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代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目标与路径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促进城市国际化、提升城市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和软实力。纵览全球,国际上诸如巴黎、伦敦、纽约、东京、悉尼等世界城市,也都是著名的体育大都市,这些城市通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举办世界级的大型体育赛事、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和群众体育,充分发挥了体育在促进城市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国内城市来看,上海提出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和国际化一流体育大都市,北京要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南京设立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体育名城的目标,沈阳、长沙等城市也纷纷把国际体育名城作为奋斗方向,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发挥体育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的一项重要发展经验。党的十九大对体育强国建设提出了新使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前列的体育强市,势必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担当使命、引领发展,紧抓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宝贵机遇,加快国际体育名城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开创广州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一国际体育名城的内涵与特征(一)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的特征表现通过对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巴塞罗那、曼彻斯特、悉尼和里约热内卢等不同能级、区位的知名体育城市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归纳出体育名城的重要特征。举办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多。体育赛事是竞技体育项目最高水平的集中展示,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传播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举办体育赛事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的共同特征就是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数量多、规格高。在举办世界体育盛会方面,诸如伦敦、巴塞罗那等知名体育城市大都举办过奥运会或世界杯,普遍每年举办大量国际最高级别赛事,同时每个城市都发展出具有城市特色的知名品牌赛事,例如纽约马拉松、伦敦温网、悉尼帆船赛等。拥有优良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的基础,是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东京拥有东京国立竞技场、东京巨蛋等众多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良好、利用率高;巴塞罗那建设了诺坎普足球场等标志性的体育场馆,投资改造和兴建了众多公共体育设施,早在1995年就已拥有了3000多个小型体育场地,为以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的发展经验充分说明,优良的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是建设体育名城的首要保障。城市体育产业发达。体育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具活力,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拉动性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解决社会就业的重要支撑。伦敦、纽约、曼彻斯特、巴塞罗那这些国际体育名城无一例外都是体育产业高度发达、市场化程度高、职业俱乐部发展成熟。尤其是职业俱乐部的发展,带动了体育中介、体育传媒、教育培训、体育金融、赛事开发等产业链条开发,是国际体育名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大众体育活跃氛围良好。发展群众体育不仅有益于广大市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体质增长,也有助于促进竞技体育水平提升和体育产业发展。群众体育的重要作用从纽约、巴塞罗那、东京等国际城市的体育发展措施可见一斑,这些城市通过建设完善社区体育设施、举办大众体育活动、促进场馆向社会开放等一系列措施,营造浓厚的城市体育氛围,增长体育运动人口,体育融入城市居民生活,市民群众也经常参与各类体育锻炼活动与体育文化交流,形成体育名城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突出的城市体育特色。无论是伦敦、巴黎、东京这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还是曼彻斯特、悉尼、里约热内卢这样专业化突出的城市,都在体育发展中尤其注重打造品牌、突出特色,让体育与城市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紧密融合、共生共荣。例如纽约马拉松、巴黎环法自行车赛、悉尼帆船赛等,城市名字与赛事品牌已经无法分离;曼彻斯特、巴塞罗那和里约热内卢也与“足球之城”的特色城市形象密不可分。(二)国际体育名城的内涵与特征通过对伦敦、纽约、东京、巴塞罗那等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特征表现的考察,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认为体育名城首先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类资源集聚汇通的重要场所;其次是该城市的体育文化、体育活动、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具有国际影响力、辐射力和创造力。具体来说,体育名城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拥有国际一流的体育设施,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标准;拥有能够承办国际大型赛事的先进体育场馆;群众体育设施布局合理;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完善。二是世界体育文明融合与交流中心,体育名城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中心,具有高度的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成为世界重要的国际体育交流中心和各类体育活动的举办地。三是全球体育资源集聚的品牌中心,具有丰富的体育资金、体育人才、体育价值、体育信息等战略性资源以及完备的体育政策,体育产业和体育总部经济发达,经常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集聚大量的国际知名体育品牌及其营销机构。四是具有良好的体育发展环境,体育氛围浓厚,体育市场活跃,体育文化发达,体育融入市民生活,市民群众经常参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基于国际体育名城的内涵与特征,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就是要让城市成为新的体育创意、新的体育产品、新的体育服务、新的体育形态之策源地,形成富有影响力、辐射力、创造力的城市体育特色品牌,扩大在全球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上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体育要素集聚、体育事业繁荣、体育产业发达、体育赛事活跃的体育大都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对国际体育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在体育文化与精神传播、体育活动开展、体育经济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较高国际知名度和较强国际集聚辐射能力。(三)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对体育强国建设提出了新使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体育事业是重要领域,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事业正进入发展新时期,加快国际体育名城建设,促进体育与社会文化联动、体育与经济融合、体育建设与城市发展协同,提高国际体育文化竞争力,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既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建设国际体育名城,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并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发挥体育产业乘数效应高、规模经济明显的优势,将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强力增长点和助推器。建设国际体育名城,有利于加快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城市体育是现代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体育发展良好有助于推动城市形成特色,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例如北京举办奥运会、广州举办亚运会、南京举办青奥会等国际顶级赛事,使城市的国际关注度和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建设国际体育名城,进一步加强体育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向世界真实、形象地展示自我,深化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和国际美誉度。建设国际体育名城,有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体育文化是城市发展无形而巨大的张力和吸引力,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能够促使社会公众形成对城市经济环境、投资环境、人才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等城市形象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名片”和“符号”效应。通过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发挥体育文化来打造城市的个性、品位和风范的功能,有利于造就城市鲜明特色的体育文化气质,塑造国际大都市积极向上的文化品牌形象。二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发展基础(一)体育改革取得突破近年来,广州体育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相继出台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的意见》《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广州市群众体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广州市竞技体育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以及《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及体育产业功能区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年)》《广州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等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配套修订完善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30多项规章制度,有效推动体育发展理念从重金牌向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水平协调发展转变,体育发展动力从拼投入、拼规模向拼科技、拼规律转变,体育发展格局从突出竞技体育向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以竞技体育为带动转变,体育发展主体从政府管办向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吸引社会多方参与转变。随着体育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政府体育职能不断优化,广州现代化体育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市级层面通过体育管理机构改革,完成了体育系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立了广州市群众体育指导中心、广州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中心和广州市体育竞赛中心,理顺了局机关、局属事业单位职能分工;区级层面大力推进体育部门与文广新、教育等部门合并,进一步理顺职能。广州体育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顺应时代新发展与国际体育名城建设新要求的现代化体育管理体系基本确立。在地方足球领域,广州率先改革,大力推进足球试点城市工作,制定实施了《广州市足球试点城市工作计划(2014—2016年)》《广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计划(2014—2016年)》《广州足球中长期规划(2017—2050年)》等政策文件。率先出台全国第一个地方足球改革方案——《广州市足球协会改革方案》,明确了加大足球发展资金投入等多方面支持政策。足球职业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先后荣获2013年、2015年亚冠冠军,实现中超联赛“五连冠”并实现“新三板”上市,成为国内乃至亚洲第一家上市的足球俱乐部。广州的地方足球改革措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助力本地的足球俱乐部连创佳绩,为国际体育名城的建设提供了一张引人注目的体育名片,也为广州体育职业化、产业化提供了助力点。(二)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广州体育惠民便民力度不断深化,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设施场所建设投入持续增加,过去5年间全市共建成100个小型足球场及117个街镇文化(体育)工作站(中心)。创新体育惠民模式,开通了“群体通”这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发布惠民开放信息和场地预订等功能的公共体育场馆达到45家。至2017年底,全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惠民开放的社会体育场馆达到360家。市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稳步提升,全市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2016年已达9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常住人口)比例保持在50%以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广州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持续增加,市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工作比例不断提高。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广州各类公共体育设施总数为1965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38平方米,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远高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群众体育组织体系日趋健全,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48个市属单项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170个,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人,法人登记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近450个,基本形成了由体育部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大力推进群众体育活动,品牌效应日渐明显。全市每年共举办各级各类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450多项次,参与人数超过600多万人次,形成了“市长杯”系列赛、横渡珠江、全民健身日暨广州体育节、广州户外运动节等群众体育活动品牌,“一区一品牌”创建活动全面铺开。日益增多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及参与人数,显示出广州市民对体育活动参与兴趣极高,同时也表明广州国际体育名城建设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体育活动氛围。(三)竞技体育成绩突出一直以来广州在体育竞赛方面保持了优异成绩。近5年来,广州共向国家、省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287人,涌现出雷声、张雁全、马剑飞、刘诗雯、李丹、冯珊珊等一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广州籍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上2人获得3项冠军、2人获得2项季军、1人获得1项第四、2人获得1项第五,创历史最好成绩。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大力推进训科医一体化发展,积极调整运动项目布局,优化项目体系结构。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广州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市级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2015年,全市在省队、国家队、解放军队集训运动员603人,市级在训运动员为1200人。2017年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达2.8万余人。各类体育人才是建设体育城市、推动体育事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广州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成效显著,意味着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具有良好的人才资源。国际体育赛事是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重要平台与重要载体,广州逐渐承办更多的高端体育赛事,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端要素,为国际体育名城的建设提供平台与品牌保障。近年来,全市成功举办了世界羽毛球锦标赛、WTA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广州马拉松赛等130余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其中广州马拉松赛连续两年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金牌赛事,2018年成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为广州国际体育名城建设添上新彩。(四)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全市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总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2016年广州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1748.41亿元,实现增加值376.29亿元,占全市GDP的1.93%,体育服务业法人单位为1.72万个,从业人员为6.81万人,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定为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广州体育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占GDP比例位于全国前列,反映出广州体育产业的发展基础与势头良好。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及产业功能区布局专项规划》《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实施意见》《广州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广州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定为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爱奇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万达体育控股有限公司全球总部落户广州。三新时代背景下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历程的战略构想(一)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发展历程纵观广州体育发展历程,从21世纪初开始,体育事业已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03年《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意见》《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明确提出2010年前广州市要建成“全国一流体育城市”的发展目标。“十一五”规划期间,根据2007年广州市体育工作会议以及《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内容,广州的体育城市建设目标进一步定位为“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广州的体育城市建设开始对标国际领先城市。2011年广州“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发展目标,在广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亚运综合效应带动下,广州体育强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及体育产业功能区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广州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2016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实施,广州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体育名城建设内涵更加丰富完善。2017年4月,《广州市体育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发布,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深化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壮大体育产业为重点,到2020年建设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名城”。广州体育城市建设目标的日渐清晰与提升,反映出广州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快速的发展态势,也标志着对更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与广州发展定位的体育城市建设目标的不懈追求。(二)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新时代背景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为广州体育事业发展指出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正面临国家“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新时期,也因此获得了体育城市建设的新使命。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需要把广州体育事业融入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广州体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广东工作,并赋予了广东新时代新使命。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与核心城市,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四个走在全国最前列”的要求,需要全面综合加快城市建设。国际体育名城作为新时代广州体育城市建设的重点目标与发展战略,应该对应“四个走在全国最前列”的新要求与新机遇,为广州争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新出路与新动能。引领型全球城市发展目标为国际体育名城建设带来新机遇。2018年2月《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了广州要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2018年5月《广州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更加明确了广州要在三年内初步建成国际交往中心。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语言,是城市之间与城市居民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对城市形象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引领型全球城市建设目标的提出不仅为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提供了新的指引方向,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纵深发展,也为体育“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为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增添新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深化交流合作,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群以及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深厚的体育文化积淀与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一直以来也是广东与港澳地区进行体育交流的主要城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州国际体育名城建设将进入依托区内体育资源深入开发、广泛合作的新阶段。(三)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体育强国战略,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民全面发展为基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深化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发展和壮大体育产业为重点,以构建体育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支撑,创新体育发展方式,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国际体育名城,大力提升体育对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促进作用。国际体育资源配置基地。把握体育科技、人才、赛事、服务、资本、媒体等各种形式的体育资源跨国流动日益频繁的趋势,为各种体育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创造良好条件,将广州打造为国际体育资源进入中国、中国体育资源走向世界的重要基地。国际体育产业活力之城。大力推动“体育+”和文化、旅游、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广泛开发各类社会资源,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国际体育活力之城,构建广州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和“生态圈”。国际体育文化外交平台。发挥体育对城市对外交往的促进带动作用,加大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构建政府与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相结合,体育与对外交往、旅游文化、科技教育、招商引资等领域相结合的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广州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四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发展路径(一)对标全球城市,增强体育设施国际承载力完善网络化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引领型全球城市建设战略推进及市民体育的实际需求,完善网络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布局,加快训练基地建设,发挥体育训练基地集约效应。推进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训练基地的设施建设,试点探索体育设施全面开放运营管理新模式。完善市级、区县级、街道(乡镇)级、社区(行政村)级体育设施建设格局,推进区体育中心建设,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以基层设施和便利可及的中小型体育场地为重心,推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均衡体育设施空间配置。按照全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建设市、区两级体育设施规划布局,推进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均衡配置,促进体育设施全覆盖。突出规划引导,国土规划等部门要结合体育发展需求,调整体育用地功能,全方位考虑环境、安全、交通等问题,提出体育用地规划控制指标,保证体育用地的高效利用。增加各区中心小型开放式群众体育运动场地,加强公共服务类体育设施规划的制定,建立体育设施分级分类标准与量化指标体系,扶持公益类体育设施建设与发展。结合城市公园、城市绿化用地安排部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高场馆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益。加快信息化管理,重点推进体育健身“一卡通”配建工作,为群众健身提供便利条件。建立体育场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场馆数字化发展,提供即时信息。强化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监管责任,创新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提高场馆运营效益。加强学校、机关等体育场地的使用,提高体育场地开放率。利用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培养场馆运营管理团队,发展体育管理业。(二)推动全民健身,构筑国际休闲体育城市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务院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第560号令)、《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广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促进资源整合,调动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大群体”工作格局。构建“一主、五副、网络化”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格局,加快推进体育公共设施多元化、均衡化发展。优化全民健身活动,着力提升“市长杯”系列赛、横渡珠江、全民健身日暨广州体育节等系列活动的品牌效应。完善市、区、街(镇)、居(村)委会四级体育组织体系,大力培育基层全民健身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提高惠民便民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引导科学健身;建设运营全民健身信息宣传服务系统,多渠道宣传引导市民树立科学健身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户外休闲体育。充分发挥广州具有山、城、田、海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将体育文化、体育活动全方位地融入全市自然、生态、人文和旅游等资源环境之中,突出城市休闲体育品牌特色,打造富有岭南文化特色、鲜明时代特点和国际化特色的休闲体育名城。大力发展体育公园,结合园林绿地建设体育设施,促进体育公园化、公园体育化发展,使体育与休闲有机结合。推动体育与社区建设结合,规划建设文体运动型特色社区,完善体育运动配套设施,修建休闲场所,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以举办广州户外运动节为龙头,充分利用自然山体、生态隔离带、户外健身基地、自然景区等资源,举办丰富多样的山地户外赛事活动,积极申办国际性休闲体育活动及全国性登山大会、露营大会、徒步大会等。(三)强化优势,促进竞技体育与国际接轨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立足广州市竞技体育发展实际,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项目发展格局。围绕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和国际大赛上争创优异成绩的发展目标,动态调整和科学配置资源,突出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和提升次重点项目。巩固羽毛球、乒乓球等优势项目,重点抓好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和“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的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对重点发展项目在政策、科技、人才、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保障备战训练的需要。推动职业俱乐部发展。遵循市场经济与项目发展客观规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经营职业俱乐部,积极引进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俱乐部经营管理运行机制。以足球职业俱乐部为龙头,推动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职业化发展,着力培育代表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形象的职业俱乐部和体坛明星,积极打造国际体育名城新名片。(四)激发活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完善体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拓展体育健身休闲方式和途径,培育健身休闲产品,促进健身休闲业向专业化、功能化和品牌化发展。着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加快推动赛事运作的市场化,充分挖掘赛事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效应。加强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业,盘活存量资源,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积极培育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开展体育出版、体育影视、体育动漫、电子竞技和体育文化演出等主题创意活动。促进体育传媒跨界发展,打造富有羊城、花城特色的体育节目,形成国内领先的体育传媒品牌。鼓励开展体育个性化定制服务,运用电商等平台支持体育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大力支持体育智能制造,培育体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发展可穿戴运动设备和高端运动装备制造业,推进体育科技与产业联动发展。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积极支持鼓励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企业壮大,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良好服务。完善市场机制,着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充分调动社会投资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鼓励支持体育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形式,组建大型体育集团,形成规模效益,做大做强做精。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鼓励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积极发展职业联盟、职业俱乐部,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强化体育品牌建设。积极实施体育服务和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品牌体育赛事、俱乐部和示范场馆。加强竞赛表演业品牌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影响力强的城市体育品牌。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传统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擦亮原有品牌、创新自主品牌。推动建设具有城市特色、较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国际性交易平台、技术交流平台和推广宣传平台,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升级换代,形成较具规模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培育健身消费市场。制定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政策,支持传统和新兴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服务的多样性和舒适性,满足群众需求,吸引各类人群健身运动。加强体育与养老产业结合,促进老年群体的体育消费。着力提升体育信息化消费水平,推进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等方面工作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拓展线上线下体育消费新空间。(五)加大开发力度,建设国际赛事举办中心开发体育赛事表演业。充分挖掘城市体育人才、场馆、区位、媒体等资源优势,定期举办品牌赛事,建成层次分明、主体多样的竞赛表演市场,提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农民工工资拖欠专项整改协议3篇
- 减肥方法及其效果研究综述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代持保密协议范本3篇
- 新生儿心肺复苏知识
- 临床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特点、诊断标准、分度、鉴别诊断及处理要点
- 二零二五年度信息安全管理责任承诺(含应急预案)2篇
- 二零二五年度his系统与药品供应链系统对接合同
- 河南省商丘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质量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黑龙江大庆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能力评测((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贵州商学院《概率论与随机过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2年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分行)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品牌管理第五章品牌体验课件
- 基于CAN通讯的储能变流器并机方案及应用分析报告-培训课件
- 外科医师手术技能评分标准
- 保姆级别CDH安装运维手册
- 菌草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课件
- GB∕T 14527-2021 复合阻尼隔振器和复合阻尼器
- 隧道二衬、仰拱施工方案
-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护理常规
- 果胶项目商业计划书(模板范本)
- 旋挖钻成孔掏渣筒沉渣处理施工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