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介环境论的视角广播媒介的新机遇
一广播媒介的言语特征:媒介环境论的视角2012年,央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在这份调查报告中(《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与分析》),我们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从各类媒体的渗透率情况看,传统的五大传媒中,电视媒体居首位,虽已接近饱和,但相比2007年渗透率仍有所上升(99.23%);报纸虽依然处于媒体渗透率第二的位置,但是已经没有竞争的优势(比五年前下降了6.56%,为53.97%);互联网媒体渗透率大幅提升,已经超过杂志(第三位,上升了33.17%,为51.88%);杂志居第四位(下降了8.41%,为45.62%)……手机媒体的渗透率达到44.03%(第五位);广播媒体的渗透率已降至33.41%,历史性地退出前五媒体排位[1](第八位,排在车载电视和楼宇媒体之后)。”[2]广播媒介已退出五大媒体之列。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生存的困境,引发了业界与学界的广泛讨论,我们看到,“媒介融合”成为近年来广播调整的大方向,它试图通过与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的技术融合,突破单一的终端接收平台,以电子广播、网络广播等新的技术形态拓宽受众群体。同时,广播也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内容升级”——更高效的新闻直播、更丰富的音乐电台,更立体、更广泛的受众互动[3]。但是,建立在技术融合基础上的媒介融合,也许可以实现广播媒介的“变形”,但绝非可能带来真正的“蜕变”。也就是说,“媒介融合”的策略使得广播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媒介,它在功能与技术上愈来愈趋向于新媒体,新媒介环境下的广播将成为“广播、电视、报纸与互联网的集合体”,但这种“变形”始终只是技术层面的,它只是广播媒介在新媒体冲击下的无奈之举。真正的机遇在于“蜕变”——准确地说,是一种“回归”,回归语言逻辑的起点,找回广播媒介最初的隐喻(metraphor)。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在尼尔·波兹曼看来,媒介即隐喻。他更进一步区分了“信息”与“隐喻”,他指出,“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4]可以称之为“媒介”的对象,并不只是一种技术,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参与构建了社会生活的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因为技术一旦“使用了某种特殊的象征符号,在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融入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它就会变成媒介……技术只是一台机器,媒介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5]。一种媒介被社会广泛接受和使用的结果在于,它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判断、思考、处理事物的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这种媒介环境论的角度来看,钟表绝非仅仅是工匠的杰作,它是人类重要的媒介,“把时间再现为独立而精确的顺序”;文字也不只是神秘的技艺,它“使大脑成为书写经历的石碑”,电报更不只是电磁波技术的成果,它“把新闻变成商品”[6];而作为“媒介”的电视,转瞬即逝的图像取缔了印刷文字的线性逻辑,把时间与空间变得支离破碎,把一切事件变成娱乐。那么广播媒介是怎样的隐喻?广播可以产生怎样的文化?它鼓励怎样的对话存在?在新媒介语境中,广播与其他媒介的关系如何,它是否已成为其他媒介文化形态的附庸,如果是,又该如何剥离?从口语、文字、印刷术、广播、电视到互联网,麦克卢汉的“后视镜”理论认为,一种新媒介只是旧媒介的延伸。倘若我们接受了麦克卢汉的思维——一种隐藏在中性技术论表象下的隐约的乐观理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连续的世界:文字对口语的记录,印刷对文字的记录,广播对文字的扩散,电视图像对广播的完善,互联网对文本、图像与声音的完美融合,这是一个毫无断裂的连续的体验。然而我们将无法理解,为何公共话语与广泛的政治兴趣让位于没有边际的消费与娱乐,为何理性的阐释话语被铺天盖地的、空洞的、无意义的表达所淹没。我们不难发现,麦克卢汉的后视镜思维是建立技术层面的,波兹曼的媒介环境论是着重于文化层面的,结合两者,断裂和连续将变得能够理解:口语、文字、印刷术到广播的媒介史,是语言媒介的延伸与扩展,它是阐释文化的历史;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是电视的延伸,但它却是对文字文化的攻击而非延续。媒介技术有其自身的内在偏向,每种技术都是等待揭示的一种隐喻。正如印刷术不曾广泛地专用于图像的传播,它总是书面文字的传播工具,被用作语言的媒介。尽管波兹曼并未给予广播媒介较多的关注,但从广播媒介的言语哲学[7]的特性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广播也有自身的内在技术偏向,它与印刷术一样倾向明显,即被作为语言媒介,确切地说,是言说(lexis)的媒介。这里我们并不讨论“语音中心主义”[8]与书写语言学的流派之争,无论是语音还是书写中心,都一致的把语言视作人的重要条件,即人之行动(praxis)、思考、理性交往的条件。前苏格拉底哲学中,言说和行动是同时发生和同等重要的,属于同一层次同一类型,这一点首先不仅意味着真正的政治行动要以言说来进行,而且更为根本的是,除了言说传达或交流的信息外,在恰当的时刻找出恰当的言辞本身就是行动,城邦经验之后的政治哲学里,行动与言说开始分离,政治的重心从行动转向言说,言说成为政治生活的表征[9]。人作为“能言说的存在”[10],意味着言说获得意义,唯有言说才能使人理性地参与进政治生活。广播是言语的媒介,媒介环境理论的第三代学者沃尔特·翁提出了次生口语文化理论,电子公共领域恢复了古代口语文化的一些特征,虽然形式和原生口语文化不同,“次生口语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群体感,因为听人说话使人形成群体,使人成为真正的听众。”[11]沃尔特·翁继承了麦克卢汉的乐观,尽管他的老师波兹曼采取了更为谨慎和悲观的态度,但这种批判是针对电视文化提出的,对于广播媒介,波兹曼也赞同它的言语逻辑本质,他指出,在充满现代技术麻醉剂的世界中,广播算得上媒介中的另类。广播本身的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传播理性而复杂的语言[12]。从这种意义上说,麦克卢汉的箴言是适用的,广播是印刷术的延续,但绝非停留在听觉延伸层面,更是在媒介-文化的意义上而言。广播延续了印刷术的文化,我们可以说,“人们阅读广播”,尽管现代商业广播早已不再被“阅读”,但从广播媒介的根本性质上说,它允许被人们“阅读”。“阅读”意味着承袭了印刷文字的线性逻辑,这种逻辑支撑了“思想交流”的必然性,或者说,它鼓励有逻辑命题的、有语义的、可阐释的、理性和秩序的话语。在收听广播时,图像是缺席的,波兹曼指出,图片取代印刷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的特征,往往使得文字的严谨失去了意义。[13]没有了视觉的干扰,听众对陈述做出冷静的判断,语音富有逻辑性的、有序排列的特征要求人们对之进行理性的判断。然而在电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广播媒介,在“技术融合”的过程中,也必然被迫完成了文化融合的进程,但更确切地说,是广播文化被电视文化的征服、遗失自身的进程。二广播媒介的出路:媒介—文化的新思路在电子新媒介冲击下的广播面对生存的困境,不得不以技术融合方式寻求突破,它表现在视听的融合。诸如上海文广集团SMG早在2005年就获得了原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国内第一张IPTV集成运营牌照,并获准将Bestv百视通作为IPTV业务呼叫,打破传统广电业务框架,成立新媒体视听业务运营商,手机、互联网等各移动终端均可接受视听内容。[14]网络、广播、电视在技术上成为一个整体,广播不再是单纯的言语的媒介,它不断地接近电视、模仿电视,不断地被网络所吸纳。三网融合是正在发生的大趋势,广播的转型如何赢得市场回报是媒介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只想进行媒介-文化层面的讨论,广播作为构建社会文化的媒介之一,怎样的传播形态更符合广播媒介存在的本来逻辑?另外,文化与经济并非悖论,文化的视角将为广播媒介的生存发展带来全新的思路。让我们回归到“单纯的”广播。广播作为言语的媒介,语言的逻辑与秩序是广播媒介的内在倾向,这是一种文化的倾向,它意味着支持并鼓励相应的理性表现形式。广播在于“听”,听的是有语义的句子的“陈述”,而当广播与其他电子媒介融合之际,这种“听”的属性丧失了,从“听”转变为“看”,“看”的是稍纵即逝的流动的图片,视觉的快感驱走了听觉的冷静。“陈述”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语境”的存在,它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语境”是印刷术时代的话语方式,在这样的话语结构里,事件和观点之间的连贯性为判断和反思提供了基础,广播媒介的特性允许“语境”的延续。相反,“伪语境”是电视媒介的文化话语,大量的信息向人们袭来,波兹曼称之为“假信息”,它们并非错误的信息,而是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使人产生误解,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情,其实却是离真相越来越远,知识沦为信息,人们逐渐失去了判断什么是真正信息的能力。[15]在这些彼此独立存在的信息中,连贯性消失了,“假信息”无法促成行动和反思,它们只是汇聚在一起,显现出看上去的“完整”,诸如“新闻电台”“新闻频道”这样的指称。波兹曼称之为“伪语境”,他悲观地将其视作文化的避难所。我们引述波兹曼的批判性论述,并没有任何质疑广播新闻频道的意思。从受众分类的角度来进行专业的内容分类,不失为明智之举。但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很容易发现,专业新闻频道绝非广播媒介自身特性的发掘,它更是对电视媒介的效仿。我们受到的启发是,除了专业频道的制作,广播媒介有更具潜力的发展空间——对深度谈话节目更精准的定位和开发。广播谈话类节目涉及主题宽泛,包括针对新闻事件、社会、情感等诸多话语的即时聊天节目。广播谈话类节目作为美国的舶来品,20世纪末成长于中国,数十年的发展,谈话的话题愈来愈丰富,交流的语言表达形式也越来越专业,其中也有不少节目脱颖而出:诸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类谈话节目《市民与社会》,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情感类谈话节目《相伴到黎明》等,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在陈述的语境中理性交流”的节目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数的谈话类的节目仅以“秀”(show)的方式“展示”给听众,语言失去了可贵的逻辑,沦为肤浅的娱乐或空洞的安慰。以《相伴到黎明》节目的主持人叶沙的一段对话为例,来理解“有语境的真正交流”的谈话类广播节目意味着什么(文本详见附录)。在叶沙与听众的上述对话中,“情人的存在是否合理?”成为一个明确的谈话主题。我们看到当听众打电话来叙述他的情感困扰,叶沙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打算去“听一个故事”,让他去“说一个故事”。然而,我们知道,“讲故事/听故事”是很多广播谈话节目的叙述结构。但叶沙坚决摒弃了这个套路,她更愿意去“提出一个问题/思考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在谈话中,叶沙始终紧扣问题:对情人的定义?情人存在的合理性?解决“情人-家庭”矛盾的办法?随着问题的提出、引导、阐述,听众完成了思考、判断、行动的过程。叶沙的对话是一个完整的语境,她还原、尊重了言语的自身逻辑。在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等一系列言辞方法中,广播构建了阐述的话语,而阐述,是只属于广播这样的电子媒介的。无表演的延续了印刷术的理性阐述,是叶沙的语言。叶沙的节目只属于广播媒介。她不会走进电视[16]。叶沙的主持使得谈话节目实至名归。《现代汉语词典》对“谈话”的释义为:①两个人或许多人在一起说话。②用谈话的形式发表的意见(多为政治性的)。毛泽东有《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等文章。③用谈话形式做思想教育工作[17]。我们看到,谈话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谈话非独白,它是两人以上的对话;二是谈话是观点和意见的表达;三是谈话是主体间的相互影响,思想的交流是谈话的本质。这意味着:一档谈话类节目是主持人与听众或嘉宾之间的言语互动;谈话类节目不应只停留于对事件的叙述,它还应包括判断、分析、陈述;谈话类节目不应只满足于交流,它的更高目标在于对他人的积极影响,而这需要通过有条理的叙述、严谨的分析、审慎的判断和有社会责任感的陈述来达到。这样来看,目前我国广播谈话类节目的现状一目了然:大多数节目无法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我们看到,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丰富了互动的形式,第一点早已不是问题,但观点和意见的理性表达仍为许多节目所缺失,受众往往“听了很多故事”,也“宣泄了很多情绪”,但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论点,理性的态度和意见被感性的体验所湮没。第三点,也是广播谈话类节目的文化意义所在,建立在理性交流基础上的传播效果,是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责任。主持人的素质绝非仅是言语表达的能力,“言语的表演”与“思想的阐述”差之千里。附录[18]男士:我是一个有家庭的人,最近,为了一个婚外情人心里很烦……(男子表达自己的矛盾心理,对情人有感情,但又不愿和妻子离婚)叶沙:你想问我什么?男士:我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叶沙:你想得到什么呢?男士:我又不想失去我的太太,又不想失去这个我很爱的情人。叶沙:你觉得你可以有情人吗?男士:怎么说呢,我也想过要断掉,因为在两个女人之间太痛苦了,我真是受不了。叶沙:我再问你,你可以有情人吗?男士:怎么说呢,也许从道义上来讲是不可以的。叶沙:不是从道义上说,我问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觉得你可以有情人吗?男士:我,我,应该说是不可以,但是,如果我们做好朋友,我希望我们能够做最好最好的朋友。叶沙:是不是你的每一个好朋友都会对你提出结婚的要求?男士:不,当然不是。叶沙:为什么她会?她跟你的其他好朋友有什么区别?什么叫做情人?男士:其实我们在一起就是无话不说。叶沙:什么话都可以说的人,应该是你的妻子。关键在于你是否可以有情人?如果有情人是一件合理的事情,那么,你现在面临的局面是不合理的局面,我可以帮你找到解决这个不合理局面的方法;而如果拥有情人是不合理的,而你现在面临的局面便成了合理的局面,应该让你吃点罪,受点苦的。男士:我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局面呢?叶沙:你觉得你做错事了吗?男士:嗯。叶沙:如果你没有觉得做错了什么,而想摆脱这种局面,恕不伺候;如果你觉得你做错事了,那么,很简单,我要问你的就是:你该受什么惩罚?男士:我想我是错了,但是,这是由于当时感情的冲动造成的。叶沙:这是说自己错了的说法吗?还是在为自己找理由呢?男士:不不不,我不是在为自己找理由。当时确实是由于感情的冲动,现在我想摆脱这一困境,我实在太累了。叶沙:你一直在逃避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你觉得你可以有情人吗?男士:不可以的。叶沙:那你有情人是不合理的,对吗?男士:对对,对的。叶沙:那么,你的情人存在的本身是不合理的。所以,你的情人对你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不合理的。而她的任何要求你都可以不理会的,而且你要去对她说:我不能再继续这种状况了,我要把自己的生活理一理,过一种干干净净的生活。她是没有资格来提反驳意见的,当然她会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完整的感受,她会觉得痛苦,所谓不平则呜。但是,她的这种呜,是否要让你引起犯罪感呢?是否要让你感觉做错了事呢?答案是否定的。换句话说,这件事当中有一个思路问题,如果你认为找情人是可以的,那么,情人所提的任何要求都应该是可以的,你如果不满足她的要求,那是你错了,你应该为此奔命;如果你认为找情人是错的,那么,所有和情人有关的事都是错的。你要调整自己的话,没有人可以来阻止你。再换一个角度说,你已经犯了一个错了,为了改正这个错,你不能用第二个错去代替。也就是说你的情人对你所提的任何要求,一旦被你满足的话,就是在用第二个错去弥补第一个错所造成的空缺。如果你希望你将来的生活是:你,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三个人非常简单的、非常和谐的一个家庭,而且很稳定,没有其他的乱七八糟的附属品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痛下决心的时候了。如果你在和你的情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综合型企业员工雇佣合同3篇
- 2025版企业员工加班费合同样本及工作时间调整规定3篇
- 2024果汁饮料物流运输合同
- 2025版跨境电商借款合同范本与国际支付结算3篇
- 2025搬家服务合同模板:搬家与家居安全检查服务3篇
- 2025年信用证担保艺术品拍卖合同模板3篇
- 2024标准办公用品采购协议案例版B版
- 导热油锅炉安全操作规程(2篇)
- 2025版铣刨机租赁操作手册编写合同3篇
- 2025年度GPS卫星定位系统研发合作协议3篇
-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测试数学试卷
- 采购计划员年终工作总结
- 第十四章出口管制课件
- 常用井下工具原理与用途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游戏指导》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脑病科中医健康宣教课件
-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英语试题(无答案)
- 如何在地震演练中应对火灾和燃气泄漏
- 融媒体专题报道方案
- 工作失误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