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土木工程专业探索性实验设计_第1页
基于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土木工程专业探索性实验设计_第2页
基于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土木工程专业探索性实验设计_第3页
基于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土木工程专业探索性实验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土木工程专业探索性实验设计基于研究性教学办法的土木项目专业探索性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9〔b〕-0150-02

“卓越项目师教育培养方案〞是促进我国由项目教育大国迈向项目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方案的实施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开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项目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开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效劳。“卓越项目师教育培养方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规范和行业规范培养项目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项目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将在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该方案的实施:一是创建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以强化项目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改革完善项目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四是扩大项目教育的对外开放;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规范。

2022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卓越项目师教育培养方案〞实施高校。土木项目“卓越全英班〞是该方案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为探索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开办的。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力学、结构根本理论和设计办法、先进施工技术及项目管理知识,突出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局部课程采用全英教学,注重和加强实践和创新教学环节,配备高水平教师担任导师进行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指导。开设科技前沿专题讲座,参与国际项目实践。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与项目的综合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土木项目优秀创新人才,力争与国际土木项目领域的培养模式接轨。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合乎项目能力培养规律和综合素质形成逻辑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得到“卓越项目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大力提倡和着力推广。该文着重介绍采用研究性教学办法进行土木项目专业道路项目方向的一项探索性试验设计过程及其效果。

1典型的研究性教学办法

研究性教学是以探究为根底的教学,它以学生的开展为本,把学习与研究相统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自我反思和自我开展的主体[1]。作为一种教学办法体系,研究性教学主要有案例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三种典型的教学办法。

1.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使得学生处在面临问题的决策者角色的教学办法。在案例教学法课堂,无论是教师和学生必须以不同的方式被激活。教师和学生相互依赖、互相学习。教师一般都是专家,但他们很少直接告知学生专业知识。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用在商业学院和公共政策学院教学活动中。示例,1908年已被用于在哈佛商学院和公共政策学院。教学案例研究是全球顶尖的商学院进行核心功能。他们常常组织比赛确定最正确的新的教学案例。商业案例是模仿或模拟真实情况下的文档。案例陈说的现实让读者参与其中。案件往往表明企业或政策形势需要解决问题,还包括课堂讨论和研究的其他信息。在没有明显的解决计划的情况下,提供了充沛的事实根底上激发学生获得一切可能的结果。作为现实的模拟,案例必须具有三个特征:一个重要的业务问题或问题。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没有教育价值;充沛的信息根底;没有明确的结论。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选择和组织案例,这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1.2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办法是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正式提出来的[2]。它将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这种教学办法的关键。要求学生将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构造成模拟实际生活的故事情节。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根底上,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现更加复杂和深入的问题。

因此,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等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办法的重要的评价规范。

1.3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思考策略和该领域的知识[3]。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目标是帮忙学生形成灵活的知识、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有效的协作能力和内在动机。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方式[4]。在工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他们已有的知识,需要知道什么,以及如何和在哪里获得新的信息,可能会有益于该问题的解决。教师的作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支持、指导和监控学习过程。导师必须建立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信心,并激励学生,同时也拓展他们的理解。

Barrows定义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型为[5]: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2〕学习是学生小团体做的,理想的6~10人。

〔3〕教师指导学生而不是教学。

〔4〕以问题为根底组织和激发学生学习。

〔5〕问题是设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根底,是刺激的认知过程。

〔6〕学生通过自我导向学习获得新的知识。

基于问题的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格调到达几个主要规范:首先,要有一个与教师科研相关的“学习中心〞,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围绕该中心。第二个规范是必须有一个驱动问题,学生通过完成工程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也不能有一个预定的结果,它应该要求学生使用的先验知识来所有可能的结果。其他规范包括建设性的调查研究、学生的自主权等。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主要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若、验证若、修正若。

2土木项目探索性试验设计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发展了“探索性实验〞教学工程建设工作,引导教师将科研工程成果转化为方案内实验教学内容,从而深化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通过科研与教学融合,切实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面介绍用研究性教学办法设计所申报的“探索性实验〞教学工程“沥青混合料多轴加载试验〞。

2.1提出问题

最新版的?公路项目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22〕中沥青混合料的试验办法主要包括:单轴压缩、单轴拉伸、小梁弯曲和劈裂试验等。试验过程中,沥青混合料试件处于单轴或双轴应力状态。而实际沥青路面中,沥青混合料处于多轴受力状态,承受压缩、拉伸、剪切的交互作用。因此,现有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装置与办法无法模拟实际沥青路面材料的多轴受力状态。

2.2分析问题

为了模拟实际沥青路面材料的多轴受力状态,采用如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通过转动的橡胶轮胎带动圆柱体试件转动,试件受到橡胶轮胎的外表摩擦力F和铅垂方向的压力P作用。同时,在试件水平方向施加压力Q。从而模拟实际路面材料多轴受力状态,使得试件承受压缩、拉伸、剪切的交互作用。

2.3试验步骤

〔1〕试件制作。采用击实法、静压法或旋转压实法制作的圆柱体试件;或在轮碾法制作的板块状试件中钻取的圆柱体试件;或在路面中钻取圆柱体的芯样。

〔2〕安装试件。将试验室的环境温度控制在试验温度±0.1℃范围内。加载前,保温时间为90~120min。

〔3〕水平方向加载。通过水平加载油缸对试件施加水平方向拉伸或压缩荷载。

〔4〕铅垂方向加载。通过铅垂方向加载装置在橡胶轮上施加荷载,从而在试件中部上方施加铅垂方向荷载。

〔5〕启动橡胶轮驱动马达,使得橡胶轮单向旋转,转速为1~100r/s。

2.4试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试件转动一定次数后,量测试件中部加载位置的直径,计算直径变化率。加载后试件中部直径的变化百分率计算公式为:100%×加载一定次数后加载位置试件直径/加载前试件直径。

同时,量测试件长度,计算加载后试件长度的变化率。加载后试件长度变化百分率计算公式为:100%×加载一定次数后试件长度/加载前试件长度。

教学过程中,共15位同学参与该项试验,分为3组,每组5人〔表1〕。

3教学效果

采用研究性教学办法,有助于把学生纳入教师的科研工程,驱使学生调查研究,组织讨论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

授课教师与同学们一起通过该试验工程掌握了实际路面材料的受力状态,并创新性的设计了“沥青混合料多轴加载试验〞办法。依托研究成果申报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创造专利。在国外SCI源刊投稿论文2篇。

4结语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合乎项目能力培养规律和综合素质形成逻辑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得到“卓越项目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大力提倡和着力推广。本文着重介绍采用研究性教学办法进行土木项目专业道路项目方向的一项探索性试验设计过程及其效果。主要结论如下。

〔1〕采用研究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