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扫盲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
一引言扫盲教育是全球教育事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文盲数量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这个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和文明进步的水平。扫除文盲不仅是文盲本身的要求,而且是执政文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全球、全民族素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自身不断追求文明、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我国一向重视扫盲教育,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扫盲教育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在我国的文盲群体中,农村文盲占的比例很大,其中女性文盲又在农村文盲中占有很大比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扫盲工作成绩卓著,尤其是在扫除女性文盲和女性青壮年文盲方面,并由此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纵观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产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以及农村女性自我意识水平、生活质量的改善等都与扫盲教育工作的成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状况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扫盲工作开展最有成效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我国把扫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农村的广大地区。扫盲工作的大环境从1978年起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启动发展已经与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稳步推进,使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的思想意识等方面都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农民的积极性逐渐地被调动起来,农村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放。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开始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和沿海地区,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这些地区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使用,我国农业继而开始慢慢地出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向。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系列变革,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比如,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义务教育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到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以往适龄儿童尤其是适龄女童不能全部进入学校学习的状况。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许多农村地区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和成人扫盲教育,将扫除文盲与学知识、学技能结合起来,为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帮助。农村文化站、小广播、电视、电话的逐渐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农民们的视野。农村社会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将农民置身于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场景之中,外来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冲击着他们原有的观念,并同时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一段时期后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农村女性的认同和支持。她们从自身生存经验中体会到了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性,懂得了为什么要“少生孩子,多养猪”、“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等,而由此激发起的学习热情和内在需求,成为推进扫盲教育的动力。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乡统筹”等一系列战略目标,将教育定位于实现以上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扫除文盲和普及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国家教育中再次体现出其“重中之重”的地位。在此之中,农村女性必将是受益最直接和最多的群体。1.1979~1990年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状况1979~1990年是我国社会各方面迅速摆脱极“左”思想的影响,走上正常发展轨道并开始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与此相应,中国的扫盲教育事业也走上了正常、平稳发展的轨道,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1985年之前和1990年的国际扫盲年期间,我国一直坚持在农村大力开展扫盲教育工作。由于当时对文盲性别的区分统计还不太系统,国家能够提供的数据显示,1979年全国农村12~45岁的青壮年中有文盲12000多万,约占同龄人口总数的30%,其中估计女性文盲约占2/3左右;1981年,全国农村12~40岁的青壮年文盲比例下降到25%[1]。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有15岁以上的文盲1.8亿,占同龄人口的22.27%,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总数减少4993万人,年均减少624万人;文盲率下降了12.2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53个百分点。文盲率的大幅度下降,除了有文盲亡故外,扫盲教育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2]。1982~1990年我国妇女文盲数变化较大,如表1所示。实际上此时农村女性文盲下降的数字相对比男性低一些。表11982~1990年我国妇女文盲变化表由于扫盲教育有比较显著的成绩,我国有部分地区在这期间获得了一些国际扫盲大奖。1984年9月8日,四川省巴中县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野间扫盲奖”;1985年9月8日,吉林省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野间扫盲奖”;1986年9月8日,山东省五莲县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娜达杰·克·克鲁普斯卡娅奖”;1987年9月8日,湖南省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野间扫盲奖”;1988年9月8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阅读协会扫盲奖”;1990年,河南省西平县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娜达杰·克·克鲁普斯卡娅奖”。“七五”期间国家累计组织1.7亿农村成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有1.1亿人毕业和结业,其中脱盲1141万人,业余小学毕业45万人,业余中学毕业133万人,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毕结业5194万人,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毕结业3857万人,县农民中专学校(技术)毕结业122万人。县、乡、村成人学校得到很大发展,1990年全国县、乡、村成人学校分别达到1600多所、3.7万所、25万所和66万个教学点,毕结业的有3198万人。2.1991~2000年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是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的决定性阶段。根据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计,“八五”期间,全国累计扫除文盲2564.13万人。“九五”期间的1996~1999年,全国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1430.48万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15岁(含15岁)以上年龄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8507万人,占总人口的6.72%。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成人文盲数量减少了近1亿,其中扫除青壮年文盲4610万,青壮年人口中的文盲率从1990年的9.3%降到2000年的5%;15~24岁青年文盲仅占同龄人口1.1%;成人文盲率已由22.2%下降到9.08%,成人认字率上升到85.5%,扫盲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3]经教育部抽查评估,全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了教育部的抽查评估,全国实现了2000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三片地区的云南、贵州、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6个省、自治区也在加大力度,即将达到教育部对三片地区扫盲工作主要指标调整后的要求:青壮年人口中的文盲率下降到15%以下,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国经省级检查验收,扫盲达标的县级单位累计达到2700多个[4]。这一时期不少地方在扫盲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扫盲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我国部分地区和团体在这一时期也获得了一些国际扫盲大奖。1991年9月8日,黑龙江省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野间扫盲奖”;1992年9月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野间扫盲奖”;1995年9月8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1995年国际扫盲“世宗国王奖”。有资料表明,在此期间我国女性文盲率下降幅度很大。扫除女性中的文盲一直是我国扫盲工作的一个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妇女人口中的文盲率在90%以上,从1990~2000年,全国女性文盲率大幅度下降(参见表2),女性文化素质大幅提高。这对于提高女性地位、女性解放等起到了重要作用。1982年至今,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下降了27个百分点,在各项文盲率中降幅最大。表21991~2000年我国妇女文盲变化表3.2001年以来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状况2001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20.51万人,有201.49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扫盲教育教职工8.98万人,比上年减少1.89万人;其中专职教师2.32万人,减少0.52万人。[5]2003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03.14万人,比上年增加28.69万人;有195.22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增加17.83万人。扫盲教育教职工8.63万人,比上年增加0.5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87万人,比上年增加0.59万人。[6]2004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04.58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有242.54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增加47.32万人。扫盲教育教职工10.84万人,比上年增加2.2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89万人,比上年增加0.02万人。[7]200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69.05万人,比上年减少35.53万人,减少17.37%;有192.44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减少50.1万人,减少20.66%。扫盲教育教职工8.94万人,比上年减少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17万人,比上年增加0.28万人。[8]2006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64.61万人,比上年减少4.44万人,减少2.63%;有167.46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减少24.98万人,减少12.98%。扫盲教育教职工8.24万人,比上年减少0.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89万人,比上年减少0.28万人。[9]2006年,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98%,通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973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6%。2006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25%和99.29%,女童高于男童0.04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7%。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绝大多数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学可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新生文盲,有效堵住了新文盲产生的源头。据教育部2007年11月26日发布的信息,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目标已如期实现。到2007年底,410个攻坚县中,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其余42个达到了“普六”标准。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8%,比2003年初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超出计划目标(85%)13个百分点。各省初中毛入学率超过规划提出的90%。预计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累计扫除600多万文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368个县,都经过了省级政府的检查验收,并经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审查认定,由教育部发布实现“两基”公告。2003年为54个,2004年为102个,2005年为91个,2006年为70个,2007年为51个(其余42个县规划到2008~2010年实现“两基”)。有5个省级单位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全面检查验收。经相关省级政府申请和自检,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国家督学2005年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7年对陕西、广西、内蒙古和重庆的“两基”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教育部已发文认定[10]。(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促进扫盲教育性别平等中所取得的成就1.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女性文盲率明显下降据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国家机构发布的有关我国女性文盲、青壮年妇女文盲变化的数据:与同期男性脱盲数相比,女性扫盲成效显著,女性文盲率下降幅度大于男性。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3月18日发布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与1990年相比,2000年女性成人文盲率由32.0%下降到13.47%,青壮年女性文盲率由14.78%下降到4.13%[11]。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1~2006年,全国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136.3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其中女性文盲632.9万[12]。教育部新闻办2002年9月9日的公告表明,1982~2000年女性文盲、青壮年妇女文盲下降比例较大。其变化如下表3所示:表31982~2000年女性文盲、青壮年妇女文盲变化2.文盲人口的性别差异比例进一步缩小“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0~2002年全国脱盲5040万人,其中62%是女性。成人女性文盲人数由1990年的15900万降到2000年的6181万,女性文盲率由1990年的32%降到2000年的13.5%。男女文盲率差别由1990年的19个百分点缩小到2000年的8.5个百分点”[13]。3.男女受教育差距缩小“据统计数据表明(参见表4):近年来,不仅女性文盲率下降幅度大于男性,而且15岁以上女性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幅也高于男性,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1995年,中国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年,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男女差距为1.7年。到了2003年,中国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4年,而男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男女差距减少到1年”[14]。4.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升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结构几经调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农业生产越来越强调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在这一前提下,农村女性通过务农劳动进行交换产生价值,并由此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以实现独立和自主。在这当中,接受过扫盲教育的农村女性与其未接受扫盲教育前以及和未接受过扫盲教育的农村女性相比,她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自我意识及能力得到了增强。一些地区的农村女性在选举村干部、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未来生活等方面的自主权都较改革开放前有所提升,农村女性的整体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进步正在发生较大的改变。2007年11月10日西南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对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部分农村女性进行城乡统筹与农村妇女需求的抽象调查中表明,当今的农村女性在生育、家庭经济掌控、孩子教育、外出打工、当选干部、离婚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比以前有明显改善,被调查和访谈的大多数农村女性谈到,在处理家庭事务中男女共同做主的时候比较多。表41990~2003年男女平均受教育年限(三)促进扫盲教育性别平等的因素分析1.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增长并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使社会环境大大改善,越来越有利于男女性别平等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及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国家有财力去扶持、发展全民教育。在我国扫盲工作持续稳定的进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女性文盲在剩余的绝对数中多于男性文盲。由此,国家对扫盲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和性别教育方面的倾斜,不但促进了我国扫盲教育的发展,更是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扫盲教育中的落实和充分体现。2.国家政府的努力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事业一直处于国家发展战略重要地位,在改革中呈现加速发展态势。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农民的成人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教育委员会应就改革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作出专门的决定。”1987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要十分重视扫盲工作,争取到2000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并进一步要求在农村要“努力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积极抓好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纲要》确定了90年代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其中有:“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对于农村成人教育,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积极办好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面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抓紧扫除青壮年文盲,坚持标准,讲求实效,把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各级政府要增加扫盲拨款,设立社会扫盲基金,并加强领导,把扫盲任务落实到乡村。”1993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以122号令发布《关于修改〈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的决定》,对国务院1988年2月5日颁布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以便尽最大的努力扫除更多的文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199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李鹏在题为《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的报告中指出,在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1994年6月18~20日国家教委为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北京召开90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督导工作会议。1995年我国政府专门制定了《中国女性发展纲要》。强调发展女性教育、提高女性的科学文化水平,必须大力加强和推进扫盲教育工作。为实施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关于组织“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行动”的通知》,提出从1995年起,连续五年实施“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行动”。1996年2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农村成人学校和中小学参加扫盲工作的通知》。同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行蓝图,其中明确提出到2000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0年达喀尔会议以后,中国政府及时地制定了《实现达喀尔承诺——中国全民教育行动计划(2001~2015)》,并提出2001~2005年中国扫盲教育目标,即基本扫除15~24岁人口中有学习能力的文盲;15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文盲人数在2000年8507万人基础上减少1/3,文盲率从6.7%降低到4%以下,成人文盲率从8.7%降至5%以下;剩余文盲和文盲率的性别差异进一步缩小[15]。2001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女性发展纲要》2001~2010年规划,提出:保障女性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普遍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终身教育水平。在女性扫盲教育方面,提出将成人女性识字率提高到85%以上,其中青壮年女性识字率提高到95%左右。教育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全国扫盲行动”和“女性素质工程”。2002年,教育部等12部门颁布了新的扫盲教育指导方案——《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提出扫盲工作的重点是“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女性的扫盲教育,大力开展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以满足扫盲对象基本学习需求为导向的扫盲教育机制,提高扫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2003年12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以下简称《攻坚计划》)。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攻坚计划》。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扩大至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时,继续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6]。免费义务教育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有效堵住了新文盲产生的源头,促进了我国扫盲教育的进展。3.非政府组织的推动在扫盲教育的发展中,非政府组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妇联和共青团的工作与女性教育、扫盲教育关联极大,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女性扫盲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的两大组织。1988年,全国女性联合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扫除女性文盲工作的通知》。1990年3月14日,国家教委、中宣部、文化部、广播电视电影部、农业部、林业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发出《关于建立扫盲领导机构联合开展扫盲工作的通知》。1994年8月17日全国妇联、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学文化、迎“四大”,妇女扫盲活动的通知》。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世妇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确定了提高女性地位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其中在女性的教育和培训领域,《行动纲领》对各国政府提出了以下六项战略目标:第一,确保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第二,消灭女性文盲现象;第三,改善女性接受职业培训、科技教育和进修教育的机会;第四,发展非歧视性教育和培训;第五,为教育改革划拨足够的资金并监测改革的实施;第六,促进女孩和女性的终身教育和培训。”[17]世妇会的召开为我国的扫盲教育及促进男女两性平等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会后,针对文盲人群中女性占70%的现状,全国妇联开展了以女性扫盲为目标的“巾帼扫盲行动”,设立“巾帼扫盲奖”,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女性“学文化、学技术”活动,协助政府做好女性扫盲工作。1995年4月20日,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发出《关于组织“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行动”的通知》,提出从1995年起,连续五年实施“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行动”。大中学生志愿者开展扫盲和科技文化服务,为农民脱盲脱贫提供切实的帮助,是十分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支持这项活动,各地各校也精心筹备,抓紧抓好招募人员、筹措资金、编发教材、落实服务地区等重点工作,以确保活动取得成功[18]。截止到2005年3月份,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1989年开始实施的以救助失学儿童为目的的“希望工程”已筹资24亿元,资助了258万多名失学儿童,创办了1.1万多所希望学校,入学的儿童中有很大部分是女童[19]。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也于1989年实施了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力求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女童完成学业,保障女童享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截止到2007年,实施“春蕾计划”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募资达6亿多元,共救助150万余人次失学女童重返校园[20]。“希望工程”与“春蕾计划”的实施,在堵住文盲产生的源头上起了重要作用。“全国妇联还积极争取外资,组织开展了中英大龄女童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项目及‘女童优先权’项目,对西部地区辍学的大龄女童进行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生存技能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儿童工作者、家长、儿童及社会公众对女童问题的认识,以减少和消除对女童的歧视,维护女童的权益”[21]。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扫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女性扫盲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4.国家科研课题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仅从政策、资金、拓宽教育渠道、与当地政府签订扫盲教育协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且还向社会各界投放了不少研究课题以提高扫盲教育理论水平,为我国各地的扫盲教育提供交流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等政府部门向农村教育投放的各类研究课题就有几十个,它们包括《当代中国扫盲教育的历史、现状、趋势对策》、《西北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妇女扫盲教材和读物的调查分析与开发研究》、《农村城镇化及其教育发展问题研究》、《重庆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扶贫对策研究》、《西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类型与对策研究》等。这些研究课题的投放一方面对调动和利用社会各界优势参与扫盲教育研究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课题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扫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5.其他扫盲工作者的努力扫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教育及扫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在我国,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成人教育专职干部、中小学教师等都通过各种形式对扫盲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一些机关、学校主动为扫盲提供场所;基层干部、成人教育专职教师、科技工作者、大学生自愿者、中小学教师等利用节假日,或有组织地到农村去进行扫盲教育,或三五个人一起深入山区进村入户进行科技扫盲、识字教育;有些科技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和特长,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扫盲研究、培训等等。开展扫盲教育工作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奉献精神,他们兢兢业业、不怕辛劳,深入到扫盲工作的第一线开展工作,为扫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扫盲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扫盲对象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1)剩余文盲与新增文盲。尽管我们已经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阶段性目标,文盲人口大大减少,文盲率大大降低。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文盲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的初步数据,绝对文盲数还有8500多万,其中青壮年文盲2000万,我国现在仍然是世界第二文盲大国[22]。当前我国的文盲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旧文盲,也叫剩余文盲。我国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其中一半文盲分布在西部地区。西藏、青海、贵州、甘肃、云南、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等省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15%,而文盲数却占全国的50%。旧文盲中的一部分是年纪大的老人,其他的则是没有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和女性,他们大多集中在上述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特别是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边区、牧区。另一部分为新文盲。中国每年大约新增文盲50万[23]。新文盲的产生部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增加,导致部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因家庭或者个人的原因中途辍学,由此增加了在校生的辍学率,衍生出新文盲。新文盲的另一来源是失学儿童,极个别的根本没有上过学。失学儿童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其产生的原因也与其家庭或者个人有关。失学儿童原本应该是义务教育的对象,但一些失学儿童即使经过多方努力,依然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根据当前我国扫盲工作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国扫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15~5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和脱盲人员,力争使青壮年脱盲人员普遍接受扫盲后继续教育,基本控制复盲,进一步减少文盲数量,降低成人文盲比率,使其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并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青壮年非文盲率。事实上当前我国的扫盲工作在组织和动员这两部分文盲上难度较大。旧文盲或剩余文盲中女性占70%,50岁以上的占70%[24];他们大多居住在我国农村贫穷落后地区,且居住分散,流动范围大,脱盲周期长,因贫困而产生文盲,又由文盲再导致贫困,已经形成恶性循环。除了文盲自身的原因外,我国的三片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教育相对发展滞后,扫盲教育历来发展不平衡;其次,与一些达标省份扫盲松劲情绪严重,巩固提高工作薄弱,导致复盲现象也有重要关系。另外一些地区因旧文盲或剩余文盲的扫盲组织和动员工作难度大,产生畏难情绪;一些地区因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经费保障等,也是制约当前扫盲工作进步的问题所在。新文盲当中父母全部是文盲的家庭比率,远高于父母至少一方受过教育的家庭。西北少数民族儿童文盲比例较高,尤其是女童。作为孩子本身,他们有的是因为由于随家庭流动,随时更换学校困难;有的因离开学校太久,产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有的是家离学校太远;有的是因为家里有老人或病人需要照看等。作为家长,一些人比照自己的经历对孩子,特别是女孩子是否一定要进学校学习有不同看法;认为养孩子就是为了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些事,减轻大人的负担等,这样的人也不少。当前成人式的扫盲教育又不太符合这部分人各自的不同需求状况,使扫除这部分文盲的难度因此加大。以上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将会成为阻碍这些地区扫盲教育继续向前推进的羁绊,进而直接影响与这些地区相关的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这一部分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2)女性文盲仍占较大比例。我国文盲中女性文盲数量一直占多数,达到了近七成。1982年至今,青壮年女性文盲率下降了27个百分点,在各项文盲率指标中降幅最大。但是,我国目前仍有5500万女性文盲,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下表5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分性别分年龄人口的文盲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文盲比例随着年龄组的下降而下降,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文盲的数量已经逐渐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男女文盲比例都在下降,但女性文盲比例高于男性的事实从未改变。在文盲率较高的老年组,女性文盲率是男性的2.3倍,但在文盲率显著降低的40岁组,女性的文盲率竟是男性的3.5倍,差距反而更大了[25]。在有些农村,女童的辍学现象依然严重。女性承担着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着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毋庸置疑,扫除女性中的文盲仍然是扫盲工作的“重中之重”。表5分性别和年龄组的文盲率我国农村女性文盲多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传统社会中性别差异的观念,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农村女性所处社会环境,而且也在她们自身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她们与同辈男性比较显现出的相对自卑、软弱、被动、自弃、依附等消极人格特点,以及参加扫盲学习的内部动机较弱等,与她们在实际生活中担当的繁重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有关。大多数年轻女性文盲的生成,主要还是由于其家庭生活贫困,为了早日成为父母的帮手,为了让家里的男性弟兄能够上学,自动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赚钱。也有受农村“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认为农村经济贫困,有文化也用不上,不读书出去打工照样可以赚钱生活而成为新文盲的。(3)功能性文盲。功能性文盲是相对于传统文盲的一种提法,它是由联合国于1965年在德黑兰的一次国际性会议上提出的,指的是那些受过一定教育、会基本读、写和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转变。在以往的扫盲教育中,我国把脱盲标准规定在一些十分简单的读写算水平上,而日趋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素质要求提高了,并对我们现有的脱盲标准提出了挑战。因为具有简单读写算能力的人已经日益显示出他们与现代社会对人们从业的基本要求之间的差距。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在面对城市中社会分工日趋细致和专业化要求日益提高的就业机会时,他们只能选择那些技术和技能含量低的职业,尤其是女性。在面对城市化发展提速、城乡统筹对农村现实的改造时,农民们靠什么去适应,扫盲教育怎么使脱盲学员将学会的那一点读写算成为其个体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怎么让扫盲学习的内容不仅局限于通常的教育题材而是使其能够让“知识搬家”,成为解决他们具体问题帮手等将是我们扫盲工作者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我国现有多少功能性文盲,以及他们在性别和地区中的分布状况,目前我们虽然没有衡量标准,没有条件弄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功能性文盲的存在以及功能性扫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怎样修正我国的扫盲教育中过分注重识字教育和追求脱盲率,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功能性扫盲已经成了我们在新世纪必须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功能性扫盲教育的开展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扫盲教育的重要课题。2.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扫盲课程理念对扫盲教育的制约。我国目前的扫盲教育主要仍是通过扫盲课程加以实施。但扫盲课程理念受学科课程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主要围绕对“什么样的知识与技术最有价值”这一问题的简单回应上。在这种扫盲教育课程理念指导下设置的扫盲教育课程,过多注重的是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认知图式的建构,在总体上反映了对普遍规律的追求。诚然,我们应当看到当前设置的扫盲课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及其在具体教学施行时对扫盲教育对象思想与行为改变等方面所存在的价值,但是,扫盲教育课程理念中过多强调和遵循的理论性、普遍性、整体性以及客观性的知识训练,显然割裂了接受扫盲教育的学员在长期生活、劳作中所积累起来的特殊经验之间的天然联系,造成他们在追求以改变和提升自己的生活为目标的扫盲学习中的“失声”。然而,接受扫盲教育的学员们在长期生活中自主产生并与其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休戚与共的那些特殊经验,既是其从事扫盲学习的智力基础,更是其自身及其所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缺乏对他们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无疑是造成当前扫盲教育课程理念与接受扫盲教育的学员生活脱节的关键所在,进而使得在它指导下形成的扫盲教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等,始终难以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更不可能真正深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达到与他们精神的完整性相交融,与他们的生活碰撞出火花。(2)扫盲教育中的教材内容和编排方式等对扫盲教育的制约。1980~2000年间我国共编辑出版了大约100本左右的扫盲教材。在这100本扫盲教材中,分专用识字教材和通过传授一些技术学习识字与算术两大类型。教材除通过国家出版社出版的之外,还有相当部分是由各地区、县、市自己出版发行的。教材是课程的物化形式,任何一种课程思想的表达,都要通过教材来实现。由于大多数扫盲教材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导思想编撰的,扫盲教材中超乎于不同民族和地区、不同性别文盲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的内容较多,由此,它必然难以关照那些生活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的接受扫盲教育学习学员的实际,只能反映某种千篇一律的、与国家脱盲标准和抽象的扫盲课程理念相一致的实际。在对1980~2000年的20年间扫盲识字教材的整理分析中我们发现:一是受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模仿中小学编写语文教材的模式和以教、考为目的编写扫盲识字教材,是引导扫盲识字教材步入误区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当前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很多;扫盲识字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亦是如此,教材内容多,并被分割成许多孤立的知识点。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任务重成为必然。其次,大多数扫盲识字教材在其开篇识字部分几乎都不加思考地搬用了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注音识字模式。小学语文教材注音识字模式与扫盲识字教材中注音识字部分略有差别的是,扫盲识字教材中注音识字部分开始时显得非常生硬,结束时竟戛然而止,且不再重现。这样的注音识字在帮助成人识字上只会起到干扰作用。再次,当前中小学教材中教、考统治学的情况相当严重,在教材的约束下,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充当听众、看客、作题工具。由于脱盲考试指挥棒的无形作用,使得教材编写者有意识地将学习的目标放在通过脱盲考试上,从而导致教材为接受扫盲教育的学员安排的活动方面十分有限,在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方面极其薄弱。所有这些与中小学课堂受教、考影响产生的一系列状况似乎如出一辙。二是扫盲识字教材中所表现的较为突出的性别刻板印象,反映出教材性别观念明显滞后于当今时代的发展。①在收集到的所有扫盲识字教材中,我们发现专门为女性编写的十分鲜见,尽管我国目前的文盲群体状况是女性多于男性;②在故事性课文及插图中,明显表现出男性在场的数量多于女性、男主角多于女主角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在故事性课文中较插图更为明显;③男女的角色分工的特点存在显著差异。扫盲识字教材中的男性大多出现在公领域即社会工作场所,且多半是以领袖、英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身份出现。女性多半出现在私领域即家庭中,其人物特征大多是妈妈、婆婆、媳妇等身份;④在男女角色形象塑造上亦存在偏见,在大量的故事性课文中男性多为领袖、英雄、知识分子等角色,其话语和行为表现均显示出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独立自主、志向远大、智勇兼备、顽强进取;而女性则多为农民、家庭妇女等,仅勾勒出她们勤劳、善良、无知等片面、单薄的一面。落后的文化观念与客观实际交织在一起是使得扫盲识字教材中社会性别偏见现象的原因所在。首先,这与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水平欠发达,在当前还不可能完全保证社会上所有男女两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共同享有平等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扫盲识字教材中表现出的男性因生理优势而获得职业优势,或获得社会领导地位,最为重要的是在“职业优势”、“社会领导地位”背后暗含的男性因此取得的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无形中强化了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的观念。与之相比较,教材中大多数女性处于服从、次要、配角地位的描写更加突出了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偏见意识。其次,传统观念的影响与当前大众媒介的某些不正确的导向,使得“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等观念在扫盲识字教材中继续存在成为可能。再次,扫盲识字教材的编撰者和审定者性别意识的欠缺和工作中的疏忽,可能是造成扫盲识字教材中性别刻板印象较为突出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最后,当前社会、家庭、学校性别角色偏见观念的一致性是造成社会对扫盲识字教材性别偏见整体无意识的重要因素。三是扫盲识字教材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是其难于进步发展的又一原因。首先,扫盲识字教材的出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随意性很大。从我们掌握的扫盲识字教材中可以看到:扫盲识字教材印刷出版的方式很多,它们既可以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也可以由地方教科所、成教办自行编印;同一地区使用的识字教材在出版时间上可以相距一年,也可以相距几年;同一地区使用不同时间出版的识字教材之间,在内容上重复与否、更新程度如何、有何特色和贡献等等,在书中很难找到说明;扫盲识字教材与国家脱盲标准、不同地区文盲需求现状、不同或同一地区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的扫盲识字教材之间有何差异,更新扫盲识字教材的原因等等,在扫盲识字教材的“前言”、“后记”中几乎没有任何介绍。其次,编写扫盲识字教材的核准制度和审定制度不健全。在我们掌握的扫盲识字教材中,有的编审方不清楚;有的明显可以看出编审方只是挂名,没有真正起到监督、审查的作用。最后,扫盲识字教材市场运作不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扫盲识字教材呈多样化趋势发展亦属必然。但由谁统筹协调教材的编印发行,谁通过何种渠道定期向社会公布旧教材的使用状况,新教材的出版目录,谁或通过谁去倡导和从事新教材的开发研究,使扫盲教材始终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等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过较好解决。以上种种情况造成在具体的扫盲学习中接受扫盲教育的学员对指定的脱离其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采取应付态度者居多,即使勉强通过脱盲测试,很快又复盲。考试固然可以突击、可以应付,然而,扫盲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学习者在此之中难以有所作为。3.扫盲教育中的教法在扫盲课程的规范下,课堂教学与课本的价值被日益强化,教、考统治着学,学习者的活动常常受到来自课堂、书本以及脱盲标准考试的限制。在扫盲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进行课堂讲授、书面作业、随堂测验等的情况比较多。这样做实际上将接受扫盲教育的学员的生活与教育过分地剥离开来,使学习者可能由对扫盲学习心理上的隔膜,比如惧怕、厌恶、困惑等等,产生行为上的拒斥。在这种情形下,扫盲教育不但不能深入,而且难以维持,更谈不上实现其理想目标——给接受扫盲教育的学员自己以及他们的周边环境带来近期利益,甚至使其受益终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对文盲这一特殊人群的理解及其需要发生了认识偏差,简单地比照全日制教育模式去进行扫盲教育,结果便是“教育决定生活”,而不是“生活决定教育”。从受教育者的年龄层面上看,扫盲教育面对的大多是成年人;从人的社会属性上看,他们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验的成熟的社会群体。因此,实施扫盲教育的教师首先应当从整体上转变自己对接受扫盲教育的学员的“白板假设”,不能将他们看做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不仅如此,实施扫盲教育的教师还应当尊重学习者从其生产、生活中获得的那些知识,而且将他们看做是可以促进教学的有利资源。学习必须由学习者来完成,是学习者个体作用的过程,而不是单单由授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解决问题的。面对文盲中女性较多的特点,扫盲教学就应当立足学习者的具体实际,根据她们的能力水平、对事物的理解力、自身意识等来进行,将扫盲教育有效地参与到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只有将她们的生活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扫盲教育成为真正的、有质量的教育,才能将扫盲教育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趋势和建议(一)趋势1.扫除农村女性文盲成为工作难点、重点中国文盲中女性文盲数量一直占多数,达到了近七成。“中国女性文盲的特点是:成人文盲多,15岁以上者占女性文盲的70%;失学女童相对较多,女童占失学儿童的80%以上;辍学女童多。并且,文盲者农村多于城市,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于经济发达地区,而女性文盲也往往表现出自卑心理”[26]。这意味着扫除农村女性文盲是今后扫盲教育的难点及重中之重。女性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据半边天。“她们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承担者,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生力军,对她们进行教育,不仅关系到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家庭,关系到下一代,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27],而且也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在今后的扫盲工作中,重视妇女扫盲教育,加强舆论宣传活动,为妇女扫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发妇女脱盲的内部动机,鼓励她们克服自卑、软弱、被动、自弃、依附等消极人格特点,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德,唤醒她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将成为妇女扫盲教育的重点”[27]。2.改变扫盲教育中不适应文盲需求的状况从前边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国家对扫盲教育的政策法规的规定使扫盲教育工作有规可循,在对扫盲教育的投入方面也是逐年加大。但农民依然故我,旧文盲未去,新文盲又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扫盲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部分农民的切身需要和自觉要求,要把扫盲教育变为农民自觉的行动,除了帮助他们克服松懈懒惰、因循守旧、畏难怕苦和小富即满、小康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思想,还应该反思当前扫盲教育中与文盲需要脱节的地方,把扫盲教育内容与广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总厨个人述职报告
- 糖尿病护理方案
- 3.3.1盐类的水解酸碱性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足跟痛的诊断与治疗
- 保护牙齿小班安全教案反思
- 荷塘月色说课稿
- 安踏企业五年战略规划
- 生物物理学实验室安全操作
- 机场租赁合同
- 健身中心土地租赁协议
- 【课件】读后续写:思维导图情节构建 课件-2023届高三英语写作专项
- 政府机关办公楼物业管理服务方案专业完整版
-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完整版)
- 医院服务-PPT课件
- 《护士执业证书注销注册申请表》(新)
- SYB创业培训全课件(ppt)
- 危险化学品储存、经营企业专业检查表(长输管线)
- GB∕T 24694-2021 玻璃容器 白酒瓶质量要求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 精装修验房最全表格
- 实例两点透视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