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微言大义”的讨论兼及《春秋》何以道名分
《庄子·天下》有云:“春秋以道名分”,朱熹以为此话“可煞说得好”[1]。朱彝尊《经义考》亦引吴澄之言“此言虽出庄氏,而先儒有取焉,以其二字足以该一经之旨也”[2]。作为六经的《春秋》以道名分的身份存在于学统之中,当然,尤其是三传的传统之中。三传及后学对三传的解释,多不离正名分这个大旨。从历史来说,三传各有渊源,各有传承。穀梁与公羊在汉初代立,此消彼长。左传自孔壁而出,更是与公羊、穀梁形成了水火之势。三传师承分明,其间壁垒森严。但无论它们在历史上如何分道扬镳,从“春秋以道名分”这个核心而言自是不异的。作为古文经学的左传传统虽以六经为史,认为《春秋》是孔子因鲁史之旧而成,但在示劝诫、明将来之法这两点上,与要以“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为意的公羊传统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不同。汉以后,家学传统淡去,《春秋》学者也不必守一家之说,范宁就自言他的《穀梁传注疏》兼取三家之长。[3]而无论是守一家者,还是取三家者,对正名分的诠释都不外赏善罚恶,为后世法,“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4]。他们以此为轴心,转动着《春秋》。而赏善罚恶、为后世法这两个原则的实现途径,就是“微言大义”。“昔仲尼殁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汉书·艺文志》总序用以引发对孔子以后六经分化的叙述。在这里,微言与大义相骈互文,为精微之微,微言大义只是在一般意义上指“斯文在兹”,孔子在时,微言大义由孔子传承,寓于孔子一身,寻大义,到孔子语默动静处去寻即可;而如其所说,孔子既殁,微言和大义就不再以明确的方式存在了,寻大义,就须到孔子留下的文献中去找,是所谓“散在六经”。六经愈是言辞简短,分担到每一个词句上的“大义”就愈是丰富。那么,寻求微言大义的过程,就是挖掘六经每一个语辞的过程。于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微言大义被引申为一字寓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即以微小精简的言辞蕴涵宏大的叙事和价值。这里特别强调两种意义上的微言大义,即叙事上的微言大义和价值上的微言大义。叙事意义的微言大义,是指通过精简的语言蕴涵更多的事实信息,而这些事实信息不通过文本直接呈现。比如《经·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左传》着眼于此处对邾国国君的称呼,认为《春秋》意欲通过以字称呼邾君来表达两层意思:不称爵表明邾克为邾国国君这件事不出自周天子的授命;称字而非名表明邾克为政有道,值得赞许(“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那么,为何值得赞许,如何为政有道,杜预的注就完整解释了这个问题:邾子克能自通于大国,继好息民。更明显的一个例子是,《经·隐公三年》“夏四月辛卯,君氏卒”。《左传》认为,君氏指君夫人声子[5],声子死后并未以君夫人之礼下葬,所以不称“薨”而称“卒”。依常理,君夫人应称夫人,其死应写为“薨”。此处不称“夫人”,不书“薨”,即有意凸显了声子与君夫人这个身份之间的张力,张力产生意义:隐公不敢从正君之礼,故亦不敢备礼于其母(见杜预注)。隐公作为庶子继承鲁君之位,想在作为嫡子的弟弟桓公成年之后让位给他,故称摄政。为了凸显桓公嫡出的身份和因之带来的合法性,便压低隐公母亲声子的身份,不以君夫人之礼举葬。《左传》在“君氏卒”的背后,找到的是隐公有意让国这个并未直接显示在文本中的内容。价值意义的微言大义,是指通过精简的语言蕴涵作者对事件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并不以直接议论的方式出现在文本中。《经·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三传着眼于各自的关注点,以对一字的发掘阐释了他们所认定的大义。《穀梁传》关注“克”,认为克应理解为能够,之所以将郑伯杀段写为郑伯能够杀段,是为了突出共叔段的强悍,如此,“郑伯克段”就有了指责共叔段分庭抗礼的意图。《公羊传》同样关注“克”,认为克应理解为杀,且较之于“杀”,“克”的杀气更重,之所以将杀段写为意味更强的克段,是为了突出郑伯的杀意,如此,“郑伯克段”就有了指责郑伯杀心既久且盛的意图。公穀立意虽然相反,但相同的一点是:微言大义不是通过揭示隐含事实来实现的,而是经由遣词的情感色彩实现。与二者不同,《左传》则着眼于“段”和“郑伯”,郑伯和共叔段本是兄弟,此处并不写出他们的兄弟关系,如此就讥讽了这一对兄弟不像兄弟,指责了段不弟和郑伯失教。这仍是通过事实的显隐实现的微言大义。对于这两种微言大义,笔者给出的区分点是:前者蕴涵更多的信息,后者蕴涵更多的价值。这个区分意在分析,而非分类。分析这两种微言大义,是为了讨论他们成立所需要的条件。对于叙事式微言大义而言,大义在事实的显和隐之间形成。瓦格纳对“元年春,王正月”的分析就是这个道理。“《公羊传》以建立一种注释规则——‘无事不书’开始。无事则不书。接下来的问题是‘何以书’。与其他鲁公的第一条记载对比,将表明它们包含有事件,即‘即位’的信息。由于只有事件才被记录,此处记录的就是没发生的行为——隐公的不即位。在某个表述中某类预料中的特定信息的缺失,给出隐秘信息的线索,即鲁隐公不是正式的即位,而是作为他弟弟的暂代者。”[6]然而他忽略了,这个事件被赋义的起点,不单是“无事不书”的注释规则,更是隐公让位这个事件本身被知晓。也就是说,如果读者完全不知道隐公让国,凭再多的注释规则也无法实现微言大义。《春秋》对隐公让国事件的记录止于“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公羊》和《左传》都清楚地将这一段解释为隐公被弑。《公羊传》从“公薨”后不书葬出发,追问为什么不书葬。原因是为了隐讳。隐讳什么?隐讳隐公被弑这个事实。于是从“公薨”的字面中得到隐公被弑这个遮蔽起来的信息。但试想,若作者事先不知道隐公被弑,他如何可能从“薨”字上解读出整个事件?因此,《公羊传》的解密不是对微言的演绎,而是基于已知事实的叙述。《公羊传》好用追问—张力—解密的方式构成微言大义,这种演绎式的行文逻辑容易掩盖住它叙述事实这个本质。《左传》在此处就显得十分坦率,并无意表明自己从春秋经文中看出隐公被弑,而是直接叙述了羽父向桓公谮言弑杀隐公这个事件。这一段传与其说是阐释,倒更像是补充。补充的内容平行于被补充者,两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内容。微言大义只有在补充部分的帮助下才能成立。这意味着,《春秋》要通过事实的显隐来表达微言大义,就必须有一个并行文本与之一同传世;并且《春秋》的作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否则他就不可能寄希望于读者通过某段记录的失常去发现他的深意。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平行文本,对《春秋》微言大义的成立与否是至关重要的。《春秋》为鲁史,当时尚有百国历史,如鲁之春秋,即楚之梼杌,晋之乘。同是天下事,盟会、战争、嫁娶……各国历史会互相涉及,站在后世的角度,百国史书当然能在“参”的意义上共同构成一部真正意义的周史,历史的风貌自然可以被这些史书指引着显现出来。然而,作为别国史书,没有义务详细记载鲁史,作者不可能将它们当作鲁史的真实底本。那么,作者是不是默认读者都知晓真实的历史呢?我们需要注意,《春秋》的身份是鲁史,让后世知晓历史正是它的任务,甚至是它专属的任务。历史是面向后世的,没有人在书写历史时默认后世已经知道事实。如果《春秋》的作者是孔子(删述也是作),那么孔子深知文献不足征之弊,深知“足,则吾能征之矣”。以上所举隐公让国的例子事小,因为在这个例子中,事实只是“不足”,而没有“不对”:这便是聚讼甚纷的“天王狩于河阳”。按《公羊》和《左传》的说法,晋侯召周王,《春秋》出于为尊者讳的意图,将这件事改写为周天子到河阳巡狩。晋侯召天子,天子巡狩,这是相反的两件事,以后者书写前者,是抹去前者的意思。如果二者同时被获知,可以形成张力,达到《春秋》据乱而作、以警世人的意义。而如果若干代后,实情消失,被“天王狩于河阳”所取代,那么这个笔法就没有意义。相反,晋侯召天子这件事会被淹没在历史中,史实会被覆盖,所以不成史;意义形不成,所以不成经。在很可能失效的危险下用“春秋笔法”表达“微言大义”,这实在是令人费解的事。元代就有人对这一点提出质疑:“邪愚谓三传皆谓晋侯召王以诸侯见而夫子讳之,诸儒踵谬同然一辞,夫晋侯果召王,夫子当直书其事为后世戒,决无改旧史为暗晦之文。”[7]以上是说,在叙事意义上,要论证微言大义的存在,前提是必须证明有一个先行或并行于《春秋经》的底本记录史实。下面讨论价值意义的微言大义成立需要什么条件。这一层意义的微言大义是更为传统的,即人们一般所说的微言大义:通过行文的情感色彩去表达对事件的看法,将这些看法连贯起来,褒者成为法,贬者成为诫。而褒贬之中含着的标准就成为《春秋》的原则,也即圣人为后世所立之法。需要再次强调,所谓“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8],这种对《春秋》的解释传统蕴涵着一个预设:褒贬出自作者清晰的意图。只存在读者能不能准确释读出作者褒贬意图的问题,而不存在读者要从书中总结出什么意思的问题。三传,甚至可以想象为五传,虽然对同一个辞句的理解不同,从而对经文的褒贬判断不同,但就其自身而言,都认为与经文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而默认经文系统自身的封闭也正是三传之间发生冲突的深层原因。默认作者意图已定,从布置好的文本中按图索骥,找出原则。这是后学,至少是三传传统对《春秋》的处理方法。杜预可能不同意这个说法,他作《释例》,说“经无义例”,认为“传直言其归趣”。这话说得极好,趣者从走[9],趋也。大有一手指月的微妙。但只要着落到“义例”,就不可能是“归趣”了,而是坐实了的从经中找出的原则。传是对经的原则的发现,而义例则是对传承经而来的原则的总结。这种原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义例;而在更广大的意义上,指“春秋贵义而不贵惠”[10]“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11]等“大义”。有意思的是,自董仲舒起就有“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12]的说法。事实也确实如此,几乎所有的原则和义例都会在《春秋》经文、一传之内,以及彼此之间不断地失效,而失效了的地方又会建立起新的原则,如此往复,乐此不疲。就如此处,“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至邲之战,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张夏抑夷这个原则在邲之战中失效了,这个“常辞”在此处明显的抑晋张楚中被迫改变,而改变的原因——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就成了一个新的原则。在经传内部,每一个试图使整体圆满自洽的原则都会失效,总会此是而彼非,找到最后,终要归于一句:从变而移。而“从变而移”,恰恰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原则。其旨趣与通过褒贬为万世立法是截然不同的。传与传之间,对同一个事件的不同评判(确切地说,是对《春秋》经文褒贬立意的不同判断),也形成了不同的原则,整体来看,如果把《春秋》经文看成一个封闭系统(褒贬被作者所确定,就是一个封闭系统),这些原则就会被对方失效。因为,如果认同春秋是一个封闭系统,就不能说三传都有道理。如果认为《春秋》自身通过微言大义带着对事实的评判,就意味着指向越明确,也就意味着这个系统的封闭性就越高。作为一个点,本身不意味着方向,但如果再确定一个点,就会有明确的指向产生。史实本身具有最大意义上的理解可能性,而对于史实的评价来说,这样的可能性就被极大地缩小了。三传是在肯认《春秋》为孔子的历史评价的基础上探讨这个评价是什么。孔子的历史评价有既定的方向,三传就必然只能正确或错误地发现这个方向。这些原则如果都对,同时也就证明着彼此的都错。三传争夺解释合法性的过程就是使彼此双双失效的过程。而事实是,这种情况却屡屡发生。在同一个事件中,掐定贵义,就会使贵惠失效;掐定亲亲,就会使尊贤失效。恰恰是这些原则内部的封闭性取消了彼此的绝对性,从而说明了整体是开放的,没有任何一个原则可以垄断。这驳斥了那个前提:《春秋》经文是闭合的。不可想象,如果经文本身的褒贬是闭合的,如何可能造成这个局面。不可想象,如果《春秋》褒贬本身都不闭合,它又如何刻意于为后世立法?在此不禁要问:如果是孔子以某种确切的原则删定了《春秋》,那么为何不能统一这些原则?如果希望清晰地确立原则,为何使原则变得含混不清?《左传》说因为《春秋》是因鲁史之旧而成,有的地方仍旧贯而不改作。这个说法不通,如果立意于褒贬原则,那么“不必改”是因为这些史册旧文并不违反他的原则。那么,为什么他改了当改的,没改不必改的,结果却是找不出个一定之原则呢?因此,褒贬原则自身的不统一,以及几个传经系统的原则的互使失效,就使《春秋》以微言大义明褒贬、正名分这个前提显得不那么可靠。司马迁说孔子之所以作《春秋》,是因为“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13]。见之行事与载之空言,不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大言不形成于事之前,而形成于对事的判断之中。如果作《春秋》,只是在用事实铺陈了既定的价值,则一部《春秋》,无异于“举个例子”。无论如公羊家所言,获麟而创作,还是如《左传》所说,沿旧史而删述,都是以名分褒贬为核心,“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利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 2025年运动捕捉软件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附中中考语文第一次适应性试卷
- 2025年超细合金粉末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7.3《生活的故事》教学设计1
- 第5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2024浙江宁波市余姚市牟山湖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及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广西河池都安瑶族自治县公开招聘国有企业领导班子人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第二章 声现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 2025年云南省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聘合同聘用制专业技术人员47人历年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农机安全知识讲座
- 《1亿有多大》(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001
- 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 -指导手册
- 校长第一次全体教师会上发言:2025春季开学教师掌握这 6 词教育之路畅通无阻
- 2025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衰老细胞代谢重编程-洞察分析
- 发票知识培训课件
- 化工开停车培训
- 货物学 课件1.1货物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 《综合办岗位职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