.道德,课文中歌颂、赞美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从中习得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

b.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4答案

一、选择题

关于教材编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

学段之间的衔接。

②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③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

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

④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全面翔实,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⑤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

适量,便于实施。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关于教材编写的表述,④说法有误,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

探究中学会学习。

二、简答题

1.语文教材有哪些内容要素?试分别加以说明。

答:现代语文教材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学系统。

(1)范文系统

范文系统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所选取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是语文教材的主体,

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审美情操的主要凭借。

(2)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是指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

(3)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而有计划提供的思考与练习,分为口

头与书面两种形式。

(4)助学系统

助学系统指的是教材编者提供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和作者介绍等一系列材

料,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简述语文教材的主要功能。

答:语文教材的主要功能包括:

(1)德智启迪功能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反映着作者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学习这样的语言作品,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受

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语文历练功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要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都得有所凭借,课

本或选文就是这个凭借。因此,语文历练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功能之一。

(3)语言积累功能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有着重视朗读、背诵的优良传统,其作用在于通过记忆背诵、积累语言、丰富语汇、掌握

渊博的知识,以供日后的写作运用。

(4)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材不仅包括关于语文的知识,还含有丰富的社会、自然领域的百科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优秀的语言作品

表达出来,显得更为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5答案

一、选择题

1.以下对导入方法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这堂课主要学习文言通假字的知识”,运用了“明确目标”的方法

B.“请同学们上课前,先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运用了“激活生活经验”的方法

C.“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录像”,运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

D.“在上课前,我们先将上一节课的内容,简单复习一下”,运用了“复习旧知”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很显然“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并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属于“激活生活经验”的导入方法。

2.不属于在实践中把握好新课堂教学中关系的是(

A“人本”与“文本”

B“设置”与“生成”

C“教材”与“教法”

D"个另与"一般”

【答案】C

【解析】在实践中把握好新课堂教学中关系包括:①人本与文本的关系;②设置与生成的关系;③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正确对待“教材”与“教法”的关系,不属于新课堂教学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

3.教师利用学生做的批注引领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B.批注法强调教师讲析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教学针对性强

C.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为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策略创造了条件

D.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教学起点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答案】B

【解析】批注,是在阅读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知识储备,积极地与文本展开

对话,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教师起的是引导的

作用,而非进行讲析。

4.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请学生说说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这一做法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课前开展学情调查,能够帮助教师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B.访谈的目的是发现学生阅读态度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C.学生只能提出浅层次问题,课前处理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D.学生的问题即为教师预设的问题,访谈的意义在于验证教师的判断

【答案】A

【解析】学生访谈分课前和课后两种。课前访谈能了解学生先前所学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

见解、困难、障碍、误区有哪些,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设计教学。

5.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

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在教文言文时,教师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听录音朗读,感受课文意境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诵读

D.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答案】B

【解析】B项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也不属于思维方法的培养。因此B项错误。

6.在进行《牡丹的拒绝》教学时,教师用PPT展示了学习导案,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交流,讨

论时间为10分钟,结束后组内推举1〜2名代表按任务条顺序展示。在学生们讨论的时候,教师巡视并随时解决

学生们出现的问题。对于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分析不恰当的是()。

A.

该教师使用了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B.在

讨论前,教师规定了讨论的内容和时间,会禁锢学生的思维C.学

生讨论的时候,教师随时跟进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D.组内

推举代表充分体现了民主性,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权利

【答案】B

【解析】采用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在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讨论的时间、要求、目的等,以引导学生的讨论,

这种方式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会禁锢学生思维。

二、简答题

1.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法具有怎样的意义?应侧重在哪些方面进行指导?

答:狭义的学法,即学习方法,是指人们在学习中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为获取知识和能力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广义的学法,是指学习应该遵循的法则,包括认识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三个方面。

(1)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

①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学法指导

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该如何选择性的接受知识,成为现在要面临的问题。在学生掌

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有能力迎接新时代的各种挑战。

②终身教育的趋势呼唤学法指导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的就业观发生了根本转变。终身学习接受教育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会

学习,是每一个人必须具有的生存之道。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向学生讲授学法,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学法指导

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具有特殊技艺、才能出众的人才。传统教育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早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够适应学习内容和

学习方法的变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

(2)进行语文学法指导,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语文课堂学习方法

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练习和复习等几方面。

②学习迁移的方法

迁移,是指学习者原有知识对接收新知识所产生的一定影响。

a.系统学习基本原理与概念。利用学习定势的积极因素。

c.恰当选择学习材料。

③记忆法

a.帮助学生树立记忆的信心。

b.使学生了解记忆的过程。

c.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④多种思维方法

比如顺向思维法、求异性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

除此之外还要侧重于掌握语文学习法指导的原则与途径。

2.预习和复习知道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答(1)预习

①概念

预习是精读前的准备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思考、练习的开始。可以在课堂上预习,也可

以是自习时间或课外时间预习。

②预习指导内容

a.泛读课文;

b.认识生字词;

c.指导学生的思考;

d.布置作业。

(2)复习指导

①概念

复习指导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重温学过的知识,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

②意义

a.通过复习使所学知识进入长期记忆,复习是教学过程中最有总结和提高意义的阶段。

b.复习指导从理性上使学生明确施教内容的要点,把握其知识结构的联系,指导学生获得规律性东西。能

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C.复习的内容尽管是学生学习过的,但寻求的是“新”方法,解决的是新问题,其结果也是“创新”的。

也就是说,被复习的内容和通过复习所得的结果之间是不同的,后者是前者的飞跃,是质变,是创新。

d.复习指导的任务不仅是教学生获得复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尤其是记忆和思维的

方法。

3.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学习都应该把握怎样的原则?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重点指导?

答(1)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学习把握的原则有:

①把握识字写字学习的基本原则

a.根据汉字特点学习原则

b.音形义相结合以字形为主的原则

c.从具体到概括的原则

d.联系语言环境学习原则

e.及时练习巩固成效原则

②把握阅读学习的基本原则

a.惜时高效原则

b.以疑促读原则

c.读讲写思结合原则

d.多种读法互补原则

③掌握写作学习的基本原则

a.读写结合原则

b.勤写多改原则

c.先放后收原则

④掌握口语交际学习的基本原则

a.情境学习原则

b.习惯养成原则

c.双向互动原则

d.注重方法原则

(2)重点指导

①读写结合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a.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时时受到写作的启示,从文本中寻找作文的依据。

b.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模仿性、创造性读写联结或模仿与创造相结合的联结方式。

②掌握口语交际学习的基本原则中的情境学习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a.教师必须创设出和谐而自主的学习环境,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b.教师可利用课文内容,让学生置身文中,充当不同角色的人物,如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的表演等。

c.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活动情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为口语交际学习提供真实的情境指导。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掌握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学习的一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的态度与习惯。

6答案

一、选择题

1.这是一位老师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时的导语设计: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这儿提到一个国家的名字,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过在没有讲出这个国家的名字之前,

我想到一些人的名字:比尔•盖茨、麦克尔•乔丹、麦克尔•杰弗逊、林肯,,”另外,还有“9•11”。湖这个

国家的名字是“TheUnitedStates”(美国)。看来同学们对美国是十分熟悉的。可是,我在问,我们对美国的社

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现状有多少了解呢?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

窗口来对美国社会现状作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极其优美的演讲词——

《我有一个梦想》。

对这一导语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实生活人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C.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D.探究文章结构,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答案】A

【解析】课堂导入语的设计要从现实生活入手,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题干

中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美国,激发其学习热情。

2.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导入“本文用了‘三十

六计’中的哪一计”来导入本课的学习。这位老师采用的导入设计属于()。

A.串联照应式

B.悬念激趣式

C.故事吸引式

D.背景激情式

【答案】B【解析】题干中教师在导入时设置“三十六计”的悬念,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这样

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这种导入方式属于悬念激趣式。

3.学习《雨霖铃》,教师先以排比句幽默吟诵,引出“以情带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然后小结:有人说,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

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对

该结束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拓展型结束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诵读柳词

B.结束语归纳出柳词的特色及《雨霖铃》的词旨

C.从下阕的抒情手法自然过渡到结语中的柳词特色

D.力图通过柳词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热爱

【答案】A

【解析】A项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柳词、诵读柳词”,这样说是狭隘的,题干中明确指出:“希望大家在以后

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目的是让学生因柳词而生成对古诗词的热爱与追求,故A项错误。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中有一道课后练习题:“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

态度上有什么不同?”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o

A.让学生注意体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B.让学生注意语言描写

C.让学生注意细节描写

D.让学生分析李陵的人物形象

【答案】D

【解析】本科的教学内容是《苏武传》,分析人物自然要从苏武入手,李陵在文中只是起到衬托苏武形象的作

用,不应详细分析。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中有一道课后题: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

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语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对

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B.不需要学生充分地表达个人见解

C.让学生体会其中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

D.让学生分别品味写景和抒情,又要看出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的特点

【答案】B

【解析】如何看待这种“悲凉”,要求学生充分地表达个人见解。

6.教学《雷雨》,教师导入:“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在幻想、憧

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除了生命毁灭的

沉默和黑暗之外,《雷雨》到底还有多少未解之谜?究竟还能告诉我们多少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以探究者的身份,

走进曹禺,走进《雷雨》。”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恰当的是()。

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调动了学生的“味蕾”

B.在导入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儿也可

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答案】A

【解析】导入中讲的故事是《雷雨》中最惊心动魄的情节,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味蕾”。步步设疑,带着问题学

习比泛泛读故事更能抓住学生的心,“负担”一说有误,排除B;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导入的效果,设疑语言平淡

不得,排除C项;“探究者”是对新课标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不符合高中学情”一说错误,排除D项。

二、案例分析题

1.案例一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苏洵的《六国论》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史实,有些地方说理也欠妥当,谁能找出来并加以分

析?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觉得课文中关于六国的灭亡顺序与史实不符。文中说“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可是根据我们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秦灭六国的时间和顺序分别是:公元前230年秦灭韩,

公元前229年秦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4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会元前221年秦灭齐,

统一中国。文中的说法不太符合历史。

生2:苏洵提出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的观点是应该肯定的;但他的“燕虽小国而

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观点,我们却不能赞同,我们认为燕国后亡是秦远交近攻的合纵策略所决定的。因为六国中

燕、齐离秦最远,要先灭燕就必须越过赵、魏,这就势必会违背秦国的策略,就会对秦不利。因此,秦只能在灭亡了

魏、赵等国后才进兵灭燕。由此可见,“用兵之效”的说法是不合历史真实的。

师:以上同学敢于质疑,并且分析得头头是道,老师在这里提出表扬。可是这样一来我就开始担心,苏洵的

《六国论》“漏洞”这么多,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生:《六国论》第二部分的论据中虽有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还是反映了历史的规律,完全能

够证实他“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的观点。

生:《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政论文,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北宋王朝屈辱妥协的外交政策进行委婉的讽

谏。因此,本文虽有不要之处,但论证说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

佳作。

师:古人论史,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六国论》能够针对现实,借评论六国讽喻北宋

王朝,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文章的意义是深远而积极的。不过,北宋统治者并没接受

这些意见,“庆历纳款”后又过了31年,宋神宗熙宁八年(1073年),辽国又一次提出领土要求,神宗比他的前

辈走得更远,竟然割了山西境内黄河东西700里土地给辽国。以后的北宋、南宋统治者同样不接受这些历史教训,

因而最终招致了灭亡。因此,从这点看,《六国论》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

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汲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

的史论并不确切,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问题:

阅读以上教师有关《六国论》的教学实录(节选)并对其作出合理评价。

答(1)本案例片段较好地做到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在学生理解和把握了全文基本思想观点和结构

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六国论》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史实,有些地方说理也欠妥当,谁能找出来

并加以分析”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既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起点,也指出了思考的方向和范围,从

而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质疑和思考。

(2)这一案例还很好地体现了正确处理文本的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这一点体现在教师设计的第二

个更值得深思也更令人忧虑的问题上:“以上同学敢于质疑,并且分析得头头是道,老师在这里提出表扬。可是这样

一来我就有了担心,苏洵的《六国论》‘漏洞’,这么多,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根据这一问题,教

师巧妙引导,学生经过自由讨论,不仅给出了精彩回答,而且完成了对课本内容的多元解读。

2.案例二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情境创设:

视频循环播放王力宏《盖世英雄》、周杰伦《霍元甲》以及《北京欢迎你》等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

的MV和中国传统戏曲片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课题导入:

教师:上课前,大家已经看到,在座各位的偶像们,流行时尚的新新人类们,他们在向中国古代戏曲吸取营养。

同学们,你们的偶像还有没有类似的作品?学生纷纷发言,列举歌手和歌曲。

教师:这些歌手或词曲作者,只是从中国传统戏曲的长河中舀出了一勺,就足以使歌迷心醉神驰,这说明中国

传统戏曲在张扬着时尚与个性的今天,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魅力。

学习古代戏曲,必然提及关汉卿,学习关汉卿,必然提及《窦娥冤》。今年是关汉卿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50

周年、从事戏曲创作750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了解关汉卿,学习他的《窦娥冤》实在是难得的机缘。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希望帮助大家从“看热闹”向“看门道”前进一小步。

戏剧欣赏水平的提高,标志着大家文化修养的发展。

问题: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窦娥冤》一课

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请认真阅读并作出评价。

答(1)课前展示学生喜爱的新新人类和时尚偶像在音乐创作和演出中借鉴中国古代戏曲元素的视频文字资

料,拉近学生与古代经典戏曲作品之间的“文化时差”。

(2)通过对元杂剧常识和关汉卿艺术地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欣赏兴趣。

达到减小“文化位差”的目的。

(3)借助中国和外国部分关于悲剧的经典文论,指导学生对戏剧文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使

学生在自我思考与即时表达中逐步减小“文化级差”,最终实现认识悲剧性,感受经典,靠近经典,了解经典的目

的。

7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小学阅读教学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悟,应结合课文语句所描述的充满感性因素的内容和情感来进行。

B.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

指导、引领和点拨。

C.第二学段,学生应当默读,做到不出声;学会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D.第三学段,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答案】C

【解析】C项表述有误,第二学段的要求应是:学生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

早底、o

2.以下有关诵读的评价,说法正确的是()。

A.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B.重在提高学生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C.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D.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答案】B

【解析】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3.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把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作为重点

B.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C.词法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D.句法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答案】A

【解析】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故选A项。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课内学习计划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做探究”、“名著导读”四个

部分。“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

编排,单元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由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

对该“阅读鉴赏”部分的实施建议不恰当的是()。

A.为了应试争取复习时间,利用两周集中完成整本书“阅读鉴赏”部分的学习

B.在学习单元课文内容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备教材、备课堂、备学生

C.根据该部分内容,认真完成全部课文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D.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反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引导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案】A

【解析】“阅读鉴赏”部分每册有4个单元,学习重点各有不同,应分别讲解清楚,不能缩短时间集中学习,重

教学进度轻教学质量。

55面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说法的一项是()。

A.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B.写作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C.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D.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答案】B

【解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