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伊玛堪研究_第1页
有关伊玛堪研究_第2页
有关伊玛堪研究_第3页
有关伊玛堪研究_第4页
有关伊玛堪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伊玛堪研究

赫哲族在三江平原一带繁衍生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养育了一代代的儿女,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伊玛堪作为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不仅生动表现了自己的民族情感,而且成为反映赫哲族古老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文学、音乐、民俗等多种研究价值。对伊玛堪展开多角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赫哲族这一古老民族进行立体多维的透视,加强我们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促进民族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伊玛堪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盛。对伊玛堪文本的采录、整理与研究为我们了解赫哲族古老文化的独特审美特性,认识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提供了参考价值,并且为赫哲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以来关于伊玛堪的采录、整理与研究进行多维角度的梳理,构建一个清晰的文献研究框架,为日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伊玛堪奠定基础。一伊玛堪的搜救与整理工作赫哲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无文字,因此伊玛堪作为说唱文学,一直是口头传承,并无文字记载的资料传世。进入现代社会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冲击了赫哲族古老的生活习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伊玛堪的传承者越来越少,伊玛堪处于濒临消亡的状态,由此伊玛堪的搜救与整理工作成为民间文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到目前为止,关于伊玛堪的采录与整理工作一共可分三个阶段。第一次系统的整理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凌纯声与商章孙先生一同赶赴东北调查赫哲族,深入到赫哲族中考察民族生活状况与社会情况。根据调查内容,凌纯声先生著成《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该书采录了大量的伊玛堪,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史料,对伊玛堪进行了真实的记录,正如作者所述“我们只本着有闻必录的精神,无论其为荒唐的神话,或可信的史料,一概记录”。在这本书中,伊玛堪被定义为说唱故事而分成四类:英雄故事、宗教故事、狐仙故事和普通故事,而作者更为重视的是故事的梗概,没有保存伊玛堪独特的韵文诗体,伊玛堪原始的讲唱形式被忽略,这成为日后科研工作的一大憾事。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刘忠波先生为代表的民族研究工作者深入到三江平原赫哲人聚居的村屯,采录伊玛堪。这带来了伊玛堪搜集的第二次兴盛。在这一阶段涌现出吴进才、葛德胜等优秀的伊玛堪歌手。吴进才所传承的《安徒莫日根》和葛德胜讲唱的《满格木莫日根》被保存下来,被分别刊行在《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和《赫哲人》(刘忠波编写)中。此次考察的结果除了收获三十余篇伊玛堪名目,六部伊玛堪片段外,还首次将伊玛堪定义为“赫哲族以口头相传的说唱文学”。随后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也参与到伊玛堪的搜集与整理中来,这一阶段的调查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前期,对伊玛堪片段与歌手的挖掘起到了促进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伊玛堪的采集进入第三阶段的兴盛期。各界民族研究工作者组成文学联合调查组采用录音的形式对伊玛堪展开新一轮的搜救工作。这一阶段的伊玛堪记录较前两次有了科学性的进步,用录音机进行录制的方式最完整地保留了伊玛堪的原始面貌,成为珍贵的资料。这一阶段的搜集成果以韵散结合的记录形式发表在黑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内部研究资料《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12、20、21集中。1992年黑龙江民族研究所出版了赫哲族学者尤志贤编译的《赫哲族伊玛堪选》,为保存伊玛堪作品做出了贡献。1997年黑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以往发表的伊玛堪作品重新整理成《伊玛堪》作品集刊行,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刘锡诚在为《伊玛堪》写的序言中指出:“它的问世,不仅对赫哲族的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件大事,而且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初,黄任远等人撰写了《关于伊玛堪采录、翻译、整理、编辑出版的思考》的论文,这篇论文立足当前,回顾过去,对伊玛堪的采录、翻译、整理与编辑出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我国历次伊玛堪的采录情况也作了整体性思考与评价。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这篇论文中对现存的伊玛堪文本A——E本的状况作了分析,这对日后的文本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近年来对赫哲族伊玛堪文化的搜救与保护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乌日贡大会被定型为全民族的节日盛会,肩负起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重任。2006年,赫哲族史诗“伊玛堪”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肯定了伊玛堪的卓越地位,也进一步指明了保护伊玛堪文化的方向。2010年刘雪英发表《赫哲族“伊玛堪”的生存现状》,从传承人的角度出发,指出伊玛堪正处于濒临消亡的险境,呼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2012年6月第一届伊玛堪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以“传承与合作”为主题,交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探讨文化内涵,围绕如何建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构建相应的支撑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在加强伊玛堪原始资料保护的基础上,还应该继续深入对伊玛堪本体的研究,将其作为文化载体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能够加强人们对伊玛堪的认识,而且可以促进文化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二伊玛堪作为文化载体的研究伊玛堪的文本资料出现后,吸引大批学者进行关注和讨论,促进了伊玛堪研究的发展。针对伊玛堪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代表性的问题有:伊玛堪语义、语源的研究、伊玛堪文学体裁的辨识、伊玛堪与萨满文化的渊源、伊玛堪与各族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伊玛堪的音乐美学、民俗价值研究、对传承者的研究等。1.伊玛堪语义、语源研究“伊玛堪”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内涵,这一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首次提出了“伊玛堪”概念,并将伊玛堪定义为“赫哲族以口头相传的说唱文学”,具有一定的首创性。1981年发表的马名超执笔的《赫哲族伊玛堪调查报告》一文提出,伊玛堪是以歌颂原始部落英雄为主要内容的有讲有唱而又以唱为主的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而伊玛堪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尚难作出语源上的解释”。这一问题在1987年黑龙江民间文学研讨会上也引起讨论,汪玢玲发表的《伊玛堪与萨满教》一文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文认为伊玛堪源于赫哲语中的“lmulhan”(阎罗王)一词,与萨满教的阴世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并从伊玛堪内容的四个方面论证了其与萨满教的渊源。随后黄任远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反驳,认为imakan一词可能来源于赫哲语imaha,利用语源学与图腾崇拜以及赫哲族的渔猎文明作了论证。而何日莫奇则发表《谈谈“伊玛堪”——与黄任远、尤志贤同志商榷》一文,对黄任远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从语音学角度进行了论证分析,认为伊玛堪是从imaka的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专用名词,但是并未做出全面分析,提出更为有力的观点。傅朗云的《赫哲“伊玛堪”探源》一文认为伊玛堪是以萨满教走阴用语“阴姆堪”为祖语衍生出来的,表达对汪玢玲观点的支持。汪玢玲又发表《再论萨满教与伊玛堪》,从多个角度论证伊玛堪与萨满教的密切关系,有理有据,观点清晰。此外徐昌翰在《关于“伊玛堪”一词的语义、来源及其他》一文中,综述上述观点,通过对比论证认为“伊玛堪”是源于萨满教的跳神活动。伊玛堪语义、语源的研究论题涉及赫哲族的宗教信仰、渔猎生存方式以及社会历史变迁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因素,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我认为对伊玛堪语义、语源的研究不仅应该将关注点集中在赫哲族内部,也应该注重考察周围民族对赫哲族伊玛堪的反应,寻求曲线路径,进一步探寻伊玛堪的真正含义。2.伊玛堪史诗体裁论证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将采集到的伊玛堪定性为民间故事,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将伊玛堪定义为“赫哲族以口头相传的说唱文学”,1981年马名超的《赫哲族伊玛堪调查报告》一文提出,伊玛堪是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20世纪80年代刊登在《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2集上的相关论文围绕伊玛堪的史诗体裁做出了表述,认为伊玛堪“有史诗性质”,是“史诗体的民间巨著”,是“原始性英雄史诗”。在徐昌翰《从萨满文化视角看〈伊玛堪〉》中,伊玛堪被视为“一种赞颂民族祖先的英雄史诗”。1994年赵秀明在《论伊玛堪与英雄史诗》中提出,“伊玛堪和英雄史诗都是文学体裁的名称,伊玛堪的外延比史诗大,与史诗的概念的关系是交叉的”,并提出为了更科学和方便地进行学术研究,“我们在学术研究中便可以明确而直接地指称狭义的伊玛堪为英雄史诗,称广义的伊玛堪为史诗体民间巨著,使两种指称协调起来”。马名超在《终结期北亚民族史诗诸类型及其文化联系》一文中论证伊玛堪作为赫哲族长篇英雄叙事文学,是正格史诗。1999年张嘉宾在《赫哲人的说唱文学——伊玛堪》一文中指出伊玛堪作品并不都是莫日根的传说,因此不能直接将伊玛堪整体上称作史诗。2006年,汪立珍所著《满—通古斯诸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也提出应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区分伊玛堪的体裁,认为狭义上的伊玛堪是“指赫哲族民间流传的经典口承作品英雄史诗”,并从“程式化的情节结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讲唱结合、散韵一体的叙述风格”以及伊玛堪“独特的语言特色”四个方面论述了赫哲族史诗的特征。史诗是反映民族生活和历史的重要载体,赫哲族史诗“伊玛堪”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了赫哲族古老的社会状况与民族文化。3.从伊玛堪的刻画来还原赫哲族先民的社会生活与宗教信仰伊玛堪作为赫哲族的英雄史诗,重点塑造了莫日根这一人物形象。赵振才的《“莫日根”浅析》一文围绕“莫日根”这一形象,通过其行为、性格、事业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追溯出英雄时代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从“古典文献中的莫日根”和“考古学中的莫日根”两个方面为自己的论断提供依据。周清和《漫谈赫哲族文学长篇〈伊玛堪〉中的英雄》一文认为伊玛堪英雄是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反侵略、反征服的象征,代表了对氏族勇武品质的尊崇。作者认为伊玛堪的莫日根是时代精神、民族气质与个体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但是这篇文章并未对莫日根人物自身的性格缺陷,如好色等消极性格作出分析。阔力是伊玛堪中一位重要的女性,赵振才的《赫哲伊玛堪中的阔力》,透过对阔力形象的解析,揭示了原始初民的宗教信仰。也有人将女性形象所透视的现象重点锁定在社会结构的变革上,认为伊玛堪中智勇坚定、勤劳勇敢、美丽贤惠的阔力忠实于莫日根,是母系氏族社会让位于父系氏族社会的结果,是当时社会结构的反映。史诗中程式化的情节结构,“像一幅鲜活的风俗画展现了赫哲族史诗时代的生活全景”。李熏风的《比武择配见英雄——赫哲“伊玛堪”中的古婚俗》一文,认为比武择配的故事情节是对赫哲族初民古老婚俗的反映。在许昌翰、黄任远的《赫哲族伊玛堪“莫日根—阔力型”作品的情节模式探析》一文,提出伊玛堪是由7个情节板块构成的,不同的伊玛堪是这7个情节板块的重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否定了伊玛堪中一夫多妻现象是原始赫哲族群婚制的观点,认为这种婚配方式反映的是建立在氏族婚姻习俗基础上的萨满与保护神、助手神之间的“神圣关系”。这篇文章将每个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看作是萨满教的映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萨满教作为原始宗教,它有自己最初的宗教形式,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补充,伊玛堪所反映的赫哲族先民的生活方式是否是在萨满教的影响下产生的,或者,现在意义上的萨满教仪式是否就是随着伊玛堪所反映的时代的生活方式而演变的,我们还不能十分确定。过分地将伊玛堪中所有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都归结于萨满神教的影响容易带来反面效用。伊玛堪中的独特叙述方式也吸引了学者们的目光。黄任远、冯丽杰的《赫哲族伊玛堪叙事结构探析》解构了伊玛堪具有的英雄史诗一般的以主人公和事件为中心的叙事结构,以及那种独特的征战+婚姻的串联复合型的情节解构等。李秀华的《析伊玛堪叙事策略》一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手段、叙事方式、叙事语言、修辞手法等方面,对伊玛堪的叙事策略进行剖析,展现伊玛堪高超的叙事艺术,对口头诗学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2011年韩成艳《伊玛堪中的神奇婚姻母题及其文化意蕴》一文对上文提出的6种婚配方式做出了扩展性解说,该文侧重强调婚姻母题中对古老民族的社会结构、群婚习俗、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多文化影响等观点进行解析。这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具有代表意义,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作者并未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此外,《赫哲族的口头文学——伊玛堪》《赫哲族口头流传的百科全书——伊玛堪》《论赫哲族的民俗美》《浅谈伊玛堪反映的时代》《试论伊玛堪的民族学价值》《试论赫哲族伊玛堪的文化内涵》《赫哲族的文学艺术》《伊玛堪——赫哲民族古代文化的瑰宝》等论文都将伊玛堪作为研究赫哲族古老社会、北方民族的渔猎型原始文化以及原始宗教的有力资料,针对原始宗教与伊玛堪的密切关系,很多文章进行了论证。黄任远在萨满教与伊玛堪的密切关系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并且归纳出了7个程式化的情节板块揭示伊玛堪与萨满教的渊源。但是他在早期的文章《伊玛堪与萨满教文化》中提出“赫哲族原始的萨满宗教影响到赫哲人渔猎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渗透到赫哲人的传统习惯和道德观念,由此而产生了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即萨满教文化”。这种观点带有局限性,1988年刘金明写了《赫哲文化非萨满教文化》一文对黄先生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伊玛堪是赫哲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并不是萨满教文化的一部分,二者有重合交叉性,但是伊玛堪与萨满教文化是两个相互影响的个体,并不具备完整的从属关系。这一观点论点充分,很好地诠释了伊玛堪与萨满教文化的关系。关于伊玛堪与萨满教关系的论文还有许昌翰的《从萨满文化视角看伊玛堪》等。在20世纪90年代,许昌翰与黄任远编著的《赫哲族文学》一书,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研究伊玛堪。作者从人物形象、情节模式、伊玛堪的体裁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侧重点仍然是伊玛堪与萨满教的密切关系。这本书对伊玛堪的研究透彻深入,是一部难得的著作。但是,它侧重的仍是“故事”角度的叙述,没有从整体上对伊玛堪的艺术形式进行探究。孟慧英先生的《萨满英雄之歌——伊玛堪研究》一书可以说是伊玛堪研究的集大成者。该书对赫哲族的伊玛堪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全面介绍了伊玛堪的演唱者、文本、史诗特征、艺术表现形式、萨满文化等。孟先生系统地阐释了伊玛堪的深层语义和符号特征,对伊玛堪与萨满文化的关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尤为值得一提的文章是20世纪90年代傅朗云先生的《赫哲族“伊玛堪”史地考》。这篇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伊玛堪是对古老社会结构与风俗的反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另有一些学者从具体的伊玛堪作品展开分析,试图通过个案来剖析伊玛堪整体的史诗特点。如马名超的《从〈满都莫日根〉记录看赫哲族伊玛堪的诗体特征》、李熏风的《赫哲族英雄叙事诗〈满都莫日根〉》、黄任远的《伊玛堪〈香叟莫日根〉探析》以及《萨满文化对〈香叟莫日根〉的渗透》等文章都从个案角度对伊玛堪进行了解读。4.伊玛堪演唱者伊玛堪演唱者被称为“伊玛堪乞玛发”或“伊玛卡乞尼傲”“伊玛卡乞奈伊”。伊玛堪作为口头性文学,演唱者的作用及其研究十分重要。李熏风在《史诗绝唱——记赫哲族史诗演唱家葛德胜》一文中,从葛德胜的身世、葛德胜如何成为演唱歌手、葛德胜的性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们研究口头文学的传承者提供了借鉴。1997年出版的《伊玛堪》作品集附录了《葛德胜自传》,增加了我们对伊玛堪的感性认识,为后来的口头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孟慧英的《萨满英雄之歌》详细论述了伊玛堪演唱者的资料,但并未结合伊玛堪的口头史诗特性展开论述。2005年,高荷红的《赫哲族伊玛堪歌手研究》更为详细地描述了赫哲族伊玛堪演唱者的状况,进一步从中发现了歌手之间的特点和共性。作者从歌手的角度切入,对伊玛堪体现的史诗特性进行了分析,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回顾伊玛堪的研究史,我们发现对伊玛堪歌手的研究较少。伊玛堪作为口头性史诗,演唱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有关伊玛堪歌手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5.多元视角下的对比研究近年来,对伊玛堪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与相邻民族类似史诗的比较研究层面,走出了仅限于赫哲族民族内部研究的狭小空间,拓展了“伊玛堪”的研究领域。黄任远先生的《伊玛堪多元文化结构探析》一文,将伊玛堪置于多元文化的视域之中进行研究,走出了从赫哲族文化与萨满文化这一单一视角对伊玛堪的解读,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张嘉宾在《埃文基人的“尼姆嘎堪”与赫哲人的“伊玛堪”》一文中对两种文学作品做出了简要的对比,认为二者共性是作品主人公的话都要唱出来,情节的交代要讲出来。在接下来比较的四个不同点中,作者异中求同,追寻两者深刻的渊源关系,但遗憾的是对于所提出的结论并未进行深入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