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_第1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_第2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_第3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_第4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力环流一、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二)课标解读:本课主要是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利用热力环流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由地面受热不均,来引出大气的简单运动形成的原因,为后面的大气环流与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打下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四、学情分析根据前面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学习,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对大气受热上升很容易理解,而对于冷的地面的上空空气下沉会有疑惑。对于本节出现的一些名词,如:等压面,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很困难。学生对高压和低压的理解会存在问题,还处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教学难点:大气上升、下沉运动与等压面的变化。六、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及其意图学生活动及其意图观看实验视频导入新课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实验用品包括,长方形的玻璃缸,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活动步骤: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1)点燃一束香开始实验(2)烟雾在冰块上方下沉(3)烟雾由冰块飘到热水盆(4)在热水盆上空向上飘,最终形成一个环流。[师问]: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没有?观察在冰块盆的上方,烟雾是怎么运动的,热水盆的上方呢?(引导:大气最初是怎样运动的?是什么原因让大气运动起来了呢?)[生答]:略[教师总结]:可观察到在冰盆之上的烟呈下沉运动,之后流向热水盆一侧,流到热水盆一侧后呈上升运动,在玻璃缸的上方又流回,形成一个环流。[过渡]:为什么冷热不均就会导致空气形成环流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预设情境,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由现象总结规律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先来明确一些基础知识[陈述]:在学习热力环流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些基础知识。1、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3、气压高低一般只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竖直方向上海拔低处气压高于海拔高处气压。4、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会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先让学生对这节课要用到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知道一些的,但是不一定会十分清楚。结合多媒体与板书讲解。[陈述]:有三个地点A、B、CA地受热,空气应该如何运动?在你们的学案上画出来。注意单位体积内空气分子的数量变化。[讲解]:A地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变得更轻要向上运动。空气上升到高空会使高空的空气密度变大。[师问]:B、C两地地面冷却,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应该是增大还是减小?高空呢?[生答]:略[师问]:根据前面讲的,在高空的同一水平面上,a处密度大,b、c处的密度小,那他们的气压哪里高哪里低呢?[生答]:略[师问]:形成高压和低压后,在水平方向上大气该怎样运动啊?[生答]:略[师问]找同学来分析一下在近地面的A地和B、C两地的气压变化,说明近地面的空气流动方向?[生答]:略这样就形成了环流,这种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称为热力环流。[师问]:A、B、a、b四地的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呢?思考一下。[生答]:略[讲解]:首先在同一个水平面,B>A;a>b,[师问]:在同一地点的近地面和高空的A、a哪里气压高?[生答]:略[讲解]:竖直方向上海拔低处气压高于海拔高处气压。A>aB>A;a>b,B>A>a>b采取边讲解边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逐步得出结论。回顾填表这种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就是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我们再回顾一下它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过渡对于不同地方的气压高低我们怎么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结合学案让学生边做边讲解[师问]:假设地表性质均一,温度一致,自地面到高空等压面应该如何分布?等压面的形状如何?[生答]:略现在若A点的气压比B、C两点高,那应该怎么弯曲了呢,大家学案的图3上画一下,找同学到前面来画一下。A点的气压比B、C的高要在A的位置找到与BC气压相同的点,就应该在A点的上空,也就导致了等压线向上弯曲。地面地面高空BAC[师问]:若A点的气压比B、C两点低,等压面该如何弯曲?[生答]:略BBACA′高空地面地面B地面BACA′高空[讲解]:等压面的特点:等压面的数值自地面到高空降低,高压处等压面向高处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低处凸,“高高低低”规律。[师问]:刚才的热力环流,A地的高空和近地面等压线分别向什么个方向凸?找同学画一下。[生答]:略[师问]:如果我们知道了等压线的弯曲方向,能不能判断出是高压还是低压呢?下面看一下学案上的图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的能力,也可以反映学生实际掌握程度。学生直接参与,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联系实际[师问]:城市与郊区之间也会形成热力环流的。下面我们就来画一下这个热力环流。找同学到前面画一下。注意:首先要想好城市与郊区相比是热源还是冷源呢?[师问]:如果我们要在郊区建一个工厂,厂址应该选择哪里呢?应该是在A地还是B地呢?污染较重的工业应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圈之外。[师问]:海洋和陆地之间也会形成热力环流,大家想一下白天和晚上,在海边风向一样么?结合刚才讲的,大家把图5完成了,之后再找同学说一下白天是吹的海风呢,还是吹的陆风。[生答]:略PPT讲解海陆风[师问]:下面增加一下难度,如果不知道白天还是晚上但是知道了近地面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看看你能不能根据等压面来判断出是吹的海风呢,还是吹的陆风呢?引导:可以看出等压线在海洋上是向上凸起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对,说明海洋上是高压,空气做什么运动?相反,陆地上就是低压,这就说明应该吹什么风啊?也可以判断这是白天还是晚上啊?通过实际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现象的产生原因,可以巩固刚讲过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小结课后思考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等压面的概念通过等压面来判断高压低压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先找同学再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之后再给一些例子让同学课下思考。举例:1、山谷风,2、北方冬天烤火背后有凉风吹来,3、森林与沙漠边缘。教师总结本节课重点。留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课下思考。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知识重点和大致框架。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板书设计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气垂直(上升或下降)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2.等压面“高高低低”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热岛、海陆风、山谷风、

教学反思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陈旭由于热力环流这一节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逻辑关系也是清楚的,还是比较容易通过问题来吸引学生跟着老师边思考边学习的。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存在问题的。所以一是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当逻辑关系清楚,由浅入深。二是尽可能的运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应用原理的过程(现象→→原理→→其他类似现象)。虽然在讲热力环流之前就告知学生,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但是在讲到这里的时候还是有学生会有疑问。所以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疑问,之后再来讲解;如果学生没有发现,那就提出问题找同学到前面来解答,提高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学生也很难理解,这方面的内容的讲解应当改进。可以考虑引入直观的实例,或是借助模型、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讲完这节课,发现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做完的内容没有让学生进行评价和讲解,这样一是没有诱发学生思考,二是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印象不够深刻。让学生在学案上做的内容没有及时的反馈,对多数学生的理解程度把握不够。2、根据上课的时间来看,后面时间还有剩余,应该再多加一两个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讲解。3、课堂的应变能力差了一些,没有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4、问题设计的不好,比如,在学生还不知道等压面的形状都有哪些的条件下,就让学生画等压面的弯曲方向,学生会很茫然。这里应该先将等压面的一些特征先告知学生,之后再结合具体实例提问,学生会比较容易回答和理解。

第2章第1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一)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做一做☆☆(1)在图中用带箭头的实线画出A、B、C三地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2)在图中A、B、C,①、②、③各点处用“高”或“低”标注出气压的高低状况。(3)画出近地面和高空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图1☆☆想一想☆☆(1)空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发生孰先孰后?(2)为什么水平方向上气流是由“高”流向“低”而垂直方向上气流由“低”流向“高”?(3)在下面框图中填写适当内容,说明引起大气热力环流的原因。图22.等压面☆☆做一做☆☆(1)在图3中用虚线画出等压线的弯曲方向。(2)在图4括号内填上“受热”或“冷却”,并用带箭头的短线画出热力环流图。图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