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练习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课后素养落实(二十)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模式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故B项正确。]2.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B[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没有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说明他开始考虑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以调动工人、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放弃”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是政府对企业干预太多,故D项错误。]3.下面是1953—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A.赫鲁晓夫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B.苏联体制仍旧发挥了积极作用C.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新经济体制”改革收到一定效果A[根据题干表格可知,1953—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60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苏联模式,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是苏联体制产生了弊端,故B项错误;1953—1960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故C项错误;“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故D项错误。]4.(2021·本溪高一检测)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废除了苏联模式C.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C[由材料“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在农业上的改革措施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赫鲁晓夫改革只是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他对苏联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故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及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排除A、B两项;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自发的制度创新,并未借鉴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5.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B[根据材料“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可知,其改革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6.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C.放企业管理权给各地方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D[材料没有提及市场手段,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联政府下放的仅仅是一部分的企业管理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是苏联政府在试图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7.下面为1986—1987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1986年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4.1%2.3%工业生产指数4.9%3.8%农业生产指数5.3%0.2%A.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非常有限B.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军事工业C.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未能成功D.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旧体制C[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处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工农业生产出现下降趋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反映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失败,故C项正确,排除A、B两项;表格信息未能体现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对旧体制的突破,排除D项。]8.下面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时间(年)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D[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赫鲁晓夫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C项错误。]9.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国家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材料表明()A.东欧剧变发生时间短、速度快B.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C.苏联放弃了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D.东欧剧变是在西方策划下产生的连锁反应B[根据材料可知,虽然东欧剧变集中于1989年爆发,但东欧各国剧变事态形成所用的时间长度却不同,其根源是各国矛盾积累的程度不同,这表明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B项正确。]10.南斯拉夫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B.重点发展重工业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A[B、C、D三项都属于南斯拉夫与苏联模式的相同之处,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改革的特色,体现了与苏联模式的不同,故选A项。]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下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下台:1982年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解析]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答案](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12.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贝尔纳教授的问题时说:“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这表明赫鲁晓夫()A.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B.将改革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C.改革农业的举措没有取得任何成就D.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A[根据材料“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故B项错误;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发展重工业不是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故D项错误。]13.据统计,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多,轻工业增加了24%,军事工业投入较大,成功爆炸了原子弹。这表明苏联()A.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B.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基础C.利用于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D.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苏联模式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四五”计划(1946—1950年)期间为二战后苏联恢复重建时期,材料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多,轻工业增加了24%,军事工业投入较大”反映出其建设仍然以重工业为中心,这说明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苏联模式,D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没有体现外部局势的情况,排除A项;此时反法西斯战争已经结束,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方并未发生经济危机,排除C项。]14.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苏联模式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C[从时间“1990年”可判断此时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触及苏联模式,故A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政局失控局面,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5.早在1949年,南斯拉夫共产党就进行了工人自治的最初试验。1950年6月,南斯拉夫通过了《工人自治法》,宣布“工人集体代表社会在国家范围内进行管理”,规定各工厂通过选举建立工人委员会。1951年推出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此后,工人自治制度从工矿企业扩展到铁路运输、邮电和公共事业部门。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A.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消除了计划经济的影响C.解决了国内的社会矛盾D.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是对材料的夸大,均排除;工人自治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且当时的工人自治制度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排除D项。]16.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B[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由材料“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故B项正确。]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后,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经济的伤疤。虽然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花了很大力气发展农业,苏联农业由征税农业变为保护农业,但是农业问题仍未解决。据统计,1965—1980年苏联农业资本存量增加了160%,而产出仅增长2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受到上级过多干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苏联地域辽阔,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在广大农村尤为严重。交通运输能力小和运费高的缺点,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总之,生产效率低下和投资效益的每况愈下,使得二战后的苏联出现了严重的农业危机。——摘编自余章松《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危机问题探源》材料二赫鲁晓夫主要靠扩展规模来发展农业,勃列日涅夫时期农业的进步则是集约化推行的结果。勃列日涅夫致力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继承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公有制农业方针的同时,扬弃了他们的初级农业机械化、建立国营机器拖拉机站政治部以及大规模开荒等特殊选择,代之以劳动者物质利益原则。结果农业单产比斯大林时期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