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语文八下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语文八下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语文八下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语文八下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语文八下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八下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28分)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5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B.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C.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D.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实至名归的车夫之王啊。2.(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B.《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的作者分别是陶渊明、柳宗元、欧阳修,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C.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D.《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因为飞岛国国王和岛上的臣民只对数学和音乐感兴趣,而他对于这两门学科的了解比他们差远了,所以受到轻视。3.(2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航天员举着国旗,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了节日的问候。B.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D.学习是否努力是决定我们成绩提升的因素之一。4.(2分)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赋予源泉漩涡自园其说B.授予演绎缅怀打报不平C.肤浅决择狡辩不知所措D.萦绕诬蔑堕落不修边幅5.(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礼记》相传由西汉经学家戴圣所编纂,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其内容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C.《回延安》这首诗是用塞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了浓郁的塞北风情。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了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6.(2分)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傅雷家书》是一部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B.作者保尔·柯察金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以主人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逍遥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D.《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海洋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读者,原因就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同时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7.(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防止暴力恐怖案件不再发生,各地交通部门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B.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C.经济是否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加速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技术、管理人才。D.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8.(2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出自下列哪部作品()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孟子》9、(4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萧瑟的秋风吹向大地。树叶kū黄,百花diāo零,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昆虫也都甲(A销声匿迹B杳无音讯),唯独菊花依然傲霜挺立,为清冷的深秋增添了一抹生机。你看,她们开得那么热烈潇洒,那么无羁无绊!她们簇拥着、欢笑着、摇曳着,婀娜多姿,乙(A明媚B妩媚)动人。(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活跃(________)②无羁无绊(________)③kū(________)黄④diāo(________)零(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10、填空。(8分)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谐》之言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北冥有鱼》)(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虽有佳肴》)(3)唇焦口燥呼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7)_____________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8)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___。(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10)《送友人》借马鸣来表达悠悠的别离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2分)11、(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摇晃的世界(有删改)赵霞(1)我和三岁的儿子一起走在田间。这天的太阳光,照在哪里都有些毛茸茸的。(2)这是什么?他问。南瓜。我答。“哈哈,”他笑起来,“南瓜,它是很难的瓜。”这是什么?芥菜。“芥菜,哈哈,”他又笑,“借来的菜。”回到家里,桌子上放了一筐猕猴桃,他指着里头的毛果子:“猕猴桃,这是迷路的猴子的桃。”(3)我看他又笑又跳地,把南瓜、芥菜和猕猴桃的这个世界摇来晃去,几乎颠翻,一时也huǎnghū了。在那么一阵,这个世界的坚固和稳当从我的感官里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那么一点混沌和迷濛,似曾相识地。我好像也微微地摇晃起来。(4)那还是在什么时候哪,铁锅子里的汤咕嘟响着。妈妈抓一把粉丝,丢进汤里。粉丝汤端出来了,外祖父一边夹起粉丝,一边说道:“瞧,这粉丝有‘鼻头’。”在我听来,这是多么难解的一个世界。我忍不住问,粉丝的鼻头在哪儿?外祖父用筷子挑起一根透明的粉丝,指着上面凸起的一小团白色,这不是它的鼻头么!这普通的食物在我眼里立时变得特殊起来。它的鼻头,是不是闻得见汤里的气味?既然有了鼻头,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丝了,它会介意被我们一口一口吞下肚去吗?吃粉丝的时候,我会小心地避开它的“鼻头”,好像那样至少表达了一点儿抱歉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没有人告诉我,我却猛地醒悟了,外祖父所说的“鼻头”,其实是“别头”,是越方言中对于一切纠结成团之物的指称,与我想象中的鼻头,实在相去甚远。一霎时,我从微微的迷醉中苏醒过来。摇晃的世界立定了。(5)现在,我跟着儿子,学习重新观看这个世界的各种姿势。歪着头看,侧着身看,倒过来看,从手指头缝里往外看。我们经过一棵大树,他指着自己的脚、身体、头发,说:“这是我的根、茎、叶。”我们去湖边看小鱼,鱼少得很。他点着头,说:“今天一定是少鱼日。”我们一起念儿歌:“谁会飞?/鸟会飞。”他说:“不。毛巾会飞。猫会飞。狗会飞。人会飞。我会飞。”我们谈做梦。我说,昨天晚上我没有做梦。他说:“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6)哈,他是怎么想的。一个梦,打开来空空的,比起什么梦也没有做,的确要有意思得多。(7)有一天,朋友带给他一样礼物。我们一起拆开漂亮的包装盒。盒子里卧着一个漂亮的杯子。(8)我把杯子擎起来:“看,好漂亮的杯子!”他却兴奋地探手到盒子里,捧出那里用来垫衬杯体的一大团揉得皱皱的细碎纸条。“看,好漂亮的稻子!”他把“稻子”扬起来,看着它们落到地板上,再捡,再扬,高兴得咯咯笑:“我喜欢这个礼物。”我扬一扬手里的杯子,试图让他至少把“礼物”看完整些,不,他只忙着扬他的“稻子”,在客厅里跃跳、欢笑。我握着杯子,有些落寞地站在边上。(9)真的,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一个杯子的价值看得比一团碎纸更重要了呢?(10)大约就是从我们的世界停止那种令人神迷的摇晃感开始吧?1.看拼音写汉字huǎnghū(______)2.文中多次写到“我”和儿子面对同一事、物时的不同表现,请梳理并填写表格。同一事、物“我”的表现儿子的表现几种蔬果①______重新定义了它们的名字做梦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3.请分析第(4)段画线句的作用。4.以下对第(9)(10)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呼应标题“摇晃的世界”B.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C.“大约”说明作者对这个回答是不确定的D.从“我”到“我们”的变化显示了主题的深化12、(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颗粒,一般定义为5毫米以下,可能小到几微米甚至更小。这些颗粒都是来源于人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丢弃到自然界的塑料。这些塑料会慢慢降解,从大块塑料慢慢降解成小块,最后成为“微塑料”。人类合成塑料的单体,本身就是“微塑料”,因为种种原因也可能进入到环境中。还有些生活用品,比如化妆品、护肤品和洗浴用品,也会加入一些微塑籵颗粒改善质感。这些微塑料,最终也是进入自然界。另外,化纤纺织品在洗涤中,也会洗出一些微塑料颗粒进入废水中,这些微塑料最终会流向海洋,并进入类似贻贝这样的海洋生物的体内。(节选自《保护海洋,从了解海洋微塑料开始》)材料二:我国的載人潜水器“蛟龙号”去年从大洋深处带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检出了微塑料。今年初,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硏究所孙承君研究员等人在南极鲍威尔海盆进行科学考察时,通过船载泵取得500升表层海水样本,用显微镜观察过滤海水后形成的滤膜时,竟发现上面有五六个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我国科研人员的实地调查发现,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海洋微塑籵无处不在。据了解,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把海洋微塑籵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目前还没有研究直接证明海洋微塑料对人体产生危害。但塑料往往要几百年后才会分解破碎,如果任由它累积、释放和污染,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孙承君认为,研究海洋微塑料的目的之一在于探究其对海洋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尤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对人类产生不良影响。(节选自《关注海洋微塑料》,《人民日报》2018年9月3日)材料四:微塑料进入海洋生物内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生物体的吞噬或摄食行为。由于微塑料粒径较小,海洋生物尤其是有效生物在摄食过程中很难将其与其他食物颗粒区分开来,容易造成微塑料的误食。(A)研究表明,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各个生态位上均存在生物“摄食”微塑料的现象,包括海洋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鸟类乃至大型哺乳动物等。根据室内暴露实验,摄入体内的微塑料对部分海洋生物造成毒性效应,主要包括生长发育不良、繁殖能力低、行为活动异常、基表达异常和生存率降低等。(节选自《警惕海洋中的PM2.5,我们该如何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5月23日)材料五:博彦·斯拉特,1994年出生于荷兰。17岁时,他计划清理海洋中的塑料废物;2012年,他提出的“海洋清理”计划荣获了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的“最佳工具设计奖”,之后还获得挪威国际海事奖与联合国地球卫士大奖。2014年6月,他在TED作了关于拯救海洋的梦想的演讲,以下是其演讲的部分内容:人类历史基本上包括两种事情:不可能做成的事和已经做成的事。一年半之前,在我的故乡荷兰,我正处在一个超兴奋的状态。在那儿,我创造了一个新的想法一一怎样把海水里的塑料打扫干净。我说过关于我在希腊潜水的经历。我在小塑料袋和鱼中间游过,让我震惊的是,在广阔的海洋中间,超过数千英里的海面上漂浮着大量的塑料垃圾,而这些地方很多甚至人类都没有到达过。(B)同时,更让我震惊的是,每年超过上万哺乳类动物和超过百万的海鸟因为这种塑料而死亡。同样让我震惊的是,一片小小的塑料垃圾就能威胁到它们的生命。但最让给我吃惊的是,当提到海洋清理行动的时候,很多人坚定的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尽管没有人曾经真正尝试去做过这件事。我们现在成功地证明了当初的一个想法,我要感谢你们每一个人。我们的工程师、志愿者、资助人、发起人帮助我们完成了这最重要的一步。但,我们还没完。直到我放眼望去干净的大海之前,我是不会停止这个项目的。(有删改)1.关于微塑料,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A.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颗粒,一般由几微米至5毫米,所以海洋生物易误食。B.微塑料来自于大类活动,通过化妆品、护肤品进入人体,降解成小块后进入自然环境C.微塑料在海洋中无处不在,在4500米水深处生物体内和南极海域都发现了它的存在。D.海洋微塑料对人体直接有害,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更大,相当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塑料从陆地进入到海洋有多种途径,如河流输入、大气飘尘和船舶输入。B.海洋微塑料一部分在海表漂流,绝大部分通过扩散和沉降成为海底沉积物。C.海洋微塑料被海洋生物吞食,生活在海洋不同深度的生物都受到它的影响。D.塑料以漂浮塑料、悬浮颗粒物和海底沉积物等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海洋各处3.材料四和材料五划线句都写了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但因为文体不同,体现的语言特点也不同。请结合句子内容简要分析。4.阅读材料后,你觉得作为非海洋治理专业人员的一般人,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为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作出怎样的努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13、(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一个人的演讲张以进①十岁那年,班主任陈老师推荐我参加学校的一个演讲比赛。得知消息,我的心里忐忑不安。我是个农家孩子,虽然作文写得好,但演讲却是一窍不通;至于登上那高高的演讲台,那更是从未有过的经历。②放学回家,父亲看我心神不宁,问我出了什么事。我把老师想让我参加演讲比赛的事说了,带着哭腔恳请父亲:“爸,我不想去演讲。你去跟老师说说,让其他同学参加吧。”父亲先是劝我参加演讲,可我就是不愿去。看我耍赖的样子,父亲从口袋里摸出旱烟筒,装上几缕烟丝,点燃后抽了一口:“我到陈老师家去一趟,答应与不答应,你都要准备。”③父亲很晚才回家,走到我床前摇了摇头。一直醒着的我,瞬间明白了父亲的意思,陈老师没有答应父亲的请求。看着父亲无可奈何的样子,我转身给了父亲一个脊背,心想:这么点事都求不到陈老师,实在不行,只好自己随便应付一下了。④父亲以为我睡着了,帮我掖了掖被子,走了。⑤因为这件事,我很生父亲的气。第二天放学的时候,父亲端给我一碗米饭,我也没理他。晚饭后,我顾自一个人做完作业。就在我收拾作业本的时候,一直蹲在旁边的父亲对我说:“拿着要演讲的那篇文章,你跟我来一下。”⑥我和父亲乘着夜色出了村。走着走着,父亲竟然把我带到了学校操场里。满天的星光下,校园里空无一人,除了蟋蟀的鸣叫声,四周静悄悄的。父亲带着我走上操场边的主席台,拿出一个崭新的手电筒,对我说:“你站在这里,讲一讲那篇文章。”⑦父亲的话里充满了鼓励,让我无法拒绝。我接过手电筒,父亲走到了台下,搬了块石头坐在操场里。⑧站在主席台上,我的脸涨得通红。银白的月光倾泻下来,我只能看到父亲黑魆魆的身影。借着手电筒的光线,我硬着头皮开始演讲,没讲几句,我就忘了后面的文字,开始结巴。我抬头看看父亲,他依然在台下静静地听着,像个忠实的听众。⑨停顿片刻后,我再次从头开始演讲。一遍,两遍,起初我感觉很不自然,有时候连话语也不连贯。说着说着,我心中的恐惧感渐渐消失了,演讲也变得逐渐通顺起来,到了精彩之处,父亲还为我鼓掌加油。那天晚上,在很多人温馨的睡梦中,朴实的父亲帮我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演讲。⑩“每个人都会遇到第一次,人生要学会面对。”回来的路上,父亲这样告诫我。我记着父亲的教诲,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训练,我登上了学校演讲比赛的舞台,获得全校第二名。⑪第一次参加学校演讲比赛的获奖,给了我很大鼓舞。从那以后,每当人生中遇到艰难曲折,我总会想起父亲的那句话:人生要学会面对。也正是不断地去面对,让我在人生路上不停地去攀登新的高峰。⑫光阴荏苒。四十年后的一天,我去拜访陈老师,无意中说起那次演讲比赛的事,陈老师的回答却让我大吃一惊:“你父亲来找过我,和我聊了一些你学习上的事,但他没有说过让你退出比赛。”⑬回家后,我问起父亲。父亲笑笑说:“每只雏燕都有学试飞的时候,没有第一次的试飞,燕子怎么能学会高飞呢。所以我根本没想让你退出比赛。我去找陈老师,只不过是去听听陈老师对你的评价。从陈老师那里回来,我心中更有底了。”⑭我恍然大悟。四十年后,我终于明白父亲的心意,是他鼓励我学会了第一次的面对,就像第一次试飞的燕子,他在背后默默鼓励我慢慢学会高飞,让我飞出了一个崭新的人生世界。(选自《上海故事》,2019年3月5日)1.按照时间顺序,从父亲的角度,补全父亲引导“我”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的过程。(1)父亲同意“我”的恳求去找老师换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回家路上,他告诫“我”人生要学会面对,让“我”最终登上了学校演讲比赛的舞台。2.分析第⑥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回答两点即可)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三、写作。(50分)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请根据上述材料含义,写600字至800字的文章。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D【解析】

实至名归:指的是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应改为“名副其实”。故选D。【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2、B【解析】

B.有误。陶渊明是东晋人,不属于“唐宋八大家”。3、A【解析】试题分析:B残缺宾语。“灵活”后加“的特点”。C残缺主语。去掉“随着”或“使”。D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点睛: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4、D【解析】

A.自圆其说。B.打抱不平。C.抉择。故选D。5、C【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C项有误,《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6、B【解析】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分小说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故B错误,选B。7、C【解析】试题分析:A.否定不当,删除“防止”或“不再”。B.词语搭配不当,“学习态度”不能和“提高”搭配。D.缺少主语,删除“令”或“当、时”。点睛: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8、D【解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故选D。9、(1)①yuè②jī③枯④凋(2)AB【解析】

(1)本题作答时,要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注意“凋”的字形和“羁”字的读音。(2)销声匿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杳无音讯: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式联系。根据语境,甲处应该选用“销声匿迹”。乙处,依据叙写的对象“菊花”,应该选用“妩媚”,不能使用“明媚”,据此可选择作答。10、(1)鹏之徙于南冥也(2)学然后知不足(3)归来倚杖自叹息(4)禅房花木深(5)拣尽寒枝不肯栖(6)零落成泥碾作尘(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8)长夜沾湿何由彻(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徙”、“倚杖”、“碾”、“祗”、“班”的书写。理解型默写(9)抓关键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10)的关键词是“悠悠的别离之情”。二、阅读理解。(42分)11、1.恍惚2.①只会说它们本来的名字②说自己没有做梦③说自己做的梦是空的④拆礼物盒⑤只看到漂亮的杯子/举起漂亮的杯子⑥把垫衬的碎纸条当作喜欢的礼物/兴奋地将垫衬的碎纸条当作稻子抛扬。3.画线句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儿时的“我”对于粉丝的鼻头和内心感受的想象/体现了“我”将粉丝看作是一个生命时所带来的奇妙体验,反映出孩子往往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世界4.C【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恍惚”形容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作答时注意“恍”“惚”的偏旁不要写错。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从“南瓜”“芥菜”“猕猴桃”等词语可知,我只是知道蔬果的名字;对于“做梦”,“我说,昨天晚上我没有做梦。他说:‘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当“我们一起拆开漂亮的包装盒”的时候,“我”只看到了杯子,儿子却喜欢“用来垫衬杯体的一大团揉得皱皱的细碎纸条”。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粉丝鼻头的好奇,也说明换个角度看问题,世界是很有趣味的。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4.此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分析。A.正确,“我们的世界停止那种令人神迷的摇晃感”与标题“摇晃的世界”相呼应;B.正确,这两段运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思考;C.不正确,“大约”说明这只是作者本人的观点;D.正确,从“我”到“我们”,由个体到一般,深化了主题。故选C。12、1.C2.B3.材料四是说明性文字(科学研究报告),主要是客观介绍生物“摄食”微塑料的现象及危害,体现出准确客观、科学严密的语言特点;材料五是演讲稿,主要是表达自己见到微塑料残害生物情况之严重的震惊之情,体现出饱含情感、有感染力的语言特点。4.一般人可作出的努力有:①注意环保,不随意扔置带有微塑料的生活用品,不滥用洗涤用品。②像荷兰少年那样用实际行动拯救海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海洋清洁工作,如可以帮助清洁海滩垃圾等。【解析】1.A.依据“‘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颗粒,一般定义为5毫米以下,可能小到几微米甚至更小”可知,A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B.选项中的“通过化妆品、护肤品进入人体,降解成小块后进入自然环境”不当,应该是“先进入自然再降解成小块”。D.选项中的“对人体直接有害”不当,文中说“目前还没有硏究直接证明海洋徼塑料对人体产生危害”。故选C。2.考查对图表内容的理解。从材料三的图表中,可以看出选项B中的“海洋微塑料一部分在海表漂流”是无中生有;另外“绝大部分”在图中体现不出来;“通过扩散和沉降成为海底沉积物”表述不完整,以偏概全。从图表中看,通过扩散和沉降进入海中的除了有海底沉积物,还有悬浮颗粒物。据此,答案为B。3.考查对文体语言特点的理解。材料四是一段说明性文字,画线语句主要是客观介绍“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各个生态位上均存在生物‘摄食’微塑料的现象”及“微塑料对部分海洋生物造成毒性效应”,体现出的是文语言准确、科学、严密的特点。材料五是一篇演讲稿,其中的语句“同时,更让我震惊的是,每年超过上万哺乳类动物和超过百万的海鸟因为这种塑料而死亡。同样让我震惊的是,一片小小的塑料垃圾就能成胁到它们的生命”,主要是采用的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法,其语言中运用两个“震惊”等词,体现出饱含情感、有感染力的语言特点。据此分析作答。4.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从“如何做到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角度来谈即可。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13、1.(2)父亲找老师并未提换人的事儿,只是了解“我”学习上的情况,然而回来却告诉“我”老师不同意换人。(3)父亲带着生气的“我”,到学校空旷的操场上练习演讲,最终帮助“我”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演讲。2.渲染了夜晚校园清幽寂静的氛围;暗示了“我”面对未知事情时好奇、紧张、害怕的情绪;为后文写“我”最终能够心无束缚地完成第一次演讲创设了条件;从侧面体现了父亲为了鼓励“我”学会勇敢面对的用心,以及他独特的教育智慧和对“我”深沉的“爱”。3.①关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我”因为演讲比赛而忐忑不安,父亲积极了解原因后,为照顾我的情绪,答应“我”的恳请去找老师换成其他学生;②循循善诱、教子有方:因为“我”缺乏面对演讲比赛的勇气,他便带“我”去空旷的操场上练习,并且及时给予“我”鼓励和教诲;③智慧、用心良苦:面对“我”的消极退赛情绪,父亲不是一味听从“我”的说法,而是先了解情况,然后又用心良苦地鼓励“我”,用他的教诲影响“我”。4.示例一:表达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因为要参加演讲比赛而忐忑不安,父亲没有因为“我”的胆怯而呵斥“我”,也没有因为心疼“我”而直接向老师表达出演讲比赛换人的请求,而是用心良苦地帮“我”战胜恐惧,学会面对,让“我”在人生路上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示例二:表达对父亲的感恩,对父爱的歌颂。是父亲在“我”害怕面对的时候,及时给予“我”鼓励和教诲,让“我”在第一次面对演讲时获得了成功;同时,他的教诲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不断成长,不断提高。所以“我”对父亲的用心良苦充满了感激,同时也感恩父爱的伟大、无私。【解析】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2)空,要分析好12段的补叙即“你父亲来找过我,和我聊了一些你学习上的事,但他没有说过让你退出比赛”一句。(3)空,5—10段写父亲带着生气的“我”,到学校空旷的操场上练习演讲,最终帮助“我”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演讲。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要注意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作用。“满天的星光下,校园里空无一人,除了蟋蟀的鸣叫声,四周静悄悄的”一句渲染的是:夜晚校园清幽寂静的氛围。烘托的是:“我”面对未知事情时好奇、紧张、害怕的情绪。从结构上看,引起下文,为写“我”最终能够心无束缚地完成第一次演讲创蓄势;从内容上看,体现了父亲独特的教育智慧和对“我”深沉的“爱”。一定要答出景物描写对事件、对人物、对主题的意义。3.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父亲一开始就答应“我”的恳求去找老师换成其他学生等情节,说明他的一个关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的父亲。再如从父亲带“我”去空旷的操场上练习,并且及时给予“我”鼓励和教诲等情节中可概括出其是一个对孩子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的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4.分析主题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本文的父亲带着生气的“我”,到学校空旷的操场上练习演讲,鼓励“我”人生要学会面对,让“我”最终登上了学校演讲比赛的舞台的事件,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同时表达对父亲的感恩,对父爱的歌颂。主题的这两个方面都要答出来,不能遗漏其一。【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三、写作。(50分)14、学会“拐弯”是人生大智慧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已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带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辍,每月都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一次,央视主持人崔永元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一句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周老认为:“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他还提醒人们,“自杀的人,就是他走到要拐弯的地方,他不能拐弯,就只好死了。”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百年人生的智慧,更是对人们的忠告。从人成长的轨迹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等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