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改革中的若干关键词
一新闻理念:新闻民生新闻时评关键词一:新闻什么是新闻?我国著名新闻学家陆定一先生曾给新闻做过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在这几年新闻业发展过程中,新闻的内涵也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几年前,有人就提出一个概念,说新闻就是娱乐。新闻是传播信息的,但是这几年“新闻就是娱乐”这个观点在理论界、新闻界有非常大的市场,尤其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新闻的娱乐功能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功能,确实也是新闻本来功能的重要体现。我们经常讲今天这个社会,对于每个受众来说是个终身教育的社会。终身教育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什么渠道来完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或者渠道应当是媒体的教育,媒体是个大课堂,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每一个公民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间,也必须接受媒体的教育,或者是接受媒体的信息。一方面,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在一起,大家交流的内容共性的东西比较少,但是媒体传递的信息却可以成为大家共同的谈资,大家共同谈论的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媒体会传递很多娱乐性的信息,为大家的交流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条件。比如,明星绯闻,大家都是愿意交流的,每当某些明星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所有的媒体都会不遗余力、不惜版面、不惜时段来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是新闻媒体娱乐功能的体现。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位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新闻就是抓住一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是讲媒体的炒作,这种媒体的炒作在近年的新闻报道中体现得非常充分。炒作,实际上是把一个非常简单的新闻事实附加了很多外在东西,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这种炒作对于引发“轰动效应”可谓屡试不爽。关键词二: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发源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的民生新闻先是以南京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到达的第一个地点就是南京的周边城市,随后对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内容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在今天,民生新闻已经成了一种认可度极高的新闻样式。一个媒体不关注民生,没有民生新闻,几乎就无法称其为“合格媒体”了。民生新闻从内涵上讲应该关注“国计民生”,既关心普通公民的生存状况,也关心社会的文明和发展。但是,最早的民生新闻更多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杀人放火、车祸火灾这样一些社会的负面现象,传递出了较多的“负能量”。随着新闻人对民生新闻理解的深入,当然也伴随新闻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批评声的增多,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在民生新闻报道内容方面的进步应该说是比较显著的。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应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市井新闻,家长里短,婆媳矛盾,夫妻结婚,就是这样一些内容。第二个阶段是市民新闻,是跟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比如菜价的涨跌,市民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这样一些事情。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即事关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新闻。比如卫生状况,是民生新闻关注非常多的一个话题。从民生新闻的角度看,一开始就应该关注卫生环境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或者关心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的问题。关键词三:时评以前,媒体上的新闻评论非常少,但现在很多媒体包括都市报、晚报已经开始整版整版地发表时评,其数量之多令人关注。媒体要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评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过去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党报比较多地关注时评,以便更好地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但这几年我们发现时评已经不仅是传统严肃媒体的专利,而且都市报、晚报类等媒体对时评的关注度也非常高,许多报纸经常会有整版的评论,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解读一:新闻价值的回归我们对新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以前,新闻强调比较多的是宣传功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我们讲新闻应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但以前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强调新闻功能的时候,比较多的是强调前者。新闻按照本来的规律看,首先必须是具有可读性,新闻价值的回归首先强调的应该是新闻的可读性。在可读性问题上,根据不同报纸的办报风格,不同媒体的风格,不同媒体既定的受众来确定媒体的定位。世界上有两张非常有名气的金融报纸,但其报道风格截然不同。一张是英国的《金融时报》,在经济界非常有名。《金融时报》报道的方式我们叫作分析模式,强调一种分析的功能。比如,国际原油又涨价了,《金融时报》是怎么报道的?它在开头会说今天国际原油又涨了一点几美元,这个一点几美元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开始分析,对汽车行业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对其他行业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但是另外一家世界上非常有名气的报纸是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它采用的是写作模式,或者叫作故事模式,是从一个小的切入点作为开头,同样是原油涨价,开头往往这样写:约翰开着福特轿车到加油站去加油,忽然发现油价今天涨了,他一打听,原来今天国际原油价格已经涨了一点几美分……他是从一个人,一次加油的经历开头,从一个非常小的事情切入,来报道国际原油涨价的新闻。两种报纸,报道模式截然不同,但各自锁定了自己的受众。我觉得这种方式对我们民生新闻的报道是非常有启发作用的。解读二:提供思想,提升媒体权威性时评强调的是提供思想,提升媒体权威性,这是不言而喻的。媒体自己是不会产生思想的,思想是编辑、记者自己的一种主观想法,时评非常好地把编辑、记者们的思想通过媒体这样一种大众传播渠道向全社会传播。我们讲的舆论引导,实际上更多的应该是通过新闻评论引导。以前《人民日报》社论,基本上昭示了我国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策的走向,所以是非常重要的。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人民日报》社论就是一种时评,曾经产生非常大的媒体影响。媒体仅提供新闻信息还不够,还要提供思想,这是新闻发展的趋势。为什么这几年连都市报、晚报都有这么多的时评,因为现在的读者已经不再简单,不再单薄,现在的人都是有厚度的人,如果还是提供非常平面的新闻,实际上并不利于媒体的发展。现在媒体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所以顺理成章地扩大了时评的版面和影响力。二新闻样式:读题时代读图时代读文时代关键词一:读题时代读图时代是对传统新闻模式的背叛。因为以前我们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做得四平八稳,且一般都是短标题加长新闻,但是从几年前开始,中国的媒体标题开始不断变大。强调大标题、短新闻。新闻要越短越好,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已经非常紧张,对很多人来说,很少有太多时间去认真研读新闻,扫一下标题,看哪些标题比较有兴趣,再去翻新闻,若对某条新闻不想了解得非常详细,就走马观花,稍微看一下。关键词二:读图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觉得读题还是不够过瘾,所以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叫作读图时代,强调图片要大。所以现在很多媒体,第一版基本上没有新闻,就是标题和一张大图片。通过这张图片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当然一张大图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在零售市场上争夺受众。如果你不是某报的忠实读者,买报纸的时候,某版第一版的照片经常会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一些广告学研究专家专门对报纸的第一版信息进行研究,结论认为一张照片往往会决定报纸在零售市场上的成败。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媒体也强调第一版的这张照片要精心进行推敲,报纸在零售市场上是否成功,对照片的依赖性是非常强,所以我们称之为进入读图时代。电视的发展超越报纸就是这种变化的直观反映。关键词三:读文时代按照传统的新闻理念,读新闻当然应该是读文,这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题时代出现了,读图时代出现了,那么现在为什么又回归读文时代?重要的原因是经过十几年的反复以后,人们对新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实际上这个新的认识是跟整个社会发展的状况有关系的。现在基本上处在三种状态共存阶段。解读一:人文关怀意识的觉醒读题时代、读图时代强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理念在中国社会是非常有市场的。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对时间并不珍惜,但是随着上述理念的传播,强调要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去创造社会财富,这成了人们的一个基本选择。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人们发现快节奏的生活并不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真正的幸福生活方式。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谈一个概念叫幸福指数,如果生活节奏非常快,就会发现生活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幸福,倒是慢生活比较幸福。实际上在西方,尤其是以欧洲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慢生活正在成为这些国家的社会潮流。以前我们讲快节奏,现在人家强调慢生活。当人们长期在紧张的生活工作状态之下,一旦静下心来,发现非常紧张的生活状态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们跟西方社会学者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非常希望生活稍微过得慢一点。所以到欧洲去旅游的人都知道,西方国家商店开门的时间非常短。在中国到星期六、星期天,商场便会展开促销大战,到处打折,到处是人。但是有很多西方国家,商店到星期六和星期天就关门了,他们追求闲适,要提高生活质量。慢节奏确实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觉醒,人们有时间慢慢地悠闲下来,去享受生活,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在这样的慢节奏、慢生活的要求下,人们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地去读那些感兴趣的新闻,这时候他要求新闻长一点,所以,就重新回到了读文时代。现在有些媒体,尤其是经济类的媒体,要按照读图时代、读题时代的方式去做的话肯定会失败,因为经济活动中很多东西是需要理性分析的,而理性分析是一定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通过非常严谨的逻辑顺序把某个经济现象解释清楚,除了经济现象以外,解释其他社会现象也是如此。这需要新闻有一定的厚度。解读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自觉适应媒体要参与市场竞争,不论是读图时代的提出,还是读文时代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都表明媒体以及媒体的从业人员对市场的尊重。因为读题也好,读图也好,或者读文也好,最终的目的是要关注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需求,这是我们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出现的一个非常本质性的变化,从传播主体转变为受众主体,或者是由传者主体变成受者主体。我们强调了受众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受众的所有兴趣都要加以尊重,有些东西是不应该尊重的,比如,某些低俗的爱好是不应该尊重的。受众的某些兴趣是需要引导的。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不是天生的,要后天慢慢地培养熏陶,媒体实际上就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如果经常提供非常刺激的东西,那其他所谓不够刺激的东西,就可能被受众排斥。一位教授写过一篇谈美食的小散文,他说,以后中国的餐饮界麻辣风味将会一统江湖,也就是说以后大家的口味基本都是麻辣口味。为什么?你吃惯了清淡口味再去吃麻辣口味就觉得非常刺激,口味很重,反过来吃惯麻辣口味的人去吃清淡的,就会觉得这个菜一点味道都没有,因为人们的口味只会越吃越重。笔者觉得美食的走向跟媒体在受众趣味上面的走向有类似之处。如果经常向受众提供的都是非常富有刺激性的东西,再提供一些非常实实在在的但又不够刺激的东西,受众就会觉得没劲,就不能满足接收期待,他就会失望。现在本身就是一个遥控器时代,如果受众经常换电视频道,媒体的负责人就会觉得自己的管理非常不成功。媒体如果进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中,是很成问题的。三新闻趋势:媒介融合网络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经常讲传统媒体是广播、电视、报纸,包括一些刊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广播、电视、报纸三足鼎立,占据了媒介市场的主要份额。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发现,媒介的融合已经变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有人提出一个观点,网络的发展和媒介的融合意味着传统媒体的终结,这话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包括美国《新闻周刊》在内的,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的纷纷停刊或只推网络版,也让人们既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充满担忧,也对新旧媒介的融合充满期待。解读:技术进步推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美国有一个学者在讨论媒介融合和媒介发展趋势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他在一本书的开头是这样说的,在2045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世界上最后一位报纸的记者,到财务部门领取了最后一份工资,然后离开了报社。第二天开始,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报纸了。他用一种淡淡的忧伤的笔调,描写了2045年秋天的某个场景,他讲的也许有点悲观,但基本上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报社的发展,包括电视的发展都可能会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基本判断:网络的发展对传统媒体既是危机也是挑战,不同媒体的优点都可以融合到一个媒体中,所有的信息通过网络都可以进行传递。我们讲报纸是用来看的,在网络上看也没有任何问题,广播是用来听的,在网络上听也没有问题,网络电视跟传统电视没有任何区别。媒介融合将会让受众在信息接收方面享受前所未有的便捷。总体上说,新媒体时代一定会到来,即将到来的新媒体时代,一定会把报纸、电台、电视台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优势融合到一起。四新闻规范:新闻自由新闻立法关键词一:新闻自由关于新闻自由,不同学科领域对其内涵的规定和解释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法学家把新闻自由称为表达自由。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这是对新闻自由最直接明确的表达和规定。国际新闻学会对新闻自由的内涵规定了四个方面。一是采访自由。不言而喻,如果新闻记者不能自由地采访新闻,新闻自由肯定无从谈起,所以第一个自由就被称为采访自由。二是传递自由。新闻记者通过采访,把采访的新闻传递到编辑部,被称为传递自由。传递自由强调新闻记者将采获到的新闻在传回编辑部之前,不得有事先的新闻检查。三是强调报道自由。主要是发表自由,大家采访的新闻最终是为了发表,如果报道自由不能得到保障,那么记者采访的初衷就无法实现,新闻记者就会受到伤害。四是批评自由。如果没有批评自由,媒体的力量就无法体现出来。我们经常讲新闻媒体是非常有力量的,这主要不是体现在媒体传播信息有力量,而是体现在批评的力量上面。中央电视台如果没有《焦点访谈》,没有《新闻调查》,没有《每周质量报告》这样一些有较大批评力度的节目的话,它的力量就会被大幅度削弱,所以新闻媒体的力量,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主要体现在批评的功能上。关键词二:新闻立法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立法是非常期待的,因为新闻立法后,对类似新闻自由,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这样一些权利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保障,因为法律保障是对权利最有效的保障。中国的新闻立法最早是从1984年开始,由“两会”代表提出的,但到现在新闻立法还遥遥无期。从1984年到2013年,30年了,中国没有哪一部法律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讨论还没出台。2002年,当时新闻出版总署的副署长柳斌杰先生曾经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有记者问中国的“新闻法”什么时候出台,他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没有“新闻法”,中国“新闻法”出台的时间不成熟,所以暂时不会出台“新闻法”。在他担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后,他的这个立场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为近年来中国新闻立法的推进速度不快,并没有看到此方面的举措。“新闻法”的出台还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新闻一定要有法律来进行规范,如果不用法规来规范,就会带来非常多的问题。新闻传播中我们深恶痛绝的低俗化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因为新闻法规不完善而导致。解读一:提升新闻介入生活的程度新闻对生活介入程度的不断加深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自媒体不断发展的年代,“人人皆记者”成为一种可能,人们可以较好地享受新闻自由这样一种天赋权利。新闻自由可以保障公民生活中的许多权利,其中一项权利跟新闻自由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这项权利现在也非常重要,这就是知情权。对中国公民进行知情权教育最重要的事件是2003年的“非典”,后来还发生了很多类似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公民的知情权借助网络得到了较好保障。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发生了餐厅爆炸案件,以前这种案件是不能报道的。现在,网络上很快就被告示,我国政府很快就召开了记者招待会,把这个信息公布了出来。这些例子充分说明,网络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使新闻自由得到了非常好的保障,网络在这方面功不可没。解读二:寻找新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讲依法办事,守法是每个人生存的底线,新闻媒体也不例外。新闻媒体如果不能依法办事,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结果。所以依法办事,通过法律来规范新闻活动就可以很好地保障新闻业的持续发展。同时,法律的完善无论对社会、政府、公民,还是对媒体和记者,都是一种极好的权利义务的平衡方式。五新闻影响:舆论监督新闻侵权关键词一:舆论监督舆论监督问题我们平时接触得非常多,这是因为舆论监督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意义重大。我们经常讲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十分重要。但是讲到舆论监督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舆论监督千万不能变成监督舆论,因为现在有很多非新闻的因素在影响舆论监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焊机电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正规商品买卖合同(版)
- 甲状腺检测系统行业市场发展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包装容器专用干燥机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2025年硅酸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25年中国扁钢市场发展策略及投资潜力可行性预测报告
- 2024-2025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维生素C颗粒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汽车横向稳定杆投资建设项目立项报告
- 如何设计排爆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方案2025年立项详细标准及
- 2024年医院副院长工作总结范文(2篇)
- UL1017标准中文版-2018吸尘器UL中文版标准
- 【MOOC】诊断学-山东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人体寄生虫表格总结超全(原虫部分)
-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试题库(完整版)
- 合作投资酒店意向合同范例
- 2024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物流合同
- 2024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模版(3篇)
- 机械设备招投标授权委托书模板
- 科研年终总结汇报
- 汽车维修安全应急预案范文(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